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説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説課稿 篇1

1導入:

(通過“情景創設法”,播放幻燈:韋唯《愛的奉獻》)

導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正是心的呼喚,愛的奉獻,正是“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輝點亮了一個即將消失的生命,《最後的一片葉子》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欲知詳情,請大家快速閲讀,用一句簡短的話概括小説情節梗概。2、教法:

A通過圖表的方式:着力挖掘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格,展示人們嚮往的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基於以上教學目標,擬以圍繞小説寫了哪些人物,'最後一片葉子'與小説人物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來展開文章的討論和講述。

B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品位歐.亨利小説的特點:第一遍:整理故事情節;第二遍:注意小説人物形象;第三遍:思考小説的思想內涵;最後,由學生通過三遍的閲讀,思考小説的獨特風格:'歐·亨利式的語言':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等奇特語言藝術,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歐·亨利式的結尾':短篇小説大師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的命運徒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

3、學法:

A做好預習:通過圖書館或上網瞭解歐.亨利創作的時代背景及其小説的風格,尤其可以通過他的其他短篇小説的比較閲讀來加深對文章風格及其主旨的理解。

B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力求把握人物心理,讀準人物説話的語氣。可以進行評比,推薦出朗誦好的小組進行示範性的朗誦,由老師讀旁白。

C小組探究:在弄清文章的情節和人物基礎上,進一步思考:

1、本文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

2、最後一片葉子與喬安西的關係如何,為什麼它可以挽救她的生命?

3、貝而曼是怎樣的人?為什麼説最後一篇葉子是他的.傑作?

4、探究:

A本文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歐·亨利式結尾;蘇聯作家'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即'卒章顯志')

B葉子與喬安西是怎樣的關係?'最後一片葉子'為什麼能挽救喬安西的生命?(她把最後一片葉子作為了自己生命的徵兆,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生命將隨着藤葉的飄零而流逝,而藤葉頑強依附在莖上,給人以絕處逢生的驚喜);(我真是一個壞姑娘……)

C為什麼説'最後的一片葉子'是貝爾門的傑作?(想象那夜他作畫的情景)(羅丹: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作一個人)(在二十五年的畫布上描繪了真善美的丹青) 5、拓展延伸:

展示相關故事:《麥琪的禮物》、《平分生命》等

整體思路:默讀(概括)【理清故事情節】--朗讀(再現情景)【分析人物形象】--疑讀(探究問題)--研讀(人生啟迪)【思考小説內涵】

教學後記:1、採用活潑生動的教學形式,如小品表演,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產生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2、教師課堂語言的錘鍊:語文教師如何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來引導學生共同進行探索和思考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用課件的教學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平均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解讀。平均數是一個重要的刻畫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國小數學裏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來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從而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績等等。

平均數是在第一學段已經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運算含義的基礎上教學的。與實驗教材相比,修訂教材對平均數的處理,更加突出其統計意義。通過“兩隊人數不同不能用總數比較”這一思維的矛盾,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進而發現運用平均數作比較的必要性。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實際,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經歷求平均數的過程,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實際意義。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程標準對這一部分內容有着明確的要求:體會平均數的作用,能計算平均數,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因此教學重點確立為: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個數據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這樣一個虛擬的數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四年級的學生正處於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於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理解起來還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學難點確立為: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有恰當的學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學手段。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這一理念,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準備採用以下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1、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過程。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方法,提高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方法要依託教學資源支撐,通過教學活動去實現,教學活動又需要一定的程序來推進。接下來我向評委老師介紹我的教學流程。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充分提供給學生從是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會和運用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於是,我把本節課設計成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煉問題

通過創設猴媽媽分桃子的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平均數和平均分的聯繫與區別,掌握移多補少、先和後分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感知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

二、引導探究構建新知

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包括兩個層次的教學,第一個層次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即教學重點;第二層次是通過兩個組比賽成績的比較來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即教學難點。

