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3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1

我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教材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圓柱和圓錐”的第七課時----《圓錐的體積》,下面説一説我對這節課的想法。

一、説教材

(一)圓錐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單元中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圍成的最基本的立體圖形。由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體積擴展到研究圓錐的體積,這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內容。

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於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繫、提高几何體知識掌握水平,為學習國中幾何打下基礎,同時提高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繫,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係。

關鍵:組織學生動手做實驗,引導學生動腦、動手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二、説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和方法,如上學期學的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和剛剛經歷過的圓柱的體積的推導中所運用的轉化的方法,這節課我想學生能做的儘量讓學生自己做,學生能想的儘量讓學生自己想,學生不能想的,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想,學生能説的儘量讓學生自己説。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圍繞着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

三、説教學過程

口算(題卡)時間3-5分鐘。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1、讓學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圓柱體,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學習圓柱時用的)

問題(1)已知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它的體積?(2)已知底面半徑、直徑或周長又怎樣求它的體積?

(這樣,學生可以利用遷移規律,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

2、讓學生自己找出圓錐體,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時引出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推導公式

1、認識圓錐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頂點(一個)、底面(一個圓)、側面(展開是扇形)高(一條))引導學生猜想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自己動手驗證。試着測量圓錐的高。

(2)教學圓錐體積公式

引導學生回憶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想:圓錐的體積也能轉化成學過的體積來計算嗎?轉化成哪種形體最合適?

首先,教師出示等地等高的圓柱圓錐(課件出示)思考:(1)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2)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是什麼意思?(3)得出了什麼結論?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其次,學生操作實驗,先讓學生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再讓學生做在圓錐中裝滿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倒和在圓柱中裝滿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圓錐中倒的實驗,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滿。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

第三、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歸納,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 1/3Sh。

第四、讓學生做在小圓錐裏裝滿水往大圓柱中倒的實驗,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滿。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數關係。

第五、個小組彙報、展示。

第六、師生小結: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四、利用新知、解決問題

1、填空:(口答)(電腦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15立方厘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厘米,如果圓柱的體積是a立方厘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2、教學應用體積公式計算體積(電腦出示題目)

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教師行間巡視、指導,做完後集體訂正)。

3、只列式不計算。將上題中的已知條件:“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依次改為“半徑是3分米”、“直徑是6分米”、“周長是12.56釐米”引導學生想:要求體積,先要求什麼?

4、小結:要求圓錐的體積,不論已知條件如何改變,都必須先求出底面積。求圓錐的體積,不但不能忘記乘以1/3,還要注意單位統一。

五、達標測評

1、讓學生把實驗用的沙子堆成圓錐形沙堆,合作測量計算出它的體積,這道題就地取材,給了學生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動手動腦,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思考題:一個長15釐米,寬6釐米,高4釐米的長方體木料,用它製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這個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此題給學有餘力的學生練習

六、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讓學生説説這節課的收穫,還有什麼不懂得的問題?並在課後從生活中找一個圓錐形物體,想辦法計算出它的體積。這樣結尾,激發了學生到生活中繼續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總之,本節課教學,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掌握了學習知識的方法,真正體現了陶行之先生所説的:“教正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2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我今天教學的內容是圓錐的體積,圓錐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單元中的內容,是在掌握了圓的周長、面積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徵以及各部分的名稱。理解求圓錐體積公式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圓錐體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形體。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特徵和圓錐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和掌握圓錐的特徵、體積的計算公式。

(2)難點: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和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説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採用以實驗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為輔。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教師適時地演示,化靜為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三、説學法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在“觀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四、説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序是:

(一)複習舊知,課前鋪墊

(二)提出質疑,引入新課

(三)動手操作,獲得新知。

(四)綜合練習,發展思維

(五)課後小結,歸納知識

(六)作業佈置,鞏固新知

五、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課前鋪墊

1、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2、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指兩名板演,全班齊練,集體訂正。

(二。)提出質疑,引入新課

圓錐有什麼特徵?它的體積如何計算呢?

