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範文(集錦1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9.85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説課稿範文(集錦15篇)

説課稿範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大班綜合活動《動物過冬》,這是幼兒園建構式課題《動物,我們的朋友》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説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進行主題活動《動物,我們的朋友》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以“動物過冬”為切入呂,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探索慾望,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幼兒已有過冬的經驗。

2、和家長一起收集動物過冬的圖書、資料。

3、動物過冬的課件。

4、操作卡四張,動物圖片若干,自制拼圖四份。

二、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電教法、討論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説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樂於探索的習慣。

三、説活動過程

1、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旨在營造和諧、愉悦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問:裏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後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並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

。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通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裏過冬的。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3、幼兒再次通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後,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説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通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

四、遊戲互動:我也來當小動物

1、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2、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活動延伸

1、益智遊戲《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後,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通過這一環節拓展幼兒思維。

2、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閲,提高幼兒教育的閲讀能力。

説課稿範文2

今天上課的內容是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平行與相交》中的第一課時《認識平行》。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直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為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作準備,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含有平行線的物體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但平行線的的概念認識得還不十分清楚。但是他們他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愛思考問題。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聯繫生活情景,體驗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關係,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能判斷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

2、使學生能根據直線平行的意義,畫出平行線;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步驟和方法,能正確地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3、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瞭解生活裏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係的興趣。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潛在的學習狀態,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認識平行線。教學難點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操作,主動學習知識。

根據教學內容及學校、學生的特點,本課主要採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的學習策略。在課堂上從學生常見的情境入手學習本節課的新知識,利用多媒體學習並掌握平行線的特徵,瞭解生活中的平行現象。在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中進一步理解平行線。通過學生的探索與教師的指導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畫等工具平行線的方法。在新知識認識後及時進行練習鞏固,進一步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最後通過欣賞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的物體,感受平行美

課堂分三步進行教學的:

㈠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一、教學認識平行線

在課的開始,我先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窗户、花闌干、跑道、足球門,接着從圖片中動態地抽象出幾組直線,並指出他們都是在“同一平面內”,同時介紹什麼是“同一平面”,通時結合汽車在立交橋上行駛知道什麼是不在同一平面內。然後讓學生觀察這四組直線,提出一個問題,按一定的標準,你能把他們分成幾組?並請學生説一説你是怎樣分的,怎樣想的?學生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答案,對於學生的不同的答案,並不急於評判,而是從學生的回答中揭示“相交”、“不相交”這兩種位置關係,並讓學生根據這兩種位置關係再將三組直線分下類。

在此基礎上,我指出象第二組這樣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並且另外出示2組平行線,讓學生説説誰和誰互相平行,誰是誰的平行線,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的含義。再讓學生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豐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和第3題:學生自由判斷,指名説判斷的`理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的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初步感知,到對每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分類,概括平行的含義,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對平行線的認識逐步清晰。

二、畫平行線

在教學畫平行線時,我先讓學生藉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辦法畫一組平行線。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畫。學生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畫法,(可能有的是對的,也可能有的是錯的)然後讓學生進行評價交流:你認為哪些畫法是規範的,哪些畫法是不規範的?讓學生自己看書,瞭解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然後請學生簡單地描述畫平行線的過程,再由教師邊歸納邊示範,讓學生經歷從抽象到直觀的認識過程,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完成作業紙上的練習,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學生獨立畫,交流各自畫法。

這樣,學生經過自由嘗試畫平行線,通過對各種畫法的交流、評價,逐步概括出較規範的畫法,在此基礎上,按要求畫平行線,進一步提高學生畫平行線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線的特徵,深化概念的理解,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想想做做第2題

拿出課前發的長方形的紙,按要求對摺兩次,再打開,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想辦法證明你的發現是否正確。學生獨立操作,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後組織全班交流:説説你有什麼發現?你是怎樣證明的?使學生在操作、猜測、討論、交流中瞭解長方形對邊是相互平行的,長方形對邊之間平行的線段都是相等的。

最後,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線段,在全班交流。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線的認識,同時進一步體驗平移的特徵。

臨近課尾,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説説自己的收穫,並指出平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還將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為以後的學習做鋪墊。

説課稿範文3

一、説教材

《月球之謎》是新課程標準國小三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藴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可讀性強,趣味性強。全文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叢生。開篇從“遐想”入手,引出一連串的問題,首寫“謎”。接着寫人們對月球的瞭解,以及開展的實驗,看似在“揭密”,其實,處處生“謎”,再寫“謎”。然後用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留下無窮無盡的“謎”,三寫“謎”。正因為如此,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這是一篇激發學生探索熱情的好教材。編者在文尾提供了一個“資料袋”,不但介紹了月球上的引力,還介紹了月球上環形山的命名,以及有哪四位中國科學家的名字給這些山命了名,意在激發學生長大了去探索宇宙的奧祕。與此同時,課後第三題收錄了一些寫月亮的詩句,賦予了教材詩意的想象空間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認識8個生字,學會14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月球的基本情況,以及課文提到的和月球有關的未解之謎。

(3)培養學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的能力。

(4)積累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月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謎?

教學難點:利用資料交流、古詩句積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導學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祕與奧祕,同時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説設計理念

探索奧祕是人類的天性,因為每個正常的人都有求知慾。從某種意義上説,“謎”是推動人不斷探索、不斷前進、不斷髮展的動力。讓孩子們從小就心中有 “謎”,試圖去解開這些“謎”,這本身就是一個孕育發展和創造的過程。因此,本教學設計力圖通過語言文字的閲讀,把“謎”播種在孩子們的心田,使之成為持續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怎樣才能把“謎”播種在孩子們的心田裏呢?語文課有語文的方式,那就是:引導孩子在與文本、文化和客觀世界的對話中,去敞亮,去點染。

三、説教學流程

一、遐想:從詩意的世界中走來

開課,讓學生“進入”宏大而有韻韻味的時空背景,是讀好課文的基礎。因此,可以製作一個關於月亮的短片,音樂與畫面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觀。在這樣的環境裏來閲讀課文,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出示月亮的課件。導語:夜幕降臨,或圓或缺的月亮高高地懸掛在夜空,面對那皎潔的月光,不知有多少人遐想過。此時此刻,面對這樣一輪月亮,你想到了什麼?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啟發學生多維度地去遐想,如:聯想到寫月亮的詩句;聯想到登月的情景;聯想到“嫦娥奔月”登神話故事;聯想到月球上的自然景觀……

2、總結學生對月亮的遐想,引出課題:月球之謎

3、釋題:“謎”是什麼意思?與“迷”和“祕”的意思有什麼不同?這個“謎”是課文的眼睛,閲讀時,我們抓住了它,就能很好地理解課文。

二、讀文:在品味語言中激活心靈

人類對於自身以外的知識的感知都浸潤在語言中。語言是我們存在的家,就像世界是我們居住的家一樣。在語文課上,要讓“謎”在孩子心田生根、發芽,就離不開對文本語言的品味。但這種品味是“兒童視覺”的品味,是兒童和文本和世界的對話。

説課稿範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今天我的説課題目是《畫感覺》,感覺看不見,卻可以體驗,不同的感覺可以用鮮豔或灰暗的色彩,輕盈或沉重的點,鬆弛或強勁的線,整齊或怪異的形來表達.在這裏就《畫感覺》一課分教學資源開發、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設計三個版塊來進行説課,敬請指教。

