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反思通用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數學反思通用15篇

二年級數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比較難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一、本節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了五個環節的內容:

1、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2、動手操作,學習平均分。

3、動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4、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5、課堂總結,拓展平均分。

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課的開始,從學生熟悉“喜洋洋和美羊羊”分五角星的故事入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引出三種分五角星的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分五角星的多樣化,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同樣多”與“不同樣多”。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分法,並説明自己喜歡的原因,引出分兩份同樣多,通過教師的板演圈一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份數,每份的個數。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

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過讓學生説一説、擺一擺圓片的過程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

在課的始終,讓學生利用小棒,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説一説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彙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樣化。

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2支鉛筆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學生動手操作,彙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後的每份的數量是同樣的。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優化分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整個活動是在學生動手操作,展示彙報的過程。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説一説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後面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個別問題提出時語言不夠準確、嚴謹,使得學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顯得自己有點措手不及。

2、練習題的最後一題處理的有些快,應該讓學生充分的看明白圖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關“平均分”的事例,學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師應抓住動態的生成資源,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是“平均分”為什麼不是。

這節課的設計,沒有現代教學設備,有的只是學生自己準備好的學具,教師準備的道具,學生在操作中體驗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在操作中學會新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二年級數學反思2

1、重視情境的創設“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利用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感悟與理解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與合理性。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

2、突出算理,分清運算順序。學生剛學習兩步計算式題時,對運算順序較難理解,往往難以靈活運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第一個問題,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引導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使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含義,並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嘗試計算,理解運算的順序;第二個問題,則引導學生直接列出綜合算式,幫助學生聯繫數量關係理解其運算順序。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注意新知與舊知的矛盾衝突。第一個問題解決“乘加混合”,學生還是習慣地從左往右,但第二個問題“乘減混合”,顯然不能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有的認識組織產生認知衝突,抓住這個時機的運算順序的教學堅持讓學生在列出算式後説説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注重了思維的表述,又讓學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對同類題的比較,通過比較歸納出含兩級運算的計算順序,有利於學生掌握。

3、重視對錯誤的診斷及矯正。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尤其是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辨析。學生出現的錯誤主要是(1)格式問題:等號的對齊;(2)運算順序:學生在理解了運算順序之後,有些前面是減法、加法後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學生往往是將後面的結果寫在前面。通過(1)強調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2)針對出現的錯誤情況展示,進行糾錯。

二年級數學反思3

這是一節實踐活動課,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鞏固對前面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應用。本課是由“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和“用小棒拼擺圖形”兩部分內容組成,在第一節小組教研的基礎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學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一看擺一擺》是利用拼、擺、量、畫幾何圖形的活動,加深對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體會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感受圖形變化的樂趣。

我先讓孩子們在我的要求下拼擺基本圖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六邊形、角等。接下來擺基本圖形的組合:用9根小棒擺5個三角形、11根小棒擺5個三角形、7根小棒擺2個正方形等。最後讓二人小組合作自由拼擺,巡視時發現學生的表現要比想象中好。二人小組擺的有聲有色,只聽一號同學説:我們來擺2個六邊形看看用幾根小棒?一會兒,二號:那我問你20根小棒可以擺()個五角星?看來孩子們的合作能力是提高了,確實該放手時就要放手了。

1.內容生動有趣,激發學趣,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中通過從不同位置觀察實物玩具,將“看”和“擺”兩個不同的數學活動內容結合起來,通過看一看、擺一擺、拼一拼、説一説等活動,全面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數學意識和思想,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徵。

2.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能力

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然後放手讓學生主動操作、自主探究,使學生去嘗試和探索,並儘量讓他們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過程,比較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課件都是和生活聯繫緊密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增強學

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通過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別人角度看待問題才能和大家友好相處”的生活道理。

