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4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的特徵及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圓錐體,掌握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的推導。

教具準備:

圓錐體物品、生活中圓錐體的應用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種形狀的物體——圓錐(板書課題)什麼形狀的物體是圓錐形的呢?

(實物呈現)

我們把象這樣的幾何形體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

二、探究體驗。

1、觀察圓錐的特徵

師:請同學們拿出圓錐體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關圓錐的哪些知識?

生可能提出:

a、我想知道圓錐的特徵。

b、我想知道圓錐有幾條高?它的高指的是什麼?

c、我想知道圓錐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的?

師:請同學們拿出圓錐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發現什麼?

a我們發現圓錐上面細,下面粗。

b圓錐有一個尖尖的部分,摸起來很扎手。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c圓錐有一個彎曲光滑的面,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側面。這個面是曲面。 d圓錐有一個圓形的面,我們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e我們還發現圓錐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歸納: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側面是個曲面,有一個頂點。

2、圓錐的高

師:這個圓錐高多少?

學生就會想高在哪裏??

師再説明什麼是圓錐的高:

圓錐的高是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

師:圓錐的高有幾條呢?(1條)

畫圖表示

3、測量圓錐的高。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掌握了圓錐的特徵及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我們知道圓錐的高是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那怎樣來測量圓

錐的高呢?

學生自由測量??彙報

師再課件演示測量圓錐高的`方法、過程。

三、課堂總結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圓和圓柱的相關知識的基

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分析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注重聯繫生活實際,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錐的實例和信息資料。教學時首先列舉生活中大量的圓錐實物,在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特點,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形體的基礎上引入。再引導學生對照模型和圖形,互説圓錐的特徵,加深對圓錐的認識。課後讓學生創作一個圓錐的物品,進一步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2、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本節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開展課堂有效教學,體現了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我們知道學生的數學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意識的形式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要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應該注意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得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能力,獲得終生受用的數學創造才能。在本課中,無論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老師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中進行,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大家積極發言,爭先操作,參與率很高。

3 、加強學生在操作中對空間與圖形問題的思考。

從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理念來看:“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數學家,但通過類似的數學活動,也可以很好的獲得數學或理解數學。在本課例中,老師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玩一玩”,“猜一猜”等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在“找”中學,在“測”中學,在“思”中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 “活”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4、合理運用傳統教具、學具和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

本課中,將傳統教具、學具和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直觀、形象地展示大量圓錐形圖片幫助學生建立圓錐的表象,以及動態演示圓錐側面的展開過程、圓錐高的測量方法等,有效地突

破教學中的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2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導入就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當學生髮現問題,在其內力的驅使下開展探索研究活動,充分發揮了民主,放手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研究。在這個充滿體驗和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問題,並且獲得自我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最終學會學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學生想怎樣學,想學什麼,這都應儘量滿足學生的要求。根據本課的重點、難點,我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學生個人或小組的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掌握圓錐體的特徵、高的特點以及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我理解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是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我設計的問題主要有七個(不含課堂上生成的問題)。精心設計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

3、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數學又為實際生活服務,這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學數學首先是為了應用,應用數學是學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鑑以此,我在教學中出了這樣一道課後思考題“如果有一堆圓錐形的沙,你能測出這個沙堆的高度嗎?課後分小組完成作業”。讓學生綜合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在與同伴合作、交流中,輕鬆而愉快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並培養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本課我還滲透了“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這一觀點。例如:“將一個圓錐沿頂點到底面的一條直徑垂直切開,切面是個等腰三角形”。“我用一個直角三角板沿一條高旋轉一週之後就是一個圓錐,圓錐的高就是這個直角三角板的高,圓錐的底面半徑就是直角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等。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圓錐的認識一課,我用實物來給學生演示,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來發現圓錐的特點,一個底面是圓形,還有一個側面是曲面;有的學生説就象圓柱的.一個底面縮成一點,學生們發言非常積極、湧躍,在教學高有幾條時,學生們通過分析、討論,判斷出圓錐的高只有一條,學習效果較好。

圓錐的體積:

本節課我先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極高,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知識的探究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整節課我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充分讓學生體會到了等底等高的圓錐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4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重點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於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並對圓柱的側面教學作了重點説明。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後,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閲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三、注意對比: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課前鑽研教材,準備學具、教具花的時間多些,但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臉蛋,我心裏和孩子一樣樂滋滋的。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5

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

我們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和方式。我們教師教學觀念有很多不同,並直接導致所採用的教學策略的不同。筆者的備課曾有這樣三種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給學生死背公式,通過大量做練習來記公式。

(2)教師直接給學生演示實驗,得出圓錐體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1/3。

(3)為學生準備好學具,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實驗,得出圓錐體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1/3。

本人考慮:第一種教法是灌輸式教學,教師不做任何理解層面的講解,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種教法雖然好一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旁觀者,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第三種,由於班級授課制時間方面的限制,而難於為廣大教師所採用。

本人在教學時實際上將第二種和第三種進行了整合。課堂檢驗效果很好,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真正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從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從始至終都應是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教師則應該成為一個高明的宏觀引導者。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上提高教學效率。

二、不要把簡單的問題搞複雜

熟悉數學課堂教學的人都知道,數學教師(尤其是高年級)最重要的教學技巧在於:精練!