今天我們就利用這些知識探討新的——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三)動手操作,獲得新知

1、探討圓錐的體積公式

教師:怎樣探討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同學們先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知道圓柱體積公式的: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圓柱——(轉化)——長方體

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長方體體積公式

教師:借鑑這種方法,為了我們研究圓錐體體積的方便,每個組都準備了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你們小組比比看,這兩個形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學生操作比較。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3

一、説教材。

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是《人教版》內容第十二冊41—43頁的內容。本節

課是在認識了圓柱體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內容。學習圓錐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圓錐體,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教材是從觀察入手,到實踐操作,讓學生通過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圓錐體的有關概念,體積計算公式從實踐中認識,然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演示,使學生認識圓錐體,掌握它的特徵和體積計算公式,並能根據具體問題靈活應用計算方法。

2、讓學生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認識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係,滲透辨證思維的方法。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嚴謹、仔細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1)認識直圓錐並掌握它的一些特徵。(2)圓錐體的體積計算。

2、難點:(1)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2)解答有關直圓錐體實物體

積。

3、關鍵:要充分應用直觀教具和電腦,進行演示和實驗,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而推導出計算公式和有關概念。

二、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直觀操作,突破難點。

在這節課中,充分運用實物讓學生認識直圓錐,通過圓錐體的點,線,面,

認識圓錐體的底和高。發揮學生四人小組的作用,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並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獲取感性知識,使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直圓錐及體積的認識。

2、運用電腦課件的動感突出重點。

圓錐體的認識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圓錐體,把生活中

的錐形物體放在屏幕上(如小麥堆,漏斗等),運用電腦閃動形式認識圓錐體的底面,側面,頂點,高。認識圓錐體積的大小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着重引導學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圓錐體與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充分運用電腦屏幕顯示操作推導過程,把靜態轉化為動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印象,生動、形象、具體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由具體到抽象,由感覺到知覺進行順利的過渡。

3、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

維和創新意識。

在認識圓錐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發現,認識圓錐體的.特徵。在認識圓錐體的體積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的體積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分析、綜合、歸納出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學生在充分認識了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練習,啟發學生做一些有創新能力的題目,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創造力的空間,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

三、 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 懸念引入。

首先讓學生回憶近來學習了什麼立體圖形(圓柱體),在電腦屏幕上展示圓

柱體和圓錐體的實物,讓學生認識圓柱體,説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然後提問:屏幕上還有一些什麼圖形呢?(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圓錐體,另一方面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 探究新知。

1、圓錐的認識。

(1)圓錐的組成。

①面。圓錐有幾個面?哪兩個面?[教師板書:圓錐有兩個面(一個側

面,一個底面)。]

②稜。提問:圓錐有幾條稜?是什麼樣的一條稜?[教師板書:圓錐

有一條稜(一條封閉的曲線)。]

③頂點。提問:圓錐有沒有頂點?有幾個頂點?[教師板書:圓錐一

個頂點。]

④高。提問:圓錐的高在哪裏?教師出示圓錐教具(電腦顯示),把它一分為二,讓學生觀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師板書: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旁邊(手示圓錐側面)這個長度是不是圓錐的高?圓錐有幾條高?(一條高)

(2)圓錐的特徵。

①一個底面是圓形。

②一個側面展開圖是扇形。(通過電腦演示得到。)

(3)指導學生看圓錐立體圖。

2、圓錐體積公式推導。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4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過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倒水的實驗,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教課書43頁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體積,例2是已知圓錐形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小麥的重量,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這個例子教學,使學生初步學會解決一與計算圓錐形物體的體積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學生基本情況六年級四班,共有學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七學期對圓錐、圓柱立體圖形的特徵進行了研究,通過學習,學生對圓柱,圓錐的特徵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對圓柱的體積,表面積,側面積能熟練地計算,但也有少數學生立體觀念不強,抽象思維能力差,因此學習效率差。

三、教學方法由於本節課是立體圖形(圓錐的體積)的學習,要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通過具體教具進行教學,從而給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課我採用具體的實驗,讓學生髮現圓柱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後讓學生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嘗試計算圓錐的體積,以達到解決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本節課一開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課題,一是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二是為新授課作為輔墊,為學習圓錐的體積打下基礎。

緊接着提示課題,以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其規律,總結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一環節是本節的難點,必須讓學生理解清楚,特別是對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後出示例題,讓學生嘗試解答例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計算,教師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學生會做就行。例2是已知圓錐形的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要求小麥重量,實際舊就要先求體積。

學生嘗試解答後,教師特別引導,要求體積,這個題不知道底面積,則要先求底面積,二是要讓學生討論,如果這堆小麥知道直徑和高,你能想辦法測出來嗎?這樣培養了學生空間想象力。

最後,設計了三個鞏固練習,都是在基本求出圓錐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提高訓練,這樣即滿足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又使優生能有所提高。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圓錐的體積》。