二年級數學反思4

這周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中的加法運算,包括不進位加和進位加兩大課時,在講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時候,大部分同學由於暑假已經預習過,所以掌握的還不錯,但是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改進,比如在列豎式時,部分同學數位不對齊,當其中一個加數是一位數時,有同學不認真或者是不仔細就將其寫在十位下面,或者寫在十位與個位的中間,所以關於這一點需要加強,還有一種現象,在作業本上寫豎式,由於作業本上有橫線,學生在列豎式時就不畫橫線了,忽略了豎式橫線表示等號的意義。再有在做練習時,很多學生計算錯誤,該進位的不進位,不該進位的進位了。所以對於這一點還是需要強化練習。

對於兩位數加法的筆算方法,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交流,引導學生從列豎式對位、計算順序、進位等方面加以歸納彙報,從而強化了學生對計算方法的歸納總結,淡化了計算法則運算規定的.文字表述內容,有利於學生理解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總結筆算法則,實際上是促進學生對100以內加法計算過程及其方法的理性認識。對剛進入二年級的同學們來説通常有一定的難度,應當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回憶、交流,大家相互啟發、共同總結是十分必要的。

二年級數學反思5

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本冊教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和上一冊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着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每一格代表2個單位或者多個單位。內容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於模仿,身心可塑性強。由於年齡小,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多組織活動,多使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同時將所學到了理論進一步在生活中應用,從而達學以致用。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 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2. 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並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三、聯繫生活實際應用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二年級數學反思6

二年級的數學課堂,有時需要採用比賽的方法組織教學。這一次,我照舊把全班分成南隊和北隊,先給兩隊各加100分作為基礎分,並説明:下面,哪隊表現好,就給哪隊加分。

開始上課了。“南隊發言踴躍,加10分!”“北隊聽講認真,也加10分!”就這樣,一來二往,兩隊各加了50分。為了能奪取勝利,學生都表現出了最佳狀態。“兩個隊都非常棒,再各加10分!”孩子們見自己隊又加到了分數,高興得直拍手。

看着他們樂不可支的樣子,我心裏暗暗發笑:你們只看到自己隊加到了分數,可另一隊也加到了同樣的分數,最後相差的分數不還是一樣嗎?這一點簡單的數學規律都不明白,還樂成這樣子。

為了能説明問題,我臨時調整教學內容,每隔一段時間就請他們算一算自己隊裏的總分。幾次算下來,兩隊的總分都一樣。

師:小朋友們,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兩隊的.分數都是一樣的。

生:我們各加10分,這樣,我們的分數還是一樣的。

師:既然一樣,你們為什麼還這樣高興?你們並沒有超過對手啊。

生:可是,我們都超過了自己。老師,你不是説過,超過自己就是勝利嗎?

我愕然。的確,在我根深蒂固的潛意識裏,我人為地把這場比賽當成一種敵我雙方的橫向較量,並一直用這樣的心態去影響學生。可是,在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精神世界裏,他們竟然對此有着如此獨特而又發人深思的想法。

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比賽,不斷戰勝自我的人才是最終的贏家。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真正實踐的時候,很多人卻讓浮躁的世風矇蔽了雙眼。教育過程中也會有很多這樣的比賽,我們也都知道“發展性評價”比“甄別性評價”更有力量,但由於功利主義的教育形勢,我們卻無法真正去做好。

看來,在這場看似平常,卻又寓意深遠的比賽中,我“輸”給了孩子。

二年級數學反思7

在《平均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分糖果的情境,讓學生自由地分,學生彙報,老師板書展示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最喜歡哪種分法呢?為什麼?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來了。學生説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遠,我馬上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歸納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後,讓生再次觀察黑板上的分法,彙報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

學生經過一次實際操作,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進行“分橘子”,大多數已能獨立完成這一任務,學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師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優化。在後面的闖關遊戲、鞏固練習中,通過讓學生説一説,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滲透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在闖關遊戲、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四關,通過“判一判”、“填一填”、“畫一畫”、“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樣的習題,既考查學生對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滲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又培養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我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把物體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把生活和數學相聯繫,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認識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年級數學反思8

《動物聚會》這一課的一個難點是體驗、比較和區分一個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示的不同含義。上本課之前,我就進行了充分備課,發現學生如果能自己動腦、自己動手、自己動口將會很大的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有助於他們理解算式所表達的不同含義。

