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師説》語文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7K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師説》語文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師説》語文説課稿

《師説》語文説課稿1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是語文版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的的《師説》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於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鋭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説明。

一、説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於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關於考綱

據《大綱》要求,大學聯考《考試説明》對古文閲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鑑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於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關於學情

高一(9)、(10)兩班均為實驗班,語文基礎較紮實。經過國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閲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説》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註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説學法、教法

(一)學法

①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閲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説:“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

③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三)教法

①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温故知新,從而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説》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説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説》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註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教師配樂示範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範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一學生示範朗讀,其餘學生看註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佈置作業

五、説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説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聖人——今之眾人

二段對其子——於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

醫、師、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師生,師道關係

四段:寫作緣由

《師説》語文説課稿2

一. 説教材

1. 教材簡析

《孔子拜師》是六年制國小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2. 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 積累課文的好詞佳句,能用查字典、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3. 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

教學難點: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二. 説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統一,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巫老師採取引導法,以課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孔子會拜老子為師呢?”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從而實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 説教學過程

巫老師的這一節《孔子拜師》第二課時的課堂結構是:複習生字詞——質疑導向——探究體驗——學習昇華。

1. 複習生字詞。檢查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2. 質疑導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初步瞭解到課文主要講了孔子拜老子為師的事。巫老師就此引導學生質疑:“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學問的,為什麼孔子會拜老子為師呢?”

3. 探究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習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裏有自由朗讀後對課文內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對詞語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達到一定的共識。 根據提出的`問題,巫老師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進行探究,探究定向後,巫老師又引導學生反覆讀文,學生在尋找答案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巫老師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巫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版書,版書設計做到簡潔明瞭,並及時出示下列重點詞句:如(1)“風餐露宿”;(2)“日夜兼程”;(3)“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通過合作探究突破難點,即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巫老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請用謙虛的語氣讀出孔子與老子的對話等。

4. 學習昇華。經過學生的探究體驗,最後巫老師還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引導學生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師説》語文説課稿3

一、 説教材

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遊玩的情景,表現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快心情。

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要敍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麗景象。作者按照從天上到地面的順序,抓住秋天裏天空、白雲、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態和色彩上的特點,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氣的秋景圖。第四自然段敍述了同學們秋遊時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現了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課文具有以下特色:

(1)抓住特徵,繪形繪色。作者抓住秋天裏天空一望無邊、白雲變幻無窮的形態特點,以及稻子、高粱、棉花的色彩特點,繪形繪色。

(2)情景兼備,真切細膩。本文篇幅短小,但是情景兼備,真切細膩。寫秋景處處關情,字裏行間流淌着喜悦;寫秋遊處處涉景,由遠而近,由景及人,絲絲入扣。插圖與課文內容緊密配合,意境優美生動。

(3)句式整齊,富有節律。第二、第三、四自然段多有短句排列,句式整齊,簡約靈動,富有節律,是朗讀背誦的好文章。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掌握“郊”、“涼”兩個生字,會用“有的……有的……有的……”説一句話。

3、背誦課文。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如何在美讀課文中讓學生去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培養學生流利正確地説話。

二、説教法

1、直觀教學法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海南,對秋天這個季節的景物特徵沒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因而我在教學這一課時,運用了自制的大幅掛圖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空間距離,時空差異,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對秋天景物有一個深刻認識。

2、以讀代講法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文語言文字生動優美,讓學生通過多種讀的方式(如: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反覆誦讀,熟讀成誦,深入領會課文描寫的意境,以受到美的薰陶。 3、情境教學法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説:“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力量,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迸發出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我在本節課一開始就運用了師生拍手齊誦兒歌《秋天到》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我還讓學生動手把秋天的美景畫下來,這一環節的設計,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既培養了學生動手的能力,又讓學生在畫畫中深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景。

4、遊戲教學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除了在以上環節中運用畫畫等多種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還設計了“摘蘋果”競賽遊戲,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並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三、説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讀讀——畫畫——練練——説説“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眼口手腦並用,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在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注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陶冶情操。

四、説教學程序

一、開門見山,揭示主題

這節課我們還是去郊外秋遊。請大家打開課文。

課本上有一幅非常美麗的秋景圖,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教師相機出示圖畫。)

二、進入情境,美讀課文

(配樂)呀,這兒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師範讀第一自然段)想和老師一起到郊外遊玩的小朋友,請站起來和老師一起走吧!

