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4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早上好!

我説課的篇目是《淡之美》。

第一個板塊——教材分析

説教材

教材有三個亮點。

一、恬淡淡泊的思想之淡美

《淡之美》是人教版職高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

課文向我們展示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淡之美”,展現了作者對“淡之美”的理解,表明了他的一種審美情趣和人生態度。

作者借“淡之美”表達的審美情趣、人生態度,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一脈相承。他推崇淡粧女孩、早春西湖、水墨畫等,都與“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飾”、以少勝多、含蓄藴藉的傳統美學理念相吻合;他推崇淡泊的物質慾望,與傳統道家儒家的“清淨無為”“安貧樂道”“淡泊明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精髓一脈相承;其實淡到極致,就是“無”,是“空”,作者看淡情感與物質慾望,這與禪宗佛家的“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的禪理不是相通的嗎?所以,作者説求淡之美,得禪趣,不亦樂乎。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生命真諦。這篇可以啟迪學生如何去做人,以何種心態走好人生之路。

由於年齡與生活體驗方面的差異,要調動學生的直接和間接生活體驗,以期使學生對作者的“淡美”思想產生共鳴。

二、客觀辯證的語言之淡美

這篇文章是説理散文,行文從容舒緩,語言清新優美,富有思辨性,突出的特點是對比手法的運用。作者在濃與淡的對比中突出了淡美的的特點,自然而然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也不一概否定濃的積極作用——事實上也否定不了,顯得説理客觀辯證。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對比手法,讓學生體會如何選擇比較的對象,如何使比較的語言有分寸不偏頗,而更加具有説服力。同時,可採取朗讀和仿寫的方法,加深學生對語言的體會,學習語言的運用。

本文的語言也不是沒有瑕疵的,不知是作者的原因還是編者的原因。可選幾個語句,修改之後讓學生對比效果,磨練語感,並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文本的思想。

三、水到渠成的結構之淡美

這篇文章結構典型,很有借鑑作用。文章開宗明義,態度鮮明,從各個層面廣泛深入地闡述“淡之美”,並上升到人生與禪理的高度。態度鮮明,取材廣泛而又典型,形散神聚,值得學生借鑑模仿的很多,為降低難度達到好的效果,可要求學生作開頭的訓練。

模仿《淡之美》的開頭,寫作《濃之美》、《舉手投足之間》的開頭。

第二環節——説教學目標

教學的對象是10文祕(1)(2),學生相對而言,語文成績較好,説與寫的能力都比較強。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採取多媒體手段,節約時間,安排一個課時完成。

知識目標:領會各層面的淡之美的內涵,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內涵。(文章內容)

技能目標: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好對比的寫作方法。 (單元寫作訓練的要求是:觀點 材料 方法)

情感目標:對作者的“人生淡美境界”產生共鳴或者提出商榷的意見。(單元主題:人生真諦)

我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品味語言,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難點確定為:深入體會作者的淡泊人生觀。

第二個板塊——説教學策略

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特點和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交流的學習特點,本堂課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教法:激趣導入,分解難度,講練結合,評價激勵

學法:朗讀感悟,自主探求,合作學習

第三個板塊——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以“淡”字組詞,淡漠、冷淡、淡雅、淡泊、淡淡……

再以“淡淡”組詞組,通過組詞組,明確“淡淡”可以修飾氣味、顏色、情感等。

(這一導入,既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活躍了學生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把一個抽象的“淡”字具體化,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蓄勢。同時,讓學生明白,“濃”“淡”是相對而言的,“淡”也與其他一切事物一樣,具有兩面性,作者在這裏也所表達的是他所理解的美好積極的一面。導入3分鐘。)

二、【感知】課文開宗明義,一開始就説“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作者是如何闡述這一觀點的?

(1)用了生活中的哪些素材,闡明“淡之美”?美在哪裏?

(2)用了什麼方法來闡釋“淡之美”?一一梳理出做比較的對象。

(3)一讀課文,仿照例舉,梳理內容:

淡粧女孩,較之 ,美在

明確:淡粧女孩,較之濃粧女孩,美在本色自然

早春西湖,較之人工西湖,美在朦朧自然

水墨畫,較之工筆畫,美在含蓄;較之油畫,美在簡約

茶,較之咖啡,美在怡悦愜意

恬淡的感情,較之濃烈的感情,美在灑脱輕鬆

淡泊的物質慾望,較之強烈的物質慾望,美在輕鬆少煩惱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梳理出六部分的內容,並勾畫出這些層面的“淡美”特點。

這個句式,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文本,感知課文內容和寫作手法。為達成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走好第一步。 10分鐘。)

三、【品味】上一環節,已經明確對比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突出的特點。在濃與淡的對比中,突出了淡美的特點,自然而然表明自己的態度,用語不偏頗,很有分寸感。

1、哪裏看出是對比?

明確:(1)“比”之句

淡比之濃,……

沒畫出來的,要比畫出來的,……

(2)比較詞:最 更

……,才是最美的西湖

一般説,濃到好處,不易;不過,淡而韻味猶存,似乎更難。

於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3)並舉兩個相反的事物

西方的油畫,……而中國的水墨畫,則……

咖啡是濃的,……茶則是淡的了,……

看得濃一點,……;看得淡一點,……

2、在對比中已經作者的態度,在對比中已見作者的語氣。

3、都是做比較,但是作者對比較之物的態度其實是不一樣的,有否定,有肯定。

淡粧女孩,早春西湖,是通過否定濃粧女孩和人工西湖(貶義、未必多感興趣),突出前兩者的淡美(有韻味,最美);

水墨畫和茶,是通過肯定工筆畫油畫、咖啡(毫無意義,是美;濃到好處,不易;是無法比較的),在比較中突出水墨畫和茶的淡美(更耐思索,似乎更難,寧可傾向於淡);

在濃和淡的生存方式上,作者選擇了淡,(更有裨益,自然是積極主義了,也未始不是又一種的積極)

在感情和物質慾望上,作者選擇了淡,(倒不如像水一樣倒是寧可淡一點的好 看得淡一點)

(這一環節,落實教學重點,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採取同學之間交流分享互相補充的方式,活躍氣氛,節約時間。完善板書。10分鐘)

四、【質疑】三讀課文,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淡美人生境界”的內涵。

1、“淡,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具體是怎麼樣的生活方式?從文章中歸納。

2、作者傾向於恬淡的感情關係和淡泊的物質慾望。你贊同他的這種人生態度嗎?

