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55W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説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説課稿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説課稿1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選自《且介亭雜文》,寫於1934年九一八三週年之際,屬於魯迅的後期雜文。這篇雜文針對當時抗日前途悲觀失望的論調提出義正辭嚴的批判,既猛烈抨擊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國民黨反動派,又熱情歌頌了英勇鬥爭的中國人民,對中國前途充滿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對敵人的諷刺犀利如刀,對中華兒女的歌頌熱情似火,能充分顯示出魯迅雜文的語言風格。

學習目標

1、瞭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抓住對方薄弱環節進行有理有據的駁斥。

2、朗讀品味,體會尖鋭犀利、富有戰鬥性的語言特點。

3、學習作者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

教學方法

教學本文,要指導學生多多誦讀,從寫法和語言兩方面突破。首先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理解駁論文的思維流程,深層討論課文意藴,體會駁論文的特點;其次組織學生品味語言,揣摩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魯迅雜文尖鋭犀利,富有戰鬥性和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

課堂上採用誦讀、品讀、圈點勾劃、討論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用心感知,深入體驗,反覆品味,思考探究,最終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瞭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際,距今70年了,文章又是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寫的,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文章思想深邃,語言簡練,學生了解魯迅的作品風格,對深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不妨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或其他途徑蒐集課文和作者的有關背景資料。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個單元我們從《雪》一文中讀到魯迅先生象北方的雪一樣有着不屈服於黑暗現實、獨自抗爭、頑強奮鬥的精神。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再次聆聽先生的教誨。

(由剛學過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導入,學生印象深刻,便於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介紹時代背景及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1、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當時資產階級《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

2、議論文從論證方式上看,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説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論點,即先舉出對方荒謬的論點,然後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荒謬與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無內在邏輯關係,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不能由論據推出。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駁論文,所以有關知識老師一定要講清楚、透徹才能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分析課文)

三、檢查預習

疏通字詞。

讀一讀,並挑選較難寫的字寫一寫。

玄(xuán)虛慨(kǎi)歎誣(wū)蔑(miè)誆(kuāng)騙

省(xǐng)悟搽(chá)渺(miǎo)茫脊樑(jǐ)

懷古傷今自欺欺人為民請命

(識記生字詞是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任務之一,應培養學生紮紮實實地記憶,認認真真地書寫,自覺積累的習慣。)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朗讀全文,思考問題,並在文中勾劃: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

(引導學生多誦讀,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去感知、領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在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在朗讀思考中明確答案。)

第1題:對方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之所以以為他是錯的,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未相信過自己而現在又求神拜佛,則是自欺了。

第2題: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五、精讀課文,討論探究

根據老師所講的有關駁論的知識,細細品讀課文,談談作者用什麼方法駁倒對方的觀點的。

(四人小組討論探究,建議學生多讀重點段落,結合具體段落作出分析,提倡各抒己見,使學生在多種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對課文的認識。)

明確作者用兩種方法來駁斥對方觀點:

1、用駁論證的方法直接批駁,

第3至5段,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通過分析事實,發現對方説的不是自信力的問題,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直接批駁。

2、從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觀點與對方觀點針鋒相對。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等於宣告對方觀點不成立,是間接駁斥對方的論點。

7、8兩段熱情歌頌從古到今許多有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樑”,用事實證明了“有並不失掉自信的”中國人,間接批駁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論調。

六、品味關鍵語句,體會語言魅力

問題:這篇文章戰鬥性語言表現在哪裏?

