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彙編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6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説課稿彙編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森林服裝店》是語教版國小語文第四冊中語文百花園八的口語交際訓練,教材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幅圖;第二部分是三個要求:

1、仔細看圖,説説斑馬、梅花鹿和青蛙買到了什麼樣的衣服,他們為什麼高興。

2、想像一下,還有哪些動物到森林服裝店買到了自己喜歡的衣服。

3、選其中一種動物買衣服的故事,寫一寫。這是看圖想像的説話寫話練習,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展開想像,進行説話寫話。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

2、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展開合理的想像,把一種動物買衣服的過程寫清楚。

三、設計理念

讓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教學提出的總目標。因此,教學時應引發學生大膽地想像,激發孩子説話的`慾望,以人為本,提倡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傾聽、表演等方式展開學習,逐步提高孩子説寫水平。

四、教學過程 [國小 教學設計 網XXJXSJ 更多説課稿]

1、導入新課,激發説話慾望。

2、出示課件,同桌合作交流:斑馬大叔、梅花鹿小姐、青蛙先生分別買到了什麼樣的衣服?

3、學生彙報交流,教師相機板書。

4、再看課件:它們買到衣服後心情怎樣?

5、這幾種小動物在買衣服的過程中怎麼説的?怎麼做的?

6、彙報表演(戴上頭飾),台下的小觀眾注意傾聽,給演員們打打分。

7、想像一下:森林裏還有哪些小動物來買衣服?它們買衣服的過程又是怎樣的?

8、課件出示寫話要求,學生按要求進行寫話訓練。

9、抽生讀讀自己所寫內容。

10、評比、總結。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幼兒園的一名幼兒教師,我的名字叫**。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小老鼠玩電腦》,接下來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四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本節教學活動選自遼師大出版《幼兒園探究課程》大班下冊。《綱要》提出,大班年齡段語言教育內容,教師需要給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流環境,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於想象創作,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創作能力,所以我設計了這一活動。

為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創作能力,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本節活動的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嘗試按照規律仿編兒歌,感受替換詞語之間的關係。

2、願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兒歌,提高傾聽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能夠在兒歌表演的過程中享受快樂。

活動的重難點:

1、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説一説自己是用那些替換詞進行仿編兒歌的。

2、幼兒以分組的形式,初步嘗試根據兒歌內容大膽進行表演。

活動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電腦一台,兒歌光盤,《幼兒閲讀》小老鼠玩電腦

二、説教法

《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加探究活動”,本次活動我運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

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考的手段。通過提問活躍幼兒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

2、表演法

表演在此活動中,應用於對故事的完整了解環節,是通過讓幼兒之間一起講述故事,自由表演來體會故事中表達的,目的是達到更好的把握故事內容。

3、討論法

是指讓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通過討論進行兒歌仿編,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創作能力。

三、説學法

教法和學法一致運用,不僅可以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更主要是讓幼兒由“學會”向“會學”能力轉變。

1、交流討論法

討論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分享。幼兒與教師就兒歌內容進行討論,嘗試按照規律仿編兒歌,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同時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2、體驗法

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會明顯提高。因此加深幼兒對兒歌的瞭解,我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加深體驗。

四、説活動過程

第四環節我説的是教學過程,在理清教材與幼兒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把握教法和學法,選擇既符合幼兒現實生活水平又具有挑戰性的課程。為此本節活動我設置了五個環節:

環節一:問題導入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請幼兒與身邊的小夥伴交流討論,自己家裏有沒有電腦?電腦是什麼樣子的?電腦有什麼用途?

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介紹電腦的.主機,顯示器,鍵盤,鼠標等名稱。電腦的用途有看電視,聽音樂,學習等等(此環節用時3分鐘)

環節二:欣賞兒歌

請幼兒欣賞:播放光盤《小老鼠玩電腦》讓幼兒嘗試理解兒歌的內容,教師再次播放光盤,每播完一句兒歌,並提出一個問題:

1、小老鼠是怎樣玩電腦的?

