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梯形面積》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2W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梯形面積》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梯形面積》説課稿

《梯形面積》説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多邊形的面積”P88--89《梯形的面積》。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等八個方面闡述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一、説教材分析

1、課標理念:

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要在已有認識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礎上,經歷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並能運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並在探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中,獲得教學探索的經驗。

2、單元分析:

本單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這些圖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們是進一步學習圓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的基礎。(插圖)

3、本節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的特徵,並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並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是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教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二、説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他們已經掌握了梯形的特徵和長方形、三角形以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學習了圖形的旋轉平移的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説教學目標:

針對上述教材分析及我班學生特點,我制定一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動手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推導梯形面積公式,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

(2)能力目標:利用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等操作演示,通過合作探索,推導並歸納出公式。

(3)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獲得探索問題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五、説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這節課主要本着“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採用引導法、直觀演示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學習方法:本課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知識遷移類推等學習方法。

六、説教學流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新課標賦予的教學任務,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一)、第一個環節是:複習舊知、鋪墊引導

本節課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了課中主題圖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接着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轉化過程:

師:同學們,我們在學習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學到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還記得是什麼方法嗎?(轉化)

師:誰來説説平行四邊形式三角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根據學生所述,教師電腦演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讓學生通過複習,從而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再提出假設,今天我們要學習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否也可以將它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進行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呢?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設計來啟發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大膽提出猜測,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二)、第二個環節是: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首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梯形分小組進行畫、剪、拼、擺等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討論,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積公式:

2、師:同學們已經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了多種圖形,並推導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真是了不起!現在讓我們共同來欣賞每個小組的成果。

3、有意識地按學生的認知規律一一展示。

4、學生一邊展示拼過程,一邊介紹方法步驟。

方法一: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與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相同,運用“拼”的方法,選擇兩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每個梯形的面積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梯形的高等於平行四邊形的高,由此得出:

梯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選擇兩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

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可以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梯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2

=長×寬÷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三:把一個梯形分割兩個三角形

方法四:把一個梯形剪成兩個梯形再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5、最後教師針對學生的彙報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為上底與下底之和乘高除以二這一結論,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

設計意圖:在整個彙報展示過程中,教師把學生也當作教學資源,不但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不同方法和想法的平台,還通過實際操作、互動交流。啟迪學生深思,引發爭論,並碰撞思維火花,讓學生在合作交流達到意義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從而獲取這一知識,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既培養了學生能力,又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第三個環節是:看書質疑、自主學習

1、自學字母公式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開P88,自學書中的內容。

用s表示梯形的面積、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s=(a+b)×h÷2。

師:同學們剛才看書自學到什麼呢?

2、出示例題:我國三峽水電站大壩的.橫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積:學生讀題、分析,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是通過自學字母表達式、完成例3,培養學生的自學、看書、歸納能力;

(四)、第四個環節是:應用知識、鞏固提高

創關檢測:課本做一做、練習十七精選習題等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的練習,訓練學生,鞏固拓展已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學習,認識到梯形面積公式在生活中的運用及重要性,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最後讓學生總結概括本節課所學內容,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歸納概括的能力,還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五)、第五個環節是:全課總結、暢談收穫

教師通過提問:“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學生總結本課。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並幫助學生加以梳理,促進學生對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後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

七、説板書設計:

梯形的面積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h÷2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板書,簡潔明瞭,突出了重點,便於學生的識記與運用。

八、説教學反思:

學生通過回顧本堂課的收穫,給學生提供了自我感悟、自我評價的時間與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使學生感受到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悦,體驗到數學的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從而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了提高。

《梯形面積》説課稿2

一、教材:

1、説課內容:五年制國小課本第八冊第三章第3節。[數學網更多國小數學説課稿]

2、教材簡析: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在梯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以後學習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2)通過做圖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梯形面積公式。

難點:熟練正確的進行應用。

5、教具:課件、小黑板

學具:兩個三角形,兩個梯形。

二、教學:

在這堂課中設計過程中,我採用目標教學,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講解法:在本課教學中,梯形面積的計算對學生來説是陌生的,我通過學習(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進行梯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推導能力。

2、引導發現法:運用邊講邊提問的方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在積極獲取新知。

3、討論法:由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熟練掌握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使學生能將本節課的.新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我採用了討論法、操作法,通過討論互相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練習法:通過各種形式分角度練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保證了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學法:

1、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學習知識,讓學生初步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2、通過教師的啟發講解,提問教會學生觀察區分相似事物之間的規律,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培養、總結、歸納、概括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培養學生的判斷力、應變能力。

四、教學過程:

1、複習鋪墊,又促遷移: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安排以下幾個過程。

〈一〉、前提測評:

師: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

為了喚起學生的舊知識,促進遷移,上課一開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出示課件1)

師:看,老師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什麼圖形?

