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77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模板五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客人到我家》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思想品德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依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文明禮貌”德目中“待客、做客懂禮節”的要求設課的。本課選用了小軍一家人熱情、禮貌待客的事例,使學生從一家人待客的過程中瞭解待客的一般禮節。

(二)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

1、認知目標:使學生知道待客的基本禮節,懂得待客熱情,有禮貌是尊重客人的表現,能密切主客關係,增進友誼。

2、情感目標:使學生從內心尊重客人,願意做有禮貌的主人。

3、行為目標:使學生待客時做到:會説請進,向客人問好,會説請坐,給客人遞水,並能有禮貌地回答客人問出客人走時送出井説再見。

二、説教法、學法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説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當學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時才能實現。”因此,我對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情境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這堂課我準備始終運用媒體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如上課伊始,用課件(小熊請客)的故事導人.接着課件演示課文內容,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發揮學生主動性,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對待客人熱情禮貌)這一道德觀念的 形成。這節課中我還準備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畫面讓學生直觀的辨別是非,達到深化道德認識的效果。

(二)辨析法: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幫助學生加深對道德概念的理解,並用正確的道德觀念來識別真偽是非,提高道德判斷能力。我在教學中設計了“辨一辨”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具體事例判斷哪些待客行為不正確,在分析辨別過程中,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可以得到鍛鍊,道德認識可以進一步提高。

(三)實踐法: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我在教學中設計了“演一演”這一環節,讓一個學生當小主人運用學到的待客禮節接待客人,讓學生評價他做得好不好。

(四)延伸開拓法:思想品德課要注意引導學生向課外的延伸,也就是要求學生把學到的東西落實到實際生活中,並且養成習慣。我在課堂教學結束時,設計了一道實踐作業題:老師要來你們家家訪,你打算怎樣接待我?老師將對你們的待客行為作出評價,這樣就把所講知識延伸到了課外,溝通了課內外的聯繫。

(五)合作學習法:現代社會既分工又合作,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合作能力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習本身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我多次採用了小組討論法,如在安全教育時,我設計了“遇到陌生人到你家,你該怎麼做才安全?”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在表演“客人送你好吃的或爸、媽留客人在家吃飯,你該怎麼做?”時也是先討論後表演。這樣做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説教學程序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體現一個“趣”字。

(一)利用媒體,以趣導人。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時,我利用課件演示(小熊請客)來導入新課。這樣做的目的是激趣,形成心理最佳預備狀態,為明確的主題教育做好鋪墊。

(二)學習課文,以趣明理。

明理就是使學生明白課文所講的道理,提高道德認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在這一環節中,我是這樣做的:

1、利用畫面直觀明理。在教學課文時,我利用小軍一家人接待客人的畫面,圍繞“客人來時小軍一家人怎樣做的?客人問話時小軍是怎樣做的?客人與大人談話時小軍是怎樣做的?客人走時他們又是怎樣做的?”這幾個問題進行教學,讓學生直觀感知要做一個熱情、禮貌待客的好主人。

2、利用兒歌,自悟其理。在學習課文後,引導學生讀兒歌,讓他們在讀中悟理,知道熱情禮貌待客的好處。

(三)辨別是非,昇華認識。

在學習課文之後,我準備為學生提供幾組生活畫畫,讓學生判斷是非,為下面的導行奠定基礎。

(四)聯繫實際,以趣導行。

在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道德判斷能力時,我設計了“演一演”這一環節。一是讓學生即興表演接待客人。二是分組討論並表演“客人送你好吃的或爸爸、媽媽留客人吃飯,你該怎麼做?”在有趣的表演中,“小主人”熱情、禮貌待客的行為獲得了大家的好評,他們的行為無疑影響了大家,這堂課的教學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説幼兒

《指南》提出“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閲讀興趣和良好的閲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 《想飛的小象》是一節中班語言活動,活動構思新穎,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是發展幼兒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感受能力,也是對幼兒進行良好社會教育的活教材、好教材。

二、説目標

根據綱要精神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及故事本身的內容特點,我對活動制定了以下目標:

認知目標:學説完整句:“我不會……可是我會……”

能力目標:理解故事內容,有專心傾聽故事的好習慣。

情感目標:喜歡參與語言活動,並能將所學內容運用到日常用語中。

三、説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於本次的活動目標,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物質準備:

1、小黑象頭飾一個、活動掛圖六幅

2、“我不會……,可是我會……”句型圖譜

經驗準備:

幼兒已瞭解一些不同動作的不同技能,如:大象的鼻子能噴水、小狗的嗅覺靈敏等。

四、説教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法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法、直觀法、提問法、遊戲法等。

為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幼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舞台,讓幼兒想説、敢説,從而達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我運用主要運用了觀察法、討論談話法、遊戲練習法。

五、説教學過程

1)導入活動,創設語言環境

在活動的一開始,我便創設了一個寬鬆的語言環境,由教師扮演的小黑象引入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通過觀察法,猜猜哪些動物分別獲得了森林運動會的冠軍,由此自然的引出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小黑象”,並採用開放式的提問,讓幼兒猜想這隻想學飛的小象,能學會飛這個本領嗎?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門,討論十分激烈。

2)小黑象講述故事——《想飛的小象》

教師有感情的將故事,引導幼兒帶着 “故事裏的小象是一隻什麼樣的小象,它為什麼想飛” 這個問題,認真傾聽故事,尋求答案。 並在故事講解後,通過提問法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的情節、人物形象和故事發展脈絡,如:小象為什麼想飛?故事裏還有些什麼小動物呢?他們對小象説了些什麼?幼兒在自由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出示掛圖,自然過渡到第二次講述。

3)教師結合活動掛圖,第二遍講述故事

這一環節,教師運用直觀法,結合掛圖二次講述故事,在學習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幼兒深入體驗故事內涵,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同樣運用了提問法並在幼兒討論後對答案進行總結,梳理。如:小象看見天上的小鳥,它想到了什麼?蛇會飛嗎?它又什麼本領?蛇是怎樣對小象説的?獅子和老虎又是怎樣説的呢?小象有什麼本領?它最後還想飛嗎?為什麼?

讓幼兒在討論、談話中大膽地説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4)談話活動“我的本領”

本環節,結合當代幼兒語言教育的整合觀念,在幫助幼兒理解體驗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把故事內容遷移到現實生活,藉此瞭解幼兒的情感發展現狀。通過談話法,鼓勵幼兒大膽地,聲音響亮地在集體面前説説自己的本領。

當幼兒對故事本身的學習、理解和體驗已經達到了較好的程度時,教師還應進一步創設機會,讓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認識。引導幼兒根據句型圖譜創造性地進行用“我不會……,可是我會……”的句型進行語言表述。並在幼兒取得成功時,運用賞識鼓勵法,予以肯定。

綜上,我們認為語言領域的學習是一個系統的,成網絡狀的活動羣,這是一個從理解到表達,從模仿到創新,從接受到運用的整合過程。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對語言藝術的敏感性,鍛鍊他們的想象力,增長他們的思維能力,同時,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發展。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主題來源分析

也為了讓孩子們熟悉國小,更好、更快地適應國小的生活和學習。

(二)活動來源與價值

課間十分鐘活動是國小生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然而幼兒園的孩子對此卻比較陌生。而且孩子們對課間十分鐘的理解也比較片面,只知道是下課後要休息十分鐘,對於如何合理的安排使用十分鐘,孩子們並不清楚。因為他們的頭腦中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時間概念。因此在《學做國小生》的主題活動中設計了這一教學活動,初步培養幼兒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和能力,使孩子們從各個方面都做好入學準備。

(三)教育與訓練目標

1、下課時準備好學習用品。

2、先去小便,再去玩耍。

3、遵守秩序,不在走廊、樓梯上奔跑、打鬧。

三、教育與訓練準備

1、小故事:“他做得對嗎?”

2、瞭解班級學生在課間活動的情況。

3、行為辨析題。

二、説教法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 根據我班孩子的經驗水平、學習特點和年齡特點與本次活動的實際需要,我主要運用了以下一些教學法:

1、解演示法:講解演示是本次美術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操作的重要步驟。通過教師對人物動態的演示和講解,幫助幼兒掌握繪畫創作中的難點,提高幼兒的繪畫技能。

2、多種感官參與法:活動中,引導孩子看一看、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在瞭解課間活動的內涵的同時,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培養了孩子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

3、體驗法:在後延部分中,教師利用“下課了”的學生們在“十分鐘”的音樂聲中學着國小生做做課間十分鐘做的事情,使學生對課前準備有一個親身的體會和實踐,有助於今後的國小生活,同時也增加了活動的直觀體驗性和趣味性。

三、説過程

1、談話導入。小朋友,每上完一節課都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着就是課間。在這課間十分鐘,我們應該作些什麼呢?怎樣遵守課間秩序?