第一版塊:教學資源開發

一、教材分析

《畫感覺》是2年級第3冊第14課,本課內容雖然抽象,但它並不孤立存在。編者在編寫過程中始終抓住了與學生切身感受聯繫的一條線:《畫聲音》、《畫味覺、畫嗅覺》、《畫感覺》、《畫觸覺》、《畫情緒》、《畫性格》等,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它強調的不是對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學生通過實際體驗與造型遊戲,嘗試用不同的點、線、面、色彩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二、學生及媒體分析

低年級學生具備了初步的色彩基礎,感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也正在逐步發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續性上還不夠,所以直觀鮮明,精彩有趣的課件有助於本課的教學。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1.認知領域:認識感官,瞭解感受能力。

2.操作領域:能用色彩、線條和形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覺。

3.情感領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大膽作畫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提高對色彩,線條和形狀的感悟能力。

教學難點:怎樣運用色彩、線條和形狀來畫感覺。

四、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實物投影儀,範畫等。

學具準備:顏料、毛筆、油畫棒、牙刷等。

第二版塊:教學法

一、説教法

本課包含了自然、語文、音樂等多學科的相關知識,通過多媒體設備,師生共同欣賞,共同合作,共同遊戲,建構起自主的平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由靜變動,新穎活潑。

2.激趣引新,變幻無窮。

3.個性發展,啟迪創新。

二、説學法

1.通過玩、唱、看、猜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他們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創新。

2.倡導合作,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體會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不但能畫而且能畫得精彩”。

第三版塊:教學過程設計

一、遊戲導入、快樂之旅

1.先和孩子們一起玩“畫鼻子”, 遊戲是最好的老師!(為什麼有的同學能畫得如此準確?玩得很開心吧?你怎樣把這種開心的心情告訴給別人呢?同學們可能會説出各種方法,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兩幅作品,説説看他們是如何表現各自心情的。學生開始從觸覺、視覺等多方面初步體驗“感覺”一詞,作品欣賞使感覺由抽象表現轉為具象表達。)

2.初步瞭解這種表現形式後,請同學們帶着剛才遊戲時的輕鬆心情繼續我們的快樂之旅吧! 把口袋裏裝滿喜歡的色彩和線條,開始出發!(學生鋪好紙張,備好毛筆,油畫棒等準備即興發揮)

3.我們穿過了公園裏彎彎曲曲的小路,來到了一片草地上,(教師可以利用肢體語言如手勢引導低年級學生充分想象)小腳丫踩在小草上會有什麼感覺呢?(學生會説癢癢的、刺刺的並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感受)突然電閃雷鳴,(聲效)雨點打濕了衣服(好冷),怎麼辦?讓我們請來光芒四射的太陽吧,(師生齊喊)雨過天晴,太陽露出了笑臉,花兒也散發出甜甜的清香。(雖然是塗鴉,作品還是在學生們的想象中新鮮出爐)

4.這次的快樂之旅大家都有什麼收穫啊?(學生們會結合自己的作品暢談自己對線條、色彩的不同感受。有的線條流暢舒緩,如行雲流水;有的線條剛強有力,如鐵劃銀鈎;有的`線條瀟灑奔放,自由快樂;因為我開心,所以我用了粉藍色、嫩綠色,因為我興奮,所以我用了紅、橙、黃等等色彩。這些作品及作品解讀充分展現了孩子們單純可愛質樸的心田。快樂之旅開啟了想象的門,學生的創作激情被喚起,在老師的引導下,運用點、線、面及色彩與“感覺”做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5.到了揭示課題的時候了:感覺在我們心裏,雖然看不見,但我們依然可以把它畫出來(板書:畫感覺)

二、情趣示範、合作體驗

旅遊之後讓我們放鬆一下,來聽一首愛的主題歌(師生合拍共唱)。在這充滿愛的世界裏,愛會是什麼顏色?有的説:愛是紅色的,當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時,我們會驕傲地大聲吶喊:“祖國我愛你!”。愛是白色的,因為新娘穿着聖潔的婚紗。愛是黑色的,那是大地母親的顏色。愛是綠色的,大樹和小草都顯得那麼可愛。愛是藍色的,當夜幕降臨,母親親吻孩子的額頭,輕輕地道聲晚安:“我的寶貝!”,我説,愛是五彩的,就像好吃的波板糖,甜甜蜜蜜。沒有聲音的愛又是如何表達?在學生思考交流的時候,老師走到座位前輕輕擁抱學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情感的交流瞬間得到昇華,來!看看他們是如何表達愛的感覺:這不是牙刷嗎?原來廢棄的牙刷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呢,吹畫好玩又漂亮,撳手印的吹泡泡的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呀。

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喜怒哀樂,冷熱酸甜,人類正是擁有了這些感覺,生活才會如此豐富多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始操作練習)

多次的體驗和感受交流使學生的感覺由體表轉向了內心。對於低年級學生有着示範的必要,同時也要注意對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培養。

三、多維評價、個性表達

1.自評、互評。

把自己的畫給好朋友或周圍的同學看,自己説説較精彩的地方,再請看的同學談談對畫的感覺。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作者對自己的感覺各種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由色彩,點,線,形元素組成的畫給觀者的感覺,這是一個互動交流的過程。

2、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與表揚 “你的畫別有特色”、“我看到你的畫從心底裏感到了甜絲絲”等,我相信這些激勵性的評語能讓學生變得更加自信!

總結拓展:感覺不但能畫出來還能表現得很美、很有藝術感,瞧這些大師們的作品精彩之作。(圖片欣賞)

感覺是多方位多角度的,熱愛生活,你會有更多的感受,感覺又是很奇特的,同一樣東西在不同的地方場合給人不同的感覺,如一塊冰冬天給人冷的感覺,而在夏天就給你涼爽的感覺,你能用今天學的方法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嗎?

課外拓展讓學生積極地去體驗觀察身邊的事物,自主參與探索過程。

本課的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體驗為靈魂,讓學生在各種遊戲中探索發現,教師在教學中兩次作業的設計和引導,潛移默化地展開活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技能。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這些優美的詩句也在告訴我們,感覺無所不在。

説課稿範文5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國小語文第四冊第21課《下雨啦》。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目標、説重難點、説過程五個方面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及教學過程方法。

一、説教材

《下雨啦》是冀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以清新的筆觸、優美生動的語句,把下雨前的特徵、雨後的景物以及雨中兒童盡情嬉戲玩耍的情景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課文先以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和喜愛的小動物的特殊表現來展開的,用“躲”“交頭接耳”等字詞以擬人的手法讓文章生動起來,接着由“嘀嗒、嘀嗒”到“嘩啦、嘩啦”的聲音變化賦予了雨的靈氣,讓雨點如調皮的孩子般來到人間,營造了歡樂的氣氛。文中最亮麗的'風景是最後以自然段,孩子們光着頭、光着腳在雨中玩耍,上學去的情景讓人神往,細細聆聽雨聲、人聲如同天籟。整篇文章中作者始終站在孩子的立場,關注孩子的感受,以孩子的眼光展開了一幅人襯雨景,雨託人趣的“雨趣圖”。

二、説學情

1、關於朗讀: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講,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語感,所以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不難。難的是邊讀邊想象,讓文字與情景結合起來,讀出感情,讀出趣味,這方面教師將運用配樂範讀、音頻、圖片的形式幫助學生創設情境。

2、關於寫作:雨景之美,雨中孩子的自由和快樂是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但是要讓二年級的孩子真正理解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所以本節課教師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表達方式,並通過補白、仿説來為遷移寫作練習打好基礎。

