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彙編8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7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説課稿彙編8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白楊》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了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借物喻人,讚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二)、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三)、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內在品質。

難點:體會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二、説教法和學法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本節課中,教法學法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和研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幫助學生們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三、説教學程序

一、板書課題

1、用三種不同的字體板書課題,讓學生選擇用哪一種字體合適,並説出為什麼?

2、挑學生來讀課題,要讀出感情,讀出白楊的高大挺秀。

[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導入能調動學生學習《白楊》這一課的積極性,併為深入理解白楊的特點做下鋪墊。]

二、學習12—16自然段。

(一)學習第12自然段。

過渡:我們還記得上節課哥哥問的最後的.一個問題嗎?大家齊讀一下。(學生讀文中哥哥最後的問話。)那我們現在來看一看當哥哥問出這樣一個問題後爸爸是什麼樣的表現呢?大家齊讀第十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十二自然段。

2、同學們,你們再自己好好地讀一讀這一自然段,讀着讀着在你的眼前浮現出了一棵什麼樣的白楊呢?

3、挑學生起來回答,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指導朗讀,完成填空説話練習,並在這個反覆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背誦這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加以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要培養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經過有實效的切實訓練,更能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過渡:

師: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這是引讀)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三)、學習第14自然段。

1、教師引讀:他們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

板書:只知道

只知道

只知道

2、但他們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板書:不知道 為什麼?

不知道 為什麼?

不知道 怎麼樣?

3、師:同學們,那你們能回答這個問題嗎?(挑學生回答。)

[通過教師的引讀和引申,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

(四)、再學第12自然段,明白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1、師:同學們,學到這裏,我們再回過頭來細細地讀一讀第十二自然段, 我們讀着讀着,就會發現這裏白楊哪是樹啊!它其實就是———。他們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2、學生讀書思考,最後教師總結,板書:借物喻人 託物言志

3、同學們,我們想一想我們的邊疆建設者在那個地方會遇到些什麼困難呢?用“哪兒 哪兒”和“不管 還是 不管 還是 總是”誇誇這些邊疆建設者。

4、總結:同學們,在這一自然段中,表面上是在寫白楊,其實是借白楊在表達作者的一種志向、是在寫一種人。那麼在最後兩個自然段中也寫到了白楊,那麼,那裏的白楊又是指什麼呢?請大家在最後兩個自然段中找一找寫有白楊的句子,説一説這些白楊指的是誰?

[通過教師的誘導,讓學生明白借物喻人和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並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理解最後兩個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1、學生讀、思,小組交流。

2、教師組織交流,總結。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生先通過讀文自主探究,但學生獨自的見解往往比較片面,於是便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共同探討問題的答案。]

三、教師總結

同學們,在茫茫的大戈壁到處留下白楊高大挺秀,堅強不屈的身影,使人為之憾動,而在這惡劣的環境中那千千萬萬的邊疆建設者,為了改變邊疆的落後面貌,他們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更使人敬佩。在那裏的兩棵“小白楊”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一定會茁壯成長。老師也相信,這兒的幾十棵“小白楊”也會茁壯成長,成為有用之材,到祖國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設祖國。

[這樣的結語一方面總結了課文,另一方面也給學生起到很好的鼓動作用。]

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我愛家鄉的山和水》。它選自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主題。下面,我從教材、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一談我的教學思路。

一、教材分析

愛國主義在國小教育中十分重要,愛祖國從愛家鄉開始。根據兒童生活範圍的擴展,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了家庭、學校之外的地方,因而培養學生對自己所在的社區、村莊、城鎮等的情感是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本課的學習內容正是以家鄉的地理景觀和人文景觀為背景,通過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自然資源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教材中安排了三個主題活動:1、説説我的家鄉。2、畫畫我的家鄉。3、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編者從自然景觀到人文景觀,從議別人的家鄉到説自己的家鄉,由表及裏,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通過充分開展活動培養起學生熱愛家鄉意識和初步的社會責任感。

二、説目標

根據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在生活化、活動化理念下,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2、能用畫筆記錄下自己眼中家鄉的美景和自己對家鄉的感情。

