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合集七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02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説課稿合集七篇

説課稿 篇1

《杏兒熟了》這篇課文,主要寫杏兒成熟時,鄰居家的小淘淘等小夥伴來偷摘杏兒,不僅沒有受到奶奶的責備,還得到了奶奶送的杏兒,表現了奶奶寬厚、善良的品格。課文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淺顯易懂,語言優美,學生可以從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下面我就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材的自我把握、教學設計理念、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課時的安排和教學目標的設定

本課是這一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這一單元的重點是如何概括段落大意,我覺得概括段意並非難點,關鍵是讓學生如何對課文進行正確的分段。要想讓學生準確地分段,首先還是在於讓學生深入地把握住課文的內容。課文內容能深入人心了,分段自然能輕鬆了,概括段意也能水到渠成了。所以我根據單元的訓練重點,計劃用兩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課時,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能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深入感知課文的內容。

能力目標:以讀感悟,理解句子“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感受奶奶善良寬厚的品格。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對奶奶深深的思念之情,懂得與人分享。

這些目標中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掌握課文內容;理解句子“果子大家吃才香甜”;感受奶奶寬厚善良的品格。

安排的第二課時目標就是落實單元訓練重點,分好段落,説好段意和進一步體驗與人分享的快樂。

二、我對教材內容的把握

課文先寫了杏兒的多和好,再通過一件事來反映奶奶寬厚善良的品格,最後寫了我在奶奶的影響下,懂得了與人分享的道理。表面上以杏兒熟了為線索,其實課文最想反映的是奶奶這一人物的品格。奶奶是全文的中心,讀懂了奶奶這一人物,課文的內容也就全掌握了。我分析了課文後發現,奶奶的寬厚善良都能融入到一個“笑”字中。在第一段中有一個“奶奶忍不住笑了”,第二段中有一個“奶奶的嘴角上露出了微笑”。抓住這兩個笑,就能學懂第一段中奶奶因杏兒多而笑,因孫子的天真而笑;也能學懂第二段中奶奶面對小淘淘他們這些小饞猴露出了寬容的微笑。但第三個笑,課文中沒有寫。第三大段中有沒有笑呢?有,雖然奶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孫子的行為足以讓奶奶又一次露出微笑,怎麼才能讓學生體會到這一笑呢?我就在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小作者想對奶奶説的話,如果奶奶聽到這些話,看到小孫孫的行為,不是就笑了嗎?再來看這三個笑,一個比一個深入,一個比一個有價值,從笑杏兒多的人人都能做到的笑,到體現奶奶品格的寬厚的笑,最後是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意味深長的看不到的笑。讀懂了這三個笑,學生的理解層層推進了。鑑於我對課文的這一分析,所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就緊緊抓住奶奶的“笑”來貫穿整個教學流程,讓學生讀懂全文內容。

三、教學設計理念

理念一,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今天的這一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果子大家吃才香甜”這一價值觀。如何讓學生懂得這一句話內在的含義,首先就得理解奶奶對待小夥伴們的態度,懂得奶奶在把果子分給大家吃時的快樂,懂得奶奶這樣做讓大家都得到了快樂。學生懂得了的基礎上,再來感受這一份快樂,讓學生體驗打杏兒時的不容易但快樂的感覺;讓學生想像小夥伴吃杏兒的快樂場面。通過這樣的課堂感受,我想學生才會真正懂得“果子大家吃才香甜”這一道理,進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懂得與人分享的快樂。

理念二,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語文課要注重讀,讀的魅力大家都深深感受過。今天,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一步的讀,是淺顯的。課文的語言易懂,生字只有四個,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肯定能讀通。所以在讀後,我讓學生説説你讀懂了什麼,學生都能較準確地説出課文的內容。第二次讀,我讓學生關注重點人物奶奶。這一讀,深入了一步,學生不但找到了寫奶奶笑的句子,還還思考奶奶為什麼在笑。接下去就是更深入地讀,讀好自己對重點理解來。這些讀,把奶奶的寬厚善良都感悟出來了。

