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反思集合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61W

在現實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反思集合15篇

二年級數學反思1

學生自學9的乘法口訣能夠準確地填寫算式和口訣,掌握了初步的編制口訣的方法,可見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一樣可以對其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但這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即所講內容適合自學的情況下。

這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些遺憾:學生介紹口訣時個別後進生的表達力較差,對教師的要求聽不明白,讓其回答問題時浪費的時間較多。教學之後感到有得有失,正是由於讓學生自學及回答問題時佔用時間較多,所以課尾安排的只是拓展環節沒有時間了,只有忍痛割愛 ,沒有向學生介紹只有放到自習課上了,象我意料的一樣,學生對這樣的知識很感興趣。

另外,在介紹課後練習中的一道瞭解規律的題目時,由於時間關係,學生觀察的並不是很細緻,如果有時間,聰明的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找到規律,其實這樣的規律並不是要求學生掌握運用,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讓學生對數學有一個瞭解,將數學的方法進行滲透,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思考能力,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有趣,進而想學習數學。

課後我想如果課堂上學生自學的能力再強些,回答問題在順利些,或許這節課上的會比這精彩,但是課堂上發生的情況有時是不在我們的`預設範圍之內的,所以,只有利用好課堂中隨時出現的問題,把教學效果爭取做到最好,這也是我的教學中一直追求的目的,一直想達到的最佳境界,我會一直努力下去!

二年級數學反思2

《表內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這一單元是學生在一、二年級的學習中,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有了計算乘法的經驗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除法。它的重點是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決問題。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緊緊依靠課程標準,緊扣教學目標,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的體會是:

1、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對於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做到了能夠及時給予指導、啟發,對每個知識點的處理,能做到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因地制宜的去創造一定的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教師通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使情景教學融於課堂教學之中,藉助學生在商店購物的生活經歷來探討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增加生活閲歷,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3、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靈活的.運用投影儀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課堂的學習氣氛輕鬆、有序、和諧。進而促進學生樂學、善學。

4、需要改進的問題:(1)由於受學生年齡和實際生活體驗的限制,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為學生提供的素材較少,往往致使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得不夠好。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基本素質。(2)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數學反思3

二年級數學上冊《5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5的乘法口訣》這部分內容是在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是學生編寫乘法口訣的開端,由於前面知識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了求"幾個幾"列乘法算式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直觀性、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加編口訣的活動,體會編口訣的方法,逐步學會編乘法口訣,在編寫口訣的'過程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和積極性。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意義,並會把加數相同的加法運算轉換為乘法算式,這些基礎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5的乘法口訣》是編制乘法口訣的第一課時,學生對口訣還不是很瞭解,需要多加引導。這節課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具體情境,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 “能熟練口算表內乘法”,我設計了三個學習目標:

1、通過經歷5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瞭解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知道編制口訣的方法。

2、熟記5的乘法口訣,並能熟練運用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體會學習乘法口訣的意義,感受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和數學文化。

學習重點是熟記5的乘法口訣,並能熟練運用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瞭解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在教學環節上,我設計了複習導入、探究5的乘法口訣、識記5的乘法口訣、鞏固應用、課堂小結5個環節。“複習導入”環節,採取了看圖列算式和改寫算式,大比拼等活動,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他們投入本節課的學習之中。在“探究5的乘法口訣”環節,我利用福娃這一情境圖導入,調動孩子們熟悉的數數經驗,然後通過説出幾個幾列出乘法算式,進而引出乘法口訣的編制。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口訣,因此編寫起來還是有難度的,但是我放手讓他們去編,儘管佔用了一段時間,但可以讓他們在編寫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探索,學會合作,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帶他們瞭解乘法口訣的歷史有助於增強民族自豪感。在識記乘法口訣時,採用了意義識記、找規律識記、順背、倒背、對口訣等多種形式,各環節的設計從易到難,有梯度,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鞏固練習環節,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採取了闖關遊戲的方式。我作為一個引導者,在課堂中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足之處也有很多:1、對學生的評價語言較單一。2、時間把握的不夠好,前面幾個環節用時較長,導致後面鞏固練習時間太短。3、對課堂生成處理得不夠好。學生編不出口訣時,應該引導他們先編出一兩個,再讓他們去編寫,結果就沒想到。4、忽視學生已有經驗,太按部就班,缺少思維的跳躍。等等。