3、能運用觀察、訪問、調查資料等各種收集資料的方式,瞭解家鄉的故事和家鄉的文化生活。

鑑於二年級學生年齡小,觀察能力較差,對家鄉感情、體驗不夠,我把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作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我的家鄉》錄像及相關圖片。

2、學生準備圖畫紙和彩筆。

3、組織學生課前蒐集與家鄉有關的資料。

三、説教學方法

1、媒體激情,情感共鳴——多媒體課件音像並茂,操作性強,很符合兒童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非常適合於進行情感薰陶。

2、課前調查,合作探究——課前調查時,我發現學生對家鄉的瞭解是支離破碎的,是模糊的,為了讓學生理性的、全方位的瞭解家鄉,我讓學生自己選擇調查的內容,自己與人合作,收集資料,這樣就使得學生學習的空間得到拓展,已經不侷限於課本里提到的知識。“家鄉”這個詞在他們腦海已經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鮮活生動的。同學們通過自己蒐集資料,體現了對學習的自主性。

3、課內展示,各出奇招——瞭解自己的收穫,互相交流,再廣度上充實自己。有實物、有圖片、有歌舞、有故事等,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同學們的介紹多姿多彩,這都極大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同學們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彙報後,突然發現自己的家鄉是如此的美好,一種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為家鄉的一員是多麼幸福!

4、互動評價,真情讚美——暢談交流後的收穫,在評價中昇華對家鄉的感情。

四、説教學設計

在本課的設計上,我緊扣《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原則,我的設計初衷是在充分考慮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廣泛挖掘課內外的可用資源,通過創設生活中有趣的活動情況,捕捉鮮活的內容,引導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體驗中愛上家鄉的山和水。

活動一:説説我的家鄉。

1、看一看。

我首先指導學生看課文第2、3頁插圖、識圖教學在低年級教學中是很普遍、很多見的。靜止的畫面往往反映的是某一個點,某一個面或某一時刻記錄。如何讓靜止的畫面鮮活起來呢?使學生在生動感人的情境中,與文本對話,與老師對話,進而體驗熱愛家鄉的情感,感悟家鄉生活的快樂和美好。我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繼而提出讓學生説説圖中有誰?他們在幹什麼?他們的表情如何?心情如何?他們喜歡自己的家鄉嗎?引導學生觀其形、察其言、度其心,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使師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斷變革,創造內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逐漸創生的具有豐富不確定性的氛圍中,共同對話,體驗理解和實踐。在此基礎上,我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書中的小詩,由此引出下一個話題。

2、説一説。

我對同學們説:圖中的小朋友的家鄉多美呀!那麼你們的家鄉在哪裏?你們家鄉美嗎?老師很想到你們的家鄉去遊覽觀光,你們歡迎嗎?當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熱烈邀請時,我提出了要求:這麼多同學邀請我,我很高興也很為難,苦於分身無術啊!怎麼辦呢?你來説説你的家鄉有多好、有多美,誰説得最具體,最能吸引人,我們就到他的家鄉去,好嗎?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就可以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或展示家鄉迷人的風光或講出家鄉動人故事或出示家鄉豐富特產等進行整理、交流。進一步達到了解家鄉、熱愛家鄉,以家鄉自豪的目的。

活動二:畫畫我的家鄉

1、畫一畫

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在課程實施中,老師重視指導學生活動,讓更多地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在讓學生充分談論家鄉,對家鄉的生活再次回味、體驗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把記憶中的家鄉畫下來。為了激發同學的興趣,教師

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反映本地區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如街景、建築、田野、樹林、草地等錄像資料,讓學生欣賞,並提問:大家喜歡圖中的美景嗎?能説出這是哪裏嗎?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圍,哪裏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筆把它畫下來,行嗎?孩子們經過此前的情感醖釀,早已熱情高漲,躍躍欲試了。此時他們認真仔細描繪着家鄉。也許他的家鄉不夠多彩,但在他筆下家鄉是那麼絢爛;也許家鄉的小河不夠清澈,但在他的筆下小河潺潺地歌唱;也許家鄉的樹林不夠茂密,但在他們筆下是那樣的鬱鬱葱葱。孩子們在創作的過程中,融進了自己熱愛家鄉、裝扮家鄉、美化家鄉的細膩情感,同時也表現對家鄉未來的憧憬。

