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童年》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4.33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教學反思

《童年》教學反思1

《童年的問號》是長春版語文第三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我力求“使語文教育真正走入人的心靈,體驗語文學習歷程與生命是同生共建的。”通過學生的朗讀,體會詞語的意思,進行字詞句的練習。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以下收穫:

一、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廣泛參與。

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個體差異,讓每個孩子在每節課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這節課上,好學生的回答,我引導鼓勵他説得更完整,更豐富;而對於稍差一些的學生也同樣關注他們的參與,有的同學平時就平翹舌不分,但在課堂上,我還是鼓勵他發言,幫他們糾正,讓他們更有自信。

二、重視語文教學中朗讀的示範作用,注重預設和生成。

用聲情並茂的朗讀帶學生入境,使他們能沉浸在老師所創造的意境之中,體會文中的意思,學會有感情的朗讀。在講第二段牛頓的故事時,我的預設是:讓孩子們看圖説出牛頓的表情,然後引導讀出思考和疑問的語氣。由於我在平時看圖説話方面訓練的還很少,所以上課時孩子沒有把圖意説到位。當時我臨時想起,增加了這一環節:讓孩子們做一做牛頓的動作,雙手託着下巴,若有所思的樣子,再讀一讀這句話。這時候學生們模仿牛頓的樣子,老師的樣子一起讀這句話,讀得很棒,很有感情,我由衷的`説了一句:“又一個小牛頓誕生了!希望你們也像牛頓那樣善於思考。”這樣的生成,讓我欣喜。回顧本課也有許多遺憾之處:

一、 教學形式單一。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形式。如:在教學第四段時,學生眾説紛紜,我應該趁機讓學生討論一下,再讀一讀,體會之後再回答問題就更好了。朗讀方面,還可以更多形式。

二、 關鍵之處缺乏畫龍點睛的指導。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我還是缺乏一些有效的引導。 ; 以上是我對《童年的問號》一課的教學反思。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懇請各位同仁在預設和生成的技巧方面,以及如何引導學生有效閲讀方面給予我更多的指導和幫助。謝謝!

《童年》教學反思2

我上了《童年趣事》作文指導課,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環節的:

一、以歌曲<童年>導入,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

二、出示作文要求,板書題目;使學生明確寫作的要求。

三、引導學生審題,在“趣”字上做指導。

四、拓展學生思維,談童年趣事。可以藉助所帶照片,回顧童年往事,先在小組內交流,在此基礎上指名彙報。

五、在選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如何寫,先引導學生談想法,然後教師做必要補充。

六、學生編作文提綱,動筆習作。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基本在40分鐘內完成了,但有些地方仍讓我感到遺憾:

一、結合本學期

“激活學生思維,指導學生寫出內容鮮活的作文來”這一教研專題,我在教學環節的處理上,重點抓住第四和五環節,即寫什麼和 樣寫的問題,先引導學生説童年趣事,由於在寫作範圍上我統得過死,限定了童年的時間是八歲之前的事,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沒有説出趣事來,有的雖然説了,但沒突出趣字來,如有同學説旅遊時同蟒蛇照相,自己很害怕,並沒覺得有趣。在此情況下我沒有做進一步指導和提示,開拓學生的思路,學生説的過少,視 不開闊。

二、注重了習作方法的指導

根據記事類記實作文訓練的重點和難點,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感悟如何有序地表達,如何抓住重點寫具體等方法,強調在寫事的過程中注意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使事情在顯得有趣的前提下讓人感覺真實可信。實現了教與學的動態平衡。在總結寫作方法時,語言太囉嗦,不精煉準確。

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

重視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首先要求學生自主選擇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來寫,從而使學生習作具備了鮮明的個性色彩。其次,引導學生自主命題,命題要結合所寫內容,做到文題統一。這一環節可結合學生所説材料集思 議,先一兩個典型材料請同學們給起個好題目,可以趣拋 引玉的作用,可我沒進行,所以在寫時有部分同學沒想好題目就空着。