三、説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書寫本課“螞、蟻、搬”等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瀆的方式,小組交流的方式,理解課文主要些什麼,是怎樣寫的;通過學生細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的讀書方法進行情感朗讀;通過補白、仿説,讓學生學會積累和運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圖書推薦,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留心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四、説重難點

1、理解寫什麼易,怎樣寫難;

2、根據已有生活體驗想象快樂的情景易,讀出快樂的體驗難;

3、積累詞句易,運用難;

4、課上教學易,課下拓展難

教師將通過重點詞語點撥、教師範讀引領、課上讀寫結合、課外圖書推薦等方式嘗試突破。

五、説過程

1、課前活動,激發興趣,師生共唱兒歌《下雨啦》。通過活潑的歌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烘托課堂氣氛。

2、複習導入,整體感知。出示課件21課生字詞,小組檢查,再認生字,起到鞏固複習,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教師配樂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可以把孩子們帶入課文情境之中,讓學生邊聽邊回憶,既可以讓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的美,也可以鍛鍊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並且初步學習概括文章的大意。範讀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並根據學生作答情況進行總結、板書。

3、文本解析,讀中感悟。首先是“例中學”環節,學生默讀課文1、2自然段,感受雨前自然的變化,抓住“躲”、“略過”、“交頭接耳”等詞,體會擬人的妙用,學習抓關鍵詞語理解課文的方法。第二是“實踐悟”環節,個性品讀,感受雨之美。針對三、四自然段給出閲讀提示:找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反覆讀一讀,邊讀邊想象,並在書上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受。自學完成後進行小組交流。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深入學生中間,細緻指導學生勾畫語句、做批註。集體交流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認真傾聽,採用抓重點詞語、朗讀、想象、補白、仿説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本環節從學生喜歡的段落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利用課件的直觀刺激,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讀中思考,樂與交流的好習慣。因為本環節中教師起到的是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主動權都掌握在學生手中,可見採用超鏈接的方式,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盡情表達個性感受,教師在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即可。第三是趣讀第五自然段,感受雨中之樂。播放課件,指名讀第五自然段,讓學生自由想象,個性表達,仿照課文用“有的……有的……有的……”來説一説雨中自己和小夥伴在幹什麼,再次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最後,迴歸文本,迴歸整體,感受雨之美,品味雨中趣,師生共同配樂讀文,使師生的情感體驗達到高潮。

4、總結提升,遷移練筆。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總結寫法,並通過遷移練習讓學生嘗試將學到的方法應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過程中,試着運用這樣的手法來寫一寫風帶來的快樂和煩惱。讓學生有章有法的進行習作練習。

5、美文推薦,拓展閲讀。每堂課我都要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這堂課也不例外,將一本《七彩下雨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走出課堂一樣可以感受到雨給人們帶來的生機與遐想。

《下雨啦》這篇小散文,全文共228字,作者就這僅有的228字給我們展現了純潔的雨和純真的童年。而教師所要交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這228字,所以這節課上,我讓學生去讀了,去想了,去説了,去寫了,去體驗了,去拓展了,尊重他們的個性體驗,帶着學生走進文本,在帶學生走出文本,把語文帶進學生的生活!

説課稿範文6

我今天的説課將從三個方面展開,一説教材;二説教法、學法;三説教學程序.

一、説教材:

我對教材的理解:

《面具》一課無論是人教版還是湘教版美術教材都是必有的內容,我們現在使用的湘教版七年級下期第5課《遠古的呼喚》即是面具內容。我在實際教學中將這一課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面具的設計與製作,體現綜合與探索,第二課時是面具與表演,體現設計、應用、體驗的結合,是第一課的延伸,下面我説的是第一課時的課程設計。

面具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在藝術發展進程中有它獨特的藝術內涵和價值,具有設計獨特新穎、造型誇張、色彩鮮豔等特點;這一門藝術更體現出綜合與探索,可以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眼、動口等綜合能力,為學生大膽想象、勇於創新、標新立異、展現自我創造了條件,同時可以加強熱愛民間傳統藝術的思想感情並傳承這一藝術形式。我認為面具在課型上屬於綜合、探索,綜合性很強,所以一改以往單純以繪畫為教學內容的做法,面具的設計多元化,突出綜合與探索的特點,符合創新教育與要求,在掌握一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領域、認知過程)同時,親身參與藝術欣賞、設計(拓展領域、聯想過程)來表現、評價、創造藝術作品,從而獲得審美體驗(研究領域、創造過程)。

教學目標的確立:

《面具》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依據現代教育觀念、以創新理論為指導思想,根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全方面能力,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教材選擇上是注重趣味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並表現出勇於創新的能力,本課的教學目標由四方面來確定的。一是認知目標:掌握面具的一般知識及其製作方法,這是設計和創造面具的前提;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眼、手、腦協調及評議表述能力,鍛鍊學生大膽想象勇於創新的創造能力,在審美體驗過程中,用眼能培養觀察藝術的眼睛,去感受有形有色物象,用腦是藝術創造思維的基礎,用手培養動手能力、創造思維的表現,用口描述評價藝術作品,從而提高欣賞能力表述能力;三是情感目標:熱愛民間藝術,對民族傳統藝術的傳承。通過欣賞體驗直接感受到民間藝術的魅力,從而熱愛這一藝術;四是美育目標:提高審美情趣和素養,通過欣賞和評價來提高審美能力。國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積累,個性特徵逐漸顯現,具有一定的獨立觀察、認識、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時他們天真、活潑、好奇、愛動、新異感強。本課的重點是面具的製作方法,創意與設計是本課的難點。

二、説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是由老師、學生、教材、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要素的有機結合。在本節課中,學生是主體,老師在其中主要起點撥、啟發和解惑的作用。學生如何學,老師如何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怎樣導引教學目標與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這是本節課設計時首要考慮的問題。首先是緊盯目標,創設情境,引發興趣,興趣是本節課的關健,有了興趣,才有嘗試去做的動機;然後是突出重點,分散難點,針對創新,循序漸進,真正體驗。主要採用研究式創新教學法,欣賞與提高興趣並重、啟發講解與直觀演示相結合、討論與嘗試操作相交融,突出美術學科的特點,增強內容的直觀性、形象性、系統性。啟發學生思考和問答,師生在互相交流中啟動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動手實踐環節,對學生的困惑給予啟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台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勵。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發現新知,探索新知,參與知識形成,能力形成的全過程。這節課以學生實踐為主,所以時間分配上,課堂練習約佔三分之二的時間,導言、複習、討論約三分鐘,講授新課、演示約五分鐘。講評作品、小結、結束語共約八分鐘。

三、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展示面具、導入新課。

教師把事前準備好的面具範樣展示出來(掛在黑板一側並用紙罩上),達到設境引趣激情的目的。使學生直接感受和體驗面具。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一個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積極參與提供表現和相互交流的機會。

調動積極性,提問激發創作熱情,你能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面具嗎?

邀請幾位同學頭戴面具根據不同的角色隨着樂曲即興給大家表演,並對他們的表演給予鼓勵。讓學生對面具產生濃厚的興趣,想探究下去。

2、複習提問:學生討論、歸納,教師重點點拔,達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複習有關圖案色彩配合的幾種方法(同種色、類似色、對比色)以及人物頭部的五官比例(“三亭五眼”)。

3、欣賞面具:教師設置啟發性問題,怎樣製作出有特色的面具?

