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6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徵。學生對植物世界的一草一木無不興趣盎然,他們經常會帶一些小草小花到學校的花盆裏種植,還比一比誰的植物種植的最好。在親近植物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許多疑問,比如苔蘚和許多植物一樣喜歡陽光嗎?植物有了枯葉,怎麼辦呢?樹葉是綠的,這些綠色能派什麼用處呢?校園裏那麼多植物,我們能不能為它們做一些名片呢?植物是怎麼發展的呢?班級的花卉它們的生長特點又是怎樣的呢...........

在這個主題中,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動手製作、查資料,可以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既增長了自己的知識,又鍛鍊了個人的探究能力。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本次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與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和蒐集資料的能力,增進對大自然的瞭解。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等,圍繞這個活動主題,我期望達成以下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瞭解一些植物的小知識,掌握一些實驗的好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收集整理能力。

能力目標:知道植物的分類,讓學生在指導下進行觀察、記錄等,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對資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並加強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情感目標:培養集體主義觀念與合作意識,同時也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三、説教材的處理

教學重點:學會多渠道尋找資料,並對照資料進行篩選,完成手冊的編排設計。

教學難點:嘗試設計出版物,鍛鍊繪畫、排版等方面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課前對探究小組進行學習指導。

給組員分配任務。

蒐集相關的資料。

2、學生準備:

收集有關植物的資料和相關書籍。

組內分頭查找。

定期交流彙總。

3、成果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瞭解植物的生長和分類。

(2)能對相關資料進行必要的收集、分析、整理。

(3)、發揮團隊精神,掌握一些小知識,運用一點實驗的技巧。

4、課程資源:

社會資源:請教本年級組的科學老師

相關書籍:《十萬個為什麼》、《國小生百科全書》

四、説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與學法:嘗試法、研究法、小組合作設計法。

在這裏我主要談小組合作設計法。

1、小組合作設計法: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有些孩子性格孤僻,針對這點,教師要在課堂上有意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探究精神,讓他們合作完成某一個某一個任務這樣會增強他們體會合作的樂趣和友愛的精神,為日後形成完美的人性品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模式:交流——互動式教學模式

綜合實活動的教學目標具有不確定性,而交流——互動式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師生交流、教學互動,使教師、學生、課程、環境,雙雙相互作用,在活動中建構。

利用此教學模式,有助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不斷有信息交流、活動交往,只有在教學互助、互聯、互促的過程中,才能達到預定而又不確定的目標。

3、教學手段:主要利用直觀演示實踐手段和實物手段

利用直觀演示實踐手段,讓學生直接觀察某種植物,瞭解這種植物的生長特點,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五、説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設計詳細的教學過程)

(一) 學習目標

1、瞭解過植物的不同分類,發展過程,知道常見植物的名稱與概況。

2、通過觀察、收集等方式,引導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生長特性。

3、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活動的快樂,從中喚起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關心大自然的意識。

4、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 教師準備

找尋有關的書籍、網站資料;

2、學生準備

課前的資料、調查、觀察等;

網上搜集材料;

(三)活動內容

1、 介紹過植物生長的悠久歷史,發展過程。

2、 學生分組交流課前及網上搜集的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3、 充分利用學生所帶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

4、 交流評價學生的成果。

(四)活動過程

▼引入主題

1、介紹:地球上的植物有其悠久的生長曆史,發展過程。

2、交流:課前及網上搜集的有關的資料。

⑴學生相互交流

⑵分組交流

3、師小結。

▼學生成果展示

1、 交流詢問、蒐集的資料。

2、 設計製作知識的手冊。

3、 評價作品

▼小結並提問

請談談你參加本次活動的體會?

▼交流評價

1、 評一評:

⑴自評

⑵互評

⑶集體評

2、 教師小結

(五)學習工具設計

1、 學習單

⑴觀賞植物的悠久歷史,發展過程記錄表

班級:

姓名:

時間:

地點:植物世界的大致分類:

發展過程:

⑵不同生長環境下的植物

生長環境

生長特點

綠洲:

高原:

沙漠:

1、評價單

方式

要求

自評

互評

集體評

參與活動、獻計獻策

團結協作、互幫互助

積極動手、觀察認真

有創意、有特色

(六)課程資源

評價標準:

過程評價:學生間的互評與自評

結果評價:展出資料彙總。

説課稿 篇2

五年來,我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今天,藉此平台,願與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説課,讓我們一起探討,共同成長。我説課的內容是PEP B 4 Unit 5 B Let's tal. 本單元的話題是shpping. 購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課的知識點是大部分學生樂於學習和接受的,相信他們對本課的學習充滿期待。場”內學生之間的買賣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討價還價,發展學生當家理財的經濟頭腦和對生活的適應能力。

課後作業也是兩部分:

①瞭解家裏人的鞋子尺碼並瞭解市場上不同規格,不同種類鞋的價格。

②根據詢問同學的衣物和鞋子,瞭解班裏同學的消費水平,小組之間合作完成此項任務。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國小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聽、説、認讀的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交流和合作,通過讓學生觀、比較、模仿、猜測等方式,讓學生懂得仔細傾聽和認真思考在英語學習中的必要性,並且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大量語言交流,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勇敢表達,逐漸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從而獲得成功感。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因此,我們要鼓勵孩子們,讓他們知道“English, I can”。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説的不好,請大家批評指正。

That's all. Than u!

説課稿 篇3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英語PEP第二冊中M Fail的一課。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複習家庭成員名稱,學習句型並學習介紹自己的家庭。這是一個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着密切聯繫的內容。特別是在學習了家庭成員farther ther grandfather grandther 這些名稱以後再學習句子使得學生更融入生活的情境。接下來,我就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説一説。

一、給學生交流的空間

國小生活潑好動,根據《國小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是他們初步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使他們初步具備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因此國小英語課堂進行的活動教學應該是能直接激發國小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能使孩子們的多元智能在交際活動中得以體現和發展。因而,我在設計這堂課時,一直注意儘可能的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多進行語言的交流。如:在熱身運動中,進行日常的見面對話。在句型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的照片,進行同桌間的相互介紹等等。我都努力着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有比較多的交流機會。

二、採用遊戲,提高學生興趣

國小生學英語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學習英語這種語言的興趣。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説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的熱情,那麼這樣的知識就是學生善於接受,記憶深刻的。因此,我在這堂課上安排了兩個比較簡短的遊戲。如:任意指班上的一名學生問讓學生快速反應,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快速反應能力和競爭意識。並使他們在這種強烈的競爭意識中,提高注意力與他們的興趣。再如遊戲:用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再猜猜中提高課堂興趣,並且在猜中達到了複習各家庭成員的目的。同時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聯繫實際,貼近生活

l本身就是一個與生活有着緊密聯繫的話題。我從這一點出發,僅僅圍繞生活來開展教學。一開始,我通過介紹我自己的家庭,引出句型Wh≈lsqu;s that an/wan?,然後讓學生訓練説句子中,我安排同桌間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根據家庭照片,相互之間詢問。學生看着自己家人的照片,親切感,生活的真實感都一股腦兒地湧上心頭。此時他們用學習的語言進行交流的願望也就特別強烈。

四、滲透情感教育

讓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的家,引起學生對家的熱愛之情;正是在這樣的教學中滲透了學生熱愛家庭的情感教育:家,快樂的家,是靠我們的爸爸媽媽等長輩們的辛勤勞動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應該愛他們,尊敬他們,孝敬他們。家是我們每個人永遠的港灣,我們愛家,愛家裏的每個人。

總而言之,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儘可能地採用聽、説、唱、玩的方式,通過各個有趣、實用、輕鬆、活潑的活動,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由於自己水平有限,各個環節之間還不夠連貫,活動的面也並不是最廣。這兒那兒,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不足,願各位老師、專家多提出意見。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最後一頭戰象》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3課,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沈石溪的一篇描寫動物的小説。第七組課文在感受動物的可愛、聰慧、善良的同時,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感人的故事,會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最後一頭戰象》更為突出。

課文記述了曾經在西雙版納的打洛江畔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並沒有選擇追尋自己種羣的象冢,而是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堅強地刨開一個坑,莊肅把自己掩埋的故事。小説寫得凝重、悲壯,扣人心扉,發人深省。

文章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戰甲,憑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斷,記敍了嘎羧生命了最後的輝煌與莊嚴。對嘎羧動作、神態的描寫細緻入微,將它的靈性刻畫得淋漓盡致,讓人由衷詠歎戰象生命的凝重和輝煌!

