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6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第二冊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課文通過有趣的童話故事,描寫了小壁虎向小魚、老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説明了魚、牛、燕子尾巴的用處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文章生動有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課程計劃》指出,中年級學生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詞句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據此,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有:

知識和技能:

1、能夠正確地觀察圖畫,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課文內容。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和學生的表演,以讀為主線,開展研究式和體驗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由於學生知識水平有限,生活圈子小,對於一些自然科學現象不太瞭解。因此,小魚、老黃牛、燕子尾巴的用途是本課的重點,壁虎尾巴具有保護自己的作用及可以再生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二、説教法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和實踐。我根據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和自學能力的特點,參照普教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質疑、導學、探究”的教學模式,通過“教——扶——放”的導學策略和直觀演示的方法,合理的處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

1、演示法: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形、聲、色的運用與結合,能有效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情感,把課文描繪的內容再現出來,符合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特點。因此在學習三至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接着通過觀看多媒體,讓學生理解“搖、擺、甩”的含義,這樣既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培養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體驗式教學法對於學生來説非常重要,因為通過參與,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體驗,學生能更深刻的感知文章的內容。因此,本課讓學生戴着頭飾去表演小壁虎向小魚、老黃牛、燕子借尾巴的過程,目的也在於此。

三、説學法

學生由年齡小,理解語言的能力比較差,再加上學生交際面窄,他們學習語文存在一些困難。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上,我採取了以下方法:

1、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針對本課圖文並茂,內容生動,情節多有反覆的特點,引導學生運用“設疑——朗讀——討論——體會”的方法進行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2、通過表演,加深理解。讓學生在接受信息方面受到影響。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3、加大讀的份量。讀對於學生非常重要,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培養語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葉聖陶先生也十分重視朗讀,他認為:朗讀可以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去,“激昂處還他於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可以培養語感,而且理解難以言傳的文章韻味。

四、説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整體感知。

上課之初,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出示小壁虎的圖片,並問學生: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為什麼它還要借尾巴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去尋找答案吧!接着讓學生看書中插圖,初讀課文。

(二)讀演結合,深入理解。

1、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接下來細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師藉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一掙、難看”的意思。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沒有尾巴多難看哪!”的語氣。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抓住“怎樣借”重點分析課文,我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為主,學習第四自然段採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採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這部分主要採用“設疑—朗讀—討論—體會”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注重讓學生朗讀和表演。

通過細讀、品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小動物活潑可愛的內心世界,再加上教師抓住重點詞語“搖、擺、甩”,讓學生用手勢去體會動作,學生更能掌握小動物的特點。通過讓學生佩戴小壁虎、小魚、老黃牛、燕子的頭飾進行表演,學生能充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為後面突破教學難點,埋下了伏筆。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用處。

既然動物的尾巴都有用,那麼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麼用呢?課文中沒有直接説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學生自由讀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變化的詞語。(難過、高興)小壁虎為什麼難過?因為它向水裏的魚、陸上的黃牛、空中的燕子都沒借到尾巴。為什麼高興?因為它又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掙就斷,斷了能長出新的來,這種易斷、再生的特點對它有什麼用處?重放課件:一條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掙不斷會發生什麼後果?(會被蛇吃掉)從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從而突破了難點。

4、拓展知識,適當延伸。

學習了《小壁虎借尾巴》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魚的尾巴能撥水,黃牛的尾巴能趕蠅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護自己。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有什麼用?

5、看圖複述,發展語言。《課程計劃》指出: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通過看圖複述,學生再説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今後的寫打下了基礎。

五説板書設計

本課緊緊圍繞小壁虎借尾巴的起因、結果,來設計板書,旨在理清文章的思路,重在突出關鍵詞語進行設計。

總之,本課設計上能以學生為本,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思,在體驗中有所悟。發展了語言,陶冶了情操,是語文學習和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在一起,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説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章內容是選修三的結尾章節。在學習了原子結構與性質,分子結構與性質後順理成章的學習到了晶體的結構和性質。本節內容的安排在本章中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晶體知識的一般方法,對研究金屬晶體的結構以及性質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又為繼續學好離子晶體打下了基礎,使學生的晶體結構理論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二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金屬鍵的概念和電子氣理論

