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匯故事3個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59W

成語故事匯故事 一敗塗地

成語故事匯故事3個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説: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嚕去請劉邦。

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尉給城裏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地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説: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當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擇別人吧!

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説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例如一個商人因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推銷劣貨,但消費者卻不去上當,於是這個商人貨物積滯,週轉不靈,而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又如一個球隊,因為球員間合作得不緊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腳亂,以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成語故事匯故事 一丘之貉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人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 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説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説: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就這樣,楊憚被免職了。 自古君王勇於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幾人,楊憚僅被勉職,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

唉!前漢書:楊憚傳的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邊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鶴,俗稱樹貉,狀似狐小,毛黃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後來的人將這兩句話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語,來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裏生長的貂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 這成語在應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譏誚的口吻。例如説有一羣人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好人,就可説:這批東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個是好人呢!

成語故事匯故事 一錢不值

灌夫,字仲孺,西漢時代人。他性情剛直,講究信義,説出的話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員,而對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貧賤,他越敬重。因此,當時很多有才能而無地位的人都喜歡接近他。

灌夫喜歡喝酒,並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結婚,他喝了不少酒。一會,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説:我不能喝滿杯。灌夫見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語帶諷刺地説:你雖是一個貴人,但也應喝完我敬的這杯酒。田汾還是沒有乾杯。灌夫討了一頓沒趣,就走到臨汝侯灌賢面前敬酒。這時,灌賢正對程不識(曾任邊境太守,後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説話,沒有對他表示出歡迎的樣子。 灌夫心裏本來有氣,看見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罵灌賢説:我一向就説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在這裏你竟和他學婦人們的樣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後,人們對於別人有輕視鄙棄的意思,而要説這人一無長處,或是一無是處,就説一錢不值或不值一錢,亦即是毫無價值之意。 譬如那些對自己人傲慢無禮,對外人卻卑恭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實際不堪一用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叫它為一錢不值。

Tags: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