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5的加法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95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5的加法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5的加法説課稿

5的加法説課稿1

【教材解讀】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一年級上冊第31-33頁

2.課標分析:

新課標強調:“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教材《5以內的加法》這一主題,重點是理解加法的意義和計算的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採用學具操作的方法,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主動探究學習,並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全面深入理解加法算式的含義。

3.教材分析:

走進花果山是加法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的起始課,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通過熟悉的情境觀察,語言的交流表達,遊戲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動,使學生體驗並初步感知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抽象為加法運算的過程。從中掌握:認識“+”號,會讀加法計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體會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數的認識之後呈現的,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

4.學情分析:

本部分內容是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計算教學。因為孩子年齡比較小,雖然以前接觸過計算教學的加法算式,會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但不太理解加法的真正意義。我根據教材的編排要求並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鑑於此,我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落在“加法意義的理解”上。

【教學目標】

1.能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加法的意義。能正確讀、寫加法算式並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2.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初步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3.培養觀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加法的意義,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2.教學難點:理解加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對數的遊戲:用手指表示數的組成。

2.説分成和合成

【設計意圖:給每個孩子展示的機會,培養孩子大聲説,認真聽的好習慣互相欣賞的好品質。同時也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梳理數學信息。

通過提問:孫悟空的老家在哪兒?引入課本中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説説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引導學生用兩條數學信息來描述一種事物。如樹上有3只小猴子,巖石上有2只小猴子等。

2.提出加法問題。

課件出示只有小猴子的信息圖,讓學生説出有關小猴子的兩條數學信息。讓學生猜小朋友可能提什麼問題,引導生思考,提出數學問題:“一共有幾隻小猴子?”

【設計意圖:以花果山為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通過整體到部分的信息圖觀察,引導學生觀察整理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自主探索,建構新知

1.建立加法問題的語言模型。

引導學生把小猴子的兩條數學信息和提出的一個數學問題連起來説一説。學生獨立思考後先説給同位聽一聽,再進行全班交流。

2. 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加法的意義。

讓學生説一説“一共有幾隻小猴子?”是什麼意思。教師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及時點撥引導,使學生明確:一共有幾隻小猴就是把樹上的3只小猴和巖石上的2只小猴合起來。

3.逐步抽象加法的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用圓片代替小猴子來擺一擺。根據學生的講解,教師在黑板上貼圓片展示擺的過程,並把兩部分圓片圈起來,説明:一共有幾隻小猴就是把3和2合起來。

4.構建加法的算式模型

通過談話:把3和2合起來可以用一個算式來表示。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加法算式:3+2=5。教師重點講解加號的寫法。學生讀加法算式。教師讓學生結合圖意説一説2、3、+、5各表示什麼意思。

【設計意圖:學生在説兩條數學信息和提一個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給了學生充分的説的時間,在説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起加法的語言模型;以“一共有幾隻小猴子?”是什麼意思為切入點,讓學生在説一説、擺一擺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可以寫出加法算式,進一步理解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義,建立起加法的算式模型。】

四、迴歸情境,拓展應用

1. 解決桃子的問題

(1)出示桃子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説一説桃子的兩條數學信息,提一個數學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讓學生把桃子的兩條數學信息和一個問題連起來説一説。

(3)學生説出加法算式。

(4)讓學生結合圖意説一説算式中得4、2、+、2各表示什麼?

2. 解決有關小鳥、小朋友和小花的問題

課件出示情境圖:

(1)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物體,用兩條數學信息和一個數學問題來説一説,然後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獨立完成後説給同位聽。

(2)全班交流:分別讓算式不同的學生進行彙報,並説一説算式中各部分都表示什麼。

【設計意圖:迴歸情境解決問題,既是對第一個環節學生所梳理信息的迴應,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法的語言模型和算式模型進得到了很好地鞏固。】

四、聯繫實際,內化新知

1.先用學具擺一擺,再填寫算式。

(1)指生説一説小兔子和小蜜蜂的數學信息,提一個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列出加法算式:3+1=4 2+3=5。

(3)先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在擺、説、列中鞏固加法的語言模型和算式模型,編故事讓孩子的想象力任意馳騁,讓枯燥的加法變得無比鮮活、婀娜多姿起來,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算式的神奇,體驗數學的價值所在。】

2. 趣味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童話式的數學情景,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通過找師傅,讓學生在計算中瞭解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既熟練了學生5以內數的加法的口算能力又鞏固了學生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理解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回顧梳理,總結提升

談話: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梳理總結:

1.把兩個數合起來,可以用加法計算。

2.認識了加號,會讀寫加法算式。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説收穫引導學生回顧梳理知識,培養概括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編一個數學小故事並用到我們學習的加法算式。