2、他想通過電腦做什麼?

3、它為什麼嚇一跳?

4、看到了花貓,它做了什麼?(此環節用時3分鐘)

環節三:模仿表演

指導幼兒邊看《幼兒閲讀》中的《小老鼠玩電腦》邊朗誦兒歌,直至熟悉兒歌內容韻律。鼓勵幼兒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採用分組的形式表演兒歌,教師對幼兒進行指導。(此環節用時8分鐘)

環節四:仿編兒歌

教師引導幼兒按“誰怕誰”的規律嘗試進行兒歌仿編(如白兔怕老虎,小雞怕老鷹,小羊怕老狼等)(此環節用時5分鐘)

環節五:通過兒歌仿編表演,結束活動

小朋友們真聰明現在請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表演小山羊玩電腦,將孩子從仿編轉到表演,帶領幼兒加深對仿編兒歌的鞏固,對自己仿編的兒歌進行表演,感興趣。這樣孩子們會跟隨教師預設的思路自然有趣的結束活動。(此環節用時5分鐘,我預留2~3分鐘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

活動延伸:通過幼兒仿編內容,教師製作一些有趣的指偶放在活動區,供幼兒使用。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一、教學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的,又為後面自主探索8和9的乘法口訣做好鋪墊,這樣的安排有助於學生利用遷移規律學習新知,獲得成功的喜悦,從而更加喜歡數學。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熟練掌握1-6的乘法口訣,並初步有了運用乘法口訣進行口算的能力。雖然二年級學生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但也初步具備了觀察、探索、概括的能力,因此在學習7的乘法口訣時可以嘗試放手,鼓勵學生根據前面對“1-6的乘法口訣”學習的經驗自主編制並發現特點,把記憶口訣的難度分散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讓學生經歷編寫7的乘法口訣過程,知道7的乘法口訣是怎樣得來的,掌握口訣的特徵。

2.熟記7的乘法口訣,會運用口訣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為基礎,通過編寫口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類推能力。

2.在活動和遊戲中記憶口訣,激發學生記憶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能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並能初步學會用類推方法學習新知識。

四、教學重難點:

由於乘法口訣是國小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後計算具有重要的作用,還因為口訣數量增多和積的增大,學生記憶困難,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為:

教學重點:編制7的乘法口訣,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教學難點:熟記7的乘法口訣,會用口訣進行計算。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本着“思路讓學生想,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得,小結讓學生講”的原則,我確定如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先學後教,當堂內化。

2.學法: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善於思考,積極探索,學會用已有知識類推出新知識。

其中主要滲透了兩種數學思想:

一是利用知識遷移得到新知的類推思想;二是最後一題把複雜變為簡單的轉換思想。

六、教學程序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瞭如下六個環節: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一)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1.學生搶答。

2.根據七巧板説出上課標題。

3.猜測7的乘法口訣的樣子

1.出示提示語。

2.書寫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通過猜一猜,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以已有知識經驗嘗試説出7的乘法口訣的特點。

(二)

探究新知

編制口訣

學生完成課堂作業單,列出乘法算式,最後依據乘法算式和已有知識經驗編制出口訣。

1.引導學生先完成前兩句口訣的編制。

2.在教室巡迴指導。

利用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讓他們獨立自主的編制口訣,在編制中進一步感受口訣的來源和含義,從而突出重點。

(三)

多種形式

記憶口訣

1.學生彙報編制的口訣。

2.觀察探索口訣的特點。

3.以齊讀、對口令等形式記憶口訣。

1.板書7的乘法口訣。

2.引導學生有順序的總結出口訣的特點。

3.指導學生進行記憶。

在彙報和探索口訣特點中進一步理解口訣的含義。

(四)

應用口訣

解決問題

完成大屏幕出示的算一算、填一填、用一用等5道題。

適時點撥,講解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

在練習中,感受學習乘法口訣的價值及它在生活中的應用。

(五)