明確:

第一個問題:

行事、感情、物質慾望,都是順其自然,不在意成敗得失。

第二個問題:

鼓勵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語句去贊同或者反駁。如‘看得淡一點,你也許可以灑脱些,輕鬆些’,年輕的同學是不贊同的,寧可要甜蜜的感情負荷;‘密如膠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很多同學是有類似的經歷的;讓學生暢所欲言。

夫婦子女的感情也要看淡,有些同學是有疑問的,引導學生反思同學朋友之間的“不虞之隙”,反思父母對於子女的“求全之毀”。

作者看淡感情,與他在文革中的經歷很有關係,是被朋友親人傷害之後的一個老人的感悟。不必全部贊成。

在結合生活直接經驗闡述之後,讓學生調動間接經驗,講講古人的“淡美人生境界”。學生一般提到的是:安貧樂道的顏淵、淡泊明志的孔明、採菊東籬的陶潛。

總結:對於淡泊的人生觀,老師的看法是:文中説,物質的慾望是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淡泊的人生觀,只是對這種“慾望膨脹無限大的本能”的`一種調節,以達到身心的平衡。

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淡一濃並存於一身,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自得”,也有“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金剛怒目”。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淡然,源自他一生坎坷的仕途。

淡是對濃的一種稀釋,在我們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對物質過於追求,對心靈過於忽視,追求淡之美,是焦躁的心靈上吹過的一陣清新之風。

(落實情感目標。通過聯繫生活談體驗,語文課程植根於現實生活,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中,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開啟了學生情感的閘門,實現情感態度內化。10分鐘)

五、【拓展】四讀課文,濃和淡都是一種人生方式,你的取捨是如何的呢?讀12-13小節,以此小節為例,另起一對濃淡之物進行對比,仿寫一段語句,表明自己的態度。

“……是濃的,……。有一種……。……則是淡的了, 尤其……。所以,……和……是無法加以比較的。但是,若我而言,寧可傾向於……。”

(這段文字,呈現比較對象,描述,舉例;呈現比較對象,舉例,描述;在描述中暗含比較,表明觀點。結構完整。學生可以從詩歌風格、人物性格、花朵顏色、飲食口味等等方面去選擇比較對象。

這是一個遷移性的語言練習,意在讓學生通過練習,拓展思維,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同時在語言實踐中進一步感受作者的語言美和節奏美,積累句式,豐富語言,把課文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從學生的完成情況看,這個設計的難度是合理的。用時5分鐘,就有同學完成,示範朗讀,師生評價,未完成的同學課後完成。)

六、【延伸】學習不能始於課堂,止於課堂。一份好的作業,就把學習延伸到了課外。

1、文章開頭“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開宗明義,仿照這種寫法,寫作《濃之美》《舉手投足之間》的作文開頭。

2、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但也不是沒有瑕疵,在欣賞下列句子的同時,請對比下面三組中的句子,聯繫上下文,選擇你感覺最好的一項。

(1)( )

a.淡比之濃,或許由於接近天然,似春雨,潤地無聲,容易被人接受。(課文)

b.淡比之濃,或許由於接近天然,似春雨,潤物無聲,容易被人接受。(網文)

(2)( )

a.雖然蘇東坡時代的西湖,並不是現在這種樣子的。但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麼感到興趣的。(課文)

b.雖然蘇東坡時代的西湖,並不是現在這種樣子的,但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麼感到興趣的。(改文、網文)

c.即使蘇東坡時代的西湖,是現在這種樣子,但作為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他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麼感到興趣的。(改文)

(3)( )

a.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才是最美的西湖。(網文)

b.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課文)

c.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像,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在你眼前。(改文)

(這份作業,膠印好,課後發給同學。第一題,選擇《濃之美》,是培養學生的辯證思想,選擇《舉手投足之間》,是因為這是單元作文的選作題目之一。

第二題,語句的比較,暗含分層理念,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感去做判斷,引導學生質疑課文的權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在自修自習課上,可與感興趣的同學討論答案。2分鐘)

第四板塊:説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最精華的體現。在這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這個詞語式的板書,力求突出重點,做到簡明,概括。讓學生獲得更鮮明的印象和有關知識。

淡 美

淡粧的女孩 本色 自然

早春西湖 (否定濃,肯定淡) 朦朧 自然

水墨畫 (對比) 簡約 含蓄

茶 (肯定濃,選擇淡) 怡悦 愜意

恬淡的感情 灑脱 輕鬆

淡泊的物質慾望 (選擇淡) 輕鬆 少煩惱

第五板塊:説教學評價

上《淡之美》,我也力求達到一種淡美的境界,自己上得輕鬆自然,學生上得輕鬆活潑。立足文本,把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在本堂課中達到會讀會學會用。

課堂反饋:設計操作性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體性得到體現。

作業反饋:附後。

教學反思:預設過多,生成不足。

説課完畢,謝謝!

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荷葉圓圓》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材國小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輕快活潑的散文詩。它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是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魚兒的涼傘。課文語言生動活潑,充滿童心童趣,利於啟迪學生智慧,豐富情感體驗,激發想像力。

這篇課文在本冊教材中是:通過多種方法朗讀,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任務,引導學生讀出畫面,讀出個性,讀出疑問,讀出思考,讀出情感。以幫助學生學習語言,感悟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結合課文的特點和內容,我設置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荷”等12個生字,會寫“朵”等6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藉助拼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中心句“荷葉是我的……”,聯繫學生生活經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本課的重難點在於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做到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美的新薰陶和情感的昇華。

二、説教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三個原則”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及教學流程。一個特色是:培養學生自讀、會讀。三個原則是: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2、是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3、是內外聯繫原則,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觀察研究,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採用情境法,朗讀式教學。學法是自讀、自悟,交流討論。

三、説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字詞卡片、4種小動物頭飾。

四、説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時安排為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進行生字教學

下面主要説説第二課時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複習檢查

通過檢查生字詞的掌握以及課文個別朗讀的情況,從

達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第二個環節是:創設情境,理解課文

通過圖畫、音樂和文字語言描述,就會給學生以真實感、輕快地把學生帶入智力最近發展區,情境法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能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能力。

為達到預期目標,安排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圖畫展示,創設情景

同學們,咱們上堂課認識了四位新朋友,他們都在哪兒?