2、評一評。

我指導學生看第7頁彩圖,讓學生讀讀畫中描寫家鄉的小詩,然後觀察自己畫的家鄉,把觀察的結果編成小詩填寫在畫面中。以詩激情。然後由小組評出優秀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賞。

家鄉的歌、家鄉的美不僅構建在瞭解家鄉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更要進一步挖掘家鄉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藴、地域特色。唯有如此,才能昇華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活動。

活動三: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

講一講,唱一唱

1、以教材為範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除了有美麗的景色外,還有許多動人的傳説故事,特有的歌舞劇種等。

2、老師講一個關於自己家鄉的故事,並告訴學生這個故事的來歷,以引發學生探索家鄉人文景觀的興趣。

3、請學生聽一段家鄉的花鼓戲,並介紹花鼓戲的由來。

4、組織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家鄉的人文景觀方面的資料,或以歌舞、或講故事等形式展示出來,大家共同分享對家鄉的熱愛。

隨着活動的深入,家鄉的風土人情從古到今,由遠及近,漸漸地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此時此刻,講台屬於孩子,交流屬於孩子,收穫當然也屬於孩子……

在這一設計中我用了“説、演、畫、講、唱”的活動方式,簡便易操作,學生很喜歡,參與性高,而且效果好。反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採用口頭介紹的一種方法,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印象不深。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中教材思路、教師思路、學生思路三者凝結而成的藝術結晶,是教學過程中的主旋律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如何避免空洞、枯燥的概念,條條框框的限制,用生動的形象來吸引學生,應是一名思品老師必須高度重視的。這堂課中我用的是簡筆畫板書,它直觀性強,富有啟發性,為兒童所喜聞樂見。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藝術是永無止境的,新課程標準需要我們勇於實踐,勇於創新,更要我們勇於反思,只有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才能提升自己教學理念。

各位專家、各位學者,感謝你們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展示自我、互動交流的平台。我期待着能在賽後聆聽你們的教導和幫助。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1.本課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本節課涉及到的標準是在地圖上找出中東地區的位置、範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説出中東地

地理位置的特點。活動建議: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這充分體現了以下幾點:一是新課標在知識與技能方面以人為本,從生活實際出發,降低學習難度,減少識記內容,基本技能要求比過去有所提高。二是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把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引入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實際體驗,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動手動腦、快樂學習的過程。三是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學

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關注時事和關心世界的意識。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情分析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生認為地理是非升學科目,不參加會考,學不學無所謂,導致了學生的上課態度不夠積極。只有少數愛好地理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參與,因而從整體來看,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較差。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課前指導學生各種媒體蒐集資料,使學生對中東地區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課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軟件製作地理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這樣,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説教法】

基於本節課的特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教程中着重採用如下教學

法。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2.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powerpoint等軟件製作地理課件,創設直觀性教學情境。

【説學法】

【説教學過程】

主要包括情境導入、新課教學、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結束語五部分。

【情境導入】

採用多媒體展示教材中出現過的與中東地區相關的圖片,如死海、麥加、屋頂旅館等,通過師生談話導入新課。這種設計不光考慮到精美的圖片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是對以前學過的一些知識的複習與鞏固;更主要的是,這與戰爭給中東地區的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形成強烈的對比,進而突出戰爭的殘酷,突破情感目標。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主要包括“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兩部分內容。

首先通過大屏幕展示課題,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中東地區名稱的由來。

關於長期的熱點地區的教學,課前讓學生蒐集資料、圖片、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戰爭的無情以及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課堂上讓學生把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展示出來,與同學們一起交流、討論。在學生情緒極端高漲的時候,用多媒體展示兩幅圖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淪為一片廢墟的家園前和躲在鐵絲網後的巴勒斯坦兒童驚恐地看着走過的以色列士兵。當學生完全沉浸在教學情境中時,教師及時引導:假如你就是一名中東地區的學生,你最想説的一句話會是什麼?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麼?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教師用過渡語把學生引領到下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當中: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願意被長期的戰爭所困擾,那麼中東地區為什麼會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呢?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

