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5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錐的體積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1

各位領導、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圓錐的體積》。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和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課時的內容。圓錐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形體。教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能運用體積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空間觀念,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在經歷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教學重點:掌握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能運用體積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以及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教學難點:理解圓柱體積、圓錐體積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體積之間的倍數關係。

4、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圓錐和圓柱若干套,沙、實驗報告單;帶有刻度的直尺,繩子等。

二、説教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指出:教是為了用不着教。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主要運用以下教學方法。

1、複習引入法。通過複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和推導過程幫助學生温故知新,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

2、情景教學法。通過讓學生猜測圓柱體積與圓錐體積的關係,誘發學生對猜測進行驗證的情景,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啟發分析法。通過對三次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

並將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於教材的全過程。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新穎性,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求知的學習狀態中展示個性,體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三、説學法

教與學密不可分,教是為了更好的學。教法是學法的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鑑於這樣的認識,在強調教法的同時,更要注重學法的指導。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我主要指導學生學會以下學習方法:

1、轉化遷移的方法。通過複習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使學生學會發現、撲捉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促進認知水平的形成和新知的內化。

2、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三次實驗結果的比較、分析,拓展學生的視野,防止知識混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過在分組做實驗中同學之間的交互作用,樹立團體意識,促進共同提高。

四、説程序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問:

1、我們學過了哪些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它們的計算公式各是什麼?

2、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是怎樣推導出來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圓錐的體積。(板書:圓錐的體積)

3、你認為哪一種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與圓錐有關?為什麼?

4、猜測一下圓柱體積與圓錐體積有什麼關係?(板書:v圓柱=3v圓錐?猜測)

(本環節通過創設圓錐體積與誰的體積關係更密切的情景,自然而然導入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為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5、怎樣驗證自己的猜測?(板書:驗證)

(二)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當前國小數學改革的理念。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是本節課的重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動手操作來發現圓錐的體積。

1、出示實驗記錄單

實驗次數

選擇一個圓柱和圓錐比較,我們發現

實驗結果:它們體積之間的關係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師引導學生看懂實驗單,按照實驗記錄單做實驗,師巡視指導。

3、讓學生介紹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去掉?)

4、問:做了3次實驗,結果為什麼不一樣?

5、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有什麼關係?(板書:v圓錐=v圓柱=sh)

6、在這個公式中,s、h分別代表什麼?Sh得到什麼?為什麼要乘?

7、求圓錐的體積要知道什麼條件?

師小結:通過猜測、實驗驗證得出v圓錐=sh

(這樣設計,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與同伴的交流、比較中不斷完善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遷移應用,分層提高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繫,我設計以下幾組練習題,請看:

1、嘗試解答

出示3組數據,讓學生任選一組進行解答。

底面半徑4釐米,高6釐米

底面直徑4釐米,高5釐米

底面周長25。12釐米,高4釐米

解答完後,叫一名同學板書。

問:為什麼都選底面半徑和高?

小結:求圓錐的體積,先求出圓錐的'底面積,再根據公式求出圓錐的體積。

2、例1:(課件出示教材情景圖)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的小麥堆,底面半徑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計算出小麥堆的體積嗎?

(生獨立列式計算全班交流)

3、判斷

(1)圓錐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

(2)圓柱體積大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

(3)圓錐的高是圓柱的3倍,圓錐體積等於圓柱體積。

4、填空

(1)一個圓柱的體積是6立方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

(2)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底面半徑和高都相等,圓錐的體積是18立方米,圓柱的體積是()。

(這個環節的設計,第1、2兩題主要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能運用體積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以及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第3、4兩題是突破本節課的難點,理解圓柱體積、圓錐體積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體積之間的倍數關係。這些習題的設計,起到鞏固提高的作用。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

(四)總結評價,激勵發展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上了這些課,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2、你還有什麼新的想法?還有什麼問題?