請同學們繼續自由地美美地把課文讀一讀,一會兒告訴老師你覺得哪個自然段寫得最美?(生自由讀課文)

(隨機教學)

1、讓學生在讀、評、畫、議中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感受秋天的美景。

讀: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一讀,採用多種鼓勵的方式激發學生讀的興趣。

評:讓學生實實在在的發表自己的意見。

畫:給學生一幅輪廓圖,讓學生給各種景物塗上顏色。抓住“顏色美”這一特點,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的美。

議:讓學生自由走動交流、展示自己的畫。

2、讓讓學生在玩、讀、評中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郊外秋遊的快樂。

玩:讓學生根據第四自然段的內容進行表演,在表演中切身體會快樂的感覺,激發學生用快樂的心情朗讀課文。

(讀、評的方式同上。)

三、做“摘蘋果”的遊戲,進行説話、識字訓練。

1、小朋友們今天表現得可真棒,秋姑娘可高興了,她給大家送來了一棵蘋果樹。呀!滿樹的蘋果又大又紅,你們想摘嗎?可是,秋姑娘説了,你們要回答出她的問題才能摘。

2、 出示問題:

①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有時像……。

②用“有的……有的……有的……”説一句話。

③“郊”怎樣讀?你用什麼辦法記住這個字?你會寫嗎?

④“涼”怎樣讀?你用什麼辦法記住這個字?你會寫嗎?

四、整體感知,深化主題

1、再讀課文。

2、秋天的景色美嗎?你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讚美一下秋天嗎?

(學生思考,發言。)

《師説》語文説課稿4

各位老師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説》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説》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説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於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鋭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説明。

一、 説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 關於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 關於考綱 據《大綱》要求,大學聯考《考試説明》對古文閲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 鑑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 關於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 關於學情 過國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閲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説》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 説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① 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 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註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 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 説學法、教法

(一)學 法

① 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 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閲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説:“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③ 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 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二) 教 法

① 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温故知新,從而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 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説》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 説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説》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註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 教師配樂示範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範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 一學生示範朗讀,其餘學生看註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佈置作業

五、 説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 説 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 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二段 對其子 ——於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

醫、師、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師生,師道關係

四段: 寫作緣由

(三)第二課時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課時的方法學習三四段,並檢查課文名句的背誦情況。

其次,進入課文的分析。本課從分析討論課文的第二段開始。這一段中,對比論證使的手法是教學的關鍵。我設問[提問]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 “恥學於師”,為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幾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文,鍛鍊搜尋有效信息和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將幾方面的對比關係一一列出,並用課文原文回答作者通過每一組對比得出的結論。從而在誦讀與找尋中明確對比論證的使用效果,並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分析後,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並背誦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舉例的手法論證“聖人無常師”。在設計中,我設問[提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用文中原句回答。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明確所舉例子背後所藴含的道理,明確學習應該勤學好問、不恥下問。分析後,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背誦名句。最後一段是作者闡述寫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韓愈寫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講解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全文,並試着檢查名句的記憶情況。加強誦讀訓練的力度,培養語感。第四步,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問題是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説》都是和學習有關的論説文,説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關係的發展。

最後總結全文,佈置作業,一,抄寫積累到的名句;二,就課堂討論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

《師説》語文説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拿來主義》。

一、説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拿來主義》是魯迅雜文在新課程中僅存的一條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覺得它是現在高中生窺見魯迅雜文的最後一眼。從另一方面講,《拿來主義》是新課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議論文,一些常用的論證方法,論證結構在文中都有體現。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根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理解"拿來主義"的基本含義,

2、 引導學生透過詞語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內涵。

3、 分析本文的論證結構,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

4、 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鋭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體會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5、 理解主題,探討"拿來主義"在當代的文化意義。

(三)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文章先破後立、破立結合的論證結構。

2、 學習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

二、説學法

(一) 分析學情

對於魯迅的文章,學生是多有學習,但是對於雜文,確實第一次。尤其在現在淡化文體教學的情況下,學生對於議論文的相關知識瞭解甚少,至少沒有形成議論文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一方面教授本課的基礎上,交代夯實議論文相應的知識。

(二) 學法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法、學法:

(1)教法:提問式教法、小組討論法、誘導研讀法、

(2)學法:課前預習法、課堂探討法、課後練習法

此外,為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效率,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説教法

編者提出:閲讀時不妨從文章的`結構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和材料緊密結合起來。對這些文章如果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質疑或闡發,那我們也就接近或進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領法"教學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包括:理清文章層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論證方法,掌握作者論證的內在邏輯性。

我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隨着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湧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 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論證這一重點即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知識台階,引學生思維上路,也就是説教者從學生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得出每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在這裏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故我決定從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問題:1.文題"拿來主義"的內容是什麼?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麼呢?即為什麼實行"拿來主義"?

第1題的設置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為第2題的提出做鋪墊;第2題的設置有一定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台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置問題

問題分為三階梯度,每梯度的問題即為一個高度的台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台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1.什麼是"閉關主義"?

2.什麼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説明的?

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A但終"不知後事如何";B也可以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

第二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是什麼?有何區別和聯繫?

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

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麼?

第三梯度:可設置這樣兩個問題:

1.作者為什麼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

2.作者對" 送來"的態度如何?為什麼?