生: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

板書:梯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這樣安排教學,既複習了舊知識,又為學新知識打下了基礎。

2、引導發現,歸納總結。

(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和學生觀察知道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這樣把梯形面積的計算轉化成以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2)教師讓學生觀察課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總結梯形面積公式。學生回答師板書: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教師説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麼字母公式應怎樣寫?學生回答,師出示例題理解橫截面積,指名説出題目告訴我們什麼了?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回答集體練習訂正。

(3)為了鞏固梯形面積的計算,做“做一做”,學生練習集體訂正,這樣有利於學生熟練掌握公式。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目的在於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和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總結梯形面積的公式,從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熟記,正確求出面積。

3、多種形式練習。

1、做一做:(課件)

2、下面是河堤壩的橫截面圖,它的面積是多少?(課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只列算式,不計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釐米,下底是47釐米,高是14釐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選擇:(將正確的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裏)

(1)求下圖的面積,正確的算式是( )(課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塊梯形草地,上底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為25米,計算它的面積的正確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積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麼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積是70dm2,上底為8dm,高為4dm,則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學生自己討論)(課件)

[設計意圖]本環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1)熟記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進行實際應用。(2)養成認真做題,正確書寫作圖的良好習慣。

《梯形面積》説課稿3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梯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説教法與學法

1、根據幾何圖形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幾點教法:

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法:

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並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所以本課在教學思路上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1、課件出示“神七”發射實況

2、談話引出課題

梯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引出學習的內容。〈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創設“神七”發射的情境,在學習新課之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懷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動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直接切入主題:對於梯形的面積你們打算怎樣找到它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激活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從小樹立探尋知識的意識的良好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為新課的展開起好前奏。〉

2、動手操作前讓學生先對梯形進行分類。(可分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教師可有意識地參加到小組中去合作、輔導〉

4、分小組展示彙報,教師深化點拔。

教師板演推導過程。

5、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6、應用公式,嘗試計算梯形面積(出示一個基本圖形讓學生計算)

〈這一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親自去體驗,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假想,共同探討,互相驗證,更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這種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散、活動中發展的過程,真真正正地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1、學習例3

(1)、藉助教具演示,理解“橫截面”的含義。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麼?

(3)、學生嘗試計算橫截面積。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這一環節是為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從中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應用深化,鞏固練習:

1、做一做:請兩名學生板演。

2、課件出示練習題。

(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總結,反思體驗

回想這節課所學,説説自己有哪些收穫?學生談收穫,談學習方法,教師小結強調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四、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梯形面積》説課稿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梯形面積的計算》。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課:1、説教材2、説教學策略及教法3、説學法4、説教學程序5、説板書設計。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九冊88頁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後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藉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導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二、説教學策略及教法

這節課主要本着“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為學生“拼、剪、畫、説“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為“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三、説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屬於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聯繫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釐米、下底5釐米,高4釐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時導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激活思維。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為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墊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後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説一説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麼?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着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構主義學説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併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於剛才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並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麼學生彙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於似懂非懂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着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後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出什麼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並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脱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的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五、説板書設計

梯形的面積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S梯形=(a+b)×h÷2

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梯形面積》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教學地位分析

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國小數學圖形與幾何知識領域的一個重要內容,本節課的教學是在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孩子已經熟練地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知道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將三角形的面積轉化為一個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進行計算。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應用轉化的策略,將梯形轉化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計算的它的面積。教學中向學生滲透了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和轉化策略,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思維空間能力。為學生將要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奠定基礎。

2、教材思路分析

按照複習引新,動手操作、推導公式,鞏固與應用,建立知識聯繫順序組織內容的;例題的講解突出通過孩子動手操作、討論,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練習安排了5個層次。

3、確定教學目標

基於對蘇教版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和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孩子能夠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孩子能夠熟練地應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2)能力培養方面:在公式的推到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形成合作交往意識;感受數學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習興趣;發展數學素養。

4、重、難點分析

本課的教學重點:

梯形面積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應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在計算梯形面積時,為什麼要“除以2”

二、説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小組合作等方法進行教學,應用演繹推理。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訓練思維、培養能力。

直觀演示法:讓孩子在教具中直觀地表示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關係;