理念三,語文教育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情感、體驗和獨特的、個性化的、多元化的理解。這一課的內容似乎都有一個標準的理解尺度,怎麼樣才能體現這一教學理念呢?在讀寫奶奶顫顫巍巍打杏兒這一句時,一般我們的理解都是應該讀出奶奶打杏兒的艱難。但仔細一想,這一句話還能不能體現出其他的感受呢?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看到了怎麼樣的畫面,結果我想學生不但會看到了奶奶顫顫巍巍打杏兒的情景,還會看到杏兒一個接一個落下來的情景,看到旁邊小夥伴們歡快的情景。這些獨特的體驗,不是比一個標準的理解尺度更珍貴嗎?把看到的情景融入到朗讀中去,學生會讀得更有滋有味。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根據課文的特點和本課時的目標要求,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情感朗讀理解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五、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主要向學生滲透“讀中學”的方法,讓學生會讀,會學,在讀讀、想想、寫寫中調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圖片揭趣。

這一部分是課堂的開始,我努力創設一個輕鬆、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使學生進入一個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以讀為本”,初步感知課文。

無論教改改到何處,放棄了朗讀,就等於放棄了一切。“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揭示課題後就讓學生去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全文內容。

(三)抓住奶奶的第一笑,理解寫杏兒多的句子。

(四)抓住奶奶的第二笑,感受奶奶的品格,理解重點句“果子大家吃才香甜”。

(五)抓住杏兒笑了和奶奶的第三笑,感受我的懂事、成長。

説課稿 篇2

多媒體出示案例(或教師讀)

張 玲同學花了三天時間,吃不香,睡不好,用掉一大本草稿,就是為了解開一道數學競賽題。這三天,他困惑、疑慮、苦思冥想……但是現在他解開了。他此時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知道他特想跳起來,大聲地告訴老師、同學:“我解出了這道題!”

教師: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這經歷體現了她怎樣的情感體驗?

學生回答:略

教師:她的這種情感體驗叫理智感,是人們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它反映求真的需要。 理智感是指人們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它反映求真的需要。這種情感產生於我們的學習之中,也需要在學習中進一步培養。如;人們探索真理時產生的求知慾;瞭解和認識未知事物時有興趣和愛好奇心;在解決疑難問題時的苦惱、遲疑,問題解決後的'喜悦、興奮和自豪;在堅持自己的觀點時有強烈的熱情,由於自己的觀點違背了事實而感到羞愧。

活動:學生合作用一筆畫四條線段把九個點連接起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在嘗試成功後,你體會到 教材p40

學生討論、分析 體驗 分享

教師總結: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合作、體驗分享活動。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當我們經過思考和探究成功解決疑難問題時,當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時,我們從中體會到處理問題,解決矛盾的理智感,感受到理智帶來的喜悦。

説課稿 篇3

一、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材定位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中學生對於函數單調性的學習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國中學習了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圖象的基礎上對增減性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第二階段是在高一進一步學習函數單調性的嚴格定義,從數和形兩個方面理解單調性的概念;第三階段則是在高二利用導數為工具研究函數的單調性.高一單調性的學習,既是國中學習的延續和深化,又為高二的學習奠定基礎.

(2) 函數的單調性是學生學習函數概念後學習的第一個函數性質,也是第一個用數學符號語言來刻畫的概念.函數的單調性與函數的奇偶性、週期性一樣,都是研究自變量變化時,函數值的變化規律;學生對於這些概念的認識,都經歷了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三個階段,即都從圖象觀察,以函數解析式為依據,經歷用符號語言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解釋定性結果的過程.因此,函數單調性的學習為進一步學習函數的其它性質提供了方法依據.