關於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着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瞭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瞭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範圍及主要國家。最後,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鞏固練習】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題和一道選做題,這樣做的目的,主要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但使基礎稍差的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和答題,而且使能力較強的學生不必浪費較多的時間在簡單的問題上。

【課堂小結】

是以一首小詩的形式出現的,歌訣記憶是我們地理課堂中常用的一種記憶方式。講課之前,我把原來比較流行的一首有關中東的小詩進行了適當的改寫,使其更適合於本課的教學,更淺顯易懂,便於學生記憶。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鑑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以中東地區的宗教文化為副線,通過縱向橫向的對比,來突顯戰爭的殘酷,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突破教學重難點。最後,以詩一般的結束語,給學生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

説課稿 篇4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繫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七年級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翻越遠方的大山》。

一、説教材。

《翻越遠方的大山》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6冊第2單元的第1篇課文,該單元以人物品質為主題展開。《翻越遠方的大山》是一篇精讀課文,主要描述的是劉翔成功的戰勝了阿蘭約翰遜。課文通過時間順序,劉翔自敍的手法給人很深的啟迪。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夠認讀本課生字、詞。

2、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重點語句所隱含的情感色彩。

本課的重點:瞭解劉翔的不斷進取、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理出劉翔翻越大山的“時間表”,討論劉翔成功翻越大山的原因。

難點為:理解課題的深刻含義,學習體會他成功背後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教學時間:根據課文內容需要,將安排2、3個課時。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教學內容,結合三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採取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學,勤于思考。那麼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並要求學生在交流學習中勾畫出優美詞句,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

三、説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以四個環節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通過播放劉翔20xx年雅典奧運會奪冠的視頻,營造氣氛,將學生帶入情境,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進而可以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隨後揭開課題,簡要闡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先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並要求一邊讀一邊想象(劉翔在面對困難時的內心體會),把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多讀幾遍,教師適時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個別指導,掃清學生閲讀文本的障礙。這樣做,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於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為接下來的品讀詞句做好鋪墊。

緊接着,我將根據學生討論情況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讓全體學生品讀重點詞句,並藉助多媒體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圖片,適時加以引導和闡述,讓學生圖文結合地品味和理解本節課重點詞句。讀到“風馳電掣”時,用多媒體展示“阿蘭約翰遜贏了劉翔”畫面。這一幅幅畫面,不僅講學生們帶入情景之中,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大山”詞語,從而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領會作者表達的.特點。

最後,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再次展現一組劉翔成功翻越大山圖畫,引讀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作者再次產生共鳴,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激起他們對劉翔的佩服。

總之,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第三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因此再對課文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劉翔給我們的啟迪是什麼?這個問題,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第四環節:安排作業,複習強化。

為了複習、強化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課文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了作業:大山在課文中指的是什麼?為什麼還要説是翻越了“遠方”的大山?這是我教學過程的安排,下面説説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四、説板書設計。

劉翔 阿蘭 約翰遜

讓學生更形象化的接受知識。

以上就是我今天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我選我》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王寧小朋友自己選自己當勞動委員,説明了一個人要自信,要敢於表現自己

我選我,這是多麼簡單的三個字但是,説出這句話,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國小生我選我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選勞動委員這件事本身

對這件事,同學們有個認識過程大家都愣住了,就説明了這一點但從教室裏響起的一片掌聲中,可以看出大家對王寧此舉的認同和擁護我選我,體現了王寧真心誠意地為同學服務,因而受到大家的擁戴

結合本課的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體會我選我的'理由

4、對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適當的方式展示和表現自我;懂得應當為人民服務

這一課時的重點是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了體現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這節課我準備了課件、生字卡片等來增強教學效果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和遊戲法,讓學生養成良好閲讀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準備按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是談話導入

揭題質疑我設計的導語是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即我們班上選班幹部了嗎?班長是誰?喜歡他嗎?為什麼?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並板書課題接着質疑:大家看了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學生就紛紛發表意見

然後讓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環節二是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首先是讓同學們自讀課文(讀前給自己提出朗讀要求),讀書中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或問同學,其次是出示課件,檢查學生自學生字詞情況,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讀生字詞(自由讀、開火車讀、同桌互助讀、去音節讀)接着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地加深對生字詞的認識,我採用遊戲法、認讀詞語卡、分小組討論交流好的識記生字方法多種形式認讀這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最後讓學生帶着以下問題再讀課文:1、我是誰?2、他選自己做什麼?3、他為什麼要選自己?