看圖細讀課文指導學生用“誰在哪兒”句型進行説話訓練,由淺入深的提問,讓學生理解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在荷葉上,小魚兒在荷葉下。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穿插朗讀指導,老師適時糾正讀音。

第二步,把文中帶有“是”的中心句找出來,小組交流討論,以點帶面,引導學生理解這4句中“我”指誰?並採用個別讀、分角色讀、比賽讀、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滿足求勝慾望。

第三步;在熟讀的基礎上教師可趁熱打鐵,讓學生即興表演。表演讀是一種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讀方法,可以 再現課文情景,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印象,並受到感染。在這複雜的過程中,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引起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就不只囿於“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困境,而且出達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

第四個環節,是拓展延伸

荷葉是小青蛙的歌台,小水珠的搖籃,小蜻蜒的停機坪,小魚兒的涼傘,那在你眼裏荷時是誰的什麼呢?在一分鐘內哪個小組説得最多,哪一組就獲勝,並適時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滲透環保意識。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囚綠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它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態和真摯心願,含蓄的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囚綠記》其寫景狀物新穎獨特、含蓄藴藉,感情真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適合中學生朗讀、賞析,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其進行鑑賞評價,充分發揮文本的示範作用,實現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表明,語文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落實語言素養訓練方面的目標,在教學中要擺正篇章分析與學生感悟的關係,把分析當成幫助學生領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敍事層面,表現了作者對綠枝條的無比喜愛,一個是象徵層面,即本文的深層寓意。前者意思淺顯,學生通過閲讀可以理解,後者比較含蓄,學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如下3點,並把其中第2、3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熟讀文本,把握的結構及作者感情脈絡。

2、品味重要語句,體會作者在文中寄託的對綠的情感,理解綠的內涵,把握主旨。

3、學習本文借物抒情和託物寄意的象徵手法。

三、説學習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這是新課程的核心學習觀念,本教學設計為了切實落實這一理念,將採用儘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師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學”。其做法就是強調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2、指導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用圈點批註的閲讀方法進行個性化的閲讀;利用導學案深入研讀課文;利用網絡、圖書等渠道蒐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視野,激發讀書興趣,拓寬學習渠道。

四、説教學方法

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所以本文的教學時間擬定為一課時。

1、做好學生課前預習。首先指導學生採取圈點批註法閲讀,利用導學案把本課一些問題提示性前置給學生參考,便於學生深入預習。其次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圖書等渠道蒐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紹、背景資料,以及常春藤的圖片和常春藤的生長特點。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本課我試圖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堂容量以及課堂美感。我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班班通各項功能和資源,強化了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我還在課前精心製做了,鏈接一些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視野,豐富閲歷,擴大知識容量,拓寬學習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配合多媒體引領學生去讀書,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探究、合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常春藤》詩歌朗誦視頻,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課前預習

(三)、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閲讀記敍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對事件前因後果的敍述過程,抓住的關鍵句子,在此基礎之上理清的結構,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綠

1.綠是什麼?“我”為什麼如此熱愛這抹綠?

2.為什麼要“囚”綠?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4、找出文中描寫“囚綠”後“常春藤”的形象的語句。從中你感受到作者筆下的.常春藤有怎樣的特點呢?

5、人綠對對碰。在“囚綠”的過程中,“綠”與“我”在對峙中進行了怎樣的心理對話?

老師先對學生提出讀書要求:《囚綠記》一文重點描寫的情節是“囚綠”,要把握作者囚綠的原因,應注意文中哪些語言信息?請找出來並做批註。學生自主閲讀、思考、批註,必要時小組討論。整個過程先由學生練習、活動,然後老師發現問題,指導總結。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老師的指導作用。

(五)、認識那一抹綠

知人論世: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説説“綠”的象徵意義,解釋的主題。

小結:

作者通過讚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了嚮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廣大中國人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了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

(六)、感悟那一抹綠

本文給你什麼樣的深刻人生啟示?

這個問題設置是為了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一個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對主題進一步個性化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問題,突顯作品的現實意義。

(七)、抒寫那一抹綠色

課文采用象徵手法來描寫景物,試着借鑑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寫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象徵意義。

學有所獲,學以致用,以片段寫作方式訓練學生讀寫結合能力,鞏固本課寫景狀物藝術手法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六、説板書

我設計本文的板書,是一棵生機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寫作思路“四綠“(即賞綠、囚綠、放綠、念綠)作為大地,又以“個人”(陸蠡)、“民族”,作為樹幹,再把象徵意義作為茂密的枝葉。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堅貞不屈地挺立在我們面前。我力爭做到簡潔而不繁複,直觀而不費解。

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我説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北師大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字歌》。

教材簡析:

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教適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餓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而本課的語文學習活動即為“欣賞、表現”、“學習、應用”、“遊戲、識記”、“延伸、探索”。主要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調動學生的觀感,初步感知小動物的名稱和數量;通過師生、生生的交互學習,達到識記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的目的,在交互學習活動中將學生自己的觀念、情感和意義即對生活的感受表達出來。並且,本課教材設計旨在通過學生間、師生間在網絡條件下創設情景的設計活動,激發起學生的識字熱情和潛能,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1.學生要掌握本課所要求的11個生字。

2.通過對動物名稱和數量的識記,培養學生積極識字的熱情和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識記本課要求掌握的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字生字,培養學生的識字熱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電腦、課件、

二、説教法。

新課程改革的制訂與實施,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語文教學領域的劃分,不但加強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綜合性與探索性,而且語文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繫,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習熱情和識字能力。