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了解面具的形成和發展的一般知識,教師結合畫面講解面具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與原始的樂舞、儀式、巫術、圖騰及民間的歌舞、社戲、戲曲、臉譜、面具舞會相互交融、依存,滲透,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內涵和造型特點,面具作為民間藝術廣泛流傳。

4、討論問題:學生主體參與、分組討論、師生互動、交流問題、發表見解、活躍思維。

面具的造型特點?(誇張、變形、色彩鮮豔)表現內容?(人物、動物、植物、卡通等)表現方法?(繪畫、手工製作、平面、立體、半立體)使用材料?(紙板、彩紙、顏色等廢舊材料)?

5、直觀演示並講解制作方法:吸引注意、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質疑問題、重點啟發。

設計(奇、特、有創意、寓意);繪製(塗色、粘貼);剪刻(沿外輪廓剪好、剪出眼睛的位置);組合(粘、訂)。

6、學生動手製作:體現學生主體參與、閃現個性、綜合運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設計,有創意、新穎、獨特、造型簡單、概括、色彩鮮明,在變化中求統一,富有寓意。找準眼睛所在的位置。

教師注意傾聽學生的談話,鼓勵大膽想象,引導創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使他們真正掌握面具的製作方法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7、展示作品和評價作品:使學生表現自我,體驗合作成功。

鼓勵同學們戴上自己製作的面具,到講台前展示,讓大家欣賞、評價。推薦有創意的作品讓學生評價,同時讓學生自我介紹創意。

8、歸納總結:培養獨立思考、綜合歸納的能力。

讓學生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

老師用激勵性的語言作本課的結束語:同學們,你就是未來的藝術家,幾張紙、幾團線、一包碎布、兩本舊掛曆,甚至一切廢舊物品都是你手中的藝術材料,只要開動你的大腦,使用你的雙手,人人都可以成為美的設計者。讓我們用智慧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

説課稿範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六年制國小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4課《畫家鄉》的第一課時。

一,説教材內容

《畫家鄉》是一篇非常美的寫景文章。文中五個孩子以畫畫的形式介紹了自 己的家鄉,向小朋友們展示了我們祖國清新美麗的山水。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説是一幅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風景畫。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受到了美的薰陶,積累了美的語言,獲得了美的享受,培養了美的情操。一幅幅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祖國的美麗與家鄉的可愛,更激發了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使孩子們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筆去畫自己的家鄉。

這一課我主要是貫徹“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這一教學思想,力求做到平淡而真實,流暢而有效。

二,説教學目標:

1、認讀生字、學寫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三、説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認讀生字,學寫生字;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四、説教學準備:課件。

五、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將課文配以形象、生動的課件,向孩子們展示了祖國各地的秀麗風光,把學習課文變為和小畫家交朋友到他們的家鄉去遊覽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孩子們去祖國各地遊覽、觀賞。這時,讀課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遊。學生在愉快的讀書活動中走進了文本,感知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2.説學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找找、記記、讀讀等多種方式,並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自由讀、同桌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讀書形式,使課文的意境和語言都走進了學生的心裏。

六、説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時教學過程分為四大環節,分別是:

(一)、談話激趣,揭題引入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三)、學習生字、新詞

(四)、指導寫字,書寫美觀

七,説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課文

1、出示“鄉”,組詞,再練習( )的家鄉

2、板書課題《畫家鄉》,齊讀課題

3、出示第一自然段,朗讀,突出“美麗的”

(從“美麗的家鄉”導入,通過課件欣賞美麗風光,激發學生情感,並帶着這種情感進入學習。)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師範讀,生找一找:課文寫了幾位小朋友的家鄉?

2、交流,劃出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讀一讀 。

3、自由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讀書姿勢及讀準字音。

4、跟錄音輕輕試讀

〔在這裏我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初步感知祖國的美,為學習課文內容做鋪墊。同時抓住兒童好奇的心理特點,讓孩子們在迫不急待、躍躍欲試的心態下進入閲讀。〕

(三)學習生字、新詞

1、細讀第二自然段,學習生字

(1)讀文,反覆認讀生字。

(2)屏幕出示插圖,出示中心句。

(3)屏幕出示生字,各種方式讀,組詞,説話。

(4)反覆讀句式“那麼……那麼……”,用詞説話。

我來到了海邊,看見海是那麼( ),那麼( )。我赤腳走在沙灘上,腳下的沙子是那麼____,那麼________。沙灘上的貝殼是那麼_____,那麼 _____。我撿到了許多美麗的貝殼,我是那麼___ ,那麼___ 。

(結合文本進行句式訓練。在欣賞課文中描寫的美景時,離不開那些優美的語句。課文中的“那麼……那麼……”這個句式,是打好語文基本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好素材。因此,我安排了這麼一個環節,帶着孩子們一起跟隨濤濤去他的家鄉走一走,邊走邊進行説話訓練:我來到了海邊,看見海是那麼( ),那麼( )。我赤腳走在沙灘上,腳下的沙子是那麼____,那麼________。沙灘上的貝殼是那麼_____,那麼 _____。我撿到了許多美麗的貝殼,我是那麼___ ,那麼___ 。這既是總結回顧,又是訓練積累。)

2、用相同方法學習二、三、四、五、六自然段。

(1)屏幕出示插圖,中心句。

(2)屏幕出示生字,各種方式讀,組詞,説話。

3、鞏固生字

(1)屏幕出示生字,開火車讀。

(2)全班彙報交流交流識字方法。

(3)在詞語中鞏固生字(課件出示詞語)

4、生字躲到詞語中了,你還能讀嗎?

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小結:小朋友真能幹,生字、詞語都能讀了,我們學起課文來就容易多了。

(作為第一課時,字詞教學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從詞到字,從帶拼音到去拼音,通過自由讀、小老師領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齊讀等形式層層落實、推進。其間穿插了“又( )又( )”句式的訓練,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課標》指出:國小低年級要讓學生“喜歡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所以我讓學生通過認認、記記,讀讀等多種的識字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又在遊戲中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寓學於樂,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四)寫字指導

1、觀察佔位,注意每一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佔位。

2、範寫,學生書空寫。

3、學生自由練寫,師巡迴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的正確性)

4、評價總結。

〔《課標》指出:“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國小生寫字姿勢不正確,會影響寫字質量,養成不良的習慣。所以在寫字時,我先給學生仔細觀察生字,説説寫字時要注意什麼。範寫生字後,學生再寫生字,寫完後師生評議。這樣不但培養了良好的寫字習慣,還發展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

(五)自由讀文,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讀。

〔尊重學生的喜好,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來讀課文,既優化了學習時間,又尊重學生的`個性。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訓練,以讀代講,以讀促講,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使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家鄉的美,感受語言的美。〕

六、回顧總結:這節課我們初步感受了家鄉的美,誰不説俺家鄉美呢?請欣賞歌曲《誰不説俺家鄉美》。

(低年級孩子的大腦容易疲勞,欣賞歌曲《誰不説俺家鄉美》既放鬆了學生的心情,解除了大腦的疲勞,又在歌曲中欣賞了家鄉美的優美旋律。)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課文的2——6自然段,段落結構形式幾乎是一模一樣,每一個自然段都可以獨立成文。因此,我決定採用由扶到放的形式,在本課時中重點學習第2自然段,為以後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做好鋪墊。在學習第2自然段時,我以學生的朗讀體驗為載體,逐步激發學生的個人情感。這個朗讀體驗的過程主要是分層來進行的:首先借助課件的直觀性,吸引孩子的興趣,廣闊無垠的大海、魚蝦滿倉的畫面、美麗奇特的貝殼給孩子的視覺以衝擊,帶給他們心靈的震撼,然後再讓他們學習生字、組詞並説話、讀文體會,抓住重點詞朗讀感悟,讓他們的整個情感隨着這個過程,層層遞進,步步昇華。