比如對某一個數學概念也好,解題方法也罷。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上始終做到言簡意賅、清晰明瞭的話,那這位教師的學生將是幸福的,同時也是優秀的。而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師為了把自己心中認為的重難點或易錯點在一節課中講清楚,會反覆的、近似於無休止的強調。

任何知識點都想面面俱到,這隻會導致一系列糟糕的後果:概念不清,判斷出錯,形成不了應有的知識結構。最終還會把責任歸咎於學生,沒少聽到老師這樣的抱怨:“唉!都説了n遍了,還錯,真笨!”

想讓我們的學生能一口吃個胖子,這可能嗎?

這節課中,教學目標很明確,只要知道圓錐的體積公式是如何推導來的,在什麼情況下是圓柱體積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師在教學這節課時,花費了相當的'時間來進行繞口令式的練習“鞏固”,但效果是學生越搞越糊塗,不知所以。

其實,數學教學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別、推理能力,還是需要時間的,讓學生自己來逐步體會吧!

三、缺不了的真實

每每談起公開課,很多老師(不管是上課的,還是聽課的)都會或多或少的去感受這節課的真實性。然而在這個紛繁複雜、標新立異的時代,體驗“真實”已不在容易。

或許,在很多專家看來,有的課會博得陣陣喝彩!但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去看,就會是一節“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經聽過這樣一位教師開課。

教師在實驗操作前簡單的講解了一下,做實驗要注意的方法。之後就去讓學生去做實驗。當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樣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只有一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之後,同學們彙報合作情況。大家分析為什麼那組實驗驗證的結論和其他小組不一樣呢?先是扯到什麼水沒有裝滿,後來又扯到水在倒的時候潑掉了……這個時候,一位同學發言了:“是因為他們用的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

這節課,從表面上看來,好象很有層次性,學生經歷了觀察、發現、探究。但細細評味,總覺得怪怪的:憑什麼學生能快速的得出這樣一個特性: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因為每組同學只是在做自己的實驗,他們沒有經歷各組間比較、交流、發現的過程。他憑什麼來説某個小組發現的3倍關係是正確的,而另一小組發現的5倍關係是錯誤的呢!實驗操作的“一對一單挑”怎麼好説明“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這個各小組材料間隱含的共性呢!

我們不竟要問:這樣的回答是真實的嗎?學生在回答出“等底等高”時,他真的明白了這個含義的發現之旅和真正內涵了嗎?

當然,或許老師只是在課前是向學生透露了點,也或許學生在課前做了若干預習。但當老師的這種課前滲透成為一種經常,學生這種朦朧的預習成為一種習慣時。我們的教學真離“真實”二字真的就越來越遠了……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6

《圓錐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圓柱體積之後進行的教學內容,因此它與圓柱體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學生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的改革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能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學生想學什麼,想怎樣學,這都應儘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在認識圓錐體的基本特徵時自己的設計是先認識底面,再認識側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後再認識高。在學習中,有圓錐轉化到圓錐後,學生們先説出了高,我也就及時的讓學生指一指高。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這一教學任務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問。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

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

2、圓柱被削下去多少,還剩下多少?

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

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幾倍?

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繫,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7

本課中,我將學具和現代化多媒體網絡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直觀、形象地展示圓錐體,並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列舉了生活中的圓錐。如:圓錐形煤堆、圓錐形糧堆、削過的鉛筆頭等,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錐的表象。然後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去發現圓錐的特徵,在實踐中去理解概念。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知識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學生們積極參與,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後得出了測量圓錐高的方法。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動手測量手中圓錐模型的高,小組同學配合默契,很快地測量出了圓錐模型的高。為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我又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測量圓錐的高,再次強化了知識。

設疑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圓錐體立體圖形展開後會是什麼樣子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有的學生説:“是一個圓形和一個扇形。”他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請同學們快動手進行驗證吧!學生馬上動手驗證,最後得出結論,他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接下來我在學生面前進行了直觀演示,又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圓錐展開的過程,圓錐高的測量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同時,我還注意了知識間的對比,在學習完圓錐的認識以後,我讓學生把圓柱和圓錐的特徵以及展開圖進行了有效地對比,讓學生回答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能準確地回答。從而加深了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們能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之處,教具和學具準備的不充分,我在示範畫圓錐立體圖形時,沒有用三角板去畫,而是用手去畫,畫完的圓錐立體圖形不夠規範和美觀。還有學生的學具(圓錐模型)沒有達到人手一個,這樣給動手操作帶來不便。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重視教具和學具的準備工作,確保教學效果更完美。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8