回顧知識

課堂總結

説一説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捕捉信息,適時給予加強。

增強反思意識,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六)

板書設計

仔細觀察

7的乘法口訣

養成規範書寫的好習慣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是圍繞“編口訣”、“記口訣”、“用口訣”展開教學的。剛開始採用“猜一猜”活動創設別有情趣的導入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在進行7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中,學生自主生成7的乘法口訣,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7的口訣相對難記,我讓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出規律後,再結合對口令、開火車、來加強記憶,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在對7的乘法口訣進行練習時,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看“日曆”計算天數、計算古詩的字數等,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現象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最終將學生數學思維的觸角引向生活,引向社會大課堂!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白楊》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回內地接將要上國小的兩個孩子,在返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同時希望自己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歌頌紮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

二、説教學目標 :

1、瞭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希望。

2、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幷寫小練筆。

三、説教學重點:

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

四、説教學難點:

體會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五、説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一種美好的境界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

六、説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學生了解白楊是一種極普通的樹。

(二)檢查預習

有小主持人檢查詞語及本課主要寫了什麼?

(三)老師帶領學生學習課文

首先讓學生快速讀課文,找一找白楊有什麼特點?抓住爸爸説的一段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通過讀,小組討論交流,彙報,總結出白楊有三大特點:直 、適應性強、不怕困難。然後引導學生簡單理解小白楊有沒有這樣的特點,出示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學生總結概括。

然後重點理解爸爸是個怎樣的人,通過課文段落: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學生很容易看出孩子對爸爸瞭解甚少。接着讓學生彙報蒐集的西部戰略資料,進一步瞭解,爸爸是個怎樣的人及當年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有着怎樣的品質。總結出:他們同樣像白楊一樣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裏需要就在哪裏安家。體現出他們無私奉獻精神。

孩子能不能行,從哪裏看出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這一句話就很容易看出來。

最後,學生通過看板書,深入瞭解白楊和爸爸有什麼關係?學生回答完,老師總結,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緊接着出示小練筆,學生先交流然後練筆,最後一生説説自己的小練筆內容,學生評價,老師小結。

總結提升:同學們,讓我們共同記住白楊的特點,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精神,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説課稿 篇5

在座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很高興能和各位老師一同研討、一同學習。我們本節課的教研主題是:體會算法多樣化,指導優化算法。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72頁、73頁的《有幾瓶牛奶》。

經過我們幾位教師的研討,對本節課的教學背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幾瓶牛奶”的情境活動是學生第一次接觸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階段。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⑴根據生活情境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以供學生進行思考。⑵呈現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幾種思考方法。⑶直接對進位加法的算式進行計算,以作為鞏固練習。學好這部分知識將對學生的後續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20以內的數及其運算的經驗,他們喜歡從身邊的事例中學習數學。通過前面的數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十進制。但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盡可能地安排擺一擺、數一數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算理,優化算法。

根據我們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學生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並理解“湊十”方法的簡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增進對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立為:滲透轉化思想,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優化算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理念,教師將採用“引導——探究——發展”這一教學方式組織教與學的活動。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課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動態的、多元的評價方式,同時注重以多媒體課件和多種學具為憑藉,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基於以上理解,我們將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上課伊始,教師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給淘淘介紹有營養的食品”的學習情境,課件適時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讓學生根據兩盒牛奶的數量提出問題,從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幾的數學問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環節:探究算法,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第一步是指導列式。首先讓學生説一説畫面中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彙報時,教師適時引導、評價。

第二步是探索算法。《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先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小棒或圓片代表兩盒牛奶擺一擺,説一説,或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並把自己的方法説給同桌聽。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巡視,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然後,學生自由彙報算法,全班交流算法。這裏先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在與同伴的交流、比較中不斷優化完善自己的算法。在此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湊十法”,使學生髮現幾種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有聯繫的,從而突出教學的重點。這種算法多樣化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他們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好!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説課的題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活動方法、説活動準備、説活動過程、説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竹子真好用》是幼兒園大班下冊的科學領域活動內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廣泛,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揚樂聲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轉騰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處非常廣泛,本次活動主要是帶領幼兒走進竹子世界、瞭解竹子的各種不同用途。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結合《綱要》的具體要求,我設計瞭如下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能夠激發對大自然的愛。