一堂課下來,暴露了很多問題,值得我思考、改進:

1、一年級的學生的特點是不穩定的,集中注意的時間短,持久性較差,注意範圍也有侷限性。在後半節課,有些學生開始注意力分散,學習狀態不佳。為了趕時間,我沒有很好地去調整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影響了學習效果。在今後我一定注意這一點,及時關注學生學習情緒,及時調整。

2、在時間調控方面還比較欠缺。因為前半部分的字詞教學花費時間過多,所以在最後的結合文本用“那麼……那麼……”進行説話訓練時就感覺比較倉促,訓練的不夠到位,不夠紮實。

3、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我想,課堂評價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如何針對文本進行合理、有效的評價是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努力、探索的。

説課稿範文8

一、教材分析

挺撥修長、青翠欲滴,這就是外形清麗的竹。它具備“寧折不彎”的豪氣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質樸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歷代藝術家以竹為靈感的源泉,創作了許多精妙絕倫的作品,竹文化的出現,顯示着人類文化的深厚積澱。

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竹文化,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四年級教材《翠竹聲聲》這一單元,集音樂、詩文、民間工藝和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編寫了竹的系列課題,其中作為視覺藝術的水墨畫,造型洗練,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對象的精神、氣韻,所以我以《墨竹情韻》為課題,開展以美術活動為主的教學。今天,我給大家講的是第一課時。

二、學情分析

1、竹,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植物。四年級的學生通過詩文、歌曲的學習,對竹文化有過初步的感知。

2、在美術知識技能方面,他們具有線描寫生的能力。對中國畫用筆、用墨的方法已有所掌握。

3、水墨畫重在“寫意”,造型洗練、傳神寫照,而他們缺乏把生活中的竹轉化為寫意墨竹的經驗和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竹的形態特點,瞭解水墨畫表現竹的方法。

2、能力目標:會用基本的筆墨技法,較準確地表現竹的局部形態特點。

3、情感目標:加深對竹文化的理解,體驗竹的高潔、正直、虛心、向上等人格精神,油然而生喜愛之情。

四、重、難點分析:

1、重點:

其中“(1)、體驗竹的人格精神;(2)、掌握竹的局部形態特點,並用較準確的筆墨技法進行表現”是本課的重點。

2、難點:

而“用水墨表現”和“感受水墨畫洗練的表現手法”是本課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正是遷移法運用於教學的核心精神。在課堂教學中,“遷移”,就是讓學生將已經具有的各類有待提煉的信息和感性認識,隨着遷移導向訓練的不斷內化,逐漸形成學生自己的觀念和能力。我在本課中將“遷移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用情感遷移和技能遷移實現了兩種轉化。

情感遷移,實現由“生活體驗”到“精神感悟”的昇華;技能遷移,實現了由“知識經驗”到“能力發展”的構建,兩種遷移互相促進,從而形成學生藝術化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藝術素養。

生活體驗

精神感悟

情感遷移

能力發展

知識經驗

技能遷移

為了實現情感遷移,師生共同在課前蒐集了許多有關竹的詩歌、繪畫作品、遊覽竹海的照片、竹製品等。

六、教學過程:

我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

(一)素材交流,精神感悟

1.情境創設

“情境教學”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的熱情。所以,開課之初,我把課堂設在學校翠竹葱蘢、野趣怡然的育園,欣然導入:

“同學們,置身於育園這幽雅的環境中,我真想給大家演奏一曲,大家想聽嗎?”

在學生的歡呼聲中,教師拿出竹笛,即興演奏本單元的`歌曲《紫竹調》,翠綠的竹叢在悠揚的音樂中隨風搖曳,學生的心情也不由輕鬆起來。開放的課堂,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出愉悦的學習氛圍,讓竹的素材交流活動在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中自然開展。

2、交流體驗

通過對各類素材的欣賞和評述,大家體驗到:

竹海景美,秀麗清新;竹製品實用,質樸無華;詩文凝鍊,意藴深遠;

而清代藝術家鄭板橋(鄭燮),這位品格如竹的大師,用神形兼備的水墨畫,更是酣暢淋漓地把竹的千姿百態和氣節神韻展現到了極致。

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在多種藝術形式的“竹文化”中,學生對竹的初淺感知不斷深化,體驗到竹剛直不阿、虛心向上的精神內涵,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實現了由“生活體驗”到“精神感悟”的情感遷移。並由“聽、賞、議、品”,過渡到“畫”竹。

鄭板橋總結歷代畫家畫竹的經驗,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説。學生雖有“眼中之竹”,但無“胸中之竹”,又怎麼可能有“手中之竹”呢?

如果學生能夠把“眼中之竹”的這一已有的初步認知,在遷移導向的學習中內化,轉化為對竹的特徵的新認知,不就能夠“胸有成竹”嗎?“實景觀察,線描寫生”正是實現這種遷移導向的手段。

(二)實景觀察,線描寫生

線描是學生最熟悉、最常用的寫生方法。它能促進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對象特徵,並快速地記錄下來。教師請學生在竹杆、竹枝和竹葉中任選其一,並精取其“一枝一葉”,用線描寫生的方法畫出其形象特點。

帶着用線描收集的竹的局部形象特徵的準確素材,回到教室,教學活動進入“技法探究,水墨表現”環節。

(三)技法探究,水墨表現

水墨畫竹,通過筆鋒和墨色的變化,精妙地表現出竹的神韻。為了讓學生理解其一筆一墨均是源自於竹的形態特點,突破“感受水墨畫洗練的表現手法”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在技能遷移中,逐步達成“手中之竹”。

師生通過對寫生記錄的形象分析,得出竹杆具有“竹節略寬,質地粗糙,節間部分長而勻直”的形態特徵。

這種形態特徵,就是技能遷移法中的新舊技能的“共通點”。抓住這一“共通點”,教師示範了用水墨畫竹杆的畫法。學生通過模仿、交流、嘗試,總結出:水墨畫竹杆,通過筆頭醮濃淡墨,以側鋒行筆,形成墨竹竹杆的立體感;起收筆提按和最後以中鋒重墨勾竹節,使竹杆的形態結構特徵更加準確。同時也對比出線描寫生和水墨畫的不同藝術效果,體會到水墨畫巧妙地表現對象特徵的獨到之處——這就是水墨畫“一筆而就”的洗練特點。

“技能遷移”,就是將已掌握的經驗、技能、方法等運用於對新對象的探究,找到新舊對象的共同特性,探索得到新的技能或方法。它不僅是一種技能上的遷移更新,而且是一種學習方法上的觸類旁通。

在探索竹枝和竹葉的水墨技法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運用技能遷移的學法,自主探索。

通過各階段的體驗、探究,學生掌握了表現竹局部特徵的方法,明確了水墨畫筆墨洗練的特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使“知識經驗”轉化為“能力發展”,完成了新知識和技能的構建。

遷移法,是一種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它不是在方位上的簡單位移,而是層次上的深入遞進。在多次遷移中,學生的能力不斷得到螺旋式的上升發展。

(四)名作欣賞,整體感悟

當然,藝術課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課程,而是一種旨在提高學生藝術和人文素質的人文課程。需要把精神內涵深厚,具有最高藝術成就的經典作品融入課堂教學。