(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新學的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整理知識的能力,還能使學生體驗到探索成功的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説板書設計

圓錐的體積

等底等高v圓柱=3v圓錐猜測

驗證

v圓錐=v圓柱/3=sh/3

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僅僅是我對這節課的整體設想和教學預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十分重視課堂資源的生成情況,不斷進行課中反思,及時調控教學過程,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2

一、説教材

圓錐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圍成的最基本的立體圖形。由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體積擴展到研究圓錐的體積的。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於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繫、提高几何知識掌握水平,為學習國中幾何打下基礎,同時提高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

2、通過動手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是: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説教法

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本節課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採用情境教學法,先通過情境感知並進行猜想,再通過操作驗證,從中提取數學問題,自己總結歸納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尤其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三、説學法

本節課學習適於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討論、歸納等教學活動,為了更好的指導學法,我採用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發現,體驗創造獲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活動中迸發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四、説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以動手操作、觀察猜想、實驗求證、討論歸納法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利用幾何的直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近似圓錐形的沙堆,接着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他們想知道的知識,很多學生都想知道沙堆的體積有多大,從而導出課題“圓錐的體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

2、探索實驗,得出結論

A、動手操作

把一個圓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點,讓學生觀察削成的圓錐體與原來的圓柱體有什麼關係.要求先標出上底的圓心點,不改孌下底面,注意安全。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B、觀察猜想

觀察、比較圓柱體與圓錐體。突破知識點(1)“等底等高”;

讓學生猜測圓柱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關係,突破知識點(2)圓錐體積比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小、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2、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設想求圓錐體積的方法,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討論,給學生提供了聯想和交流的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C、實驗求證

學生動手實驗,小組合作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1)用天平稱圓錐體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木料的質量;(2)把圓錐體浸裝有水的圓柱形水槽裏量、算出體積;(3)用裝沙或裝水的方法進行實驗。這樣的設計,由教師操作演示變學生動手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通過學生演示、交流、討論,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圓柱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圓錐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1/3.

圓錐體積=底面積 ×高 ×1/3

這個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設想、探索、實驗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3、應用結論,解決問題

(1)以練習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通過這道練習,鞏固了所學知識。

(2)基礎練習:求下面各圓錐的體積。

底面面積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徑是4釐米,高是21釐米。

底面直徑是6分米,高是6分米。

這道題是培養學生聯繫舊知靈活計算的能力,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3)出示例2。

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

通過這道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瞭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4)操作練習。

讓學生把實驗用的沙子堆成圓錐形沙堆,合作測量計算出它的體積,這道題就地取材,給了學生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動手動腦,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4、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讓學生説説這節課的收穫,並在課後從生活中找一個圓錐形物體,想辦法計算出它的體積。這樣激發了學生到生活中繼續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3

【教材分析】

本節課屬於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是國小階段幾何知識的重難點部分,是國小學習立體圖形體積計算的飛躍,通過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較深入地理解幾何體體積推導方法的新領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本節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圓錐的特徵,掌握了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重視類比,轉化思想的'滲透,直觀引導學生經歷“猜測、類比、觀察、實驗、探究、推理、總結”的探索過程,理解掌握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這樣不僅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還能培養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應放手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總結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從而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能運用公式求圓錐的體積,並且能運用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覺猜想——試驗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實踐運用”探索過程,獲得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和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自覺養成與人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圓錐體積公式的理解,並能運用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圓柱的體積計算,在教學中採用放手讓學生操作、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讓學生在研討中自主探索,發現問題並運用學過的圓柱知識遷移到圓錐,得出結論。所以對 於新的知識教學,他們一定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1、説出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及特徵:

2、設疑:圓柱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s h )。

圓錐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 )。

3、回顧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能不能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呢?

二、創設問題,實驗探究。

準備兩個容器,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看看圓柱與圓錐的底和高各有什麼關係?

用適量的水探究等底等高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分析歸納總結試驗結論。

用字母表示出它們的關係。

三、實踐運用,提升技能。

教學例題3.

