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1W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15篇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1

《春雨的色彩》這篇課文的主旨是讓學生了解春雨給大自然帶來的變化。首先上課前兩天我就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公園、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的足跡,增加自己對春天的認識和體會。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質疑問難,説説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之後,我把課內知識拓展:“我們也走進濛濛春雨中加入小鳥的討論,你認為春雨是什麼顏色的?”話音剛落,教室裏馬上沸騰起來,大家聯繫生活中的見聞,開始了七嘴八舌的討論。有的説春雨是紫色的,因為春雨落在紫丁香上,紫丁花就變紫了。還有的説春雨是白色的,因為春雨滴在梨花上,梨花就變白了。這時有個學生大聲説:“春雨應該是無色透明的,因為我們平時看到的雨水就是無色透明的。”“那小鳥為什麼要爭論春雨是什麼顏色的呢?”又有學生髮問。馬上有個學生站起來説:“我知道了,春雨本來是無色的.,小鳥們所説的春雨的色彩是春雨滴在各種植物上,各種植物發生的變化。”

我感到很高償,因為我並沒有講解,但學生已經理解了課文的主旨。學生們各抒己見,主動發展,這不正是新課程理念的生動體現嗎?春雨是什麼顏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們已經能從大自然中找到答案了。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2

這篇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小鳥和小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孩子們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遊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談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沒有夥伴和朋友的生活才會孤獨。理解“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的生活才會很快樂。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為:識字、寫字,用“聯繫上文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知道“孤單、鄰居”等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圍繞教學重點,我這樣展開教學:

在識記生字時,我重點指導學生認讀有困難的生字:鳥窩、孤單、鄰居、招呼。我先讓學生説説你用什麼方法記住了哪個字?再作總結:結合圖片識記“窩”,認識子字旁、倒八。接着指導寫“招呼”:左右結構的字左窄右寬,口字旁寫得小而靠上。

在精讀課文時,我指導學生感受樹和喜鵲的孤單和快樂。

1.指名分段讀課文,填空:樹和喜鵲一開始______,後來_______.

2.樹和喜鵲一開始為什麼孤單?

讀第一自然段,體會三個“只有”、“一棵樹、一個鳥窩、一直喜鵲”,體會“孤單”的意思,明確聯繫上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

3.樹和喜鵲後來為什麼快樂起來了?

讀第3、4、5、6自然段,體會小樹和喜鵲有了鄰居之後會做什麼?小樹小樹,當你長出第一片葉子的時候,你想對鄰居説什麼?喜鵲喜鵲,你有了那麼多鄰居,可以和鄰居一起幹什麼?

師總結:有夥伴才快樂!

我的不足之處: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面,學生課文讀得不夠充分。對於讓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我有些模糊,不知到底如何用具體的方式指導學生讀課文。以後在這方面我會多思考、多努力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3

口語交際是國小語文教學圍繞全面提高同學的語文綜合素養所設置的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不能針對實際,偏離教學實質;忽視弱勢羣體,互動生成缺乏兩大問題。本文通過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並提出相對應的教學戰略,以改進口語交際教學,提高教學的效果。

口語交際是國小語文教學圍繞全面提高同學的語文綜合素養所設置的一項教學內容。《語文課程規範》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同學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同學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交流的素養。通過分析解讀,我認為口語交際課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語文性,因為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一局部,它是以口語為物質資料,以聽和説為主要練訓形式,要求同學學會傾聽,學會説,説得規範、説得得體。所謂言之有物、有言之序、有言之理、有言之情。

二是交際性,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互為主客體關係。比“聽”、“説”更多地體現“對象“意識,提示更多的注意交際過程中的情感方面的要求,注意到交際中的文明素養,通過敍述、提問、討論、評議等交互性的語言活動實踐提高同學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是情境性,口語交際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圍繞某一話題而展開的,因而也特別注重內容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基於以上的認識,通過分析我們的口語交際的課堂教學,我認為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供參考。

問題一:不能針對實際,偏離教學實質。

一、具體表示:

1、學科特點模糊。

口語交際教學是追求語言與精神共構共生、同步發展的。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同學的發展”,落實到我們的習作與口語交際教學中,就是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當然它也應融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因掌握不準教學的實質,非語文或與語文關係不大的東西還充滿着課堂。口語交際教學不像閲讀教學那樣有具體的文本載體,只是上些情境、話題。第一,掌握不準學科區別。如《我想這樣做》、《該怎麼做》這樣的口語交際課過分注重明理就容易混淆與品德的區別;像《維護有益的動物》、《我們身邊的垃圾》太注重傳授知識就容易混淆與科學課的區別等。第二,“非語文”充滿課堂。如教學中過分強調文明禮貌,太注重情境、扮演,忽視語言本體等。第三,缺乏交際性。教學中雖重視以語言為本體,但沒注意口語交際要注意與聽説訓練的不同,使本該多向交流的信息單一化。