二、説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了獨立學習的能力,他們會憑藉自己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來認識瞭解事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促成學生在知識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昇華。

三、説教學目標:

1、繼續練習快速閲讀課文。

2、從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中,體會村民對戰象的友好、戰象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對戰友的深切懷念,感受人與動物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讀課文,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戰象的高尚情懷;

難點:通過朗讀感悟,領略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五、説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將學生閲讀文本的過程轉換成同戰象嘎羧對話的過程,輔以音樂,圖像等課程資源,給學生的內心以猛烈的撞擊,深深的震撼,進而學生必然讀出情感,訴出情感,寫出情感。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提出問題。

首先複習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複習根據文章內容總結出的小標題。同時大屏幕出示小標題,全班齊讀。(設計意圖:在朗讀中讓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基礎。)

接下來是提出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戰象嘎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來形容。讓學生寫在黑板上,根據學生板書,師生共同整理。(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研讀語句,細感悟。

1、師導語:在大家的眼裏,嘎羧是善良的,是堅強的,是英勇的,是忠誠的,是有情有意。課文中的哪些描寫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中的自學提示學習課文。自學提示:①、快速閲讀課文。②、畫出文中能體現嘎羧重情重意的場景。③、抓住場景中的詞句體會嘎羧的情感。

(設計意圖:自學提示的出示是讓學生有章可循,在短時間內找到相應的段落,為下一步小組交流做準備。)

2、給學生自學的時間。

3、教師提出要求:小組交流,合作展示。

(設計意圖:先給一定的時間讓其自學,給個緩衝的時間找到相應的場景,然後再小組內交流查漏補缺。)

在交流中,可以根據學情,重點抓住以下四處關於嘎羧行為的描寫進行朗讀感悟:

(1)嘎羧再次見到象鞍時的舉動與神情。

(2)嘎羧離開寨子時與村民依依不捨的情景。

(3)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為。

(4)嘎羧死去的情景。(

設計意圖:這篇文章的篇幅比較長,所以只選取四個能體現出嘎羧重情重義的片斷來研讀。為了不讓聽者有支離破碎的感覺,教師的導語和每個小組的彙報開頭都要有串聯整篇文章的語言。

每個環節的交流形式有一些變化,如嘎羧再次見到象鞍時的舉動與神情采取了抓場景中的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語句來體會嘎羧重情重意;還有的是發揮合理的想象如嘎羧離開寨子時與村民依依不捨的情景,引導學生説出26年來村民是如何照顧嘎羧的,孩子們暢所欲言,説出帶它去散步,給它洗澡等等的畫面,教師順勢而導:村民如此的照顧,所以嘎羧繞着寨子走三圈足見對村民的不捨,心中也有千言萬語要表達,它會説什麼,角色的轉換讓學生在想象中昇華情感;還有配樂詩文情感朗讀。

所有這些交流形式的設計都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課堂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教師的導只是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促昇華。

1、師導語:此時你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讚頌嘎羧,讚頌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請説出你最深切的感受吧。

(設計意圖:此時文章已學完,嘎羧重情重義的高尚情懷已深深震撼學生的心靈,要讓學生把心裏的感動一吐而快,昇華情感。)

2、推薦動物小説。

(設計意圖:注意單元整合,無論是開場白,還是結束語,都要有意識的滲透單元主題就是感受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説課稿 篇5

《我喜歡過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我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説課的:

(一)滲透理念,設定目標。

《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我喜歡過年》這一課的內容集開放性、綜合性、情感性為一體。教材以學生最熟悉、喜慶的節日——春節為切入點,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幸福明天的追求。這節綜合活動課,我打破單一、呆板、嚴肅的課堂模式,努力創造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民主、愉悦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自然,學得快樂,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體會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 2、情感目標:通過感受過年的歡快和喜悦,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向學生滲透重視親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別,分析能力。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了解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挖掘過年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情境教學與反饋信息相結合的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在討論交流中學會合作學習。

(二)運用理念,精心設計。

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俗話説:“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多媒體VCD《過年》片段,同時學生聆聽着熟悉的旋律《新年好》,一下子教室裏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我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喜歡過年嗎?為什麼喜歡過年?”學生的回答很積極,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以濃厚的興趣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2、暢談春節,明理激情。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我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的感受、體驗、領悟,讓其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課前,我讓孩子們收集過年用過的小飾物、用具、照片等,活動中讓學生展示交流,同時把音像教學資源引進課堂,給學生營造出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靜能動的教學環境,使教學活動生動化,形象化,多媒體VCD資源中的《過年》圖片的介入,激發學生暢談在過年的眾多風俗習慣和慶祝活動中,你覺得最有趣的是什麼?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同學們在交流中全面地瞭解了當地過春節時的習俗,挖掘出過年的文化內涵。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出一些辯論題供學生辯論:過年要不要放鞭炮?收壓歲錢好不好?從而體會到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