2、聽故事明道理。

(1)講小故事:“他做得對嗎?”

(2)討論:同學們會怎樣批評小剛?小剛哪些地方做得不對?

(3)討論後歸納:課間十分鐘,小朋友要遵守秩序,做好三件事:先做好下節課學習用品的準備工作,放好凳子;然後去廁所;最後在去玩。

(4)做一做

A、組織聽老師説步驟請全班學生依次做好三件事。

B、聽到模擬下課鈴聲請全班同學自己做好三件事。

3、學兒歌明要求:

(1)課間走路要做到:教室裏輕輕走,走廊上慢慢走,轉彎口減速走,上下樓梯靠右走。

(2)課間玩耍要做到:不搶先,不霸道,不爭吵,不打鬧。互相謙讓有禮貌,同學之間要友好。

4、榜樣導行。

(1)“丁丁的課間十分鐘”

(2)討論:丁丁哪些地方做得好?

(3)個別示範。要求:下課了,把用好的課本收拾好,交好本子,準備好下一節課的學習用品,起立放好自己的凳子輕輕離開教室。

(4)集體按要求訓練。教師邊看邊評。

(5)齊讀課間走路和玩耍的兒歌。:注意讓學生弄清哪是右邊,哪裏是轉彎口?聽到上課鈴聲要停下一切活動,有次序地進教室。

5、説説辨辨。怎樣做才對?

(1)小芳下課後先去滑滑梯,到了上課鈴響才去廁所。

(2)軍軍在課間搶同學的球玩。

(3)玲玲下課時 叫同學到走廊上玩耍。

(4)莉莉下課時坐在位子上不出去玩。

6、小結:今天,我們知道了下課十分鐘要有次序地做好三件事, (1)、下課時準備好學習用品。

(2)、先去小便,再去玩耍。

(3)、遵守秩序,不在走廊、樓梯上奔跑、打鬧。

並且也知道了課間要守秩序。只要按這些要求去做,我們就會養成好習慣,愉快地學習,高興地活動。

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全神貫注》,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設計及理念、教學流程、教學反思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由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略讀課文組成,這四篇課文都是講人們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應該有明確的目標,並進行不懈的追求。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認真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靈啟示,並品味語言,留心課文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全神貫注》是本單元的第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邀請摯友芡威格參觀他的工作室時,突然對他的一件傑作感到不滿,就全神貫注地修改起了作品,差點把芡威格鎖在工作室的事。根據單元訓練重點和本課內容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學習做事要有執著的態度和全神貫注的精神,培養一絲不苟的作風。

2、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認識本課6個生字。

3、能力目標:結合上下文體會新詞的意思,並初步學會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來反映人物品質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靈啟示。

教學難點:通過人物言行體會“全神貫注”的含義,並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高段,正是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最佳時期,這也是課標的要求。四年級的學生雖然接觸過不少寫人的課文,但通過人物言行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技能還不夠熟練。而本篇課文對羅丹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生動傳神,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好課文。

三、教學設計及理念:

基於研究性學習理論,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以研究性閲讀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

根據以上教學理念,我採用研讀教學模式,讓學生按照“自讀準備、默讀探究、選讀研討、品讀拓展”的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來自主學習。以讀為主線,讓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説”自己理解的內容,在研究交流當中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新理念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課堂,是教師引導、參與和合作的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

四、教學流程

第一板塊:揭示課題,回顧略讀課文的學法。

“全神貫注”這個詞的含義,對國小生來説還是很抽象的,是很難理解的,所以我採用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的方法來揭題,問他們: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在學習或做事時特別投入,特別專注的時候?學生有的説:媽媽説我是個小書迷,我看書的時候,身邊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會影響到我。還有的學生説:我特別喜歡畫畫,有一次大概畫畫太認真了,連媽媽回來了都不知道。於是我順勢告訴孩子們,這就叫“全神貫注”,你們認為在學習和做事的時候,全神貫注重要嗎?就這樣在同學們熱熱鬧鬧的交流中揭示了課題,明確了本課的學習重點,為本課難點的突破作了很好的鋪墊。然後一起回憶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看本課文前引言一起制定本課的學習目標。