四、練習鞏固,提高能力。

1、口答題。

2、判斷題。

3、拓展運用。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4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倒水的實驗,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教課書43頁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體積,例2是已知圓錐形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小麥的重量,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這個例子教學,使學生初步學會解決一與計算圓錐形物體的體積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學生基本情況

六年級四班,共有學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七學期對圓錐、圓柱立體圖形的特徵進行了研究,通過學習,學生對圓柱,圓錐的特徵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對圓柱的體積,表面積,側面積能熟練地計算,但也有少數學生立體觀念不強,抽象思維能力差,因此學習效率差。

三、教學方法

由於本節課是立體圖形(圓錐的體積)的學習,要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通過具體教具進行教學,從而給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課我採用具體的實驗,讓學生髮現圓柱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後讓學生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嘗試計算圓錐的體積,以達到解決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一開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課題,一是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二是為新授課作為輔墊,為學習圓錐的體積打下基礎。

緊接着提示課題,以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其規律,總結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一環節是本節的難點,必須讓學生理解清楚,特別是對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後出示例題,讓學生嘗試解答例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計算,教師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學生會做就行。例2是已知圓錐形的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要求小麥重量,實際舊就要先求體積。

學生嘗試解答後,教師特別引導,要求體積,這個題不知道底面積,則要先求底面積,二是要讓學生討論,如果這堆小麥知道直徑和高,你能想辦法測出來嗎?這樣培養了學生空間想象力。

最後,設計了三個鞏固練習,都是在基本求出圓錐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提高訓練,這樣即滿足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又使優生能有所提高。蒐集整理參考。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5

微課作品介紹

本作品是針對蘇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中的“圓錐的體積”這一知識點而設計的微課。適用於義務教育六年級即將學習“圓錐的體積”或者已經學過但仍需鞏固的學生。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了解圓錐的特徵、掌握了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些學生可能通過預習等途徑已經知道了圓錐的體積公式,但公式是熟知的,原理是抽象的。圓錐的體積公式是如何推導而來的?怎樣透過公式瞭解原理?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針對這個學習內容製作了本節微課。

通過本節微課的學習,學生能突破“圓錐的體積是怎麼推導得出的”這一難點,能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體積公式的由來,進而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圓錐體積公式,為今後學習立體幾何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需求分析

適用對象分析

本節微課適用於即將學習“圓錐的體積”或者已經學過但仍需鞏固的學生。本節內容是在學生了解圓錐的特徵、掌握了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高年級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逐步增強,這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幾何知識,瞭解部分幾何圖形之間的轉化方法。但學生的立體空間觀念還沒得到完全發展,形體之間的轉化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學生的實際,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觀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讓學生切身體驗知識的生成和形成。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國小階段幾何知識的重難點部分,是國小學習立體圖形體積計算的飛躍,通過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較深入地理解幾何體體積推導方法的新領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重視類比,轉化思想的滲透,直觀引導學生經歷“猜測、類比、觀察、實驗、探究、推理、總結”的探索過程,理解並掌握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和計算公式。

教學目標分析

1.使學生在認識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基礎上,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過程設計

(一)定向明法。

1,談話:生活中有許多圓錐形的物體。

生:今年我家糧食大豐收,爸爸他們把稻穀堆成一堆一堆的,就是一個個大圓錐。可是,這些圓錐的體積怎麼 求啊?

師:思考一下你能幫助馬小蘭同學解決這個問題嗎!?

2,揭示課題。

(二)實驗驗證

師:回憶一下:之前我們怎麼探索圓柱體積公式的(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

師:思考一下,我們可以怎麼探求圓錐的體積?

師:哦,是的或許,我們可以把圓錐的體積轉化成圓柱的體積!

1,估計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係。

出示圓柱和圓錐的直觀圖

師:請大家估計一下,圓柱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有怎樣的關係呢?