3、主體參與,多向互動。

《品德與社會》課程與學科課程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它倡導動態的、建構性、過程性的知識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不再是監督,控制學生活動的人,而應該是學生可信賴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這節課我打破學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動為載體,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情節,營造開放、寬鬆、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多向互動貫穿課的始終。

生生互動:(活動一)祝福熱線 學生自由將祝福送給其他親人、朋友等,讓其他學生來扮演他們,相互贈送祝福。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在互動,在這種動態生成的課堂中,學生全面參與,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能力,有利於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羣體互動:(活動二)特別行動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模擬過年的活動,如:“幫媽媽佈置房間”、“訪親拜友”、“採購年貨計劃”、“春節慰問活動”、“有趣的遊藝活動”等,同學們分組討論,確定主題,再進行準備,制定計劃或排練小短劇。這一設計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精神作指導,巧妙地把多媒體VCD內容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恰倒好處地靈活應用於整個教學過程,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衝破傳統的教學框架,改變了語言説教的教學模式,把道德行為與兒童的生活、情感體驗,化成一幅幅聲形並茂的生動畫面展現在課堂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情感、興趣、思維。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於後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着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説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説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閲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裏的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

“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五、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的第六課,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週期。本課以學生認識動物的生命週期為主線,在前五課認識了蠶的生命週期的基礎上,建立動物生命週期的模型,並運用這個模型去認識各種動物的生命週期現象。是對本單元學習知識的一個總結與延伸。

二、學情分析

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對常見動、植物的基本構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徵進行了觀察,有了一些瞭解,已經掌握了觀察、交流、討論這些科學課學習的基本技能,同時一部分學生也初步具備了分析、比較、綜合、概括能力,這些學習技能將有助於學生開展本課的學習活動。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動物都有生命週期,都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2、不同動物在生長過程中的形態變化、系列方式各不相同,壽命的長短也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

1、查閲和交流資料,瞭解更多動物的生命過程。

2、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現的規律,提高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能力。

3、用循環圖和流程圖表示動物的生命週期。

4、按卵生還是胎生、變態還是不變態給動物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動物的生長髮育都有自己的規律。

2、培養研究生命奧祕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五、教學難點

不同的生命週期

六、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學生課前悼念的一些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和資料。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資料和課件。

七、主要活動設計特色與分析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動物生命週期中經歷的各個階段的概念,貫穿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同時又是本課教學要達成的重要目標,只有明確了這個概念才能順利的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所以在課的開始階段,我提出了問題,回顧舊知識、承啟新知識。從蠶的生命週期很自然地過渡到,除了蠶以外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上。既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1)利用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幫其課上解決初步問題

三年級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已經逐步形成,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預習並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和圖片對本課有了初步的瞭解,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疑問。在課上讓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利用學生收集的各種資料和圖片幫助學生初步解決疑問,瞭解各種動物不同階段的生命形態,建立生命週期流程圖的概念。

(2)仔細觀察,互動交流,積極表達

在這部分的學習活動中老師始終站在參與者的角度,使學生自身成為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在小組活動環節,我讓每組選擇兩種動物,讓學生利用自己蒐集的文字材料、圖片、教科書等資源按照活動要求展開小組活動。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去思考、去自由表達屬於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用生命週期循環圖和生命週期流程圖去描述它們的生命週期。在這個教學環節裏,各組分別彙報六種動物生命週期循環圖和生命週期流程圖,其他組做補充彙報,然後由學生將生命週期流程圖粘貼在班級大表上,將生命週期循環圖粘貼在展板上,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感。