第一個層次的教學放手讓學生自學,在前面的導入部分已經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正好是個練習鞏固的過程。

第二層次的教學是本節課難點所在,處理時分兩步走:人數相同和人數不同成績比較的方法。

1、人數相同。先出示一個情景,男生和女生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比較哪個隊的成績更好,引導學生可以用比總數方法,也可以用平均數的方法,為下個一個環節男生和女生人數不同的情況做一個鋪墊。這個過程,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比較的方法,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為下個環節制造一個認知衝突,同時瞭解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靈活性。

2、人數不同

在此基礎上,出示男女生兩個隊人數不同,不能用總數比較,製造這樣一個認知衝突,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數的作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進而發現用平均數比較的必要性,突破難點。

三、鞏固練習反饋提高

課堂練習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必要途徑,教師採用不同層次的練習的方法,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既鞏固複習所學知識,深化學生的認知體驗,拓展提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覺得數學充滿趣味性,同時能夠學有所用,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知

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的個性是客觀存在的,課堂活動的收益是各不相同的,課堂小結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有發散到聚合,知識點由點穿成線,由線織成網。通過學生的自我總結、互動交流,使本節課的重難點得到進一步的深華和提升,構建更加完整的數學模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

最後來説説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設計是微型教案,便於學生紀錄和思考,我本節課板書力求重點突出,簡單明瞭。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的設計,由於時間短暫,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我將根據課堂實際地生成,適時調控。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我的説課完畢,感謝各位評委!

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32-33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100以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運算過程時,是從數的組成角度去理解這些簡單的加減口算,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數的認識,鞏固100以內數的組成,同時也為後面正式10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做準備。教材通過看圖解決問題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並説出各部分的名稱和想法,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算法。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經歷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口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比較熟練的進行口算

(2)瞭解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用數的觀念看周圍的事物的意識,培養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的態度。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能夠正確地比較迅速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難點:理解算式的含義、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圖,採用直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為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材料,以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主要採用創設小猴摘桃的情境、然後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我先讓同桌兩人先交流,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體會算法多樣化,在進行計算時,我在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注意把這些計算與非整十數的兩位數的組成聯繫起來,一方面使計算有理有據,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教材安排這些計算以加深對數的認識的意圖。幫助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初步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情境圖出示小猴摘桃、(摘了三筐桃子,每筐有10個,旁邊又放了4個桃子)讓學生仔細觀察、説説圖中看到什麼?可以提出什麼問題、啟發學生根據圖意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1、筐裏有30個桃子,筐外有4個桃子,問一共有多少個桃子?2、一共有34個桃子,筐裏放了30個桃子,問筐外有多少個桃子?3、一共有34個桃子,旁邊放了4個桃子,問筐裏有多少個桃子?)然後教師選擇30+4和34-30這兩道算式作例題討論計算

