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8.43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教學完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級下冊的8個單元知識的難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認識排在後面的。但真正教完後感覺到,每一個單元都有一些易錯點和重難點。

角是最基本的幾何圖形之一,也是認識其他圖形的一個重要基礎。在學生學習本課前,已經直觀的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還認識了線段。學生先認識了一些常見的.幾何圖形,並且在學習這些圖形中已經對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角》時,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能夠正確的説出角的特徵,在實物、簡單的圖形中找到角。課後練習的情況也還可以,説明學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徵時較為簡單,並能正確識別角。

因為前一課時較為輕鬆,所以在認識直角、鈍角、鋭角時我沒想到學生會出現許多問題。教材安排的先認識直角符合學生的認知順序,絕大部分學生對直角都有着特別的感知,因為前面學習的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組成的。再通過和直角的比較,直觀認識鋭角和鈍角,學生在認識鈍角、鋭角的基礎上同時也瞭解了它們和直角的關係。這裏,教材的意圖是把鋭角、鈍角的認識初步定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這個層次上,既為判斷一個角是不是鋭角或鈍角提供了方法,同時也強化了對直角的認識。在這樣的教學基礎上,我好教學生如何判斷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劃。而在真正寫作業時,問題就出現了:1、少部分學生不能找準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確使用三角板來判斷角的大小。3、部分學生不能自覺使用三角板來判斷角。

經過兩次練習後,我發現這幾個問題出現的原因是:1、對直角的直觀認識不夠深刻。所以當角的擺放發生變化時,就不能很快的辨別出來。2、上課教學比較角時,不夠細緻,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學會方法。3、學習習慣不到位,老師的要求有了,但是檢查還不夠嚴謹。針對這幾個問題,在接下來的練習課中,我進行了針對性的強化,發現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有質量的進行練習。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認識角》是幾何知識的教學內容,本課結合生活情境來認識角,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教師通過這六個過程,使學生逐漸認識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學過程和銜接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尤其是比角的教學,我覺得教師處理得很好。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教師能承接前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比較黑板上所展示的學生做的角,學生馬上想到用已準備好的學具“活動角”來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

通過動手比較,學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師又用自己兩邊比較長的活動角做成與黑板上某一角一樣大,然後問同學“現在是我的角大些嗎?”,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進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從而使得這節課的重、難點迎刃而解了。

這節課還有一點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角的認識是低年級的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因此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來抽象出角。同時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用實物來演示,讓學生來觀察,觸摸,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了認識角,感受角,給角取名字,折出角,製作角,畫出角的整個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然而,本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課後,我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難點突破不夠。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結論,但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存量有限,對生活中的知識感悟不能靈活的運用到學習中來,導致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大量引導,耗費了很多的時間。在難點突破時,由於我備課時考慮的不夠,在課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稱放到了後半部分,沒有更好的聯繫前後,因此小部分學生沒能完全的突破難點。

二、學生探究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

數學學習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索取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在這節課中,我過多的設計了學生去主動探究,學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最後的拓展練習時由於時間不夠,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學生探究的問題還應設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響教學的進度。

三、拓展練習設計層次性不夠。

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性,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在這堂課的練習設計時,我注重提高低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忽視了高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高層次的學生有種“吃不飽”的現象,也錯失了學生開動思維,產生思維碰撞的機會,讓課堂失去了色彩。

教學是教與學相長的過程。教學之路漫漫,在以後的教學生涯裏,我還需要不斷的向其他優秀教師學習,積累經驗。相信功夫不負苦心人,只要堅持鑽研,我們都能找到屬於適合自己的方法,給學生撐起一片學習的藍天。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角的初步認識》選自人教版教科書第三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對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已有初步的表象,但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生觀念中的角大多是生活中的“角落”,而不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圖形”,因而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很不容易,學生接受起來也有一定困難,所以本節課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演示、操作、小組討論等方法有機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活動為主體,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同時,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喜歡做小動作,因而我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把靜態課本材料變成動態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思維、在觀察中分析,建立起角的表象。這節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繫生活實際,實踐操作並抽象出角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更多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和體驗,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指一指的方式,從實物中感受角的樣子,在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邊指邊説,不斷強化角的特徵,然後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小組合作找一找、描一描,直觀感知角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自由地在教室內找角,拍照上傳,從生活出發,讓學生體驗到知識來自於實際生活,有的找到了數學書上的角,有的找到了台階上的角,有的找到了背景牆上的角,教師及時把握學生課堂上生成的素材,並請學生來指一指,角在哪裏,把學生頭腦中對角的認識從“角落”的誤區中牽引過來。