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置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為藍本,重在培養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第三步:課堂訓練、鞏固成果〔出示微機圖片(一)〕

(説明:如此設計訓練題的原因在第二課時中,我將詳細闡述,這裏不贅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台階,由教者交待什麼是比喻論證。在此主要體現教師為旨的原則。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

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別各設置這樣兩個問題:

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

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

3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為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

4."魚翅""""煙燈和煙槍""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置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為第2題搭台階,逐層深入,再採用設問、類比啟發並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步: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別,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

問題1.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2.判斷下面這段話是否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於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對比中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據技能形成的規律,為了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設置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訓練也應是多層次、多結構的。訓練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的鞏固練習,而應是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上。教師連貫、準確、富有邏輯論證性的講述本身就使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討論題都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課堂上知識進行形成性訓練,及時鞏固教學成果。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訓練題。〔出示微機圖片(二)〕

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題目。第一道題目面全體學生特別是程度稍差的學生,通過訓練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訓練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論證方法。這是知識的內化、熟化過程。

第二梯度:設計辨析型題目。第二道題目面向大多數學生,通過訓練1使學生深入理解論點和論據的關係,訓練2使學生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辨析能力。這是知識同化過程。

第三梯度:設計思考性、創造性題目。第三道題目有一定難度,面向程度較高同學,同時使其他人得到啟迪。通過訓練1進一步完成知識遷移、培養程度較高同學的應用能力,訓練2進一步培養其他同學的辨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訓練3在討論中培養學生學習的求知慾和創造性。這是知識的強化、優化過程。

第五步:回到課本中,學生討論分析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訓練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佈置課外訓練題

我校是首批辦好的重點校,現在招收的學生,學習程度差異較大,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佈置分層次作業。

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按下列觀點,寫出論證提綱。

第一層次:在上述觀點中可選其一。

第二層次:今天我們一方面要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步子邁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腐蝕。

在上述教學中,沒有改變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但由於教學過程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發揮主導和主體的積極性,又以訓練為主線,同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應該裝上‘窗紗’"為題,下面哪些論據採用了較適合的比喻論證方式——

A.江河橫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B.生活中的窗紗是為了防止蒼蠅、蚊子、灰塵…

C.一切人都有愛美之心,西裝革履、燙髮口紅,是時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例如:

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1)滴水穿石 (2)鐵杵磨成針

觀點:1.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2.要掌握真本領必須勤學苦練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4.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師説》語文説課稿6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關心和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對於到底有幾個自然段,學生還有一些困難,由於他們平時碰到的都是簡單的,這次卻出現了一封信,他們一下子難住了,不知道該不該算一段,在這點上我花了一些時間重點講解。

接下來我還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可是,有一點是我意想不到的,那就是在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上,學生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外,他們會認為是因為高爾基還沒有讓小男孩拍完照所以才拒絕雜誌社的攝影師的拍照要求,在這一點上我也顯得很困惑。

在落實設計意圖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的40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2)《小攝影師》説課稿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小攝影師》,歡迎各位給予指導。

首先我要説的是對教材的理解。對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攝影師》寫了高爾基欣然答應一個孩子給他拍照,最後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離開。最後,高爾基還是準備要接待那個少先隊員。

我與文本對話時,感受到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也感受到小攝影師所代表的少先隊員所具有的誠信、聰明、有禮貌的品格,兩者均應教學。

關於本課的目標設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現三維的融合

把本課目標預設為通過語言句子的朗讀以及有關情節的聯想訓練,感受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和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之情。

確定這個目標是符合新課標關於目標“三維性”要求,它藴含有知識、情感、過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個教學過程的預設,力求做到全員的互動

全課預設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對全文步感知、學會生字新詞。在這樣基礎上學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整堂課的流程預設是這樣的:先質疑;再交流初讀課文時留給學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爾基對下一代的關懷;接着,體會小攝影師的品格;最後是通過聯想續寫,把兩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具體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是質疑明起點,使得課堂顯得真實、真切

課開始就向學生提問“讀了課文,你們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導學生説出讀課文後的疑難點。

預計有學生會説“小攝影師為什麼不要高爾基的膠捲呢?”、“小攝影師為什麼最後一直沒再去找高爾基拍照呢?”、“高爾基到底是忙還是不忙,偉人為什麼還要騙一個雜誌社記者呢?”

