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57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説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懷念母親》是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二組的第二篇課文。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季羨林先生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説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二、【教學目標】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本課文共分2課時,執教的是第2課時,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掌握本課生字新詞,初讀課文,重點學習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抓住重點語句,以讀為本,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讀來感悟課文,並創設情境,在場景的拓展中瞭解人物的內心情感。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逐步深刻感受到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恨。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恨之情。

難點: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體會作者隱含的思想感情。

四、【設計特色】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讀悟結合,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圍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聯繫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

1、情景教學法:上課一開始,由“國寶”引出季羨林,課件出示:

季羨林生平、主要經歷、主要的成就,以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讓學生默讀,交流感受,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一個基調,使學生儘快地融入到文本的探究中。另外,在學習完第2自然段之後,整體迴歸文本的時候,讓學生在幽怨的音樂聲中朗讀,以調動學生的心絃,更好地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2、朗讀感悟法:葉聖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課堂上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指名讀、自由讀、齊讀、配樂讀等,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以讀代講的效果。課堂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本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摸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悔恨之情。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並重,工具與人文共振”。

3、資料拓展法:由於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讀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學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在七、八十歲寫的文章,實在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怎樣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語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資料的拓展,來充實學生對作者理解的空白與間隙,搭起橋樑以方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課的導入時呈現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進入第2自然段學習時補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還有作者腦海中關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以及贍養母親的願望等等,一系列的資料補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實,學生理解更到位。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語文課,在瞬間走進學生的心,能讓學生的心靈開花,這樣的話,我的語文課堂就生機盎然了。然而,自己似乎總顯得眼高手低,比如學生的感悟怎樣使之面更廣,程度更深,作業的安排怎樣更合理等,都是值得我思考和改進的。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抗擊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後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啟發、鼓舞,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鬥,終於趕跑了侵略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本篇課文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歷史故事。課文敍述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本文共五個自然段,按事情發展順序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寫布魯斯王子率領軍隊抵抗侵略軍,七戰七敗,幾乎喪夫了信心。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寫布魯斯看見蜘蛛在風中結網,直到第八次才成功,受到啟發和鼓舞。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寫布魯斯王子重新招集軍隊,組織力量,終於在第八次戰鬥中打敗侵略軍。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段。

二、説教法

1、充分的朗讀。課文是一個外國曆史故事,文字淺顯易懂,學生易於理解,重點是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在教學中,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如默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全班齊讀等,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感受布魯斯不懈的'鬥爭精神。

2、合理的想象。我十分注重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比如“布魯斯在七戰七敗而且負傷的情況下,唉聲歎氣時心裏會想些什麼?”讓學生走進布魯斯王子的內心,為閲讀理解重點段第二段作準備。還如:想象一下布魯斯在重新招集軍隊時會説些什麼?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再現了課文內容,如:集體表演唉聲歎氣的動作、集體表演握緊左拳喊道:“我也要幹第八次!”為進一步走進人物內心,深入感悟課文內容作了充分的鋪墊,同時這種形式也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3、恰到好處地使用了多媒體。我的課件沒有花裏胡哨的圖片,真正體現了對教學的輔助作用。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課文,我選擇了在多媒體上用圖片展示和文字説明等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説學法

重點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精讀感悟,學生邊讀邊展開合理的想象,動作、人物説話神態、語氣的表演去體會、感悟布魯斯的內心活動,從而深入理解課文。三年級是轉折階段,不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領會。

四、教學流程。

見做課材料。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愛如茉莉》這篇文章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敍事散文,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敍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媽媽這件普同的小事,字裏行間度都在傳情,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畫面。它告訴我們:真愛就如盛開的茉莉花發出的清香,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二、説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為了實現新課程的要求,和高年級閲讀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三維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藉課文樸素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平淡而深厚的真愛,理解“愛如茉莉”的深意。