初步學會運用電子氣理論解釋金屬的物理性質

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進行分析判斷

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艱辛

感受化學微觀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三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金屬鍵的涵義

用電子氣理論解釋金屬的一些物理性質

教學難點:電子氣理論對金屬的一些物理性質的解釋

四 教法和學法

教法:情境激學 設問驅動 多媒體輔助

學法:自主學習 分組討論 探究學習

五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一 複習提問

設計意圖:聯繫前面所學知識,給本節課的學習作指導

教學環節二 圖片引題

展示一些金屬單質的圖片和一些金屬應用的圖片,由學生討論完成金屬通性的總結

教學環節三 展示動畫

展示金屬內部結構動畫,並給出一定的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電子的海洋”的存在性。適時地帶領學生總結歸納,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

教學環節四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激發興趣

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是教師平時培養學生能力的重中之重,這節課在這個環節的設置上更是突出的.體現了這一意圖。結合許多生活實例,最終提出以下一些討論是很合理,也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成就感的。

【討論1】金屬為什麼易導電?

【討論2】金屬為什麼易導熱?

【討論3】金屬為什麼具有延展性?

在這個環節中着重讓學生參與討論,把討論的結果彙總,以文字稿的形式投影展示,並由學生代表到講台前給大家講解,既鍛鍊了學生的表達,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最後給與學生很高評價和肯定,實現總體能力的提升。

教學環節五 小知識介紹 練習 作業

介紹小知識:金屬光澤和金屬之最,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堂練習的選擇:第一道題再次鞏固本節課新知,考查學生對新知的接受情況;第二道題將學習過的晶體知識綜合考察,使知識自成系統。

六 課後作業和課後思考

繼續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整合能力,使知識形成體系。

最後感謝各位專家、老師的點評,我會繼續努力的!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25頁到26頁的內容。

2、教材分析

《分數除法(一)》是第三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認識了倒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中呈現了兩個問題,就是把4/7分別平均分成2 份、3份,目的是讓學生在塗一塗、算一算的過程中,藉助圖形語言,利用已學過的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有關分數除法的問題,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並從中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踐活動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結論”的過程,體驗其中的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4、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

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能夠運用分數除以整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6、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對本節課進行教學,課前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等。

二、説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將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思維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1、自主探究、尋求方法

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尋求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2、設計教法體現主體

課堂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領路人,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各抒已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分層練習、注重發展

練習有層次,由嘗試練習到綜合練習到發展練習,層層深入。

三、説教學流程

根據以上的教學理念,結合本課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程序設計為以下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具體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一) 激趣導入——十兄弟的故事

大蝦夫妻生活窘迫,突然有一天,從天上降下來十顆晶石。無惡不作的大帥得知後,欲搶奪晶石。怎麼辦呢?,大蝦夫妻想到了一個辦法?把它是吃了吧。妻子將十顆晶石分為兩次吃,她每次吃多少呢?

創設這一情境,是因為《十兄弟》這個電影,大家都看都過。富有神話色彩,學生會感興趣。在興趣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分數除法

為了使故事和所學知識連貫起來,所以我又利用故事來引出新知。展示多媒體:幾天後,神奇的事發生了,大蝦妻子懷孕還生下10個孩子。十個孩子一夜長大,而且各有本領,由於家裏窮沒有東西吃,所以大蝦的妻子就把一張餅的4/7分給大口九和飛天五,他們每人分多少呢?為了讓學生能夠動手操作,告訴學生把餅看作成長方形,這樣就回歸到我們熟悉的圖形中了。

把一張紙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讓學生自主思考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紙,先把紙平均分成7份,再塗出其中的4份,然後再將這4份平均分成2份,將其中1份塗色,最後看看塗上色的這部分佔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在彙報反饋時,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示出來,即分、塗的過程。使每位學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維方法。通過思考操作學生達成共識: 裏有4個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個1/7,是2/7。接着讓學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同時理解了分數除法的意義。

2、比較歸納,初探算法

我繼續給學生講故事,從而引出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就不會感覺到枯燥。大蝦妻看看大口九,他一人能吃兩個人的飯,又想想,最後決定把這張餅的4/7分給高腳七、飛天五和大喊十,每個人分到多少?