(本文語言尖鋭犀利,富有戰鬥力,代表了魯迅雜文的語言風格,因此應引導學生自由選讀,舉出一些典型語句,通過聲請並茂的朗讀,體會魯迅先生的情感,品味、分析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要注意結合課文的感情基調,讀出句子節奏——輕重、快慢、高低等語速語調的變化。)

例如,在文章開頭,“總自誇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着嘲諷意味。“總”,表現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爸弧保描繪了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刻畫了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U廡┘餿衿美鋇撓鎇裕栩栩如生地畫出了悲觀論者的臉譜,給讀者留下深刻∠蟆?nbsp;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修辭方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説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

七、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學們,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你們將成為“新中國的脊樑”,相信自己,你們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蹟。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説課稿2

一、説教材

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敵方的論調,在以大量事例對敵方錯誤的`論調進行無情的鞭撻基礎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論點,進而進行了論證,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語文薰陶的極好文本。^

我們的學生對“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於表面,限於感性,未能深入,不能昇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盡量避免空洞的説教,只充當導演的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也就是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主導”的教學理念,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及本文的駁論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説教法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議論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聽讀法、討論法、欣賞感悟法進行教學。

聽讀法:聽讀可讓學生理會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情感。

討論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養學生説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欣賞感悟法:歷史已成過去,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環節我將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感悟,引導他們樹立信心。

三、説學法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即“積極的説——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指導學生通過“聽、説、讀、寫”四個環節感受文章所體現的自信心,並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M*7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M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我們常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將在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松花江》來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歌曲《松花江》這是一首悲壯的歌曲,播放這首歌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愛國情懷的印象,從而引導學生“積極的説——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2、瞭解時代背景有助於理解文章的主題,在教本課前,我將播放一些歷史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二)內容分析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我將用多媒體展示提示學法,即“積極的説——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第一個環節:積極的説

對於以前學過的重要知識,學生到底掌握的怎麼樣了,這節課是個很好的檢測機會。上課時,我馬上創設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面帶微笑的走進教室,多媒體展示魯迅先生的相關圖片,然後虛心的問大家:“同學們,我很想知道魯迅的相關知識,你們能夠告訴我嗎?”

第二個環節:默默地看

感情的積蓄,潤物無聲,無聲的看總是積聚感情的最好辦法。因此讓學生們默默地看,靜靜地積聚感情,是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培養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圖片時,我將適時地播放一些背景音樂,為課堂營造一種氣氛。

第三個環節:仔細的析

如何幫助同學瞭解課文,分析議論文的主要特點,是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仔細的分析課文結構以及結構。

第四個環節:勇敢的寫

作為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子孫,在學過這篇文章之後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礎上,我將設計一個環節積極引導學生把心中的想法寫出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三)佈置作業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

學生以前學過魯迅很多的作品,比如《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他們都在這些作品當中,感知魯迅先生的作品很值得推敲與細思。

今天,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這是一篇議論文當中的駁論文。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定為掌握駁論文的寫作特點和體會文章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

這篇文章,我選擇用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用合作探究,解決質疑的方式解決學生們在閲讀這篇文章過程中的疑難問題。

第二課時,我選擇從駁論文的特點處走進課文,在1934年,國家散佈“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然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的情況下,有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歎,針對這一感歎,作者的態度是怎樣的?

從兩班學生的操作來看,課堂的效果還是不錯。但是,有的學生對魯迅這篇文章的有些內容還是理解不了,或者説理解不透。

存在的問題:

1寫作背景在學生仔細閲讀課文後,在他們找到一些資料後,應該系統的進行講述。這樣學生就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2、一堂課完成一兩個教學目標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顧到。如果面面細細將來,就會使課堂思路很煩亂,學生的落實也不到位。何不採取在落實中,在練習中落實。

3、俗話説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因此,課文要讀朗讀,在朗讀中得到體悟和提升。特別是像魯迅先生這篇比較含蓄,尖鋭的課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説課稿3

説教材

1、説課內容:我説課的內容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九課。

2、教材分析:本單元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第二個議論文單元,也是唯一的駁論文單元,本文又是本單元中最關鍵的精讀課文。因此,應當牢牢地把握培養學習閲讀和寫作議論文,特別是駁論文這一主要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確立本課教學目標的依據是《新課標》和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能力目標:品讀語言的能力,寫作駁論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傳統,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4、教學重、難點:根據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本班實際情況確立本課教學重點是:體會魯迅的思想感情,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難點是逐層批駁的論證方法和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説教法