3.憑藉課文的學習,力求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愛、學會愛、表達愛的能力。

將“引導學生在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平淡而深厚的真愛。”作為本堂課教學的重點,將“結合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理解‘真愛就像茉莉’。”作為本堂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時教學應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抓住文中一些細節的描寫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培養語感,真切體會如茉莉般的愛,是回味無常的愛,是了無痕跡的愛,是心有靈犀的愛。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時,我採用了自讀探究、以讀代講、讀中悟情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緊緊抓住媽媽爸爸的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爸爸媽媽之間的真愛,讓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相契合,與文中爸爸媽媽的心相交融。

四、説教學過程

上述教學目標在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中得以落實

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環境薰陶,為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爸爸媽媽之間的真情關愛及“我”對“真愛就象茉莉”的理解這樣兩條線索,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對真愛的理解不斷昇華:

第一步,感知茉莉,激起疑惑。上課伊始,我從聽《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入手,奠定情感基調。然後觀察茉莉花圖片,從色、形、味感受茉莉?此時教師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並以母女兩最初的矛盾認識引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為什麼媽媽認為真就愛像那株平淡無奇的茉莉呢?”(板書愛如茉莉)你從課文的那些細節中感受到了愛如茉莉,這既是作者的思路又是對話展開的線索,符合認知的規律。

第二步,圍繞話題,尋找細節,感受真愛。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圍繞上述對話的話題,讓學生默讀文章的6----18自然段,圈畫、批註文中能體現“愛如茉莉”的細節描寫,教師不失時機的滲透默讀方法的指導,學生圈圈畫畫、想想寫寫呈現了一個真真實實的生本對話的過程。為學生搭建自主閲讀的平台,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記下自己的心得,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只以“你從哪些詞句能感受到如茉莉一樣的愛”統領全文的學習,突出重點。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小組交流體會,讓同學們在碰撞激發中,激活思維,取長補短,從而完善對細節的感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播放音樂,通過吃餃子這件小事,引導學生伴着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爸爸“直奔醫院”的場景並交流眼前出現到的畫面,引導學生體會這相濡以沫、真真切切的愛,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探究、讀中體會人物內心那份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愛。

第四步,品味真愛,感受真情。此處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首先,整體感知畫面,讓學生談談圖中你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神態初步體會那温馨、靜謐的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文章中描寫這幅畫的段落,自然引出課文第9---17自然段,引導學生從 “緊握”、“微笑”等詞語體會病房內父母執手而眠的温馨。然後由畫面設問:“他們真得睡得很香嗎?”引出學生對“麻木”一詞的理解,體會媽媽不敢動,爸爸不敢睡的原因。引導學生進一步爸爸媽媽的愛是平平淡淡的愛是了無痕跡的愛,但卻如茉莉般潔白純淨,把學生對情感的感悟推到最高潮,學生情感步步昇華的過程中教師不失時機的引導他們讀書,在不斷體會語言的過程中迸發情感,當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之間不留痕跡卻又感人至深的愛後,再次出示這幅温馨的畫面,在音樂的旋律中,在文字的賞讀中感受這份平淡卻真摯的愛。以學生交流自己的閲讀收穫為主,教師只做簡單引導,引領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抓住能表現愛的重點詞句品味語言,體味文章所傳遞的那種淡淡的如茉莉一樣的愛,培養學生對語言獨特的感受能力,在思考與交流中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最後通過“病房裏,那簇茉莉更加潔白純淨……”與文初“我差點笑出聲來……”這兩句話中“鑽”和“咽”字的對比品析,指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真正體會真愛就像茉莉那樣平淡無奇、潔白純淨、幽香縷縷。

第五步:再現場景,創寫詩歌。語文教學的本體價值就是促使學生,言與意的積極感悟,內化、轉換,進而應用個性的語言表達獨特的`體驗和理解,在此老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轉換的平台。引導學生以“愛是什麼?”的形式提煉課文內容,並深情誦讀,深化理解,讓學生再次感受父母間如茉莉般感人的愛。