第二部分:不同動物的生命週期

歸納信息,對比分析,形成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錶內信息和展板上的循環圖進行對比分析,比較不同動物的生命週期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相同之處學生藉助上節課的學習經驗較容易找出,對於不同之處較難總結和理解。為了加強現實生活與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老師引導學生對展板上的循環圖進行重新排列,讓學生在排列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理解變態、不變態與卵生、胎生概念。經過這樣的處理後,學生對於胎生和卵生比較容易認識和理解,而對變態與不變態的區分仍有難度。針對這個問題我用圖片將蟾蜍的生長期發育過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更好的建立起變態的概念。學生建立胎生和卵生;變態和不變態的科學概念後,用這兩個標準給熟悉的動物分類,完成記錄單。

(三)拓展延伸:知識昇華、激發興趣、持續學習

區分不同後教師再次引領學生回顧這些動物生命週期中相同的特點,即:這些動物的一生大都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而後將這個問題遷移到我們自己的身上來,讓學生思考:我們是否具有和其他動物一樣生命週期。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雨的形成》是冀人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9課內容,是《物質的狀態》單元中的第四課。本課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能力,嘗試探究“雨是怎樣形成的”。課時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生活情境導入,提出問題,設計了兩個活動:小水珠從哪裏來和雨的形成。其中活動2是在完全理解活動1的基礎上完成的,活動3人工降雨可以激發學生關注科技發展,體會到科學技術的運用可以影響雨的形成,改善乾燥的環境。主要內容是,在活動1中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凝結,能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設計實驗探究雨的形成原因,使學生再次感受物質狀態的變化,尤其是水的三態之間的循環往復的變化,通過實踐發現這種變化是可逆的。本課需要3課時,三個活動各為一課時。

2、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説明什麼叫凝結。

( 2)能舉例説出有些物質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

科學探究目標:

1. 能通過觀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提出想研究的問題。

2.能選擇不同的方法和材料進行研究。

3.能設計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雨是怎樣形成的。

難點:雨形成的模擬實驗。

二、學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一個綜合運用已有知識、經驗的開放性較強的探究活動,但同時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之一,學生有一定的興趣。而且學生們大都動手慾望強、動手能力也好,我的設計力求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操作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雨的形成過程。

三、説教法學法

談話法、講解法、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在實驗觀察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討得出結論,獲得新知。

四、教學具準備

燒杯、皿盤、鐵架台、酒精燈、火柴、石棉網、冰塊、可以用來裝冰的能吊起來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帶蓋的瓶子、實驗記錄表、開水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問,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麼你都知道

哪些有關天氣的自然現象?

學生1:風、雨

學生2:霜、霧、打雷

學生3:雪、冰雹

學生4:陰天、晴天、颱風

……

老師:同學們知道的真多,有風、雨、雷、電、霜、霧等,在這些自然現象中,

你想不想知道雨是怎樣形成的?(學生答:想)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九課雨的形成(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小水珠形成的條件

(1)、提出問題

出示課件,(鍋蓋上的水珠、浴室玻璃上的水珠)

老師: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兩幅圖有什麼共同現象(學生:都有小水珠)

出示課件問題(1、這些小水珠是從哪裏來的2、形成這些小水珠的條件是什麼?)

小組同學討論,説出自己的觀點。

學生答:

學生1 :我認為和温度有關。

學生2:我認為和水蒸氣有關。

學生3:我認為和冷熱有關。

(2)實驗驗證

師:同學們各有各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來當一回小小的科學家,來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們先來看看書本上的實驗,都需要哪些材料。

出示課件,分發實驗材料。

學生動手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彙報實驗現象。

學生:我看到加熱的玻璃片上沒有小水珠,沒有加熱的玻璃片上出現了小水珠(學生2、學生3回答同上)

老師:那麼同學們認為小水珠形成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1:小水珠形成需要大量的水蒸氣

學生2:還需要遇冷的條件

學生3:有水蒸氣,遇冷就能形成小水珠

教師板書:小水珠形成的條件: 1、水蒸氣;

2、遇冷

水蒸氣遇冷變成水的過程叫凝結

學生敍述凝結概念,並且反覆默記,教師檢查2個學生背概念情況

(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師:凝結就是水蒸氣遇冷變成水的過程,那麼誰能解釋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1、鍋裏燒開水後,水蒸氣碰上冷鍋蓋,水蒸氣就凝結成小水珠。

2、在浴室裏洗澡時會有很多水蒸氣,水蒸氣碰到冷冷的玻璃就形了小水珠。

3、夏天從冰箱裏拿出的啤酒瓶,空氣中的水蒸氣碰到瓶壁上會出現許多小水珠 4綠葉上的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受冷形成的。

師:大家説得很棒,那麼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凝結現象呢?