環節三是理解課文,朗讀感悟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教學難點本環節我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王寧為什麼會選自己當勞動委員呢?課文有是怎樣寫的?接着啟發學生讀課文並在文中找出有關寫王寧選自己當勞動委員的句子多讀讀之後重點圍繞學生畫出的語句來理解體會課文(重點句:

1、選誰呢?教室裏靜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2、突然,王寧站起來説:我選我

3、大家都愣住了

4、王寧説: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愛勞動,愛集體我要像他一樣熱愛勞動,關心集體)最後一段的學習我主要抓住詞語掌聲引導學生理解同學們對王寧這一舉動的支持與擁戴在此基礎上我又提出問題:你喜歡王寧嗎?為什麼?引導學生了解説出我選我這句話時的勇氣,教育學生要有自信與勇氣

環節四是分角色朗讀課文

環節五是指導寫生字

在指導寫字環節中我先安排學生多種方法認讀,及時糾正讀音,接着讓學生説説難寫的字或容易寫錯的字,然後重點指導寫教字,最後學生描紅臨寫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盼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教

説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綠色植物蒸騰作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教學程序、教學反思等六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綠色植物蒸騰作用》是《生物課程標準》二級主題“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的重要內容,要求是“描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本節是本章的第二節。重點描述了綠色植物的蒸騰現象和蒸騰作用的意義。是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動之一,並對維持生物圈中的水循環發揮着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形象生動的內容,形式多樣的學習很有興趣。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適合本節課中學生觀察、探究的內容,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本節課既有正適合學生探究的內容:蒸騰作用主要器官,又有適合學生觀察的內容:製作徒手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這一技能性實驗(既包含了顯微鏡的使用,又有臨時裝片的製作等),但此實驗對於七年級新同學來説熟練程度要求較高,一節課同時進行,課堂容量太大,很難完成,所以我選擇《課標》中,貫穿於其它九大主題的一級主題“科學探究”為本節課主要教學內容,這樣既可使學生更充分的認識蒸騰作用,又保證了本節內容的完整性。

為此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

2、探究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

3、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

能力目標:通過讓學生探究葉的蒸騰現象,培養學生實驗設計以及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實際應用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合作意識,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重點: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實驗探究植物的蒸騰作用主要器官;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意義。

四、設計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設置都是以通過讓學生看到實際現象,引發學生思考,最終解決問題為指導思想。

以“水”為主線,從創設情境“如何從植物體提取到水——水是由哪個器官散失出來——水如何從植物體散失出來的——植物體能散失多少水分——散失水分的意義”逐層展開。設計了新課導入、新課學習、獻計獻策、課後調查等幾個環節。具體操作如下:

五、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如果你身在野外,怎麼才能找到水?

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

播放視頻:他們是如何取水的?

出示模擬的實驗裝置,觀察現象? 引出本節課題: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二)新課學習:

1、植物的蒸騰現象

(1)探究: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

在這一環節中,先由學生自主討論確定實驗變量,設計實驗方案如何控制變量,通過展示裝置,暴露學生的相異構想,讓學生講解、互評,儘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去表達,去暴露自己的潛意識,加大學生的思維容量,從不足中進行反思,進而能修改為較合理的實驗裝置,推測現象,得出結論。從而既培養了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又突破了科學探究這一難點,學生也從中體會了探究成功的樂趣。

(2) 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

在學生探究熱情被點燃,思維狀態達到高潮時,放寬學生思想維度,“如果大家想盡快看到現象,你有什麼妙招麼?”引入對蒸騰因素的探究,將探究活動延伸到課下。發散學生思維。