回味生活,領悟愛的真諦。以《讓愛天天住我家》為背景,在領悟課文中愛如茉莉的基礎上,引生回味生活,把自己對愛的體會用“愛是----------”的句式在紙上流瀉。在教師恰如其分的引領下,學生從文本細節中感受到的真愛,心中那湧動着的涓涓細流化成湧動着的文字流瀉於筆端。從讀到寫,積累運用,內化文本,拓展延伸。

文中“愛如茉莉”的感歎既是印兒也學生心靈流淌的心聲,此時再引導學生朗讀這句話,那就是感情的昇華,教師和學生沉浸其中,工具性與人文性自然的融為一體。

第七步:佈置作業。有感情地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觀察他們在生活中表達愛的方式,並把它寫下來。在訓練學生習作能力的同時,充分發揮文本的作用,通過孩子的聲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潔白純淨的愛傳播得更遠。

本着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讀中悟情,踐行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五、説板書

板書中“愛如茉莉”是文章的課題也文章的中心;下面的“平淡無奇、潔白純淨”,是茉莉花的特點也是爸爸媽媽之間愛的體現,愛都流淌在生活的一些細節中,平平淡淡如茉莉一般,但卻真真切切散發出縷縷幽香;心形代表愛。整個板書設計旨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以上是我所教學的《愛如茉莉》的説課,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7課《蟋蟀的住宅》。拿到這篇文章,我讀了十遍。

前兩遍我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讀這篇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觀察隨筆,感受到文章結構的緊湊鮮明、語言的生動形象、描寫的細緻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確是“偉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這一小昆蟲對生活的無限熱愛;還感受到作者通過擬人手法傳達出的對蟋蟀的無限喜愛之情。可以説,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類對小昆蟲、小生命的讚美詩。

第三四遍,我站在學生的立場讀,讀後產生了一些疑問:學生對蟋蟀熟悉嗎?他們理解什麼叫“隨遇而安”嗎?學生能從擬人寫法中感受到什麼呢?這麼一個“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的洞穴怎麼談得上偉大呢?因為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們總是喜歡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這麼小的一個洞穴對他們來説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師的立場讀,我找了我和學生在閲讀之後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為什麼説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樣用擬人的手法來表現這一偉大工程的?這之後的四遍,我在閲讀中積極地思考:怎樣構建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怎樣組織一個和諧的綠色的對話的課堂。思索再三,我將目光鎖定在建構主義理論,鎖定在其下的“拋錨式教學法”並作了教學設計。

據上述對教材、學生及教學理論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作了如下安排:

1.學會本課生字詞,會認“宅、蔽、棄、慎”等7個生字,會寫“棄、毫 、遇 、擇”等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住宅、選擇”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重點語句的品讀,理解“蟋蟀住宅是偉大的工程”的深刻內涵,感受蟋蟀“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品質。

3.體會文章中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學習科學家探索大自然、熱愛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愛觀察的`好習慣。

教學目標設計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重點是第二點,教學難點是第三點。

本課教學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通過對話交流達成1、2兩個教學目標,第二課時則在第一課時學習基礎上繼續對話交流以達成教學目標三。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流程安排作一説明。

第一課時我根據“拋錨式教學法”,安排了“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理解“隨遇而安”,對比引出課文,用時5分鐘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自己建構的過程。所以產生學習活動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學生的背景知識和新知識之間有一定的相關度。而教師幫助創設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關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這第一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從“説自己的家或小房間”入手,創設一種“用心創造生活”的情境,進而引入昆蟲世界,理解一般昆蟲的“隨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隨遇而安”,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理解了對他們來説存在一定難度的“隨遇而安”一詞,為後面感受蟋蟀的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精神和其住宅的“偉大”打下了基礎。[小精靈兒童第二環節:確定問題,學生二度讀文,交流閲讀感受,用時10分鐘