二年級數學反思4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23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一課的主要教學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圖片,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掌握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的思考方法,即根據除法的兩種意義來解決簡單的除法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繫,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可以:

1、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侷限於教材,最大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解決問題:第一步,由觀察題目使學生髮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個紙盒放幾隻?”“要用幾個紙盒?”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係,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學生明確多留心身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2、注重學生的`説。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説的方式,個別説、跟着同學一起説,全班齊説,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説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説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

點的審視能力。

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比較兩題的異同時,應對學生的回答處理不夠靈活。在讓學生找出兩道題之間的不同後,我忘記了通過小結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兩種意義,這裏難點不夠突出。還有有的學生説出了意義不同,我沒有及時進行深入提問,錯過了一個讓學生體會的時機。

總之,做為教師,不僅要好好研究教材和教參來輔助教學,還要多和教師交流如何教學,多聽課、上課,多討論,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讓自己一點一點進步!

二年級數學反思5

一、成功之處

1、教學時充分利用了教學資源,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運用數

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學生動腦積極,

思維活躍。

3、加強了學生的書寫要求,讓每一個孩子在新學期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4、練習形式多樣化,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

二、不足之處

1、小組活動效率不高,部分差生總當聽眾。

2、課堂節奏張弛有度把握不夠好,有時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少。

3、對學生學習的速度要求統一步調,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4、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加強。

三、改進措施

1、進一步完善小組討論的形式,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2、努力探討有效的學習方法。

3、加強差生輔導,尊重個別差異。

二年級數學反思6

本節課是上海市新教材二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幾何實踐部分中關於位置方位關係的新知識。學生在一年級時已學習了用上、下、左、右、前、後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而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和大人交流時,已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有一點模糊認識,但是對地圖中方位的辨識卻是一個全新的知識。

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立足於學生生活經驗,從對生活中東南西北的辨別到引出對地圖中的東南西北是如何表示,採用層層鋪墊的方式引出本節課的新知。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的過程逐步的學會了如何識別地圖中方位,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下面結合這節課上的部分細節具體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合適的情景,服務於課堂教學,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知識的來源。

學生對東南西北的位置方位在生活中可能已經有了一定的模糊認識,但還不是特別清晰。因此我創設簡單的談話情景,根據學生大多都有對生活中太陽東昇西落得自然現象有過觀察經驗,指出生活中東和西的方位。通過提問你還知道哪些辨別方向的好方法?引出指南針的認識;緊接着通過指南針的指示來找出生活中的南和北。這樣在輕鬆愉快的談話情景中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並感知到生活中東南西北大致的方位,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地圖中的東南西北又是怎麼表示的`呢?生活中的方位和地圖上的是否一樣呢?通過提問又慢慢的把學生的思維從具體的生活實際引入到抽象概括的地圖中來。自然也就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地圖上的東南西北。

二、有機的整合學習材料,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東南西北這節課,課本上所有知識點和練習都是圍繞在一副簡易地圖而展開的。怎樣利用書本上的學習材料來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呢?我大膽的嘗試了重新安排練習的順序。

首先,以小胖家和出租車公司觀察點,找出四周都有哪些場所?來鞏固對地圖中東南西北方位的識別練習。接着我創設小胖和小亞一起上學的情景,用小胖要先去小亞家該怎麼走?引出對路段的認識,瞭解:東、南、西、北 符號的含義。接着我把書本上的第三題調上來,要求根據前面學習的本領老找一找小亞和小巧按照這樣的路線會走到哪裏去?兩道練習一方面教會了怎樣畫路線圖,另一方面在畫的過程學生體會到小亞行走的路線是在繞原路。這也就自然的引出了對最短路線的思考?在學生興致高漲時,請你為小丁丁設計一條最短的上學路線。通過對練習的重新組合後使教學各個關節緊密相連,同時讓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保持高漲。因此起到了很好的課堂實效。

