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2K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了“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助到您。

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篇1

一、課堂提問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

如:“你打算用什麼方法測量這個圓錐的體積?”問題提出後,我僅停頓了2秒,沒有學生舉手我就接着説“我們解決一個未知問題通常會把它轉化為已知問題,那麼圓錐的體積可以轉化為我們原來學過的哪個立體圖形的體積呢?”説完這句話,我就意識到,這個地方應該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説一説方法,如果學生説不出,我再説這些話,學生可能會給我很多驚喜。

二、實驗結束後,你想説什麼。

學生經歷了猜想、體驗、探究、驗證的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肯定會發現很多問題、矛盾。實驗結束後,學生應該有很多話要説。此時問一問,你想説什麼?既給了學生一個思維提升的過程,又能順利的總結出這節課的結論。

三、如何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高年級的學生也能積極回答問題。

這個問題,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總以為就是高年級學生的公開課比低年級的.公開課難上,這節課後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時的課堂上。由於平時上課總要照顧後進生,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往往不去叫舉手的好學生,總去點不舉手的後進生,公開課時也不由自主地這樣做。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導致,舉手的同學本來就有些害怕,我還總不去叫他。不但打擊了舉手同學的積極性,還打消了其他同學舉手的念頭。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緣於教師上課的心態。對着低年級學生上課,我們很容易放下姿態,去“哄”他們,有一點做的好、説的好了,教師就會給很高的評價。而且態度還“和藹可親”。但是對着六年級學生,就覺得他們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沒有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又怎麼能向他們要同樣的課堂效果呢?

通過不斷的反思自己,讓我發現了很多自己的問題。這一節課,可以説是我從教以來對我打擊最大的一節課,卻又是讓我收穫最大的一節課。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遺憾,有機會真想再重新上一遍這節課。

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篇2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一課時,我沒有用傳統的講解演示法去組織教學,而是採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圍繞怎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的問題,我思索了好一陣子,曾作過這樣的設計:圓錐的體積大小與什麼有關?當學生回答與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有關時,教師接着問: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這時,估計有學生很快説出計算公式,因為有學生已看過書,這是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此時教師該怎麼辦?不讓這些學生回答,這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可能會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讓他們回答,勢必會影響班上絕大多數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因為他們原本是不知道這個結論的,現在結論已給出,又何必苦苦進行探索?

我反覆地思考着,預想着學生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情況……,於是我決定提問:你能想什麼辦法自己去發現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在公式本身,而在於發現公式的思考方法上,我想,國小生往往只關心結果,不注意思考方法和過程,既使看過書的學生,大多也未曾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之類的問題,這問題能將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視對探究方法的思考,正是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加強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就置身於問題情景中,興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動之中。

實踐證明,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探究的過程,學生始終是主動的探索者,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不僅主動地建構計算圓錐體積的新知,而且思考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課後反思這節課,我想探究性學習決不是讓學生盲目的試誤,否則將會出現形似探究,實際上還是講解灌輸的教學。我認為,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是:教師要將自己假設成學生,瞭解學生思維的實際情況,善於將書本上結論性知識轉變成學生樂於探究的問題,從而燃起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學生以飽滿的情態積極投入到探索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關注探究的方法,給予探究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探究,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篇3

圓錐的體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教學的重要內容。本節教學分兩個層次進行,一是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二是運用公式求圓錐的體積。我在教學時,主要運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以下幾點做法:

一、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

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我想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於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教學中藉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後,再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係?”這樣設計,事實證明不僅僅是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大家探究的慾望強烈,為本節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

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通過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得到數學結論,這種形式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是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