(3)函數的單調性是學習不等式、極限、導數等其它數學知識的重要基礎,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常用工具,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對於函數的單調性,學生的認知困難主要在兩個方面:

首先,要求用準確的數學符號語言去刻畫圖象的上升與下降,把對單調性直觀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這種由形到數的翻譯,從直觀到抽象的轉變對高一的學生來説比較困難.

其次,單調性的證明是學生在函數學習中首次接觸到的代數論證內容,而學生在代數方面的推理論證能力是比較薄弱的.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教學大綱對單調性的教學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判斷、證明函數的單調性;難點是引導學生歸納並抽象出函數單調性的定義以及根據定義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形與數兩方面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數圖象和單調性定義判斷、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

2.通過對函數單調性定義的探究,滲透數形結合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函數單調性的證明,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3.通過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嚴謹論證的良好思維習慣;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

本節課是函數單調性的起始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採取教師啟發講授,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提供的線索,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展示相應的數學思維過程,使學生有機會經歷數學概念抽象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思維活動,深入探究,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概念,獲得方法,培養能力.

2.教學手段

教學中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目的是充分發揮其快捷、生動、形象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的材料,有助於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教師畫幾個增減和波動的圖象.

2.讓學生大體根據自己的身高隨年齡的增長列一表格,然後畫一簡圖。提出問題

圖象的變化趨勢,怎樣用數學符號表示和不等式表示。

(二)歸納探索,形成概念

1.藉助圖象,直觀感知

本環節的教學主要是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即從學生熟悉的常見函數的圖象和事例直觀感知函數的單調性,完成對函數單調性定義的第一次認識.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

問題1:分別作出函數的圖象,並且觀察自變量變化時,函數值有什麼變化規律?

在學生畫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圖象,獲得信息:第一個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上升,y隨x的增大而增大;第二個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下降,y隨x的增大而減小.然後讓學生明確,對於自變量變化時,函數值具有這兩種變化規律的函數,我們分別稱為增函數和減函數.

而後兩個函數圖象的上升與下降要分段説明,通過實例明確函數的單調性是對定義域內某個區間而言的,是函數的局部性質.

對於概念教學,若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概念的相關屬性,則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設計了問題2.

問題2:能否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什麼是增函數、減函數?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增函數的定義:

如果函數在某個區間上的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上升,或者如果函數在某個區間上隨自變量x的增大,y也越來越大,我們説函數在該區間上為增函數.

然後讓學生類比描述減函數的定義.至此,學生對函數單調性就有了一個直觀、描述性的認識.

2.探究規律,理性認識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通過對兩個問題的研究、交流、討論,將函數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數圖象過渡到研究函數的解析式,使學生對單調性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使學生完成對概念的第二次認識.

問題1:右圖是函數的圖象,能説出這個函數分別在哪個區間為增函數和減函數嗎?

對於問題1,學生的困難是難以確定分界點的確切位置.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用函數圖象判斷函數單調性雖然比較直觀,但有時不夠精確,需要結合解析式進行嚴密化、精確化的研究,使學生體會到用數量大小關係嚴格表述函數單調性的必要性,從而將函數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數圖象過渡到研究函數的解析式.

問題2:如何從解析式的角度説明在上為增函數?

在前邊的鋪墊下,問題2是形成單調性概念的關鍵.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先分組探究,然後全班交流,相互補充,並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反饋,評價,對普遍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辨析中達成共識.

對於問題2,學生錯誤的回答主要有兩種:

(1)在給定區間內取兩個數,例如1和2,因為,所以在上為增函數.

(2)仿(1),取很多組驗證均滿足,所以在上為增函數.

對於這兩種錯誤,我鼓勵學生分別用圖形語言和文字語言進行辨析.引導學生明確問題的根源是兩個自變量不可能被窮舉.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給定的區間內任意取兩個自變量,然後求差比較函數值的大小,從而得到正確的回答:

任意取,有,即,所以在為增函數.