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一節的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能力得到鍛鍊。在本節的學習過程學生很多次都是在同桌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的過程的共同學習新知的,而自主的探究能力怎麼得到體現呢?在最後一個環節,為小丁丁設計最短路線問題中,我提出要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並完成在地圖紙上。學生們興致都很高漲,為什麼呢?因為這就是他們張顯自己的獨立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做好時機,很多小朋友都能夠找到一條最短路線,有些能力強的還可以找到更多條,使不同能力層次的孩子都得到了展現。也增強了對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年級數學反思7

一、關注已有知識,創造性運用教材

由於教材第22頁的“認一認”出示的是某街區的平面地圖,少年宮、圖書館等建築物對於農村學生來説比較陌生。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並沒有循規蹈矩,把教學內容逐一呈現出來,而是進行了大膽地改編。我先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經歷從複習4個基本方向到探究另外4個新方向,再感知生活中的這8個方向。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繪製方向板,從而引領學生完成了從生活中辨認方向到平面地圖中辨認方向的抽象過程。然後,再進行辨認方向的'訓練。這樣能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二、注重低年級實踐活動的組織和安排

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引領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取新知,實現了數學學習方式的改變。數學教學過程不應是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應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充滿豐富思考的數學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設懸念——辨方向——小遊戲——自由探究。如:

1.在教室裏指認方向,説一説自己不同方向上的同學。

2.繪製方向板,在校園內辨認方向。

3.繪製學校平面圖等一系列的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去體驗、感受、思考,從而獲取豐富的感性經驗,實現認知的自我生長。

三、注重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

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從而經歷學習全過程,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中也存在着不足,由於低年級學生自控能力不強,安排時間活動比較費時間,致使學生活動的時間不夠充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揚長避短,再上新台階。

二年級數學反思8

本學期總複習分五課時,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幾點:

1、明確要點,分析單元知識要點,確定學生掌握措施。

2、通過回顧、反思、總結逐步領悟數學問題的規律性。

3、反覆法,即通過同一情景的多次再現,讓學生達到自覺領悟的目的。

4、選擇典型範例進行剖析,從方法的角度用兒童可以理解的語言,描述數學現象、解釋數學規律。如解決問題的教學,通過揭示條件與所求的聯繫,結合方法與思路分析,滲透“轉化”等數學思想來解決問題。

5、加強規範要求,嚴把過程關。許多學生錯誤的呈現,是源於找的過程、計算的過程不規範,不仔細造成的。例如:在針對一些圖形,通過統計分別找到個數這樣的題目時,我要求學生從簡到難,分別做好記號,對於沒有做記號的`學生,哪怕答案正確,也予以批評,目的是硬性規範,提高正確率。又如:找規律,特別是數字變化規律,我要求每個學生寫出規律,不能用想(説)代替寫,這個過程必須落實。

6、加強方法溝通,體驗方法的優化過程。統計與找規律有一定的方法,我們要充分的做好示範,更重要的是做好比較與溝通,同樣是做記號,有的清楚,一目瞭然。有的最後一塌糊塗。還有找圖形的順序與計數的順序,都是有着一定的學問,這裏必要讓學生自己比較之後,去“悟”。並最終實現能主動地採用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

7、關注學困生。學困生不是學不好,而是由於個性的學習心理、特點、品質造成學習過程注意力集中度差,反應慢,遺忘快等現象。比如陳伏洪同學,他的乘法口訣背的不好,以至於做除法題時經常出錯,於是我就採取每天一練,組成一對一的幫教措施,讓她天天都能得到鍛鍊,另外,每天安排一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口算。

通過這幾節課系統的複習及相應習題的練習,學生基本上對舊知識達到了鞏固複習,同時又從複習中體驗到了掌握解題方法的重要性。

二年級數學反思9

本節課教學力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化學習新理念,具有以下特點:

一、促使學生走進數學生活,體驗生活數學。

課前讓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課做好準備。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卻往往遠離了生活實際,沒有用心的去感受這一新的數學感念,沒有學生的感性積累,是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某項知識並內化為自身的能力的,因此,我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有目的的去深入實際,到超市調查物品的淨含量,並實際感受其質量究竟是多重,到水果店實際挑選常見的或自己喜歡的水果,稱一稱、數一數,讓一千克變成具體化、數字化、空間化。