問:這僅僅是我們的估計,可以用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估計呢?

師:為了驗證我們的猜想,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吧!

2, 明確實驗方法。

(1)實驗思路:在圓錐容器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容器,看幾次正好倒滿,就能得出這個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

(2)實驗注意點:①裝沙子要裝滿,又不能多裝;

②倒的時候要小心,不能潑灑;

3,彙報總結。

(1)比較原來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有什麼特點

(2)結論:等底等高時,①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

②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3)總結得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圓錐的體積=× 底面積×高

(三)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經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圓錐體積公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嗎?以後遇到圓錐形物體,它的體積你會求了嗎?

(四)課後鞏固。

一堆大米,近似於圓錐形,量得底面面積是18平方分米,高5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學習指導

請在預習或複習蘇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中的“圓錐的體積”時使用本視頻,並嘗試在觀看後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另外,相關資料還有很多,可以去網上搜索更多進行鞏固。

配套學習資料

蘇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

製作技術介紹

製作PPT課件,再利用錄屏軟件錄製過程,用攝像機拍攝實驗過程,最後用非編軟件進行整合。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6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西師版義務教育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數學下冊第38頁—41頁的內容,圓錐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學習其它圖形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觀察、討論等活動中探索圓錐的體積公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自覺養成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圓錐體積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

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突破點:

組織學生動手做實驗,引導學生動腦、動手,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實際水平,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本節課我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採用情境教學法、啟發教學法,實驗活動法,歸納總結法。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學法:採用分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學生通過具體實踐、操作、討論、驗證、總結、歸納等學生活動,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課前準備

要求每個學生自制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教師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圓錐體教具,實驗用的細沙。

四,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引出課題:(3分鐘)

首先我會讓每個小組,抽出一個代表給大家説一説在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見圓錐體,這樣做不僅給本課的講解創設了情境,更讓學生體驗到了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然後,我會追問學生:圓錐的體積到底怎樣求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2、讀講結合,自主探究(15分鐘)

此時我會讓學生拿出已經準備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然後提問以下幾個問題:1,這兩個容器有什麼共同的特徵2。誰的體積更大?3。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多少呢?它們之間有沒有一定的數量關係?

問學生:“你用什麼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呢?”這時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聰明的或者已經預習課本的同學會説:“將圓錐形容器裝滿沙或水,在倒入圓柱形容器,看幾次能倒滿。”這時候就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驗證他們的猜想。

教師只需要做最好總結: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圓錐的體積,S表示底面積,h表示高,那麼就能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為:V=1/3Sh

3、運用新知,解決問題(10分鐘)

多媒體出示:一個鉛錘高6cm,底面半徑4cm。這個鉛錘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100.48(立方厘米)

答:這個鉛錘的體積是100.48立方厘米。

你能計算出鉛錘的體積嗎?同時提問一個程度比較好的同學進行演板,演板完畢後,教師不失時機的對其做出評價,同時強調做題格式。然後,進行一題多變:1。改變題中的半徑和高的數值2,把半徑該為直徑3,把半徑改為高,從而起到進一步鞏固公式的作用

多媒體出示:煤廠有一堆近似於圓錐的煤,煤堆底面周長18.84米,高1.8米。準備用載重5噸的車來運。一次運走這堆煤,需要多少輛車?(1m3煤重1.4噸)

煤堆的底面積:

煤堆的體積:

1.4 16.956÷5≈5(輛)

答:需要5輛車。

學生自主解決,同組交流解題的心得。

4、圓錐在生活中的應用(多媒體展示)(2分鐘)

5、運用公式,體會新知(多媒體展示)(5分鐘)

6、質疑問難,總結昇華(3分鐘)

在此環節中,我會問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是怎樣推導出圓錐的體積的公式的。

7、佈置作業(多媒體展示)(2分鐘)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7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國小數學(蘇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五、相應的“試一試”及“練一練”。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難點:

⑴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⑵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理解並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⑵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⑶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繫,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學具準備:⑴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

⑵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製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準備一定量的細沙。

二、説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説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波利亞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後,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並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義,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説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説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祕。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着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本節課在學習例五時,放手讓學生嘗試自己自己去發現、總結、歸納,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程序:

1、談話導入

⑴出示圓柱:如果想知道這個容器的容積,怎麼辦?