當學生在教室四周的牆上掛出局部水墨練習作品,並津津有味的欣賞和評述的時候,教師不失時機地出示我國曆代畫家創作的墨竹作品。隨着清越的笛音,一幅幅或酣暢淋漓、或蕭疏清矍、或英姿勃發的墨竹圖強烈地撞擊着孩子們的視覺和心靈。它不僅幫助學生將墨竹的表現由局部刻畫遷移到整體感悟,更會不斷增加和保持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對新的創作躍躍欲試。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了充分準備。

《墨竹情韻》讓學生經歷了一次文化的薰陶。在情感遷移和技能遷移中,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態度,實現了藝術能力的提升。學習能力進一步增強,不斷地求取自我完善!亦如這破土的春筍一般,一節,一節,又一節,生長,生長,再生長……

説課稿範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課文,理解並積累“呢喃軟語”、“通曉”、“快意”、“犒賞”、“無憂無慮”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用文中的語言表達“( )鳥兒( )地叫,彷彿在告訴人們( )。”

3、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由“鳥語”導入,瞭解“鳥語”

1、板書:鳥語。誰來讀課題。(指名讀題目)

鳥語後面加兩個字,組成一個四字詞語,叫——鳥語花香。

又是鳥語,又是花香,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景?(美好的、美麗的、美妙的),總之這樣的情景是美的。

2、課文寫了那幾只鳥的叫聲,分別是怎樣的叫聲?(布穀鳥——布穀布穀;喜鵲——喳喳喳喳)

你還會説那些鳥叫的詞語:唧唧喳喳、啾啾、咕咕……。

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形容,這樣的鳥叫聲叫——呢喃軟語。(呢喃——形容像燕子一樣的叫聲。)説説“呢喃軟語”整個詞語的意思。

第二板塊——學習傳説,瞭解“我”的興趣

1、據説,古時候有一個人從燕子的.呢喃軟語中聽出很多內容,這個人叫——公冶長。

誰來讀讀這個故事,公冶長從燕子的話中聽出了什麼?

2、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説,“我”被這個傳説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引起了我的興趣,引起了我想聽鳥語的迫切願望。把這一願望劃下來。

誰來讀句子,注意讀好這三個詞語:通曉、犒賞、快意,讀出迫切的心情。讀後交流:“我”想和鳥兒做些什麼?

第三版塊——學習和布穀鳥的對話,尋找規律,強化訓練

1、自讀4—9節,想象和布穀鳥對話的場景。

2、來,我們一起讀讀。

師生、男女生一起讀“我”和布穀鳥的對話,布穀鳥的話告訴我們——

是啊,聽了布穀鳥的話兒,我彷彿也變成了一隻翩翩飛翔的鳥兒,在布穀鳥的催促下,去認真學習。

我和布穀鳥的對話真有意思,思考:布穀鳥的話有意思在哪裏?(根據學生交流情況看,學生還是能夠找出其中的規律的:都是四個字;最後一個字和“谷”押韻;都是催促人們……)

2、如果農民、學生、工人分別和布穀鳥對話,它又會説些什麼呢?

出示:對農民説,種田撒谷;對學生説,認真讀書;對工人説,幹勁十足。

這樣的對話就稱為——無拘無束,詞語拓展:

無( )無( ) 無( )無( )有( )有( ) 有( )有( )(這也是課後的練習之一)

3、從布穀鳥的話中,你聽出了什麼?

布穀鳥 的叫聲,彷彿在告訴人們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版塊——略讀和喜鵲等其他鳥兒的對話,再次組織訓練

1、自己讀第10小節,讀後思考,從喜鵲的叫聲又聽出了什麼?在生活中有哪些喜事:考試第一、競賽獲獎、世博召開、買房搬家、火箭上天、生日快樂……(組織學生分類:家庭的喜事、家鄉的喜事、國家的喜事)

2、指導讀課文,讀出人們內心的喜悦。讀後練習説話:喜鵲_______,它彷彿在告訴人們___________。

3、“我”和百靈鳥、黃鶯、畫眉又是怎樣對話的?理解“知音”這個詞語的意思。

練習: _______,它彷彿在告訴人們___________。

老師提供一組詞語:嘰嘰喳喳、咕咕、啾啾、引吭高歌、鳴唱……可以利用老師提供的詞語組織説話。

第五版塊——總結課文

讀句子“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裏,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裏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裏,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從鳥兒那裏我還學到什麼,是啊,“我”和鳥兒的感情越來越深,我也從鳥兒身上感受到一種精神、一股力量。指導讀好這個句子。

難怪課文最後這樣説“鳥兒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哇!”

説課稿範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植物中的第5課植物的葉,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明,不妥之處,請各位評委和老師指正。

一、説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科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科學上冊第12―13頁植物的葉。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這節課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五課,在第一課中,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什麼是科學觀察。對大樹的觀察是一個比較大的系統觀察,而這節課是學生將宏觀觀察轉向一個小局部觀察的開始。可以説這一課是引入細緻觀察的一個鋪墊,看起來非常簡單和膚淺,但是就是在這些看起來沒有什麼好觀察、非常膚淺的觀察活動中要引領學生髮現更多關於植物的葉的知識。這節課是對葉子的整體進行一個初步的觀察,為以後兩節課對樹葉進行細緻的局部觀察做好鋪墊。

3、教學目標的設計:

學習目標:讓學生經歷對落葉從“摘”到“撿”的認識過程,知道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經歷簡單的對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等屬性的觀察過程。

能力目標:會統計撿到的落葉的數量和種數,能根據一定的判斷標準,區分同一種葉和不同種的葉,初步意識到觀察是細緻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收集植物的葉,對葉子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分類等活動激發學生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4、重點、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科學有序的觀察事物,指導學生從顏色、形狀、大小等特徵對葉進行觀察。

教學難點:判斷是否同一種葉的標準。

5、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各樣的落葉。

二、説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三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他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觀察,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師要隨時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設計時,注重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發表意見的空間;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組織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的語言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把科學觀察與科學思考結合起來。

三、説設計理念: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意識。

2.在動手操作中豐富學生對葉的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四、説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觀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觀察比較的學習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把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融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五、説教學設計:

(一)談話引入,出示課題

1.談話交流,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 植物的葉

(二)出示課件,觀察植物的葉

1.出示多媒體課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2.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

3.歸納小結:樹葉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形狀,它們的大小也不一樣。

4.認識葉的結構。(課件出示)

(三)小組合作,觀察討論。

1.統計撿來的各種落葉

數一數你們組有幾片葉子?這裏面有幾種葉?

2.小組討論:

觀察到了什麼,才説它們是同一種葉?

觀察到了什麼,才説它們不是同一種葉?

3.小組彙報討論結果,互相交流,對錶現好的小組進行鼓勵。

(四)觀察葉的生長變化,討論交流:

1.比較新鮮的葉和落葉,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2.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

3.讀一讀,説一説。(課件出示)

(五 )(機動)拓展延伸:

1.説一説植物的葉有什麼作用?

2.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用樹葉拼組圖案。

(六)小結:

説一説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七)課後作業

繼續收集各種植物的葉,要求採集完整的葉。

説課稿範文11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現任教國小一年級數學,我的説課內容是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上數學第三單元第12節的《乘車》一課。

一、 教材分析

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屬於初步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它也是進一步學習混合運算的基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 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乘車情境,體會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

2、 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能使學生真正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並能進行正確的計算,在學習中提高計算的能力。

3、 情感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發展初步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和含義。 教學難點: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

二、 説教法説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本節課中,我將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活動中完成教學。

三、 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完成,分別是2分鐘的導入,28分鐘的新知的探索和深化,10分鐘的鞏固練習。下面我詳細説明一下這三部分。

(一) 導入:

師課件出示公共汽車的圖片

師:同學們看,這是什麼?

