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18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最後再討論交流,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比較高,有幾點做得較為成功。

一、課前資料的查找充分,降低了學習難度

這一課的內容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內容上有些複雜,學生在理解“胚胎髮育規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因此,我在教學前要求學生查找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這樣,學生有了胚胎髮育有了初步的瞭解,對本課的學習降低了難度。

二、故事補充,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我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了幾個科學家的小故事,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講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 “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我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説”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的故事,為學生理解這句話做好了鋪墊。

三、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上,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去對畫、批註,隨着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並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開頭導入時,我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這時學生説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初讀課文,讓他們説説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知道發現可以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2

昨天,我像往常一樣拿着課本,懷着愉悦的心情,邁着輕盈的步子,朝着教室走去。

上課,課堂中,一切都像往常一樣,學生認真的聽着,思考着,回答着我提出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在我看來這節課的知識學生似乎很好接受,由於比較接近學生現階段的生活,一切理解起來了都比較的輕鬆,我感覺水到渠成。正當我滿心歡喜地以為學生學的很好,這節課即將圓滿結束時,一個異樣的聲音出現了,一個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説:“老師,那現在作者出名了,他的'老師有沒有給他道歉呢?”(《童年的發現》講述了作者九歲時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後來在聽老師講達爾文的進化論時想到了自己的發現,在課堂笑出生來,被老師誤解,當場受到懲罰,被老師驅趕出了教室。)聽了這個學生的提問,我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開口。不知道各位有經驗的老師會怎麼做呢?回到辦公室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也給我一個深深地思考。我想以後備課一定要全面備課,不僅要仔細地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另外,這個學生不經意的一句話,也向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是不是應該多考慮考慮學生的感受,給予學生平等的地位,多聽一聽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常聽説應蹲下身子與孩子們欣賞風景,我想我們還應多給孩子一分鐘,聽他們説一説他們的想法。

也許我的想法還很淺薄,希望各位老師能給不成熟的我多多指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3

教學是一門失敗的藝術,因為留下遺憾,才有了改進的動力,才使教學不斷的更新,不斷的進步,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項科學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授課前,我清楚地知道:這節課的着眼點不該放在發現的本身,而應放在發現的過程上。我遵循着這一點,卻讓課堂凝固了

當講到老師説,按照進化的觀點,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時,學生們的問題頓時多了起來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兒到底是怎樣形成的?這是我預料到的,於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學們,這個問題等你們到中學學生物學時會學習的,現在還不適合學習。話音剛落,幾個尖鋭的聲音讓我難以應答。為什麼到中學再學?什麼叫適合?為什麼現在不適合?老師,你中學生物學學得不好嗎?老師,你就給我們講講吧,媽媽説我是石頭變的,那我不就成了孫猴子了嗎?一陣鬨笑,接着,一陣沉寂

學生們如同等待餵食的小鳥一樣,等待他們好奇至今還未真正弄明白的問題的答案。

我的思維亂撞,是用哄兩歲孩子的方法告訴他們是神仙姐姐放到媽媽肚子裏的,還是講講生物學的有關知識?前者會被學生鬨笑,後者會引起學生更多難以應答的問題。一陣慌亂中想到本節課的着眼點,於是我如同表演課文中那個年輕的'女教師一樣,一本正經板着面孔,略帶生氣顏色並抬高語調説:本節課的重點是學習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膽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説什麼,但總算壓制住了學生提那麼多難以應答的問題,同時也壓制住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表現力。我繼續講課,但是卻成了單人表演,課堂氣氛讓人窒息。

顯然,我的處理學生們並不滿意,而且失望至極。我知道我的課前準備乃至教學設計都出現了漏洞。這應該是課前準備時預想到的問題,應想好解決的對策,或許可以讓學生課後去查閲有關的資料,或許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適的語言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覆,或許太多的或許可以讓這堂課不至於如此失敗。

歎息?不!當遺憾產生後留下的不僅僅是歎息;

慶幸?對!當課堂讓你無法應對時,你就有了進步的動力。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讓我因遺憾而慶幸,因遺憾而成長。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4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必須有話可説,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麼?②對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説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閲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劉澤傑談對課文最後一句“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為這是作者的自嘲;蔡麗玲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繫到中外一些科學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敍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説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必須的距離。