質疑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師掌握學生真實起點一個途徑,教師的教要教在學生真正的不懂之處,這是課堂真實化、課堂以人為本的基礎。

第二步,把學生初讀的個性理解,通過交流使個性的學習內容形成大家的共識

《師説》語文説課稿7

《師説》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自讀篇目,該文集中反映了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對從師與學習的認識的論述。該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在於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礎的文言語法知識,學習如何清晰有力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嘗試主動學習文言文,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

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的,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

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本課出現的文言知識。

新課標指出,應該“通過閲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的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由於本文是論説文,韓愈對比論證的手法是其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學生在習作中借鑑。因此,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為重要。分析法在於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文中所載的道,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於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本課計劃安排兩課時。今天我重點講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主要有:

首先,導入課文,我計劃從學生們學習過的有關“説”這種文體的知識導入,介紹寫作背景。其次,誦讀課文。通過單個學生讀課文、教師的糾正範讀、全體學生共同誦讀三個步驟,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使文言文語感的訓練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另外,使學生整體上對文章有所瞭解,明確課文論述的中心。第三,讓學生主動疏通課文詞句,指出應該注意的文言知識點,教師給與總結與點撥,這是給學生主動權,讓他們學會收集整合資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第四,分析課文的第一段,明確課文的中心。第五,再次誦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最後佈置作業,要求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藉以瞭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其次,進入課文的分析。本課從分析討論課文的第二段開始。這一段中,對比論證使的手法是教學的關鍵。我設問[提問]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為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幾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文,鍛鍊搜尋有效信息和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將幾方面的對比關係一一列出,並用課文原文回答作者通過每一組對比得出的結論。從而在誦讀與找尋中明確對比論證的使用效果,並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分析後要求當堂成誦。第三段,作者用了舉例的手法論證“聖人無常師”。在設計中,我設問[提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用文中原句回答。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明確所舉例子背後所藴含的道理,明確學習應該勤學好問、不恥下問。分析後,要求學生當堂成誦。最後一段是作者闡述寫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韓愈寫作的原因即可。背誦最後一段。

再次,全文講解完要求學生再次背誦全文。加強誦讀訓練的力度,培養語感。同時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討論]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説》都市和學習有關的論説文,説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關係的發展。

最後總結全文,佈置作業背誦全文。就課堂討論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

《師説》語文説課稿8

一、説課的內容

説課的方法有多種,有四説法、五説法、六説法,但萬變不離其中,總是要説清教材、目標、重點難點、過程、教法學法、理論依據以及板書練習。

一説教材——明

説教材一般説三句話——

1、説課內容是什麼教材的課文;

2、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本課文有什麼特色。如:《小鷹學飛》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敍述了小鷹在跟隨老鷹學飛的過程中,老鷹不斷向小鷹提出新的目標,從而使小鷹懂得天外有天,學無止境,應該不斷進取的道理。課文結構相近,語言生動,對話居多,插圖逼真,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説目標——清

這一環節也可分二個層次表達:

1、先説一説你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依據一般有三——一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描述;二是學生的年齡特點;三是教材本身的特點。第二層就是具體描述教學目標。具體描述教學目標時,要注意目標的準確性和具體性。在描述的方法上,也有兩種,一是按新課標關於目標的三個維度描述,即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去表達;二是同樣從這三個方面去思考,但表達時可將這三個層次的意思整合在一起。在具體的表達時,還要時刻注意我們是在“説”課,並要照顧整個一篇文章,而不是隻説一課時,但由於兩課時都具體説又不可能,因此,第一課時可簡要説説目標,而把重點放在第二課時上。如《小鷹學飛》的目標可這樣描述:為了順利完成本課教學,我準備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主要解決生字詞的識寫,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下面我重點説説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結合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佔主導和本文情趣性強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能分角色有滋有味的朗讀全文,尤其是讀好三次對話;

2、抓住重點語段,品詞析句,具體感悟,理解文章意思;

3、能練習學習第一次對話的方法,自學第二、第三次對話;

4、通過學習課文,懂得學無止境,不斷進取的道理。

三説重點難點——準

重難點的確定要根據具體的文章而定,一般來説,徐分開表述。在確定重難點時,要注意前後聯繫,瞻前顧後,在教學過程中有具體的體現,重點是怎樣突破的,難點是怎樣分解的。、

四説過程——實

説過程時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要花大力氣説好這一環節,就説課的時間分配而言,説過程至少要花6-7分鐘時間,具體地説,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提綱挈領説框架——説過程時要注意先提綱挈領地介紹整個過程的幾個主要步驟(或説成幾個板塊、幾個層次、幾大部分),然後再具體説説各個環節。

2、精雕細琢説名稱——設計板塊名稱時,要詞斟句酌,具體而言,各標題最好要做到四點:一是字數相等;二是結構相近;三是層次清晰;四是用詞前衞。如:

《圓明園的毀滅》——王菘舟

一、揭題導入,奠定基調;

二、整體感知,敏化感悟;

三、拓展背景,加深理解;

四、情境寫話,激盪感情。

《小珊迪》——竇桂梅

一、啟讀,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通讀,潛心會文動真情;

三、參讀,一字一句總關情;

四、研讀,設身處地悟深情;

五、精讀,咬文嚼字品至情;