小組合作、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用同樣的梯形去拼平行四邊形,合作交流,相互啟發

運用演繹推理:探討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關係後,運用演繹推理,實行歸納概括……獲得結論。

組織變式,有層次練習,增加體驗,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對比分析法:通過對比一組高相等、上底與下底和相等的梯形面積,通過演繹推理可以把三角形看成上底為“0”的梯形,平行四邊形可以看成上底上底、下底相等的梯形。

三、説學法

教學時,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其內在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把學生的求知慾由潛在狀態誘發為活動狀態,藉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

採用小組討論、同桌交流等方法各抒己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以學生為中心,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有效地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破重點與難點,體現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方式,我設計以下幾個環節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第一環節:複習,導入新課

從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會計算它的面積嗎?入手,計算這些圖形的面積,複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推導方法,為下面的新課教學做好準備,這是本節課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同時出示梯形,計算它的面積,很多孩子不會計算,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

第二個環節:動手操作,探究公式

首先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説一説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是怎樣?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着問學生: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為貫徹“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這一理念,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併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自主探究公式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第二步(結合課件4以及教具梯形,在梯形上畫一畫,課件出示,數形結合表示兩者之間的關係,適時板書)觀察表格,你能發現梯形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嗎?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學生彙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在這的同時藉助多媒體的演示課件,和教師準備的模具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的轉化,數形結合,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這時就要我們教師點撥。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結合板書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應用演繹推理?師生共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孩子理解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讓他説一説,既是鞏固新知,又在幫助孩子深化理解

第三個環節:運用知識,深化認識。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鞏固練習:

(1)直接用公式求面積

(2)先讓學生計算出大壩的橫截面的面積,再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認識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發展與綜合性練習

(1)下面圖中那幾個梯形的面積相等?為什麼?體會兩底之和相等、高相等的梯形面積相等,併為後面的教學做鋪墊;

(2)數學家波利亞曾説:“數學教師的責任是近其可能地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算出梯形麥田的面積和小麥的噸數,增加實際應用的色彩,體驗數學學習的有用性。

用發展的眼光看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

通過孩子的計算,應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通過討論與演繹推理可以把三角形看成上底為“0”的梯形,平行四邊形可以看成上底上底、下底相等的梯形。

五、説板書設計

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板書的結構便於演繹推理得出計算公式。

梯形的面積計算

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2

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h÷2

六、説教學感受

在本課的的學習中,我緊扣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現實意義,有效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溝通已有知識內在聯繫,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素質。

很榮幸能參加今天的説課活動,真誠地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幫助和指導!謝謝!

《梯形面積》説課稿6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九冊第三單元第3小節《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梯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並能正確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2)難點:運用不同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二、説教法與學法。

1、根據幾何圖形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幾點教法:

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法:

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並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所以本課在教學思路上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複習舊知引出新課。

1、回憶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説説平形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回想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談話引出課題。

關於梯形你們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複習提問,從而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也就是為梯形面積的推導做好鋪墊,並在學習新課之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懷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動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

(二)講授新課。

1、直接切入主題:

對於梯形的面積你們打算怎樣找到它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激活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從小樹立探尋知識的意識的良好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為新課的展開起好前奏。)

2、動手操作前讓學生先對梯形進行分類。(可分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議:

①選擇喜歡的梯形,按照“轉化”的思路來研究。

②小組分工合作,考慮不同的轉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教師可有意識地參加到小組中去合作、輔導〉

5、分小組展示彙報,教師深化點拔。

指名説説自己是怎樣做的。(邊説邊演示其過程)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擺〉〈沿着一條腰的中線切割、拼擺〉…。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剛才同學們採用不同的割補、拼擺等方法,將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三角形,發現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推導出了不同的面積公式,運用這些公式,我們都可以計算出梯形的面積。只不過,這些公式從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們可以把它們整理成: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7、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應用公式,嘗試計算梯形面積(出示一個基本圖形讓學生計算)

〈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親自去體驗,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假想,共同探討,互相驗證,更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這種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散、活動中發展的過程,真真正正地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鞏固。

1、學習例1

(1)藉助教具演示,理解“橫截面”的含義。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麼?

(3)學生嘗試計算橫截面積。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這一環節是為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從中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反思體驗。

回想這節課所學,説説自己有哪些收穫?