我想要的就應是精彩紛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就應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5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後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學設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説“四個”,有的説“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説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老師所談,本節課可以分為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後,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可以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己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整合了課堂內容,突出了重點,還鍛鍊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老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説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6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後具體敍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後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一、教學效果

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讀課文,理清了課文脈絡後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我”是怎麼一步步探究的?“我”對人體起源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怎麼變化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裏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感悟,讓學生在自己覺得印象深刻的語句旁寫上批註,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接下來集體探討交流重點詞句。對於這些句子,鼓勵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結合語境去體會其中的關鍵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理解,使學生從“我”大膽提問、不斷追問、絞盡腦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學習重點段落第11自然段時,讓學生反覆朗讀有關“我”的發現的句子,並帶着自己的理解轉述“我”的推算,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我”驚人的想象力。

如果説在學習“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還是支離破碎的,那麼最後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評價一下童年的費奧多羅夫,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學生應能感受到這個人物富於幻想、求知慾強的特點以及執着探究的精神,也能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

二、成功之處

充分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課文涉及有關人的起源的.知識,如人的細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麼來的?母親為什麼懷胎九個月才生下嬰兒?母腹中的胎兒是否再現了人的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對於國小生來説,他們會和文中的“我”一樣,對“胚胎髮育規律、進化論”等問題充滿了疑惑與好奇,他們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樣弄個明白。

但課文畢竟是文學作品,與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這些問題不宜在課堂上花很多時間去探究,於是課前的功課可讓學生做足,學生在預習時查找有關人的起源的資料,初步瞭解地球上生物的進化是由最初的單細胞逐步進化成多細胞,接着由兩棲動物逐步進化到低級的哺乳動物,再演變成高級的哺乳動物,那麼在課堂上學習“我”的發現時,讀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舉的幾種動物恰好反映了生物進化的幾個階段。這樣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閲讀,滿足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初步瞭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輕鬆了。

三、不足之處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

四、改進措施

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這裏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7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感受頗深。從學生用心思考、踴躍發言的課堂表現中,從學生全神貫注的凝聽中,我感受到了教師成功的愉悦,這是本期以來最成功的一節課。課後做了認真反思,我覺得有幾點值得肯定。

一、這一課的資料學生在理解上有必須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資料上有些複雜,學生在理解胚胎髮育規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因此,我把這一課的教學放在最後,作為本單元的重頭戲去認真對待,這樣,學生有了前幾課的學習基礎,對本課的學習降低了難度。

二、我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思考學生的實際狀況,讓他們課前進行胚胎髮育規律這方面的資料蒐集,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在課堂上,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去勾畫、批註,隨着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資料,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並受到了必須的思想教育。

四、資料的適時引用為課堂錦上添花。在講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我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説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的資料,學生聽得都入迷了,從他們那一雙雙痴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們的情感火花正在腦際閃現……

但本節課也出現了問題。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説説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呢,於是我立刻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於是面帶微笑對學生説:“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裏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説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狀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説説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明白髮現能夠是用眼睛看,還能夠用耳朵聽,甚至能夠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潛力、寫作潛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狀況。我們雖然能夠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狀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狀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應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狀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最後,我想説,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8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常常發現學生聽課分心的現象,它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基本原因是學生不會聽不願聽。本課教學中,我進行了聽的訓練。由一名學生講作者童年發現的過程,其他同學評出亮點。當學生説了三個亮點後,讓聽的學生總結。這時會發現聽完全的學生不多。可見多數學生分心了。讓這位學生再講一遍,學生聽的效果極好。這裏有一個有意注意的問題。很多時候當我們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時,往往忽視了下面聽課的學生,其實在此活動中他們的思想根本不在其中,這是因為兒童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讓他們集中精力。説聽評後,必須讓下面聽的學生總結。因為他們有聽的任務,不聽不行,注意力必然集中。

