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模板彙編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11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説課稿模板彙編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枱曆掛曆的設計》是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國小美術第八冊第6課的內容。

本課屬於“設計.應用“領域,不僅具有實用性,同時還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能啟迪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引發學生對生活用品的設計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當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啟發和引導學生運用造型,圖案,色彩等設計要素,通過構思,設計,製作出一個式樣新穎,生動有趣的枱曆和掛曆。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內容和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枱曆和掛曆設計方面的知識,學習製做方法。

2.嘗試運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設計製做枱曆和掛曆。

3.通過收集,欣賞,討論等綜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關注生活與設計的意識,培養審美情趣。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我把了解枱曆設計的基本方法定為教學的重點。而相對學生如何設計出一款具有新穎美觀的作品來説,在構思,設計製作過程中會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把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將設計的美觀與實用性相結合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

《美術課程標準》強調“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巧的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困此,本課教學我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中我主要採用了“觀察演示法”,“討論交流法”,“評比展示法”等教學方法,採用“觀察演示法”,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分析和借鑑來獲取枱曆,掛曆的知識。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欣賞分析歸納,總結及合作學習的能力,我採用了“討論交流法”對學生收集的作品進行交流,讓學生從中探究枱曆,掛曆的多元文化,瞭解其製作方法。最後進行評比展示讓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悦,大大地促進學生學習的快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

五、説教學過程

生動地導入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我以談話式的導入“同學們,你知道今天是幾月幾號麼?你們想不想知道它們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嗎?今天就讓我們做個小設計師,設計自己喜歡的枱曆或掛曆”自然的導出日曆,引出課題,這樣簡單的導入不僅聯繫生活實際,更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接着瞭解認識枱曆,掛曆的知識以及製作方法,這個教學環節我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知道枱曆、掛曆和我們生活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枱曆、掛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過欣賞圖例,讓學生知道可以運用不同的設計計形式和不同的裝飾設計方法進行製作。

枱曆和掛曆的設計是人性化很強的設計,我以設計製作一款簡單的造型式的枱曆為例,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愛好設計出有個性的作品,應避免設計千篇一律。出示作業要學,學生開始動手製作。在學生製作過程中,如發現有創意的作用品,我會給予肯定與鼓勵,如果視有學生在製作中出現的問題,我會指導並示範正確製作方法。

在欣賞評述這個環節,我按排了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總結的方式進行。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生動性,有效地提高的教學質量。

在教學的最後環節,我用一句話“我們設計的是枱曆和掛曆,我們還可對生活中其他物品進行巧妙裝飾,來美化生活環境,讓我們用火眼金睛去發現,去創造美吧!”來結束本課。

説課稿 篇2

《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鑑賞》教材第11課內容。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教學程序這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設計加以論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説是比較陌生的,且知識內容對學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課卻是知識傳授與欣賞融為一體的綜合課,教學內容是按雕塑發展的時代背景來編排的,對影響較大的典型作品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主要是對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較為系統的介紹。本課將以雕塑圖片/錄像和學生的分析回答為主線,教書的引導講解為輔,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瞭解到古代雕塑的發展及其獨特的地位。

2、教學目標:根據《美術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辨別能力,使學生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路,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①知識目標:瞭解中國古代雕塑羣的傑出代表及藝術成就。通過欣賞,課內與課外的結合,體會中國古代文物文化內涵,探索藝術與社會生活及其時代之間的密切聯繫。

②能力目標:使學生懂得美術的社會功能,培養學生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③美育目標: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中國兩大類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藝術特徵,特別是對其中的優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鑑賞。

教學難點: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羣的藝術風格。

二、教學方法:

我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採用以下教教學方法:

1、任務型教學法

把班裏學生分成若干三人小組,每小組負責研究一個教學內容,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2、多媒體教學法

這一課主要利用多媒體展示影片相關圖片和錄相,讓學生直觀和形象生動地瞭解有關雕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印象。

3、問答式教學法

提出有關問題,然後通過觀看圖片回答問題。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目的的去觀看,效果更佳。

三、學法

引導學生採用觀賞觀察,實踐,討論歸納的方法學習。用多媒體展示相關音樂和圖片,並巧妙導出新課。要有新意,有氣勢,有激情,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心志。再給學生提出要求引導學生觀欣賞作品並親手創作,討論比較四大石窟寺雕塑的差別,歸納總結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藝術特徵。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探究課題

(一)教師活動:

提問:你在日常生活中都見過那些雕塑?目的是聯繫學生生活,使學生產生了解中國古代雕塑的興趣。

導入探究課題:

1、設置情景:用多媒體展示秦始皇兵馬俑相關圖片,並巧妙導出第十一課——感受中國古代恢宏的雕塑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2、提出問題:

A、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義?

B、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藝術風貌?