2、偏離預定目標。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因同學因思維活躍,教師又不能充沛發揮主導作用,在交際過程中經常出現掌握不住話題,偏離目標的現象。如教學《該怎麼做》時,老師請同學扮演了小松不小心打碎花瓶的片斷,然後讓同學討論:假如你是小松,打碎花瓶以後,你該怎麼做呢?有的認真地出主意説:“把打碎的花瓶藏起來。”有的説:“可以用自身的零花錢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花瓶。”這時,有個同學馬上説:“沒錢怎麼辦?”“先問叔叔借一點,以後再還給他。”“可以和賣花瓶的阿姨商量一下,先把花瓶拿回家,等爸爸忘了這件事,再問爸爸要錢還給阿姨。”同學把討論的目標轉移到了幫小松借錢的問題上。在教學《維護有益的動物》這一課中,當老師讓同學們談談如何維護動物時,同學的話題也經常會轉向如何去對付傷害動物有人。這顯然是偏離了交際的預定目標。

3、忽視語言提升。

培養同學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口語交際課的教學任務之一。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對同學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出現的語言不規範、表述不清楚等情況,沒有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或是交際練習在同一層面徘徊,原地踏步,沒有推進和提升,沒有提供同學改進的機會。

二、對應戰略:

1、堅守實質,凸現本性。

在教學中應堅持語言本體,讓同學的每一次活動與展示都成為語文能力生成點,生長點。如課前談話時,我們老師要意識到這就是交際,要讓同學説好每一句話。教師教學活動應充體分體現語文教學這一實際,並能和時改正同學的語言缺陷,讓同學有改進的機會。同時在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中落實三維目標。

2、加強示範,規範語言。

當同學口語表達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親身示範,讓同學在感悟、模仿的過程中,逐步規範他們的口語。如教學《該怎麼做》時,我讓同學就小松打碎花瓶後告訴爸爸,卻被爸爸打了一頓進行設身處地的討論。有的同學説:“我覺得爸爸打我是不對的。假如他打了我,對我的身體不好。”我説:“把後面改為‘對我的身體會造成傷害’就更清楚了。”另一個同學説:“我覺得爸爸不應該打我。假如打我,我就不説了。”我説:“改為‘假如打我,下次犯了錯誤就不再主動供認了更好’,請你這樣再説一説,好嗎?”

通過教師的示範,同學當場就把話説清楚了。所以後面同學勸説爸爸時,他們都注意到怎樣把要説的意思表達清楚。

為了加強示範性,教師還可以參與到同學的互動小組中去進行個別輔導。對於口語交際比較好的小組,可以推薦到全班,向全體同學展示,以使同學能夠有一個可以模仿、學習的對象。這樣就改變了那種籠統的指導。

3、緊繞目標,隨機引導

如上文提到的《該怎麼做》教學中同學把討論的目標轉移到了幫小松借錢的問題上,教學中,我隨機轉換了角色説:“假如我是小松,我就老老實實地告訴爸爸,你們看我這樣做好嗎?”“好!我們應該如實地告訴爸爸,做一個老實的小朋友。”同學紛紛回答。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師轉變了角色,進入了交際情境,就可以自然地引導、調控交際過程,使同學和時回到預定的目標中去,從而更好地實現交際的目的。同樣,在上文《維護有益的動物》的教例中,我們教師也可以轉變了角色,通過隨機引導使同學和時回到預定的目標中去。

4、和時反饋,注重提升。

⑴引導評議,發展語言。

在交際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引導同學根據口語交際的要求進行評議,聽聽同學是否把話説清楚、明白了。假如不清楚,那該怎麼説。讓同學在同伴的評議過程中規範語言,學會如何把話講得更清楚、更明白。

同學參與評議,會促使他們更認真地傾聽他人的發言,並判斷正誤、優劣,或肯定讚揚,欣賞他人的優點,或質疑爭論,對他人提出建議和批評;也能促進同學思維的發展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同時,教師對同學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出現的語言不規範、表述不清楚等情況,應進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同學的交際練習有推進和提升,並提供同學改進的機會。

⑵以生助説,引導表達。

對口語交際能力特別差的同學,我經常採用以生助説的方式,引導他們把話清楚。教學《該怎麼做》時,同學討論爸爸該不該打我,有個同學説:“我覺得爸爸打我是應該的。”老師追問:“為什麼呢?”同學想説但又不知該怎麼説。這時,我叫一個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協助他説:“我覺得爸爸打我是應該的。因為他打我是為了教育我,讓我下次不要再犯錯誤。”我問:“你説的是這個意思嗎?”他點頭説是。“好,那麼你就照這樣再説一遍好嗎?”

