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86W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15篇)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1

“繪本閲讀”是以簡練生動的語言和精緻優美的繪畫緊密搭配而構成的兒童文學作品,強調視覺傳達的效果,圖畫版面大而精彩,繪本中飛揚着的圖畫給予孩子想象的空間,繪本中的圖畫細膩、含蓄、優美地表現着文字所無法表現的意藴與感覺,引導着孩子進入到美麗的意境之中。看到那麼多好看有趣的繪本,我一直想嘗試一下繪本教學,於是在本次的雙高課執教活動中我就選擇了繪本《鴨子騎車記》,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中講了一隻快樂的鴨子,它的快樂來自於它的執著與好奇、瘋狂與探險!故事中的鴨子不甘心自己一個人快樂,它想把騎車快樂的感覺告訴身邊的每一個夥伴,把自己的熱情傳遞給大家.

在執教過程中注重讓學生敢想、敢説,每出示一張圖片就讓學生從細節處觀察,從而引導學生説出自己的見解,如出示鴨子碰到母牛這張圖片時,便引導幼兒觀察母牛的表情,鴨子騎車的動作等,再啟發幼兒想母牛看到鴨子騎車心裏的想法,這樣一步步引導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還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延伸活動出示一張鴨子看着拖拉機的圖片,更進一步激發起幼兒再次跟着鴨子冒險的歷程,為孩子再次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做好鋪墊。

繪本作為一種圖文結合的閲讀材料,是非常低段的孩子閲讀的。它對於學生的閲讀興趣的培養、閲讀能力的發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雖然嘗試上了這一節繪本閲讀課,但我依然很迷茫彷徨,課後留給我的是更多的思考和追求:繪本閲讀活動到底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教學模式?怎樣才能上出繪本閲讀所獨具的魅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繼續探索,與大家共同交流,集思廣益,真正有效地上好繪本閲讀課,讓兒童在經典閲讀中獲得快樂,在分享交流中感受童趣,感悟人生!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2

在上畫風這篇課文之前,沒能及時與同年級科任老師進行深入交流,也沒有經過集體備課,聽取其他老師好的建議,僅僅是自己個人看了幾遍課文後,根據教參的要求,以及自己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的經驗來上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由於自己本身的水平有限,上完課之後,聽課的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現就本節課來做如下的教學反思:

1、雖然自己基本上能按所設計的教學思路來上課,但由於課堂開始自己比較緊張,導入語沒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課文的興趣,反而也導致學生跟着老師緊張,課堂上出現冷常教師也沒能儘快的調整,課堂語言比較平淡,沒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課前準備了一些課件,有三位小朋友一起畫風的圖片及描寫他們畫風的句子,老師沒能結合課件,充分引導學生感受到風,並且把風吹物動的畫面有感情地讀出來。而且朗讀的方式不夠多,學生沒能真正做到在朗讀中感悟。

3、在引導學生用“風來了,風把吹,風藏在-裏”的句式説話時,因為模式差不多,但是教師採用訓練的方式一樣,單調,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更好的訓練目的,課堂上激勵性的語言用得不較少。

總之,這節課上的不是很理想,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我一定會好好吸收課後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很多寶貴的意見。多聽聽其他老師的課,學習他們好的教學方法。並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多鑽研教材,認真備好每節課,上好每一節課,爭取本學期取得更好的成績!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3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較短,為了能在一課時很好的完成。在這節課裏,我結合學習寓言通常使用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試題理解題意。然後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課文內容。使學生有目的的,在讀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最後聯繫實際理解寓言。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到小組內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上我同時採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學習。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並通過人物對話模仿,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二年級是開始寫作的最初階段,在學文的同時要時刻想着為寫作打基礎。所以在本節課教學中中,我利用插圖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口語交際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讓學生能聯繫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這樣也就教給了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

有其優點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由於時間關係沒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一説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4

《雷雨》這一課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欣賞着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着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因此我通過鑽研教材,設計了認識4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並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來表現雷雨前後的不同景象這兩個教學目標。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再通過看圖擴展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説話能力。