(二)學生活動:領會新課意圖,愉快接受課題思考教師設置的問題,交流本課探究的意圖、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

環節1: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羣——秦始皇兵馬俑

1、教師活動:多媒體用錄像的形式介紹秦始皇兵馬俑

2、學生活動:感受其藝術風貌及魅力。

教師提出問題:秦始皇兵馬俑出現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並回答。

結論:自秦漢以來的厚葬風俗,統治階級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整體和局部圖片展示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

學生:一同學談觀後的感受,其他同學自由發言。

結論:細膩生動的個性與氣勢磅礴的整體相協調統一。

教師:秦始皇兵馬俑是中國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國。法國前總理希拉剋參觀完説:世界上有7大奇蹟,現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那麼,中國古代陵墓雕塑還有哪些呢?

環節2:漢代最傑出的雕塑羣

教師:圖片欣賞

比較:秦俑和漢俑異同點

學生:討論2分鐘,回答

結論:內容模擬現實生活,反映社會時尚和狀況。藝術手法,秦俑寫實,漢俑誇張。

[陵墓地面雕刻]:

漢霍去病墓石刻欣賞,主要介紹《伏虎》和《立馬》石雕作品,結合歷史背景談談《馬踏匈奴》的藝術特點。

教師:霍墓石雕羣整體寫意的藝術風格?

學生: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風貌,因式造型。圓渾天成的雕塑,質樸雄渾,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寫意智慧和西漢時期大氣磅礴的藝術風貌。

環節3:我國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羣

教師出示思考題:四大石窟是什麼,開鑿的年代和各自藝術特點。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並回答

教師總結:在我國,自魏晉、十六國和南北朝開始鑿的石窟有15處,其中最著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個石窟羣:

(1)敦煌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河西走廊,其所在屬於玉門系礫巖,不能雕刻,所以窟內主體是彩塑。彩塑均為泥質造像,有單身像和羣像,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三身,多則十一身。最高的大佛達33米,最小的菩薩僅10釐米。四周為佛經故事的壁畫。

(2)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麓、十里河畔,主要洞窟有53個,石刻造像51000尊。雲岡石窟開鑿於公元460年(北魏),當時佛教流行,我國的石窟大多從這一時期開始,到唐朝達到高峯。雲崗石窟作為北魏早期佛教藝術的中心,給各地石窟藝術以巨大的影響。

(3)龍門石窟:座落在河南省洛陽伊水兩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繼開鑿,有二千一百多個窟龕,10萬尊造像。龍門石窟以古陽洞和賓陽洞為代表。古陽洞中的主尊釋迦牟尼結跏跌坐,面頰豐滿,略帶微笑,左右脅侍菩薩儀態莊嚴肅穆。洞內兩壁井然有序地排有三列大龕,小龕則數以百計。龕楣、龕額的圖飾設計奇制詭異,細緻靈巧。賓陽洞中的佛像,西部修長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意指佛示説法,主尊前有兩隻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阿難、迦葉二弟子及文殊、普賢二菩薩。窟頂中央雕刻蓮花盤,周圍有流雲,飛天在雲中自由翱翔。前壁及南北兩側,有四層精美的浮雕。

(4)麥積山石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擁有自北朝以來千姿百態並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學者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天水縣東南的麥積山上。因山如農村的麥秸垛,因此得名麥積山。該石窟始鑿於十六國後秦,距今1600餘年,經歷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餘個朝代的不斷完善,形成一座造像與壁畫連續不斷、不同時期藝術特徵明顯的藝術寶庫。該窟至今保留大小各種藝術造像7000餘尊,古代壁畫1000餘平方米,大小窟龕194個。麥積山的泥塑有圓塑、高浮雕、粘貼塑、壁塑四種,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從屬約16米的佛像到10釐米的小塑像,從神聖的佛到天王腳下“金角銀蹄”的牛犢,都精巧細膩,栩栩如生。這些塑像把神人格化,生活氣息濃厚,令人感到親切。

三、課堂小測試:

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印象,測試題要貼近《美術課程標準》和《考試説明》的指導要求,題量少而精。

總之,整個課堂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教師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利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要求學生做練習鞏固當堂知識,以減輕學生的課後作業負擔。

四、課堂小節

通過本課的鑑賞學習,瞭解中國古代雕塑相關知識和藝術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全面認識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優秀傳統。

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課《收復新疆》,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三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四個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近代史呈現出兩條鮮明的主線,其中之一就是外國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收復新疆》則是這條主線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課標和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2、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

①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阿古柏侵佔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掌握新疆行省的設置。

②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海防”“塞防”之爭的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看《收復新疆示意圖》,講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歷史圖表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評價左宗棠,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左宗棠“身無半文,心憂

天下”的愛國情懷,使學生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點:左宗棠收復新疆。因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我國的西北大門,它的得失不僅關係到我國的主權,更維繫着國家的安全,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以左宗棠為首的愛國官兵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捍衞國家主權,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之舉,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

4、難點:

①“海防”“塞防”之爭。因為國中學生看問題往往比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問題。

②收復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價的必要性。因為中國用一大塊土地和大量的賠款去換取一座山城,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學方法