下面我將從説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的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對於把握和處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來我對學情進行分析。六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空間觀念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從一年級開始就認識了立體圖形,五年級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在前面剛學了圓柱的體積,在此基礎上學習圓錐的體積,學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已有的生活經驗,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圓錐與圓柱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推理思想。

3.使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的數學發現過程,培養學生樂於學習、勇於探究的數學情感。

通過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利用圓錐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是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本節課我將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實踐操作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採用引導啟發,合作交流和自主學習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討論交流中理解知識,在多樣化的練習中鞏固知識。

為了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我將從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自主探究、掌握新知,鞏固練習、拓展延伸,回顧梳理、課堂小結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前我將創設冰淇淋大賣場的情景,出示圓錐形的兩個冰淇淋圖片:圖片1的冰淇淋底面積較小,高一些,圖片2的冰淇淋底面積較大,矮一些。讓學生判斷哪個冰淇淋大?選擇對的同學可以免費品嚐一根冰淇淋。讓學生猜一猜,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底面積”和“高”兩個關鍵量。接着引導學生思考:要想知道哪個冰淇淋大其實就是求它們的體積,自然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揭示並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以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設置情景,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快速切入正題。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大膽猜測,引導分析

首先讓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提出質疑圓錐的體積最有可能與我們學過的哪個立體圖形的體積有關?為什麼?

接着引導學生從圓錐和圓柱的共同特徵入手,它們的底都是圓,從而引出圓錐的體積可能和圓柱的體積有關。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產生猜想,引出圓柱,為實驗探究做好鋪墊,並且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新知的濃烈探索慾望。

2、實驗探究,合作學習

首先,我會出示實驗要求,明確各組任務。實驗活動分為兩組,一號學具用來證明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二號學具用來對比證明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不存在上面的關係。學生操作實驗時,我會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彙報結果

實驗完畢後,各小組彙報展示實驗結果發現:一號學具的實驗結果是一致的,在空圓錐裏裝滿沙子倒入圓柱裏都是三次裝滿。而二號學具的實驗結果是不一致的,在空圓錐裏裝滿沙子倒入圓柱,出現了不同次數的裝滿情況,唯獨沒有出現三次的情況。

接着,提出質疑:為什麼各小組一號學具的實驗結果都是三次裝滿,而二號學具的結果卻有所不同?學生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發現:一號學具的圓柱和圓錐都是等底等高的,而二號學具中的圓錐和圓柱有等底不等高的,有等高不等底的,也有不等高不等底的。啟發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條件的圓柱和圓錐,都是三次裝滿?

4、教師演示,加以驗證

我會用標準教具裝水再試驗一次,加以驗證,由學生自行總結出實驗結果: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三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雖然學生通過實驗得到了結論,但是我還是會和學生解釋一下,用實驗得到的結果有可能是不嚴密的,實驗只是一種驗證手段,只是現在限於知識水平,還不能嚴格證明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但數學家已經證明了這一結論,可以直接應用。最後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V=?sh,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體會數學的簡潔美。通過實驗探究的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為了檢測本節課目標的達成,我設計以下練習,1、基本練習,及時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鞏固圓錐的體積公式。2、解決引課中兩個冰淇淋體積的問題,首尾呼應。3、綜合訓練,給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環節:回顧梳理,課堂小結

在這一環節,我將引導學生圍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回顧梳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學習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説板書設計

以上呈現的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設計以提綱式的板書為主,這樣可以很直觀、很清晰、更明瞭的將整課內容展示出來,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結束語: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傾聽!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6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國小數學(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和球》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1、例2,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並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3)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繫,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的圓錐一個,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一個。

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製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一定量的細沙。

二、説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説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

波利亞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

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後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並讓學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説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説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反覆操作,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祕。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着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本節課在教學兩道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答,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程序:

1、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1)看圖説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一個圓柱體零件,底面積是6。28平方釐米,高是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兩道題是複習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為新知遷移做好鋪墊。

2、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六年級下冊《圓錐體積》説課稿(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圓柱體積公式及其應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2)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學習一些什麼?

(3)教師總結,出示學習目標。

這個環節讓學生自己説出要學的目標,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3、實驗操作,探究新知。

本環節教學是本節幾何課成敗的關鍵。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儘量給學生有對象可説,有東西可做,有問題可想,有步驟可循,讓學生都能主動地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

(2)動手操作,探究圓錐體積計算的公式。

在實驗時,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圓柱和圓錐的底和高之間有什麼關係?