認識角的特徵以後,我引導學生動手創造角,學生利用不同材料,創造了不同的角:有的組將吸管對摺做出了角,有的組用小棒擺出了角,有的組用兩個鉛筆盒擺出了角,還有的組做了正方形、三角形,角就藏在圖形裏。在創造角以後,我讓學生嘗試着畫角,引導學生把角的重要部分畫出來,並通過示範畫角,指導他們正確的畫角方法。

通過這些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學習經驗,樂在其中。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高效課堂

導入新課時,我運用hiteach搶權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把他們引導到課堂教學環境中。

探究新知時,我先播放一小段微課,通過演示的方式教學如何指角,接着讓學生試着在三角尺上指一指,再通過特殊筆的功能用直的線在白板上把角描出來,利用選中拖動功能,把所描的角拉出來,加深學生對角的印象。找完三角尺上的角後,我把生活中物品推送到小組平板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找出角,並在平板中描出來,把作品飛遞給老師,通過作品觀摩,能清楚呈現學生的多元想法,對比不同的作品,推動生生互動。接着,我讓學生找一找教室內的角,找到後拍照飛遞給老師,將生成的素材及時、充分的呈現和反饋,體現了生本理念,大大節省了時間。在學生找完角後,利用聚光燈聚焦這些角,讓學生觀察總結角的特點,突出重點,效果較好。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後,我出示了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它們是不是角,利用搶權功能,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答題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利用即問即答功能,及時反饋,通過統計圖、餅狀圖,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進行精準教學;還利用計分板進行加分,促進小組的團體意識,也調動了學生的答題積極性。

操作中鞏固新知:在認識了角的特徵以後,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學具創造角,用計時器進行倒計時,並通過手機拍照功能及時上傳小組作品,實現素材的共享,讓課堂變得更豐富。

藉助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高效和精準。

三、捕捉生本,把握生成

本節課,我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位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積極探索新知,自己發現和創新。同時,我將學生課堂上生成的素材及時呈現,推動了多向互動和立體式交流。我通過作品觀摩,反饋每組同學找到的實物中的角,清楚呈現學生的多元想法,推動他們的交流和小組互評。不過這裏也有我需要反思的地方,在有小組指出鐘面中心的和兩根指針形成的角後,我請代表來具體指一指,該學生還是沒有指清楚,讓其他同學產生異議,我也沒有進行很好的把握和引導,再請另外學生來指時,學生指出了另外的角,我便予以肯定,但是錯過了之前那個很具代表性的角。如果當時我能及時抓住契機,適時引導,將那個角呈現出來,教學效果會更好。

我讓學生找一找身邊、教室內的角,一下子激發了他們的熱情,他們找到後拍照上傳,教師在第一時間捕捉到了學生的課堂生成,使課堂顯得活潑生動,也實現了資源的共享,把握了學生的`生成。

在創造角的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集合小組同學的智慧,創造出來不同的角,很有創意。但這個環節我給學生的時間還是不夠多,用教師提供的學具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手段,以致於呈現出來的作品不夠豐富,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本節課的教學令我感覺到:課堂中多創設機會,放手讓學生體驗和操作,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學會更流暢,學生的學習會更愉悦,課堂的基調也會更和諧。教師放低姿態,放鬆心情,和學生一塊融入到新知的探索和實踐中,互相傾聽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和分享,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會獲得有效培養,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學無止境,作為新教師,除了對教學方式和教學的實踐思考外,我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嘗試,將現代教育技術和課堂教學更好地融合,推動創新性課堂、智慧課堂的發展,讓現代教育手段更好地促進課堂高效、生動地開展。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在魏主任和同組老師的幫助下,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較以前的數學課堂提高了一大截。現自評一下。

縱觀整節課,感覺優點有三: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後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節又包括5個小環節,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徵、畫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二、能夠在導入新課中把問題的切入點拋給學生,如:你們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識?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主動進入到學習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讓老師牽着鼻子被動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電腦多媒體的優勢,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一、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比如:在找角的特徵時,老師意在引着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説不到點上,只説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老師也無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説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老師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學術語把握得不夠。導致學生對角的認識不是很清晰,從而在數角時走了許多彎路。