一、以詞串學,帶動全文。

設計這一課時,有個刪繁就簡的過程,開始覺得什麼都是亮點,什麼都值得講,於是課堂容量超級大,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更多的是老師帶着學生去感受,一堂課下來,以師為本,而不是以生為本。後來,改進後,抓住課文中的“垂”與“坐”的體驗,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而在課外詞語這一塊,在課前先讓學生説説關於“雨”的四字詞語,而後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與場景,適時讓學生理解“電閃雷鳴”“嘩嘩大雨”“雨後彩虹”,並讓學生進行積累。

二、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指導朗讀描寫雷雨前的語言片段時,讓學生自己説説,雷雨前都寫到了哪些景物,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滿天、黑沉沉、壓、一動不動、垂”去品讀,讀出雨前的壓抑、先動後靜、電閃雷鳴的景象,帶領學生去看“閃電”的動畫圖,聽越來越響的雷鳴聲,讓學生身臨其境,讀出畫面,讀出真情來。而雷雨中,讓學生自己讀,交流讀懂了什麼,學生説到了雨大,引導他們都從哪些地方瞭解雨很大,學生從“看不清”,從“譁,譁,譁”與“沙,沙,沙”的比較,體會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而當一個學生起來説自己“漸漸地”,我順勢而導,能去掉一個“漸漸地”嗎?學生討論後,認為雨不是一時變小的,是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逐漸變小的,由此越讀越輕,讀得非常到位。而描寫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我將其變成詩歌的形式,再讓學生擴展觀看雨後的美景,讓學生試着説一説“雨停了……”。學生的語言也十分生動,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三、讀畫結合,拓展思維

這篇課文描寫雷雨之後的景象是一幅非常美麗清爽的畫面,怎麼樣才能讓學生領略到這種美,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讀出這種美,如果光説光講肯定是很難達到這個目標。因此我不急着讓學生讀,不急着讓學生説,而是讓他們先默讀雷雨後段落,然後全班合作上黑板畫一幅雨後圖,每人只能畫一個景物,不能重複,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畫完還要説説為什麼要畫這個景物,並想象畫中的動物人物可能會説些什麼。讓學生通過手中的彩筆和配音來表達他們對雨後的感受。畫完以後,再讓學生帶着他們的感受來朗讀課文。在完成這項目標時,學生完成的非常出色,畫畫得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而且説的也很不錯,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説話能力,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這個教學環節我認為是我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非常生動有效地完成了有感情朗讀雨後美景段落這一教學目標。

總的來説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密切聯繫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5

(一)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村居》一課時,我先把學生帶入一個青草萋萋、百花盛開、花香四溢的教學情景中。在這美麗的春天裏,採用了各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比賽讀等),讓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來。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詩的基礎上,老師與學生配上音樂吟誦古詩,在肢體語言的幫助下,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古詩的意思,並在自己的頭腦中模模糊糊地創造出古詩所特有的意境。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老師沒有讓學生來説一説古詩的意思,沒有一句一句地講解古詩文,而是讓學生在吟誦古詩中感悟語言,在歌聲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創造圖畫。學生們學習的興致盎然,這節課結束了,但古詩的韻味永存。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節古詩教學課,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就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具體體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情境,搭建平台,讓學生通過理解字詞的意思,通過一遍一遍地誦讀,進一步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詠柳》整堂課的教學來看,流程進行得很好,從對“詠”的理解,到對柳樹從遠到近的認識,以及作者從對柳樹的觀察到充滿奇妙的想象所體現出的對春的無限的熱愛之情,課堂中呈現得都很好。不足之處是,老師表現得多,學生髮揮得少,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如果在課中先讓學生畫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樹,並寫上一兩句讚美柳樹的話,讓學生能提前從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粧成般的柳樹,也能從形態方面感知何為萬條綠絲絛。這樣一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就會更加容易一些。

(二)《古詩二首》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村居》是清朝文人高鼎寫的一首詩。早春二月,綠草茂盛,黃鶯飛舞,輕拂堤岸的楊柳沉醉在煙霧之中,鄉間的孩子們放學回來的很早,一個個藉着東風愉快地放起了風箏。全詩展現了春天生機盎然、兒童活潑可愛的特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詠柳》是首詠物詩。這首詩前三句描寫了柳樹之碧綠、柳枝之柔長、柳葉之細巧,而最後一句巧妙地從描寫柳樹轉移到讚美春風,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課文重點是學會生字,朗讀並背誦課文,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述的場景。