本着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我在《數字歌》這節課的教學中採用了激情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討論法、研究法等等。簡單來説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看、學、玩、用。

1.看。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學習興趣是學生活動的重要動力。”興趣是求知的內驅力,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並推動學生積極探究、敏鋭觀察、豐富想象、深刻思維、鍛鍊意志、集中力量去獲取知識,創造性的完成學習任務。現代教育媒體以鮮明可感的形象、悦耳動聽的聲音、綺麗多變的色彩,強化感知刺激,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新的課程理念也特別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出要擯棄那種無視學生的興趣、一味追求認知的作法,要將認知與情意相結合,以輕鬆活潑多樣的方式呈現課程的內容,進行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之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

在教學導入欣賞時。我運用課件創設情景,製作了精美的動物聚會的場面,再配以動聽逼真的音樂,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到了動物王國中,融入到課件創設的情境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想要去弄明白聚會時到底來了哪些動物,它們的數量是多少?在這種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利用自己的計算機動手操作去數一數,把數出的結果和同位相互交流交流,再在全班集體交流並找會讀的同學教讀數量詞。學生們學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這樣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加深了對生字的識記;同時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維得到了發展。這樣一個原本由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的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中輕鬆活潑的完成了。

2、學。.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學”,包括談話、討論、交流、自學等具體形式。這種“學”的方法起到了溝通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橋樑。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説、多説,從中老師能瞭解到學生的想法、意圖,便於老師進一步推動學生學習的方向,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學習的內容。我主要分這幾步進行:

1)找會讀的學生一句一句的領讀,其他學生跟讀然後當小老師的學生可以抽查一下其他同學的跟讀情況。就以這種形式在學生之間的教學,初步朗讀兒歌,認識生字。

2)學生在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下,在小組內合作再完整地朗讀兒歌。在這裏學生可以鞏固對生字的'學習,記住已經變紅了的字。

3)教師檢查全班學生的朗讀兒歌和識記生字地情況。教師用鼠標點變紅的字,誰認識誰就站起來大聲地讀,師生互動過後,讓生生互動。兩個學生坐在一台電腦前,互相指讀變紅的生字。

3、玩。

我們知道國小生喜歡做遊戲,同時遊戲也是孩子們的天生本性。我們教師需要去發揮遊戲在教學中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生字,我設計了兩個遊戲。(1)是“我説我對”在這個遊戲中,我先找一個學生上台來和我合作完成。我説生字,學生用鼠標點這個生字,如果學生讀對了,這個生字下面的小樹葉就會開出一朵美麗的花,一次獎勵學生讀得好。師生互動後,再生生互動,合作完“我説我對”的遊戲。(2)、這個遊戲的名稱是“神祕口袋”。

多媒體出示同學們的好朋友丁丁,丁丁對大家説:“大家還認識我嗎?我給大家帶來了神祕的禮物,你想知道是什麼嗎?那就快來摸摸看。”丁丁的話説完後,老師舉起神祕口袋,請兩組學生上來摸。學生摸到的是鉛筆形狀的書籤,上面寫有本課要人是的生字,學生想要得到這個禮物,就要讀準這個生字的字音。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悦的氛圍裏鞏固了所學的知識。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4、用。

“培養創造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天能得到這樣廣泛的重視,與創造性意義的拓展和崇尚有密切聯繫。創造性可以表現在人所從事的任何活動之中,人無論做什麼,都應以創造性的態度或精神去做,這種態度和精神是根植於人的本性特性中,創造能力不但包括創新的精神與意識,還包括將新的觀念轉成為具體的事物的能力,所以新的課程提出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精神的培養,應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地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且要培養學生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進行綜合性、探索性學習,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在教學這個環節時,學生對來參加聚會的小動物都很喜歡。有的學生説:“老師,我麼們還喜歡別的小動物,它們為什麼不來參加聚會。”我就趕緊説:“是呀,還有好多的小動物想來參加聚會,同學們我們怎樣請這些小動物來呢?”學生紛紛討論,最後選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我們自己來編寫一首新的“數字歌”,把同學們喜歡的小動物都請來。然後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模板進行創編。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提高了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三、學法。

學生主要運用的學習方法有:自主探究法、觀察法、遊戲法、談話法等。這些方法都是在老師的指引下一一進行。

四、教學活動過程。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語文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本着這個基本理念,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環節:欣賞導入。

《數字歌》説課設計 説課稿專題,本站有更多關於説課稿,説課稿方面的作文。

我運用課件創設情景,製作了精美的動物聚會的場面,再配以動聽逼真的音樂,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到了動物王國中,融入到課件創設的情境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想要去弄明白聚會時到底來了哪些動物,它們的數量是多少?在這種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利用自己的計算機動手操作去數一數,把數出的結果和同位相互交流交流,再在全班集體交流並找會讀的同學教讀數量詞。學生們學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這樣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加深了對生字的識記;同時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維得到了發展。這樣一個原本由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的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中輕鬆活潑的完成了。

第二環節:課文學習。

識字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識字量要求很高。一年級學生要掌握漢字900個。而漢字由於音、形脱節、字型多,結構複雜,類似性大,多音多義字多,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的困難。信息技術與國小語文的整合,尤其是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識字教學課件,學生可以通過課件自由選擇學習生字的筆畫、筆順、部首、間架結構、正確讀音,同時跟隨教學軟件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通過人機交互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檢查和自我提高。

《數字歌》要求學生認識的生字有11個,量多字難記。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了階梯式識字環節。

1、學生自己藉助計算機朗讀課文,特別是課文中變紅的字,多讀幾遍,如果遇到不會讀的字,只要用鼠標點擊一下,電腦就會教給學生正確的讀音。

2、同學間教學跟讀課文,繼續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識記。

3、出現單獨變紅的字,讓學生認讀。

4、師生合作指讀變紅的字。

5、生生互動檢查變紅的字掌握了沒有。

這樣幾步下來,學生對本節課要求認識的生字基本上都掌握了,輕鬆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第三環節:識字遊戲。