通過這次研討課,我感覺自己受益匪淺,並由衷地慶幸自己能獲得這次難得的機會,並時時提醒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進取,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本課的導入環節利用情境圖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問題提得有些不具體,學生容易提出與數學無關的話題,沒有意義。可以提問“你從圖中發現了哪些咱們學過的圖形?”然後再引出角。讓學生從生活中找角。

新授環節的第一個知識點是本課的重點,即認識角,理解角的特徵。這一部分應該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把知識點學透。比如,在上面實物基礎上把角的幾何圖形抽象出來,讓學生觀察不同角的共同特徵。然後再讓學生摸一摸,從而引出頂點和邊。而這一活動還不夠,學生認識了頂點和邊,還要能準確地指出來,可以讓同桌之間指一指手中角的頂點和邊在哪裏。之後,反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上台指一指黑板上的三個不同角的頂點和邊。同學現在才會意識到,不管這個角是什麼樣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這時再總結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就水到渠成了。

本課的知識點較多,可以採用“新知1——練習1——新知2——練習2——拓展練習”的模式來教學。講完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了,要及時的鞏固練習。指角的活動比較好,還應再加一個判斷角和數角的練習。注意控制時間。

接下來是教學的難點,即比較角的大小。難點的教學要有層次。首先是“引”。給學生兩個大小不一樣的角(一個鈍角,一個鋭角),讓同學觀察誰大誰小。兩個角差距比較大,很容易觀察出來,此活動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理解什麼是角的大小。第二是“放”。讓學生自悟自比。可以讓同桌間折一個不一樣的角,然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就會發現比較角的方法。第三是“收”。也就是自主探究的一個反饋。把學生折的角放在黑板上,讓學生説説你是怎樣比的。然後教師再總結。第四是“悟”。學生把知識點學會了,能不能用呢?需要學生在練習中感悟。可以把原來設計的'活動角的環節放在這裏。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活動角在張開、閉合的過程中它的大小是怎樣變化的。另一方面比較兩個邊不一樣長的角,讓學生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只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除此之外,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設計幾個比較角的練習,讓學生比較兩個三角板上的角。

最後一個知識點是畫角。這個環節利用動畫形式教學,效果很好。

板書設計方面,圖形設計和板貼的教具很好,但是缺少文字性的表述。教學的重點上,我畫了一個角,標明瞭頂點和邊,還應該寫上文字:“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教學難點上,我板貼了兩個邊不一樣長的角和兩個用正方形紙折的角,分別用疊合法把他們對齊。應該再加上比較角的方法:“頂點對齊,一條邊對齊。”

在教師素質方面,首先教師的語言要兒童化,與學生更親近些。第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寫字姿勢方面強調的比較好,在傾聽習慣、思考習慣、交流習慣等方面,還要在平時多下功夫,嚴格規範學生的習慣。第三,教師提的問題不夠精準,導致課堂上教室的話太多。備課時應再好好斟酌每一個問題的問法。

感謝教研員趙老師的細心指導,讓我們收穫頗豐,知道了數學教學應該做到“重點落實,難點有層次”。今後我會努力改正出現的問題,悉心鑽研,使自己的數學教學不斷進步。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北師大版四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隨着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日益凸現,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動態生成信息。總想學習其他授課老師如何巧妙地把那些非預設性資源轉變為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資源的經驗。而那些叫人驚喜的插曲,總在我腦海迴盪,我不斷反思自省,在教學中怎樣捕捉瞬間,化“險”為“夷”,使課堂教學真正