本課面對的是國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願望,同時又存在着看問題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點。我根據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心理特點,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下的問題情境教學法、史料分析法、分組討論法和歸納總結法。

三、教學程序

(包括創設情境、新知探索、知識提煉、練習鞏固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讓學生伴着熟悉的新疆民歌《我們新疆好地方》那歡快、優美的旋律,欣賞一段表現新疆美麗風光的紀錄片;然後讓學生介紹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風土民情;教師進行簡單的總結後,導入本課。

用歌曲和視頻創設情景,直觀生動,有強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從課間的鬆散狀態直接進入學習狀態,為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

2、新知探索:

(包括新疆危機、收復新疆和治理新疆三個方面)

(1)新疆危機:教師引導學生看書閲讀課本並歸納:19世紀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機的表現。

這一目的內容條理、清晰,學生通過閲讀及思考,可以獨立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歸納問題的能力。

(2)收復新疆:包括兩個問題:海防、塞防之爭和收復新疆的過程。這兩個問題,前者是本課的難點,後者是本課的重點。我對難點的處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屏幕顯示中國地圖,閃爍新疆和台灣,教師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時,我國的台灣也受到美、日的侵略,東南西北都處在多事之秋,哪頭為重呢?提出問題,設置懸念。

第二步:屏幕出示兩段史料,分別代表海防論者的觀點和塞防論者的觀點。然後指導學生閲讀,提高學生閲讀史料

的能力。

“新疆不復,於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李鴻章

“海疆之患不能無因而至,其所視成敗以為動靜者,則西陲軍務也。”——王之韶

第三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這兩種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敢於質疑和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不同的思維火花進行碰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步:屏幕出示史料:“海防”與“塞防”並重論者左宗棠的觀點。並指導學生閲讀,通過閲讀這段材料,可以讓那些在討論中走進死衚衕的學生,產生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之感。使學生認識左宗棠高瞻遠矚,誓死捍衞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觀點,才真正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加深學生對左宗棠主張收復新疆正確性的理解。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衞京師。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左宗棠

通過讓學生閲讀史料展開討論,然後再通過史料讓學生深切體會“手心手背都是肉,東南西北都得要”的道理,達成共識。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文獻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攻克了難點。

對於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的過程,這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來解決的:

第一步:屏幕出示左宗棠的畫像及其“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詞句。使學生感受左宗棠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並形成感性認識。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五個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看書、思考、討論,並依次回答

其中①左宗棠分幾步把新疆收復回來的?②在驅逐阿古柏的過程中,左宗棠採取了怎樣的鬥爭策略和鬥爭方法?結果如何?和③左宗棠是怎樣收復伊犁的?着重考察學生閲讀能力、蒐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④在收復伊犁的過程中,左宗棠為什麼沒有采取軍事打擊的方式而採取了外交途徑?着重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會要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鬥爭策略。

⑤通過《改訂條約》收復了伊犁,但同時付出了大塊土地和900萬盧布的賠款,是否值得?是本課的難點之一,攻克方法:

屏幕出示《收復新疆示意圖》,教師在圖上點明伊犁這座山城位置的重要性,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難點。培養學生用全局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引導學生結合屏幕上的《收復新疆示意圖》,複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培養學生利用歷史圖表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

這部分內容是把重點知識分解,設置為若干個小問題,

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每個問題之間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治理新疆:

由於本目知識簡單明瞭,我通過指導學生閲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明白兩個問題:左宗棠建設新疆和清政府設立行省。使學生認識這些措施為鞏固西北邊防、防禦沙俄侵略起了積極作用。

然後,教師再適當補充西部大開發策略和新疆的發展,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

在新知探索之後,引導學生評價左宗棠。同時教師要指出,這節課我們僅僅瞭解了收復新疆的左宗棠,還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學完第六課《洋務運動》之後,可以結合前後所學,對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知識提煉:

通過板書進行知識提煉。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能全面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理解掌握,加深學生的整體印象。

4、練習鞏固:

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夯實基礎,鞏固重難點,拓展思維能力,並檢查學生的聽課效果。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研,達成共識,體現一種多媒體輔助下的問題情境教學特色。

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每個問題之間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治理新疆:

由於本目知識簡單明瞭,我通過指導學生閲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明白兩個問題:左宗棠建設新疆和清政府設立行省。使學生認識這些措施為鞏固西北邊防、防禦沙俄侵略起了積極作用。

然後,教師再適當補充西部大開發策略和新疆的發展,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

在新知探索之後,引導學生評價左宗棠。同時教師要指出,這節課我們僅僅瞭解了收復新疆的左宗棠,還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學完第六課《洋務運動》之後,可以結合前後所學,對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説課稿 篇4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面具》,本課是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根據新課程中增加勞動與技術教育中的技術含量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課是一節“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通過欣賞各種各樣的面具瞭解面具的和發展,通過製作面具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材料進行製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能力。