六、活讀,妙筆且書箇中情。

3、詳略得當説過程——教學過程相對來説信息量大,在短短的幾分鐘內,要讓評委留下很好的印象是不容易的,因此,説過程時,一定要注意詳略得當。基本環節簡略説,要做到惜墨如金;重點環節(課文重點、教學重點、教學亮點、教學特色)等要具體説,要做到不惜工本,大肆宣講,以給評委留下深刻的印象。

4、選準切口説理論——説設計意圖,説理論依據是説課的重中之重,是説課區別於上課的重要部分。因此説理論要精心設計,找準切口。説理論依據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擇其精要,點到為止,一般來説,只要選五六個關鍵處簡要説説即可。

理論依據主要來自課程標準、教育學心理學論述以及名師名言等,下面以課程標準為例簡要説説。

1、設計學生多元理解某一環節時可引用:

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2、設計學生某一語文能力訓練時可引用: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設計學生小組學習時可引用: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4、重組教材,課堂拓展時可引用:

語文教師應高度注意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5、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時可引用: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6、設計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學習時可引用: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7、設計學生自讀自悟時可引用: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又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8、設計學生自讀自悟後交流感受時可引用:

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9、設計課堂相關拓展,激發學生愛讀課外書興趣時可引用:

在閲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為學生終身喜愛讀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説板書練習——精

三、説課的要求

1.説課語言的要求

①語言表述要準確、流暢、生動、形象

説課的語言表述必須正確無誤,而且做到用詞恰當,句法規範、通俗、明白、簡練,語言連貫,同時又生動形象。

②語言要有節奏感

説課的語言應當抑揚頓挫,該快則快、該慢則慢、該低則低,不能從開頭到結束,始終一個腔調,一種語調。當然説課語氣和語言節奏的變化,還應當依據説課的內容,而不能隨心所欲。總之,恰當地把握好説課語言的節奏。

2.説課內容的要求

①要求內容正確

內容正確,是説課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結構、寫作特色、重點、難點和通過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都必須説得正確無誤,能夠體現教材內容的高度科學性;二是在處理教材,不能出現知識性的差錯,所涉及的名詞、術語、概念必須詮釋正確、表述無誤,而且所傳授的知識,也必須是反映客觀事實及其規律性的知識,

②要求內容完整、系統

國小語文説課的內容,該説些什麼,一般都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如課程標準、教材、教法、學法、板書、練習設計、理論依據,都是通常説課所需要説到的基本內容,原則上都應當説到,這是因為説課內容自身是一個結構嚴密,彼此間具有多層次內在聯繫的網絡系統,每一部分內容都在説課內容這個總的網絡系統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何一個部分內容的殘缺,都有可能損害這個網絡系統在完成説課目的任務中所具有整體功能。當然,這並不是説,每一部分內容都需要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在説課活動中,有時由於時間的限制或突出重點的需要,有的內容不僅需要而且應當略講、少講,這就是處理説課內容的靈活性。但略講或少講,不是不講,而且即或是略講或少講,也應當以不損害説課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為前提,不然就會影響説課的質量。

③要求內容有序、聯貫

説課,不同於文學創作,可以任意正敍或倒敍。它先説什麼、後説什麼、再説什麼,雖然不是絕對固定,但也必須按照自身固有的內在順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説,不能錯位、顛三倒四。如説教材,總是放在説教法、説學法的前面,説學法也總是放在説教法的後面,而不能移到説教法的前面去説。換句話,也就是一般總是先説教材、再説教法、學法,然後説教學效果。這決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説課過程邏輯性的體現。所以在説課時,其內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條理清楚、意思聯貫、邏輯嚴密、結構合理、流暢自然、環環緊扣,以便為實現説課過程的全程優化,提供切實的保證。

④要求內容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突出重點,是達到最優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國小語文説課內容的重點,一般包含兩個含義,一個是內容總體上的重點,另一個是所説教材教學方面的重點。所謂內容總體上的重點,指的是構成説課基本內容當中,最能反映説課本質特點的部分,即“怎樣教”和“為什麼這樣教”的部分。特別是由於説課者的教學能力、水平綜合反映在教材處理上,所以説課中的教學過程這部分內容更需要詳説、細説。説清楚教學過程有哪些環節,這些環節是怎樣一步一步安排的,每個環節又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是怎樣一步一步落實的等等;第二個説課含義上的重點是指教材教學方面的重點、難點。這些重點往往是教材中的精華,是必須要讓學生掌握的內容。而難點則是學生在獲取某部分知識或技能過程中由於受知識和能力侷限所造成的障礙。凡是這樣的重點或難點也需要詳講、細講。説課中能否做到該詳則詳,該略則略,不但反映了説課者説課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説明説課者理解教材的準確性和實際處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點,突出重點,課才會説得精彩,讓人印象難忘。