二、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前面的實際體驗中都接觸了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課堂z中我採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實際用天平稱一稱1個2分硬幣,四顆黃豆、兩個圖釘和兩枚回形針大約是1克,用枱秤稱一稱2袋食鹽,6個蘋果,7個梨子,1個黃金瓜大約重1千克,再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並通過遊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如説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説説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稱出1千克食鹽,1千克的蘋果,1千克的梨。

3、採用估測方法。如:在學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後,給他們提供先估測再實測(猜一猜1千克蘋果、梨各有幾個;估估自己的書包有幾千克,文具盒、擦子各有幾克等)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讓學生在修正的過程逐步建立質量單位與具體實物的關係。

4、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

三、關注過程體驗,激活課堂活力。

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親身感受物體都有輕、重,使學生對看不出、聽不見的質量能夠用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的感覺而感受到,體驗並比較什麼“重”,什麼“輕”。再想方設法使學生親身感受“1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進而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麪條、拿起1個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這1千克與1克放在手上的感覺;再聯繫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如:1千克蘋果、梨大約有幾個,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藉助對蘋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並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實踐(如稱一稱)、合作驗證(驗證估測的結果)、合作交流(統一估測的意見)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們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

但本節課後人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如有學生説爸爸的體重是78千克不可能等,説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二年級數學反思10

《星星合唱隊》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教學中,領悟到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與運算規律,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對計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把計算的數的範圍擴展到100。學生對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在一年級已經學過,這裏只是把數目變大了。3個數的連加、連減筆算方法儘管在形式上有些變化,但它們的算法是相通的,只是要求學生的計算能力更強,計算過程要更加細心。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並結合二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創設“乘車”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探索,使學生能夠通過“上車”、“下車”、“上車又下車”的情境,比較輕鬆地理解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我在學生的表演中間,適時穿插引導:“現在車上的人數有什麼變化?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自己發現了問題,提出問題,大家合作解決了問題,從而領悟到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和運算規律,突破了教學重點,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通過觀察、交流、討論、計算,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興趣不是天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對所學科目的加深而產生,也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或家長、朋友的影響加以培養,它也可以因為遇到困難無法克服而逐漸消失,也可以通過幫助或輔導解決

了困難而恢復。在二年級數學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易教”,學生“樂學”,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

學生喜歡學的東西,他就會認真去學。因此,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二年級數學反思11

二年級數學上冊《有多少點子》教學反思今天學習了《有多少點子》這一課,現在來回想上這節課中的注意事項。首先,課前材料準備要充分。這節課有活動,要放手讓學生操作。之前也有活動課,總是礙於學生活動準備不充分,浪費了時間,就為着節約時間的考慮,不讓孩子活動。

教師的講解對孩子來説,太空洞,理解起來太難。想要活動,準備要充分。其次,教師要準備充分。教師要了解本節課的重難點,從導入、新課、練習的安排,教師要熟記於心。每節課中的問題不要太多,要有針對性,每個問題是為了達到什麼目標。在環節中的過渡中,要有過渡語言。其實,不只是這節課,數學老師在上課中都是分塊的,過渡語言我們最常用的'就是“下面,我們來”。

自己聽一聽,也覺得這麼突兀,不自然,想想學生心裏會是什麼感受呢?再有,加入同桌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擺出來結果,及時反饋,經過幾次擺一擺,有些孩子已經學會了,就要加入語言讓他們説一説,這時候,同桌活動就很自然。同桌之間,你説我擺,相互監督,相互交流,學會的孩子語言表達更好了,剛才不會的孩子,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學會了。

課堂中,該讓學生説一説,玩一玩,就放手讓他玩吧。還有,小結要及時。通過每次的問題,活動,孩子都是應該有所發現的。及時總結髮現,把這些規律用在普遍使用的情景。當然也有個例,哪些是特殊現象,進行對比記憶。最後,練習要跟上。一般練習都是放在小結後的,一整塊了練習。也可以把練習拆開,分塊的每部分的知識後。練習量不要多,要精、準,每個練習達到目標。練習的時候變換多種方式,保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每節課上下來,總有那麼多滿意的和不滿意的,多反思,多改進,找到合適的。