其次,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這一階段的學生善於發現,充滿了探索性、有創新意識;但學生的動手能力差異較大、自律能力表現的較弱。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重視。

所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各式各樣的面具,學生了解面具的與文化。

2、製作獨特的面具作品,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激發學生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利用各種材料設計和製作獨特的面具作品;難點是:通過面具的設計和製作,學生了解面具藝術,發展想象和創造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將採用欣賞、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法並以情境教學法作為輔助教法,通過欣賞中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面具的美感。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説: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而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基於此,我將通過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等學法展開,真正使勞技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

本節課我所準備的教學用具是幻燈片,學生將準備剪刀、卡紙等一系列工具。

下面主要談談我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我會從激趣導入、交流賞析、現場製作、作品展示這四個環節加以説明。

環節一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我會告訴同學們面具王國給大家發了一封邀請函,邀請函內容:親愛的同學們,我們面具王國的狂歡節馬上就要開始了,聽説咱班的同學個個心靈手巧,於是我,國王,想邀請大家一起參加我們的狂歡,你們願意嗎?不過你們要通過重重考驗,獲得通行證:四朵小紅花,才能到達我們面具王國。我會熱烈歡迎你們的!由此引出課題《面具》,之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氣氛,使他們更快的融入課堂。

環節二交流賞析:

在這一環節我會利用多媒體帶領同學們欣賞各種面具的圖片,並交流課前研究問題:“什麼是面具?它的和發展是什麼?”讓同學們在交流和碰撞中掌握知識。之後我會讓同學們觀察:“這些面具在造型與色彩上面具有怎樣的特點?”並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然後交流彙報,(小組討論得出:造型:奇特多彩;色彩:鮮豔明快;材料:豐富多樣。)最後教師再加以總結與強調。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在欣賞中走近面具藝術,瞭解面具的特點,為接下來的面具製作打基礎。

環節三現場製作:

在本環節開始我首先激勵同學們:“國王對同學們剛才的表現表示非常滿意,他決定每位同學都給三朵小紅花。但是我們只有獲得四朵小紅花才能參加狂歡節,所以接下來需要大家開動腦筋製作出一個有特色的面具以獲得小紅花。那麼你想製作一個怎樣神奇的面具呢?在色彩和材料上如何搭配和選擇呢?先和組裏的小夥伴説一説自己的想法,準備一會兒在班裏進行彙報。”之後讓同學們以四人為一組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最後在班裏進行交流。

交流完畢後我會適時的説:大家的創意真是太棒了,那麼我們就趕快行動起來,老師相信大家都能創作一件令自己滿意的面具!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能夠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瞭解面具的製作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創作,此時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創作激情也達到了高潮,從而本課的重難點得以解決。

環節四作品展示:

製作結束後,我會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一名學生上前戴上面具,展示各組面具的獨特風格。並告訴同學們:恭喜大家,都獲取了前往面具王國的通行證,下節課我們帶上這些面具,一起去參加面具王國的狂歡節,好嗎?最後讓同學們説一説本節課的收穫,教師適時地進行總結,組織學生下課。

至此我的課堂到此結束。

最後談談我對板書的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掌握理解,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徐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十一課第二框《戰勝挫折》,我將從以下九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説課。

説教學設計理念: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為戰勝挫折的方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有着密切的關係,也是他們正確對待挫折和解決挫折必不可少的知識。因此本節課立足於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知識,有意識的運用知識。

二、説教材:

1、《戰勝挫折》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十一課《與挫折同行》中第二框的內容。通過第一框題《感受挫折》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節課引導學生學會正確面對挫折,找到戰勝挫折的方法是對第一框的延伸和深化。

2、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從依賴走向自主,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弱,許多中學生出現了畏難情緒,面對成長的挫折與困難,感到難以應對,不知所措。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正確利用順境走出逆境,迎接挑戰,戰勝挫折這一教學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第7頁 內容標準(一)認識自我 1.5:“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⑴、 通過教學,讓學生正確的看待挫折,積極應對,戰勝挫折,

⑵、 在挫折中磨練堅強的意志,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

品質,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價觀。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辯證認識事物的能力,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辯證的看待挫折,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

四、説重難點:

教學重點:戰勝挫折的方法。

理由:根據考試大綱以及教材內容,戰勝挫折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引導學生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學會勇敢地戰勝困難,做一個生活的強者,促使自己健康成長。

教學難點:體會堅強的意志在戰勝挫折中時的作用。

理由:根據國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知識和閲歷還比較少,很多中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很容易退縮和恐懼,很難體會堅強意志的作用。

五、説學情分析: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都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較少的經歷逆境,缺乏“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切身體會,因此他們不懂得珍惜並利用自己所有的有利條件,有的青少年沉溺於順境而不思進取,缺乏承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

六、説教法:

1、故事導入法(環節一)

理由:通過故事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興趣。

2、典型案例教學法和討論法(突出教學重點,環節三)