四、新課程強調要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

積累習作素材。可是從課前準備來看,個別學生準備不充分,沒有挖掘到生活中的素材,無話可説,扮演了忠實聽眾的角色,沒有體現出主體地位。

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和表達方法的積累,為順利地完成本次習作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表達形式,這樣就避免了束縛學生的思維,真正使學生的習作具有個性色彩。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的自主參與、合作學習貫穿在選材、構思、評議和評賞登台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和引導者。

《童年》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課文第三節是的重點段,也是幫助學生理解情感目標的關鍵段落。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小小蝸牛是憑着頑強的毅力,戰勝了重重困難,到達石壁頂端,從而水到渠成的理解本文的主題,是我在備課時着力思考的問題。

教學時,我讓學生圍繞着蝸牛在爬行時遇到了哪些困難為線索,細細的品讀課文,學生很快找到了關鍵的詞語,如:光滑的石壁、重如石頭的背殼、爬行的時間長等等,在交流時注重讓學生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不走過場,同時出示重點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如課文中把蝸牛的背描寫得很具體,在學習這句時,用比較句子的方法使學生明白作者正是通過打比方的.方式把蝸牛的背是怎麼樣的寫清楚了,緊接着又創設情景讓學生拎起自己的書包,既理解了課文中“墜”的意思,又讓學生對大石頭般的重量有了親身感受,更加體會到了小小的蝸牛確實了不起,竟能揹着如此重的殼攀登石壁,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也開始敬佩起蝸牛來,並體現在朗讀課文時全身心地投入進來。由此及彼,學生對下文中的“長途跋涉”也有了更到位的理解,當學生在交流“蝸牛在爬行途中可能會遇到那些困難呢?”學生的回答異常踴躍,而且都能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交流,有的説:“石壁太光滑了,爬了一段它又掉下來了,可它不泄氣。再繼續爬。”有的説:“蝸牛爬呀爬,感到很累了,但是它仍然堅持不懈。”還有地説:“蝸牛覺得背上的殼越來越重了,可是如果停下來,那剛才的努力又白費了,於是咬緊牙,再向前爬”……

我想,只有在備課時充分研究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狀況,對他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尚處於何種狀態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全面的提高學生的素養。

《童年》教學反思4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畫卷,讓天真無邪的孩子任意潑墨揮毫,畫出無數動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展現我們無限的風采;童年是一首婉轉動聽的歌,唱出我們純真美好的幻想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童年,都有一些讓你難以忘懷的地方、人物和故事。四年級第四課《童年的音樂》就帶領我們重温童年美好的故事。

本課內容包括聆聽作品經典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學唱歌曲兩首,一首是讚美童年生活的歌曲《白樺林好地方》,另一首是回憶童年時代的.歌曲《紅蜻蜓》,通過聆聽和演唱,讓學生感受音樂所表現的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

為了讓孩子們深刻體會本課的主題,感受兩聲部歌曲演唱的和諧統一,我把重點放在了歌曲《紅蜻蜓》的學唱上。首先讓他們聆聽歌曲範唱,感受歌曲的情緒以及歌曲所表現的內容,接着讓他們跟音樂有感情地朗讀歌詞,然後按照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分段講解歌詞,最後再跟音樂填詞演唱歌曲。為了訓練孩子們和諧統一的聲音,體現合唱的魅力,我又讓孩子們學唱了第二聲部歌曲,然後分小組、分聲部練習演唱歌曲,通過多次練習、個別小組展示,最後集體演唱,終於聽到了學生們美妙、和諧的合唱《紅蜻蜓》了。