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先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從倒的次數中觀察到怎樣的現象呢?兩者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我們將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三次正好裝滿。説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然後用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所得的情況與以上不同。最後得到一個原理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都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去驗證,最後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説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而在以上教育中卻不然,我先採用學生做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實踐,在實際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個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際操作,使學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識點,明白了圓錐與圓柱之間的體積關係,從而是學生髮現其中的數學原理,而且我有意地將實驗的環節複合,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了學生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同時這也是這堂課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我則是這一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操作實驗出現了和別人不太一樣的結論的原因,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觀。學生學的主動,經歷了一番觀察、發現、合作、探究的過程,既能達到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發揮。

總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孩子們體驗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進行了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有利於從小樹立科學的實驗觀。我思考:如果長期在這樣的探究中去學習知識,學生就會變成有思想、會思考、會研究、會學習的人。我為自己加油:做一個引領學生學會探究學習的好老師!

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篇4

對於《圓錐體積》的教學,我前些年按傳統的教法:用空心圓柱、圓錐裝沙的實驗,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確有不妥之處,其一用“容積”偷換“體積”的概念,淡化了學生對“體積”的理解。其二在實驗中,把“容積”看作近似地等於“體積”有失科學的嚴密性,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不利。由於自己的守舊,一直沒能突破,沒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發我的進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提醒學生,學習不能死守書本、不知變化、人云我雲,要不拘泥、不守舊。那麼我們教師自己更應該打破條條框框、突破教材、創造性的靈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導“手腦聯盟”,他説“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就是要學生手腦並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能給學生創造人人蔘與,既動手又動腦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不同的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3、實驗後的交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力的催化劑。在交流中,學生通過比較、思考,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係,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

總之,我們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和揭示數學原理和方法,我們的數學課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篇5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説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效果不太好,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前提條件,掌握得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就設計了以上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裝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啟發性的.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學會這個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就要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教師要勇於樂於向學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學生成長和成功的場所。

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篇6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教學,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多年的教學,我積累了有關這課的一些教學經驗,把握準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想的教學效果。

一、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是主動參與學習的前提,所以一開始,我就通過多媒體創設了一個童話情境,小熊家開了個果飲店,小兔子去那裏喝果汁,它買了杯杯子是圓柱形狀的果汁,狐狸看見了,它也去買了杯果汁,它買了杯杯子是圓錐形狀的果汁,小兔子剛想喝,狐狸端着果汁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狐狸貪婪地問:“小兔子,用我的這杯果汁和你換,怎麼樣?”如果小兔子和狐狸換,你覺得小兔子有沒有上當?小兔子究竟跟狐狸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學生對這個情境特別感興趣,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研究,從而揭示課題,引起學生探求知識的願望。

2、經歷過程,探究知識

新課標提倡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把數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我力圖使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數學知識不是學生聽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在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想,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再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交流得出結論,並完成實驗報告單,親自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而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間不存在這樣的關係,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深刻體會到: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明確圓錐的體積:v=1/3sh,從中也體會到1/3的意義。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真正做到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

3、巧設練習,擴展應用

數學來源與實際,又應用與實際。當學生得出結論後,我出示例1、例2,讓學生模擬訓練,鞏固新知。練習設計從基本題入手,過渡到情境題,發展到綜合解決實際問題,既訓練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又培養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滿足,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在練習時我還特別觀察了幾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發現他們也融入了小組的活動當中,而且在簡單練習的時候,讓我很開心的是他們幾個也舉起了手,還能正確回答出了問題,看見他們臉上露出了那種自信,我也很欣慰,我想他們也體會到知識能帶給他們信心和快樂。

二、改進之處

1、在教學後感覺到遺憾的是,由於教具的關係,學生參與以小組合作學習的面很廣但分工不是很合理,使每個學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實驗中去,這樣少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高,合作意識還需加強。

2、教具數量有限,只能起到演示作用,學具受到有一定的實際限制,比較難準備,不利於學生思維的充分發展,如果給學生配備現成的學具效果會更好。

3、有不少學生在計算中出現錯誤,計算能力不過關,導致計算失敗。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讓每一個學生做知識的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是我教學中不斷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