這樣,教師以提問的.方式,為同學鋪設一條思維的通道,讓同學順着思維通道去考慮,組織語言進行表達,同時請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同學示範,協助同學逐步把話説清楚。

問題二:忽視弱勢羣體,互動生成缺乏。

一、具體表示:

1、參與面不廣。

口語交際課的教學中,往往是少數喜歡錶示的同學樂於侃侃而談,而多數同學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的同學總是處於“傾聽者”的角色。使口語交際只侷限於優等生,缺乏參與的全體性。缺乏參與的全體性,口語交際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追求。

2、交互性缺乏。

口語交際處於單向活動,缺乏交互性,並且同學的交際技能較弱。口語交際課有很濃的説話訓練課的色彩。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説話訓練都以個體、單向交流為主,即便有一些外表看似雙向的交流,如教師提問,同學回答;這人説一句,那人説一句等,由於沒有建立在傾聽的基礎上,同學的語言都沒有內在的聯繫,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言語交互。沒有互動和合作,口語交際就喪失了它的實質屬性。

3、主導性缺乏。

隨着民主、平等的教學理念不時形成,課堂中的師生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教師作為言語交際的積極參與者,已被廣為認同。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也比比皆是。可是教師只是言語交際的參與者,忽視了其在課堂中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因此喪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只是言語交際的參與者,缺乏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從而使課堂缺乏縱深延伸,出現散而亂的現象,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對應戰略:

1、豐富互動,承當具體任務。

⑴豐富互動形式。

豐富互動形式,是擴大參與面,提高訓練實效性的有效手段。互動形式主要有同桌互動、好友互動、小組互動、師生互動等等。特別要注意的是小組互動。我們不難發現,在一些口語交際課上,有些小組互動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效果卻很低。所以在進行小組互動時,教師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同樣是小組互動,假如教師有意進行優生和學困生搭配,取得的效果往往比前後四人小組或讓同學自由組合要好得多。

⑵承當具體的交際任務。

教師要創設條件讓同學都有訓練的機會。教學《未來的橋》時,我讓同學們自由組合小組,每個同學都要在小組裏介紹自身設計的橋,還要評一評誰設計的橋最好。這樣,人人都有交際的具體任務,人人都能參與到口語交際中去。

這種同學參與面不廣的問題,需要教師在交際過程中通過和時、靈活的調控與指導來解決。我從以下兩個方面作了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注重評議,加強技能指導。

⑴指導方法,明確要求。

在口語交際中,要求同學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①交際雙方在談話時,表情要自然、放鬆,不東張西望,不伸舌頭,不做鬼臉,始終堅持專注的神情和入神的姿態。

②發生感情共鳴時,作適當的點頭、微笑,表示接受、同意、讚賞。

③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所和不同的談話內容,説恰當、得體的話。

④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禮貌用語,還可適當運用手勢語加強表達的效果。

以上幾個方面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同學饒有興趣的口語交際中,在同學最需要時,相機切實、精當地提示有關方法與要求,點撥語言習慣、交際方式與態度上的偏差,使之受到正確的訓練,有效地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如教學《猜謎遊戲》時,教師請一位同學走上講台説謎面,要求他大大方方地説,然後由他自身請同學猜謎。同學猜完後,要求他用上“祝賀你,猜對了”“對不起,你猜錯了。誰能協助他”之類的話進行評價。假如同學在説猜謎的依據時説得不充沛,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後,要求其對那位同學致謝。在整個遊戲的過程中,教師都要求同學們與説話者堅持目光的交流。

⑵案例引領,領悟技能。

案例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口語交際訓練方法。它既可以描述正確的做法讓同學仿效,也可以提一些問題讓同學去發現、探索正確的口語交際方法。比方教學《該怎麼做》,小松不小心把家裏的花瓶打碎了。爸爸回來發現後就責備他,還要打他。小松怎麼做才是最恰當的,請同學們評一評。

①小松馬上大聲爭辯道:“我不是故意的,你不該打我,花瓶原本就沒有放好。”