第二板塊:研究學習,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這一大板塊學生是按“自讀準備、默讀探究、選讀研討、品讀拓展”四大環節來學習的。

下面我説一下每一環節學生制定的學習目標。

一、自讀準備:自讀課文,弄懂本課的生字詞,彙報課前蒐集的資料。

二、默讀探究:默讀課文,勾畫文中反映羅丹全神貫注工作的句子,並説説自己的體會和理解。

三、選讀研討:四人小組討論學習結果,再全班研討交流。

四、品讀拓展:再讀一遍課文,談收穫(兩方面的,讀文後的感受和寫法上的收穫)

第三板塊:拓展訓練,提高寫作技能。

當場來創造一個情景,表演一個全神貫注學習的人,其他同學要運用恰當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和適當的比喻聯想把全神貫注學習的這位同學的樣子描寫出來。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風的形成》是國小科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三年級下冊“地球的外衣”這一單元的內容。風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在上冊已經學習過的風級、製作風向儀、風的觀測及前一節剛學習的熱空氣等與風有關的知識,學生對風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具備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特別是前一節課學生認識了熱空氣會上升這一原理,更是為這節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並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做假設性解釋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風成因模擬實驗。

2、科學知識:理解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三、學情分析

風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在學習了風級、製作風向儀、風的觀測及學習熱空氣等與風有關的知識後,學生對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具備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探究風的形成問題的方法及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設想是否正確對學生來説並不難。

學生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學習科學,對探究的過程、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但科學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形成,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科學概念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法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與規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實驗教學法

提供給學生儘可能多的身邊常見的材料,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實驗探究,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瞭解風的形成。

2、分析歸納法

學生經歷探究式教學活動,從中發現並記錄所觀察到的現象。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從現象中獲得科學概念。所以我在教學活動中尤其重視引導學生分析現象,在現象中發現規律。

3、討論法: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讓每一位學生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吸收別人的方法、學會交流與合作。

4、啟發式教學法:課堂教學中在觀察現象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幾個有層次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進而得出科學概念。

五、學法

1、觀察感知法:抓住本課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在實驗中觀察並描述實驗中產生的現象,讓學生體會影響空氣流動的因素。

2、小組合作法:《課標》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由基礎好的帶動基礎稍弱的學生,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3、實驗探究法

本課使學生經歷設計實驗、驗證性實驗、分析現象等探究過程。充分發揮他們在科學學習上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六、教學準備

教師提前準備風的形成探究儀、扇子、氣球以及各個小組做實驗要用的可樂瓶、蠟燭、打火機、香、小盤等,實驗材料接近學生生活,易於接受,不致於因材料分散學生實驗的注意力。

七、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自己設計風的成因模擬實驗,從而理解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八、教學過程説明

(一)、貼近學生生活,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風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在學習了風級、製作風向儀、風的觀測及學習熱空氣等與風有關的知識,學生對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具備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

教學設計中,“生活中哪裏有風?”學生聯想已有經驗,娓娓道來。緊接着設計了“學生製造風”的環節,更是點燃了他們生活經驗的火花,他們用嘴吹,用書扇等,非常活躍。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體會了“空氣的流動形成風”的特點。

(二)、學生大膽猜測,讓好奇心伴其成長。

老師幽默的引導,激發了學生猜測的熱情。“人造風是風的一種,是我們人為地讓空氣流動形成的,像剛才我們用扇子來扇風,不扇時,扇子周圍的空氣不流動,我感覺不到風;扇扇子時,扇子周圍的空氣流動到我的臉頰和身上,我便感覺到了風。那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個孫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兒使勁地扇啊? 那自然界的風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問題則需要創造性的想象!而想象,又是人類智能發展的最高境界。”教學實踐表明,有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產生探索的慾望。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鮮的、美麗的。科學的做法可以使教育進入美好的境界,為孩子創造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好奇心伴隨他們生命的始終,這無疑是教育饋贈給下一代人的最好的禮物!

(三)、科學實驗探究,在動手研究中獲新知。

《課程標準》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需要教師由教學的操縱者、主持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創新思維的激發者。

探究既是國小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又是國小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節課活動的重點放在學生探究風的成因活動中,學生在自由的、開放的探究情境中不僅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而且在觀察感受的過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學,對學生來説這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在動手操作中,學生充分發揮了科學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他們的科學素養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不斷得到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