理由:列舉學生身邊的案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既有利於考察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同時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情景感悟和活動實踐法(突破難點,環節四)

理由:通過讓學生分組製表活動和分享課前蒐集的名人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他人的精神。

4、課堂練習法

七、説學法:

1、小組討論法(突出重點,環節三)

理由:學生討論戰勝挫折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2、自主學習

3、探究性學習(突破難點,環節四)

理由:通過學生自己課前蒐集名人故事,課中分組探究製表,避免了單純的、直露的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把它有機的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八、説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我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教材,收集古今中外成功者承受挫折走向成功的範例,瞭解自己的偶像是怎樣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初步感知教材,為上課作好心理準備。

我將本節課分為六個教學環節:

故事導入、辯論見真知、心理門診、、我知故事多、心路歷程、知識鞏固。

這節課的重點是第三個環節:心理門診。

難點是第四個環節:我知故事多

下面我就每一個教學環節作簡單介紹。如下:

授課環節1 故事導入(3分鐘)

幻燈片展示: 某同學平時喜愛唱歌,本期我校藝術節舉辦卡拉OK大賽,她積極報名,由於名額有限,班級開展了選拔賽,結果她落選了。為此她------

1、請你續寫故事,她會有怎樣的表現?

我要求學生思考1分鐘,根據學生回答可能出現的不同表現,提出第二個問題:

2、如果是你,你應該作出怎樣的正確選擇?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通過故事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續寫故事的形式,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為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且這一故事貼近學生的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授課環節2 辯論見真知

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辯論賽 (活動要求是把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一組為正方,一組為反方)。

幻燈片展示:正方:挫折是好事 反方:挫折是壞事

(給學生2分鐘準備時間,然後兩個小組開始辯論)

我要根據學生的發言,作簡短的總結:挫折是一把雙刃劍,既是好事,也是壞事,關鍵是看我們樹立戰勝的挫折的勇氣和信心,即戰勝挫折,首先要正確認識挫折,樹立正確的態度。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辯論可以讓學生明白生活哲理,能夠積極地面對挫折。通過辯論這一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增長知識,開發智力。

授課環節3 心理門診(重點)

幻燈片展示:

1、 小明是一名高三的學生,最近剛剛考完一模考試,成績非常不理想,與自己想象差了很大的距離,距離大學聯考的時間越來越近了,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壓力,天天晚上難以入睡……

2、 大學聯考成績公佈下來了,小強的成績距離重點線只差一分。他痛不欲生,還想自殺,因為他蠻有把握上重點的,可現在……想一想,現在就業壓力這麼大,如果上不了重點,有可能大學畢業就意味着失業,他感到非常的沮喪。

3、 小林的爸爸媽媽又吵架了,他們還喊着要離婚,小林的心情壞透了,小林該怎麼辦呢?

問:你有哪些方法幫助他們戰勝挫折?(分組討論)(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板書:戰勝挫折的5種方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列舉案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再通過討論法,既考察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同時又培養創新能力,體現學生的自主意識,尤其是幫助學生學會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學會自己緩解挫折的方法,並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能夠幫助別人。

授課環節4 我知故事多 (難點)

1、要求學生閲讀教材第115頁資料,並提出問題:

讀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什麼感受?你有何啟發?

2、(1)組織學生開展對抗賽,看誰知道的故事多,根據課前蒐集的名人故事,分小組按照下表開展活動:(前後左右4個同學為一組,用3分鐘時間共同完成表格。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簡短髮言,分享故事最多的小組,每人得一支中性筆。)

偉人或名人的姓名 經歷的挫折 主要的成就和成績

(2)然後思考,在這些偉人或名人的身上有什麼共同點?

我適時指導並作簡短的總結: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的人,他們都能夠戰勝挫折,一般説他們都有着良好的人格品質,努力在實踐中鍛鍊自己。如他們自信、樂觀、自強不息、寬容。我們也要向他們一樣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去戰勝挫折。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通過情境感悟和活動實踐法、探究式學習法讓學生從名人的成功道路中感悟堅強的意志是戰勝挫折最可靠的保證,發揮感人故事的激勵作用,使學生能夠從挫折中奮起,並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去磨鍊自己的堅強意志。

授課環節5 心路歷程:

幻燈片展示:請你説出來,你遇到過怎樣的挫折?當時心中的感受是什麼?你是怎麼做的?

設計這一環節的意圖:是讓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應對挫折的方法,努力戰勝挫折,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學會解決具體的問題,勇敢地去戰勝困難,做一個生活的強者,促使自己健康地成長。

授課環節6 知識鞏固

1、課堂小結:(戰勝挫折的5個方法)

2、課堂練習

1、張海迪“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來”的精神,表現了她( B )

A、有正確的人生理想 B、正視挫折,勇敢面對.