②小松馬上輕聲説:“爸爸,我不是故意的。我畫畫時不小心碰到了花瓶,它掉到地上就碎了。對不起!”通過案例比較,讓同學領悟到在解釋原因時不但要説清理由,而且要講文明,態度要温和,語氣要合適等。

⑶加強評議,提高技能。

前面提到的那些交際要求,要通過評價,落實到同學的交際行為中去。如評一評聲音是否響亮,舉止是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交際方式是否文明、禮貌等等。綜上所述,口語交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適時地進行調控與指導,以使同學能夠和時矯正自身的交際行為,從而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

3、精心預設,關注學習狀態。

首先,我們要在教學上精心設計,在有序的訓練中讓同學學會口語交際,善於口語交際。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4

在《堯帝鑿井》一課教學中,我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1、利用觀察課文插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很有興趣的進入課文。有觀察的過程中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説、聽、認活動中,借圖認識部分生字,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在課外延伸的活動中,讓學生收集有關的傳説故事,目的是讓學生自主瞭解傳説故事,養成愛閲讀的習慣。

3、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中發現別人的優點,指出讀不準的地方,使學生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朗讀技巧。

4.發散學生的.思維。師:讀了《堯帝鑿井》,你覺得堯帝是個怎樣的人?

生:堯帝非常關心百姓。天下大旱,百姓們喝水困難,堯帝連走路都在想辦法。

生:堯帝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他觀察到,大旱天螞蟻還能活下來,所以斷定螞蟻的洞下有水。他讓人順着螞蟻洞往下挖,果然找到了水源。

生:堯帝通過認真觀察、思考,帶領百姓鑿井取水,造福了百姓,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5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導入新課時,我先模仿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麼聲音。接着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導入方式是為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閲讀期待。

2、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着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閲讀境界。

研究課《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並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麼,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於是,我採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

水桶裏,發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麼聲音,你想知道嗎?接着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二、圖文結合,感知課文內容

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 幅圖,把3 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圖文對照

,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 、2 、3 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繫,並能看着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説出來。

三、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為什麼?接着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夥兒説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説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四、角色演評,滲透德育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後,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並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6

《靜夜思》這首古詩對於學生來説十分熟悉,甚至很多孩子都能夠倒背如流。如何讓孩子在誦讀中去體會李白望月思鄉的感情就成了本課人文主義目標的集中體現,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因此,在引導學生體會李白隻身在外,望月思鄉的情感之前,我便用了很多的語言去鋪墊。如月亮常被人用來寄託思鄉之情;八月十五團圓夜,全家一齊團圓賞月。在這些基礎上,我再讓孩子去體會如果一個人身在異地,不能和家人團聚,吃不到父母親手做的菜,聽不到父母的聲音講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境。而此時的李白就身處於這樣的情境下,你覺得他的情緒會是怎樣的?伴隨着音樂,再加上我繪聲繪色地渲染,我看到大部分孩子此時的表情都是複雜的。此時,彷彿大家都沉浸在李白思鄉,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傷情感中,想讓每個孩子都走進文本,貼近作者的感情。

課後,我一向在思索這節課我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怎樣才能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呢?讓孩子真正去體會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樂?當課堂上發生預設之外的狀況,是不是就應在意外發生之前就就應有所警覺,而做出相應的措施呢?歸根結底,是不是我對孩子上課注意力的關注是不是還沒真正鋪開呢?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7

一、教材解讀

本單元主題是“家庭生活”,全組課文的《識字》是反映家庭倫理道德的“三字經”,第5課《看電視》從看電視這個細節中表現了一家人彼此關懷、謙讓的親情;第6課《胖乎乎的小手》視角獨特,以小見大,巧妙誇獎了蘭蘭從小愛勞動、關心長輩的好品德;第7課《棉鞋裏的陽光》寫了小峯母子倆幫奶奶曬棉被、棉鞋的事;第8課《月亮的心願》以月亮的觀察,反映了珍珍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而打算放棄十分誘人的郊遊的事情;《語文園地二》“日積月累”的小詩《鞋》,也緊扣單元主題,寫了家人回家,鞋也歸巢的情境;口語交際《我該怎麼辦》提出孩子想做家務事,而家長不允許時“該怎麼辦”的話題;“展示台”裏還要求學生展示在家裏通過看電視認識的字等等。可見,整個單元都是緊扣單元主題的。這樣的安排,為我們思考整體教學的策略提供了便利。

本組教材選擇“家庭生活”這一單元主題,要學生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至愛親情,同時還要求學生能通過教學大量的識字。識字是本冊的“重頭戲”,本單元要求“會認”74個字,每課至少要求“會認”13個以上識字的量確實不小。