一、教學效果

1、創設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我採用遊戲導入,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階段學習的重點。識字教學我堅持的是“多次復現”原則,主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生字,讀後讓學生自主選擇地識記字形,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寫字環節中,我將教師示範指導放在學生試寫感悟之後,實現了教師由“主宰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使教師的指導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3、我為學生搭建自由的舞台,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這無疑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們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在交流中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在相互配合中培養了合作精神。

二、成功之處

1、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使學生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進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在學生個別朗讀談想法的時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使學生通過反覆品讀感受到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三、不足之處

我也感覺有些欠缺: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精神,學生必須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並且要有一定的參與面。我想這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到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精神、學習意識、學習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並且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我覺得應該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之積極、主動地學習;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多給學生創設質疑問難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學生勤思、多問。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創設情境,從遊戲導入新課,然後自主探究,抓識字教學和詩意理解,接着學生朗讀課文、感知詩詞的內容。

(三)《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途中,看到柳樹後突發感想所創作的一首詩。當時正是初春時節,柳樹吐露新的嫩芽,呈現出春天的勃勃生機。《村居》這首詩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深受學生的喜愛。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6

《一件好事》是北師大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快樂的生活”這一主題單元的第二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是由德國作家莫柯奧夫寫的。課文主要講“我”和姐姐克拉拉給窮人送衣服的一件事。

這是由我執教的一節校內公開課,本節課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練習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愛心,同情心,激發做好事的願望;

2.能夠讀懂用不同方式陳述的對話。教學重難點定為: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關心他人。

通過我自己課後的反思及教研組老師們的評課之後,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上教師的言語清晰,朗讀能力強,指導朗讀時能夠注意糾正學生的發音及朗讀能力的指導;

2.課上,教師能夠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默讀、個別讀、賽讀、小組讀、師範讀、自由讀、齊讀,生生對話等,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心情;

3.本節課教學目標有達到,重難點亦有突破;

4.教師的新課導入太過倉促,若能激趣導入,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會更高;

5.在結尾時,教師若能結合“玉樹地震”,既能進行德育教育,又能突破文章的重點,一舉兩得。

綜合以上教研組老師給我的意見,我覺得,作為一位從教兩年的老師來説,在教學環節的處理上,我還不夠成熟。今後,我將會多借鑑其他老師的優秀教案,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7

這節課我備了兩個多小時,不是課文難度大,而是想好好設計一下如何提問。開課、認字、反覆的朗讀,一切都有條不紊,現在的一課時真讓人有些摸不着頭腦,到底要不要分析課文?

可從目前來看,第一課時往往連讀通讀順都很難做到,索性我就把第一課時用於大量的讀,直到每人都至少讀了4篇為止。二課時是重點,本科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每一小節有一個概括,例如字典大樓內容豐富、字典大樓用處很多等等,要不要按照課文編排的順序?這樣豈不是太死板了?可如果順着孩子的思維,又怕自己課堂機制不夠,繞不回來了。反正是常規課,就當實驗吧,我向孩子提問:讀了課文,你有什麼疑問嗎?讀了課文,你明白了什麼?

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幾次都問到了這樣的問題,就是為了避免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自由發展。學生一開始就説到了字典的兩個用處,接着問字典是怎麼來的,可就是不説字典內容豐富,於是我就反問學生:你覺得字典大嗎?引出課文的第一小節,並通過總結字典的特點和作用最後引入第五小節小朋友們發出了讚歎,離不開它!個環節還算連起來了,可是問題在於以下幾點:第一,頻繁使用換詞的方法來啟發學生找近義詞,對於學生的回答不能自如的往期望的方向引,必須要能幹的孩子作配合,這一點確是軟肋,以後還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我的課堂上又開始送五星了,而且我説一節課只送五顆,孩子們舉手的積極性明顯增加,送你一顆幸運星,收穫書本的知識。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8

本單元是以“體育”為主題,旨在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本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語文與體育課程的溝通,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熱愛體育,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思想。