另外,有個別學生,還總結了自己記憶深刻的童年歌曲,運用《紅蜻蜓》的旋律,把它們編排成《童年的回憶》來演唱,真正做到了“童年的音樂”。

童年的記憶教學反思

《搖啊搖》是三年級上冊的第一課《童年》中的一首歌曲,作為新學期的第一課在教學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學生休息了2個月課堂紀律開始無法把握。這節課我用小組競賽的方式來激勵大家,分配了6人小組並選出了組長。我想音樂課不是要同學們一味的唱會一首歌,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對美的追求,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小組之間的互相監督和互相幫助可以加強他們之間的合作意識。

由於學生的基礎薄弱,這個學期我想在課堂上多花點心思,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的美。學生的基礎我想在課上紮紮實實的抓,節奏,節拍,音樂手法等等每節課都滲透一點,慢慢來。每節課都讓同學們唱唱譜,練練節奏。

《搖啊搖》這課中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2句“搖到外婆橋”他們的歌詞一樣但是旋律不一樣。同學們容易思維定勢,唱了上行的旋律後就再也下不來。導致2句歌詞唱同一個旋律。通過前2個班的觀察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先讓同學們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詞部分。然後讓他們聽對比他們之間的區別,然後再唱。這樣就克服了這個毛病。

這首歌曲很簡單,但是它的節拍卻是三年級學生從沒有接觸過的。8/6拍的時值怎麼走學生根本無從下手,我就通過和43拍的對比教學來讓他們明白。通過重點對節拍節奏的訓練加深他們對8/6拍的認識,也取得了一點效果。我想下節課再鞏固一下學生應該能初步掌握了。

《童年》教學反思5

《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這些情感靠一味地品詞析句,可能學生也不能有深的理解。於是,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再進行比較朗讀。在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引入了哥白尼,布魯諾的故事,然後請學生圍繞“下課後,學生們圍着小主人公會説些什麼”這一主題進行小練筆。有了角爭朗讀的入情入境的感受,有了比較朗讀的體會,有了故事人物的對比,還有了情景的想象,學生對於作者的這種求知若渴,大膽想象,幽默和憤慨,就不難理解。

《童年》教學反思6

課外閲讀對學生拓寬視野,性情的培養,人生的成長等,具有深遠的意義。三年級的時候我就讓學生每人帶一本書放在班裏圖書角,交換着看書,一個學期下來,看的書好像多了,面也廣了,然而從學生的讀後感來看,學生對所看的書理解並不透徹,寫起讀後感來更是草草了事。學生看書的時間有限,如何能讓學生利用這有限的時間去看有用的書,把書真正看懂,看明白呢?我試着讓全班同學同看一本書——《童年》,再利用一兩節課引導他們對書中人物形象進行交流,加深對書的理解,這樣寫起讀後感受來效果顯然好得多,對那些平時讀書不愛做批註的同學也起了促進的作用。以交流課外書籍《童年》為例,我談談第二課時的幾點設計:

一、暢談童年,激情導入。

由於書名叫“童年”,學生又即將告別童年,導入時我以“童年”這首歌為音樂背景,展現學生童年生活、學習的照片,從而喚起學生的回憶,暢談自己對童年的理解與感悟。

二、自讀《童年》,初步分析。

讀這本書之前,我就要求學生讀書時要邊讀邊做批註,大膽地先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再試着用學過的方法對書中人物進行初步的分析,為課堂的集體交流做好準備。總的來説就是讓學生有目的地看書,用方法去看書。

三、指導方法,分析《童年》。

這堂課最終的目的是要學生用課內訓練中學到的讀書方法進行課外閲讀,又要以課外獲得的豐富知識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課堂有所側重地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方法對本書的三個中心人物——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進行人物形象分析,真正地讓學生把課內學到的.方法用到課外的閲讀當中去。

四、對比童年,感悟生活。

在分析完書中三個主要人物形象後,我讓學生對作者高爾基的童年作個歸納,並與自己的童年進行對比,從而讓學生能夠體會到相比之下自己的童年是多麼幸福,應該珍惜童年,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合理的設計離不開教師的適時指導。可以説學生如何去讀課外書與教師如何指導是密不可分的。在學生分析完三個中心人物形象後,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抓住外貌、動作、語言等正面描寫來分析人物,對於側面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卻很少有同學能去發現,於是我便把我找出的一段環境描寫的片斷出示給學生,引導他們分析,分析完後有的學生便又能馬上找到一段。