本單元安排的識字量這麼大,我們憑什麼可以實現識字目標呢?我在教學中注意了兩點,善於激發學生的自主識字熱情,注重在學生生活中識字(本單元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識字),本單元的識字難關是可以突破的。

二、課程資源

本單元課程資源(課件)

①,《識字2》蒐集(或製作)動畫,一孩子回家主動與家長打招呼的場景來體現“尊長輩,懂禮貌”;孩子踢碎鄰居家玻璃被家長批評,孩子誠懇接受意見的場景來反映“父母教,認真聽”;打碎玻璃的孩子主動道歉賠償的場景反映“做錯事,即改正”爸爸隨手亂扔煙頭,兒子給父親誠懇指出不足但不是指責的場景反映“長輩錯,要提醒”。

②《看電視》:蒐集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的各欄目片頭,當地電視台少兒節目的知名品牌片頭,教學時熱播的電視劇的片頭,然後剪輯有片頭漢字的片斷製作成課件。

③《口語交際》“我該怎麼辦”採訪家長對孩子做家務的態度,然後剪輯三種具有代表性觀點的片段製作視頻課件;採訪孩子對於做家務的態度,然後剪輯兩種具有代表性觀點的片斷製作視頻課件。

三、反思手記:

(一)強化備課的整體意識。

首先要增強“整體意識”,把一個單元當成一個整體來思考,從教材的鑽研,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課時的安排等都從一個單元的整體來思考。就教材鑽研,我分析了結構,發現主題相同,雖然有的是説家中之禮,有的是説家中人,有的説的家中事,家中情,但都以“家”來關聯。我們設計可以分配出各個板塊的時間和側重點;注重識字方法,注意自主嘗試認讀記憶的過程,通過展示台來激發識字信心和慾望。家庭識字資源非常豐富,説家庭是識字礦藏一點沒有誇張的意味,只要善於挖掘,你會發現家庭識字資源無處不在。因此,我重視人文性目標的落實,歌頌家庭的和諧互愛。注意前後漢字之間的聯繫,識字方法的彼此借用,前課與後課內容之間的聯繫,學《看電視》引篇讓學生看熟悉的片頭薈萃,引起學生興趣,然後話鋒一轉,要學生交流會認的字,體現家中看電視也是可以識字的。學完了《看電視》又佈置收集在電視中識的字,將課內課外識字有機整合在一起,而且還要與單元最後的“展示台”安排相照應。這樣,本單元整合起來安排教學,達成了整體優勢,實現了整體的效益。

(二)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單課教學之間的關係。

我從不固定單課課時,打亂結構重組新的板塊,比如原兩個單課分別需2課時,現在我經過重組後可以減縮為3個課時,節約一個課時另行安排。如前所例,我可以把第5課《看電視》和後面的《語文園地》的“展示台”“讀讀背背”欄目的《鞋》組成一個新的組織結構板塊。進行新的教學。同樣,《語文園地二》的口語交際可以和“家中事,家中情”的板塊組成一個新的板塊。這樣,增強了整合的效益。

但是,我們要注意實事求是。如果內容並不適合,我們不能生拉硬扯組成不和諧的組織單元,在沒有更優化的整體模塊的前提下,我們還是應立足於每課要落實的整體目標。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8

走進幼兒園第一次參加教研活動,我組織的是小班活動:兒歌《小青蛙》,目的是通過觀察小青蛙的模型,讓幼兒認識青蛙的外部特徵,瞭解青蛙的生活習性,知道青蛙是益蟲,激發幼兒愛護小青蛙的情感,會説兒歌《小青蛙》。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我查閲了大量的有關青蛙的資料,還特意製作了小青蛙的紙模型。

活動開始了,當小青蛙的模型出現在幼兒面前時,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青蛙是益蟲。”“青蛙會游泳。”“青蛙是蝌蚪的媽媽。”“青蛙和牛蛙不一樣。”……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才三歲左右的孩子怎麼知道得這麼多,反倒讓我這個做老師的感覺有些手足無措了。為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在介紹小青蛙特徵時,我引導小朋友有順序地,從上往下觀察,不是想説哪就説哪。我還拿出了紙工青蛙,鼓勵幼兒與我一起學説兒歌,最後隨着歌曲《小青蛙》的旋律,我和孩子們一起邊唱邊跳。

活動總算結束了,在研討中我體會到了“四走進”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才能夠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與孩子們玩一起,才能做到“玩中學”。教師不僅要備知識,更重要的是備孩子。

教研結束後,我又一次翻開了王董的《走進孩子的生命世界》。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9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使他們正確書寫。