②用空圓錐裝滿沙,倒進空圓柱中,可以倒幾次?每次結果怎樣?

③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麼?

④你能用實驗説明圓錐的體積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

(3)學生彙報實驗結果。

(4)教師歸納公式,學生記憶公式。(板書結論和公式)

(5)小結,剛才我們用了實驗發現歸納的方法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

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最後總結了學法,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1)同時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①師出示例題,指名讀題,説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②分析:例題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根據公式可以直接求出來;例題2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麼?

③指名板演。

③集體訂正,指出計算圓錐體積時,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鞏固練習,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這個環節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5、看書質疑,佈置作業。

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知識?你用了什麼方法學到這些新知識的?還有什麼疑問的嗎?

看書總結和質疑問難,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每一節成功的課,都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質疑問難,從而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②佈置課堂作業: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7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國小數學(蘇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五、相應的“試一試”及“練一練”。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難點:

⑴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⑵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理解並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⑵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⑶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繫,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學具準備:⑴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

⑵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製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準備一定量的`細沙。

二、説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説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波利亞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後,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並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義,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説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説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祕。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着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本節課在學習例五時,放手讓學生嘗試自己自己去發現、總結、歸納,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程序:

1、談話導入

⑴出示圓柱:如果想知道這個容器的容積,怎麼辦?

⑵出示圓錐:如果想知道這個容器的容積,怎麼辦?

2、教學例五

⑴引導觀察:這個圓柱和圓錐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⑵估計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

⑶討論:可以用什麼方法來驗證你的估計?

⑷分組驗證;引導學生用適合的方法進行操作驗證。

⑸交流:説説自己小組是怎麼驗證的,得到的結論是什麼?

⑹討論:①通過實驗,我們知道這個圓錐的容積是這個圓柱容積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説圓錐的體積就是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為什麼?應該怎麼説才準確?②那怎麼算出這個圓錐的容積呢?③推導出圓錐體積的公式(師板書)。④如果已知r和h圓錐體積公式還可以怎樣計算?如果已知d和h圓錐體積公式怎樣計算?

⑺完成“試一試”。

3、鞏固練習

做“練一練”。

4、歸納總結

通過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今後注意?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1~12頁的內容——圓錐的體積。

這部分內容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內容,也是國小階段幾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內容,是學生在瞭解和理解了體積和容積的含義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圓錐體積或容積;在研究了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教材繼續滲透類比的思想,再次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説明”的過程,進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內容包括瞭解圓錐體積或容積,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具體運用。

二、學生情況

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在前面的課時中也已經經歷了“類比猜想——驗證説明”的探索過程,通過已有的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學習了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次經歷類比探索去學習圓錐體積計算方法。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都是直柱體,類比和猜想圓柱體積計算方法對學生來説比較容易,但是圓錐不是直柱體,因此在探索活動中,需要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不僅有利於掌握立體圖形之間的本質聯繫,提高几何體知識掌握水平,同時也利於提高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瞭解圓錐的體積或容積的含義,進一步體會物體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並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圓錐體積。

3、能運用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進一步豐富對空間的認識,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情感目標:

能積極參加實驗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的精神和小組合作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圓錐體積的計算。

難點:理解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的關係。

關鍵:經歷“小實驗”活動,在活動中發現規律。

五、教法、學法

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兩方面:

1、以講解法、教具操作法、實驗法為主,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

2、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己操作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小結,發現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六、教具準備

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不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

七、教學環節

環節一複習鋪墊

回憶並應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通過練習鞏固對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認識,為下面學習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作好鋪墊。

環節二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並提出問題:求這堆小麥的體積,實際上就是求什麼?引導學生結合情境來進一步體會圓錐體積的含義。接着直接揭示課題——研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

探索圓錐體積計算方法。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完成。

步驟一:引導學生回憶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這樣,學生可以利用類比遷移規律,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然後讓學生思考:圓錐的體積也能轉化成學過的體積來計算嗎?轉化成哪種形體最合適?學生很容易根據圓柱和圓錐的底面都是園,來聯想到轉化成圓柱。