因此一開始,我就給孩子鋪設了非常吸引他們的情境:“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它們住在大森林裏,這一天,為了慶祝動物界的勝利召開,它們特別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聚會,小動物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瞧!小鳥飛來了,落在枝頭上歡快地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來了,它們還帶來了許多好吃的,同學們,你們願意來參加嗎?但大會的組織者説,這次聚會是聰明者的聚會,只有夠聰明的人才能參加,在這次聚會的場面中有很多數學問題,誰能找出數學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參加。你們想試一試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多孩子為了成為聰明者努力的觀察情境圖,想找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孩子們那努力的姿態真可愛。

在後面的活動中我讓學生儘量自己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口去説,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小組活動中,由於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出現能力強的學生代替能力弱的學生表達意願的現象,這實際剝奪了接受能力弱的學生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沒有體現學習面前,機會均等的教學原則。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是應該多鼓勵能力弱的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爭取做到全班同學共同掌握新知。

二年級數學反思9

在這節加法中有一部分是讓孩子自學的內容,發現孩子們根本就不會自學,看書的時候不知道看什麼,看見有空的地方就往上寫,不懂得觀察,不懂得提問,不會提問,也發現不了問題。

在以後的數學課上就要鍛鍊學生的看書能力,先教孩子們怎樣看書,看什麼,從哪看,不懂的.地方就要提問。鍛鍊孩子提問題的能力,只有會提問題才有創新才有發展。還要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有的孩子會計算,並且計算的非常的準確,但是當你讓他説的時候他就不知道怎樣表達,在以後的課堂中多讓孩子用語言表達怎樣去做,這樣還有助於讓孩子理解算理。

在進位加法的時候發現孩子有不進位的情況,還有少部分同學各位出現0的時候不知道該怎樣寫,在做題的時候要提醒孩子認真仔細。做完題後進行檢查。

二年級數學反思10

本節課我講授的是二年級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概率的第3課時-------《拋硬幣》。

聽完課後,孫主任告訴我,這節課我偏離課標了。剛開始我還一臉茫然,後來經過孫主任的點評,我明白了我的錯誤所在。

雖然這節課我也是在下面精心準備,認真備課。可沒想到自己跑題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有些是確定的。2、會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詞彙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孫主任講每節課都要圍繞着目標進行。在課堂的5分鐘內就要揭示本節課的目標。而我的錯誤在哪裏呢?

首先,我的第一個環節是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1個小禮物,禮物在老師的一隻手裏,我請大家來猜一猜,在哪隻手裏?只給3個人機會,誰猜對了,有獎勵。

學生可能會猜左手,或者右手。

師:這是什麼呀?(硬幣)一枚小小的硬幣在生活中不僅能用來買東西,而且它裏面藏着許多有趣的數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好嗎?

(板書:拋硬幣)

在這個環節上,當我讓學生猜硬幣在我的哪隻手裏時,學生肯定都是根據自己的猜測説的,這種活動並沒有什麼技巧,全憑我們大家蒙,沒有什麼理論根據。所以,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我為什麼要給猜對的孩子獎勵呢?同樣都是瞎蒙的。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事件,可能在右手,可能在左手。我為什麼要給予説對的孩子呢?這對沒有猜對的孩子來説是不公平的,因為大家都是猜得。而且與本節課的目標相違背。

我的第二個環節是實踐探索

活動一:拋硬幣。

師:大家來看看,有數字的那一面是硬幣的正面;有花的那一面是反面。

師:老師現在向空中拋這個硬幣,你們來猜猜,哪面朝上?

學生會説兩種不同的答案。

師:下面由大家來做這個遊戲。在做遊戲前,我們要遵循遊戲規則。

1.同桌2人一組,一個人猜,一個人拋,先猜後拋。(注:輕輕地拋,不要讓硬幣掉在地上。)

2.每人3次機會,輪流進行,並記錄結果。

3.如果正面朝上就記錄“正”,反面朝上就記錄“反”。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的記錄單,誰願意告訴我硬幣落下後的結果是什麼?