用遊戲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的鞏固所學的生字。

1、我説我對。

2、神祕口袋。

第四環節:拓展練習。

在這個環節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平台。

如果你喜歡把更多的小動物請到兒歌中來,你可以續編兒歌。如果你想和更多的生字交朋友,你可以讀老師為你提供的新兒歌。在新兒歌重你可以認識更多的生字朋友。

於是整節課在激情起伏的情景下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創作的美好感受和遊戲學習的樂趣,並在實踐中提高了自己的創造能力。

語文説課稿 篇5

一、 説教材:

《王二小》是國小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是國小課本中第一篇講述英雄事蹟的文章。全文以“王二小”為中心講述了他怎樣將敵人成功的引入八路軍的`埋伏圈,並將敵人消滅的故事。課文結構嚴謹,圖文並茂。

二、 學情分析及師生活動形式:

本文共五個自然段,分兩課時完成。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在教學第一課時時,我根據兒童活潑、富於想象的心理特徵,結合教材特點,採用多種方法,如:直觀教學法、體驗法、以讀代講法、讀中感悟法等,來主導學生。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法、發現法、探索法等方式來學習,不但識了字,讀懂了文,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滲透了德育而且培養了觀察、思考、想象等學習能力。

三、 綜合新課程教學要求和教材、學生等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多媒體出示動畫,導學生入情境,學生視覺、聽覺、思維、想象都被調動起來,喚起了學生注意力的指向性,激發了探索欲。

(二) 初讀課文,談談讀懂了什麼。

(三) 解疑、讀文、感悟:首先,由圖入文,披文入情;

其次,帶情朗讀,讀中感悟;

最後,昇華情感,歌頌英雄。

(四)指導寫字:

重點指導“從、這”兩個字。

(五)拓展活動:

欣賞王二小的英雄事蹟。

總之,全文以“王二小”為一條主線,利用多媒體引學激趣並直觀突破難點,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教材內容及前後聯繫

《鼎湖山聽泉》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以“寫景為主題”的開篇課文,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鼎湖山位於廣東肇慶市東北,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那裏羣峯羅列,古木參天,泉聲淙淙,飛瀑直瀉,自然風光十分迷人作者以遊覽線路的先後順序,以美侖美奐的筆調,記敍了在景區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寫在鼎湖山聽泉的感受為中心,重點寫“途中聽泉”和“山寺聽泉”,全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我們”來到風景名勝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寫了白天“我們”在上山途中觀景聽泉;三至五自然段寫了入夜,“我”在慶雲寺聽泉,抒發在鼎湖山聽泉的總體感受根據本課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文中重點詞語,賞讀、積累介紹鼎湖山泉聲的優美句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上網瀏覽、協作學習、會話商討、蒐集資料、整理創作及審美表達的能力,樹立學生主動利用網絡自主探究的意識,養成健康瀏覽的習慣。

3情感目標:A、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聲的美妙,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讓學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國自然保護區和世界自然保護區,我們學生要增強保護自然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課標提倡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但感悟與體會是不能泛泛而談的,要結合具體的詞句來談因此,根據課文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課文二、四自然段相關泉聲的生動描寫,深切感受泉聲的美妙和作者對鼎湖山的熱愛之情,並有感情地讀好相關段落。

教學難點:憑藉語言材料並靈活運用課文所學和自己網上查得的相關資料;想象和品位泉聲的變化,體會泉聲的美妙有趣。

二、説教法、學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以下教與學的方法:

(一)教法①品詞析句法從關鍵詞句入手,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的語言文字。

訓練②以疑導學法以讀為本,以學為主,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質疑,以疑定教,順學而導。

(二)學法①自主研讀法針對課文內容,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

研讀②品味想象法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發揮想象,將優美的文字在腦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品味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提高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的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

本課擬兩課時教完,全文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四個環節:

(一)緊扣題眼,以疑導學

學生的已知經驗是其思維的源泉課一開始,我板書課題《鼎湖山聽泉》,“聽”字故意寫成繁體字,並趣解“聽”字,由此提醒學生讀書要“入耳、入目、入心”,學習本課,品味泉聲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然後由“聽泉”這一題眼,引導學生看題質疑:去哪裏聽泉?泉聲是怎樣的?由此揭示話題:“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聽泉”抓住題目中的“聽”字引入,通過質疑,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閲讀,整體感知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初讀,保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學生對文章才有一個整體的感悟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個層面的“讀”,通過“讀”來達到整體感知,理清文脈的`目的:

1、輕聲自由讀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以“鼎湖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一話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分段聯繫讀讓學生逐段默讀,邊讀邊找出“半小時左右”、“過了寒翠橋”、“來到半山腰的慶雲寺”、“入夜”、“矇矓中”這些詞句,領會作者按照地點轉移和時間先後順序記敍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脈絡。

(三)精讀感悟,積累運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動筆墨不讀書,勾勾畫畫好方法”精讀課文的好處是: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讀中想象”是學習寫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發揮想象,將優美的文字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有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能力的提高。

1、研讀“途中聽泉”,初識泉聲的特點

話題1:“作者在上山途中聽到了怎樣的泉聲?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學生自讀勾畫,通過反覆朗讀,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從“淙淙的泉聲、不絕於耳、清純悦耳、歡快活潑”體會到泉聲的美、大,從“湧流、流瀉”等詞想象到泉水的多,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泉聲的美妙,與此同時想象鼎湖山草豐林茂、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滿目青翠的景色從而為後文作者能在夜晚聽辨泉聲作好鋪墊。

2、研讀“山寺聽泉”,品味泉聲的美妙

話題2:“作者夜宿古寺,聽到的泉聲又是怎樣的?”讓學生動手勾畫。

根據學生的彙報,精讀重點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樣輕柔的,是在草叢中流淌的小溪的聲音;那像琵琶一樣清脆的,是在石縫間跌落的澗水的聲音;那像大提琴一樣厚重回響的,是無數道細流匯聚於空谷的聲音;那像銅管齊鳴一樣雄渾磅礴的,是飛瀑急流跌入深潭的聲音”。