⑵出示圓錐:如果想知道這個容器的容積,怎麼辦?

2、教學例五

⑴引導觀察:這個圓柱和圓錐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⑵估計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

⑶討論:可以用什麼方法來驗證你的估計?

⑷分組驗證;引導學生用適合的方法進行操作驗證。

⑸交流:説説自己小組是怎麼驗證的,得到的結論是什麼?

⑹討論:①通過實驗,我們知道這個圓錐的容積是這個圓柱容積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説圓錐的體積就是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為什麼?應該怎麼説才準確?②那怎麼算出這個圓錐的容積呢?③推導出圓錐體積的公式(師板書)。④如果已知r和h圓錐體積公式還可以怎樣計算?如果已知d和h圓錐體積公式怎樣計算?

⑺完成“試一試”。

3、鞏固練習

做“練一練”。

4、歸納總結

通過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今後注意?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8

一.説教材。

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是《人教版》內容第十二冊4143頁的內容。本節

課是在認識了圓柱體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內容。學習圓錐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圓錐體,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教材是從觀察入手,到實踐操作,讓學生通過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圓錐體的有關概念,體積計算公式從實踐中認識,然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演示,使學生認識圓錐體,掌握它的特徵和體積計算公式,並能根據具體問題靈活應用計算方法。

2.讓學生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認識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係,滲透辨證思維的方法。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嚴謹、仔細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1)認識直圓錐並掌握它的一些特徵。(2)圓錐體的體積計算。

2.難點:(1)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2)解答有關直圓錐體實物體

積。

3.關鍵:要充分應用直觀教具和電腦,進行演示和實驗,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而推導出計算公式和有關概念。

二.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直觀操作,突破難點。

在這節課中,充分運用實物讓學生認識直圓錐,通過圓錐體的點,線,面,

認識圓錐體的底和高。發揮學生四人小組的作用,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並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獲取感性知識,使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直圓錐及體積的認識。

2.運用電腦課件的動感突出重點。

圓錐體的認識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圓錐體,把生活中

的錐形物體放在屏幕上(如小麥堆,漏斗等),運用電腦閃動形式認識圓錐體的底面,側面,頂點,高。認識圓錐體積的大小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着重引導學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圓錐體與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充分運用電腦屏幕顯示操作推導過程,把靜態轉化為動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印象,生動、形象、具體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由具體到抽象,由感覺到知覺進行順利的過渡。

3.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

維和創新意識。

在認識圓錐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發現,認識圓錐體的特徵。在認識圓錐體的體積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的體積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分析、綜合、歸納出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學生在充分認識了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練習,啟發學生做一些有創新能力的題目,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創造力的空間,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

三. 説教學程序設計。

懸念引入。

首先讓學生回憶近來學習了什麼立體圖形(圓柱體),在電腦屏幕上展示圓

柱體和圓錐體的實物,讓學生認識圓柱體,説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然後提問:屏幕上還有一些什麼圖形呢?(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圓錐體,另一方面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圓錐的認識。

(1)圓錐的組成。

①面。圓錐有幾個面?哪兩個面?[教師板書:圓錐有兩個面(一個側

面,一個底面)。]

②稜。提問:圓錐有幾條稜?是什麼樣的一條稜?[教師板書:圓錐

有一條稜(一條封閉的曲線)。]

③頂點。提問:圓錐有沒有頂點?有幾個頂點?[教師板書:圓錐一

個頂點。]

