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國小數學《圓錐體積》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W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圓錐體積》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數學《圓錐體積》説課稿

國小數學《圓錐體積》説課稿1

一、説教材

圓錐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圍成的最基本的立體圖形。由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體積擴展到研究圓錐的體積的。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於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繫、提高几何知識掌握水平,為學習國中幾何打下基礎,同時提高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

2、通過動手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是: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説教法

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本節課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採用情境教學法,先通過情境感知並進行猜想,再通過操作驗證,從中提取數學問題,自己總結歸納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尤其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三、説學法 本節課學習適於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討論、歸納等教學活動,為了更好的指導學法,我採用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發現,體驗創造獲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活動中迸發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四、説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以動手操作、觀察猜想、實驗求證、討論歸納法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利用幾何的直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近似圓錐形的沙堆,接着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他們想知道的知識,很多學生都想知道沙堆的體積有多大,從而導出課題“圓錐的體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

2、探索實驗,得出結論

A、動手操作

把一個圓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點,讓學生觀察削成的圓錐體與原來的圓柱體有什麼關係.要求先標出上底的.圓心點,不改孌下底面,注意安全。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B、觀察猜想

觀察、比較圓柱體與圓錐體。突破知識點(1)“等底等高”;讓學生猜測圓柱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關係,突破知識點

(2)圓錐體積比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小、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2、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設想求圓錐體積的方法,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討論,給學生提供了聯想和交流的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c、實驗求證

學生動手實驗,小組合作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1)用天平稱圓錐體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木料的質量;

(2)把圓錐體浸裝有水的圓柱形水槽裏量、算出體積;

(3)用裝沙或裝水的方法進行實驗。這樣的設計,由教師操作演示變學生動手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通過學生演示、交流、討論,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圓柱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圓錐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1/3.

圓錐體積=底面積×高×1/3

這個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設想、探索、實驗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3、應用結論,解決問題

(1)以練習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通過這道練習,鞏固了所學知識。

(2)基礎練習:求下面各圓錐的體積。

底面面積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徑是4釐米,高是21釐米。

底面直徑是6分米,高是6分米。

這道題是培養學生聯

系舊知靈活計算的能力,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3)出示例2。

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

通過這道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瞭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4)操作練習。

讓學生把實驗用的沙子堆成圓錐形沙堆,合作測量計算出它的體積,這道題就地取材,給了學生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動手動腦,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4、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讓學生説説這節課的收穫,並在課後從生活中找一個圓錐形物體,想辦法計算出它的體積。這樣激發了學生到生活中繼續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國小數學《圓錐體積》説課稿2

一、説教材

“圓錐的體積”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和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不僅有利於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繫,為學生學習國中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同時也可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1.通過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

2.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觀察、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及“理論來源於實踐”的觀點。

其中,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通過實驗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係。

二、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同時也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動獲取知識,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公式,這樣就克服了幾何形體計算公式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的弊病。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通過自己的操作、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小結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從而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索新知。

三、説教學準備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課前需要準備好多媒體課件,併為每個小組準備一盆水及一個圓柱和兩個圓錐,另外還要為每個小組準備實驗記錄表一份,

四、説教學過程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而合理科學的教學程序才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為了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精心設計了一下教學程序。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綜合歸納;四、合理應用;五、能力拓展;六、全課總結。

下面我就從這五個環節説一説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良好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它不僅能抓住學生的心絃,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智力興奮狀態,還有助於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根據本節課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這一具體情況,本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新朋友:淘氣。淘氣想請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小問題,同學們願意嗎?事情是這樣的:淘氣的學校門口有一個賣瓜子的小攤,老闆為了省事,不用稱稱着賣,而是用硬紙板做了兩個容器,(大屏幕出示底為12。56平方釐米,高為6釐米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老闆總是這樣給同學們宣傳:我的這兩個容器,底一樣高也一樣,如果你用圓柱形容器買一元錢只能裝一次,如果用圓錐形容器買一元錢則可以裝兩次。同學們,請你們幫淘氣想一想,淘氣應該用那種方法賣瓜子呢?問題拋出後,給同學們一定的思考時間,然後讓同學們各抒己見。同學們的想法不同,當然答案也就不同,這是教師抓住時機再次提問:要想知道那種方法划算,必須怎麼辦?當學生提出計算體積時,就會發現所學知識不夠用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自然被調動起來,這時出示課題:圓錐的課題。

二、探索研究

此時的學生極想知道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時教師給學生提出一個疑問:在我們學習圓柱體積時我們已經清楚: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求得,那麼圓錐的體積能否用底面積乘高來求呢?學生通過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不難發現,底面積乘高求得的是圓柱的體積,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能否利用圓柱的體積來求圓錐的體積呢?為每組同學提供交流的時間,讓學生明白,只要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就能利用圓柱的體積求出圓錐的體積。究竟它們的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先將圓錐放入圓柱中估計一下。我們要讓事實説話。

引導學生做實驗發現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為了保證實驗能有序有效地開展,實驗前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

1、組長要明確分工,確定檢測員、操作員、記錄員。

2、各小組做兩次實驗,兩次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保證實驗過程及結果的準確性。

讓學生做兩次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再次確定實驗的結果。當學生完成後,請各組同學進行彙報交流。學生通過實驗會發現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教師板書。為了再次向學生強調等底等高,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的學具都等底等高嗎?讓各組學生舉起自己的學具。老師發現我們各組之間的學具大小不同,結論怎麼相同呢?使學生明白,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總是圓柱體積的1/3。這時教師再次質疑:如果不等底等高還會存在這層關係嗎?小組之間交換圓錐再次做實驗,再次強調等底等高。

三、綜合歸納

利用板書,讓學生觀察,圓錐的體積我們可以怎樣進行計算?得出公式:圓錐體積=底面積×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然後請同學們仔細閲讀所得的結論,你認為哪些字、詞比較關鍵?為什麼?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對公式的辨析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公式,而且可以避免學生在運用公式時出現錯誤。

四、合理應用

上課時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一定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本環節我安排學生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採用哪種方法更划算?讓學生利用條件計算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這樣做不僅前後呼應,而且也能讓學生再次深入理解圓錐的計算公式。

第二個問題,則是利用例2改編的一個情境:淘氣的同學晶晶看到同學們幫淘氣解決了問題,也想請同學們幫個忙,利用多媒體出示:麥收季節,晶晶家把收的小麥堆成了一個近似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數)。教師做簡單引導: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先求什麼?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利用展台展示個別學生的解題過程,並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解題思路。

五、能力拓展

此時學生可能已經有些滿足,如果繼續毫無意思的練習,必將降低其學習的積極性,為此這一環節我就將練習題起了兩個有趣的名字:火眼金睛和智力大比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實際上是對圓錐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的又一次體會

1、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其實是幾道判斷題,希望同學們能像孫悟空一樣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能識別出幾句話的對錯呢。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

2)、如果圓柱圓錐等底等高,圓柱體積是圓錐的3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2/3。( )

3)、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小2/3。( )

通過這樣幾句話的判斷,可以讓學生深入的思考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判斷的正誤上了解一下學生是否對這類應用題已經掌握。

2、智力大比拼

智力大比拼則是在判斷題的基礎上,來解決一道實際問題,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高9釐米,底面積是20平方釐米的圓柱形容器,裏面裝滿了水,用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實心圓錐擠壓,最後能擠出多少水?還剩多少水?如果有學生不明白題意,可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直觀演示。這樣也更有利於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

六、全課總結:

學生學了一節課,究竟學會了什麼,讓他自己説説看,當然,從學生的回答中教師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課上的是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