我不斷地鼓勵説故事的人,不斷讓聽的'學生評、總結,結果學生越説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學生潛力巨大。當看到學生講得頭頭是道時,我想平時我們愛埋怨學生腦子不活,其實是教師沒有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起初學生説得不好時,我們可以找他的亮點,當亮點多起來時找大的亮點,讓學生一次次獲得成功感,他們的 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極度發揮,他們必將越説越願説。

在學生讀文中感受深刻的句子時,我利用的材料講,老師的回答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他還記得,可見當時作者聽得何等認真。沒有認真地聽別人説,哪來好的 人物語言描寫。

就是這樣的聽説訓練,就是這樣有的放矢的引導,課堂上聽講發言的學生多了,分心的學生少了 。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9

《童年的發現》系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一篇閲讀課文。參加學校舉行的教學大練兵活動我選中它,一是資料簡單,二是沒有誰以此講過公開課,備課時能夠不受任何思維定勢的影響,曾為這個初衷竊喜過。

眼看講課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我曾寫下最初的'教學思路,感覺沒新意,再寫,有些細節仍不滿意,直到第三次修改完畢才長出一口氣。

講課那天,課前仍一遍一遍準備着,自我感覺,萬無一失。可真到了課堂上,前二十分鐘學習作者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按計劃如期實施。學習最後一部分時承接上文:作者以其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僅僅發現了問題,而且還想辦法解決了問題。請大家默讀文章14――19自然段,看自己會發現些什麼?能夠是一些問題,能夠是讀書的收穫。學生讀、劃、寫,一會兒便有小手紛紛舉起。第一個同學就抓住了重點,提出了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解決的問題――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在此本該對此問題肯定後,讓大家劃下這句話,暫且記住繼續提問或談發現,最後再讓大家像作者那樣自主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後全班交流。可我不知哪根神經出了問題,情急之下既沒給學生充分談發現的機會,又沒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直接讓同學們交流課外蒐集的與此相關的資料理解這句話的普遍好處,直到下一個問題的提出才意識到這一嚴重的失誤,為時以晚。

由於我的失誤使文章後一部分的學習完全背離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原則,出現了本末倒置,這不能不説是個遺憾。

痛定思痛,造成這種失誤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備課時沒把文本爛熟於心,沒把教案爛熟於心,致使虎頭蛇尾,當牢記沉痛教訓。在此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0

這是我第二次教學《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備課時,第一次教學這篇文章的種種不足就浮現在眼前,因此,無論是對教材的分析,還是對學情的估計,我都進行了較為周密的考慮,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許是準備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課堂效果較為理想,我心中頗為得意。沒想到,意外出現了。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説説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突然,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我馬上想到“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面帶微笑對學生説:“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裏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説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説説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知道發現可以是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甚至可以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課堂中的這個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能讓靈感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更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説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説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並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思考──實踐,長期堅持,循環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於個性化的範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它不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閲歷、迅捷的反應力等。因此,我們不能不永遠當“學生”。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1

這天我上了《童年的發現》一課,在導入課文的時候我問同學們:“你們小時候有沒有新奇或是搞笑的發現”一開始課堂還是一片寂靜,只有一個同學願意舉手説,我只好先叫舉手的這位同學先説,他説道小時候撿了一條毛毛蟲養在家裏,慢慢地看它怎樣變成蝴蝶的過程。頓時在這位同學説完之後課堂就像炸了鍋一樣,同學們都起了興致,紛紛議論起來,想回答的同學爭先恐後的舉手,課堂氣氛一下子好起來。我也趁熱打鐵讓他們多説一些,不時的也給些評論。就這樣我導入了新課,也把學生的興致提了起來。一節課的效率很好。我之後問的幾個問題,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快説出來。我想這和一開始的談話導入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唯一一點不足的是在讓學生體會第二自然段作者當時所要體現的情緒時,學生不能很準確的體會到。我感覺還是不太熟悉課文的緣故,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時候我要逐步來講作者是怎樣發現人進化的規律的和他和老師的誤會。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2

《童年的發現》是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課文,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書寫了自己在童年時的發現。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接着細緻表述了發現的過程,最後得到證實的同時又被老師誤解。於是,一個好幻想、愛刨根究底孩子躍然紙上。