2.能力目標:通過本次活動,發展觀察能力。

3.認知目標: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活動目標的分析,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本次活動的重點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二、説學情

在活動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是教師首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在活動開展之前,我將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

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和求知慾都很強,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抽象邏輯能力,能初步獲得外部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設計的活動,主要以幼兒的觀察、遊戲為主,讓幼兒在觀察、遊戲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三、説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教師要採取尊重、交流、互動、共同建構的方式,讓幼兒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遊戲法、觀察法等來進行教學活動。遊戲法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運用遊戲法可以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觀察法是幼兒初步認識周圍世界,積累感性經驗的重要途徑。

四、説活動準備

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只有藉助於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瞭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據這一特點,我主要準備以下材料:

1.掛圖和製作好的視頻;

2.代表各種不同竹製品的頭飾;

3.每人一個竹蜻蜓。

五、説活動過程

以上對於教材和幼兒的分析都是為我們活動過程的設計做鋪墊的,接下來我將説説我的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貓博士為主人翁來創設情境,進行如下導入:竹子是熊貓博士的最愛,最近呀,熊貓博士又多了一項愛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園,裏面全是用竹子製成的物品,熊博士喜愛的不得了,逢人就説: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處多又多。

多在哪裏呢?小朋友們想知道麼?那今天我們就有請熊貓博作為導遊,帶領我們一起走進竹子世界。

以熊貓博士為主人翁進行導入,即聯繫了上次活動的內容,同時也為下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二)自由交談,初步瞭解

1.幼兒自由交談

教師以熊博士的要求為由,向小朋友們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用竹子製成的物品?鼓勵幼兒積極回答,並對幼兒的回答及時給予鼓勵。

2.出示圖片,集體交流

教師繼續創設情境:剛才我們的談話呀,熊博士都聽到了,他説,他見過的竹製品可比大家的.還要多!比我們説的還要多,那還有哪些竹製品是我們沒見過的呢?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啊?那我們就跟隨熊博士一起走進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圖片,提出問題:認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圖片上都有哪些東西是用竹子製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沒見過的竹製品?先讓小朋友們互相説一説,再找人回答交流。

這個環節主要通過創設情境,鼓勵幼兒觀察、交流,

(三)集體討論,探討用途

這個環節通過播放視頻,帶領小朋友們一起觀看,讓熊貓博士對竹製品用途進行介紹。視頻結束,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幼兒進行回顧。

瞭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後,通過打電話的遊戲鞏固以上環節,目的是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遊戲開始之前,要向他們講明遊戲內容和規則:戴上標有不同竹製品的頭飾,等待熊博士打來電話,他會講明需要什麼,誰能滿足他的要求誰就要主動站出來。

(四)遊戲環節設計如下:

“叮鈴鈴,叮鈴鈴,電話鈴聲響起了,熊貓博士要休息,哪個工具站出來?”(椅子)

“叮鈴鈴,叮鈴鈴,電話鈴聲響起了,熊貓博士要掃地,哪個工具站出來?”(掃把)

……

這部分主要通過視頻和遊戲展開,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玩中學、學中玩,達到寓教育於遊戲的目的。

(五)遊戲活動,玩竹具

最後帶領小朋友們一起玩竹蜻蜓,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的活動。

六、説活動延伸

為了保證幼兒學習的完整性、延續性,我會採用家園共育的方法,讓幼兒回家給自己的父母講一講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國標本六年級上冊P68~69的《比的意義》。本節課是“認識比”這一單元的起始課。之前,學生已經分階段認識了分數及除法的關係,學習了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這些知識和方法都是學習本節課內容的直接基礎。