生一起説:公共汽車

師:你們平時見過的`公共汽車上人比較多?到一個地方就會停下來,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是這樣嗎?生:是的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乘車”的一些數學問題。(板書:乘車) 以此引出新課的學習。

(二) 新知:

1、 説一説:請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都看到了什麼?

你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

數學問題嗎?”

此處初步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達到了能力目標。

2、探索算法:

師:你們是怎樣得到的?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們的方法,好

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合作用畫圓圈、擺小棒的方法完成計算。列出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算式,探索運算順序。此處訓練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老師也能夠了解學生對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學習情況,還培養

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練習鞏固:

1、 計算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反饋:説一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計算題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目的是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同時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也鞏固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對於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允許藉助學具操作完成有關計算。

最後,歡迎各位老師指導,幫助我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

説課稿範文12

一、 説教材。

《索橋的故事》是北師大教材六年級語文下冊《遺蹟》一單元的第二篇主體課文,《索橋的故事》是作家巴金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通過講述都江堰上“安瀾橋”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更美更好”的東西的讚美之情,表達了他對“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的敬意。文章故事簡練,但意藴深遠,給人以啟迪。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自主學習生字新詞,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知索橋的感人故事,理清條理,寫出課文提綱;蒐集資料,加深對索橋故事的瞭解,深入學習課文,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語句,體會文章結尾的含義,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讚美之情。教學重難點是在讀中理解“寫索橋還寫都江堰工程”的原因;體會課文中重點句的含義,瞭解故事的同時,體會文章所藴含的精神。這篇課文在這個單元非常重要,通過本文的學習既要讓學生感悟到文章所表達的人文內涵,體會到遺蹟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又要在寫作方法上進行深入的體會,以利於學生進行後面幾篇課文學習內容的體會的鋪墊和綜合實踐內容的領悟和學習,習作的書寫。因為關於遺蹟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內涵學生理解是比較困難的。

二、説學生。

六年級學生已經養成了一定的自主預習的習慣,具備了查閲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並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整理的能力。他們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習的閲讀方法進行自主閲讀,瞭解課文大致內容,捕捉文章的重難點,並能聯繫上下文談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從而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此外,他們在課堂上善於發現,樂於表達,參與意識強。

三、説教法。

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應重視薰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閲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形為”所以在整體把握全文的內容和結構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脈落,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讀—畫-批-議-讀” 來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領會文章的主題。同時,本篇文章所包含的知識較豐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課外資料,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深化認知,增強閲讀量。

四、説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發學習興趣。

1、板書“索橋”,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了什麼?

2、補充課題,談話: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曾到四川安瀾橋遊覽,感觸頗深,便寫下了這篇文章以抒情懷。這節課我們就一同學習這篇文章,感受索橋令人心動的故事,(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一切新的學習都是建立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或在某種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學習。他們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渠道和自身的實踐,對客觀世界中各種現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構了大量的樸素概念。教學時,老師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機會,一方面瞭解學生的前概念,便於更好的調控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脈落。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師生交流作者資料[設計意圖:課堂上給一定的時間請學生交流作者資料,在瞭解作者的同時,把握文章的寫作背景,培養蒐集整理的習慣,同時,教師也參與交流,為學生樹立榜樣]

(2)重點詞語辨析:

光景 露縫 頭暈眼花 橋墩 都江堰 紫坪鋪 岷江 團扇來扇

a、指名讀詞語b、給加點字標音,區別多音字與前後鼻韻母c、説説畫線詞語的意思並造句。

(設計意圖:六年級訓練重點是段和篇,但不能放鬆對字詞句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特點進行一定的基礎訓練,夯實學生基本功,為下一步理解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2)指名讀課文,檢查讀得是否正確流利。

(3)理清文章脈落。

a、説説文章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根據自己的理解列出提綱。

b、請學生説一説,強調説明理由。

(設計意圖:理清了文章的順序,教學就有了方向,課堂就不會顯得零散)

(三)、圖文對照,感知索橋的樣子。

1、課文中的插圖與文中哪一部分內容相符?默讀你找到的段落,畫出能體現索橋特點的詞語和句子。

2、討論交流,教師結合批畫情況進行引導:

(1)橋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名稱

(2)橋身有一里光景長……中間還露縫。(説明橋很簡陋)

(3)幸好橋兩旁……也不會落到水裏去。(橋比較安全)

(4)索橋沒有橋墩……升上去。(體會設計者的才智)

(設計意圖:這一段看上去與文章主題聯繫不大,但細讀會發現這段中的許多地方為下文作了鋪墊,教學中試圖利用插圖,將學生置身於索橋之上,尋找遊覽者的感覺,為理解課文搭建情感台階)

(四)、細讀課文,體會故事的感人之處。

引入:這樣一座簡陋而安全,給人帶來幾分樂趣的橋,究竟包含了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尋找講述索橋故事的段落。

1、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瀏覽課文後,交流:第4自然段向我們講述了這個感人的故事。

(2)指名讀這個故事,思考: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3)組織交流。(故事中的夫妻二人為了人們的便利而捨棄自己的'生命,他們的行為是感人的,是值得世人讚頌的)

過渡;課文圍繞索橋只講述了這個感人的故事嗎?(不是)文章還寫了在索橋上看到的都江堰的工程。[設計意圖:六年級課文篇幅長,含義深刻,教學中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要依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選擇恰當的切入點,並以此為線突破文章的重點,師生都會有所收穫]

2、學習第2、3自然段

(1)默讀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橋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把你讀後的發現及感受批註下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並將自己的感悟及時批註,使他們明白文章的內涵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來體現的,並不是憑空的想象,真正提高他們的自讀自悟能力)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體交流,重點理解:

a、作者看到“一個鄉下人挑着擔子迎面走來”“忽然起了一陳笑聲,兩個小孩從高處跑下來”(從中體會索橋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b、看到“分水魚嘴” (藉助圖片及文字資料,瞭解它的用途及特點。)

c、文中將“魚嘴”比喻成什麼?(石頭)文中説:“這個石頭是會説話的。”猜想一下它會説什麼呢?指名説一説。

(設計意圖:“我的視角”以學習夥伴的形式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機會進行穿插解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質疑解疑的策略,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d、想到了“都江堰便是兩千兩百多年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築的一條大堤”;想到“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

e、想到“就在離這裏……那些人的心一樣的麼?”這句話是一個什麼句式,如果改成陳述句好不好,為什麼?(體會反問句的作用)填空:這是一顆顆( )的心。

(設計意圖:將句式轉換及對比訓練滲透在理解課文之中,學生從中感受到作者寫作的巧妙之處,通過拓展讓學生填上修飾詞,讓學生明白這些人們他們曾經付出的艱辛和汗水,他們的高貴的品質,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為侯文5自然段重點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4)引入“我的視角”:鼕鼕在學習了文章後,不明白寫索橋為什麼還要寫都江堰工程,你明白嗎?把你的想法説給大家聽一聽。(引導説出:在索橋上看到都江堰,想到人們的手和心,走下索橋,聽到索橋的故事,從故事中聯想了為多數人而失去生命的人,一脈相承。只是索橋的故事更感人,更深地感染了作者,引起作者的共鳴。前面是鋪墊,後面是深化。

3、學習第5自然段

(1)談話引入:作者被許多年前的人的手和心所感染,他的思緒怎能平靜?請同學們默讀第五自然段,畫出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註上自己的體會。

(2)組織交流,先請學生説一説自己所畫的句子及理由,再重點理解下面的句子:

“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我多數從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就像高爾基在一篇故事裏所描寫的‘燃燒的心’那樣。”(通過交流學生批註的感受,使學生明白這句話謳歌了為多數人的幸福温暖犧牲自己的人,讚美了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説明這樣的心永存於人們的心中,在發光,人們永遠記着他們。)

“何公何母的心給每個走過索橋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後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橋頭還會揭下帽子當團扇來扇”(體會到這句話並不是説作者感到天氣熱來扇扇子,而是人們的行為使自己的心得以温暖)

(3)這些人的確值得我們歌頌,讓我們懷着對他們的敬意來讀一讀這段話吧!