這種回答既揭示了單調性的本質,也讓學生領悟到兩點:(1)兩自變量的取值具有任意性;(2)求差比較它們函數值的大小.事實上,這種回答也給出了證明單調性的方法,為後續用定義證明其他函數的單調性做好鋪墊,降低難度.至此,學生對函數單調性有了理性的認識.

3.抽象思維,形成概念

本環節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抽象出函數單調性的定義,使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完成對概念的第三次認識.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嚴格的數學符號語言歸納、抽象增函數的定義,並讓學生類比得到減函數的定義.然後我指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中有關單調性的概念,對定義中關鍵的地方進行強

(三)掌握證法,適當延展

本階段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對例題和練習的思考交流、分析講解以及反思小結,使學生初步掌握根據單調性定義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探究定義的等價形式,對證明方法做適當延展.

例 證明函數在上是增函數.

在引入導數後,用定義證明單調性的作用已經有所降低,我選擇一個較難的例子,主要是考慮讓學生對證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證明過程的教學分為三個環節:難點突破、詳細板書、歸納步驟.

1.難點突破

對於函數單調性的證明,由於前邊有對函數在上為增函數的研究作鋪墊, 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取值和求差兩個步驟:

證明:任取,

因此學生的難點主要是兩個函數值求差後的變形方向以及變形的程度.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變形,不敢動筆;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變形不徹底,理由不充分的情形下就下結論.

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回顧函數在上為增函數的説明過程,明確變形的主要思路是因式分解.然後我引導學生從已有的認知出發,考慮分組分解法,即把形式相同的項分在一起,變形後容易找到公因式,提取後即可考慮判斷符號.

2.詳細板書

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對證明過程進行規範、完整的板書,引導學生注意證明過程的規範性和嚴謹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歸納步驟

在板書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歸納利用定義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設元,求差,變形,斷號,定論).通過對證明過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每一步的必要性和目的,特別是第三步,讓學生明確變形的方法以及變形的程度,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為了鞏固用定義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強化解題步驟,形成並提高解題能力,設計適當課堂練習。

(四)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本階段通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技能、方法的一般規律,深化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1.學習小結

在知識層面上,引導學生回顧函數單調性定義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單調性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體會到數學概念形成的主要三個階段: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

在方法層面上,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判斷,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然後引導學生回顧知識探究過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法,如數形結合,等價轉化,類比等,重點強調用符號語言來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來解釋定性結果;同時對學習過程作必要的反思,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2.佈置作業

在佈置書面作業的同時,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設計了探究作業供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後完成.

説課稿 篇4

 一、教學內容:講讀國小語文第十冊《飛奪瀘定橋》(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瞭解紅軍飛奪瀘定橋的經過,理解紅軍是怎樣搶時間,攻天險的,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性。

2、能力目標: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的方法。

3、情感目標:學習紅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三、教學重點:

① 紅軍是怎樣搶時間、攻天險,奪下瀘定橋的;②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的方法。説它是重點是因為紅軍奪下瀘定橋的關鍵是要搶在敵人前頭,攻天險又最表示紅軍那種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本組訓練重點是“按一定順序寫”,故在教學中應重點突出這個訓練內容。

 四、教材的前後聯繫:

本篇課文是對同學進行“按一定的順序寫”這一重點訓練項目的第一篇課文,是緊接前面“理清課文的條理”和“注意事物的聯繫”而編排的,所以教學本篇課文要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弄清作者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的方法,並指導同學説寫。另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已初讀課文,掃清了字詞障礙,對課文的脈落已經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本節課將着力分析紅軍是怎樣搶時間和攻天險的,同時也將着重引導同學領會作者敍事有順序的寫法。

 五、教學準備:

錄放機、電視機、錄相帶、投影儀、投影片①②、自制投影片⑴⑵⑶。

教學方法:

① 從中心思想入手,對同學進行聽、説、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②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錄相,使同學進入情景,體會奪橋的“難”,紅軍的“勇”;③運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④訓練以讀為本,以學為主,精心選擇運用與讀書相關的演示,講解、提問、議論等方法,使同學以讀促寫,以讀學寫。