我引導學生再一次進行探究。為了便於全班統一交流,我選取學生舉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進一步研究,如4/7÷3,我引導學生再一次進行探究。為了便於全班統一交流,我選取學生舉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進一步研究。此時,先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塗一塗,然後再讓他們進行小組交流。此時,先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塗一塗,然後再讓他們進行小組交流。根據學生的小組討論,學生髮現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這張紙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時我還引導學生髮現:把4/7平均分成3份,這其中的一份實際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算式是4/7×1/3=4/21。比較兩個算式,學生很快發現它們是相等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引導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經驗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本環節的設計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體驗了“探索——發現——驗證——修改”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完成了知識的自我建構,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分數除以整數意義的理解,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

課件出示

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在本節課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知識,我先讓學生通過塗一塗,進一步感知分數除法的意義,初步感知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然後提出是不是除以一個整數就可以乘它的倒數呢?通過三組算式來驗證提出的假設,這樣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親身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四、鞏固應用

我們知道通過形式多樣、難易程度適當的習題,讓學生在有層次的練習中鞏固本節課的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所以我設計了以下鞏固練習:

1、算一算

在分餅的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了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十兄弟想考一考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教師出示算式,提出要求:口述計算過程)

學生選兩道在練習本上做一做。

此過程我要時刻提醒學生計算的結果,能化簡一定要化簡。

2、填一填

師:學會了知識就要靈活的運用,這道題你們能填上嗎?

學生獨立在書上試一試。

集體訂正。

從簡單的問題要逐漸加深,從填一填的題中可以讓學生對計算方法理解充分。

3、拓展練習

拓展練習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在計算過程中遇到帶分數怎麼辦?有的學生會想到化假分數,這樣即複習了舊知識又鞏固了新知識。

4、解決問題。

師:為了使我們的校園更整潔,學校給我們各班劃分了分擔區,這一週輪到第一組負責分擔區的衞生,

老師想把分擔區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給四個人來負責,你們能算出每個人負責整個分擔區的幾分之幾嗎?

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彙報完成情況。

運用分數除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呢?誰能像老師這樣來説一説生活中的問題,讓大家解決。

五、課堂總結

一個新的計算結論必須反覆驗證。讓學生通過實際運算再次驗證一個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學生在不斷地思考與驗證中,也深刻理解了分數除法的計算算理。讓學生自己總結,教師補充,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上教學程序的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對計算進行探究式教學,也是新理念的挑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操作、思考、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發展了智力,培養了積極的學習情感,三維目標得到了有機的整合。

六、作業

作業是對本節課知識的再鞏固,同時還要聯繫實際,制定作業是:

運用分數除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呢?回家編幾道生活中的問題,明天我們再一起解決。

七、説教學預測

在本次教學設計中我們是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同時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體會分數除法轉化的方法,並會利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我們教研組相信學生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而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

説課稿 篇4

一、説指導思想

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家庭的重視,而作為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舞蹈教育,也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背景下與其它藝術門類百花齊放。對於基礎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打破原來的“言傳身授”的古老教育模式,使舞蹈教育開闢一片新的天地!

二、説教材

1、教材分析:蒙族是少數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當中的一員,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國北方草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勤勞勇敢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的散居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省、區。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2、教學內容: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蒙族舞的體態風格,並且靈活運用蒙族的各種手形手位。

3、教學目標:

⑴通過蒙族舞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蒙族舞蹈的基本風格,基本造型,動作韻律特點等。

⑵擴大豐富學生的眼界及知識,廣泛積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斷提高自身鑑賞,舞蹈表演的能力。

⑶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動作融會貫通,學會簡單的創編。

⑷培養、增進學生熱愛少數民族文化的情感。

4、教學重點:舞蹈雖然是動作的藝術,但不僅僅只是做做動作而已,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民族的風格特點。這節課的重點就放在對蒙族舞基本動作的教授上,因為學生做動作往往是單純的模仿,有時候還模仿的不像,再加上這節課的內容較多,要力求使他們把動作掌握好,是這節課的重點。