為了能讓學生通過此段的學習落實目標4、5,突破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聆聽、辨識、品味出的泉聲的美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聯繫生活展開想象

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在電視、CD等媒體中聽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銅管齊鳴”的聲音是怎樣的,進而體會“輕柔、清脆、厚重回響、雄渾磅礴”等詞。

展開想象:草叢石縫湧流、空谷細流、飛瀑急流的景象。

(2)質疑理解前瞻後聯

在重點句段教學時,我們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前瞻後聯,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整體理解文章的好習慣。

提出疑問:“為什麼作者會聯想到這些聲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麼靈嗎?”引導學生聯繫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這些,是因為聯想到了白天所見到的景色。

“作者還聽到了什麼?”從忽高忽低、忽急忽緩作者又產生了聯想,讓學生在通過朗讀想象,從“繞過、拍打、穿越、流連”感悟到泉水的“趣與活潑”。

(3)讀寫結合運用積累

在閲讀教學中培養閲讀能力但不能忽視寫的能力,語文要崇讀學寫,結合課文特點,注重引導學生由讀到寫、讀寫結合,方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學會感悟了泉聲的美妙後,我把練筆擠進課堂:引導學生用“像……一樣的,是……”仿寫一段話。

(四)以讀促講,昇華情感

“泉水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最後泉水流進了我的心田”引讀最後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潤萬木,藴育生機?”讓學生再回讀全文,用心再次聆聽、辨識、品味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我們要關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體,讓學生形成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文章的縮影,是課文的精華為此,我根據課文特點,緊扣題眼“聽”字,以趣解繁體的“聽”字,統領全文,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讀書要“入耳、入目、入心”,聆聽、辨識、品味泉聲也須“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聲之美妙,潤物之無聲也整個板書,簡潔明瞭,提綱挈領既起到引領讀書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可謂一箭雙鵰也。

入耳入目入心

泉聲美妙泉水潤物

聆聽辨識品味

語文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敍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篇課文是本冊書看圖學文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基礎上的強化訓練,同時也是對以後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範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課分三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如下:(1)讀準9個生字的讀音,隨文理解字義。(2)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嫩容的基礎上,學會分角色朗讀對話的方法。教學難點是:體會人物心情,讀準相應語氣。

説教法學法: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範作用,構建了“導撥讀訓式”教學模式,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説教學過程:

本課時我分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巧設導言,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前在的內動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兒童因地域差異和生活經驗貧乏的障礙,我首先播放錄象,這段有聲有色的錄象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潑可愛的小蝌蚪所吸引。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巧妙導入新課:青蛙媽媽生下小蝌蚪就離開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於是它們就到處去找媽媽,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這樣精心設計導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交*參與活動,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激情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整體感知,明瞭大意。

三、這一環節我堅持從整體入手,圖文結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想:每幅圖畫的是什麼?再把這四幅圖連起來觀察思考: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就使觀察更完整、更系統,在直觀上使學生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有了鮮明的感性認識。分頁標題#e#

2、從圖入文。根據低年級兒童愛看動畫片的特點,我請學生邊看動畫錄象邊聽課文範讀錄音,一方面使學生直觀上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規範的語音、語調等朗讀技巧。看完後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重點檢查以下幾個生字的讀音。

四、精讀品味,參悟學法。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依據教材的'結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精心滲透了學法指導,側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略講第一自然段,讓學生了解小蝌蚪的樣子。

2、精講第二自然段,層層深入,滲透學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學生了解小蝌蚪此時長出了兩條後腿。

然後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於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藉助活動投影片直觀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説,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同時在“體會人物心情”時,由於學生生活經驗所限,理性思維尚處在萌芽階段,於是我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對比理解(“游過去”和“迎上去”換位比較),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緊緊圍繞“迎上去”一詞及時追問:小蝌蚪為什麼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聯繫你的日常生活體會一下它此時的心情?這樣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無疑降低了教學難點的坡度,使低年級的朗讀指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4、教師小結,回顧學法:

(1)抓住“迎上去”體會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説話聲音和速度的特點。

這樣的小結使學生對朗讀對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中領悟到了朗讀的一些技巧(只求領悟,不求硬記)

五、自學點撥,靈活運用。

有了前面學法指導的基礎,此時我適當放手,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運用學法,逐步形成能力。

1、圖文對照,讓學生了解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2、組織學生自學討論,教師點撥,投影出示思考題。

(1)通過哪些詞能體會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樣體會的?

(2)與小蝌蚪相比,烏龜説話的聲音和速度有什麼特點?

學生自學時採取自己想、同座説、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多種形式,教師巡視,適時點撥。如果學生體會心情時有困難,教師可以追問小蝌蚪為什麼要連忙追上去呢?這樣削減了教學難點的坡度,分清人物後採取多種形式朗讀。分頁標題#e#

另外,在回讀前三自然段時我還充分發揮學生表演才能,讓他們帶着頭飾進行配樂表演讀,充分增強了分角色朗讀的效果。

六、鞏固練習,強化訓練。

語文教學要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我在進行聽説讀寫能力訓練的同時,還加強了寫的訓練,為此設計了兩道思考題。

1、填空

()裏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此題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滲透了一些仿寫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寫法仿寫兩種小動物的樣子。

地點數量樣子幹什麼

(1)()有(),大象()()

(2)()()()()

此題設計體現了兩個層次,意在由淺入深,拓展學生思維,強化語言文字訓練。

總之,這節課我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時時刻刻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結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切切實實地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語文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小鹿的玫瑰花》是新課程(人教版)實驗教材中,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其主要內容是:在美好的春天裏,小鹿種上的一叢玫瑰,它為了種好玫瑰不怕吃苦,精心管理“他常常去鬆土、澆水。”可當玫瑰開花的時候,小鹿卻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有看到玫瑰花,鹿弟弟替哥哥惋惜。當又聽到黃鶯和微風對玫瑰花的讚美後,鹿弟弟又高興的説:“哥哥的玫瑰花沒有白栽”。課文從“白栽”到“沒有白栽”這兩句話中引發學生對課文深刻含意的思考。