做到“以學生為本”,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我在執教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在畫角這一教學環節中,請了兩個同學上台演示畫角的過程,並讓同學們評價。由於課本插圖裏的“角”多為鋭角,因此當上台板演的孩子畫出鈍角時,有一個學生立即説:“老師,他畫錯了,這不是角。”當時我並沒有馬上給予否定,問了一句:“為什麼?”他説:“因為角應該是這樣子的。”由於語言的缺乏,他着急得邊説邊用手比劃出了一個鋭角,當時還有幾個同學也贊同地點了點頭。這一秒鐘我愣了,畢竟那時對於課堂動態生成信息的處理欠缺經驗,而且對於角的判斷本來是安排在鞏固練習環節的,現在卻提前出現了急需解決的狀況。我知道他對於角的片面理解是受了圖案的影響,沒有深刻理解角的基本概念,被侷限於形象表象當中。這時另外一些同學迫不及待地叫起來:“不對不對,他説得不對。”課堂頓時鬧起來了。如果當時我為了“整頓紀律”,為了課堂教學能按備課的步驟“循序漸進”地開展,直接否定那個孩子,那麼我肯定會錯失一個突破重點的'機會。於是,我做出了下面的迴應:“哦,看來對於這個問題,同學們持兩種不同的見解,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就開個小小辯論會,你們各抒已見,看誰能説服對方。”

孩子們的興趣頓時被激將起來了,正方説得理直氣壯:“因為角的基本概念告訴我們,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這個角符合這些特徵,所以它是一個角。”

反方同學動搖了,他看看我,希望從我的表情裏尋找到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蛛絲馬跡。我笑笑説:“角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像他説的那樣?”他點了點頭,“那你能在這個圖形中找到這些基本特徵嗎?”他果然找到了,最後還是他自己肯定地説了句:“這是一個角。”接着,我適時把“判斷角”這一環節提前進行,達到了更讓人滿意的效果。這一片斷的出現,不但沒有“擾亂”我的課堂教學秩序,反而為本來略顯老套的教學環節增添了精彩的一筆,讓人回味。

課後我感覺:一節讓人回味無窮的課往往是老師善於發掘捕捉亮點,充分放分學生思想,讓課堂的小插曲譜寫成精彩環節的結果。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努力,使課堂教學達到這種效果呢?我想,首先應該從備課入手,精心預設,對每一個“意外”都有所準備,儘量避免出現冷場的尷尬。當然,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的師生互動過程,孩子們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往往讓我們料想不及。那麼在互動過程中,我們教師還應該注意聆聽,聽清楚聽明白學生所表達的意思,才能及時捕捉到學生思維的火花。不管是學生的錯誤見解還是解惑需要,都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並且教師處理這些意外生成的態度,也將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後學習的興趣和思維方式。像上面那樣如果我一開始就斷然否定了他的疑惑,那麼他以後將怯於表達,還會扼殺其學習興趣。而課堂中辯論的過程,其實也是給他一個思考辯解的過程,讓他學會結合別人的意見,自己反省,繼而説服自己。可見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對新時期的教師來説是尤為重要的,正如皮亞傑所説: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給他們。

最後,我認為最基本的應該還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應變的技巧、調控的能力、豐富的語言,就算再有利的預設與非預設性資源擺在面前,也無法展現精彩。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我們已經講完了,學生對於什麼是角、直教、鋭角、和鈍角都能正確的進行判斷,可是通過測試發現學生對於“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這一難點卻不理解,很多學生不能正確判斷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課上通過讓學生“找角”、“折角”、“摸角”、“辨角”、“畫角”、“玩角”等操作活動給學生建立了豐富的角的表象,為什麼學生還不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呢?現在回想教學過程,我認為根源在於教學角的組成時,沒有深入挖掘這部分知識的內容,只是從表面上讓學生理解了角的概念,知道了什麼樣的圖形是角。()教材中沒有出現角的符號,我也沒有給學生補充這一知識,因此學生沒有弄清角的大小到底是指哪裏。

在今後教學“角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時,我認為除了讓學生充分感知角的形狀,能正確辨認直角、鋭角、鈍角外,還要讓學生認識角的符號。讓學生知道兩條邊張開的地方,用弧線表示出來,就是指這個角的大小。畫一條小弧線這樣就使學生對角的.大小的認識由抽象化為具體,由表及裏內化了知識,自然也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明確了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我們在教學時,要認真鑽研教材,抓住教學的重難點,集體研討、商量找出突破難點的方法,這樣才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圓的周長教學反思揠苗助長教學反思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

一、反思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我創設形象生動、愉悦和教學情境(擺小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2、從直觀入手,通過多媒體演示找出主題圖中的角,引導學生説出生活中見到的角。從事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觀察討論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徵,完成知識的獨立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通過學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真正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辨認不同方向的角,讓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全面