【設計意圖:此環節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銜接起來。並通過編故事活動,將“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信息傳達給了學生。】

5的加法説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大家好!我執教的課題是青島版教材一年級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下面我結合多媒體的演示談談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

本節課教學設計分為:課標解讀、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評價任務設計、教學流程幾個方面的內容。

課標要求:

知識技能: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能準確進行運算;

數學思考: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

問題解決: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瞭解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標解讀:

“掌握”是描述過程的行為動詞,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用於新的情境。“體驗”是指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經驗。核心概念是“運算技能”。主體是學生。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是在理解加法意義的基礎上,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計算;經歷與同伴交流算法的過程,體會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境填寫加法算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讓學生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感受數的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兒童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著名古典小説《西遊記》為素材,創設了“來到花果山”—“小猴摘桃”—“野餐”—“野餐結束”—“游水簾洞”—“小猴分桃”—“小猴跳水”—“小猴學釣魚”這一系列情境,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這一主題。本節課教材以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走進花果山”構成“情境串”,情境裏又包含生動活潑的現實活動,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的喜悦,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信息窗一《5以內數的加法》是在學習了第一單元10以內數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也是為本單元接下來要學習的減法做鋪墊。它是學習2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也是今後學習更復雜計算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加法,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的分與合,其實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一些數學故事裏已經對加法有了初步的認識,並能正確的口算出結果,這節課只是原有知識的一種延伸和深化。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有序觀察信息窗時,他們顯得雜亂無章,觀察事物零亂,不繫統,語言表述不完整。而且本節課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加法,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的.分與合,其實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一些數學故事裏已經對加法有了初步的認識,並能正確的口算出結果,這節課只是原有知識的一種延伸和深化。

通過課前檢測,我們發現,5以內數的分成,學生在幼兒園已掌握,學生的正確率達到88%;對5以內的加法計算已經有56%的正確率。但對加法的意義理解還是不夠。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加號“+”、學會加法算式的讀法,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計算。

2、通過與同伴交流不同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

3、在具體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初步培養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5以內的加法計算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課件、小圓片、小棒、數字卡片若干

評價任務設計:

1、解決問題“一共有幾隻猴子”(擺一擺,算一算)檢測(目標一)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加號“+”,學會加法算式的讀法(目標二)體會算法多樣性的達成。

2、解決問題“一共有幾隻小鳥”和信息窗中的其他問題檢測(目標一)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計算。

3、基礎鞏固練習和拓展提升練習檢測(目標一)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和(目標三)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初步培養應用意識。

主要教學過程:

在新課之前,我利用有節奏的拍手遊戲複習5以內數的分成,為新課做好鋪墊。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這個環節我以學生喜歡的《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導入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信息窗—花果山,在此我注重指導學生從上而下有序觀察,會表達“天空上左邊有4只小鳥,右邊有1只小鳥”這樣的數學信息,然後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有趣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預設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此環節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創造條件。

二、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一共有幾隻猴子?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數一數的方法。教師肯定,手口一致的點數。引導學生藉助學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擺一擺,體會加法計算的優越性。這裏考慮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好動又好玩,理解能力以直觀形象為主所以提前準備的學具有小圓片、小棒和數字卡片,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希望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

在彙報交流環節學生可能(1)用一個小圓片表示一隻猴子,擺出5個小圓片;(2)用一個小棒表示一隻猴子,左邊擺兩根,表示石頭上的2只小猴子,右邊擺3根小棒,表示樹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們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引出算式2+3=5,這裏對於孩子們想出的不同辦法都給與肯定與表揚。

利用算式2+3=5,認識“+”號,通過讓學生介紹各個數字代表什麼來理解加法的意義。教給孩子正確的讀法。依據第一個問題的解題思路,自主解決問題2一共有幾隻小鳥?課件出示小鳥的圖片,先讓學生自主解決,列出算式。然後展示交流,最後教師評價。在整個探究新知過程中,學生在小組探索、動手操作中獲取了知識,體會算法的多樣化,這樣對於多種計算方法的認識就清晰而有條理,算法的優化才在學生的心裏得到內化,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三、鞏固練習,應用提高

其中包括基礎鞏固練習和拓展提高練習,基礎鞏固練習包括解決信息窗中的其他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説一説圖中的信息,然後選擇一個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將算式列在作業紙上。挑選列有不同算式的學生交流。

接下來將“枯燥”的計算練習用學生喜愛的故事及遊戲形式出現,首先小猴子願意作導遊,帶我們遊覽花果山的風景。花果山不但有很多水果,同樣也是鳥的王國,樹上有3只小鳥,又飛來1只小鳥,現在一共幾隻小鳥?解決完這個問題然後繼續向前走,樹上有2只小鳥,又飛來3只小鳥,現在一共幾隻小鳥?這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解決完鳥的問題再逛逛花果山裏的蘋果園(口算)只要説出蘋果上算式正確的得數,就能得到又大又紅的蘋果,此題進一步鞏固了算法。