3.説課中的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

語文説課的“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是由國小語文説課的主要特徵所決定的。國小語文説課的主要特徵是強調説“理”,即不但要説“教什麼”和“怎樣教”,更要説出“為什麼這樣教”,這個“為什麼教”就是教育理論,它涉及課程標準、教材、學情、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一系列教育的基礎理論。在國小語文説課活動中貫徹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保證了教師的課堂教學得以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從而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有利條件,它也使經驗型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上升成了一種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學探究過程,從而使教育理論也得以可能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驗證和發展。

要在國小語文説課活動中落實好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首先必須正確認識與處理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辨證關係。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從本質上講是統一的,但由於理論具有普遍性,而教學實踐的實際情況卻幹差萬別,所以,有時候,有些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從道理上講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行不通,有時則道理上講不通,而實際教學中卻行得通。如果不切實際地照搬教育理論,就會成為教學中的教條主義,造成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脱節。就説課活動而言,就是要求就説的內容進行上課,並通過這種教學實踐,使教育理論更接近教學實際,從而逐步做到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其次,要處理好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是不能呆板地説教學實踐,也不能孤立地談教育理論,而要把説教育理論與説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這個“結合”,還應當是自然的,具有某種必然的邏輯聯繫的,不要為説理論而説理論,而要使理論為教學實踐服務,成為實施教學實踐的科學依據,從而使聽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達到增進説課效果之目的。此外,還要在説理論的時候把握好“深淺”的度。淺了,僅僅點到,貼標籤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無直接聯繫,把可以搬出來的理論依據統統搬出來,也是應當避免的。總之,合理、科學、不勉強,在説課中做到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而且做到結合得自然,是説好課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對説課的最基本的要求。

4.説課與課堂教學相統一的要求

説課與課堂教學相統一的要求是由説課的目的任務決定的。説課的終極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這與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凡是課堂教學需要遵循的原則,説課也必須遵循。例如課堂教學要求目標明確,因此説課時也必須説清所説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發展哪些智能;課堂教學要求結構合理、緊湊,符合系統論的原理,説課中的教學程序也就應該一環緊扣一環,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課堂教學要求教法得當,説課在選擇教法的時候,也就必須審慎對待,努力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式。

5.説課注意事項

①要有創造性

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説課藝術,它貴在創造、貴在靈活、貴在説課者説出自己的特色來,這也正是同樣一個內容,不同的説課者會有不同的説課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墨守成規,死搬硬套説課的條條框框,説課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圖騰,沒有一絲活力和毫無魅力可言了。所以,説課一定要注意發揮自己的特長,在不違反説課原則的前提下,努力擴大創造的空間,説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若干説課的若干環節或對某些環節作些拓展,以及設計一些與眾不同的精彩的.導語和藝術地運用好多種教學媒體等等。

②要控制好説課的節奏

在現實的説課活動中,有時會出現三種情況:一種是規定的説課時間到了,而課還未説完,於是出現了説課的“拖堂”;二是“前鬆後緊”,即説課開頭時慢慢吞吞,沒有時間觀念,後來發覺時間所剩無幾,而內容還有一大截未説,於是慌里慌張地突然加快語速,一句接一句,也不管別人能否聽得清楚,最後匆匆忙忙,草草收場;第三種情況與第二種情況相反,就是“先緊後鬆”,開始時説得快,後來內容快説完了,而時間尚剩許多,説課者只好採用東拉西扯,或故意減慢語速等手段,以期捱滿時間。這些現象都會嚴重影響説課的整體效果。説課的過程,就像彈奏一部樂曲,自始至終都要注意控制好節奏。説課前應根據説課規定的時間,對各部分內容所需的時間,大致作一個估算,以便心中有底。在具體的説課過程中,應儘量做到按計劃時間説課,切忌腳踏西瓜皮,説到哪裏算哪裏。語速要前後一致,做到整個説課過程節奏統一、和諧、不慌亂、也不緊張,在規定的時間內有條不紊地説完該説的全部內容。

③要講究説課的風度

要使説課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還要求説課者講究説課的風度,如整潔的儀表,親切、自然的教態,輕鬆自如的談吐和恰到好處地運用體態語言等等。優美的説課風度,也是一種重要的説課藝術,它能給聽者以視覺和聽覺上的美感,從而使説課也變得更加藝術化。説課中,説課者要輕鬆、自然、灑脱,但又不能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像演説一般;要莊重,但又不能拘謹、過於嚴肅。教師説課時的位置,一般要求相對固定,不要多走動。眼睛也不能只盯着講稿,而要和聽者建立視線上的接觸,其目光和眼神也應該是十分自然的。總之,説課藝術是説課者高深教學造詣的體現,是建立在説課者個人素質修養基礎之上的。它要求説課者在説課中有恰如其分的姿態、動作、神情,並能恰到好處地使用目光、表情、手勢、體位之類的體態語言。努力做到莊重得體又不拘謹呆板。雖可談笑風生,但不能流於滑稽;雖可詼諧幽默,但又不能庸俗、淺薄。