 六、學習方法:

① 充沛運用讀、思、議、練的方法學習課文,做到以讀的為本,注重讀的效果;②通過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橋的“險”,紅軍的“勇”;③注重課堂交流,做到師生間交流,同學間交流,充沛尊重個體差別,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一起體驗勝利的歡樂。

七、教學設想:

本節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和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於同學的自主學習,做取“以讀為本,以學為主”,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教學過程以同學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同學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能有順序地講述課文的內容和領會紅軍的不怕艱難險阻,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

八、教學過程:

首先是新課導入,大約需2分鐘,出示投影片①,教師唱《長征》歌,激情創景導入課題和文章中心,(板書:飛奪瀘定橋、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然後設置懸念:課文是怎樣表示這一中心的?

接着是講讀課文:

第一步:放錄相,讓同學入情入影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重點記敍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約6分鐘)(板書:搶時間、攻天險)。

第二步:講讀第一段,同學默讀,畫出文中説明“天險”的詞語,並請同學説説紅軍為什麼要奪取瀘定橋(約2分鐘)。

第三步:重點講讀第二段,先抽同學朗讀第2、3小節,讓同學考慮討論①“詭計”的意思,敵人的詭計是什麼。②我軍決定怎樣婁碎敵人的'陰謀。③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是什麼?為什麼(板書:時間緊)然後讓同學齊讀第4、5小節,讀後考慮討論:①紅軍怎樣同敵人的援年代搶時間?找出書中説明紅軍速度快如飛的詞句作上記號。②在短時間內趕到瀘定橋,紅四團遇到哪些困難,課文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敍述的,也在書畫出並請同學起來讀一讀,紅軍是怎樣克服的,説明了什麼?③當對岸敵人出現援年代時紅四團用什麼方法對待敵人?這説明什麼?④敵人為什麼不疑心?⑤我軍與敵人賽跑把敵人拋在後面!體會“拋”字的用詞準確?一個一個問題解決後,教師小結:紅軍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用飛一般的速度把敵人援兵遠遠拋在後面,終於預定時間趕到瀘定橋(板書:路程遠、速度快)(該環節大約10分鐘)

第四步:重點講讀第三段,首先引讀第6小節,讀後提問,本自然段分幾層意思講述瀘定橋?然後引導同學體會敵人“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這句話的含義(板書:敵守天險)接着抽同學朗讀第7、8小節,讓同學弄清紅軍是怎樣飛過去的?在這節教學中,要主同學注意體會作者對動詞的準確運用和作者敍述的順序(發起總攻、突擊連衝、三連鋪橋、橋頭激戰,(隨即板書,發起總攻:橋頭激戰。)隨即讓同學考慮:①在奪橋戰鬥中哪個詞最能説明紅軍英勇頑強,在課文中,畫出表示紅軍“奮不顧身”的語句?②黨的號召是什麼?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這説明了什麼?隨後打出投影片(①②)讓同學看着燈片結合課文內容講紅軍奪橋經過。最後,讓同學明確奪橋過程,作者主要運用什麼方法描寫紅軍的英雄氣概?(該環節大約13分鐘)。

第五步:講讀第四段,齊讀後,師生小結,與第一段前後呼應,既是對“飛奪瀘定橋”的偉大意義的揭示,又是對紅軍戰士飛奪瀘橋的原因的補充交代(該環節大約1分鐘)。

然後是總結階段:該環節大約用3分鐘問:①這篇課文按怎樣的順序寫?詳寫什麼?略寫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同時出示投影片(1));②學習了這課後,你學到了什麼?一是從寫文章要有次序引導,二是從紅軍的精神方面引導。

最後檢查學習效果,大約用3分鐘,出示投影片(3)(4),再次讓同學體會紅軍戰鬥任務的艱鉅性,時間緊迫性和瀘定橋的“險”和紅軍的“勇”。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節課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它擔負着承前啟後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學物理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並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此,這節課在本章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長短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並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來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瞭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學情分析。