在此環節主要完成兩件事情,一是學習生字詞,字詞學習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環節注重將字詞學習與課文語句、課文內涵結合起來進行,幫助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初步感受其住宅的“偉大”,這就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關注,真正實現兩者的統一,使學生取得紮實的學習成效。第二件事是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學習的問題,我認為,語文教學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學生的閲讀體驗,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麼”和“你獲得的最深感受是什麼”兩個問題來啟發,並最終確定本節課的研究問題:“為什麼説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雖然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但是正如建構主義所認為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每個認識世界的個體來説是共通的,這就為確定相同的研究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可能。

第二環節:自主學習,學生默讀課文,深入體會“偉大”,用時5分鐘

默讀的好處是能夠促進人的自主思考,使閲讀實現個性化,同時實現新信息與學生背景知識的聯繫和建立。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帶着確定的問題與文本進行獨立對話,採用在相應語句旁作標記和批註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從第二大環節的“概括”性閲讀到本環節的“具體化”研讀,符合閲讀規律,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同時,我提醒學生在默讀中,關注課文中的“魚泡泡”、插圖、生字、思考題、資料袋等材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閲讀的概念。

第三環節:協作學習,反饋交流感受,提升“偉大”原因,用時15分鐘

這一環節是課堂之所以為課堂,區別於完全獨立閲讀的特點。建構主義認為,自主的閲讀促使了學生情感的變化,而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生和教師的不斷交流與溝通,就能更好地實現意義建構和情感變化。所以此環節,我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或圖片)等各種材料佐證説明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學習夥伴、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因此構建了綠色和諧的課堂。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為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學生未能提升的時候給予提升、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時候給予指導。因此,本環節中,學生和教師通過對“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並且有温和的陽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卧室”等具體語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學、精緻、舒服和浩大壯觀,感受蟋蟀在建築住宅時表現出的智慧和不辭辛苦。對於學生疑惑的“這麼一個‘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的洞穴怎麼談得上偉大”這一問題,則採用對照方式,以相當於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工具的幫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幫助學生感受,並抓住“工具的柔弱與簡單”和“工程的浩大與壯觀”的極大反差,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真切的感受。同時,在品析之後及時進行朗讀指導,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第四環節:效果評價,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閲讀熱情,用時10分鐘

語文學習成效的最好評價內涵是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該環節通過“你看,它的住宅是多麼科學、多麼精緻、多麼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簡單的工具建造瞭如此浩大壯觀的工程。此時,你想對蟋蟀説點什麼?請你把它寫下來”的“我手寫我心”形式,表達自己對蟋蟀熱愛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對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最後用“文章的作者法布爾是怎樣寫出這篇文章的?他為什麼要用擬人的方法來寫?”的“激發新疑點”的方式,使學生產生了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詢的熱情,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因此,該課文的學習,我積極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的理念,遵循建構主義理論,運用“拋錨式教學法”,實現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的共同提高,並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學習願望,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4課,本單元以戰爭為主題組元,所選的五篇文章包括了新聞、小説、戰地通訊、散文、書信等多種體裁。通過學習這一系列作品,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使學生認識戰爭中所體現的真善美和假惡醜,看到人類意志力、智能、體能最大限度的體現,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教材對本單元閲讀提出以下要求:把握敍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語言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體驗和評價。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國作家雨果寫給法軍上尉巴特勒的一封信,作者以人類的良知嚴厲譴責本國政府的強盜行徑,對圓明園給予高度的讚美,字裏行間流露的是對中國的極大尊重和同情。

【説學情

文章整體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是明確的,這雖是本文的重點,但卻是學生自己能夠讀懂的,如果在課堂上講授這些內容,無疑是一種浪費。對於學生來説,真正的難點是一些重點詞語、語句的深刻理解;對於執教者來説,通過關鍵詞語、語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會作者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這樣才能使本文的教學發揮最大的價值。