④高。提問:圓錐的高在哪裏?教師出示圓錐教具(電腦顯示),把它一分為二,讓學生觀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師板書: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旁邊(手示圓錐側面)這個長度是不是圓錐的高?圓錐有幾條高?(一條高)

(2)圓錐的特徵。

①一個底面是圓形。

②一個側面展開圖是扇形。(通過電腦演示得到。)

(3)指導學生看圓錐立體圖。

2.圓錐體積公式推導。

(1)電腦出示木製圓柱體鉛筆,用卷筆刀將前段削成圓錐後提問:削後的這一段是什麼物體?這個圓錐是由什麼物體削成的?這個圓錐體和原來這段圓柱體底面積和高有什麼聯繫?兩個體積有什麼關係呢?(讓學生髮表意見)

(2)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玻璃容器和圓錐體玻璃容器。

①教師演示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並板書:等底等高。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將圓錐體容器裏面裝滿黃沙後,往圓柱容器裏面倒,

連續倒三次,圓柱體容器剛好倒滿。

②指導學生四人小組做倒沙子實驗。

四人小組組長演示,其餘同學觀察,發現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什

麼關係。

(3)提問:把圓錐裏裝滿的黃沙倒入圓柱裏後,沙佔圓柱容積的多少?這樣倒了幾次後,才裝滿圓柱容器?這實驗説明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教師板書;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教師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讓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提問:圓錐體積是這個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為什麼?學生討論。

(4)提問:我們已經知道圓柱體積公式:V=Sh,那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公式應是什麼?

(教師板書:V=1/3 Sh。)

提問:這個公式裏,Sh是求什麼?為什麼要乘以1/3?要求圓錐的體積應該知道什麼條件?

3、公式應用。

(1)出示例1 一個圓錐體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V=1/3Sh 板書後提問:1912是求什麼?

=1/31912 如果不乘以1/3是求什麼?

=76(立方厘米)

答 :(略)

(2)如果題目不告訴底面積,而是告訴底面半徑是3釐米,怎樣求圓錐體積。

學生練習,教師講評(略)。

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鞏固練習。

1、求下列各圓錐的體積。

(1)底面積30平方釐米,高5釐米。

(2)底面半徑4分米,高是3分米。

(3)底面直徑12釐米,高是10釐米。

(4)底面周長31.4釐米,高6釐米。

2、

4

求下面各物體的體積。(單位:釐米)

12

9

5

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討論題:把一個體積是60立方厘米的圓柱體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削去的體積是多少?

通過討論,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歸納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認識了圓錐體,掌握了圓錐體的體積計算方法,能解答有關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 説板書設計。

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

圓錐的組成: 計算方法:

面:(兩個面) 稜:(一條稜) 圓柱體積公式:v=sh

頂點:(一個頂點) 高:(一條) 圓錐體積公式:v=1/3sh

例1 一個圓錐體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

求這圓椎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略)

這板書簡明扼要符合大綱要求,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突出了本節課重點和難點,便於學生學習和掌握,展現出承上啟下、循序漸近的過程,圍繞着圓錐體的認識和體積計算,概括出了明確的中心。

五. 幾點説明。

根據直觀性原則,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實驗、歸納、小結,認識圓錐體和體積計算公式。根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理,運用所學的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循序漸近地佈置一些練習,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國小數學(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和球》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1、例2,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並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3)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繫,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的圓錐一個,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一個。

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製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一定量的細沙。

二、説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説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

波利亞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

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後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並讓學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説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説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反覆操作,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祕。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着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本節課在教學兩道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答,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程序:

1、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1)看圖説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一個圓柱體零件,底面積是6。28平方釐米,高是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兩道題是複習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為新知遷移做好鋪墊。

2、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六年級下冊《圓錐體積》説課稿(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圓柱體積公式及其應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2)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學習一些什麼?