學生髮現硬幣落下後,有時候是正面朝上,有時候是反面朝上,那我們就可以説硬幣落下後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書:可能)

師:就像大家説的那樣,硬幣落下時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它的結果是不能確定的,這就是我們數學中的不確定現象。

在這個活動中,對於學生如何記錄硬幣哪面朝上的'方法,我最好不給學生規定,可以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去發揮,有利於孩子培養符號感。另外,該揭示本節課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目標時,我沒有在板書上顯示。由於我上課沒養成寫板書的習慣。導致本節課我在一定的環節設置的板書忘記書寫。到課堂30分鐘左右,我忽然想起來,沒有在黑板上揭示目標,我就以小結的形式在黑板上又出示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活動二:石頭、剪子、布

1.選2個人上講台玩一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讓下面的孩子猜4次,並説説每次結果有哪些可能。

2.誰來説説在遊戲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髮現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結果有三種可能,猜的時候,贏、輸、平手都是有可能的。這就是“石頭、剪子、布”遊戲的小祕密。

活動三:摸球遊戲。

(出示袋子)

師:這裏有1個袋子,我在裏面放入3個白球、3個黃球。如果從中任意摸出1個球,摸出的可能是什麼顏色的球?請同學們先來猜一猜。

(教師摸球,學生觀察)

師:從摸球遊戲中你發現了什麼?對,我們摸到的球,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黃球。

師:現在我把裏面的黃球全部拿出來了,再來摸一摸,會出現什麼結果呢?同學們都説一定是白球。(板書:一定)

師:在盒子裏能摸到黑球嗎?為什麼?不可能摸到黑球,因為我們沒有裝黑球。(板書:不可能)除了不可能摸到黑球,還有什麼顏色的球不可能摸到?

在摸球遊戲中,我也是告訴學生,猜對的有獎勵,這是不應該的。另外應該找不同的學生多去摸,反覆摸。記得當時我就叫了2個人,他們摸得時候頭幾次都是黃球,當時我心裏很着急,怎麼沒人摸到白球。後來一個學生最後一次終於摸到白球了,我才鬆了一口氣。像這種情況,我應該讓孩子反覆摸,因為沒有可能性的大小比較。你無法確定每次摸出的球是什麼顏色。

二年級數學反思11

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尤其對於二年級的學生,因此讓學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1分的長短,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就本節課作以下反思: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創設有趣的數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課時,我讓學生一邊聽大約1分鐘的音樂,一邊看鐘表上秒針,分針的變化。思考:這段音樂大約播放了多長時間?學生不僅親身體驗了1分鐘的長短,而且觀察到1分鐘在鐘面上秒針,分針發生的變化,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二、學生能根據導學內容,自主預習,以學定教。提高了課堂效率。

我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區分時針、分針、秒針。並提示學生,從粗細長短來區分。時針又( )又( ),分針又( )又( ),秒針最( )最( ),而且( )針走的最快。

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多種多樣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們多種感官參與,體驗1分鐘能幹的事情。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1.數一數。觀察鐘面,讓學生看着走動的指針、聽着秒針走動的滴答聲、跟着秒針走動的節奏數數,體驗1秒、2秒、5秒、10秒、60秒的長短。整個過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親身體驗1秒、1分鐘的`長短。

2.組織1分鐘的集體體驗活動,讓學生體會一分能幹什麼。

(1)組織學生測一分鐘脈搏,課前我指導學生找到自己的脈搏,課上集體體驗1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學生彙報時,會發現:1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是不同的。我及時和學生交流:脈搏的1分鐘跳動次數是60—100。而且脈搏的跳動隨學生年齡、性別、坐姿、温度的變化而變化。

(2)分組體驗1分針能幹什麼?1組學生寫自己的名字,統計能寫幾遍;二組畫畫,三組讀《小鹿的玫瑰花》;四組做口算。並統計自己1分鐘能做正確幾道題,記錄在導學案上。整個活動學生全體參與,深切地感悟到1分的長短,體會到一分鐘能幹什麼。同時也感受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3)估計1分鐘長短。播放薩克斯演奏的《草帽歌》,讓學生站起來做自己喜歡的動作,估計1分鐘時間到,坐到座位上。教師採訪估計較準確的學生,怎樣估計1分鐘時間的方法。雖然不能達到人人都估計得很準確,但學生在這些有趣的活動中體驗了一分鐘的長度,初步建立了1秒、1分鐘的概念,學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中,用自己的方法估計一分鐘的長短,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同時學生也獲得了廣泛的生活經驗。