【説教學目標】

1.感知文章內容 理清寫作思路。

2.品味生動深刻的語言,理解反語修辭的作用。

3.體味作者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確定為:品味生動深刻的語言。

【説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覆朗讀,品味生動睿智的語言

點撥法——教師適時點撥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訓練法——通過口頭表達,寫頒獎詞,來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説教學流程】

主要教學環節包括:情境創設,激趣導入→解題釋題,信息交流→初讀課文,感知文意→問題引領,合作探究→讀寫訓練,拓展延伸

一、情境創設,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如何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是執教者應該耗費頭腦的。我採用最快捷的方式導入。

用“世界上最短的`書信”導入課題。

二、解題釋題,信息交流

將課題傳達的信息和你課前蒐集的相關信息跟大家做交流。

三、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你從文章中讀到了什麼?(內容、情感等)

四、問題引領,合作探究

(一)認識圓明園,感受作者的讚歎

請看大屏幕(播放圓明園復原的視頻),看完這兩段視頻之後,你會想到哪些詞語。為什麼?(學生交流)瞭解法國作家雨果心目中的圓明園是什麼樣的?

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朗讀第3段,(找出讚美圓明園的關鍵詞。)抓住關鍵詞,分析雨果是從幾個方面來讚美圓明園的。

學習過程:小組朗讀→自主思考→組內合學→全組展示

交流中教師點撥提升:

奇蹟:材料、建築、陳設、裝飾、園林景觀

耗費勞動之巨

屬於全人類的亞洲文明傑作。

(二)瞭解侵略行徑,感受作者的憤慨

下面我們再來觀看一段視頻(播放圓明園被毀的視頻),英法聯軍沖天的大火燃燒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自尊,作為一箇中國人,直到現在我們依然感受到屈辱和疼痛,依然對這種強盜行徑,充滿了憤怒,請你用一句話來表達你此時的心情。

雨果對他們國家的這次遠征,這次勝利又作何評價了呢?

任務:

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朗讀4—10段。談談你從這幾段文字中體會出雨果對火燒圓明園怎樣的情感態度。賞析帶給你感觸最深的詞句。

學習過程:小組朗讀→自主思考→組內合學→全組展示

(展示中,教師講解“反語”)

(三)感悟作者人格的偉大

作為戰勝國的一名公民,他的情感卻與我們一樣的憤慨。通過這封信,這位偉大的作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交流示例:清醒的頭腦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場

小結: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人類的立場,職責政府的罪行,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珍視人類文明的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

五、讀寫訓練,拓展延伸

為了感謝歷史上對中國理解與支持的國際友人,電視台將舉辦一個以“温暖中國”為主題的大型活動,活動中將頒發給雨果先生一枚國際人道主義獎章,在頒獎之前請你為雨果先生寫一段頒獎詞。

師生互動交流,老師示例:

他用文字理解支持着中國人民,他用良知和勇氣捍衞着人類的正義。感謝雨果,感謝他在19世紀,在中國貧病交加的時候,在列強餐食我們軀體時候,為中國在世界上發出的吶喊,做出的抗爭,一雙友愛的手,感動中國,一顆博大的心,温暖中國。

六、課後作業

給雨果寫一封信,談談你讀了本文後的感想。

本題讓學生用書信的形式,抒寫讀後感。閲讀就是與作者對話。這次對話則是與大師的對話。採用書信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心靈飛昇起來,與大師處於平等地位,這樣,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師的心靈。

從以下幾方面啟發學生。

──你對雨果的觀點如何評價?你對雨果產生了什麼感情?

──英法聯軍的罪行,其根源是什麼?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國政府將贓物歸還中國,這個夙願怎樣才得實現?

──中國當年被侵略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有了什麼覺悟和進步?

──雨果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創造力作了高度評價,今天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的復興時期,雨果的評價對堅定我們民族的自信心有什麼作用?