〈這個環節主要是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回憶過程中更清楚地認識到這節課到底學了什麼,通過談感想,談收穫,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五)課外作業。

練習十八第1——3題。

〈本課的作業體現了“課已終,趣猶存”這一特點。通過作業練習教師能從中得到反饋信息,能瞭解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促進教法的改進。〉

《梯形面積》説課稿7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一個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特徵,經歷、探索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推導方法,並形成了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中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自主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的意義建構,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2、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會發現知識之間的規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探索的活動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探索問題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二、説學生

由於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轉的思想,具備了初步的歸納、對比和推理的數學活動經驗,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啟發。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很容易就會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而用一個梯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對有的學生來説,會有一定的難度。另外,由於班額人數較多,因此在合作中給教師的指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説教學策略

根據教學的三維目標,結合幾何形體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知識的遷移法: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採用“小組活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數學活動,注重知識發現和探索過程;體現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為科學的探究過程,利用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採用直觀教學法。

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演示,來突出教學重點,從而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學會以舊引新,學法遷移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實施過程

基於上述認識與理解,我對梯形的面積教學流程作了如下設計: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開始,根據我班現有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我們班同學喜歡聽故事嗎?”學生上五年級以來,最感興趣的就是愛聽故事。於是,我通過講曹衝稱象的故事,讓學生悟出轉化法來解決梯形的面積。由此,很自然的導入本節課。讓學生認識到求梯形面積的必要性,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學習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活動。因為學生學過了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所以很容易就會想到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推導面積公式的途徑。最後,再用課件直觀展示出梯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發散驗證

在操作探究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然後,我向學生提問:“如果我們手中只有一個一般的梯形,你們能不能自己動腦想出別的方法驗證我們剛才的發現呢?”以此來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進行驗證剛才的結論。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通過展示學生們個性化的研究思路與成果,激發他們成功的學習體驗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積極願望。同時也達到 既突出“重點”,又化解“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數學,形成數學技能,必須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其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圍繞這個目的,我設計了下面的一些練習:

第一題:是判斷題,加深學生對推導公式的印象。

第二題:基本題,例3,基本題,課本中的“做一做”。目的在於讓學生準確使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第三題:是書中89頁做一做,能發現了什麼?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第四題:課本90頁的第1題,給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第五題:是一道變式練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公式的能力。

練習設計由淺入深,有層次性,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悦。

第五環節:課堂回顧,總結收穫

成功和體驗是學生情感發展的基礎,師生在交流中共享學習的快樂。

《梯形面積》説課稿8

一、説教材

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的特徵,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是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思考,怎樣仿照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教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要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歷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並能運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並在探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中,獲得探索學習的經驗。

二、説學情

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後,所掌握的不僅僅是面積計算的公式,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更獲得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教師的重要任務在於通過各種方法手段讓學生有效的實施正遷移。設計本課時,教師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只進行“拼合轉化”的思想束縛,大膽的讓學生合作學習、動手轉化、作品展示,結合電教媒體的使用,理清學生的思路,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完成知識的構建。

三、根據以上分析我擬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一)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方法,自主探索並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讓學生會用面積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難點是能運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四、説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本節課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了課中主題圖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轉化過程,讓學生通過複習,從而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

(二)動手實踐、合作探究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一直髮揮着積極的作用。所以本節課繼續以圖形內在聯繫為線索,以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基本方法開展學習。有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基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學生自然會想到要把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進行推導。具體怎樣轉化,轉化成什麼圖形,全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梯形分小組進行操作活動,他們藉助前面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轉化圖形、尋找等量、推導公式”三步曲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僅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課堂上我並沒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途徑或方法上,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配以白板和課件的直觀演示酌情介紹了幾種不同的推導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通過不同的練習,鞏固拓展已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梯形面積公式在生活中的運用及重要性,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回顧,歸納總結

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條理化整理的過程,不僅促進學生掌握了知識、領悟了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關注了學生情感的體驗。

《梯形面積》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掌握認識梯形特徵,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並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的編排不同於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沒有安排用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用轉化的方法思考。教材中的插圖給出了轉化的操作過程,同時繼續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以便於學生理解。在操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來總結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概括總結,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進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學的計算公式,以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後通過例題進一步説明怎樣應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並進行相應的練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理解並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能正確地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通過操作,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善於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我採用了“活動探究”、“小組合作”“猜測—驗證”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相互合作,主動探索,通過猜測,驗證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學法:與教法相結合,主要通過複習舊知——提出猜想——檢驗猜想——抽象概括——鞏固提高——概括小結過程,使新知識轉化為舊知,新知、舊知有機的融為一體,讓學生把新知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

事實説話

三、教學過程

1、複習舊知,鋪墊誘導

複習求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要求學生回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複習提問,從而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