這篇童話故事從表層看文章的思路是:“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興。”在故事的巧合中表現出了濃厚的情味,進而啟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故事的深層卻藴含着“美化環境及其為他人創造幸福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到了幸福和快樂”的深遠意義。促使學生懂得“一人種花,飄香萬家”的道理。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把喜歡閲讀作為低年級閲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在閲讀中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和能力。為此,我們在閲讀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的讀書慾望,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採用靈活多樣的手段讓每一位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自能讀書。在輕鬆愉快地閲讀實踐中,讀文、識字、理意,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

三、設計特色

讀中有思,思中感悟,多維互動,主動發展。

四、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有表情的朗讀課文,表演課文。

3.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積累課後“我會讀”中的詞語,逐步養成積累運用詞語的興趣和習慣。

4.體會文章的含意,體會美化環境的價值,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五、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自主學習,自能讀書,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意思。

1.激發學生讀書的慾望,使學生喜歡讀書,樂於讀書。讀書的方法要靈活多樣,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可朗讀,可默讀,可分角色讀,可分小組相互評讀。

2.提出讀書要求,學會讀書方法。

(1)讀通句子,讀誰字音,對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先用紅筆圈起來,再查字典解決後批註在書上。

(2)要求讀準字音認識的生字有:

玫瑰骨終瘸拐鶯

(3)理解的詞語有:

常常漸漸惋惜

3.讀讀數數這篇課文一共有多少個自然段,在每個自然段的前面標上序號,並説説自己最愛讀哪些段。

4.按要求,標劃句子

(1)用“”標出表示時間的語詞的`句子。

(2)用“”標出小鹿心情變化的句子。

5.用自己的話説一説這篇課文的主要意思。

第二環節:學生自學,教師導引,分組探究,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1.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

進行這一環節,是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讀懂讀熟課文,初步理解課文,搞好學習彙報,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彙報要點即:

(1)我學會了哪些問題?

(2)用什麼方法學會的?

(3)我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教師要做好統計及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逐步養成帶着問題去讀書,通過讀書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2.結合課文內容,感悟探究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他(小鹿)常常去鬆土、澆水。

句子中的“常常”一詞説明了小鹿對種上的玫瑰態度怎樣?

(2)玫瑰枝頭長出了許多花骨朵。小鹿和弟弟一起數了數,總共有三十二個……

小鹿為什麼數花骨朵,從小鹿數花骨朵,你從中感悟出了什麼?

(3)一天,一週,一個月……小鹿終於能下牀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句子中“終於”一詞説明了什麼?這句體現出了小鹿什麼樣的心情?

(4)鹿弟弟惋惜地對哥哥説:“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着。”

鹿弟弟“惋惜”的原因是什麼?讀這句話時應讀出什麼樣的語氣?你對“惋惜”一詞的理解是。

(5)鹿弟弟也高興地笑了,説:“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

鹿弟弟為什麼高興?為什麼説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

3.分組探究,提出要求。

對一些疑難問題,學生可以自由結合成小組,共同探究解決,在學生分組討論時不要流於形式,要提出具體要求:(1)要求每位學生都發言。(2)對於疑難問題學生之間相互補充解決,對不同的意見可爭執,可辨析,最終達到統一。(3)每組推薦一名學生做好記錄,搞好小組彙報。

第三環節,體會感悟,扮演角色,進一步探究文章的深刻含意。

這是一篇能夠充分引起學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教學時要針對這一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朗讀、表演,在扮演角色時一定要讓學生深刻領悟各個角色的語言動作和表情、通過表演來感悟出文章內容的深刻含意。

1.扮演小鹿者,教師應注意指導。

(1)要創造性表演出小鹿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沒見到玫瑰花而失望的表情。從中感悟出“惋惜”一詞的含義。

(2)表演出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述説後高興的樣子,從中體會小鹿心情變化的特點。

2.扮演鹿弟弟者,教師應注意指導:

創造性表演出鹿弟弟替哥哥從憧憬到失望,從惋惜到高興的心理變化過程,進而探究出“玫瑰沒有白栽”這一文章的含意。

3.扮演黃鶯、微風者教師應注意指導:

表演者要帶有讚美的語氣,表演出來欣賞到玫瑰花時的幸福和快樂的愉悦心情。

通過扮演角色的朗讀、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課文內容就會自然而然體會到“一人栽花,飄香萬家”的道理,感悟出“小鹿種玫瑰雖沒看到花開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和快樂,當別人有了幸福和快樂,自己也深感高興”這一文章的含意,進而讓學生輕鬆愉快地解決了本文的重點問題,達到了“水到渠成”之目的。

語文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詩。這首詩既是學生學習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這首詩顯著的特點是通俗易懂,沒有華麗的詞藻,難懂的典故。針對以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涕、洛”,理解詩句、瞭解內容。

2、瞭解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會背誦這首詩。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説教法

設計學生讀書、自學、質疑、教師釋疑的環節,教學以“讀”為本,讓學生多讀,反覆品味。(這一教法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習慣。)

三、説學法

回憶學習古詩的一些學習方法和學習古詩應掌握的一些知識。(意在激活學生的記憶信息為古詩的自學提供思路)並鼓勵他們採取適合於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突出教給學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詩句的意思,串詞成句,串句成篇。讓學生在反覆的讀的訓練中學會體會詩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學了。

四、説教學程序

1、解詩題、知詩人,瞭解時代背景。

(1)首先從檢查學生的預習導入,問學生誰瞭解杜甫?誰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找學生説。不過課上還是要強調一下詩人、寫作背景

介紹詩人:杜甫,唐代大詩人,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他的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稱為“詩史”,他個人享有“詩聖”之稱。家鄉是洛陽。(這裏有必要讓學生回憶“朝代歌”,“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讓學生對詩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對朝代有個時間概念,同時也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與營養。)

時代背景;當時安史之亂的叛軍頭目史朝義兵敗自殺,河南河北失地相繼被收復,詩人聽到這一喜訊後寫下了這首詩。因為長達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讓詩人流落四川的劍外,無時無刻不盼望早日結束戰亂,結束背井離鄉之苦,回洛陽安居。