除此之外,我還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當學生交流到一些精彩片斷或圖片時,我適時地用展示台展示,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討論,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時為了讓學生對主要人物有更直觀的印象,我特意選擇了一個關於三個主要人物的影片片斷,在課堂交流中適時播放,讓學生就影片進行討論,分析影片人物形象(熟悉人物的同學對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不熟悉的同學也能通過這段影片對人物有初步的理解)。

由於時間關係,這堂課有一個很大的遺憾,那就是沒有設置一個環節,讓學生提問。在學生交流完三個主要人物後,學生心中肯定會有許多疑問或困惑,然而時間的限制使學生無法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我希望能夠再次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的慾望,於是我打算把這個環節設置在第三課時,讓學生把《童年》一書讀得更加深入。

《童年》教學反思7

這天我上了《童年的發現》一課,在導入課文的時候我問同學們:“你們小時候有沒有新奇或是搞笑的發現”一開始課堂還是一片寂靜,只有一個同學願意舉手説,我只好先叫舉手的這位同學先説,他説道小時候撿了一條毛毛蟲養在家裏,慢慢地看它怎樣變成蝴蝶的過程。頓時在這位同學説完之後課堂就像炸了鍋一樣,同學們都起了興致,紛紛議論起來,想回答的同學爭先恐後的舉手,課堂氣氛一下子好起來。我也趁熱打鐵讓他們多説一些,不時的也給些評論。就這樣我導入了新課,也把學生的興致提了起來。一節課的效率很好。我之後問的幾個問題,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快説出來。我想這和一開始的談話導入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唯一一點不足的是在讓學生體會第二自然段作者當時所要體現的`情緒時,學生不能很準確的體會到。我感覺還是不太熟悉課文的緣故,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時候我要逐步來講作者是怎樣發現人進化的規律的和他和老師的誤會。

《童年》教學反思8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樣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必須有話可説,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透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慾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潛力。

在課上我就想就應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於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閲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後又該如何進行彙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並感悟之後,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彙報,是按順序彙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彙報,抓重點詞語彙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因為學生的訓練要有“素”,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它來自於我們平時的每節課堂的'每個施教時機。作為“平實”的課堂,相對於“課堂氣氛”“環環相扣”“走完教案”這些堂皇的標準先放一放,把我們執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讓它最大限度地貼近我們的教學對象,我們就應不管有沒有人聽課,不管還有什麼重要的環節,要好好抓住一個個這樣的訓練機會,針對我們的教學目標,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最終收穫教學的果實呀。

《童年》教學反思9

《童年樂趣》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寫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裏的節選。在用先學後教的方法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將我的教學目標設計三大點:認識生字詞;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瞭解克利斯朵夫的童年樂趣到底是什麼。

在整個上課的過程中,我認為這篇課文對於五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開始上課時,我採用讓他們自己放出聲音來自己讀課文,在第一次讀課文的時候,主要目的就是學習生字詞。這一環節就學生的反應狀況來説,還是比較不錯的。文中比較容易讀錯,且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我也及時地進行了糾正。相信這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説並不困難。

第二個環節中就是重點去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的樂趣到底是什麼,並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他們有體會的段落。在這一環節中,學生整體的反應不是很好。有的同學已經在我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這個任務,而有的`同學卻仍停留在讀課文的階段。由此可見,學生對我佈置的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還不是很理想。今後在這方面,我認為還是要下力度去培養學生預習課文、自學的能力,這方面的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在最後引導學生來説:你認為克利斯朵夫是個怎樣的孩子?我設計這個問題的主旨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克利斯朵夫的快樂,是源自於他所熱愛的音樂。讓學生明白興趣愛好對於學習,以及自己的將來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熱愛某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做精。我希望能夠藉此來培養學生髮現自己到底愛好的是什麼。同時,作為一名老師,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像克利斯朵夫那樣有個快樂美好的童年,讓他們的花季永遠沐浴在陽光之下。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認為在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方面還是不夠,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加強這方面的培養。