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儘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課件等使教學形象直觀。每個知識點都儘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根據上述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能進行速度單位間的換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現象的主要特徵,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求知慾。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悦。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難點:

1、速度單位的換算。

2、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下面我重點講一下教學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運動的視頻資料。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發現問題:視頻中物體有什麼共同點?運動情況都一樣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並得出結論:視頻中的物體都在運動,有的運動得快,有的運動得慢。然後,引出新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這樣,利用視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的實例分析入手,來引出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易於學生輕鬆的融入到課堂氣氛中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開始階段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是什麼?最後裁判認為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又是什麼?

以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氣氛,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並互相討論,充分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較、討論中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並能描述所觀察現象有什麼主要特徵,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從交流討論中找到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開始階段兔子跑得快,是因為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跑的路程長。最後裁判認為烏龜贏得比賽,是因為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路程相同而烏龜花的時間少。

據此,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進行總結並提出新問題:若路程、時間均不相同時,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這樣,採用邊觀察、邊引導分析,層層設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看”、“想”、“説”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物理教育的教學目標。

展示問題: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激疑啟思,採用啟發式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通過演練得出:可以比較他們在1秒內或1分鐘內通過的路程,由此引出什麼是單位時間,得出並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是什麼,這樣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根據速度的定義直接得出速度的計算公式和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含義,並能進行單位換算。

在講解單位換算時,要引導學生根據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來逐步的推導出米/秒與千米/小時之間的換算關係,使學生慢慢的領會和理解單位之間是如何換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學會理解的記憶,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

利用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題1: 瓊斯以10秒75的成績獲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請運用知識計算出美國田徑運動員瓊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國田徑運動員瓊斯百米短跑的速度為9.30m/s。

例題2: 例題: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為220Km,一輛汽車從五指山市開往海口,這輛汽車的速度是55Km/h,幾小時後可以到達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據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這輛汽車4小時後可以到達海口。

例題3: 例題:20xx月7月12日,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洛桑田徑黃金聯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傑克遜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欄世界紀錄,則這項記錄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輛正在行駛的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30km/h,哪一個速度比較大?

解:利用公式v=S/t計算出劉翔的速度為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車的速度為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大。

第一道題是公式v=s/t的直接應用,這道題比較簡單易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做出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題是根據五指山市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變形,學會變形公式的應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道題涉及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難度稍大一點,目的是讓學生領會速度的物理意義。

通過這三道習題的講解,讓學生養成先分析題意,再規範解題的良好習慣。

勻速直線運動的引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想想議議的內容,使學生知道頻閃攝影也是研究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兩幅圖中兩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的不同,通過比較分析來引出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

同時指出,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因為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我們有時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簡化物理問題,會近似的把一些運動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老師簡單介紹變速運動、平均速度,使學生注意區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課堂小練習:

1、單位換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車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駛,1 min通過了1800 m的路程,汽車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歸納總結

最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本節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養成先學習後總結的良好習慣,並培養、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説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教學、觀察比較法、多媒體演示。

為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就應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就決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學,要重視直觀性,即以直觀為基礎來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本節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觀察比較來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覺認識,再結合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學法:觀察實驗討論、對比歸納、練習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分析點撥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為主,老師的提問分析為輔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循序漸進的歸納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體課件能較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觀察,分析現象。更能方便的進行對比、歸納,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讓學生去想、去説、去做、去練。通過練習,來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以及速度單位的換算。再次,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加深對速度的物理意義的領會。

六、説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容易理解,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運動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定義: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計算公式:v=s/t;常用單位:千米每小時(km/h);換算關係:1m/s=3.6km/h

二)、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着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業佈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別是3.5 km/h, 64m/min,1m/s,則三人的速度的關係是?