(3)蒸騰作用概念

在學生思維已經能夠充分打開的情況下,對蒸騰現象已有了部分認識的基礎上,對比幾種實驗裝置,學生髮現問題評説後,學生自然能描述出蒸騰作用的概念兩個關鍵點:氣態、從植物體內散失,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突出重點,易化難點,從而達成知識目標描述蒸騰現象。

(4)葉片結構

通過學生實驗觀察到菠菜葉表面出現氣泡,並且背面氣泡多,利用這一現象激發學生下一步的求知慾,繼續想認識葉片的結構。

觀察葉模式圖,引導學生讀圖、用圖,並從中找到與水分散式有關的氣孔、保衞細胞、葉脈,進而體會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5)蒸騰作用的過程

利用動畫展示,學生描述出蒸騰作用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2、蒸騰作用意義

由資料引發下一步思考,有多少水分會被蒸騰出去?植物體散失水分的意義。

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討論。

將學生生活中的現象與蒸騰作用意義聯繫起來,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但對於蒸騰作用能促進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這一意義,由於學生知識儲備有限,還不能理解什麼是無機鹽,教師可展示提前做好的裝置,芹菜葉變紅現象,將無形變為有形,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無機鹽變得具體化,蒸騰作用意義這一難點得以突破。

蒸騰作用不僅對植物體自身重要,對周圍環境也有積極影響,現在各國都大力提倡植樹造林,並確定了自己國家的植樹節,完成情感目標,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三)知識小結

(四)達標測試

1、俗話説,“大樹底下好乘涼。”主要原因是( )

A.大樹的樹冠擋住了陽光

B.大樹有很強的蒸騰作用,帶走了周圍的熱量

C.大樹根系發達,使周圍土壤水分增多

D.颳風吹走了周圍的熱量

2、下列植物蒸騰作用最強的是( )

A.氣温37℃,陰天,無風

B.氣温37℃,晴天,有風

C.氣温20℃,陰天,有風

D.氣温20℃,晴天,無風

3、某同學設計了下面蒸騰作用的實驗裝置。各注入相同體積的清水,分別插入一棵大小相似的枝條,試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兩小時後觀察實驗結果。請分析回答問題。

該實驗變量是________,實驗結果是_______液麪下降較大,可得出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獻計獻策

為了增強學生情感目標的培養,使學生將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設立了一下拓展內容。

植物移栽後往往容易出現萎蔫甚至死亡現象,原因主要是蒸騰作用大於根的吸水能力。如果你是一個園藝工人,你會採取哪些措施來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六)課後調查:

調查法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課後調查幾個小區的綠化情況(植被覆蓋率等),並分析此綠化情況與小區温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的關係。

六、教學反思

1、教學的目的性體現較明確,儘量使學生從生物學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研究方法是本節課的貫穿始終的宗旨。

2、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從而進一步感悟和領會生物學的研究方式,實驗設計時暴露學生相異構想,思維障礙,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3、本節課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又不拘泥於教材,同時對教材也進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後隱含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雖然學生對於實驗的設計較幼稚、分析能力較浮淺,但是教師的教學嘗試,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最重要的。

4、由於本人教學經驗的限制,在駕馭這種開放性的課堂上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比如體現在對學生的關注上,學生探討中的閃光點評價不夠及時,由於比較緊張,蒸騰作用的概念處理不夠好。教學永遠是件遺憾的事情,但是會有不斷創新的課堂,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説課稿 篇8

[設計過程]

一、遊戲導入

一個精彩的導入能讓學生情趣盎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正是運用了這種激趣導入的方式,別出心裁的利用學生喜歡童話故事的特點,用“猜故事”的遊戲方法導入,例如:芝麻芝麻開開門。《啊裏巴巴和四十大道》,讓學生從一句話而想到一個童話故事,從而引入今天的童話故事《三袋麥子》。這樣一來使學生對課文立即產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同時體現出課內和課外知識的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達到“曲徑通幽”之效。