複習梯形的特徵。拿出梯形的圖形,回憶梯形的特徵(上底,下底,高,面積)。

2、誘發猜想,主動探索

啟發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大膽提出猜測,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慾望。給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師提出疑問:你們如何去求梯形面積。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生:打算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辦法,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再計算梯形的面積。

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辦法,用兩個相同的梯形合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計算梯形的`面積。

3、驗證猜想,體驗成功

根據猜想,給出多個相同或不同的梯形模具和記錄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並讓不同的驗證方法在實物投影儀上加以演示,使學生感受“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時並敍述梯形與轉化後圖形之間的關係。

平行四邊形的底=梯形的

平行四邊形的高=梯形的

4、抽象概括,總結提高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感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於“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着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nbs

p;

所以兩個相等梯形面積=

因此一個梯形面積=

字母表示:

5、加深感受,完善結構

學生對一般梯形的面積推導已經有了深刻認識,但對梯形的知識結構還不夠完善。這時老師就應繼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深化。提出問題:是否任意梯形面積都可用這個公式計算呢?出示不同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模具,讓學生小組動手實驗,自己研究,分析,記錄。感知“任意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且任意的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6、鞏固應用,強化提高

1)出示例3,理解題旨,學生嘗試。

2)、練習p89做一做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同時運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7、總觀全課,找到收穫

利用2分鐘時間小組內交流本堂課自己的收穫,全班交流,教師及時補充。這節課在同學們自己的努力下有了這麼多的收穫,你們快樂嗎?

同學們只要我們留意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梯形的知識,因此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願同學們都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現象。

《梯形面積》説課稿10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節新授課《梯形的面積》。它屬於“空間與圖形”學習領域的一節課,是多邊形面積計算中的一部分。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經歷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基礎上通過轉化的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並且會計算面積的圖形。但這節課比前兩節課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學生用學過的方法推導,但又沒有指明具體的方法不再給出具體的方法,從教材中學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與途徑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擺的方法;可以轉化為三角形進行推導,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行推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聯繫前面兩節的教學內容,不難看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關係最密切,且兩者的教學思路也相似,同時梯形面積的教學與三角形面積的教學其公式的基本推導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樣,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拓展和延伸,併為今後學習圓面積、立體圖形表面積及解答求積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學情來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具有了一定探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經驗,但對轉化這種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思想並不熟悉。所以開課時利用課件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得推導過稱的回顧再次向學生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加深對“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這些都為學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積”這一新的學習任務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運用遷移規律,利用學具進行自主探究,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運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感受知識來源於實踐,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繫,可以互相轉化的。

4、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生用到的學具有:自制的兩個梯形圖片、剪刀、直尺、教科書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圖片、剪刀、實物展台、多媒體課件等。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因次我將教學流程預設為四個環節:

一、以回顧舊知為導入,明確新知任務及探究方法。

我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明白在解決新問題時學會用轉化的方法,從而打開學生探究梯形面積公式的思路,為學生在後邊的動手操作過程中,藉助不同的舊知解決新問題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想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學具將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在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轉化成果。並進行全班展示。並讓學生觀察找出轉化後的圖形與原來梯形之間的聯繫,然後再選取其中的一到三種進行推導驗證,使學生明白不論用哪一種轉化後的圖形進行推導最終都會歸結為一種,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過兩個層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推導驗證,完善建構。

鞏固練習。加深記憶。

總結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推導驗證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得不夠清晰,對於推導的過程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問題。

《梯形面積》説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關於大綱對幾何知識的教學要求。

大綱指出:“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對物體、模型等的觀察、測量、拼擺、畫圖、製作、實驗等活動,掌握形體的基本特徵和麪積、體積的計算方法,並注意在實踐中應用,以利於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2.關於本課知識在整個學段,在本冊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課知識是對前面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知識的發展、鞏固和應用,梯形的面積是國小階段的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為後面的組合圖形的求積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知識做好鋪墊。學習梯形的面積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3.關於教材的編排意圖:

(1)本課教學的知識點是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本課知識在編排時是按照知識的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進行有序編排的。第九冊中的幾何初步知識是在學生學過直線和線段、角和垂線、平行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的基礎上進行講解的,而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梯形的概念、特徵及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之後進行的,尤其是在學習過三角形的面積之後,學生對用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已學過的圖形的計算方法已初步掌握,這為本課學習求梯形面積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礎,所以教學時一定要放手指導學生根據舊知識自己發現規律,在掌握運用規律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