因為單元內容較多,較複雜。課前我理清了思路,先讓學生對體育有初步的瞭解。我讓學生回家查找資料,瞭解田徑比賽的項目、規則,以及我國的奧運冠軍。學生們準備得充分,課堂交流氣氛活躍。對他們沒有查找到的,我在課堂上利用手機及時查找,解決難題。不僅藉助書中的插圖瞭解運動項目,還結合學生平常玩的項目進行交流。然後結合課本進行教學就輕鬆多了。

面對着這以“體育”為主題的開放式單元,教學的側重點要定在什麼位置?二年級仍以識字教學為主,我發現孩子們對本課中的19個體育項目識記非常清楚。因為這些體育名詞來源於生活,學生在生活中常見,所以在教學中想通過創設情境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讓學生深入瞭解體育知識,增強體育意識。但在教後確實感覺到對識字教學不夠細緻,以致於在本堂課留下了許多的遺憾。對於開放單元的教學,我也一直在努力地追尋更完善的教學。希望自己能在遺憾中拾取些許點滴,以促進今後的教學。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9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敍述方式,記敍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裏行間充滿着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因此我在教學中着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

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教過之後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問底”展開有序教學。

在這一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2、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我抓住“刨根問底”展開教學,全文始終圍繞“川川是怎樣刨根問底的?”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第一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瞭解巖石就是一本書;第二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知道巖石書上有字有畫,巖石書能説明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第三大塊川川繼續刨根問底,瞭解“書”的作用,在回味整課對話中,讓學生再次感受“刨根問底”的意思。每一大塊的內容都是以對話展開,讓同學們通過對話體會其中情感。

二、讓課堂教學始終充滿語文味。

這是一篇帶有科普味道的課文,怎樣讓這樣的課文充滿語文味?在這堂課裏我採用圖片展示的方法,讓學生探究巖石“書”的內容時,想象雨痕、波痕的樣子,通過一番想象,學生區分“雨痕、波痕、礦物”就水到渠成。然後運用書上的語言介紹這些“字”,讓教學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教學,又如讓學生欣賞巖石“書”上還有哪些畫,在孩子們的好奇的猜測中,進而讓學生圍繞這些圖片進行拓展説話“你看,這兒有( ),有( ),還有( )哩!整堂課氣氛還是比較好的。

 三、唯材“適”用,讓課堂更加充實。

在這堂課裏,我選擇了適合課文內容的相關資料進行拓展,有對巖石“書”中還有哪些畫進行拓展,有對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書進行拓展,特別是對大自然中的書進行拓展,我選擇了“動植物化石、巖石”等圖片,從不同層次進行拓展,在欣賞中學生充滿了驚訝,輕輕地低呼着“這也是書呀?”在我的徐徐地敍述中,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他們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書,都需要孩子們細細去讀,從而激發他們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這堂課裏,我們班的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老師們給我提出建議:讓學生閲讀文本後自己找出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解答,最 後老師點明重點。我覺得這點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對學生這頭把握不夠多,缺乏相應的針對措施,我想這就是我對文本的研讀還不夠,課堂的機智還不夠,這都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10

這是一篇充滿童稚、樸實無華、文質兼美的讚美媽媽的詩歌。為了把課文中所藴涵的情感點化出來,打動學生的心絃,我讓孩子預習課文時,觀察媽媽的一天,然後在日記本里做記錄,豐富孩子的切身體驗。這堂課我特意邀請了幾位家長媽媽到場聽課,給予家長與孩子一次心靈的交流,達到情感的共鳴。

一上課,我首先讓孩子們誇誇自己的媽媽,孩子們説起自己的媽媽可謂眉飛色舞:我媽媽做的菜很好吃,我媽媽很會織毛衣,我媽媽很會唱南音……孩子們已入情入境,我順時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為理解課文主旨,突破難點做了輔墊,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我讓孩子在小組裏交流預習成果,包括識字情況及對詩歌的初步理解。本文的生字較為簡單,我只重點講解“批、評”,其他的字讓學生自主學習。接下來與孩子們一起走進詩歌,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五句重點語句,但讓孩子用一句話概括一個事件,顯然有點兒吃力。以致於在引導時花費些時間。

這首詩歌適合配樂朗讀,在學生理解詩歌時,我引導他們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音樂創造的氛圍加上切身感受到的母愛,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昇華。