《童年》教學反思10

《童年的朋友》是六年級下的課文。經歷了一個寒假的休息,學生們好像對於學校的生活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我決定上得細緻而深入一些,讓學生慢慢地適應這樣的學習活動。上午第一節課就是語文課,看來我預想得不錯,這不但是我上的這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更是他們返校後的第一節課。這篇課文不是很長,內容又是寫的作者的外祖母,但是這是外國的作品,翻譯過來難免有些生澀難懂,學生在閲讀時就失去了興趣。

我在導入時就以過年為話題,學生們的'興致一下子被提了起來,打開了話匣子。我由過年講到了長輩對我們的疼愛,講到了課文中作者的一位長輩。因為在早讀課已經讀過了課文,學生其實也明白我要教這一課,這裏的導入自己認為還是很成功的。

進入主題後,我讓學生找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外祖母和“我”之間的關係。其實,我設想的是他們可以很快得找到最後一個小節,但是結果大失所望。我應該是要在問這個問題前作些鋪墊的,比如,文章的關鍵句一般出現在開頭和結尾。我自認為他們對於這個知識應該是瞭然於胸的。我想大概是一個假期沒有接觸語文閲讀的關係吧,我還是太高的估計了學情。

之後的一個環節,我讓學生按照描寫人物的方法進行查找,從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來分析外祖母的人物形象。在這一環節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以求達到準確、完整。對於人物的性格樂觀方面,我更是提供了高爾基外祖母的生活環境,誰也沒有想到學生在這裏一點即透,馬上説出了外祖母樂觀、開朗、給作者正面的影響。我想他們的表現真是不錯,也許是課進尾聲了,他們也慢慢地進入了角色之中。看來我對於他們的一個學習情況還是不太瞭解。

於是,我在第二次上課的時候就調整了方案。不過因為另一個班沒有早讀課,所以相對而言上起來有的困難,我就順勢對學生進行了教育,告訴他們預習的重要性,講清了預習的具體要求,但課時上就被拖了下來。

這個教案是在寒假裏根據教參和自己的理解而寫的,相對而言我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要求備學生、備教材,我卻沒有做到,真正要好好反思一下。

《童年》教學反思11

《童年的朋友》通過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小節告訴孩子們,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珍惜保存,文中作者的朋友——小熊被小作者描寫得十分詳細、生動,可見作者與它的相處不是一天二天,甚至作者好久以前與小熊的點點滴地都那麼清晰地刻在他腦海,所以當作者想對小熊揮拳相向時,不但下不了手,還流出熱淚。

一、在導入課時,我通過談話“每個人長大後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時光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嗎?”開門見山的引出了本文課題,使學生能較快地融入課本。同時,也進行了説話訓練,用“我的童年朋友是( ),因為( )。”的句式發言。

二、整體入手,把握重點。

《童年的朋友》全文圍繞着“形影不離”這個關鍵詞展開描寫。上課伊始她就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表達作者和小熊之間的關係?並讓學生找出相應的段落,引導學生聯繫課題找出課文的重點段落。

三、直奔重點,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品詞賞句,體會情感。

課文重點段——第三段很適合用來落實讀懂文章內容的訓練。而在閲讀教學中,則抓住形影不離這個詞來展開,讓學生説説什麼叫形影不離?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離?通過圈畫有關的詞句,朗讀句子,瞭解作者內心的不平靜,既有回憶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對自己的自責。在練習指導這個環節中,重點讓學生體會聯想句的作用,引導學生體會,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彷彿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與它的深厚友誼。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詞的方法,自主讀懂自己喜歡的句子,感受小作者與小熊之間的親密關係,學生通過朗讀,感受作者的真情,以及對小熊的愛,提高了朗讀的有效性。

《童年》教學反思12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狀況,該怎樣辦呢?