【説板書設計】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讚美圓明園——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

抗議侵略者——諷刺、譴責

説課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看不見的愛》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淡淡的情節,淡淡的語句,讓人感受到的卻是一股激情湧動的愛的暖流。一位母親為了讓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樣地玩耍——打彈弓,耐心地陪伴孩子,並鼓勵孩子“總會打中的”,凡事的關鍵是“做了沒有”。最後,孩子終於打中了目標。相信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激勵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在成長中面對現實,做任何事都應鍥而不捨,直到成功為止。

作者在描寫時,對母親的描寫着墨很淡,母親始終是“安詳地微笑着”、“輕輕地説”、“平靜地説”,這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懷的母親,她的內心是不平靜的,她把她的愛藴含在那些似乎是不經意的言行中,這愛是那麼的深沉和了不起。

本課出現了三位人物,“我”、母親和失明的孩子。以“我”的心情的變化貫穿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我”心情的變化的原因和失明的孩子在打彈弓過程中所表現的驚人的毅力,這些都與母親的言行有關。字裏行間無不滲透着母親的信任鼓勵、堅韌執着,使盲孩子增添了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最終逾越了在常人看來難以跨過的溝坎。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課文告訴我們有一種母愛如輕風細雨,如婉樂柔歌,看不見,摸不着,但雋永、綿長,滲透在我們的心靈中,伴隨着我們成長的每一步。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預習能力,學生能通過預習,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在教學中用檢測學生預習情況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學生已經在前階段學習了幾種詳細複述課文的方法,四年級下學期對複述課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單元的重點訓練目標是簡要複述課文。由於學生複述課文還有困難,在教學中,為了分散這個難點,首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抓住“我”的情感變化與母親的言行有關這條線索,給學生鋪設簡要複述課文的“台階”。

同時,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繼續關注,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中感悟、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情感,並適度滲透語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閲讀和表達的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三、關於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一:自主認識生字,積累“怔住”、“沉默”、“猶豫”等詞語,在閲讀中體會“輕輕地”、“安詳”、“微笑着”等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

課文語言通俗易懂,學生通過預習,基本能掌握生字字音、字形。“彈”是多音字,要提醒學生注意。在教學中通過朗讀理解“輕輕地”、“安詳”、“微笑”等詞語的含義,感悟在母親輕柔的動作中,在平靜的神態中,藴藏着濃濃的,沉甸甸的,能激勵孩子一生的母愛。

目標二: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恰當的語速語調。

“讀”是為了讀懂內容,感悟母愛的偉大,積累文本語言,本文的“讀”更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簡要複述課文)作準備。品讀母親言行的句子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母親的言行看似平淡,但言行舉止都浸滿了濃濃的、不尋常的母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的言語細細地品讀,讓學生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感悟文本,從內心深處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感受母愛的偉大和神聖。

目標三:以“我”的感受為線索,進行簡要的複述。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簡要複述課文,所以簡要複述既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在閲讀教學中,我們始終堅持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以“我”的感受為線索來複述。通過複述課文使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身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加深理解。

目標四:從母親耐心地陪伴、激勵盲孩子打彈弓,最後終於打中目標的事中,體會到母親執着、堅韌的愛,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這個目標也是情感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教學中分三步來研讀課文,理解感悟“看不見的愛”。通過閲讀讓學生知道“我”情感變化的原因和孩子出色的表現都與母親的言行有關,由此將母愛的'含義層層深化,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母愛是一種信任,母愛是一種希望,母愛是一種鼓勵,母愛更是一種力量。通過理解和感悟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以上四個教學目標的制定不管是從知識技能,還是過程方法,情感目標價值觀,都作了整體的考慮,三方面互相聯繫,相輔相成,整體推進。

四、關於教學設計

通過認真研讀教材,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㈠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等長輩的關愛。讓他們回想一下,長輩如何愛他們的,學生們都有話可説,訓練了他們的説話能力,然後設疑課文講述了一份怎樣的愛?激發了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