3、汽車以25m/s的速度行駛了2h,它在這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人對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聲,聽到回聲經過的時間是( )

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效果評價:

通過這節課師生的共同學習和探討,同學們基本能夠掌握速度公式及其變形,能夠運用速度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同學們也學會了從生活中發現物理問題,並能夠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類問題,使物理知識有效的運用到生活中去。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相關知識,並且在第一課時認識了四邊形的特性的基礎上教學的。關於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國小階段分兩段編寫,本單元是第一次出現,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第二次將在第二學段出現,要求學生理解:兩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因此,我把本課時定位為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本課時的內容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性,通過推拉門和做一個小實驗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第二層次,認識平行四邊形,通過圍一圍、説一説、畫一畫、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根據教材特點,我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1、結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

2、.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初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學.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

3、.進一步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4、.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教學難點: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特性。

二、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為了讓每個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學得有個性。我力求在本課中體現以下兩點:

1、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數學的抽象乃屬於操作性的,它的發生、發展要經過連續不斷的、一系列的階段,而最初的來源又是十分具體的行為,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認識平行四邊形,發現其特徵。創設觀察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獲得新舊知識的鏈接;自己動手圍一圍、畫一畫、剪一剪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知平行四邊形的一些特徵;説一説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圖形,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養成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讓學生盡情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滿足,是本課教學的主旨。富有活動性的教學,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的天地。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改變傳統的“傳授——接受”模式為“探索——發現”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學習中很多知識都儘量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去感悟。“為什麼推拉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為什麼不做成三角形的呢?”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自主探索,進而認識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怎樣讓平行四邊形變穩定呢?”讓學生想辦法試一試,通過一個接一個的探索活動,讓孩子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真正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的天地。

三、説學習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讓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所以我先出示《我們的校園》主題圖:你能從這裏找出哪些四邊形?複習四邊形的特徵。接着引導學生觀察推拉門上的四邊形:你們認識這樣的四邊形嗎?引入平行四邊形的學習。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

2、合作探究,發現新知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後,第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圍繞“為什麼推拉門可以伸縮”展開討論,進而藉助用硬紙條訂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分小組動手操作和實踐,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礎上,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並且在讓學生舉例説一説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起來自然、親切、真實有趣。第二環節,我提出問題:什麼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呢?在釘子板上圍圍看,這樣就能很直觀很清楚的發現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特徵,初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然後讓學生説一説在哪兒見過這樣的圖形?引導學生回憶身邊的例子,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緊接着,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驗證特徵,加深理解。最後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動手活動:你會剪一個平行四邊形嗎?通過動手、動腦、互相交流,不但可以進一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而且能幫助理解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1)基本練習:畫一畫

課本39頁第2題:要求在方格紙上畫一個與原圖同樣的平行四邊形,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特徵的認識。

(2)鞏固練習:量一量、比一比、説一説

課本40頁第4題,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3)提高練習:改一改

課本39頁第3題:要求在判別是否是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把它們分別改成平行四邊形。

(4)趣味練習:拼一拼

讓學生用七巧板拼擺喜歡的圖形。這既可以幫助把握已學圖形的特點,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總結評價

説一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説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1、 本課的地位: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是九年級年級思想政治課教材第九課的第二框內容。本課圍繞“公民在婚姻家庭關係中的權利與義務”,闡述了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權利、結婚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和履行法定手續;在家庭成員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法定的權利義務關係等問題。這些問題有的雖然距離中學生的生活比較遠,但是恰恰是任何人都不能迴避的。能否建立起民主和睦的家庭關係,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幸福,還直接影響到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社會的穩定。因此,讓學生了解公民在婚姻家庭關係中的權利和義務,從小樹立法制觀念十分必要。所以,本課是“公民與法律”板塊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全書中佔有重要地位。

2、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子女對父母的義務”。

因為這一問題最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特別是近年來,隨着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許多孩子被視為“小皇帝”、“小太陽”,備受父母及親屬們的關懷,甚至溺愛。因此培養教育他們具有孝敬父母和長輩的優良品質,反對不尊敬父母,甚至xx、遺棄父母等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這一問題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明確要求開展家庭美德教育,通過“子女對父母的義務”這一總是的教學,使子女切實發行贍養扶助父母和老人的義務,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十分重要。