方法,把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計算置入事物情境和有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有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這個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從圖中收集信息和組織語言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然後結合這兩道算式向學生介紹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告訴學生每個小朋友都有名字,當然我們數學中的算式也有它的名字,你們想和它交朋友的話,就一定要記住它的名字。讓學生了解:相加的兩個數都叫做“加數”,兩個加數相加的結果叫“和”。減號前面的數叫“被減數”,減號後面的數叫做“減數”,減法算式中的得數叫做“差”)使學生對這些名稱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後面教學100以內加、減法時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於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這裏是第一次出現,讓學生初步感知即可,在今後的的`學習中注意經常使用,逐步加深認識,讓學生學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表達,所以在這裏老師要求不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對於例題中30+4=34和34-4=30這兩道算式,我採用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自己探索算法(學生可能出現的算法:1、30+4就是把3筐桃,每筐10個,和筐外的4個桃合起來,也就是把3個十和4個一合起來是34;34-30就是從3個十合4個一里去掉3個十,還剩4個一;2、還可能出現列豎式的算法,對於這種算法不否定,但也不表揚,還是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數的組成上來)。再讓同桌討論交流算法,得出算理。讓學生體會算法多樣化。在學生交流計算方法時,有的學生可能還是藉助學具,有的不是從數的組成的角度説計算過程,在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圖意,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啟發學生結合圖意從數的組成角度來解釋。然後讓學生獨立解決“試一試”中的兩道題,培養他們的遷移學習能力。(這個環節主要使學生經歷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口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比較熟練的進行口算,把認知的過程還給學生,實現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3、組織好練習、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練習要講究練習方式,講究實效。例如:本節課採用看圖寫四道算式、口算、填表格、解決實際問題等練習。這些練習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練系中提高了計算能力。為了使學生在做練習時不枯燥乏味,我充分利用了學生愛玩遊戲的性格,每道練習都創設了一些情境來吸引小朋友,有的是小遊戲,有的是比賽,有的是幫助別人等等,讓學生在玩中解決了練習,培養了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例如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可以讓學生通過擺小棒來加深對數的組成和十位這個數位的理解,同時也為練習第二題打下了基礎。第二題我創設了動物王國舉行跳舞大賽,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讓他們學會從圖中提取信息,可以直接知道參賽的小兔子有多少,從而很快的解決問題。第五題我創設了大家來比一比,看誰是算題小博士,激起了學生競爭的興趣。第六題我創設了闖關和他做朋友的情境,讓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計算當中,解決問題。第七題我創設了幫幫小熊和小猴,激發了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説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比喻、對比論證方法,提高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等多義詞,積累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認識學習重要性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在國中文言文積累的基礎上,有閲讀較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討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必須以個人對文本的基本理解為前提。本文文言基礎知識點這一內容理解上的障礙應當先掃除,例如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的歸納整理和特殊句式的總結應該在探討前先讓學生基本掌握。學生結合課下註解理解文本並未有太大的難點,在對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礎上,則要啟發學生要有探究意識,讓他們懂得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的能力是最有價值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學生在閲讀中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圍繞“如何獲得教養”和“求學之道”,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相互間對話。要引導每位同學積極思維,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引導他們善於發現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保持和發展探討的興趣,在交流討論中培養學生平等對話的意識,傾聽的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着疑惑。沒關係,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1、關於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我們看一下注釋①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他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惡的本性,故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這本書現存32,今天我們要學的《勸學》就是這本書第一篇的節選。

2、題目中“勸學”的“勸”是什麼意思?(提問)

明確:勸勉、勉勵。《勾踐滅吳》中“國人皆勸”中的“勸”也是這個意思。“勸”的繁體字寫作“勸”,這是一個形聲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勵的意思,如努、勵。因此,“勸學”就是勉勵人們學習的意思。那麼,荀子是怎樣勉勵人們學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1、首先,聽老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這篇文言文比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註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5、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講解。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同時板書)

6、重點講解。

①學不可以已(停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中的“已”也是此義。)

②於:青,取之於(從)藍,而青於(比,用在形容詞後的介詞“於”都當“比”講)藍。

③指名翻譯:木直中(合乎)繩,輮以為輪,其曲(弧度、彎度,形容詞作名詞)中規。明確: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他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

④雖有槁暴(即使,如《勾踐滅吳》中“雖無四方之憂”的“雖”也是此義)

⑤不復挺者(直)

⑥指名翻譯:君子博學而日(名詞作狀語)參省乎己,則知(通“智”,智慧)明而行無過矣。

明確: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⑦指名翻譯:順風而(表修飾,連接狀語和動詞的“而”往往表修飾。)呼,聲非加疾也,而(錶轉折)聞者彰(明顯,顯著。同“欲蓋彌彰”的“彰”)。

明確:順着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很清楚。

⑧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利爪牙,強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詞作狀語)飲黃泉,用心一也。