5、教學難點:這節課的難點就是要求學生們創編。這些學生大多沒有什麼舞蹈基礎,創編對於他們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的。再加上她們都是幼師生,將來很有可能走上教學崗位,所以學會基本的舞蹈的創編對他們來説也是一項基本技能。

三、學教法

為了學生能夠更準確的抓住蒙族舞的風格特點,攻克舞蹈的重點和難點,我主要操用了以下的方法:

1、視覺圖像法:首先蒙族的風土人情、文化內涵等對於我們這些漢族的孩子來説不那麼瞭解,為了學生能更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我先拿出了一幅具有蒙族特色的飾品,通過視覺的刺激和教師對飾品的講解,逐漸的引出蒙族舞蹈的體態特點,使同學們在欣賞中接受知識,在介紹手形、手位時,我打破了以前那種老師做,學生學的傳統模式,找了許多手形手位的示範圖,讓學生們自己去找動作,去配動作,避免枯燥的説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更加形象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強化作用。

2、情景模擬法:和一般的課不同的是,這節課我把它設計成為一節“舞蹈採風行動”,老師為導遊,學生則為快樂的旅行者,從認識蒙族到走進蒙族,始終讓她們感覺到自己好像真的身臨其境一般,不會覺得上課會有什麼壓力,能夠很好的融入其中。

3、語言啟發法:教師的語言是最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教師的語言生動,學生就會很容易接受。在這節課中,我不斷的用語言來啟發學生,讓她們轉化角色,把自己轉換成一位美麗的蒙族少女,這樣她們做動作會顯得比較自信,對於我們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是很有幫助的。

四、説學法

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教法和學法是相統一的,有什麼樣的教法就有什麼樣的學法,應該説教學思想決定了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決定了教法與學法。但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都必須重視學生的存在,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上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用視覺的觀察來模仿老師的動作和圖片的動作,聽覺來把握蒙族舞蹈的風格以及樂曲的旋律和節奏,不斷的鼓勵、啟發她們主動性的學習。注重學生創造性的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滲入素質教育。

五、説教學順序

1、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2、導入:教師在優美的蒙族音樂聲中,介紹蒙族及蒙族舞蹈,完了後,讓她們談談聽完之後的感受,從而引出蒙族姑娘的飾品,通過飾品再引出蒙族舞蹈的體態特點。

3、達標教學: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採用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方法:

⑴在做夢族舞體態動作的時候,是通過欣賞一個飾品後再去做的,加上教師的講解,學生對這一塊內容馬上就掌握了。

⑵手形手位的教授。利用一些手形手位的圖片,再加上對於騎馬這種動作的描述,使學生們強化記憶。

⑶再接下去就是創編實踐。這一塊內容是本課的難點,在學生創編之前教師帶頭編了一個舞蹈,讓學生一邊看,以便帶着問題:老師在這個舞蹈當中用了那些手形手位,老師是怎樣進行編排的?讓學生首先明白創編是怎麼回事兒。然後,教師要做的就是鼓勵她們大膽的創編,活學活用,這樣,編一組4個8拍的動作應該是可以完成的。編完之後,還讓她們跳出來,並且大家一塊兒來學。

説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瞭解世界是由不同物質組成的,不同物體有大有小。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組成。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

4、知道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5、瞭解一些物理學家發現微觀粒子的情況。

重點:分子原子的組成。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難點: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教法:講授法,圖片、視頻展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告訴學生,同學們讓我們仰望天空,你知道宇宙有多大嗎?你知道宇宙的結構,還有我們周圍物質的結構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問題。

(板書課題)

(二)根據課題,提出問題

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請大家認真看書提出你的問題。

1、學生看書。

2、老師提問幾個學生。

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大都跟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也有關。下面老師按學習的順序,將大家提出的問題,整理補充為我們的自探問題,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提供幫助。

(三)出示自探問題

1、我們周圍的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2、分子是由什麼組成的?

3、原子是由什麼組成的?

4、什麼是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5、原子核由什麼組成?質子,中子由什麼組成?質子、中子、電子各帶什麼電?