圓錐體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很少見的立體圖形,學生疏於瞭解,對圓錐體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因此,我認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設計,開始就認識圓錐體的特徵,學生會由於生活經驗積累不夠,而不能夠全面地、準確地瞭解圓錐體的特徵。為了使學生對圓錐體有更多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我設計了首先讓學生製作圓錐體,再來認識圓錐體的`特徵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製作圓錐體的過程中,不僅發現了圓錐體是由一個扇形和一個圓圍成的立體圖形,而且還發現了扇形的弧長等於底面圓的周長這一關係,以及扇形所在圓的半徑要大於底的圓的半徑等等教材中並未講到的有關圓錐體的特徵。

試想,如果沒有學生動手製作的體驗,如果沒有在製作過程中積累的充分的感性認知,僅憑觀察實物,是肯定不會對圓錐體有這樣深刻、全面的認識的,學生的語言也不會這樣豐富,對圓錐體特徵的描述也不會這樣準確。

這一次的教學嘗試,也讓我認識到:儘管數學概念,數學定律,數學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師能夠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繫,就能化複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對於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徵。即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9

“圓錐的認識”一課是數學十二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們認識了圓柱體積之後進行的教學內容,因此它與圓柱體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改革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能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學生想學什麼,想怎樣學,這都應儘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在認識圓錐體的基本特徵時自己的設計是先認識底面,再認識側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後再認識高。在學習中,有圓錐轉化到圓錐後,學生們先説出了高,我也就及時的讓學生指一指高。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這一教學任務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問。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2、圓柱被削下去多少,還剩下多少?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幾倍?

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繫,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下來感到基本比較順,在課中有幾點驚喜:

一、學生們的想象力已經初步形成,這對於學生們認識圖形很有幫助。這一點體現在:

1、學生對“圓柱轉化成圓錐”的認識很清楚:在沒有課件演示的情況下,通過老師的講解:圓柱的上底面收縮變小,在收縮變小,最後收縮成了一個點,這樣圓柱也就轉化成了圓錐。學生們通過頭腦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

2、對高的認識與測量:學生們通過觀察、測量,理解了圓錐側面積上的直線是扇形的半徑,但半徑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是看不見的,但是可以測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條高旋轉一週之後就是圓錐。

二、學生們的數學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過學生們課上精彩的發言,體會到學生們已初步具備了推理的能力,並在利用這一能力進行新知的學習。

三、教師的靈感更閃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設計的是老師先進行演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之後再讓學生們進行自學。在進行教學中,學生們對圓錐體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瞭解後,自己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就是,先讓學生們進行實踐後老師再進行演示,效果一定會更好。果不其然,學習的效果真的很好。這使我再一次體會到老師靈活駕馭課堂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益。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圓錐的認識”一課是數學十二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們認識了圓柱體積之後進行的教學內容,因此它與圓柱體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人是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改革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能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學生想學什麼,想怎樣學,這都應儘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在認識圓錐體的基本特徵時自己的設計是先認識底面,在認識側面,教師演示教具後再認識高。在學習中,有圓錐轉化到圓錐後,學生們先説出了高,我也就及時着學生先講高。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這一教學任務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示。

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

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

2、圓柱被削下去多少,還剩下多少?

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

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幾倍?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繫,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及學校教學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學設計中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切身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並不空洞,它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繫着。本課我滲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學生們在動手探究的實踐中體會到了,而且在課後的小結中自己總結了出來。教學下來感到基本比較順,在課中有幾點驚喜:

一、學生們的想象力已經初步形成,這對於學生們認識圖形很有幫助。這一點體現在:

1、學生對“圓柱轉化成圓錐”的認識很清楚:在沒有課件演示的情況下,通過老師的講解:圓柱的上底面收縮變小,在收縮變小,最後收縮成了一個點,這樣圓柱也就轉化成了圓錐。學生們通過頭腦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

2、對高的認識與測量:學生們通過觀察、測量,理解了圓錐側面積上的直線是扇形的半徑,但半徑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是看不見的,但是可以測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條高旋轉一週之後就是圓錐。

二、學生們的數學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過學生們課上精彩的發言,體會到學生們已初步具備了推理的能力,並在利用這一能力進行新知的學習。

三、教師的靈感更閃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設計的是老師先進行演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之後再讓學生們進行自學。在進行教學中,學生們對圓錐體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瞭解後,自己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就是,先讓學生們進行實踐後老師再進行演示,效果一定會更好。果不其然,學習的效果真的很好。這使我再一次體會到老師靈活駕馭課堂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