摘完蘋果就輪到展示我的收穫:畫一畫、填一填。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進一步理解了算理;故事繼續進行,就在展示自己收穫的時候,一隻小猴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讓學生編數學故事,列式計算。然後馬上追問你還能講出哪些“4+1=5”的故事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整個練習環節淡化了“練”的痕跡,容易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同時給每個學生參與機會,做到寓教於樂,寓學於樂。

四、課堂小結,回顧反思

本節課小結時讓學生反思這樣的問題:你是怎樣找到數學信息的?提出了哪些問題?你又是怎樣操作的?等等。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可以加深對加法意義的理解,並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使學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識和習慣,以培養認真的學習態度。

5的加法説課稿3

各位評委: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5以內的加法”,它是義務教育課程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加法和減法”的 第一課時。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0~10,掌握了2~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以後學習加減法計算和解決加減法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教材分兩個層次組織教學。第一層次通過組織學生觀察小朋友澆花場景圖中人數的情況,引導學生要求“一共有幾個小朋友”需要把原來的3人與又來的2人合起來就是一共的人數,由此引出“2+3=5”,初步感受加法的意義,並領悟計算方法;學生認識“+”號,正確讀出算式。第二層次通過“試一試”學生熟悉的場景圖進一步理解加法的意義,理解掌握計算方法。最後通過“想想做做”的1~6題進一步加深對加法含義的認識,掌握加法計算的過程和方法。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本學段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認識加號,會讀、寫加法算式;初步掌握得數在5以內的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並學會5以內的加法。教學難點是結合具體的情境理解加法的意義。

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加法的意義,掌握5以內的加法我製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準備小棒、圖片等學具。圍繞教學目標,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分三大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激發興趣,做好知識準備;

我創設遊戲搶答,課件展示一些5以內的分與合,通過口答,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習5以內的加法作好準備。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索中掌握新知,訓練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初步探究的能力。

我分兩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認識加法,理解含義。

這裏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利用課件出示小朋友澆花的場景圖,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同桌交流知道了什麼,根據圖中想到什麼?接着引導學生同桌討論,交流認識到:把原來的3人和又來的2人合起來一共有5人。在老師小結的同時,學生用手勢表示進一步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意思。第二步,在學生讀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要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來計算。這樣既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又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層次學會計算,掌握方法。

我再次創設學生玩盪鞦韆的情境,多媒體出示兩組圖,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所獲得的信息,體會要把1個女孩和2個男孩合起來是3個小朋友,就要用加法計算。然後學生列出算式後計算結果,在交流中掌握把1和2相加就是把1和2合起來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加法的含義,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

第三環節實踐運用鞏固對加法的認識。在鞏固學生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的能力。

結合書中練習主要分3個層次進行鞏固。

5的加法説課稿4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本次説課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説教材。

本課的內容選自大班數學上學期的基本教育活動。我選本課的原因是因為本課在學科知識體系中處着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教學目標有以下三點:

1、引導幼兒在觀察、操作、思考、表達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加法的計算過程,增強幼兒學習數學的信心。

2、會用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5的加法,會運用數的組成進行加法計算。

3、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從小培養合作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引導幼兒觀察、操作、思考、表達計算過程,而難點則是幼兒學會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5的加法。

第二部分:説教法。

在教學上,我採用了摸花片給幼兒猜的形式引導幼兒複習5的組成。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了教具模型演示法,讓幼兒明確操作的要求和進行操作的方法。在思維活動的組織上,我還通過講解、比較的方法,將幼兒解決問題的種種策略展示出來,引導幼兒觀察分析,找出哪一種是最好的。堅持使教法有利於突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符合幼兒認識規律和年齡特徵。

第三部分:説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採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我教給幼兒一些學習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幼兒通過操作進行學習,我對幼兒的操作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幼兒去探索、發現,這樣的學法可以讓幼兒獲得寶貴的數學經驗,在教給幼兒操作法的同時,考慮到本課內容和幼兒的學習情況,對於學習速率快的幼兒,我教給他們討論交流的方法,學習速率慢的

幼兒,我教給他們按順序有重點地觀察的方法,做到授之於漁。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這一部分我又把它分了八個小點。

第一點:複習5的組成。

數的組成貫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我準備了一個小摸箱,告訴幼兒裏面裝有花片,雙手伸進去摸後,告訴幼兒摸到花片的總數和左手的花片數,讓幼兒猜右手的花片數,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黑板上貼出5的分合式。與幼兒一起遊戲,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又避免了單調和枯燥,做到了師生互動。

第二點:新課導入。

我出示了一張圖片,告訴小朋友:“李爺爺很久都沒有去看看他種的南瓜寶寶了,這天,他走到南瓜地裏,遠遠地看到四個小南瓜在地上,他走近去看時,咕咚一聲,掉下一個大南瓜,把李爺爺嚇一大跳。請問小朋友們,地上一共有幾個南瓜?”