本課教材在安排比的意義的學習時,分為三個層次: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係。深入理解比的意義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對後繼學習特別是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沒有對比的意義的準確理解與深刻把握,從表面上看,學生也能比較熟練地求比值、化簡比,或者是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但在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上則表現得較弱,呈現出基礎不紮實的弊端。因此,讓學生深刻理解比的意義,溝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排除現實生活中大量“差比”關係對本課學習的負遷移,顯得尤為重要。

我做了如下的目標設定:

A: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

2、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明白比的後項不能為0的道理,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B:過程與方法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關係的過程,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自學課本主動建構知識,掌握自學的方法。

C: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閲讀“你知道嗎?”,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感受數學的美。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比的意義。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

為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

⑴從實際的生活中,引導學生髮現數學知識。

⑵採用情景引題,觀察、對比、總結的教學方法。

2、學法

日本著名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指出:“作為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到兩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是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點等,這些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學習方法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此,認真觀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共分四個教學板塊: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主活動,認識比。

(三)小組合作、深入認識比。

(四)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從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的圖片導入新課,一方面將學生關於“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的舊知與經驗喚醒,為學生隨後實現由舊知向新知的遷移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讓學生髮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為後面拓展介紹“黃金比”埋下伏筆,還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美的薰陶。這一板塊的目的是喚起舊知,滲透C1、C2目標。

第二板塊、自主活動,認識比:

1. 用比表示兩個同類量的相除關係。

例1的教學,教師結合學生交流時出現的“表示兩種量倍數關係”的句子,自然而然地展開引導:長是寬的 ,我們還可以説成:長到和寬的比是3比2;類似地,寬是長的 ,我們還可以説成:寬和長的比是2比3,使學生認識到:這裏的“比”與剛才提到的“相差關係”不一樣,有利於學生順利地將新知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再通過對比,加強對比的有序性的理解,提醒今後他們在描述某個比時,一定要按照敍述的順序,弄清誰和誰比,不能顛倒。

“試一試”的.教學,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進一步解釋每個比的具體意義,從另一個側面調用學生已有的關於倍數、份數、分數等經驗,豐富學生對比這一抽象概念的認識。

2. 用比表示兩個不同類量的相除關係。

通過例2的教學,喚醒學生相應的除法計算的數量關係,幫助學生明確:速度=路程÷時間,速度實際上是表示了路程與時間相除的關係。這種關係也可以用比來表示。由此引入兩個不同類量之間的比。再通過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至此,學生對比獲得了全面而感性的認識。

這一板塊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A1。

第三板塊、小組合作、深入認識比:

對於比的意義的深刻把握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概念上,比的各部分名稱以及比值的求法,它與除法和分數的聯繫也是對於比的意義的把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鑑於這部分的內容較多且比較零散,我讓學生採取了自學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對於相對簡單的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以及比值的求法,獨立自學完全能夠掌握。我讓學生看書自學,然後組織同學們彙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再並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彙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而對於較為複雜的比、除法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我則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合作交流,互相補充,完善認識,促使了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繫,並通過相關練習引出了“比的後項不能是0”,比較自然地突破了難點。

這一板塊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A2,A3,B1,B2,C2。

第四板塊、 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最後這個環節,先針對本課知識點進行辨析和判斷練習,再計算課始三幅圖中寬和長的比,不但提高了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起到了一個梳理作用。到這個環節結束,學生對於比的概念的建構應該比較完善了。

最後通過一組資料介紹黃金分割這個有趣的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數學對於藝術美的價值所在。這個環節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對比的意義進行了一個挖掘。同時這也是一個思想教育的過程,讓學生不僅感受到藝術美,更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這一板塊是全面落實各類教學目標,重點是對課本知識的拓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今天的教學中我感到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最遺憾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以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為主,而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和互相學習的比較少。另外,由於我對新教育的學習剛起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教育的理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有效”二字,還需要我不斷去探索和研究。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幫助我更快進步。謝謝!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圓柱的認識是一節幾何知識的課,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包括圓柱的特徵,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掌握它的特徵,瞭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側面展開圖。