識字是低年級學習的重點,所以在教學寫字這一塊留有充足的`時間。一些容易寫錯的字,讓學生跟着書空,反覆進行練習,讓學生加深記憶。

讓學生通過看圖、動作演示,理解句子的意思,使他們感受到鮮花和星星的美麗和繁多。

我啟發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把不同的詞語和不同的圖畫在頭腦中恰當地組合形成板塊,這樣使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並在誦讀中體會詞串押韻的特點,增強了學生的語感,讀出對夏天的喜愛之情來。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10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在指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儘管讀者對此話解讀角度不同,見解多元甚至迥異,但有一點無庸置疑:文學創作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方顯“生氣”而達“高致”。備課亦是如此。面對豐富多彩的文本如何“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讓課堂充滿智慧的靈光?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學《迪》(《迪斯尼和米老鼠》一課的簡稱)課,當我按照自己的設計講完以後,我覺得自己的教學還應該再完美和改進一些,就是應該再“洗一洗”課。

 一、再洗一洗導入環節。

導入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知道迪斯尼是《米老鼠》動畫片的創作者。相機學習“屍字頭兒”積累“屍字頭兒”的字。所以整合一下環節如下:先出示動畫片《交響樂》引導學生欣賞。引出“你最喜歡哪個動畫形象?使學生的交流更有指向性。學生可以喜歡打擊樂的唐老鴨,可以喜歡滑稽的高飛,可以引導:那個出色的指揮家是誰?板書米老鼠。再引出迪斯尼,識字並讀課題。“尼”字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生字,要求認清字形,分清字意,還能正確規範地書寫。教學中先讓學生説説在哪裏見過這個字,學生回答“尼姑”“尼古丁”體會尼古丁是一種有害的物質。你知道哪些“屍字頭兒”的字?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教師板書:尺,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繼而學生找到了:盡、尾、居、屎等。這是我認為這節課的第一個成功之處。通過這樣整合環節,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感受到動畫片的精彩,為進一步學文打下了基礎。

 二、再洗一洗初讀環節。

教學環節是這樣的,教師故意刪掉兩個詞,使學生體會到這兩個詞是第一段的好詞,現在我想把這一環節省去。因為我感覺到這兩個詞只要認讀一下就可以,如果指導朗讀的話,可以放在第二節課。課文比較長,教師範讀前兩段,讀得聲情並茂,請預習的同學讀第三段。給預習的同學一個展示的機會。我現在還是肯定這一設計的。學生自讀後圈畫出生字,由於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有部分學生圈畫生字有困難,所以我要求預習的時候,先用鉛筆圈畫出生字,課上再用彩筆圈一遍。同桌互相認讀一下預習的生字卡片。生字卡片的'正面寫的帶拼音的生字,背面是給這個字組兩個詞,自已做卡片,是預習的一個重要環節。不會組詞,可以請教家長或查字典。這一環節的設計有幾個問題是需要思考的:一是學生裝的預習卡片上出現錯字怎麼辦?同桌之間互相交流卡片還應該有個集體交流的過程。這是學生自主識字的過程,還應該鼓勵認字或説字形。總是要激勵學生自主交流的興趣,提高自學能力,並指導交流的方法。

 三、再洗一洗識字環節。

這部分主要是採用了隨文識字,教師出示相關的句子,結合具體的語境再引導學生理解詞語,並隨機認識幾個重要的生字。比如“非” 和“互”並積累相關的詞語,這些都是今後的教學中要發揚下去的地方。尤其是字理識字,體會漢字的構字特點,有助於學生理解字義。其中指導理解“失業、主人公、卡通片、動畫大師”比較到位,但理解“偶爾”一詞,用了很長時間,我想如果讓學生再讀這句話,有個詞與“有時候”是一個意思,你能找出來嗎?體會到 “偶爾”的意思。從文中去找既節省了時間,也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四、再洗一洗朗讀環節。

教學中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我想指導讀重點段,並滲透讀書方法的指導,我想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這一點我還要堅持下去。但怎樣快速地讀懂讀好課文的重點段也挑戰着教師的教育智慧。在教學這一課,我引導學生從找動作的詞入手,這一點是有可行性的。特別是四位學生到前台來表演可以看出這一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比較,學生就能體會出哪隻“小老鼠”更可愛,並讀出小老鼠的可愛。其中理解“小老鼠美美地吃着。”指名讀,並引導換詞體會,學生換成“甜甜地”“開心地”並加入到句子中讀一讀,教學效果是很好的。有一點不足就是我覺得如果引讀前,我先讓學生做一些自己所熟悉的米老鼠的動作,再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小老鼠的動作,這樣降低了難度,以免讓學生直接去找,因為有很多同學不清楚哪些是動作的詞,感到有困難。