④、避免理論與實際相脱離。

理論聯繫實際是説課的基本原則,否則,既體現不出説課的理論性,也不能充分體現出説課的研究性,降低説課的水準。但在實際説課中,很容易出現理論與實際相脱離,其表現有二,一是理論與實際脱節,油水分離。二是理論空洞,無具體內容。

⑤、避免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相脱離。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目的,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教法設計是實現目的的措施,是“過河”與“造船與搭橋”的關係,二者應是一致的。在有些説課中,二者卻是脱離的,其表現有兩種,一是目標與措施不一致,二是目標明確,沒有實施措施。

⑥、避免各部分內容相脱節。

好的説課稿應是一篇好的文章,其結構應嚴謹,所以應注意各部分內容的銜接和過渡。有位教師在説一節課時共講了十個問題,每個問題之間互不聯繫,變成了答題式的。尤其是教學對象的分析,孤立地分析,不能成為其它設計的依據。

⑦、避免説課與講課相混淆。

説課與講課不同。有些教師在説課時仍然區分不開,突出的表現在教法設計上,講的過細,面面俱到;單純講知識,理論分析少。另外,説課應是上課的預演,而不是課後總結,所以語言應注意準確性,如“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準備採取的方法”在語意上是不同的。

⑧、説課整體要流暢,不要作報告式,幾個環節過渡要自然,比如,教材分析後,要確定目標時,可以這樣説“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下面我側重談談對這節課重難點的處理”

⑨、説課要有層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將説課説得很細,我們要説的都是一些教學預案,所以要多談談學生學習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和教師的教學策略。這裏的層次針對某一教學環節來説也是如此。比如,在重難點處理上,你設計哪些問題,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該如何調整等;在練習中你安排了哪些練習,有沒有體現出層次性等。

⑩、説課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個性。既然是説課,説的成分很重要。最好能説得神采飛揚,激情澎湃感染聽眾。同時要針對自身揚長避短,體現個性。比如擅長書法的教師可將你的整體框架進行板書,既使聽眾思路清晰,又能增加你的印象分,何樂而不為呢?

●説課小技巧

在40分鐘去準備一篇完美的説課稿是不可能的,有些教師總是説我剛寫完教學目標,時間已經到了。這裏我們要注意一些技巧性的東西,我談一些準備中的體會。

(1)要在説課前準備好各種課型的框架。這裏的框架包含目標框架、理論框架。

(2)要合理安排好40分鐘。目標一般10分鐘要確定下來,重點去考慮教學設計的框架,以綱要的形式寫下來,特別要記下學生的幾種情況和你的對策。不要一字一句去寫。

(3)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教材怎麼辦?這時你首先要吃準教材,目標不要定錯。可以將提供給你的課文多讀幾遍,你就會心中有一定的底了,然後回想同種課型的課你通常是怎樣處理的,可進行套用,當然這是無奈之舉。

(4)因為這裏的説課是課前的預案,不是課後的反思性説課,想象的空間較大,所以你可以將課堂設計的精美一些如媒體的使用、師生互動等

(5)現場答辯,一要聽清,二要説明

《師説》語文説課稿9

教學思路

《小動物上體育》是21世紀北京版實驗教材小語第二冊第8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童話詩,寫的是小動物上體育課的事情。作者創設了一個“隊伍總是走不齊”的情景,巧妙的告訴國小生:動物體態不同,走路姿勢也不同。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思路時,我主要體現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主,課文是識字的載體,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使學生在紮紮實實識字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從而能讀出合適的語氣,表達出角色的心態。

這課書主要的教學任務是:

1、學會8個生字,(包括多音字“了”liǎ),認讀12個字。認識新偏旁“牛字旁”。

2、使學生能夠正確規範的書寫生字。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並積累識字方法。

3、通過對生字的學習,使學生體會漢字的形體美,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喜愛之情。

4、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讀出合適的語氣,表達出角色的心態,使學生產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我是這樣來分配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中的四個字“動物和體育”。使學生認識字的音、形和義。重點指導書寫“動和物”兩個字。其他的生字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讀音。並且通過創設情景和反覆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體會角色的心態。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

第二課時:主要是處理剩下的四個生字,解決它們的形、義和寫。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讀課文,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

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

1.從生活中巧妙引入新課,使學生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本節課伊始,我利用學生司空見慣的課程表引入新課,又以“你最喜歡上什麼課”這一問題,激起學生興趣。拉近了課本與學生的距離,又自然地引入新課,使孩子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2.注重識字。把閲讀作為識字的重要載體,識字和閲讀同步進行。把練習朗讀和識記字音結合起來,把理解課文內容和理解詞義結合起來,最後在綜合練習中重點指導書寫。利用多種形式如(自己讀、同濁度、男生讀、女聲讀等)的讀,讓學生掌握字音。激發學生興趣,蒐集識字方法。體現了低年級識字教學這一重點,提高了識字效率。在學生們記完字形後緊接着指導書寫,並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找到自己所寫字的不足和優點,使學生真正做到紮紮實實的識字。另外,在今天的課中,又體現了對二類字的處理。讓學生真正對二類字的讀音有所認識。