二、回憶內容,整體感知

進入授課時,我首先是帶着學生,將昨天通讀過的課文進行回顧,喚醒學生之前在腦海裏存有的信息,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新的學習。接着,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串聯式”的問題:“這個故事裏有幾個人物?”學生回答師板書:土地爺爺 小豬 小牛 小猴 然後讓學生用一句簡單的話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從而影射出整片課文的關鍵詞“三袋麥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自讀完課文後,對學生的設問中我打破了傳統的:“小朋友們喜歡誰?”這種單一的問題模式,而是提出了:“誰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這樣的提問方式,無疑拓寬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主,成為真正瞭解這些小動物的主人。

三、 精讀品悟,滲透讀法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在這部分中我所要授予學生的是在閲讀中養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當然這種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也要始終貫穿於精讀品悟之中。首先,通過投影,向學生出示描寫小豬的段落,向學生示範老師在讀書的方法,勾畫出重點字、詞、句。比如:開心、迫不及待。明確的引導學生讀書時的步驟,引導有目的,有重點、有針對性的自學,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合作性。

接着,就是本課所要闡釋的重點,即如何通過一個片段的講解,實現以讀代講,滲透讀法,從而實現讀中品悟。要讓學生通過單一的課文來把握文章的思想,有感情的朗讀出課文,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讓學生把課文內容和實際生活的情感緊密聯繫在一起之後再去讀,這又是容易做到的。但如何將學生的這一情感培養起來呢,這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就只有通過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仔細推敲,反覆揣摩,來感悟出課文的情感。所以在授課中我是用這樣的引導方式。出示:“太棒啦!我最愛吃白麪饅頭和烙餅了!”指名讓學生讀,提問:“小豬當時的心情怎樣?”開心。但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小豬的開心呢,我着重營造了兩個情景:

一、小豬眼中的麥子是什麼樣子?它看到這麼多黃燦燦的麥子想到了什麼?它的.表情(開心)。

二、快過年了,有了這袋麥子小豬的新年將會過得怎樣?(很快樂,很美好)這樣一來開心語氣也就輕鬆的朗讀出來了。其次,在領悟小豬的性格特點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思考:“有了這袋黃燦燦的麥子,小豬對這個新年充滿了期盼,它怎麼做呢?”(迫不及待)“這袋麥子在小豬的手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個小豬如何啊”(能幹)這樣一來學生把自己置身於那般情景中,邊讀邊想象眼前那隻可愛的小豬。

當然這樣的引導方法,還存在一個這樣一個問題,便是學生在朗讀時會聯繫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來判斷事物,在這篇具有教育性的課文中,為了提高學生辨別生活的是非觀,我沒有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按順序一一講解,而是採用了跳躍式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進入到第六自然段,將一年後的小豬的生活情景再現在學生面前,一年前的小豬把開心和快樂帶給了大家,而一年後的小豬把麥子吃完了是不是應該傷心了呢?通過這樣引導學生用老師剛才讀書的方法認真的讀第六自然段,一邊想一邊畫出表現小豬特點的詞語和句子。學生通過讀,彙報(憨厚可愛)(他不由得舔了舔舌頭)。這樣一來能讓學生對小豬有個可比性,留給學生深度的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得到發揮和拓展,使他們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自主學習

最後我將用自學的方式,來完成描寫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1、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小動物自讀課文,邊讀邊想邊畫。

2、最後進行彙報:怎樣處理麥子的?這樣的設計正體現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合作性學習以及學生的參與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

四、讀讀悟悟

1、閲讀討論:三個小動物中你最喜歡誰的做法?為什麼?(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不同,體驗也各不相同。,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希望學生從三個小動物中都能看到優點)

2、如果你也得到土地爺爺送的一袋麥子,你會怎麼做? (設計這些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希望學生從三個小動物中都能看到優點,學生想出了各種處理麥子的好方法,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語言表達也有了提高。在討論中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本文中心。從而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教師總結:

本課的教學主要是體現了“情感式教學”和“參與式教學”相融合,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塑造個性化思維,順應了新課下:“語文課教學應以學定教,以讀為主,讀中感悟,情寄朗讀中”。以上便是我對這堂課的一個教學設計,若在説課過程中有所膚淺之處和不妥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原諒,並請予指正,謝謝大家!

Tags:説課稿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