C、善於“吃一塹,長一智” D、會自我調節和尋求幫助

2、我國古代有“愚公移山”和“鐵杵成針”的故事,表明了不折不撓的氣概和鍥而不捨的努力,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B )

A、遇到挫折應請求幫助

B、遇到挫折要有不畏挫折的氣概

C、遇到挫折要千方百計的解決它

D、遇到挫折要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

3、齊唱:《真心英雄》(在歌聲中結束本堂課的學習)

九 、説板書設計:

第十一課第二框:戰勝挫折

(一)正確認識挫折,樹立正確的態度

(二)學會一些排解挫折感的方法,進行自我疏導

(三)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四)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五)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努力在實踐中鍛鍊,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充氣雨衣》位於本冊教材的第四組,專題是培養學生的用心思考、勇於創造。《充氣雨衣>是一篇科普文,同時又是本單元中的略讀課文。這類課文相對童話故事,情感性的文章,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弱,如果課堂上科學知識講得多,就走進了常識課的誤區。如何讓學生在感受小林發明充氣雨衣的過程的同時抓住課文中的語言訓練點,突顯語文味,是我不斷思考的。

略讀課文該怎麼把握教學目標?一特級老師説: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當是教“略”而學不“略”,略讀課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學,自悟自得,按照講讀課文來組織教學。關鍵是要能聯繫整單元內容,學法在這節課上有所體現。那我想<充氣雨衣>放在第四單元的最後一篇,作為略讀課,把握整單元觀察生活,勤於動腦動手的主旨,把前面幾課的學法上在這課上得到體現並延伸就顯得尤其重要。所以我以小林看、想、做,為學習課文的主線,感受小林愛思考、勤動腦來展開教學。

【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意圖和學生實際,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會認11個生字。

2.通過讀文,學習關愛父母,關愛他人的好品質。

3.提高學生基本語文素養,培養合作能力與交流的意識。

【教法學法】

1、朗讀訓練法 :以“看”“讀”“思”“説”“悟”為主要訓練方式,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中,通過師與生、生與生面對面地提高、思考、討論、交流、體會、練讀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閲讀實踐中得到鍛鍊。

2、合作學習法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讓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能聯想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

【説教學過程】

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因此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完成教學。本課時共分5個板塊: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上課伊始,我首先創設情景與學生談話:同學們,下雨時,你們需要帶什麼雨具?你穿過雨衣嗎?穿着雨衣在雨中走有什麼感受?讓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個性回答。容易激發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並設立懸念,引起學生讀書的慾望,一讀為快。

接着圖片導入課題:你們想過這樣解決這個問題嗎?出示充氣雨衣的圖片,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板書課題,這種雨衣遇到雨天再也不會淋濕褲腿了,你知道他是怎樣發明的嗎?這樣從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切入,創設了情境,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順利地帶學生進入文本的學習中。

(二)探究方法、自主識字。

《課標》指出“要讓兒童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這就必須先幫助學生掃除文字的障礙,這樣,他們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語文學習之中,才能引發他們的探究慾望。而且識字是第一學段的重點。所以,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然後通過課件出示生字,把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的字隱去,再把剩下的較為難記的字交給學生識記,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互教互評,教師點撥等方式,鼓勵學生採用多樣方法來識記生字,如:區別比較法、部件分析法,動作演示法、自編兒歌法等。最後針對本課生字字形複雜、音難記的特點,通過用趣味遊戲或開火車遊戲的方式檢查學生對所有生字的識記情況。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競賽爭勝中識字,提高自主識字的質量。

(三)抓住重點,讀懂課文。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小林遇到了幾次難題?是怎樣解決的?”然後小組交流充氣雨衣發明

過程中的難題及如何解決。最後交流彙報。

在交流過程中重點引導品讀下面幾方面:

1、讀好小林發明充氣雨衣原因的句子

2、讀好小林想解決難題的句子。

A、晚上,小林躺在牀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讓雨水流到褲腿上了。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難題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導學生這個難題指什麼?把它代進去讀一讀。一直説明什麼?……表示什麼意思?解解決了這幾個問題,學生的朗讀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B這樣的雨衣怎麼疊起來?

C、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夠充氣的塑料環代替鐵絲圈,不就能疊起來了嗎?

3、讀好小林做充氣雨衣的句子,體驗發明過程的感悟和快樂。

A、回到家裏,小林剪……,買了……,又請……

B、充氣雨衣做好了。充起氣來往身上一穿,嘿!別提多棒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以默讀解決課文重點問題,以品味朗讀強化了發明過程中看、想、做的內容,從中通過文本語言讓學生感悟到小林愛思考、勤實踐的好品質,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複述課文,轉換語言。

1、話:學生按照“看、想、做”的發明順序,用自己的話説説發明的過程。

2、複述:採取多種形式複述:自主聯繫指名複述分組競賽。

3、想像:讀課文最後一段:“在兒童用品展覽會上,小林發明的充氣雨衣受到大家的稱讚。”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學生家長、你是學生,會怎樣稱讚小林?