㈡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在閲讀教學中我們始終堅持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教學原則,以往經常用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學情,四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預習能力,學生能通過預習,初步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用交流預習情況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㈢研讀課文,理解感悟“看不見的愛”。

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母親的愛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它是深沉的、偉大的,它時刻陪伴着我們每一個人,這種愛是一種無處不在而又“看不見”的……為了幫助學生走近母親,走進母親的內心世界,理解母親,理解母愛,在教學中分三步進行:1、自讀課文,瞭解在這件事情的發展過程中,“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2、引導學生品讀母親言行的句子,感悟堅韌、執着的母愛。通過用心讀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關鍵字詞,在説話訓練中和反覆朗讀中體驗情感。3、在母愛的感召下,孩子表現出驚人的毅力,最後成功了,從孩子的表現再次感悟母愛是偉大、神聖的力量。通過這三步把母愛的含義層層深化,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母愛是一種信任,母愛是一種希望,母愛是一種鼓勵,母愛更是一種力量。也許,這時的理解還是粗淺的,但這有助於讓孩子能讀好課文,讀出感情。教學始終在品味語言,感悟情感過程中進行,進而為簡要複述課文作準備。讓學生在讀中思維,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練説。

㈣簡要複述,總結課文。

最後的環節設計簡要複述課文,因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目標是簡要複述課文。四年級同學對複述課文有了一定的基礎,但要簡要複述課文難度很大,這不但要求學生在複述時注意刪去描述性的語言,人物語言用轉述,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概括能力。為了分解難點,前幾個環節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抓住“我”的情感變化與母親的言行有關這條線索,給學生鋪設“台階”,更好地幫助學生簡要複述課文。教學的重點始終貫穿於整堂課,所以在最後一個環節簡要複述課文,學生能比較順利地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身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達到迴歸整體,總結課文,深化主題的作用。

説課稿 篇7

一、 説教材

《美麗的山城》是全日制培智學校教科書(試用本)語文第十三冊的第15課。

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本課講了重慶這座山城的美麗景色。通過對“山”“霧”“燈”這些景物的描寫,表現其美麗的特點。課文一共分為五個自然段。第一段,講重慶的位置。第二段,寫山景。第三段寫晨霧籠罩下的美景。第五段,姜作者的感歎。

要求學生學會本課的生字詞,能用“美麗”“五顏六色”造句。初步認識迭次及其用法。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指導重慶美在何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在1、讓學生初步認識疊詞的用法。2、本課的比喻句較多,學生在重點劇的理解上會有困難。3、有餘學生的特殊性在朗讀上有缺陷,所以學生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一難點。

在教學時採用情景創設法,觀察法,練習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準備了課件,包括圖片,還有字卡,小黑板。

本課教學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安排字詞教學,初步感知課文,分析地一、二自然段。第二課時安排分析地三、四、五自然段。

二、 説過程

(一) 導入

由於學生的特殊性,在導入時,創設情境,設疑。師“我們生活在一座美麗的城市,你知道嗎?”答:“南京。”師:“同學們還去過那些城市?”學生自由説。師:“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城市,齊讀課題16.美麗的山城。”“你們知道美麗的山城指的是什麼地方嗎?認真聽老師朗讀課文。”

(二) 初步感知課文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更加直觀的感知課文,先讓學生聽老師讀課文,再欣賞重慶景色的圖片和短片,最後再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體會感知大意,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美麗的`山城指的是什麼地方?”在自由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劃出自然段。

(三) 生字教學

本課的生字只有3個“森”“濃”“户”,字形並不複雜,重點在字音上,“森”前鼻音,“濃”鼻音,“户”在詞語裏要讀輕聲。二類詞只要求讀準字音,講解重點視情況而定進行糾正。

(四) 分析課文

由“美麗的山城指的是什麼地方?”導入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主要掌握句型“在( )地方是( )。”“( )地方是( )。”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重慶的景色。