在指導學生創作詩歌時,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媽媽無私的愛。通過一些生活小細節,小事情,去發現媽媽的愛。孩子舉例子並不難,但概括媽媽的愛是什麼時卻有難度,所以前面安排誇誇自己的媽媽時,也是為了降低難度,激發孩子説話的信心,為寫話作好輔墊。

許多語文課文是表現人的情感的。對於這類課文的教學還是把“情”放在首位,以“情”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以達到人文精神薰陶的目標。我想自己今後要多貫徹這一教學理念,以期取得情感教育的好效果。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11

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針對班級中一部分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文字較差的現狀,從開學初我就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在教學活動中儘量突出這方面的訓練,訓練時做到詞不離句,名不離篇。教學中,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尤其是對一些易混淆的字,我主要採用比較法、歸類法、重點突破法,使學生牢記在心。

不足之處:

1、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善於模仿,不願意深入鑽研,導致朗讀的層次性不夠明顯,體會不深刻。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朗讀是有聲有色,可在課後學生的朗讀又是很平淡呢?甚至是一些練習過的課。

2、不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老師教學生學,傳統的教學方式。

存在原因:

朗讀指導有些少,在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朗讀指導的設計較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師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不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缺少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整改措施:

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體現這種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如上課時的小組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集體解決。小組合作,讓學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而且進一步體會了文章的中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的體現出來。在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中,語文課的朗讀目的之一是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何通過朗讀來體會,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應該要有朗讀技巧的運用問題。要重視朗讀訓練,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第二單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注重朗讀的指導,強化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通過齊讀、比讀、自由讀、分角色讀等不同方式進行朗讀,在加上教師有感情的範讀,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寫字方面,我把寫字當作美的鑑賞對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強調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規範、漂亮。

不足之處:

1、教學形式單調。每個學生讀後都有感悟,而所感悟又不盡相同,則在讀中感悟詞語,在品賞中積累詞語,在想象中激活思維,在理解中積澱情感。

2、學生的説話能力較差,不能準確用詞。沒有鼓勵學生在説話寫話時如何做到用詞準確?課文在寫泉水中特點時,同樣是寫泉水的流淌,先後用了“流進”“流過”“穿過”四個詞語,不但注意了變化,而且用詞準確。

存在原因:

教師和學生的合作意識得不到鮮明的體現。教學過程中,我不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

整改措施:

教學形式應多樣化,教師和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鮮明的體現。通過共同完成板書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體現自我,有被重視感和成就感。教師在課堂上“故意出錯”引起學生判斷、糾正,這樣的反思策略,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加了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查詞語手冊等活動理解詞語意思,從而,正確完成了教學任務。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中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這一過程。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比如説:當教學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薔薇花的時候,我設計了“在滂沱大雨中,嬌嫩纖弱的薔薇花會説些什麼?”來引導學生進行想像説話,使學生進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教學中我着重抓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充分朗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支撐,在課上讓學生欣賞各種顏色的葡萄圖片,體會葡萄的多和美。通過欣賞各個地方水果豐收的場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好像去葡萄溝遊覽了一番,從整體上感受到葡萄溝水果多、景色美、人熱情。

不足之處:

沒有儘可能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朗讀方式,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己觀察發現學生沒有完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原因:

對學生們學習方法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孩子們自主學習的意識沒有被更好地激發。這些,應作為一些教學教訓,一直存留下來,時刻提醒自己多從學生角度出發,將課堂還給孩子們,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整改措施: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讓學生默讀全文,找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語句,和小夥伴讀一讀並且互相交流。每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尋找到他們心中認為美的地方也是不同的。我從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角度考慮,採取上述做法,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學習,進一步感知日月潭的美景。

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為了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往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裏放進一條金魚,觀察水的變化。讓學生親手操作、親眼所見,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對別人所説的話,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

不足之處:

朗讀的訓練不是很到位,層次性不夠明顯。

引導學生從充氣雨衣的發明聯繫到身邊的事物,啟發思考,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用品也可以通過改進變得更加方便。我選擇了學生比較熟悉的物品,學生也能積極地思考,不會因為所列用品離自己太遙遠而失去思考探討的積極性。但因為時間倉促,這一環節並沒有得以充分地展開,草草結束,沒有收到該有的成效,成了本次教學的遺憾之一。

存在原因:

我只想到模仿充氣雨衣的發明,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的可改進的事物,忽視了指導學生交流身邊已經得到改進的用品,也即學習課文後,能逆向聯繫生活實際,逆向的體驗可能會給帶去更深刻的體驗。這反映出我在預設時,存在思維狹隘性,思路不夠開闊。

整改措施:

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始終堅守“讓學生讀書,以讀為主”這一教育理念。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閲歷少,生活素材的來源也就少而又少,所以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我們首先要注意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其次在抓重點句子品讀課文的環節,更要注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要給學生創設出一種品讀語句,體驗情感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體驗,從而領會文本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學文的最後還要再讓學生進行課文的整體迴歸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整體把握。讓“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這句俗語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更讓它來影響學生的一生。

第五單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利用簡筆畫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理解“溝渠裏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為什麼?”我就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溝渠,陽光從南面照過來,由於被溝渠的壁擋住了,所以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觀的簡筆畫,學生就一下子理解了。

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缺少生機和活力!學生死氣沉沉,不願意去讀。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也就是本課識字、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人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識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能自覺地去學習並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們對識字的興趣,才能使孩子們對枯燥的生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增強識字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只用常用的在黑板上書寫生字的方法。沒有正確地書寫豎撇這一筆畫。

存在原因:

在引導學生説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説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脱節。在請同學們與老師看板書複述課文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

整改措施:

1、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夥伴合作讀、接龍讀、範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在多種方式的朗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2、利用課件展示“質”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那不同於平時的白底紅字,明顯放大的筆畫,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豎撇的正確寫法。

第六單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讀的訓練。每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學生通過讀、思、悟等幾個環節,將文章讀通、讀懂。最終使學生的言語得到豐富,能力得到發展。課文教學中,我力求把讀放首位,通過自讀,評讀,比賽讀等方式,使學生喜歡讀書,並把課文讀準,讀流利,到有感情。同時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領悟文中藴涵的深刻道理。

不足之處:

1、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很多的詞語還是一知半解,上課不認真聽,字跡比較潦草,沒有人積極回答問題。

2、不注意説話寫話練習。

存在原因:

在教學中沒有注意拓展學生的思維,只是按照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教學。沒有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摯情感走進文本,並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

整改措施:

在閲讀教學中,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朗讀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閲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摯情感走進文本,並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説、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在讀中理解“濃墨塗抹、輕筆細描”等詞語的意思,知道“誇讚、稱讚、讚揚”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義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學習中積累了語言。

第七單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教學《寓言兩則》時,我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故事講了一件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的形象地認識,體會藴含的道理。

不足之處:

1、沒有注意引導孩子進一步認識觀察的重要性。特別是怎樣進行觀察?

2、在學生活動面方面還需拓寬,教師在教學節奏還不夠緊湊。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沒有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存在原因:

課前準備不足,沒有認真地備課,鑽研教材,做課件。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

整改措施:

怎樣進行觀察?這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同時也是本課應該突破的語言發展。提高是思維的關鍵,在學習第3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引路的。讓學生大膽猜測列寧當時是怎樣想象的,一邊仔細觀察,最後一步一步的找到養蜂人。讓學生的語言與思維能力同時得到訓練與提高。(這個環節中,用簡筆畫勾畫路線圖。路邊的花叢——花叢裏有蜜蜂採蜜——蜜蜂採了蜜就飛進了一個園子——園子旁邊有小房子——找到養蜂人。)這樣就有利於幫助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我運用了精美的課件,將孩子們帶入到了真實的情境中,所以孩子們看到了,感受了,也投入了,整堂課中,他們的精神是飽滿的,情感是愉悦的。他們跟着張衡,學着張衡,感悟着張衡,相信他們對於認真觀察,善於思考,一定會有更新的認識。

不足之處:

1、沒有對本課的相關內容和相關知識進行必要的補充,那麼對本篇課文的理解只會流於表面。

2、只是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懂,沒有注重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3、在教學中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存在原因:

我沒有注意體現學生是課堂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注意做到真正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意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性學習的平台。

整改措施:

《恐龍的滅絕》這一課的科學性比較強,所以我們在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師生一起帶着疑問閲讀課文,在想象中漫遊恐龍王國,在漫遊中輕鬆愉快地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同時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12