二年級數學反思12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一、回顧

細細回想一下自己上學期的複習工作安排,再結合期末考試,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1.複習時老師講過的題型,作業中反覆強調,反覆練習,基本無錯,可是考試中出現了類似的題型,錯的居然不是個別學生。這是我比較疑惑的地方。

2.考試前,我反覆強調,計算部分一定要認真、細心、放慢速度答題,保證不出錯。這樣的強調多數學生都能這樣做,確實也做得比較好;幾位好學生反而在計算題上失誤頗多,真是你説那兒,他就錯那兒,還不如平時做題認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想除了考試時不認真,沒有集中注意力做卷,其他無法解釋。對於好學生在考試時掉鏈子考不出滿意的成績,我很是生氣的這一點。3.為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次複習時我們特地找了以前的期末試卷讓學生練一練,沒想到訓練的效果並不明顯,基礎知識的得分因失誤失分較多,而較難的題學生該不會還是不會。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學生讀題、審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因而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部分知識中失分比較多。

(2)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因而部分學生由於粗心將題抄錯或數字、運算符號看錯而導致丟分。

(3)課堂教學比較呆板,評價語言乏味,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4)學生思維受定勢影響嚴重。

具體反映在比較簡單的'與例題類似的題目正確率高,對於比較陌生的題目解答不夠理想,如選一選中的第2小題沒有理解題意。(5)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及分析、判斷能力較差。

三、改進措施: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利用課堂教學及課堂練習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多采取一些遊戲式、故事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加強計算的訓練,課前3分鐘進行口算練習,家庭作業以計算為主,同時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以便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給學生創造機會,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合作交流,更好的發揮合作的潛能,使得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他們。

(4)加強後進生的輔導工作。上課多提問,對一些較容易的問題,總是讓他們先回答,下課多輔導,多表揚,少批評,作業儘量做到當面批閲,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鼓勵,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5)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動手操作能力,認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多讀題、審題、分析數量關係。

(6)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認真讀題,審題,認真檢查,的習慣。(7)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及時溝通,共同努力,特別是學困生的家長,要及時取得聯繫,知道學生在校與在家的表現.必要時還可以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的學習方法。

(8)加強教研活動,相互交流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並應用於自己的教學課堂實踐中,以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年級數學反思13

第一次上課由於學生活動量多,導致最後一個活動“動手設計表演隊列”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達不到此次活動的目的。組內老師認為應該把學生動手筆答小卷子的活動放到最後,這樣可以機動處理,在第二次課上,我進行得很順利,同時也能夠留有充足的時間處理前面的問題,不像第一次講課那麼急促了。綜合這兩次課,雖然同上一個內容,但每次課達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自己在教學技能的不足上也有了一定的改正。

1·兩次課注意了以前講課羅嗦、重複學生的話的毛病。

以前講課,對於學生剛剛回答的問題,我總是再重複講一遍,目的上是讓學生充分理解,實際上助長了學生不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的毛病。在本組老師的再三指正下,我在這兩次課上,盡力剋制自己這方面的不足,對於學生能夠回答的問題,就放心大膽地讓學生自己解決,採用簡單的語言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我發現沒有老師的重複,學生能夠聽懂,這樣節省出了很多時間進行其他內容的教學。我充分認識到了數學課教師語言應該注意簡潔,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2.課堂上注意了及時處理學生出現的問題,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並及時給予一定的反饋。