秉着“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制定如下教學法。

①誦讀法。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②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③討論法。在討論中互相啟發;

④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⑤比較閲讀法。在比較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或延伸。課時安排:1課時

説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可解一餐之飢;授之以漁,獲益終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教師的職責,通過本課的學習,教給學生學習此類文章的方法①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感悟。②利用駁論文的文體知識分析本文。③通過品讀、討論釋疑。④聯繫實際、拓展思維。

説教學過程

㈠導語設計:這個導語是從身邊的事説起,使人感覺親切,而且魯迅的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㈡解題:板書課題之後解題,解題主要包括駁論文文體的特點、寫作背景和標題分析。

㈢研習課文:正文的研習分五個環節進行。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初讀課文須掃清字詞障礙,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為了讓學生整體把握,攝取要點,提出如下問題:

①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

②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學生通過朗讀可自主指出,老師點拔後明確。

2、具體研習。這個環節是為了突出重點、難點而設。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並不勝於雄辯,在誦讀1-5段後,設計兩個問題

①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説的都是“事實”?

②第5段有一段加重點號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説明什麼?讓學生討論、探究,通過思考,訓練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為了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在品讀6-9段後,設計問題:

①“中國的脊樑”是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②“狀元宰相”的含義分別是什麼?供學生討論探究,老師引導、點拔後明確。

3、欣賞品味。通過揣摩字詞體會文章深意,並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課堂訓練。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進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5、課堂小結:言簡意賅地句畫本節課的輪廓及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㈣佈置作業:為了考察學習效果,特佈置以下作業:

⑴比較魯迅的雜文《這個和那個》與本文的異同。

⑵查找近年來現實生活中能增強民族自信力的事例。

⑶寫作訓練題:《有錢就有幸福嗎》、《開卷就有益嗎》、《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前途嗎》、《近墨者就一定黑嗎》、《早智商就一定早亡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説課稿4

一、説教材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議論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議論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課程標準》中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敵方的論調,在以大量事例對敵方錯誤的論調進行無情的鞭撻基礎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論點,進而進行了論證,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語文薰陶的極好文本。

我們的學生對“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於表面,限於感性,未能深入,不能昇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盡量避免空洞的説教,只充當導演的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也就是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主導”的教學理念,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及本文的駁論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説教法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議論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聽讀法、討論法、欣賞感悟法進行教學。

聽讀法:聽讀可讓學生理會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情感。

討論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養學生説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欣賞感悟法:歷史已成過去,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環節我將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感悟,引導他們樹立信心。

三、説學法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即“積極的説——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指導學生通過“聽、説、讀、寫”四個環節感受文章所體現的自信心,並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四、説教學程序2~skI

(一)導入7z

1、我們常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將在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松花江》,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壯的歌曲,播放這首歌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愛國情懷的印象,從而引導學生“積極的説——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2、瞭解時代背景有助於理解文章的主題,在教本課前,我將播放一些歷史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二)內容分析D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我將用多媒體展示提示學法,即“積極的説——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第一個環節:積極的説

對於以前學過的重要知識,學生到底掌握的怎麼樣了,這節課是個很好的檢測機會。上課時,我馬上創設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面帶微笑的走進教室,多媒體展示魯迅先生的相關圖片,然後虛心的問大家:“同學們,我很想知道魯迅的相關知識,你們能夠告訴我嗎?”

第二個環節:默默地看

感情的積蓄,潤物無聲,無聲的看總是積聚感情的最好辦法。因此讓學生們默默地看,靜靜地積聚感情,是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培養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圖片時,我將適時地播放一些背景音樂,為課堂營造一種氣氛。

第三個環節:仔細的析

如何幫助同學瞭解課文,分析議論文的主要特點,是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仔細的分析課文結構以及結構。

第四個環節:勇敢的寫

作為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子孫,在學過這篇文章之後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礎上,我將設計一個環節積極引導學生把心中的想法寫出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三)佈置作業

略(見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