(4)試着背誦這兩個句子。

(設計意圖:學生在閲讀了文章之後,總會有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老師相信他們,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並進行批註,無疑為學生提供了走入文本、平等與文本交流的機會)

4、學習第6自然段

過渡:索橋的故事很感人,都江堰也有許多動人的故事,那文中寫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指什麼呢?

(1)請學生説説自己的理解。

(2)教師酌情引導:指的是心靈在故事中得到感染和淨化。

(五)激情總結:一首悦耳的歌曲,會使你心情愉悦;一句温馨的祝福,會使你倍感温暖,相信索橋的故事也會在你的心中永存,因為它使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得到了洗禮。

(六)佈置作業:

(1)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遺蹟,如:寺廟、石橋…。它們的背後也有不少故事,請大家考察一下,並動筆寫一寫,準備與大家交流 。 [設計意圖:語文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讓他們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生活進行連接,並進行練筆,有利於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捕捉語文的意識]

(2)推薦閲讀巴金作品《家》(設計意圖:擴大學生的閲讀量不能太盲目,老師利用課堂向學生進行推薦,引導他們多讀書的同時,讀好書,可使學生終身受益)

反思:運用地處都江堰的優勢,交流索橋激發學生閲讀、探究的興趣,將學生引入文章情景中。) 讀書是學生自身的一種參與、品悟行為。如果強迫學生讀書,那麼學生的興趣與情感無法體現,學生的閲讀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喜好、認知水平、閲讀能力出發,給學生留下選擇閲讀文本內容的時間和空間,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故事講述,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提高教學實效性。)

(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讓學生展開聯想,既提高了學生語言的運用,有讓學生了解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品悟到了他們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遺蹟給我們留下的物質和精神上的財富,激發學生對他們的熱愛和敬仰)本節課,教師根據當堂教學的任務目標、教學文本的自身特徵和教學的實際情景,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從而選取適宜的切入點,作為有限的突破口和橫斷面,以達成教學過程的實施,並以此為抓手,將課文、教師、學生這些課堂教學因素整合起來,實現教學內容的合理優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大化追求。通過拓展讓學生填上修飾詞,讓學生明白這些人們他們曾經付出的艱辛和汗水,他們的高貴的品質,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為侯文5自然段重點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説課稿範文13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於《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説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係。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瞭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污染的`活動。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説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掛圖

説課稿範文14

《浪之歌》,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十課《組歌(節選)》的第一首。下面就按照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與手段、説教學過程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簡介

《浪之歌》與本單元的其他文章一樣,也是散文詩,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被詩人賦予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裏融入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世世界的守護者。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海誓山盟、長吁短歎”等詞語;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標: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所藴含的豐富哲理;把握詩文的節奏和美妙的意境,並從中理解詩歌的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中閃爍着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及重點難點

不同於真實世界,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首先是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前四節裏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律動中與愛人難捨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在這裏,海浪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形象。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二、説學生

散文詩的內涵較深沉,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講,要理解難度較大。但由於學生生活在海邊,對大海、對海浪比較熟悉,學習本文,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重點突破。

三、説教法與手段

依據新課標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對於詩歌,朗讀尤為重要,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2、自讀探究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揮集體的力量,自主學習,探究詩歌的內涵。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同學們,你去過海邊嗎?你看過海浪拍打海岸與礁石的情景嗎?在你的眼中與心中,海浪是個什麼形象?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組歌》中為我們塑造了關於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與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處?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浪之歌》。

(本導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能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3分鐘

讀準字音和解釋詞義

(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為後面理解詩歌的內容做鋪墊)

(三)整體感知:6分鐘

學生聽配樂朗讀後思考:作者筆下的海浪是怎樣的形象?

(學生通過聽讀,將作者筆下的海浪與自己心中的海浪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為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深入探究:13分鐘

1、作者對海浪賦予怎樣的感情?

2、你從文中哪些詩句體會到這種情感?

(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涵)

(五)協作質疑:10分鐘

我們對詩歌的情感已經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了,但詩歌的語言有時難以理解,對這首詩,你還有什麼疑惑呢?

小組討論解決,全班交流。

(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鐘

引導學生仿寫課文中的詩句。(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七)小結:2分鐘

(八)佈置作業:2分鐘

1、 仿寫詩句

2、 預習《雨之歌》

板書設計:

浪之歌

紀伯倫

海浪

博愛者

説課稿範文15

教材分析

本課深受學生們的喜愛。本課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寫了蝸牛想找一個十全十美,擁有各種本領的師傅,跟他學本領,但最終也沒能找到。課文共13節,第1——4節寫了兔子想教蝸牛跑和跳,但蝸牛因為兔子不會飛,不是全才師傅,就再也不理睬兔子了。第5——8節寫了蝴蝶想教蝸牛學飛,但蝸牛因為蝴蝶不會跑"又向前爬去"。第9——12節寫了鴨子想教蝸牛學游泳,但蝸牛因為鴨子不會跑,"又向前爬去"。第13節寫了蝸牛爬過坡,越過嶺,還是沒找到全才師傅。告訴學生學本領要一步一步地學,不能一味求全。

學情分析

一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暫,對具有動感的色彩鮮明的多媒體畫面感興趣。他們認識事物往往只在於表面的認識,對生字的認識學習已有一定的經驗與方法。而思維有時也能爆出一個亮點,讓你為他喝彩。

目標制定

本課教學目標是在語言環境中認識10個漢字,並會描寫主,並,泳,浪。正確朗讀了解寓意。能展開想象,發散思維,懂得學本領一步一步學,不能一下求全。

教材處理

本課重點是在語言環境中認識10個生字,並能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瞭解寓意。生字教學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側重點,"主,並"側重音形,"泳,浪"側重形義,方法多樣,靈活運用,幫助記憶。能找到小動物的對話並用線條劃下,試着朗讀訓練,加深感悟。

方法運用

學生對蝸牛的.認識只在於單一品種,具有侷限性。我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品種多樣的國內外蝸牛,加深印象。這樣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見識。在出示課題時,我邊讀邊寫"藝",以讀白形式告訴學生這是整體認讀音節,部首是什麼,先寫什麼,再寫什麼。

我主要採用從整體感悟——局部體驗——整體認知,瞭解課文。從扶——放——展,進行朗讀訓練與説話練習。目的讓學生在課文的語言環境中集中認讀生字,並進行朗讀的訓練,通過對課文的朗讀,讓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兩次讀的要求不同,第一遍讓學生在閲讀中,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知道具體人物。第二遍讀是根據提示有重點的讀課文的有關內容,指導學生讀好小動物的話,然後重點訓練蝸牛説的話。讓學生在朗讀中有所感悟,並通過有提示的説話練習,幫助學生進行總結歸納。

反思重建

本節課條理清晰,目標明確,有側重點,學生的技能,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的鍛鍊與提高。只是在節奏上還要加快,容量還可以加大,課堂的生成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