以前自己急於進行教學進度,對於學生課堂上生成的一些問題或想法,我沒有做到認真傾聽並給予合適的反饋,這樣錯過了認識學生在某方面知識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在這兩次課上,我注意了要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發現在簡單的問題中學生也容易出錯,這需要老師及時指正,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在課堂教學上,老師給予學生反饋不只表現在課堂糾錯上,還要及時捕捉學生表述不清的地方,能夠用多種方法解決的問題等,對於複習課,更要幫助學生進行算法的優化選擇。在這節課上,學生在根據體育用品統計表提問題時,有的學生提出了“參加比賽的學生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6+12+8+4=30,我追問了學生是怎麼計算的,目的是在計算連加運算式時要學會觀察,學會使用“湊十法”。在處理智慧老人的挑戰選擇合適的體育用品這個問題中,有的學生購買了多個同樣的體育用品,採用的是連加的計算方法,我注意到了引導學生用更為簡便的乘法來計算,這樣培養學生進行算法優化的意識。但在處理這個問題中,我沒有進行小結,應該把連加和乘法進行對比,讓學生從感觀上認識,乘法的確比連加簡單,認識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3. 設計教案時注意了過渡語的使用。

在以前教學時很少在使用過渡語上下功夫,通過這次課,我發現創設符合問題情境的過渡語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意識。過渡語貫穿整節課,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概念,從另一個角度上讓學生認識到事情有起因、經過、結果。他們在處理某個環節的問題時,從而認識到這個環節是為下面的內容作鋪墊,培養了學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終的態度。

4.做好備課,充分想到學生根據題目可能會引發出的想法,針對這些想法要有所準備。

在以這些為基礎的前提下,要進一步思考怎樣創設問題情境,力求把解決問題的環節簡單化,避免形式上的繁瑣。第一節試講課,當電腦課件出示淘氣和笑笑的問題“24名學生參加50米跑步比賽,怎樣分組最合理?”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完後集體彙報交流。學生們根據乘法口訣認為分為2組、3組、4組、6組、8組。接着我問:選擇哪種方案最合理?學生進行討論,大多認可分為4組和6組這兩種方案,由於我缺乏經驗,急於按照教案去走,沒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當一個同學站起來説:“分為4組,因為操場上有4條跑道。”他的回答符合我備課時的思路,我馬上認可了答案,並總結要根據操場的跑道條數來選擇合理的分組方案。具有不同意見的學生也在我的總結下機械地認可了這種方案。上完課後意識到自己在這道題上理解錯了,混淆了小組接力跑和賽跑的方式。在第二節課上我進行了調整。當出示問題情境時,問學生:每組有幾人?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答案是2人、3人、4人、6人、8人,接着學生小組討論選擇哪種最合理。學生根據跑道的條數能很快地選擇每組4人的方案,再接着利用乘法口訣計算出分成6組。當時有一個學生提出分為4組也可以,一條跑道一個組。由於在備課時考慮到了學生可能會出現這種思路,因此,我當場讓4個組前6名學生起立,讓他們模擬比賽,結果大家發現這是接力賽跑,與題目的要求不同。這樣的引導既沒有限制學生的思維,又能有效地把學生的發散思維集中。學生通過解決這道實際問題,從實際情況中區分了兩種賽跑的不同方式,加深了對題目的理解。

這節課存在着一些不足,如:

1·教態不自然,缺乏跟學生交流的親切感。

在課堂上生動幽默的語言更容易和學生交流,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我在課堂上缺乏這些,比較生硬、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技巧。

2.對於學生的活動缺乏小結,沒有充分讓學生明白活動的目的。

如學生動手設計表演隊列活動,我要求同學合作給18個學生設計表演隊列,並寫出算式表示表示表演的總人數是18人。我發現有的學生設計得很有規律,算式很容易寫出來,而有的學生設計沒有規律,面對種種情況,我應該通過學生的彙報展示,讓學生認識到設計要有規律,這樣才能寫出算式,但我沒有點明,只是讓設計有規律的學生展示了,那些設計沒有規律的學生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第二次課我注意了這個問題,達到的效果好一些,可見教師的活動小結很重要。

二年級數學反思14

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的教學內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仍然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同時,《標準》提出了要加強估算的要求,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備課時我發現課本例4是讓學生判斷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這一生活場景的出現,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有時根據實際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便於學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認識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認為以例4引入新課有些太唐突,對學生理解估算的含義和估算的過程沒有做足鋪墊。所以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先以猜價格的遊戲導入,遊戲時給出提示:轉筆刀接近10元、書包接近30元。同學都踴躍參與,各抒己見,經過同學們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説出接接近10和30的數。至此我便抓住同學對“接近”的理解,滲透什麼是大約,從而會説()大約()這樣的句式,再通過練習會找各數的最接近的整十數。