4.關於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梯形的面積,並會計算一些簡單的有關梯形面積的實際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結合教材教育學生,梯形面積計算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要認真學好這些知識,以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同時通過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使學生初步懂得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觀察事物。

5.關於教學重點:掌握和應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6.關於教學難點: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二、教學指導思想及教法、學法設計:

(一)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改意圖

1.充分體現現代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把數學學習過程變為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去主動探索發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和數學教學的新觀念,改變傳統的以傳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地指導下親自擺一擺、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動耳,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訓練學生的數學心理素質,加深數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3.充分體現練好雙基、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指導思想。在練好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適時滲透遷移、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對數學知識進行抽象概括、分析綜合、比較推理,提高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教法、學法設計

1.運用電教、實物演示、操作等直觀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利用投影儀顯示圖形的合併、分化過程,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切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剪拼圖形的實踐活動中感知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巧妙地創設探究問題的情景。

在導入新課時,通過拼圖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操作發現“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投身於數學規律的探索之中。

3.運用遷移規律學習數學新知。

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知識是學習本課的知識基礎,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這兩個基礎知識以及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培養學生運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有效地進行知識的正遷移。

4.運用嘗試教學法。

①在探索梯形面積公式時,進行嘗試;

②學習例

3進行嘗試。

5.運用化歸的思維方法學習本課知識。

化歸法就是將當前有待解決的問題,經過轉化,歸結為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本課教學中,先把梯形的面積轉化為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又把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轉化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從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可以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分化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6.講練結合,及時進行反饋、矯正。

在新授過程中依*學生的實踐活動來探索規律;揭示公式之後,立即學習例3鞏固新知;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有坡度的題目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當堂完成,及時反饋,培養學生正確的技能和思維能力。

(三)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及若干制好的圖片,鉛筆刀、粉筆。學生自制若干梯形圖片、一個平行四邊形圖片、一個一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圖片、剪刀一把。

三、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學的指導思想及教學設計,本課按以下幾個教學步驟進行教學:

(一)複習鋪墊,準備遷移。(約3分鐘)

首先投影出示一組平行四邊形圖形,並複習平行四邊形公式,板書: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然後投影出示一組三角形圖形,並複習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板書: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種梯形,提問這是什麼圖形?怎樣判斷它們是梯形,指出它們的.底和高。這一過程為知識的遷移做好鋪墊準備工作。

(二)遊戲導入,激趣引新。(約4分鐘)

先讓學生用準備好的若干梯形紙片拼圖,並有目的地選擇幾個圖形在投影中顯示,如圖:

(崗亭)(輪船)(枱燈)(飛機)

然後讓學生用準備好的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圖片分別在圖中的各種梯形中“鋪”方格,提問能否很快準確數出究竟有多少個1平方釐米的小方格。

在此基礎上,教師巧妙提問:“能不能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呢?”此時,教師用彩筆將圖中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圈起來,學生定會受到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啟發,積極動手拼圖。這一過程可以較好地創設探究問題的情景,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憤悱狀態。

(三)操作思考,探索規律。(約12分鐘)

第一步:學生在自己座位上動手操作,將遊戲拼圖中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將學生操作過程反映在投影上,觀察雙片投影演示:先顯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再抽移轉動圖片,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出示思考題。

①原來是幾個什麼圖形?拼成一個什麼圖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麼關係?

提問板書:平行四邊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

平行四邊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提問後板書:梯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第三步是學生再觀察教師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切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然後教師指導學生將自帶的平行四邊形也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思考:

①把平行四邊形剪開後得到什麼圖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麼關係?

③剪出的一個梯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麼關係?

第四步是判斷推理、得出規律。提問根據板書和操作,你認為梯形面積怎麼求:

根據提問板書:

梯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2=底×高÷2(平行四邊形)=(上底+下底)×高÷2(梯形)

第五步是將梯形的面積公式與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加以對比,強調“÷2”的道理。

第六步是看書進一步驗證自己推導公式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確。

這一過程通過“拼”和“剪”的兩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並適時進行轉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通過看、聽、動、思等活動充分感知公式的推導過程。加深對公式中“上底+下底”和“÷2”的理解。

(四)學習例題,運用規律。(約5分鐘)

先提問要求梯形的面積必須知道什麼條件,同時告訴學生梯形面積公式在生產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我們要學好它,為祖國建設服務,然後出示例3,讀題後教師用鉛筆刀垂直切下一支粉筆,告訴學生小刀切後出現的圖形叫做“橫截面”,最後讓學生獨立嘗試解題,計算後看書對照。