7、對“跬步”加以講解:“步”為會意字,左腳向前跨出去,右腳再向前跨出去稱為一步;“跬”是半步,相當於現在的一步。

8、同時指出文中的兩個錯誤:蛟龍為人們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螃蟹也會打洞,只是偶爾寄居於蛇鱔之穴,可見荀子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如同學們來得豐富。當然也有人認為荀子是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個註釋錯誤:“功在不捨”的“舍”應為“停”的意思,註釋把意思譯反了。

9、掌握了這些字、詞、句再結合註釋,文章內容就不難理解了。請同學們帶着理解把課文再齊讀一遍。

剛剛同學們讀得很好,説明大家對於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停留在理解字詞、能翻譯的層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文章精髓的。因此,我們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1、同學們課前已經充分預習過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個總觀點是什麼?(齊答)“學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強文章的説服力,就像我們寫文章喜歡用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樣。

提問:結合課文説説為什麼“學不可以已”?

明確:因為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節是寫學習的意義的?(齊答)第2節。

第2節是不是直接談學習的?(齊答)不是。

下文哪裏第一次談到了學?(齊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前面幾句又講了什麼內容?和這句又有何聯繫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引導:“青於藍”、“寒於水”兩個“於”表明前後二者不同,否則無法比較。青和藍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樣的變化?(齊答)前者較後者有提高。

彎木可以變直、直木可以變曲、金屬可以邊鋒利,這説明它們有何改變?(齊答)它們的性狀發生了改變。

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習性”都是一種變化。物可以變,那麼人可以變嗎?(齊答)可以。物變需要條件嗎?(齊答)需要。

青要經過藍的提純,冰要經過水的降温,直木經輮才曲,彎木受繩才直,金屬就礪才利。

那麼人的改變需要什麼條件?(用原文回答)“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的意義相當重大。

齊讀第2節。

3、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説的是學與什麼的關係?(齊答)學與思的關係。

孔子曾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麼荀子認為二者何者更重要?(齊答)學更重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可見學習的作用之大。

學習的作用在於什麼?(齊答)彌補不足。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述學習的'作用的?

明確:用了四個比喻。

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不足,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用原文齊答)“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於物也”。這裏“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

荀子認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普通人沒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就是因為他們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勵人們學習,就是想讓人們通過學習改造自己、去掉惡劣本性從而成為君子。儒家有個觀點“人皆可以為堯舜”,儘管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截然相對,但在這個問題上殊途同歸。孟子認為人通過後天的學習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為君子、聖人。

同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於學習、不善假於物。如:去年有條新聞轟動全世界:科學家們利用微型機器人進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祕。微型機器人是科學家們研製並加以利用的,機器人做的是人無法做的工作。我們普通人就無法發明出這種機器人幫我們工作。所以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

齊讀第3節。

現在我們知道了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既然學習這麼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怎樣又叫做善於學習呢?這就涉及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問題,也就是第4小節講的內容。

4、指名朗讀第4節,其他同學思考:這小節共講了幾層意思?概括一下每層內容。各層之間又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明確:作者指出:學習的方法在於點滴積累(板書);學習的態度在於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板書)。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是做到積累的必要保證,因為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很多同學都懂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這正是學習的大忌。

提問:這裏作者除了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外,還使用了什麼方法?

明確:正反對比論證。這種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

齊讀第4節。

這小節對我們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課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相關句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5、結合板書,回顧全文內容。

這篇《勸學》雖是節選,但相對完整。文章開頭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學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麼”(板書);接着講了“為什麼”(板書)“學不可以已”,因為學習有着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變習性,可以彌補不足;那麼應該“怎麼辦”(板書)呢?要注重點滴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文章思路相當清晰。

齊讀全文。

1、這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議論文,但我們讀了覺得枯燥嗎?(齊答)不枯燥。為什麼?

明確: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具體明白,更易為人接受。

2、文章讀起來拗口嗎?(齊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於誦讀。作者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取得這種效果的?