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務必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持續冷靜。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狀況。我們雖然能夠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狀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狀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應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狀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

最後,我想説,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教學反思13

第一課時

重點:感受外祖母慈愛的形象。

難點:感受濃濃親情。

教學方法:

探究、 質疑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

1. 查閲資料,瞭解高爾基的創作生平。

2. 通過查工具書,讀準生字詞,理解詞義。

一、導入課文:

播放歌曲《朋友》導入。朋友人人有,在你快樂的時候和你分享快樂,在你悲傷時和你分擔悲傷,在你遇到困難時和你一起克服困難??

(指名讓學生談談自己有哪些朋友。)

那麼,高爾基童年的朋友是誰呢?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給加點字注音(指名上黑板注音)。

詛咒 噗噗 發綹 鬃 咕噥 懲罰 嗅 胸脯 果脯 ............

2.簡介作者及背景。

高爾基:蘇聯無產階級作家,出生於一個木匠家庭,幼年喪父,童年是在外祖母家度過的。11歲就結束了童年生活,到“人間”獨立謀生,後通過自學成為作家。列寧稱他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説《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劇本《小市民》。

三、整體感知:

1.明確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6):寫外祖母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

(1)着重描寫了外祖母的長髮,揭示了外祖母慈祥、可愛的性格特徵。 (2-5)外祖母的語言,突出了外祖母對“我”的疼愛和關心。

(6)寫外祖母的外貌和動作,表現了她年輕、仁慈、善良和可愛。

第二部分(7)點題,外祖母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我最瞭解、最珍貴的人”。

2.思考:

(1)我為什麼把外祖母稱為“童年的朋友”?她給我的影響有哪些方面?

(2)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3)説説你對文中外祖母的印象,請你為“外祖母”畫一幅肖像。

(通過解決三個問題來整體感知課文,結合學生所畫的肖像初步感受外祖母的形象)

四、研讀課文:

1.讀過課文,我們感覺到本文中的人物描寫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朗讀你認為描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並選擇一兩句並批註。

①小組合作學習交流 選出精彩的批註,其它小組作評價。

②教師總結,重點強調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側面烘托在文章中的運用。

2.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外祖母的形象,給作者哪些深遠的影響。

(通過外祖母的語言、外貌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寫了外祖母的眼神,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板書:充滿愛心,慈愛和藹,瞭解孩子尊重孩子,堅強、樂觀。)

五、拓展延伸:

1.學習了本文,我們掌握了人物描寫的手法,尤其是通過描寫眼睛來表現人物性格,請你們學習這樣的寫法為你的同桌描繪出他的形象,表現他的性格。

2.學過本文後,你有哪些收穫?

(從人物描寫手法,側面烘托,語音、修辭等方面談談)

六、佈置作業:

有感情朗讀課文,整理字詞。

板書設計:

童年的朋友

高爾基

第一部分(1-6):寫外祖母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

(1):描寫了外祖母的長髮

(2-5):外祖母的語言

(6):寫外祖母的外貌和動作

第二部分(7):點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生動傳神的人物描寫,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對高爾基的深遠影響。

3.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品讀對外祖母的精彩描寫。

難點: 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檢查複習。

1. 聽寫本課重點詞語。

二、學生精讀課文,品讀對外祖母的精彩描寫。

1. 找出對外祖母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的句子。

2. 學生自讀自己所欣賞的語句。

3. 學生交流自己所欣賞的語句,並簡述理由。

4.教師點評:

着重從以下兩方面點評:

一點是寫人物時細緻傳神的詞語運用,如文中三次寫了外祖母的眼神。 另一點是新鮮奇妙的比喻運用。

“外祖母説話好似用心唱歌??打進我的心裏。” 鮮花:比喻新鮮奇妙,富有美感(外祖母形象美好)