這一過程是教育學生梯形面積公式在實際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再讓學生嘗試運用公式進行解題,理解並運用公式。

(五)及時練習,反饋鞏固。(設計課堂檢測,約8分鐘)

第一題是基本題,一個梯形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是6米,面積是平方米。讓學生對照條件將數字帶入公式進行計算。

第2題指出拼圖遊戲中的一個梯形的上、下底和高的長度,口頭列式求它的面積,這樣照應開頭。

第3題是對各種不同類型的、變式的梯形進行口頭列式求出面積。

第4題是課本第71頁第3題,看圖中堤壩中的數字進行列式解答。

第5題是選擇填空(如下圖)。目的在於讓學生正確地找出圖中的上底、下底和高,求出面積。

題目是:正確的求積算式①(15+8)×4÷2

是()②(15+8)×10÷2

③(4+10)×15÷2

④(4+10)×8÷2

第6題是設計一條發展智能的提高題給學生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題目是:將三個邊長是5釐米的正方形連接橫放,後鋸掉兩邊正方形的一個角,形成一個梯形(如圖),求梯形的面積。

這一過程設計的目的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前面1、2、3題是口頭回答,第4題完整解答,第5題進行討論解答,第6題是智能發展題,一部分學生可以在課外完成。

(六)完成課堂作業,進行課堂總結。(約8分鐘)

課堂作業是練習二十第1題三條題目,課後完成練習二十第2題。

課堂總結提問: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

2.梯形面積公式中為什麼要“除以2”?它與三角形面積公式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這一過程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獨立進行課內作業,當堂完成,檢測課堂教學效果,及時嬌正。課堂總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並進一步理解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

附:板書設計:

梯形的面積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平行四邊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三角形面積=底×高÷2平行四邊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梯形面積》説課稿12

一、基於課程標準

本節課的內容標準是:能利用方格紙或割補等方法探索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學段目標規定為:

1、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位置關係,再認梯形,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能探索出解決梯形面積的有效辦法。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相關。

二、基於教材

《梯形面積》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以及理解梯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又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後面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打好了基礎。因此我把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會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本節課教材第88頁,由車窗玻璃抽象出梯形,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接着88頁中間,通過不同的剪拼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教材89頁的例3是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應用,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89頁的“做一做”是求車窗玻璃的面積,和本節課的導課前後呼應,更貼近生活。

三、基於學生經驗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學生已經瞭解了梯形的特徵,理解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並初步感受到“轉化”的數學思想。但是,本節課不僅讓學生利用一種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而且還要感受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多樣化,這對於學生來説有一定困難,所以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多樣化就成了本節課所要突破的難點。

四、敍寫學習目標

1、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究,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並能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2、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通過合作、觀察、比較,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自己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

在學生的展示和教師的講解中運用課件,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生動、形象、直觀的呈現給學生,有利於學生對公式各種推導方法的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五、評價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的評價方式是交流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應用式評價。根據確定的學習目標,力求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

針對目標1,我採用交流式評價和應用式評價,評價任務是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和會求梯形的面積。

針對目標2,我採用交流式評價和表現式評價,評價任務是利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針對目標3,我採用交流式評價和表現式評價,評價任務是滲透轉化、遷移的數學思想方法。

下面我就結合我的課堂教學實踐將本課的教學媒體應用以及效果向大家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六、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演示課件),我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它們的推導過程,使學生再次感受轉化的數學思考方法,為新知學習及知識的遷移作好充分的鋪墊。然後利用汽車窗户的形狀抽象出梯形,導入新課。

(二)猜想驗證,探究新知。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應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先讓學生大膽猜想梯形可以轉化成以前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然後再動手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後把自己的推導方法演示給大家。學生推導的方法是具有侷限性,這時教師用課件將多樣化的推導方法演示出來: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是大部分同學都用到的方法,課件的演示使學生直觀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個梯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因此就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有一些方法在課堂上出現的較少,用一個梯形通過剪拼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就等於梯形的面積;還可以先找到兩腰的中點,連一條線,沿線剪開,通過翻轉,把它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等等。課件圖文並茂的演示,使學生清楚的看到轉化後的圖形和梯形之間的關係,彌補了學具展示不夠規範、清楚的不足;避免了講解抽象,學生難以形成清晰、完整表象的弊端。從而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習興趣,也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應用公式,鞏固新知。