步驟二:放手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如何計算圓錐的體積。學生很容易想到如果是用底面積乘高,計算出來的是圓柱的體積,而直覺會讓他們想到圓錐的體積應該比圓柱體積小,但這個時候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等底等高”。讓學生繼續猜想應該是圓柱的幾分之幾,並説明猜想的依據。在猜想過程中,學生可能得出的結論多樣,這個時候針對不同的結論,如: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二分之一;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等。教師隨即出示幾個大小不同,且不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仔細觀察,比如:大圓錐和小圓柱,或者底面積(高)相同,但是高(底面積)不相同的圓柱和圓錐。通過觀察讓學生髮現高和底面積如果不相同,不能找到與圓錐的關係,因此只有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才便於我們研究。

步驟三:實驗活動。在學生形成猜想後,再引導學生“驗證説明”自己的猜想。展開分組活動,讓學生參與操作實驗,用一個空心的圓錐裝滿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中,看幾次能倒滿;然後再把圓柱中裝滿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圓錐容器中,需要倒幾次才能倒完,並做好觀察記錄。讓學生初步感知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接着教師用一對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9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數學下冊第11頁—13頁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的特徵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並在學習了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就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國中階段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知識做了一個良好的鋪墊。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學習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

2、通過動手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學習重點是: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習難點是:正確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

二、説教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法是啟發式教學法,實驗活動法,歸納總結法。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三、説學法

動手操作法,觀察發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説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引出課題:通過複習圓錐的特徵、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引入新課,為學生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2、揭示課題,展示目標。

3、以舊引新,探究新知。

通過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提出問題: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通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此時我會拿出已經準備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然後提問以下幾個問題:這兩個容器有什麼共同的特徵?誰的體積更大?圓柱的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有沒有一定的數量關係?問學生:“你用什麼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呢?”這時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聰明的或者已經預習課本的同學會説:“將圓錐形容器裝滿沙或水,在倒入圓柱形容器,看幾次能倒滿。”這時候就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驗證他們的猜想。

教師只需要做最總結: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圓錐的體積,S表示底面積,h表示高,那麼就能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為:V=1/3Sh(板書,特別的用紅顏色粉筆寫出等底等高和公式)

4、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通過“算一算”和“試一試”讓學生掌握公式的運用。

5、鞏固練習,拓展深化,依次練習“練一練”中第1題,第4題和第5題。當然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隨時關注學生所出現的問題,以便得到及時的解決。

6、質疑問難,總結昇華

在此環節中,我會問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是怎樣推導出圓錐的體積的公式的。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一)圓錐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單元中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圍成的最基本的立體圖形。由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體積擴展到研究圓錐的體積,這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內容。

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於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繫、提高几何體知識掌握水平,為學習國中幾何打下基礎,同時提高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係。

關鍵:組織學生動手做實驗,引導學生動腦、動手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二、説教法

以談話法、實驗法為主,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為輔,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國小階段學習的幾何知識是直觀幾何。國小生學習幾何知識不是嚴格的論證,而主要是通過觀察、操作。根據課題的特點,主要採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主要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強調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這個必要條件;二是做在圓錐中倒的實驗,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一定的倍數關係;三是做在小圓錐裏裝滿沙土往大圓柱中倒的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的倍數關係,搞清了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計算公式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學重點。

三、説學法

1、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能做的儘量讓學生自己做,學生能想的儘量讓學生自己想,學生不能想的,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想,學生能説的儘量讓學生自己説。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圍繞着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

2、學生學習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時,通過自己操作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小結、推導出圓錐的計算公式,從而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索新知識。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課題

1、讓學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圓柱體,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它的體積?(2)已知底面半徑、直徑或周長又怎樣求它的體積?

這樣,學生可以利用遷移規律,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

2、讓學生自己找出圓錐體,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時引出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講授新知

1、(1)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想:圓錐的體積也能轉化成學過的體積來計算嗎?轉化成哪種形體最合適?

(2)教學圓錐體積公式

首先,學生帶着如下三個問題自學課文,(電腦出示):(1)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2)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是什麼意思?(3)得出了什麼結論?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其次,學生操作實驗,先讓學生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再讓學生做在圓錐中裝滿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倒和在圓柱中裝滿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圓錐中倒的實驗,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滿。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

第三、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歸納,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 1/3Sh。

第四、讓學生做在小圓錐裏裝滿沙土往大圓柱中倒的實驗,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滿。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數關係。

第五、師生小結: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練習:

填空:(口答)(電腦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15立方厘米,圓柱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如果圓柱的體積是a立方厘米,圓錐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2、教學應用體積公式計算體積(電腦出示題目)

提高學習效率,掌握學習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六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的針對性很強,希望同學和老師都能夠合理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