5.這些精彩的描寫對刻畫外祖母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後,明確:突出外祖母的和藹可親、幽默。

6.外祖母對“我”成長的作用?(聯繫外祖母的家庭環境)

討論後明確: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光輝、最有人性、最有詩意、最有藝術魅力的形象之一,“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學會愛;學會如何應付困苦的生活。)

7.深度思考

1)、外祖母和“我”的關係已經超越了一般的血緣關係,那麼是什麼關係呢?用文中的話來概括。

明確:“我”終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我”最瞭解、最珍貴的人。

2)、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朋友”關係

她今天樣子很兇,但當我問起好的頭髮為什麼這樣長的時候,她還是用昨天那樣温暖而柔和的腔調説

明確:外祖母愛“我”,她不想使生活的不幸在“我”幼小的心裏烙下印記。 “你昨天怎麼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點聲説!” 。

明確:怕我被媽媽責備,包含關懷之意。

外祖母説話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鮮花那樣温柔、鮮豔和豐潤,一下子就牢牢地打進我的記憶裏。

明確:表現外祖母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對我的愛。

“太陽睡了一夜剛起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明確:這些語言能夠表明祖母和我是一種輕鬆的、平等的、和藹的朋友式關係。 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隻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並且柔軟得也像這個可愛的動物。

明確:貓是孩子們心目中可愛、温存的小動物,在這裏把祖母比成貓,自然也就包含着對祖母的一種喜愛之情。

3)、我們應該從哪幾個角度來理解 “終身的”“最知心”“最瞭解”“最珍貴” ,的含義 。

明確:(1)因為外祖母不僅像一般的長輩那樣愛自己,而且和“我”之間有着一種特殊的友情。

(2)外祖母能像朋友一樣尊重自己,平等地對待自己。

《童年》教學反思14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通過思考、觀察,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 本課的重點是講作者童年的發現。我在引導時着眼點放在發現的過程上。通過讀議,讓學生明白,作者童年時之所以會有這個發現,跟他的敢於提問、不斷探究、大膽想象是分不開的,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同時重視朗讀,有感情的朗讀。關於夢的一段,我指導同學們讀出夢的神奇和夢中飛行的奇妙;在讀關於請教老師有關夢的問題部分,我和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讓他們讀出好奇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但在同學們敍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説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總之沒有我想象中的好。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

《童年》教學反思15

《童年的朋友》,這篇文章樸實無華,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文章讀來讓人回味無窮,寓意深刻。我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感觸頗深,收穫不少。

當我初讀文章,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抓住“形影不離”這個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形影不離”;想象朋友之間“形影不離”的情境;以朗讀為主要訓練目標,加以想象、句式練習和口語表達的訓練;最後得出珍惜友情的感歎。

“站得高,望得遠”。當我看了幾遍這篇文章就感覺像在看三維圖片,看到圖片中所凸現的“立體圖案”,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編排的意圖,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讀一本好書,就像跟一個智者在談話。”的確,這篇文章就像一個智者,讓我收益非淺。再次備課我抓住了課文中的一句話:“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時真正的朋友??”中的“真正的朋友”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真正感受到怎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來之不易,讓大家珍惜身邊的每一份友情。這個目標成為這篇文章最終的教學重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其所長,作為老師——主導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只有當老師也融入到課文中去,才能帶着學生進入課文,體會深刻的寓意。例如最後環節,我讓學生寫寫和自己玩具朋友的故事,我先給學生作一個示範:“課文學到這兒,徐老師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朋友,我們??我真想對他説:朋友,你曾經??因為有了你,我的童年才那麼精彩!”再讓學生寫下與自己朋友的故事。學生紛紛拿起筆寫着自己的心理話,雖然語言簡樸,可感情真摯,真正體會到了朋友的真諦。師生互動,讓學生在心靈上得到了共鳴,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