2、 能力目標:

(1) 通過對常見的罐頭盒,圓木等實物的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2) 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把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測驗展開圖形的各邊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

3、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柱的特徵

難點: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用觀察法,從直觀實物入手,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用演示介紹法,讓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用實踐操作法,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如果按以上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在學習中將會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認識圓柱。

三、説教學過程設計

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一)新課導入

我採用了複習的方法,導入新課

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讓學生判斷是什麼形狀,有什麼特徵?學生回答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如果將正方體的上下兩個面變成圓柱形的,你們想象一下,它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後,老師電腦演示圖形,同學們睜開眼睛看,屏幕上的圖形哪一個與你想象的相吻合?驗證同學們想象的是否正確,上劃√號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聆聽幾何圖形圓柱。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 探究新知

1、 感知圓柱的特徵,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形物體,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多種感觀來認識圓柱的特徵。(先獨立觀察思考,然後小組研究討論圓柱的特徵,再小組交流)學生探究時,教師穿梭於個小組之間,或是指導,或是聆聽

2、 彙報交流結果(每組推薦一生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選擇板書)

3、 通過演示證明學生討論結果是正確,加強學生的直觀認識。

4、 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師設置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嗎?請小組合作研究後回答老師的問題好嗎?請同學們用老師發給你們的帶有商標紙的圓柱形物體進行研究,看哪個小組的發現多?

教師不強調學生沿一條高剪開,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① 沿一條線段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

② 沿一條線段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③ 用手撕開,得到一個不規則的圖形

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用割拼法都能得到一個長方形,同學們觀察一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跟圓柱的哪些部分有關?有什麼關係?演示證明同學們的科研結果是否正確?

5、 看書質疑

同學們打開課本31頁,看完31、32頁,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學生之間相互解決重點問題為師點撥注入。

6、 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① 展示(指出下列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② 指出你課桌上圓柱形物體的底面、側面和高

③ 填空:

圓柱兩個底面是( )的兩個圓,圓柱有( )個側面,圓柱有( )條高,高的長度都( ),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 )形,長方形的長等於( )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 )

(三) 課末小結:

同學們非常棒,小組合作的很好。我採用了激勵討論法,討論研究的結果非常正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希望同學們平日多觀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你身邊的實際問題。

(四) 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底面(上下兩個完全相同的圓)

特徵 側面(一個)

高(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長方形

1、沿高剪

正方形

2、斜着剪:平行四邊形

側面展開 割拼成長方形

3、任意撕形:不規則圖形

4、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形高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4-95頁,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學生是第一次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從表面上看這部分知識雖然簡單,但一年級的學生能在統計的過程中,不重複、不遺漏是統計中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讓學生對收集的結果進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幾種圖形,實質上是在整理幾組數據,這一概念的轉變對學生來的説會感到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身邊具體事例、直觀教學使學生理解統計的意義,幫助學生建立統計的初步概念。學好這部分內容,更為學生以後續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紮實基礎。

依據“新課標”理念,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識規律,確定本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收集及整理數據的過程,認識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藉助有趣、音樂(小列兵)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統計活動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主動探求的慾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教學難點:能夠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二、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但學生對它的認識卻各不相同。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並得以發展,就必須引領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本課設計理念,力求體現學習是“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教法上體現“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的思想;學法上突出“自主學習,實踐感知”。本課學習活動,從學生的感性出發,通過“樂”中學,“動”中思,“比”中悟,體驗統計的產生、發展過程,初步理解統計的含義。教師創設了“統計參加鼓號隊人數、統計獲獎情況、統計早餐”三個有利於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的學習環境,使教法與學法和諧地統一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這個教育目標上。