習題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練習,利用公式直接求出梯形的面積。二是利用所學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求水渠、河壩的橫截面積,機翼的面積,圓木總根數,這些習題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課件真實的再現生活情景,從而幫助學生弄懂了題意。三是拓展練習,尋找合適的條件,求出圖形中梯形的面積。

《梯形面積》説課稿13

我將分以下五個部分進行説課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二、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把握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1、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知識的學習,能滿足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需要,要進一步學習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的表面積的基礎。

本單元包括四部分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是以長方形面積計算做基礎的,先借助數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繼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又是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做基礎的。最後是梯形的面積,既可以轉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做基礎。三種基礎圖形面積計算的聯繫比較緊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組合圖形的面積更是以這些基本圖形為基礎來計算的

2、對學生的分析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能力基礎:

五年級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他們已經掌握了梯形的特徵和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知道了拼擺、割補、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數學的“轉化”思想。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學生能力的增長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讓學生理解由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的方法來求面積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3)困惑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是否能呈現多樣,即使方法呈現多樣,公式推導存在困難。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

掌握梯形面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

經歷小組探索、討論、歸納等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梯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樣化,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1)提出問題、關注學生生活經驗。

2)遷移類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學生課堂生成。

4)練習梯度、促使學生各有所獲。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本課採用引導法、嘗試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學習方法:本課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情境引入

學生認真觀察情景圖,瞭解車窗的'形狀,

師:車窗的玻璃是什麼形狀?要做這塊玻璃需要多大面積的玻璃?(讓學生明確要求梯形的面積。)

師:梯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有沒有計算公式呢?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

(二)遷移類推、主動探究

1、回顧舊知,深化“轉化”思想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

學生交流、教師用課件演示推導過程,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 )

2、小組合作,歸納推理

指導操作實驗,推倒梯形面積公式。

(1)師: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學過的圖形面積推導方法來研究呢?

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

(2)反饋交流,學生反饋和課件同步。

(3)導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梯形的兩底是什麼關係?

②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原梯形的高又是什麼關係?

(4)不同推導方法的交流,教師評價。

3、生活運用、實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②拿出大壩模型,認識橫截面,使學生明白大壩橫截面是一個平面。

③學生試做。

④訂正。提問: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除以2”

(三)交互反饋、鞏固練習

(1)第89頁做一做

(2)第90頁的第一題

(3)科技小組製作飛機模型,機翼的平面圖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組成的,它的面積是多少?

(4)一條新挖的渠道,橫截面是梯形(如圖)。渠口寬2.8米,渠底寬1.4米,渠深1.2米。它的橫截面積多少平方米?

(四)開放延伸、拓展訓練

(1)第90頁的第3題

(2)第90頁的第4題

《梯形面積》説課稿14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節新授課《梯形的面積》。它屬於“空間與圖形”學習領域的一節課,是多邊形面積計算中的一部分。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經歷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基礎上通過轉化的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並且會計算面積的圖形。但這節課比前兩節課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學生用學過的方法推導,但又沒有指明具體的方法不再給出具體的方法,從教材中學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與途徑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擺的方法;可以轉化為三角形進行推導,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行推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聯繫前面兩節的教學內容,不難看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關係最密切,且兩者的教學思路也相似,同時梯形面積的教學與三角形面積的教學其公式的基本推導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樣,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拓展和延伸,併為今後學習圓面積、立體圖形表面積及解答求積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學情來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具有了一定探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經驗,但對轉化這種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思想並不熟悉。所以開課時利用課件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得推導過稱的回顧再次向學生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加深對“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這些都為學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積”這一新的學習任務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⒈運用遷移規律,利用學具進行自主探究,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運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⒉培養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⒊感受知識來源於實踐,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繫,可以互相轉化的。

⒋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生用到的學具有:自制的兩個梯形圖片、剪刀、直尺、教科書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圖片、剪刀、實物展台、多媒體課件等。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因次我將教學流程預設為四個環節:

一、以回顧舊知為導入,明確新知任務及探究方法。

我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明白在解決新問題時學會用轉化的方法,從而打開學生探究梯形面積公式的思路,為學生在後邊的動手操作過程中,藉助不同的舊知解決新問題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想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學具將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在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轉化成果。並進行全班展示。並讓學生觀察找出轉化後的圖形與原來梯形之間的聯繫,然後再選取其中的一到三種進行推導驗證,使學生明白不論用哪一種轉化後的圖形進行推導最終都會歸結為一種,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過兩個層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三、推導驗證,完善建構。

四、鞏固練習。加深記憶。

五、總結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推導驗證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得不夠清晰,對於推導的過程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