4、轉換:做一次小小介紹一下小林發明充氣雨衣的過程及充氣雨衣的好處。

在默讀基礎是,讓學生盡享多[內容來於Y-Y_課-件_園 ]種動態語言實踐,説話、複述、想像、轉換等,有利於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培養語感。

(五)聯繫生活,拓展實踐。

1、啟示:你從:充氣雨衣”的發明得到了什麼啟發?

2、聯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那些不便之處,動手改進一下。

3、實踐:響應課後學習夥伴的倡議,課外做個小製作。

4、激勵:同學們,只要你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親自動手實踐,一定會成為了不起的發明家。老是等着使用你們發明的`新產品,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此環節進一步開發文本資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動手實踐,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

16充氣雨衣

想拖起來的裙子想塑料救生圈

稱讚

做雨衣做充氣雨衣

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文本多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是根據學生回答隨機生成,使整個教學重點清楚地呈現出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反饋課文。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運動與摩擦力》是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運動與力》單元中承上啟下的一課。本節課主要包含兩個學習內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要求學後明確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它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運動物體的總重量等因素有關。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在探索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問題,訓練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運用,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培養科學的探究態度:敢於提出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並積極用實驗去驗證猜想的科學行為習慣。

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關係,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係。

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知道摩擦力是一種阻礙運動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過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發展識別控制變量、採集數據和記錄並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研究問題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本課的重點: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物體重量的關係。

本課的難點:掌握測定摩擦力大小關係的實驗。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通過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猜想、設計實驗,通過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好交流,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實驗,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

三、説教學程序

1、認知摩擦

多媒體出示兩物體經摩擦後的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輪胎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鞋底對比圖片。通過圖片的直觀感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認識“摩擦”現象,並讓學生思考,舉例説説生活、學習中的摩擦現象。我預設學生可能會想到粉筆寫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現象,最後,再強調指出“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有相對運動時都會發生摩擦”。通過這一引入教學,為學生理解“摩擦力”這概念作好鋪墊,因為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學生剛剛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認知了“摩擦”現象後,馬上引入“摩擦力”這一知識概念。在教學中我以提問滲入:在前兩課我們知道了當橡皮筋被拉長時產生了彈力;氣球吹大後噴出氣體,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衝力。那麼,請大家思考一下,兩物體摩擦時是否也存在一種力?為什麼這樣引導?因為我想對“摩擦力”這個概念雖有“摩擦”現象做鋪墊,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理解,作一個很好的引入滲透,我覺得是十分關鍵的。因為如果將書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讓學生理解掌握,我覺得比較勉強,學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這樣的提問引導,就能讓學生較容易去思考聯繫,然後會嘗試感知尋找“摩擦力”。在學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動中,我就及時給予學生引導,比如:讓學生比較手掌按在桌面拖動和離開桌面拖動時的用力大小來感知摩擦力,同時提問還能用什麼方法感覺到摩擦力?從而希望學生自己去發現更多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這樣設計也是為讓學生彙報結果並分析時引起學生的思考(接觸面關係)。然後老師提出疑問: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讓物體運動起來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是什麼原因?什麼因素引起的?

3、推測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①講述:生活中到處都有摩擦現象,產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樣,我們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當學生提出猜測後,給予小結: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狀況有關;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重量有關。

②引導提問:要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可以如何驗證?

4、設計實驗

①實驗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個摩擦力大”

由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實驗計劃。首先,明確實驗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係,讓學生思考設計實驗。如果在設計實驗計劃時出現困難,就及時給予點撥:從中也可以出現結構性材料加以引導。因為實驗計劃的制定,對於學生來説是探究的一個重點,同時可能也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學中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進行討論,最後全班集體交流。這樣我想學生在交流時才會每個人都有話可説,因為交流之前給了每個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探究設計“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係”實驗計劃時應強調哪些條件改變?哪些不變?並明確實驗方法,集體交流統一標準後教師可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結論得出要通過實驗數據作為依據。所以,學生實驗是重點,但實驗過程中對數據的記錄與分析卻是結論得出關鍵點。當學生實驗探究時,要求小組實驗過程中對同一物體拉動粗糙面和光滑面時的拉力大小進行記錄。再對每組的數據進行板書,分析每組數據得出結論。結論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所以對全班同學實驗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十分關鍵,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也必須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學的數據前應該讓學生先分析小組內實驗現象,這樣更有利於讓學生得出結論。

在得出“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這一結論後。

②再讓學生思考設計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係的對比實驗,因為有了第一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對這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學生會比較容易得出。所以教學時可讓小組直接討論,彙報設計方案。明確實驗方法後讓學生比較物體間接觸面一樣但輕重不同時的運動摩擦力,最後記錄分析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