(2)進而解詩題,題目:《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聞”,聽説;“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收”,收復。題目的意思是聽到唐王朝的軍隊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幫助學生弄懂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後會如此喜欲狂的.原因,為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個很好鋪墊。)

2、抓字眼,明詩意。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通過查讀,完成教學任務,重點指導個別字的讀音。

(2)再讀古詩,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用筆圈點批註的自能讀書的習慣。)

這裏針對學生的質疑重點明確兩個問題:

A:詩中表示地點的有六個詞語:劍外、薊北、八峽、巫峽、襄陽、洛陽。表示地區的有兩個詞語:河南、河北。學生對這些地名沒有空間概念。利用地圖直觀地向學生介紹它們的地理位置,(介紹時我指着地圖這樣説:安史之亂時,叛軍佔領了這裏:河南、河北。而詩人也由老家洛陽流落到四川的劍外。當唐王朝軍隊平定叛亂,相繼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傳到四川的劍外時,詩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計劃好回鄉的路線,那就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如此介紹學生便有了空間的概念,明瞭了這幾個表示地名詞語之間的關係了。有助於對詩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異義的詞: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孩子。今義是男子的配偶。青春:古義是明媚的春光。今義是青年時期。

(這裏的設計意圖是:一為學生自學古詩掃清了障礙,為“放手”讓學生自學作了鋪墊。二為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理解詩的句意及全詩的詩意

4句詩掃清文字、詞語的障礙之後,引導學生串詞成句,説句意,串句成篇,説詩意。(這裏的設計只是對詩的意境的初步體驗,猶如蜻蜓點水。要使頭腦中對詩的意境體驗更具體、更豐富,真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悟詩情。)

3、想意境,悟詩情

這一環節教學設計的問題是:詩中哪個詞表達了作者當時的心情?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這種心情?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為了順利解題,我設計了讓學生邊聽配樂範讀,便展開想象,走近作者,完成問題)

4、誦詩句,品詩味

“好詩不厭百回讀”,為了使學生讀出味來,讀出感受來,我分為三點進行教學:①嘗試讀,讓學生自己標上停頓、重音記號,有感情地朗讀;②示範讀,準確地標出停頓、重音帶讀,要求學生讀出喜悦心情來;③反覆練讀,採取個別讀,小組讀,男女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最後熟讀成誦,達到詩中情,作者情,學生情三情和諧的共鳴,受到感情的薰陶。

5、擴展延伸。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習這首古詩後,可提問:你還學過杜甫的哪些詩?如課內我們學過的《絕句》,《江畔獨步尋花》,課外可向學生推薦讀杜甫的名詩,如《望嶽》、《春望》、《恨別》等,從課內到課外延伸,增加學習的積累,拓展學習的範圍。

6、板書設計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喜欲狂愛國情感

7、隨想:

我覺得用海洋來形容語文知識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語文的學習不應該是為了學語文而學習。語文知識的攝取應是多角度、夠深度、多層面、全方位的。

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十二冊第三組11課《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文章講述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內選出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為顧全大局,與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説明諸葛亮有膽有識、謀劃周密、才智過人。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敍述。第三組教材以"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閲讀名著對於增益智慧,提升素養,特別是語文素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編寫本組教材的意圖就是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目標:

我依據《新課標》對高段語文閲讀教學及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我根據三個維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使學生領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總結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從故事中具體的人和事中得到啟示,體會我們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是"諸葛亮是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讓學生通過對故事情節的瞭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體驗閲讀名著的樂趣。教學難點是"瞭解諸葛亮借箭為什麼能成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全面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努力啟發誘導,變"教"’為"導",變為學生探索、發現的過程。針對訓練的`重點項目和課文的特點,設計富有思考價值的重點項目,和符合課文特點、富有思考價值的、多層次、多梯度的問題來導讀課文,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充分發揮朗讀、默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培養。

教學準備:課前收集的有關《三國演義》的人物、歇後語、故事

二、説教學思想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可以概括為:"兩個基礎,一個重要".由此我確定的教學指導思想是:①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主人的學生觀;②堅持文道統一,重視方法指導的教學觀;③革新、開放的大語文教育觀。

三、説教法、學法

隨着課改的深入,現在我們經常説的一句話是"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樣教才能有效,怎樣教才會有效呢?通過實踐、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的教學方法為:

1.採用啟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劃詞劃句,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弄懂弄通課文的內容。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3、情感教學,用感情朗讀貫穿全課程。

4、用朗讀貫穿始終。

學情分析:課文寫了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為之歎服,稱諸葛亮"神機妙算".教學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圍繞"神機妙算"這個詞展開教學。教學中以讀為主,採用想一想、議一議、説一説的形式使學生形成能力。旨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創新意識的語文綜合素質。

四、説課堂教學程序

(一)、交流資料,走近名著

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三國演義》的人物、歇後語、故事。然後教師小結並簡單説明故事發生的背景,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我設計任務型的初讀方法,要求學生帶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的任務進行初讀。目的是落實字音教學,在此基礎上概括課文內容,這樣,既降低了難度,也提高了環節操作的實效性。

(三)、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這一部分教學,我打算抓一個關鍵詞"神機妙算"來展開。因為崔巒老師説:"提高課堂教學,問題不在多而在精。問題要提在課文內容、形式的特點上,提在語文訓練的重點上,最好能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通過鑽研教材,我發現"神機妙算"就是這一課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詞語。

因此,我讓學生默讀課文,看看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劃出有關句子並寫體會。我並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作為教學主線,組織教學。此時我讓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讀完後再小組合作,這樣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開闊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瞭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他們在讀中思考,讀中領會,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會對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教學建議》又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通過自主閲讀,合作交流,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關材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充當質疑者、並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這個問題,猶如向學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學生的探究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他們就會更主動,更細緻地研讀語言文字,深入理解諸葛亮巧妙安排之處。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方面已經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説板書設計

14、草船借箭

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機妙算 曉地理 自歎不如

知人心

這樣板書,顯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又顯示了借箭成功的條件,顯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看過板書就能對文章內容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