由問題“為什麼説重慶是山城?”導入第二自然段。通過欣賞圖片,理解比喻句,知道把“公路條條,高樓層層”比作“積木”“森林”。學習觀察順序“遠看”“近看”。知道結實山城的特點的句子是“開門就見山,出門要爬坡。”概括這是寫了重慶的山景。指導朗讀。

指導學生設疑“重慶是一座美麗的城市,除了美麗的山景,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欣賞圖片,自由説説,按學生所説的,分析課文中低三、四自然段的語句。重點理解比喻句和疊詞。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較差,在理解比喻句時,聯繫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進行理解,感受重慶的美,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在教學時,採用小組討論法,在指導朗讀時,採用教師範讀,學生分組互相讀,學生範讀評價的方法,學生對量詞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學時,我只要求學生能夠用“一**”的形式説出來,但是對於A類生要求他們能説出3個或3個以上的疊詞。學生了解“一*”指的就是數量1,“一**”指的就是數量很多。

指導朗讀,通過欣賞圖片,短片,感悟體會重慶的美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直到最後一自然段“山城的景色可真美啊!”“真”重讀,“可”拖長音。

鞏固練習時,主要正針對詞和句的訓練。

三、 板書設計

15美麗的山城

山景

晨景 (霧) 美麗

夜景 (燈)

以上是我對於這篇課文設計的板書。

這是我對《美麗的山城》的説課內容,存在着不足之處,望老師能夠抽空為我指點。

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酸、鹼與指示劑的作用》,首先我對本節知識內容進行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第十單元課題1的內容,我將本課題分為5個課時,分別是《酸、鹼與指示劑的作用》,《常見酸的特性》、《酸的化學性質》、《常見鹼的特性及鹼的化學性質》、《溶液導電性》,本次説課內容為第1課時《酸、鹼與指示劑的作用》,這節課通過實驗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瞭解酸鹼與指示劑作用顏色的變化,掌握酸鹼的區分方法及基本特點,使學生掌握鑑定酸鹼性的方法,對後面的學習有着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於講敍酸鹼化學性質的相似性起好鋪墊。

二、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問題、總結知識能力。

2、掌握酸鹼的區分方法。

3、培養學生的知識銜接、推理、歸納、總結能力。

4、培養學生實驗推理論、理論指導實驗能力。

三、説課重點、難點:

1、重點:酸鹼與指示劑作用。

2、難點: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

四、教學方法:實驗法、推理法、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

五、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對酸鹼有初步的認識,我對本課題內容講解上作了調整,將溶液的導電性先作了講解,讓學生了解了什麼是酸鹼鹽,這樣對於掌握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有了更好的認識。

複習提問:什麼是酸、鹼,

結合所學知識引入新課: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掌握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氨水能使無色酚酞變紅,在溶液中碳酸、氨水分別以H+、CO32-、NH4+、OH-形式存在,那麼能使紫色石蕊、無色酚酞變色的到底是陽離子的作用還是陰離子的作用?電離出的陽離子全是H+是酸,電離出的陰離子全是OH-是鹼,從定義中是否隱含着酸、鹼在化學性質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通過提問、假設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新課,使學生課程學習目的明確化。

講敍新課:實驗[10-1],要求學生觀察實驗並記錄現象。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觀察好,記錄好,並做好對比,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從對比,分析中找出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結論,啟發引導出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酸的共點是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H+,鹼的共點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OH-,酸鹼在溶液中的存在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與指示劑作用時,酸呈現的顏色變化相同,鹼呈現的顏色變化也相同,這説明了什麼?探究出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並在腦海中初步形成酸鹼在化學性質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六、板書:

1、指示劑能驗證物質的酸鹼性。

2、

物質 指示劑

紫色石蕊溶液

無色酚酞溶液

變紅

不變色

變藍

變紅

3、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是H+,OH-與指示劑的作用。

練習:練習冊P39,同步演練B13題。

作業:探究實驗、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