《草》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詩。本詩讀起來琅琅上口,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由於學生課前對這首詩都早有接觸,絕大多數孩子已經能熟背這首詩,所以,如何激發孩子繼續學習這首詩的興趣是首要問題。

在佈置預習這首詩的作業時,馬上有學生問道:“為什麼我們以前背這首詩時,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現在這首詩名字又變為《草》了呢?”聽到孩子提出這一問題,我立刻覺得這就是孩子繼續學習這首詩的興趣所在,所以我順勢説:“同一首詩有不同的名字當然是有原因的,只不過這個謎底我要在上課時揭曉!”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着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善於“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這種寶貴的資源,有助於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學習的興趣。第二天上課,早有學生等不及要詢問我所説的“謎底”,看着他們那種着急勁兒,我並不急着為他們解疑,而是先講解起這首詩來。在引導孩子學好這首詩後,我問道:“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主要講的是什麼?”“草!”很多孩子齊聲回答,“表現了草的什麼呢?”我追問,“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很旺盛!”聽了孩子的問答,我總結説:“是啊,這首詩寫出了草頑強的生命力,所以它的題目取作《草》。我們以前背過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與《草》相比,有什麼不同呢?”有幾個敏鋭的孩子不等我説完,像是發現了什麼寶藏,興奮地説:“《賦得古原草送別》後面還有兩句詩呢!”“哦——那這兩句詩寫的是什麼?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問完了這個問題後,看着孩子們一個個認真思考的樣子,我還帶着提示的意味吟誦起這句詩,果不其然,我的話音未落,立刻又孩子反應過來“後面兩句詩裏有送別呢!”“正是因為這首詩裏有送別的意思,所以這首詩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而這首詩少了最後兩句話,它主要寫的是草,所以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叫做《草》。”

就這樣,我抓住了這首詩有兩個題目這個契機,通過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不僅使他們產生了繼續學習這首詩的興趣,同時也拓展了這首詩的課外知識點,頗有一舉兩得的意味。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13

本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

首先,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並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可問問周圍的同學,老師,或者查字典。並把生字詞解決掉。出示生字,讓學生觀察這些字的特點,然後用不同的方法識字。如,用動作記“壓”、“垂”;用聯想法記“亂”。聯繫自己觀察的情景,想象狂風中的小樹亂擺的樣子從而記住“亂”字;用換偏旁識字法記“虹”。聯繫自己的生活和閲讀實踐鞏固識字。

在朗讀感悟上,我積極挖掘教材,抓住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感悟課文,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出示課文的兩幅插圖,比較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途中的不同景象。同桌互讀互評,培養合作精神。朗讀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勾畫描寫這些景象的詞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歸類整理詞語。在提問學生們哪一個字用得好時,學生們都積極回答問題,王樹基説:“老師,“壓”用得好,我能感覺到烏雲來勢很猛。成志認為“垂”用得好,能感覺到風特別大,蜘蛛特別害怕。氣氛很活躍。

寫字指導,重點講解“彩、蜘、垂”,彩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筆處要在一條垂線上,蜘字的蟲字旁要寫的瘦長;垂字上邊的撇要寫的短而平,下面的橫長短不同。

這節課課堂氣氛很活躍,達到了所要求的教學目標。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14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閲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那麼,如何在語文閲讀教學中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這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特別是在低段,從小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那種天性般的敏感,這是語文的長效益。因此,我在進行本課的教材處理時抓住文字訓練,既便是極小的增長點,也要抓住契機發展學生的言語素養。下面具體談談自己本課的教學和體會。

一、寓有形於無形中,字詞訓練,把書讀“實”