明確:運用了排比和對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説服力。

【課堂小結】

這篇《勸學》除了思想內容給我們很大啟發,其寫作技巧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鑑。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傳頌不衰的原因。

【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歸納文中“而”的用法。

説課稿 篇5

6的分解組成一課是來自於幼兒園小朋友學習的課本當中。大班6的分解組成説課稿,我們來看看下文,歡迎閲讀。

大班數學:6的分解組成

一、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組成,掌握6的5種分法。

2、在感知數的`分解組成的基礎上,掌握數組成的遞增、遞減規律、互相交換的規律。

3、發展幼兒觀察力、分析力,記錄能力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二、活動重點

感知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學習並記錄6的5種分法。

三、活動難點

能較熟練的掌握6的分合規律,進行數學和遊戲活動。

四、活動準備

教具:黑板上畫上兩個小盒、、6個雪花片、6的分合式需要的數字、撲克牌6張,雪花片若干,印有6的分合式的作業紙每個小朋友一張。

五、活動過程

複習5以內數的分解組成

教師:小朋友,我問你、5可以分成4和幾?

幼兒:孫老師,我告訴你,5可以分成4和1

教師:XXX,我問你,4和1合起來就是幾?

幼兒:孫老師,我告訴你,4和1合起來就是5.

一、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們,看一看黑板上有什麼 ?有幾片雪花片?(和幼兒一同點數共六片)出示“6”的數字卡。

師:孫老師要把6片雪花片分到兩個小盒裏,有幾種分法。請小朋友來幫我分分。

二、學習並掌握6的5種分法

1、請幼兒來分雪花片。

幼兒將6片雪花片分在兩個小盒裏,請幼兒説一説自己分的結果,教師將幼兒每分一次的結果用數字記錄下來。

2、教師和幼兒一起總結出6的5種分法,觀察幼兒無序的分法,引導幼兒進行調整,總結出“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 3、4和2、5和1的有序分解式。

3、引導幼兒瞭解數組成的遞增、遞減規律、互相交換的規律。

三、通過遊戲,練習6的分解組成

遊戲猜猜看 :

1、教師出示6張撲克牌,分在兩隻手上,請小朋友看一隻手中的撲克牌數,猜出另一隻手有幾張牌,猜出後點數驗證。

2、 幼兒兩兩結對,玩猜雪花片的遊戲,方法同上。

四、完成 作業

幼兒人手一張作業紙,進行填寫,教師巡迴指導。指導策略:1、 對於有困難的幼兒提供雪花片,讓幼兒操作填寫2、完成快的幼兒,教師準備另一張6的加減法作業紙供幼兒練習。

説課稿 篇6

一、設計理念

高中化學概念理論教學的教學設計應遵循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學生才是化學科學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基於這樣的觀點,我在設計中特別重視概念形成與發展的思維過程,即知識建構的動態遷移過程。分析教學內容的知識線索,確定教學的知識脈絡;分析學生的已有概念與科學概念間的差異,確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脈絡;分析教材的活動線索和STS線索,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探究能力,確定教學過程的問題線索。在教與學的方式上敢於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採用問題引導互動啟發式教學,討論式合作學習、自主建構知識學習。與此同時突破教材侷限,挖掘深層教學資源,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緊扣“生活走向化學,化學服務社會”的主題,認識到科學的最高價值在於應用。

二、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氧化還原反應》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2、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節內容特點,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做如下設定:重點是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難點是從電子轉移的微觀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3、教學目標

只有目標明確,才不會迷失方向。所以下面讓我們一起看一下本節課的目標分析,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化學教學課程標準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和技能目標:從化合價升降及電子轉移的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並進一步理解四種基本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運用對比類推的方法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進行對立統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體驗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法分析

本節課不僅要讓同學們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應用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分析化學反應,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學方法:問題引導互動啟發式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不斷進行設疑、析疑和解疑。

教學程序:採用“生活引入-問題引導-實驗遷移-拋錨式建構-強化概念-拓展聯繫-結合應用”程序教學。

設計意圖:以學生自己為主體,以已有經驗為起點,把學習過程和認知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學生在國中階段從得失氧的角度知道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而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原子結構的知識了,基本可以運用原子結構及元素化合價的基本理論分析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電子轉移的本質。