4、觀看電腦演示,全班學生用手勢判斷所給的圖是不是角,掀起學生的學習熱潮。

5、用鉛筆把圖形中的角畫出來,從而通過練習,強化學生對角特徵的掌握。

二、反思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達到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出了嗎?能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課的難點是

1、通過比較操作體會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2、用重疊法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很好的幫孩子解決問題,末能突破第二個難點,因為我採取剪短角的邊長和延長角的邊長的長度,引導學生不夠到位,效果不顯著。因此在今後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通過用兩或三個不同顏色表示長度不同邊長的角,再用重疊法通過學生直觀對比,就很容易觀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三、反思教學方法

這節課我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研究圖形,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做為老師應該如何去放,什麼時候收呢?這才是最重要的。就這節課來説,我在畫角教學環節不夠放,先用電腦演示畫角,再讓學生畫角,雖然學生對於畫角的步驟比較好,但這樣的處理學生只會畫出同一方向的角,從而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後我們今後對於這個教學環節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畫角,在展示他們的作業的時候就可以互相糾正畫角的正確步驟了,這樣讓那些已犯錯誤的學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體現了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沒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標、重難點是不可能設計好一份教學設計的,而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沒有很好地分析學生的思維的發展,突破難點不夠深入,所以在寫教學設計前,還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及單元教學目標,然後備課時注意這節課前後知識的聯繫,並設計好本節課的目標、重點、難點,還要考慮到自己的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

我的思考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

一、源於生活,課堂更有生活味。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因此,教學師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由“親”產“趣”,由“趣”生“需”,激發學習的內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數學探究活動。

本節課我有序地組織學生三次找角的活動。

(1)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幾張漂亮的生活實物圖(鐘面圖、三角形圖、西瓜切面圖),讓學生找找這些物體表面上的角,使他們通過觀察這些物體表面的角,初步體會角是從物體表面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是一種簡單而美麗的圖形。

(2)當學生對“角”已有了一個較模糊的形象記憶時,我就讓他們説説想知道關於角的哪些知識,接着組織學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體表面的角。學生的表達樸素而真實,但正是這樣不規範的語言表述,使學生感悟到要認識的“角”是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煉的,是生活的樣版。這不僅為他們的後繼學習提供了材料,也為學生他們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3)當學生對角的特徵已經把握以後,我組織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製作和尋找角。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利用兩條小棒可拼成一個角;用圓形的紙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兩根紙條和圖釘可以釘成一個活動的角……這種設計放飛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製作角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既讓學生回顧、應用了所學的數學知識,更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的語言交流和知識探索的環境。

二、互動的課堂,讓課堂更靈動。

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數學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與教材及教師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了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不能僅僅考慮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暢,而應更多的考慮學生如何“學”,突出學生自己鑽研、領悟和感受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個角的兩條邊,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感受並歸納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當學生對角的特徵已經把握以後,組織學生利用:兩根小棒、一張圓形的紙和兩根紙條、一枚圖釘自己創造一個角,看誰的方法最多?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使學生對於角的特徵認識得更加清晰、明確,而且教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學生在圓形紙上折出的各種角中找到一種特殊的角――直角。引導學生通過猜想、討論、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斷直角、畫直角和角的方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學生的求知為主線,面對知識和學生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對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和探究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使每個學生對角在認知上產生的矛盾衝突,在衝突中逐步構建角的概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根據所需重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使角變得大一點?怎樣使這個角變得小一點?那麼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長短有關嗎?當學生思維發生衝突、矛盾,課堂上就這個問題爭議不下時,教師及時出示了一道眼力題和一個活動角的教具,通過課件和教具的演示,幫助學生體驗發現:“角的大小和兩邊的長短無關,當角的兩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兩邊叉開得越小,這個角就越小。”這些簡單而又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活動,輕而易舉的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蹲下來參於學生的學習活動,讓課堂更加活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力求實現師生、生生的平等對話。“蹲”下身來參與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在教學活動中,我儘可能多地讓不同的學生表達自己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然後組織全體學生對這些不同看法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們在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機會對同一知識的不同層面進行理解。教師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足夠的思維時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主動地、積極地表現自我。在關鍵時刻,教師又不失去有價值的引導和適當的點撥,使學生在獨立獲取知識的同時,體嚐到成功的愉快和合作的成果分享,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創造活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好多不足之處。自己覺得最有進步的地方就是時間的安排問題上,一節課講完了習題,以前總是講不完自己準備的內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對本節的'一個環節——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設計的不合理,通過修改,最後把重要的東西丟掉了。以後還需要注意,有的教學內容不能為了節省時間就捨去。