生:冬天家裏做飯的時候,玻璃上會出現許多小水珠。

冬天,戴眼鏡的人從屋外走到屋內,鏡片上會有小水珠

同學們説的很好,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凝結現象

出示課件(地膜、蔬菜大棚的小水珠、浴室鏡子的小水珠)

三、知識拓展,做好鋪墊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凝結現象,那如果在凝結中水滴越聚越多,會出現什麼現象?與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比較相似?

對,水蒸氣受冷凝結成的小水珠依附在物體上就是露珠;懸浮在低空就是霧;懸浮在高空就是雲,雲就有無數的小水滴組成的,有云才有可能下雨。

四、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課下和同學一起探討於是怎樣成的?試着設計實驗。

第二課時

一、利用古詩、雨景導入

談話:我知道同學們學過很多首古詩,我來説第一句,看你們能不能説出後面的詩句。“好雨知時節(”學生接後面的詩句)……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放雨景畫面)同學們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麗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能想到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嗎?(點學生回答,教師視學生提問適當板書課題。)

二、引導猜想

1、提問:要想弄明白雨是怎麼形成的並不難,它與上節課我們學的凝結現象是有關係的。誰再來説一説什麼叫凝結?(板書:水蒸氣遇冷,小水珠)

2、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見到的凝結現象討論、猜想一下雨的形成過程。 (學生交流猜想。)

意圖:在此環節中要培養學生有根據、科學的猜想能力。為此,我先和學生一起復習與凝結有關的知識,又讓學生根據生活現象進行猜想,使他們的猜想科學合

理。

3、總結:同學們根據生活現象有這麼多的想法,真不錯。怎樣才能證明我們的想法是不是正確呢?

三、設計實驗

1、談話:現在我們就動手試一試,通過模擬實驗來推想一下雨的形成過程。請同學們想想,要想做這個模擬實驗,我們怎樣才能得到水蒸氣?製造一個什麼樣的受冷條件,讓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落下來呢?

(讓學生思考後交流想出的方法。)

2、交流評價,完善實驗方案。

(通常學生可能想到的辦法有:①根據凝結實驗的啟發,往燒杯裏放熱水,燒杯口蓋玻璃片;②根據喝茶水時杯蓋上有水珠啟發,用口較大的瓶子,裏面放熱水,蓋上蓋;③根據對凝結實驗改進的啟發,往燒杯口放皿盤,皿盤裏放冰,下面用酒精燈加熱;④把前一種方法中的皿盤換成裝有冰水的能吊起來的容器或小塑料碗,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小水珠落下來的情景。)

意圖:本環節要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所以我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結合相關的實驗與經驗,儘可能想出多個實驗方案,然後再引導學生互相補充、完善,使實驗方案更可行,為學生成功探究雨的形成打下基礎。

四、實驗、交流

1、談話:下面同學們就可以選擇你們認為合適的實驗方法動手實驗了,在你們的桌子上已經有一些材料,如果你們選用的方法還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到前面來取。在實驗前我還有幾個要求請同學們聽清楚:第一、寫清楚實驗材料和方法;第二、從實驗一開始到結束都發生了哪些現象,要認真觀察,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把分析填好;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注意安全。請同學們選取材料,動手實驗吧!

(學生實驗,教師在巡視中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認真觀察記錄。)

2、彙報實驗現象並分析。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適時地澄清以下問題:

(1)皿盤底部或燒杯壁上的小水珠哪兒來的?水蒸氣又來自哪兒?

(2)小水珠是在什麼時候落下來的呢?

(3)小水珠是怎麼增大的?

(4)實驗中看到的白氣是什麼?

意圖:通過對以上幾個問題的辨析,明確幾個關鍵點: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聚在一起;小水珠不斷合併成大水珠或在原來的小水珠上繼續凝結,使水珠增大;水珠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就落下來了。這樣,就便於學生在之後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時提供幫助。

五、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

1、提問:剛才同學們的實驗方法雖然不同,但我們都看到了類似的實驗現象,誰能把這個過程簡單地描述一下?