(四)。教師點撥與精講(結合學生回答情況)

1、下面我們再回看一下,開始我們提出的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你還有什麼問題和想法想提出來?在網上或其他書籍中看到過的與本節內容有關的也可以。

例:1、你能試着畫出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嗎?

2、既然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正電那麼為什麼我們平時摸物體不感到有電(麻手)?

(五)運用拓展

1、根據本節學習的內容,學生自編習題,交流回答。

(小組間)請你當小老師,編一道題來考考大家。

2、根據學生自編習題的情況,有選擇的出示習題供學生練習。

自備習題

1、原子的結構跟我們知道的下面哪一個相似?

A、麪包 B、西瓜 C、芝麻餅 D、太陽系的構成。

2、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是哪位物理學家提出的?

A、道爾頓 B、牛頓 C、湯姆孫 D、盧瑟福。

課堂總結

1、學生談學習收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請談一談。

2、由物理課代表評價本節課活動情況。

(六)、作業設計

本節後的作業題P218、1、2、3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確立依據:教學大綱的規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塊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A.瞭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

B.掌握世界洋流分佈,識記重要洋流的名稱;

C.通過臨摹提高用圖能力;

D.學會用相關的知識規律來解釋實際問題,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

B.通過讓學生繪製全球風帶模式圖,世界洋流模式圖,培養學生的解圖能力和觀察探究能力;

C.通過問題討論,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繫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B.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3、教學重點: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為重點。

4、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佈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地理基礎和生活經驗不足,存在知識缺陷,而歸納總結又是他們的薄弱環節,故確定其為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從學生心理上來看:

高一學生好奇心強,對自然界中的地理現象覺得神祕,有一定的探究,渴望獲取新知識。

2、從知識儲備上來看:

學生的地理思維還較薄弱,特別是在探究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上存在較大困難,儘管他們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過程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契機”,讓學生在探究性的學習中,主動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發展。

三、説教學方法:

1、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學為主線的“三主”原則,重視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性,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故而本課將採用讀圖分析法、繪圖分析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進行授課。例如:①、以傳統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手段相結合,引導學生分析繪製出簡圖解釋洋流的成因來突破重點。②、採用自主討論法、圖表導學法,進行分組活動,通過討論完成並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2、課前準備 ①教師:《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多媒體課件 ②學生:導學案

四、説學法: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説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2、師生互動引導學習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繪製理想洋流模式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

3、探究性學習法

在課堂和課餘時間要提供平台給學生討論和展示的機會,因此準備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討論法、基於網絡應用的探究性學習法等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繪製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通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5.比較法

通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佈規律

五、説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大黃鴨漂流記

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預期目標:創設文學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帶着興趣進入課堂。

(2)問題導學,形成概念

依據:以問題導航,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以及通過“知識遷移和同化”建構新知識的能力。

1、洋流的概念 理解突破:由於洋流比較抽象,通過視頻,使學生能夠深刻掌握其概念。

2、洋流的分類(按性質)教學手段:圖表導學法 理解突破:以圖表導學法降低教學和學習難度,從圖3.5 “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冬季)”中,列舉出若干條南北向洋流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等。

預期目標:學生學會並能夠判斷洋流性質。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指出,由於中學生注意力的穩定並不很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徵,此時便圍繞教學重點,抓住教學時機,設置了一些高潮,來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喚醒,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求索,便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接受老師傳授的地理知識。

預期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給學生留下最深刻鮮明的印象,激發學生的“憤悱心理”,並得到學生最富於情感反應的時刻,這時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狀態,從而進行有效教學,進而將學生帶入第三個學習層次“洋流的形成”。

(3)聯繫舊知,構建新知

3、洋流的形成( 讀圖3.4 “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 )

重點突破:首先讓學生結合圖3.4“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自學洋流的形成,並對比“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當學生對比結束後,我將與學生一邊繪製簡圖,一邊分析洋流的成因(見插圖1)。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進而增強學生分析、歸納及動手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預期目標:學生動手做一遍後,能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第四個層次“洋流的分佈規律”。

(4)讀圖繪圖,探究規律

4、洋流的分佈規律(讀圖3.5 “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冬季)”)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