(3)教師總結,出示學習目標。

這個環節讓學生自己説出要學的目標,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3、實驗操作,探究新知。

本環節教學是本節幾何課成敗的關鍵。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儘量給學生有對象可説,有東西可做,有問題可想,有步驟可循,讓學生都能主動地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

(2)動手操作,探究圓錐體積計算的'公式。

在實驗時,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圓柱和圓錐的底和高之間有什麼關係?

②用空圓錐裝滿沙,倒進空圓柱中,可以倒幾次?每次結果怎樣?

③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麼?

④你能用實驗説明圓錐的體積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

(3)學生彙報實驗結果。

(4)教師歸納公式,學生記憶公式。(板書結論和公式)

(5)小結,剛才我們用了實驗發現歸納的方法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

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最後總結了學法,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1)同時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①師出示例題,指名讀題,説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②分析:例題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根據公式可以直接求出來;例題2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麼?

③指名板演。

③集體訂正,指出計算圓錐體積時,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鞏固練習,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這個環節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5、看書質疑,佈置作業。

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知識?你用了什麼方法學到這些新知識的?還有什麼疑問的嗎?

看書總結和質疑問難,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每一節成功的課,都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質疑問難,從而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②佈置課堂作業: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10

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節“圓錐的體積”。本課是在學習了第一課時《圓錐的認識》後通過比較圓柱和圓錐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的計算方法。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模式、三生培養五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習了圓的周長和麪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以及初步認識圓錐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本單元的重點。通過本節課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為今後學生的深層次學習和自主發展打好基礎。六年級是國小階段的最後一個學年,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有一定的基礎,邏輯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學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問題的能力上,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上都有較明顯的提高,這為理解本節課的知識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但因學生之間個性差異很大,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些障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排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

2、知識目標: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運用公式計算以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創新思維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重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關鍵:公式推導過程中:圓柱體和圓錐體必須是等底等高,則它們之間才存在必然的關係。

二、説教法

為了能夠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結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幾種教法:以談話法、實驗法、觀察法為主,以討論法、練習法為輔,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本節課把多媒體演示引進課堂,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直觀的認識,富於啟發地清晰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再加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老師的點撥解説、提問,使教學過程有機組合,充分顯示了電化教學的優勢,較之其它教學手段和方法更易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三、説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相互聯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學”,教學中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儘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己想、自己説,想不到的,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啟發、引導學生去想,去發現。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圍繞着問題去觀察,去討論,去實驗,去理解,去總結。

古人説:“授人之魚,只供一餐所需;而給人之漁,終身受用不盡。”新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本節課採用適於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討論、歸納等教學活動,為了更好的指導學法,我利用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發現,體驗創造獲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活動中迸發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四、説教學模式

本節課運用了國小數學情境———探究式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所謂的創設情境,就是指教師要在上課開始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先前經驗,促進學生思維參與的探究氛圍。本節課我創設了兩種冰淇淋,怎麼樣買更合算的情景。這樣做的目的,不只在於激趣,主要是讓學生逐步形成一種數學的眼光,在面對現實問題時能夠主動尋求用數學的方式來解決。

(二)探究發現,建立模型

這是學生構建新知識的重要一步,要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等活動、解釋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建立基本的數學模型。

1、直觀引入,直覺猜想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哪些物體的體積的計算,接着猜測圓錐可能與哪個物體的體積有關?再猜測他們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這一環節目的是是為了讓學生把已有的知識信息與新知識建立聯繫,為學生調整認知結構,構建新知識奠定基礎。

2、實驗探索,發現規律

這一環節是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分小組做實驗總結出等底等高的情況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最後根據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試着總結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親身經歷、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總結概括能力,與人合作的意識都得到了提高。

3、啟發引導,推導公式

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根據圓柱體積的計算方式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説一説,sh各表示什麼?為什麼要乘三分之一。這樣使學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整個這一環節我一直本着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重要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真正做到“動手操作、體驗成功”。