2、請大家分組討論,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過程。

(教師深入到各小組指導他們説清楚,並注重與實驗現象緊密結合,如自然界中的什麼與實驗室中的現象相似等。)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這裏有很大的伸縮性,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弄清楚;自然界中的水蒸氣遇冷在高空凝結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是雲;由於高空冷雲中有凝結的小水珠存在,當雲裏的小水珠大到空氣託不住的時候就落下來,成為雨。教師再適時板書地球表面的水,以及板畫雲、雨點等完成課題。)

意圖:本環節意在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親歷探究過程,自己探究出雨的的形成。不僅如此,這樣的設計還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課時

1.出示地方乾旱的圖片

引導:怎樣幫農民伯伯救救稻田?

2.指導學生閲讀科學在線“人工降水”進一步增強對雨的形成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利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改變。

3.認識可逆變化,並通過舉例加深學生的理解。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驗推理,瞭解了雨的形成過程。雨就是水的一種循環形式,來自於地面,孕育在天空,一旦時機成熟,就從天而降。最後請同學們欣賞動畫片《小水滴旅行記》,看完後教師還有任務交給你們。(播放動畫片)小水滴在旅行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寫一篇關於自然界中水的循環的科學童話,要求用上冷、熱、凝結等一些科學術語。比一比,誰的作品更吸引人。

説課稿 篇9

《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理解課文説明的道理,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二是繼續學習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能夠依據新課程理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並把學生的發展做為課堂追求的目標。

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及小組合作學習。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寓言藴含的道理。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做人應該謙虛謹慎,不應該驕傲自滿。

2、不要以己之長比別人之短,我們要多看別人的長處的道理。

《陶罐和鐵罐》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從而理解課文所講的道理。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要使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為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瞭如下四大板塊:

(一)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二) 進入文本,品讀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達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

四、教法

1.指導觀察法

遵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圖帶文、圖文並茂,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

2.表演教學法

針對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表演讀,旨在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投入課文所設置的情境中。

3.鼓勵欣賞法

教師及時的點評,甚至學生之間的互評,都是以鼓勵、欣賞為主,主要是激勵學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讚許,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增強朗讀的信心。

四、學法

1.合作學習法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讓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能聯想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

2.美讀訓練法

以“看”“聽”“説”“讀”“悟”為主要訓練方式,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中,通過師與生、生與生面對面地提高、思考、討論、交流、體會、練讀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閲讀實踐中得到鍛鍊。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板塊: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假如你有一個陶罐和一個鐵罐,你喜歡誰?為什麼?從學生的發言中總結出他們倆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產生興趣。

第二板塊: 進入文本,品讀理解;

這個板塊主要抓住課文1---9自然段來展開教學。首先使學生了解“這9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而後抓住重點詞“奚落”進行挖掘,“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面對鐵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讓學生找一找、劃一劃,加深對文本的印象,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接下來,課件兩次出示四個重點句子,重點進行品讀。在師生、生生對話中構建話題,以讀為本,在朗讀中內化感悟。從而瞭解鐵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點。

第二板塊: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瞭解了陶罐和鐵罐的不同性格特點,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鐵罐説道那樣,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堅固得什麼也不怕?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抓住重點句子(1、2)知道陶罐不僅像原先一樣光潔、樸素、美觀,而且還成了文物。抓住最後一段,知道鐵罐並不刑他自己説的那樣堅固得什麼都不怕,而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裏面的泥土,擦洗乾淨,它還是那樣光潔,樸素,美觀。

②、 “多美的陶罐!”一個人説,“小心點兒,千萬別把它碰壞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第三板塊: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過“你想對鐵罐説些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從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否則驕傲必敗。我設計讓學生聯繫實際,説説我們學習上、生活中有哪些驕傲必敗的事例,今後要怎樣做才對?藉此進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塊:表達感受,深化感悟

1.從陶罐和鐵罐的不同表現以及最後不同的結局,你想到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2.學到這裏,同學們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們想説什麼呢?請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説的話寫上去,寫後再交流交流。

(1)我想對陶罐説:

(2)我想對鐵罐説:

(3)我想對自己説:

(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寫出自己心裏想説的話,珍視學生在尊重文本價值前提下的富有個性的、獨特的見解,從而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所講的道理,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同學們,你們都説得很好! 我們不能拿出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來比,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確看待自己的短處。我們要相互尊重,友好相處!來,請全班同學起立,和你的同桌握個手,一邊握後,一邊説:“握握手,我們都是好朋友!

附:板書

19陶罐和鐵罐

陶罐 鐵罐

謙虛 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