課題“童年的發現”是一個很有意味的命題,可分“我的發現”和“童年時的發現”來確定題眼,組織教學。

教學目標為:

1、通過闡述理由來辨別圖片,讀準認識““胚胎、草履蟲、細胞”等詞。

2、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抓重點語句,以學習小組的方式讀懂“發現什麼”。

3、以梳理“發現”歷程、小組學習交流為基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和師生評價來進一步讀出童年的情趣。

教學板塊分三塊進行,

一、檢查預習。

二、讀懂“發現”。

三、讀出童年。基於上午的課堂實施情況,分板塊談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在檢查預習板塊,學生已經預習過文章,利用字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對不懂的`詞語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是學生學習《童年的發現》的起點。我的導就在學生有這樣的學生基礎上進行。拿出網上找的三張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胚胎,哪個是草履蟲,哪個是細胞,並要闡述理由。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白可以通過字典、詞語手冊和書本中的註釋去讀懂詞語,更可以通過查資料,看圖片,看視頻去進一步地瞭解認識它們。

在讀懂“發現”板塊,學生通過快速瀏覽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寫“我”發現了什麼的段落。並在學習小組交流中準確抓到信息,哪些語句能告訴我們發現是什麼?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間的關係是概括和具體的關係。最後我在小結中授予方法指導“我們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找重點語句讀懂了發現是什麼。”

在讀出“童年”板塊,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字裏行間的情趣?首先我還是選擇了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交流,並提出學習要求:

1、選擇一處或幾處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

2、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懂讀出“童年”的味道。

3、交流完成“童年的發現是怎麼樣的發現”,並批註在相應的段落語句旁邊。彙報交流中,我更側重於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感受童年的味道。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3自然段,想通過老師的憑藉、自己談感受、同伴的評語中一步步營造一份夢境,體會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發現。這環節的教學我一直很困惑,學生正處童年,成年人的我們去閲讀這樣一段文字時,那種意境會很有體悟,學生卻很難。策略與手段比較單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 讀,難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3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二單元的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後具體敍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後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

這篇課文充滿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教學這篇課文中,我首先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講到“我的發現始於夢中飛行。”我先讓學生交流自己有沒有做過這樣的有關飛行的夢,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此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適時給學生講了有關我自己的夢,“其實,老師也經常做飛行的夢。”我認真地給學生講了我的夢境,接着我引導學生,文中的“我”,由做過的夢引起了一連串的問題並不斷地進行思考。結果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我又引導學生,你們有什麼奇怪的夢,可以和大家交流嗎?學生頓時爭先恐後説到自己的或奇怪或美妙的夢。這樣也很好地鍛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對於課文最後一段的學習比較重要,這也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尤其是對於“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收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讀起來感到有些突兀,在這裏,我讓學生説一説自己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並適時給學生補充世界上有關的科學家為了堅持自己的真理甚至被絞死的事例,學生對於這句話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難點。

不足之處,這篇課文需要學生課前瞭解的知識比較多,但是,在課前佈置預習時,我對學生提的要求有些籠統,文中有些科學術語學生不是很明白,而通過課上的補充又有些生硬,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也是今後需要我改進的地方,針對不同的課文,在提問題時,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4

兒童的發現這是關於作者在童年時的一個發現,這反映了兒童求知慾和驚人想象力的特點。本文着重講述作者在童年時期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一過程通常經歷了三個相互關聯的階段:第一,在夢中飛翔導致為什麼在夢中飛翔以及老師的解釋。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們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並大膽地猜測了這個問題。這個猜測是作者童年時代的發現。在設計教學計劃時,為了突出重點,我從“發現”開始,引導學生第一次閲讀課文,掌握什麼是“發現”,然後圍繞“發現”集中閲讀課文。在設計過程中,總體思路是“總—小總”,即首先引導學生在閲讀文本時把握“發現”的過程。根據學生的交流和表達,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發現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在夢中飛翔、尋找解決方案和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注重情感閲讀,理解關鍵詞和句子,理解和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及時滲透作者強烈求知慾和好奇心的特點,最後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什麼樣的孩子。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我認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課堂效果更好。