3、重視朗讀。以讀代講,在讀中發現、體會動物們的心態,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本節課中,教師以讀代講、學生在讀中感受動物的心態。整堂課上,教師讓學生全方位地讀,設計了個人讀、對比讀、引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感悟後讀等,另外,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我們就是那些小動物在上體育課”這一情景,讓學生深入角色,讓學生在讀中自解、自悟,並利用,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小動物的`心態,又通過學生自讀體會小動物們的心態,感悟他們的心態,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並通過“你能讀出小動物的這種心情”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高質量的讀。

4.注重教師角色定位,關注學習主體。老師用親切、自然、和善、民主的教態和教風,始終掛在臉上的甜甜的微笑,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用人性化、充滿愛心的課堂語言和孩子們交流,創造一種童話般的學習氛圍,讓貪玩好動的孩子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人文性,體現尊重、激發學生“原生態”的先進教學思想。

《師説》語文説課稿10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兩小兒辯日》是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通過兩小兒辯日使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説明知識是無止境的,要學會獨立思考,勇於探索質疑,敢於挑戰權威,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文言文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學好本課題可以為今後學習文言文積累學法,夯實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以學定標)

七年級學生雖然接觸了部分文言文,但要獨自理解一篇文言文還有困難。因此,根據本教材的內容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讀懂課文,感悟深刻道理。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註釋準確翻譯課文。

教學難點:聯繫生活深刻感悟道理。

四、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從具體形象到抽象邏輯過渡的思維特點,本節課我運用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小組管理,適時展示”的新課改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為了突出重點,我主要採取“創設情境法”、“質疑探究法”的教學方法;為了解決難點,我採用了“情境品讀法”、“合作討論法”等學法,放手讓學生組織參與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

五、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基本環節,分別是:出示目標、先學後教、演課本劇、檢測總結。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層層遞進。

(一)設疑導入,出示目標。

首先,我設計了猜謎語的導入方式。多媒體課件出示“日”字象形文字,並讓學生猜測所對應的現代漢字。這樣既設置懸疑,激發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

其次,檢查學生對本課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的預習情況。

參考預習情況,課件出示學習目標。

1、讀通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讀懂課文,感悟深刻道理。

(二)先學後教,自主翻譯。

為了較好完成學習目標,我設計了相對應的自學指導。首先出示自學指導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個讀、PK讀、師範讀、小組賽讀、配樂讀等多種方式讀準課文,並鼓勵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

其次,出示自學指導二:再讀課文,結合註釋自主翻譯課文,並標記疑問。為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課件直觀展示課文動畫。合作探究部分,通過獨學(自主翻譯)、対學(同桌分享課下注釋和積累詞彙)、組學(小組討論)等方式,最終由組長負責確定本組最後翻譯。在質疑環節,先由學生提出疑問,並由其他學生釋疑,教師再根據情況點撥補充。小組通過抽籤確定順序,並派代表展示。展示後,隨機挑選學生作為評委評分,並説明理由。

以組為單位積累分數的競爭機制,直觀的課文動畫展示,使學生在緊張有序的活動中,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翻譯方法,突出教學重點,完成學習目標一。

(三)演課本劇,深化理解。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目標二,我設計了課本劇環節。假設你現在是一位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和孔子,他們請你裁決。以小組為單位,排演《新編兩小兒辯日》。要求使用現代白話文,並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小組對抗比賽的活動形式,吸引了學生興趣和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掀起本節課的高潮。

(四)當堂檢測,總結中心。

出示自學指導三:三讀課文,檢測總結。經過以上環節,學生帶着自己理解迴歸課文,通過思考“兩小兒在“笑”什麼?學完課文,你有什麼感悟?”這兩個問題,以填空題的形式歸納中心,水到渠成地解決本課難點,完成目標二。

(五)板書設計

我採取了直觀、系統的的板書設計,及時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便於學生掌握理解。我的板書設計是:

《兩小兒辯日》

列子

一兒:初遠中近 另一兒:初近中遠

孔子:不能決

“笑”的道理

(六)作業佈置

針對學生差異,我設計了分類作業。我佈置的作業是:A類:總結本文文言現象;B類:背誦並默寫課文。

六、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本節課我的.綜合設計思路是,通過“出示目標、先學後教、演課本劇、檢測總結”這四個循序漸進的基本環節,採取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排演課本劇的方式,運用新課改的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充分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在積極、愉快的氣氛當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