本課的難點是:“父母對子女有撫養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是無條件的,而對成年子女的撫養是有條件的;未成年的中學生沒有經濟來源,他們普遍認為贍養扶助父母是將來的事情。對於上述問題,國中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要教育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父母的撫養,並自覺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會有一定的難度。

3、 本課的特點:

每個學生都生活在家庭中,學生根據自己家庭實際情況,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課的觀點,而且本課也以事例見長,通過大量列舉活生生的例子加深學生對權利與義務的瞭解與認識。

4、 本課的側重點:

本課的側重點在於理論知識和現實事例同在,通過鮮活的事例,使學生容易接受相關的知識和觀點。

5、 本課的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我將本課內容的教學目標確定為3個方面。認知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懂得父母或子女未履行家庭關係中法定義務的,要受到道德譴責,要承擔法律責任;父母有撫養、教育和保護未成年子女之間的義務。情感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父母為培養教育子女花費了許多心血,應當銘記父母養育之恩,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公民。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夠初步運用法律知識觀察、辨別家庭關係中各種現象的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二、 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1、教學模式:中學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和問題導學法的教學模式。

2、教學流程圖:

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 → 教師根據情境和教材提出一些問題 → 學生對所給情境進行討論、發言→ 教師和學生得出結論

3、理論依據:馬克思認為,人是具有能動性的,所以人不是教育的消極產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力,而不能把學生看作是被“塑造”的消極客體。因此,在國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不僅符合瑞士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結構主義”理論,也符合美國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結構主義認為,教育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教師的作用是指導者、輔助者、協作者,學生才是教育過程的真正主體,所有教育活動都是圍繞學生為中心進行的。當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探索、思考離不開教師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學設計,更離不開協作學習過程教師畫龍點睛的引導。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深入發掘教材的內涵,提煉重點和難點,精心地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足夠的、容易被接受的“情境”,喚起學生長期記憶中有關的 知識或表象,從而使學生能夠利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

3、 知識點銜接:

(1)導入新課: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和激活學生知識體系為導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儘快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通過“材料1”的討論,來引出“父母與子女關係包括的內容”;通過出示“材料2”和“材料3”,來得出“父母與子女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然後讓學生談談他們親身感受的最深最難忘的幾件事,如可以讓學生談談“父母關心自己生活和健康的最難忘的幾件事”,“父母對自己進行教育,感受最深的幾件事”等等,使他們動情,從而真正體會到父母撫養、教育和保護子女的艱辛和一片苦心。同時教育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父母的撫養和教育保護。通過“材料4”,來引入子女對父母的義務;通過討論“父母有經濟收入不必贍養”、“不與父母住在一起無法撫助”、“父母傷害了我們的感情和身心健康,我們不願意贍養他們”、“父母沒有對自己盡撫養教育的義務,現在我們也不盡贍養義務”“我們是中學生,沒有經濟來源,贍養扶助父母是長大以後的事”等,使學生明白,子女對父母的贍養扶助,包括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安慰三個方面,並且是法定的義務。

(3)小結:

三、 學法設計:

1、學情設計:

目前的中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生活中,他們受到了父母 、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多方面家庭成員的關心愛護。許多人習慣於接受來自別人的愛,而不習慣去幫助別人。但是,學生比較喜歡聽“故事”,容易接受和記住教師所舉的“實例”,而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比較難於接受。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重事例、輕理論”的現實情況。九年級年級學生經過了八年義務教育,具有了一定的同化新知識的知識體系和對事物進行抽象思維的能力,而且他們每個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這就可以去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掘他們的潛在力量,來活躍課堂。

2、學法指導: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這些信息來同化新知識,並將新知識放置在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適當位置。

3、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進行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觀點。

Tags:説課稿 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