2、學習方法指導:

(1)實驗揭示本質,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利用實驗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素質教育真正的落實到課堂當中來。

(2)教法引導學法: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特徵到本質、從未知到已知。讓學生懂得舉一反三,真正能夠做到知識的遷移。

(3)理論結合應用:培養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能力。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適當的分析生活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應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新課程倡導的是交流合作、主動探究的理念,這也是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會學。也正因為這樣我把我這節課分成以下四個過程,即新課的導入、概念的建構、關係的建構和拓展視野四個部分組成。

本着貼近生活的原則,我從食鹽及氯化鈉的製取方法引入,再從化學方程式入手,問題引導,分析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變化,引導思考其變化的本質原因,進而從特徵和本質上形成完善的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第三部的建構關係是指建立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聯繫,最後再聯繫生活,結合應用,進入視野拓展的環節。

問題引導:上面曾多次提到問題引導的方法,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的具有引導啟發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七個,這七個問題形成問題串,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具體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新課的`導入,本節課的導入我採用的是貼近生活的實例引入,問題啟發法。聯繫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的周邊生活出發,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引出本節課的關鍵物質NaCl,再趁熱打鐵,繼續追問實驗室製備方法得出鈉在氯氣中燃燒這個關鍵反應,並用實驗演示的方法驗證這個反應。

第二部分是概念的建構,由化學方程式 2Na+Cl2=NaCl入手,從微觀角度分析反應實質,再進一步通過NaCl微觀形成動畫揭示反應過程中發生的微觀變化,標出化合價,分析化合價前後變化,從而初步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再通過原子結構基本理論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化合價發生變化的本質原因是什麼,繼而通過實驗演示揭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發生轉移。到這裏,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已經得出,所以接着引導學生根據特徵和反應本質給這類反應命名,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特徵鞏固和對本質的理解。

概念形成之後,第三部分就是建立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的聯繫。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回憶國中所學四大基本反應類型,完成所列出的例題,用不同標準給所列反應分類。問題的選擇也有意設計了一定的障礙,那麼在啟發學生可以用化合價變化的標準給反應分類之後,我們可以總結出把反應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而且這樣的分類更加本質。根據反應的特徵引導學生完成能示意其聯繫的一張臉譜圖,概括其內在聯繫,通過這個設計吸引同學注意,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習激情,同時還深刻揭示了其內在的本質聯繫,而且便於同學理解記憶。

之後進入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那就是氧化還原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引入一組生活中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應用的圖片,我們能清楚的觀察削皮之後的蘋果一段時間會變鏽色,綠茶久置也發生顏色變化,鋼鐵生鏽腐蝕。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現實問題。由此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在生活中的主要應用:

1、金屬防腐,食物防腐,及時解決圖片中的問題;

2、實現物質的轉化,與課前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相呼應;

3、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與原電池的實驗演示再一次前後呼應;

這一塊的設計意圖就是要前後呼應,聯繫生活,提高學生對化學服務於生活,促進社會發展的認識。

化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學習化學並不僅僅是學會做題、學會考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學生能主動建構知識脈絡,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當中急需注意和加大比例的內容。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注意知識的貫通和銜接,一氣呵成順理成章。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在微觀層面上對反應的分析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而本節課最突出的教學特點就是問題啟發、實驗遷移、主動建構、理論聯繫應用,體現化學的學科特點。

六、板書設計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下我這節課的板書設計,通過簡單的文字和示意圖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內容。簡潔清晰、提綱挈領、一目瞭然。

以上就是我對“氧化還原反應”這節教材內容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

七、反思與體會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已有知識為基礎,以問題啟發為主線;體現“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徵的思想,彰顯學科特徵,理論結合實驗,化抽象概念為可視過程;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次説課的所有內容,希望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