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 。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的歸納分析,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過程化,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設置第二個教學高潮 動手、討論、探究]: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來完成活動,第一小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分別在附圖1中,完成下列步驟:

活動步驟實施方法 及 預期目標

①標出該大洋洋流運行方向以“8”字模式法,引導學生得出其運行方向規律;

②標出該大洋各洋流名稱引導學生速記洋流名稱,並能夠上台演示指明;

③給不同性質的洋流上色以太平洋為例,引導學生給該大洋東西岸的洋流上色,寒流上“藍色調”,暖流上“紅色調”,從而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類比其他幾個大洋,觀察得出其寒暖流分佈規律。

④最後由各小組派代表反饋討論結果,並綜合歸納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在活動過程中,老師走下講台深入學生。教師作為幫助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學會學習。

點評總結 :老師根據學生完成情況作適當點評,並給予鼓勵肯定,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回顧總結本課內容,讓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

(5)例題示範,突破難點

案例分析(解開大黃鴨漂流記”之謎)

(6)探究拓展,引申遷移

拓展運用:案例1:《中國“鴨子艦隊”海上漂流14年》,見附文。

假設學生若也是其中的一隻鴨子,那他將會在14年的狂滔怒海中度過其漫漫的歷險航行,結合案例説明,“鴨子們”如何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呢?試在附圖2中設計其可能的漂流路線,作為課後家庭作業。

附案例1:中國“鴨子艦隊”海上漂流14年

“鴨子艦隊”引發全球尋鴨熱

據英國媒體報道,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的貨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強烈風暴,船上一個裝滿2.9萬隻塑料玩具的集裝箱墜入大海。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1萬多隻玩具鴨組成的“鴨子艦隊”在海洋上漂流了14年、3.5萬公里之後,可能於明年抵達英國海岸。

船隻失事造就“鴨子艦隊”

據報道,“鴨子漂流記”是從1992年開始的。一家玩具工廠的.貨船從中國出發,打算穿越太平洋到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港。但是出發6500公里之後,貨船在國際日界線附近的海洋上遇到猛烈風暴,一個裝滿2.9萬隻浴缸黃色塑料玩具的集裝箱墜入大海並摔裂,令所有玩具、包括海狸、海龜、青蛙和橡皮鴨子等各種玩具漂浮在海面上,由於鴨子的數量較多,因此形成一隻龐大的“鴨子艦隊”隨波逐流。

在最初3年中,其中一批1.9萬隻鴨子完成了1萬多公里的太平洋副熱帶環流,沿途經過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麪,平均每天漂流11公里。

艱苦穿越北極南下

但是,另一批大約1萬隻鴨子被甩出了洋流,向北漂去。1993年,當它們漂流到俄羅斯和美國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時,“鴨子艦隊”被凍在寒冷的浮冰裏,只能緩慢地向北極方向漂流3200公里。

隨後,“鴨子艦隊”又開始南下,在向南漂流6400公里後,到達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當浮冰開始解凍後,這些鴨子終於得以解脱,向美國東海岸漂流3200公里。如今,這1萬來只鴨子仍繼續朝南方漂流。

明年“入侵”英國

如今,“鴨子艦隊”在海洋上漂流14年之後,正向英國“入侵”。監視海洋殘骸的科學家稱,這支“鴨子艦隊”不久前遇上了圍繞加勒比海到英國之間海域的灣流,即將開始漂越大西洋。據預測,“鴨子艦隊”很有可能在大西洋上漂流4800公里後,於20xx年的某個時候抵達英國海岸。

六、説板書設計:

$3.2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1、洋流的定義

暖流

2、洋流的分類

寒流

盛行風

3、洋流的成因 陸地形狀

地轉偏向力

4、洋流的形成模式

5、世界洋流的分佈

6、洋流的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七、教學評價: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聯繫了實際生活,讓學生的口、眼、手、腦動了起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本節的亮點為活動的設計,採用活動探究和小組競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緊張的競賽氛圍下獲取知識。

本節課可能出現的問題:大部分環節都為自主探究,而學生的水平能力有限,個別探究活動可能難以實現。因此,教師要適時的進行補充與引導,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從而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