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下:

1在導入時,説發現什麼平面圖形之前還是要加入讓學生們説一説看到了什麼東西這一環節,目的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個做活動角的過程,而且要求邊長長度一樣。然後讓同桌進行小組合作:變大變小、一樣大等。接下來可以加入折角。這樣目的很明確,讓學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與什麼有關的。

3為了體現合作探究,不能怕時間不夠,而放棄學生自己先嚐試畫角的過程。

4學習卡用途不大,以後書上的習題直接在書上做,還有畫角可以在練習本上做。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

作為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角這部分知識比較簡單,而且教材的設計完整地呈現了角從實物中抽象出來的過程、角的特徵、角的變化、角的畫法,所以對於學生來説,教材就是一個很好地自學材料,所以這節課我就放手直接交給學生自主進行了。

課堂一開始我就直接點明本節課利用10分鐘自己閲讀課本,然後我來提問,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一聽特別興奮,還沒試過這種完全放手的學習方法呢,一個個認真地閲讀起來。我開始將問題板書在黑板上:1。什麼是角?2。角有什麼特徵?3。怎麼畫角?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個角嗎?

學生們獨立學習完成,一個個地舉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問題,並且説出從課本那句話找到的答案。很快我們就總結出了角的特徵:1個頂點2條邊。在畫角環節,選取學生上台展示,邊演示邊説過程,重點一起分析了先畫什麼,為什麼強調必須是兩個不同的方向,為什麼必須是筆直的線,學生們認真閲讀教材後都能回答到點子上,而且因為是自己的發現,成就感頗高。

最後再讓學生們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為明確了角的特徵,孩子們你一嘴我一嘴地説起來,異常興奮。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總是害怕學生學不會、學不透,有的時候真的是我們太過憂心,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你會發現學生總能給你驚喜。

學習歸根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給學生之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主觀能動性越強,學生的學習力就越強,而學習力正是我們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課堂上放放手,你少講點,讓學生多思考、多説説。畢竟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我們就不用講了,在備課時一定要善於甄別那些課程內容能夠放手交給學生,如果是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的課時,你這樣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説不定還會打消學習積極性呢。所以該放手就放手,不該放手千萬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3

《角的初步認識》反思説課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38——39頁的資料。

這一教學資料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引出角,並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的角,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透過各種實際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資料,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角的其它知識奠定了基礎。

⒉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級的學生,基於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背景,他們知識面窄,個別學生主動性不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潛力還比較欠缺,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只有透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構成數學的概念。因此本課應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以“數學活動”引領全課,從生活中認識角,從實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體驗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學生在理解中應用和發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及學生已有經驗,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⒈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⒉透過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建立角的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潛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識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培養合作意識。

三、教材處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體的主題圖,然後出示例1,我認為書裏的情境圖比較複雜,而且又是立體圖形,角的特徵不是很明顯,所以我先出示例1,讓學生找角,然後再出示主題圖,這是由原先的立體圖形改為此刻的平面圖形,看起來簡潔明瞭,避免了由於立體圖形帶來的一些干擾,使角的特徵得以在情境圖中突顯出來,便於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感知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學流程: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倡導做數學的理念,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在“做”中學習、“做”中體驗、“做”中探究。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首先我採用談話法,這樣的導入簡潔,所以設計時我仍然採取這樣的導入。

(二)引導探究,構建新知。

在這一環節裏我安排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聯繫實際,找角。

首先出示39頁例1,讓學生找角,由於這些實物都是學生平時經常見到的,學生對角也有一些感性認識,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後把三個物體隱藏,出現三個角,這時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這天認識的新朋友。這樣設計的目的便於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之後出示38頁主題圖,讓學生從圖中發現角,學生邊彙報,課件邊閃動角,採用演示法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許多物體上有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讓學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麼發現,然後引出角的特徵,但我沒想到學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頂點處,我沒有急於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而是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自己糾正,我在黑板上點了一個點,問學生這是一個角嗎?這時學生明白原先這是一個點,我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並指指看,學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之後讓學生仔細觀察並摸一摸三角板進一步感知角,然後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並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稱。自然地從生活中的角過度到數學中的角,逐步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之後出示從例1三個實物中抽象出的三個角,讓學生分別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然後出示練習八的第1題,透過讓學生辨別真假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決定潛力。