二年級數學反思12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這節內容,這是國小生估算學習的開始。

筆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國小生計算的幾種主要方式,從計算結果的角度來看,筆算、口算、心算可歸入精確計算,而估算則可看作是一種近似計算方法。估算是對事物的數量或計算的結果做出粗略的'推斷或預測的過程,也是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以往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筆算、口算能力的培養,對估算的要求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又離不開估算,比如:從家到市場估計有1千米,步行上學估計要用15分鐘;帶了20元錢去買菜,估計只能買一斤豬肉和2斤白菜19+32經估算知結果應是50左右……所以《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並能解釋估算的過程”。

我思考這個內容時,是反覆考慮要不要講“四捨五入”法;要不要講“約等號”;估算如何用算式來表示。因為人教版二上首次出現估算專項學習內容“加減法的估算”,但近似數的概念、約等號還沒出現,只要求用語言敍述估算的過程。《標準》提出了加強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學段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相關內容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的教學內容,但還沒有出現約等號。這塊知識講到什麼程度,很難把握。後來我反覆學習了教參,又請教了幾位老師,老師們説在考試中會涉及估算並且要寫過程,所以我教給學生書寫格式和“約等於號”的寫法,“四捨五入”法沒有講,因為只要學生會把題中的數轉化成與之接近的整十數就可以啦,出現個別問題再個別解決。

在進行練習時又碰到了一個難題。練習六第一題“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數比80大”這裏有兩個指令,先估算,再比較。我是這樣處理的:我先讓學生寫出估算的過程,來鞏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決第二個問題,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結果,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只能讓學生把精確計算的過程也寫出來,來幫助解決第二個問題。

二年級數學反思13

質量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概念卻有比較抽象,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質量單位克和千克,使學生明確克用於計量比較輕的質量,千克用於計量比較重的質量。再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質量的輕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認識。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克和千克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是全新的質量概念,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在課堂設計中通過猜、掂、比、移等活動方式,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做一做,強調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

二年級數學反思14

1000以內數的教學反思本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100以內數的認識基礎之上的,是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伸和擴展。同時,它又有着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要為學習萬以內數的認識做好鋪墊。因為1000或10000都是比較大的數,在學生的認識還很有限的基礎上,如何讓學生能儘快地建立起大數的概念和意識,在這裏顯得格外重要。

在本課設計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本課要在100以內數的認識基礎上設計教學,努力促進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

教學過程要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為背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安排學生認、讀、寫生活中經常看到、聽到的1000以內的數新課標指出在教學數的認識時,國小生能説出各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位數字的意義;結合顯示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並能進行估計;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數的意義,能認、讀、寫數。

雖然很多小朋友都會1000以內的數,但是他們還不明白計數單位十、百、千這樣抽象的概念。

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讓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千時,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數數,認識計數單位“千”,感知更大的數的'組成,發現每兩個相鄰的計數單位之間都是十進的關係。教學時可利用“小精靈明明”引出問題“怎樣數更大的數”,引導學生動手試一試。

通過實踐讓學生體會:一個一個地數,10個小正方體是“十”,一十一十地數,10個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從而認識計數單位“千”,進而發現“十”“百”“千”等相鄰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在教學數數方法時,可放手由學生自主地數小正方體。為了讓學生感悟到數數的方法很多,可以一個一個數、一十一十數、一百一百數,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情境,感悟到數較大的數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的意識,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探究發現的空間,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數數的方法和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的來説,我覺得培養學生的數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從課內擴展到課外,校內延伸到實際生活。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體驗數感。

二年級數學反思15

本節課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

1、在進行小數混合運算時,能正確合理地進計算;

2、注意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整類、歸納,逐步理解簡單的策略,培養學生的能力。

3、通過學生自己提供學習資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感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注意學生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節課下來我針對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基本滿意。並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小結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課伊始,師生經過了幾句介紹性的談話後問學生:“老師這個人像整數中的幾,又像小數中的幾?你最喜歡哪個整數,哪個小數?為什麼?你能否用這幾個數來編一道題。”來引入新課。這些問題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興趣是第一任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覺得累,也不覺得煩。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課一開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學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2、知識呈現的過程進行教學。先從整數、小數一步混合計算起步,讓學生充整感知計算方法,然後再往後遷移到兩步混合,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學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本節課整數小數混合計算方法的`獲得,是在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計算,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等形式來觀察、比較、整析、歸納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師直截了當拋給學生的。這充整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只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