4、課後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知識

2、師: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

説課稿 篇8

一、設計意圖

《春天的電話》是一則童話故事,用小動物打電話的形式向幼兒報告了春天來臨的信息和春天萬物的美好景象。選取《春天的電話》這一教材是因為:1、故事結構簡單,語句重複,符合中班幼兒的認識特點。動物形象鮮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2、通過遊戲,既能激發幼兒觀察春天變化的興趣,又能通過學習掌握電話內容達到練習説話的目的。

二、説目標

《綱要》指出 :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動物實際生活與電話內容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感知春天的季節特徵。

2.藉助圖譜學説故事中的對話,體驗小動物們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分享的快樂。(重點、難點)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孩子們開展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 製作多媒體課件。

2. 小熊、松鼠、小兔、青蛙、和小公雞的頭飾。

3. 1——5數字卡片5套,道具電話。

四、活動流程

談話導入——分段講述——學説句子——情景遊戲——延伸點題

(一)組織幼兒進活動室,開着火車帶幼兒去玩,引出故事內容,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二)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中的內容。

(三)學説故事對話。

(四)出示課件,完整欣賞故事,體驗角色。

(五)戴上動物頭飾,表演故事。

活動延伸,教育幼兒懂得與同伴之間要相互友愛、關心。

説課稿 篇9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測量力的大小》,希望各位同仁能與我交流,提出寶貴建議,謝謝!

今天的説課我將打破常規,僅就本節課的教學談一下如何上好技能課,如何體現國小科學的模塊教學思想。

剛才為大家呈現的《測量力的大小》屬於國小科學教學多種課型中的“技能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以形成技能為目標,即彈簧測力計如何使用的問題。像這樣的技能課,在3—6年級國小科學教學中還有很多,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放大鏡的使用;三年級下冊《測量水的温度》一課中温度計的使用;四年級上冊《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中酒精燈的使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中天平的使用;六年級下冊《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中顯微鏡的使用等等,幾乎涵蓋每冊科學教材。

那麼,什麼是科學技能課: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技能的核心是形成技能並學會應用。國小科學技能課簡單地説就是通過學生在觀察、認識某類工具或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規範性的再認識或指導最終形成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為目標的教學活動。

縱觀科學技能課這一課型,總的來講它的結構可以概括為:觀察結構、瞭解特點——規範使用、避免出錯——反覆操作、形成技能。本課教學就是在學生認識、觀察彈簧測力計、瞭解其結構特點的基礎上,教師再引領規範其使用中注意的事項,經過反覆操作、反覆強化最終達到熟練的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一節技能課。

整個教學過程同時又遵循了模塊教學的思想,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都着力突出了模塊教學的思想。

李主任在《三談模塊教學思想》中再次提出模塊教學的五個具體模塊。根據國小科學學科特點,我將國小科學的教學過程確定為四個模塊:

提出問題,聚焦問題;

問題引領,分佈落實;

整體收穫,收穫整體;

拓展鏈接,遷移應用。

其中,“問題引領,分佈落實”模塊中可穿插“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交流表達、彙報收穫”的過程。“整體收穫,收穫整體”模塊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和“拓展鏈接,遷移應用”模塊調換位置。

總的來講,國小科學的四大模塊教學是在李主任提出的模塊教學思想的基礎上的靈活應用,其思想與模塊教學所倡導的思想完全一致,屬於我區大力倡導的模塊教學的一部分。

下面我僅就今天我教學的《測量力的大小》説一下我的教學過程是如何用模塊教學思想體現技能課的教學特點的。

一、提出問題,聚焦問題。

科學探究始於問題。問題的提出與聚焦不僅能激起學習注意力,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通過談話:“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就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除此之外,關於運動和力你還有哪些問題想要進一步探究和了解?”在回顧舊知的同時引出要探究和聚焦的問題:“能讓物體運動的力有多大?如何(知道)測量力的大小?”從而實現問題的聚焦,也引出了課題——《測量力的大小》。問題來源於學生,探究才有動力。

二、問題引領,分步落實。

(一)、認識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學生經歷了自主觀察彈簧秤、在認識彈簧的過程中感知其工作原理的這樣一個過程。這部分是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第一步,也是形成技能的基礎。

(二)、規範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注意事項。

1、教師演示如何正確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提示如何提拉提環,如何讀出數據。

2、以小組為單位測一個鈎碼的重力是多少。

在測量這一塊,我事先準備好兩組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0的位置。這樣讓學生去測量,最後得出測量同一物體數值不一樣的結果,出現疑問,並讓學生帶着疑問觀察,課堂上學生積極思考並能説出使用彈簧測力計應該注意的事項。而對於學生自己得出來的結論總比老師直接灌輸給他們效果會來得好。這也是一個小的“交流表達、彙報收穫”的過程。

(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並彙報測量數據。此部分是最終的“交流表達、彙報收穫”的過程。

三、整體收穫、收穫整體。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既可以是知識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還可以是情感態度方面的。

四、拓展鏈接,遷移應用。

親手製作簡易的橡皮筋彈簧測力計,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

用此部分作為本節課的拓展,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拓展,起到了遷移應用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