接着再教學例4,幫助學生理解在買東西時不需要計算出精確的結果,只進行大約的計算,學生很快能找到三種物品的價格最接近的整十數分別是多少。再結合之前學習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讓估算的策略變得多樣化,同樣也可以用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減法的估算。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上我有些超之過急,有些學生不理解加減法的估算,仍有學生不進行估算,還是用精確計算的方法。

在練習部分,也出現同樣的情況。經過課後反思我認識到,在課上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集中集體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學會估算。教師根據可能出現的估算方法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解釋估算的`過程,讓學生之間相互補充,明確估算策略。採取的策略可以靈活多樣:先估後加、先加後估、先估後減……儘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現出來,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應予以肯定,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激發了他們積極主動探究解決方法的願望。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為學生了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對此我會朝這個方向一步步努力。

二年級數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鞏固100以內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

(2) 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尤其是連加、連減豎式的簡便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情景理解連加、連減算理,在觀察、比較中發展學生數理邏輯思維。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用豎式的簡便寫法計算連加、連減以及結合情景理解算理。

教學過程:

師:今天,鄒老師邀請了一位小夥伴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我們一起先來聽聽一首童謠。(課件聽音樂)(學生傾聽)

師:這個小夥伴是誰啊?

生:小蜜蜂。

師:是的。清晨,勤勞的小蜜蜂去花園採蜜。蜜蜂國王把小蜜蜂分成了3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課件,學生看主題圖)

師:從表格中,你知道了什麼?誰能把他完整的説出來?

生:第1組有28只小蜜蜂,第2組有34只小蜜蜂,第3組有23只小蜜蜂。

師:你的眼睛可真亮,根據這些數學信息,誰可以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1:第1組和第2組一共有多少隻小蜜蜂?

生2:第1組比第2組少多少隻小蜜蜂?

生3:第1組比第3組多多少隻小蜜蜂

師:剛才他們都提出了數學問題,第1組和第2組一共有多少隻小蜜蜂你們能解決嗎?

生:會。

師:如果是第1組、第2組、第3組一共有多少隻小蜜蜂,你們能解決嗎?

生:能。

師:誰來列算式?那麼多小朋友都會列?一起大聲説出來。

生:28+34+23=85。

師:到底是不是85呀?

生:是。

師:請小朋友們拿出練習本列豎式計算,如果有困難可以舉手,老師來幫幫你,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商量。

(學生動手獨立完成計算,教師巡堂。)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幹,寫出了這幾種不同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 8 6 2 簡便 2 8

+ 3 1 4 + 2 3 +3 1 4

6 2 8 5 寫法 6 2

+2 3

8 5

師:你是怎麼算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們説一説。

生:我是先用28加24得62。

師:第1組和第2組一共有62只小蜜蜂。

師:那62加23又是什麼意思呀?

生:兩組的和再加上23得到一共有85只小蜜蜂。

師:説得真清楚,老師把你的方法鐵到黑板上,讓全班小朋友都能看清楚。(教師貼豎式)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2個小朋友,他又是怎麼算的。

生:我先用28加34再加23得85。

師:28加34再加23又是什麼意思呢?

生:……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三中方法。

生:我是把28、34、23一起相加。

師:哦,原來你是把三個組的小蜜蜂一起連加。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3種方法都有哪些相同點?

生:都是加法豎式,得數都是85。

師:比較以下,第1種方法和第2種方法,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生1:第1種方法是兩個加法豎式,第2種方法是1個加法豎式。

生2:第2種方法少寫了一個“62”。

師:第1種方法和第2種方法,哪種計算更簡便呢?

生:第2種。

師:簡便在哪裏?

生:第2種方法少寫了一個“62”;第2種方法只用寫一個豎式。

師:原來用這樣的豎式計算,我們可以少寫一個數,節省了計算時間,真簡便。再比較一下第三中方法,它和前面的良種方法又有什麼不一樣呀?