識字是閲讀的基礎,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更是教學重點,所以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不容忽視,以突出生字的音形義特點。本課的生字不多,故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肯定會有低耗高效的收益;於是教學第一自然段成了本課的一大重點,因為本課大部分生字藏在第一自然段中,從聽泉水聲讀出疑問到解疑的回答聲中要帶着歡快,我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把生字的教學貫穿其中,把本段中的生字以紅色字體出現,變孤立的漢字學習為有機的情境整體閲讀,不僅激起了學生閲讀的興趣,還使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輕鬆掌握讀音並識記;而課文的其它生字則通過開火車朗讀課文的方式將學生的學情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重疊起來:讓生觀察插圖找出 “瓦罐”;通過對“水塔”的理解再結合課文語境對“天然水塔”進行釋義;本課的“杜鵑花”是學生認知事物中的盲點,因此藉助圖片可以給學生以一種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刺激下再適時進行説話訓練: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杜鵑花?……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寓有形於無形之中,學生的學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抓住課文的許多優美的詞語為語言實踐的又一切入點,讓學生反覆地讀,在讀中復現、鞏固生字,在讀中讓學生感受特點:數量詞——一股清泉 一座天然水塔;定中短語(怎麼樣的什麼、什麼地方的什麼)陽光燦爛的世界 火紅的杜鵑花等詞;狀中短語(怎麼樣地幹什麼)大口大口地喝水 盡情地歌唱……沒有過多繁瑣地講解與分析,只以讀來貫穿始終,真正做到於無形中積累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從具體到簡練,句羣訓練,把書讀“厚”

這樣一篇美文,如何讓學生在接觸文本的有限時間內體現它原本無限的價值,使學生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呢?學生情感的初始狀態是粗線條和淺表層的,教師應及時激活學生感覺擴大的支點,訓練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本課的二到五自然段極其相似,特別是每段的第一句,都道出了泉水所到過的地方,我想這些句子之間既然有密切的聯繫,何不把它們進行一種從複句到單句的轉換,讓學生髮現句與句之間的聯繫,這種滲透句羣的教學也是學好課文的一種方法。於是,在前面兩次的通讀全文後,學生們第三次走進文本,這次的目的是讓學生劃出泉水到過的地方:泉水流進山腰的水池;泉水流過山間的平地;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園裏;泉水穿過靜靜的山谷;細細品讀,作者的遣詞造句別具一格,極有講究,“流進”、“流過”、“流到”、“穿過”四個詞是不可以隨便套用的,各有各的妙處,雖獨立卻又聯繫,是這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把它們串在了一起,看似一個個獨立的句子,但我們卻可以利用文本的這些“不確定”和“空白”好好揣摩,於是我讓學生把這四個句子用一句話來表達:一個“和”字連接四句,或用“先 ,接着 ,然後 ,最後 ”四個關聯詞貫穿四句……這樣,將課文規範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理解簡單與具體的語言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真正把書讀“厚”了。

課堂上語言的學習、積累和運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本課我“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主軸,挖掘語言訓練點,多渠道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並積累優美的語言”貫穿課文始終。我想,只有深刻領悟了語言教學的真諦,才會在每一節語文上、每一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語文二年級下冊及反思15

這是一首借楊樹之口,抒發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的詩歌。本首詩歌意境優美,韻律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學生朗讀。本課的設計,我注重以讀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閲讀詩歌,在小組中互相交流預習成果。而後讓學生們暢談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説説從這首詩歌裏知道了什麼。在師生對話、文本對話中,孩子們瞭解了大葉楊的外形特點,也喜歡上了大葉楊可愛的性格。

在教學第二節詩歌時,孩子們輕而易舉地理解了課後的思考題:“它在歌中唱了什麼?”我進一步啟發學生:“大葉楊還唱給誰聽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唱給可愛的國小生,伴着他們快樂地遊戲。”、“唱給忙碌的爸爸媽媽,消除他們一天的疲勞”、“唱給辛勤的園丁們,向他們表示感謝”……學生在語言的渲染、思維的碰撞中,想象力盡情地飛揚。我順時將學生引入意境,將感悟化為情感朗讀,從而培養語感,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情感薰陶。

這節課,學生在朗讀上得到了落實,但我總感覺還不夠,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手法、意圖還不是很能理解,認為大葉楊唱歌是風吹的緣故。不理解大葉楊的為什麼要牽着手唱歌?為什麼要感謝太陽?因此對這層的解釋,最後還是由老師解釋:寫大葉楊愛唱歌,是一種擬人的寫法,作者借大葉楊的精神來比喻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像大葉楊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們,他們在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在快樂的生活着!最後孩子們似懂非懂地帶着對他們的讚美再次深情誦讀詩歌。

上完這節課,我感覺很困惑:孩子們是天真的,很多課文的中心意思,不是他們所能理解,老師這樣強硬的給予,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