學生讀文後也出現了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但教師及時的拋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迪斯尼失業了,這隻小老鼠怎麼辦?猜一猜,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又用講故事的語言講述了迪斯尼後來創作的過程,並出示了課文的插圖。現在看來這一設計是很獨特的。教師要善於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形象,似乎能聽到聲音。這貼近兒童的語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我會把這一長處發揚下去的。

五、再洗一洗寫字環節。

由於考慮時間的關係,指導寫字的環節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字在虛宮格中的位置,再範寫。但學生觀察字的時間比較短,給學生講評的時間也不多,所以我要再整合一下環節應該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靜靜地[寫字,寫字的時間至少保證在十分鐘,這一點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堅持貫徹。

以上是我對自己教學的《迪》課的“洗課”,通過自我“洗課”洗淨表面的熱鬧,使語文課堂紮紮實實,富有內涵,且充滿張力。立足於新課程,適應差異性,讓潛意識的“師生互動”剝筍似的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傾聽文本之召喚,敞開心扉言説,質疑問難生成。此外,在反思聚集“洗”出的文本重點,審視教學中的困惑,在質疑與反詰中不斷地建構,不斷地完善,使教學流程設計得更簡約、更智慧些,努力使語文課堂創生得更本位、更真實些,使學生能力的習得更高效、更快捷些。我想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具個性和智慧。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11

本單元由《山青青》、《小樹謠》、《古詩兩首》、《春雨的色彩》、《世界多美呀》五篇課文和“語文百花園二”組成。

本單元內容旨在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麗景象和勃勃生機,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下面談談我在本單元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讓學生在不同方式的朗讀中感悟兒歌語言的美

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後,我組織學生用不同的讀法去感悟兒歌語言的美。比如,在《山青青》這一課,我指導學生學習“樹青青,草青青,山花朵朵笑盈盈”這句話時,我先點名讀,然後追問這一長句裏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喜歡。同時讓學生通過朗讀讓人們體會到樹、草、山花的可愛,接下來再點名讀,指導朗讀、自由練讀、點名讀。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讀感受到兒歌中描繪的意境美后,再問“山花為什麼笑”。讓學生感興趣,才能使學生有想象空間,更能體會到兒歌之美,景色之美。

二、引導想象,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如在教學《小樹謠》一課時,在學完課文之後,我讓學生説一説:小樹對小鳥説了些什麼?引導學生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創造性的積累。小鳥聽了小樹話後會説些什麼呢?讓學生充分交流,體現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想象,強化學生的口語表達,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重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智力活動的翅膀,是智力活動富有創造性的重要條件,教《春天的.色彩》一課時,在討論小鳥的爭論問題之後,我設計了天空練習,春雨是( ) 。你們瞧,春雨落在( ) ,( )就( )了。以此來啟發學生想象還會有哪些小鳥?他們會認為春雨是什麼顏色的?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孩子們認為藍色的,春雨滴在小河裏就成了藍色了。春雨是白色的,下在白色的樓房上,白樓房沖洗得很乾淨。春雨是五顏六色的,下在大地上,大地就變成五顏六色的了”等等。

今後,我要不斷學習,不斷思索,不斷改進,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與課改一同成長。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12

飽含激情的語言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新的光彩。

今天的識字課是上午第三節。我和孩子們在間操時間玩了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很是開心。孩子們很興奮,我也很開心。接下來的語文識字課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開始的:“同學們,我們這間教室裏有一()老師,有一()學生,窗外有一()柳樹,天上有一()雲”説到這裏,一陣涼風徐徐吹來。教室裏安靜極了。我突然改口問道:“孩子們,我們的生活幸福麼?”同學們高聲回答:“幸福!”“你感到了怎樣的幸福呢?”我緊緊追問。孩子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舉起小手大聲説了起來。孩子們的思維是跳躍的。我任由孩子們隨意去説。(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切入本單元教學主題而設計的)幾分鐘後,我的教學繼續進行。我的語言飽含着幸福,快樂。孩子們學習的熱情非常之高。由此我想到:自開學以來,我上了很多次識字課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但這一次的效果最好。看來上語文課的情緒很重要啊!飽含激情的語言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新的光彩。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13

新課標第一學段(1~2年級)

(二)閲讀目標中有:

1、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自由朗讀 整體感知

在複習生字後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讓學生思考:課文寫了四個什麼樣的太陽?課上學生輕易地説出綠綠的太陽,金黃的太陽,紅紅的太陽,彩色的太陽。

自主閲讀 隨機學習

我用“你喜歡的是那個太陽?”引入課文的學習。當學生説我喜歡的是彩色太陽,我順勢引導學生學習彩色的太陽這一自然段。教學中我讓學生先熟讀課文,然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春天的太陽要畫個彩色的呢?”有了讀課文基礎,學生明白了:因為春天是個多彩的季節。接着藉助媒體展示春天百花爭豔,桃紅柳綠的美麗畫面,請學生美讀課文。

教學中我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自段,通過齊讀,指名讀,比賽讀,採用多種形式有效落實讀的目標。

閲讀延伸 培養興趣

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教學課文之後,讓學生閲讀神話故事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國小生的閲讀還沒有指向性,所以讀什麼要教師加以引導。如果教師能結合所學的課有目的地讓他們看書,就不會感覺沒書可讀,不知該讀什麼書。

教學中的不足:

雖然教學中我極力想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但學生在讀中有的讀音還不夠準確,如“請”“清”“應”後鼻音讀成前鼻音,“嘗”翹舌音讀成平舌音。句子讀得不夠流利,停頓不當。

今後在教學中我想讀的目標仍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實,尤其要注意把音讀正確,把句子讀流利的訓練。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14

《月亮的心願》這篇童話故事以月亮的內心變化為線索,先寫月亮為了孩子們的郊遊,希望太陽公公讓明天的天氣好起來;接着寫月亮為了讓珍珍照顧病中的媽媽,又建議雷公公讓明天下雨;兩天後,是一個豔陽天,所有的`孩子都參加了郊遊。本文借小女孩珍珍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放棄郊遊的事,讚揚了關心父母、體貼長輩的美好品質,既有童趣,又極富人情味,寓孝敬父母、體貼長輩的教育於生動感人的故事之中,進一步深化了本組關愛家中每一個人的主題。本課的教學目標除了認字寫字外,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課文藴含的思想感情上。

我是抓住以下幾點開展教學的:

一、激趣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本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先板書課題,讓學生讀課題,引導學生大意地理解“心願”是什麼意思,然後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有什麼心願呢?”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願,最後問他們:“月亮有什麼心願呢?”讓學生帶着這個疑問進行對課文的學習。

二、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到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

在教學中,我以“心願”為主線,首先提出“月亮有什麼心願呢?”,激發了學生學習慾望,為學習課文作了

鋪墊。然後我範讀課文,讓學生齊讀課文,再讓他們思考“為什麼月亮會有這樣的心願的?”這個問題。接着就提問,讓學生回答,我就理出重點詞語、難讀詞語,並指導學生讀詞語,理解詞語。在齊讀、指名朗讀,對於難理解的詞作重點講解,使學生加深印象。

二、教學中,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

以讀代講,設計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先教師範讀,然後,採用自由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形式指導學生練讀,讓他們把課文的句子讀通順、流利,還要指導他們讀出應該有的感情。我覺得閲讀教學就要以讀為主,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採取不同方法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逐漸深入下去地讀書。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進行這樣的閲讀訓練,我們的學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讀,有體驗地讀,傳情達意地讀。

一年級語文下冊反思15

《風》這首詩的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風是什麼樣子的,誰也沒有見過,它沒有形狀,也沒有氣味,可是我們卻能夠感覺到風的到來,作者通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向大家展示了風的輕柔、風的頑皮。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是需要我們留心才能觀察到,去思考才能捕捉到,風也是如此。詩歌由三節組成,三節之間句式整齊,意思相近,語言簡潔明快,讀起來親切自然。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注重以下兩個環節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理解課文階段

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角度出發,適當引導學生多讀多想,這首詩歌的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但是樹葉顫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了。”“但是林木點頭的時候,我們知道風正走過了。”“但是河水起波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遊戲了”多數學生在初讀課文階段不能理解,為此,對於第一節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問題:通過讀第一小節,你從哪些句子找到風?為什麼説樹葉顫動的時候風在那兒了。通過看視頻,多數學生能夠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詩人是在借林木、河水等景物寫風。

二、課外拓展階段

課外拓展,激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想象。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創編詩歌。在這一環節中,我先續編一小節,然後問學生,你能不能象老師一樣編一小節呢?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是我們無法估量的',魏凡昊同學就編出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説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彎腰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玩耍了。”徐文雅同學編出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説我和你了,但是風車轉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了。”……課堂中,我儘量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然後積極主動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