三、教學過程

(一)音樂引入-----設置疑問、體驗統計的產生

教育家雨果説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根據這一點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節課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展開教學,再讓學生迴歸生活説一説對樂器的認識選擇那一種自己鼓掌喜歡的樂器,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體現“新課標”的學科整合。引用“你有什麼辦法知道喜歡那一種樂器的人最多”啟發學生體驗統計的產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動手操作、引發爭論、初步掌握統計的意義

國小生在理解數學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經過一個積累、沉澱和深化的過程。教材的重點,往往就是學生認識上的轉折。就本節課而言,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於是,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開展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第一層:收集數據:製作小組統計圖。

1、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自己意願在小組內貼上自己喜歡的樂器) 合作要求:(1)每人只能選擇一種樂器 (2)貼好的小組請各組小朋友數-數各在多少個?

小組統計表

小號

長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彙報統計結果。引導學生完整的描述。 (如;我們組有10個人,參加指揮捧的有2人,參加小號的有1人,參加大鼓的有2人,參加鑔有4人,參加小鼓的有1人)這樣一方面是有意識培養學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確保統計的準確性。

第二層:整理數據:製作全班統計圖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

1、認識統計圖各小組長完成全班的統計圖,通過表格的誰多?誰少?陳述表格好處引導學生小結:這樣的圖都叫統計圖。 全班統計最喜歡的樂器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2、認識統計表全班互相交流數一數統計圖中每種樂器各有多少的過程中尋找一種記錄的方法引出“統計表”。、並請學生上台板演完成統計表讓他們介紹數數方法集體糾正,同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肯定並及時表揚。

名 稱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數量

第三層:根據數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滲透品行教育。

引導學生 根據統計表提出簡單數學問題?如:生1:__最多,__最少。生2:__比__多__個 生3:__比__少__個。並讓學生互動解答根據計算結果的揭示板書課題“統計最多的樂器”通過你想對我們的輔導員説些什麼,滲透尊敬師長的品行教育。

三個層次的'教學,使學生對統計意識理解經歷一個逐步豐富的認知過程,“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鋪墊,學生對統計的理解將更深刻,更透徹,學生能將數學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對統計的應用將更得心應手。

三、鞏固提高-----應用體驗、梳理知識

活動1:欣賞比賽實錄完成統計表

通過播放CD我校鼓號隊市區特等獎比賽實錄,出示圖表數一數近幾年的獲獎情況請學生完成統計表(學生上台扳演,集體訂正)。這個教學活動不但學生能學以致用,還有意識讓學瞭解我校鼓號隊的發展歷程及取了得的輝煌的成績,發散思維讓學看統計表情況説一句話。這一環節主要激發學生拿省級,國家級的長遠目標,從而滲透愛國、愛校、學家的思想教育。

活動2:統計最喜歡的早餐

通過出示學生熟悉早餐圖片(麪條、麪包、雞蛋、牛奶)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統計最喜歡的早餐、完成統計表,再讓小組彙報統計情況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解答。老師通過多媒體現場製作全班的統計圖,再一次掀起學習的熱潮,根據統計結果教育孩子平時注意飲食均蘅,使教學活動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舞台。這一環節讓學生再一次經歷收集---整理數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全過程

四、對照目標-----評價整理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對照學習前共同確定的學習目標,説一説:學會了什麼?學得怎麼樣?這樣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課後,教師給學生們佈置作業:你能用今天學的知識,製作一張你一家人的“年齡統計圖”嗎?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始終貫穿於參加鼓號隊為主線遵循學生獲得和應用認知的規律,讓學生在自已的具體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經歷一個“收集-整理-描述-概括-運用-提高”的認知過程。教師立足發展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在探索活動中,使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澄清的體驗過程,享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

最後,為較好的突出本課的重難點,設計本課板書如下:

統計最喜歡的樂器

名 稱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數量

指揮棒最多 大鼓最少。

指揮棒比大鼓多多少個 ?

21-9=12(個)

Tags:説課稿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