(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因為學生在探究發現、建立模型中創造的數學知識,發現的數學方法,要有一個內化的過程,為了關注每一個孩子這一環節我設計的四個層次的練習。

【基本練習】

首先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到底買哪一種冰淇淋合算。然後計算圓錐冰麒麟和圓柱冰淇淋的體積。在計算圓錐冰淇淋的體積時,允許學生有選擇的完成,這樣對學生進行數量上和難易程度上的開放,不但關注了學困生,也促進了尖子升和特長生的發展。

【變式練習】

是一組判斷題

【應用練習】

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再一次深化理解,並同時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綜合練習】

把一個圓柱加工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形零件。求削去的體積。

這是一道思維拓展題。首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再解決問題,最後得出結論。這樣,不但注重了新知識的結構化,而且使學生對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這樣學生在應用中充分理解,加深了體驗,使新建立的數學知識得到進一步強化。從而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歸納,提升經驗

這一環節主要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還對探究發現的過程、方法、經驗、進行了梳理。

在本節課的課後我佈置了一項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圓錐,圓柱。要求是,圓錐和圓柱的體積相等。

操作實踐是一個手腦並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更是一種讓學生繼續獲取知識的延伸性學習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培養學生的求知慾;鞏固所學知識,擴大知識領域,並且產生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明白學習既沒有時間限制,又沒有空間限制,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説三生培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力求照顧全體學生的學習感受,因材施教。學困生學習最基本的內容,優等生在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適當擴大知識面,拓展了思維。在教學中,簡單的問題留給學困生,有難度的留給優等生,實驗操作環節以強帶弱,最後分層次練習,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主要是關注學困生,同時也促進了尖子生的發展。應用練習和思維拓展主要是關注尖子生和特長生。從而使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得到不同的發展。

總之,本節課,以教材為主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為宗旨,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體驗數學,這樣,既重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重視了學生的思維的發展過程,是每個孩子都在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提高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這次教學大賽的要求是同題同構,目的是共同提高。我們六年組三個數學老師在選課上,備課上,製作課件中,到後來寫教案設計,説課材料,真的是做到了合作。雖然是我們精心的準備了,但在教學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遺憾。

1、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和運用不是盡善盡美。

2、在三生培養中,對差生的關注不是很到位。

3、課堂中有浪費現象,造成了教學時間的緊張。

4、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的參與程度還有待提高。

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要多聽課、多學習、多研究、多總結、多反思、使今後四十分鐘的數學課堂每一分都有效。

圓錐的體積説課稿11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過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倒水的實驗,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教課書43頁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體積,例2是已知圓錐形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小麥的重量,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這個例子教學,使學生初步學會解決一與計算圓錐形物體的'體積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學生基本情況六年級四班,共有學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七學期對圓錐、圓柱立體圖形的特徵進行了研究,通過學習,學生對圓柱,圓錐的特徵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對圓柱的體積,表面積,側面積能熟練地計算,但也有少數學生立體觀念不強,抽象思維能力差,因此學習效率差。

三、教學方法由於本節課是立體圖形(圓錐的體積)的學習,要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通過具體教具進行教學,從而給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課我採用具體的實驗,讓學生髮現圓柱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後讓學生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嘗試計算圓錐的體積,以達到解決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本節課一開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課題,一是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二是為新授課作為輔墊,為學習圓錐的體積打下基礎。

緊接着提示課題,以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其規律,總結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一環節是本節的難點,必須讓學生理解清楚,特別是對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後出示例題,讓學生嘗試解答例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計算,教師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學生會做就行。例2是已知圓錐形的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要求小麥重量,實際舊就要先求體積。

學生嘗試解答後,教師特別引導,要求體積,這個題不知道底面積,則要先求底面積,二是要讓學生討論,如果這堆小麥知道直徑和高,你能想辦法測出來嗎?這樣培養了學生空間想象力。

最後,設計了三個鞏固練習,都是在基本求出圓錐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提高訓練,這樣即滿足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又使優生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