活動三:小組合作,折角。

讓學生獨立折角並組內交流,然後把學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學生在折角的過程中,透過眼、手等感觀直接感知角的頂點和邊的特徵,但在折角過程中,學生出現了折成半圓的狀況,這時我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等學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徵後再來決定,使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時,我讓學生把摺好的角按照摺痕畫出來,為畫角做好鋪墊。

活動四:動手操作,做角。

我為學生準備了細繩、小棒、硬紙條等,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角並展示,師生、生生及時評價,在做角時有的小組還做出了活動角,並發現角有時會變大,我抓住這一契機,讓全體學生都獨立做出活動角並感受到角有大有小。這一環節我是成功的,凸顯了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活動五:體驗感悟,畫角。

我先示範畫角,然後學生試着畫角,但這樣不利於學生學習潛力的培養,所以再上課時,我先讓學生用直尺獨立試着畫角,根據學情揭示畫角的方法。

(三)拓展應用,培養潛力。

在這一環節裏我設計了三個練習題:第1題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題找書上的角。第3題練習八的第2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到達拓展應用,培養潛力的目的。

(四)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課外延伸作業,讓學生用角創作畫。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豐富了對角的認識,更激發了學生大膽想象並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

本節課的教學和我的預設基本貼合,反思後也發現了不足之處:1、動手活動多,課堂紀律相對不是很好2、難點比較角大小,缺少學生自主探索,觀察實踐。只是跟着老師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間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練習。沒有花太多的時間讓每一位孩子親自比一比,説一説比角的方法。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4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內容。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為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後,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説。凡是通過思考能説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通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麼?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情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説:角在我的眼裏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裏,角是什麼樣子的?這樣問應該會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説不到點上。後來我引導説: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説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着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數學學習環境,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關注學生已有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和情緒體驗,使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去,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促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在《角的初步認識》一課,充分讓學生感受“活”的角,開始了這課的反思:

 我在教學過程:

一、找角

1.媒體展示生活中的角。先向學生呈現一個紅領巾引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再次呈現一幅校園情境圖,讓學生從圖中找到有的地方,讓學生知道角來着生活中,初步感知角,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2.教師提問:仔細觀察這些角,你覺得角是怎樣的?

二、認角

1.通過學生的總結,知道 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的邊。讓學生指一指。(用手比劃)

2.課內判斷,讓學生通過自己掌握的角的形象來判斷角,進一步掌握認識角。

3.折角 再次感受角,讓學生從大腦中角的形象,在一張圓片上折出來。

三、畫角

1.讓學生先自己嘗試畫角。反饋學生的方法。

2.電腦展示正確的畫角方法。比較自己畫的和電腦畫的區別。

3.用電腦畫的方法也畫一個角。

四、制角

活動用三根小棒來製作角

我的體會:

1、“活”就是教法要靈活

教法靈活,教師既要堅持面向全體,又因材施教。角的認識從內容的`安排、教學過程設計,體現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有不同的收穫,這就是因材施教的活,人人都得到發展的活。當讓學生找角時人人都找到了角,那角又是怎樣的呢?讓學生自己歸納角的特點,再讓學生判斷角。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意了知識結構的建構,促進了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貫穿了一條訓練線——觀察、操作、表達、創造等思維訓練。

2、“活”就是教材要用活

教材要用活。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本課例一是體現教材內容的生活化。出示學生都熟悉的紅領巾,引出課題後出示學生熟悉的校園情境,讓孩子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和解釋生活。在學生形成正確表象後,如何感知角的特徵並提高到理性認知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課堂上,我通過判斷,折角,畫角,制角,其實都在不斷突破難點。使學生經歷“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豐富了他們對角的認識。這樣,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出發點,把數學知識的傳授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體現“數學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原則。二是學習方式個性化。教師擺正了自己的位置,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學中教師是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引而不發;學生難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3、活就是學生要教活

學生要教活。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在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仍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中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的結構。注重豐富的數學活動來讓學生活學,比如用圓片來製作角,用三根小棒來製作角,這些都是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創造還給學生,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學習活的數學,才能讓教育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才能有效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