生:三個數一起連加。

師:觀察得真仔細,我們在列豎式計算時,應該注意?

生:數位對齊,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連加。(出示《連加》課題)

師:勤勞的小蜜蜂看見小朋友們那麼認真學習,送給我們三朵花,可是每一朵花裏面都有一個小陷阱,不信?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出示練習課件)

師:我們一起來算一算,19+30+40=?

生:89。

師:7+59+20=?

生:86。

師:是不是86呀?動手在練習本上算一算。(學生動手計算,然後全班齊答)

師:最後這個陷阱呀,小蜜蜂要求我們列豎式計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教師巡堂,學生獨立演算、彙報。)

師:小蜜蜂已經採了很多的'蜜,有些小蜜蜂開始把蜂蜜送回蜂巢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展示)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飛走了26只小蜜蜂,飛走了40只小蜜蜂,還剩下多少隻小蜜蜂?

師:會列式嗎?

生:會。

師:一起説出來。

生:85-40-26=

師:看看這個算式,和我們剛才的算式有什麼不一樣的呀?

生:減法(連減)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另一個知識——連減。(出示《連減》課題)動手在聯繫本上算一算。

(學生獨立演算,並同桌之間相互檢查)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實物投影),用這種方法計算的小朋友舉手,我們來檢查一下,他做對了嗎?

師:我們在列減法豎式時,應該注意什麼?

生:數位要對齊,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一。

師:我們再來檢查另一種方法,他最對了嗎?

生:沒有,得數錯了。

師:做連減計算的時候,這樣的方法很容易出錯,因此我們做連減計算時,不用這樣的方法。

師:蜜蜂國王的這個問題,除了用連減的方法解決,還能列出別的算式解決嗎?同桌之間討論一下。

(教師巡堂,學生相互討論)

生:我們可以先算一共飛走了多少隻,再用85減掉所有飛走的。

師: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師:採了大半天的蜜,小蜜蜂準備回家了,可是有4只貪玩的小蜜蜂找不到家了,能幫幫他們嗎?

生:能。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算一算,比比,看誰送的蜜蜂最多。

(學生獨立演算、彙報)

師:喲!還有一隻小蜜蜂沒有回家,它的家是幾號呀?

生:37號。

師:這隻小蜜蜂呀,最貪玩,它把算式給弄丟了回不了家,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哪些數連加或是連減等於37?讓小蜜蜂快快回家。

(學生思考,彙報)

教學反思: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內容。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利用課件向孩子展示一幅小蜜蜂採蜜、送蜜的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從實際情景中因出計算問題,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計算問題的過程。

首先,我利用課件,想孩子展示小蜜蜂採蜜、送蜜這兩幅情景圖,讓孩子在觀察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結合情景圖理解算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列豎式,讓孩子觀察、比較中,發現連加連減豎式簡便寫法的簡便之處,從而提高孩子的計算能力。

其次,我在教學連加連減過程中,加入了兩個練習環節。第一個練習我設計了三道連加題在花朵中,三道連加題難度逐漸增加大,即訓練了孩子的口算能力,也給孩子在動手筆算過程中體會簡便寫法的簡便之處。與此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計算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而另外一個練習,我採用比賽的形式,讓孩子在送小蜜蜂回家的過程中,完成連減的練習。練習中,即鞏固、加強了孩子的計算能力,又培養了孩子互相幫助的情感。

在教學的最後,我還設計了一隻沒有算式只有得數的小蜜蜂,讓孩子思考,哪些數連加或是連減可以讓小蜜蜂回家。學生在剛才原有的基礎上,再加上整節課的練習,學生想出了許多算式。這一環節我拔高層次,讓學生在思考和計算中發散他們的數理邏輯思維,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即鞏固、加強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培養了學生互相幫助的情感。

但是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我在和學生一起觀察連加豎式的時候,我經驗不足,在對於一些豎式上的小毛病,我沒有抓住這個教學機智,讓孩子去發現那些小毛病,因此在連減計算過程中,仍有這樣的小毛病存在。

通過這次的教學,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後教學中,不僅要善於撲捉學生資源,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