但整堂課結束後,總有一種“掠過水麪”的感覺:教材不深不透。雖然已經提到了所有的教學知識點,但沒有深入詳細的'討論、閲讀和體驗。例如,在教學中“尋求答案,學生只允許根據主角閲讀課文,體驗”我"。它的特點是徹底的探究和良好的思考。在這一點上,我問學生們:“什麼;作者問了多少問題“一些學生説“四";而其他人則説“不”;五點。張香玉還把文字中沒有出現的文字問題隱藏在文字中(為什麼我晚上夢見飛行?)我問了,但在這個時候,我沒有利用這個機會去表揚和鼓勵,這表明我平時的教學智慧是不夠的,我不善於傾聽學生的答案並及時做出迴應。在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雖然我出現了“提問”一詞並加以解釋,但我並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的閲讀體驗讓學生在閲讀中感受到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談到發現過程後,我回頭思考作者是什麼樣的孩子。從整體上看,一是教材的重複,二是對進入教材意圖的理解偏差,在特定情況下沒有達到文意兼備的目的。

正如楊先生所説,這門課可以分為兩部分。在最初引導學生理解發現過程後,他們可以引導學生在閲讀時思考。作者在發現過程中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在自我閲讀和自我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結合具體的單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時最好進一步指導閲讀。這樣,不僅整合了課堂材料,突出了重點,而且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合作和探索,真正瞭解了作者在朗讀體驗中是什麼樣的孩子。與以前的老師相比,牽引力和引導力要強上百倍。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再次感受到教師掌握教材的價值,這是一節成功課的關鍵。只有深入學習教材,把握文章主線,把握文章的“問題眼”,圍繞“問題眼”設計環節,認真提問,才能走向成功。就像這節課一樣,我的“問題眼”也不清楚。我錯誤地把“發現的過程”當作“問題眼”。事實上,我應該關注發現的過程,認識到作者求知慾、良好思維和大膽想象的特點,這才是本文真正的“問題眼”。所有的教學都應該為它服務,並向它靠攏,但我花了太多時間理解發現過程,導致課後產生了“掠過水麪”的感覺。

同樣,我也感到缺乏自學的智慧,我應該在將來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注意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及時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和體驗的效果。

第三,最深刻的感受是引導學生大聲朗讀,把説與讀結合起來。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有時我在課堂上説得太多,問題重複或分解得太多,這就佔用了學生太多的閲讀時間。有時閲讀並不是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是對於閲讀來説,效果並不好。

上述反思和理解再次深深打動了我。如何提高我的教學水平?只有不斷反思、總結和學習,才能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5

《童年的發現》是國小六年級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通過思考、觀察,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然後便到了最後一個環節,我問:“作者在九歲時就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我想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説説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學生們或皺眉,或搖頭,那意思是沒有什麼發現。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我充滿期待地看着學生,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愠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説:“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麼辦呢?課總得上下去呀。俗話説,此文轉自急中生智。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有了!我表情緩和了下來,面帶微笑對學生説:“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教室裏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61個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門:“小時候呀,我特別喜歡觀察螞蟻……”我講了一個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係的發現。話音剛落,教室裏便嘀嘀咕咕起來:“啊,這麼簡單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學生的思路已被打開,説話慾望已被調動起來,我便趁熱打鐵:“簡單吧?這樣的小發現,相信你們一定有許多,同桌説説。”學生立即説開了,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此時,學生們不再困惑,不再為難,而是侃侃而談:

“我發現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時候,我在玩水時發現天要下雨、天氣很悶時,魚兒都要浮到水面上來吸氣……”

“我發現螞蟻是靠嗅覺聞氣味來找夥伴和回家的……”

“我發現了天氣很熱時,往空中噴一口水會出現小小的彩虹……”

“我發現了寫好作文的祕訣……”

思考: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本案例便是如此。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認為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當時頭腦發熱,將學生訓斥一番,只會形成師生情緒的對立,課堂氛圍的緊張,不會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更不會聽到學生後面精彩的發言,不會看到他們那一顆顆熱愛生活的心,不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是愛動腦、愛觀察的。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説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説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內容來於]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老師先來講講我童年時的發現吧。”這樣的隨機應變,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