創設具有色彩和聲音的情境,使幼兒自然地進入包含着數學知識的情景中,能讓幼兒在感受數學時,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護了幼兒思維開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強加於幼兒。

第三點:幼兒利用學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於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形象、具體的。因此操作是解決幼兒形象思維與知識抽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較好的手段。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就是其思維發展的過程。我出示了5張機器娃的圖片,幼兒進行觀察後,利用學具(1—5的數形小方塊和符號小方塊)進行操作,引導幼兒根據機器娃的特徵用小方塊進行列式。並讓學習速率快的幼兒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學習速率慢的幼兒進行有序地觀察。允許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幼兒的主體性,算法的多樣性和教法的開放特徵。

第四點:課間操。邊拍手邊讀兒歌邊跳舞。

好動是幼兒的天性,音樂及舞蹈在這裏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我允許幼兒離開座位自由地唱和跳,更是受到幼兒的歡迎。

“1加1等於2,2個小朋友在唱歌,1加2等於3,3個小朋友做遊戲,1加3等於4,4個小朋友寫大字,1加4等於5,5個小朋友敲鑼鼓。”

第五點:通過5以內的加法,滲透加法交換率。

我給幼兒1、2、3、4、5、+、=、 7張卡片,請幼兒幫它們合理的排序。並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如:可以有多少種排法?為什麼?幼兒回答是根據加法交換率。

第六點:數學遊戲活動。

我出示了信箱五隻,上面分別插有數字1—5的卡片,放在幼兒前面的桌子上,每組的桌子上有一隻小筐,內裝有信。每人一封,並寫好幼兒的名字。我説:“小朋友們,今天,李老師給每位小朋友寫了一封信,小朋友快來看看,信上寫的是什麼?”請每位幼兒從自己的一組中拿出自己名字的信,信裏有一道式題,得數是幾就投入幾號信箱。(整節活動結束後由老師檢驗。)

第七點:引導幼兒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結。

我提了一些引導性的問題: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麼?是怎樣算出4+1的得數?那麼,1+4等於幾?你又是怎麼想的?

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鞏固所學的知識。

最後,我以玩數字卡片,隨意出示兩張卡片,説出和是幾,模仿課間操的兒歌,引導幼兒進行創編。把音樂和數學結合起來,讓數學不再乏味!

5的加法説課稿5

一、説教材

本課的內容選自學前班數學上學期的基本教育活動。數學活動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也是一門培養和鍛鍊人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科,而幼兒數學教育向幼兒進行的是一種啟蒙教育,它對幼兒的思維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新《綱要》中強調“應引導幼兒在生活或遊戲的真實情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感知數學,形成數學意識”。也正因為數學本身所具有的邏輯性,導致在教學中容易讓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響到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我選本課的原因是因為本課在學科知識體系中處着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在觀察、操作、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表達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加法的計算過程,增強幼兒學習數學的信心。

2、會用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5的加法,會運用數的組成進行加法計算。

3、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從小培養合作意識。

重點:放在了引導幼兒觀察、操作、思考、表達計算過程,

難點:幼兒學會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5的加法。

三、説教法。

幼兒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適時的指導把遊戲貫穿於活動的始終,通過遊戲的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進一步使幼兒加深和鞏固對5以內加法的運算。幼兒在攻破難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遊戲是每個幼兒都感興趣的活動,為了使幼兒輕鬆、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上,運用“找朋友”遊戲複習5的組成。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了教具演示法,讓幼兒明確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在思維活動的組織上,通過講解、比較,將幼兒解決問題的種種策略展示出來,引導幼兒觀察分析,找出哪一種是最好的。堅持使教法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四、説學法。

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幼兒通過操作進行學習,我對幼兒的操作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幼兒去探索、發現,可以讓幼兒獲得寶貴的數學經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幼兒聽一聽,數一數、説一説、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眼、耳、手、口、腦並用,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五、教學過程。

1、複習5的組成。

數的組成貫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我讓幼兒伸手指頭,師:我伸1,生:我伸4,師:1和4,生:組成5。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黑板上貼出5的分合式。再啟發幼兒找出相像的2組,歸納出5的分合式有4組,只要記住2組就可以了。由5能分成1和4就能想到5還能分成4和1;由5能分成2和3就能想到5還能分成3和2與與幼兒一起遊戲,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又避免了單調和枯燥,做到了師生互動。

2、幼兒利用學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於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形象、具體的。因此操作是解決幼兒形象思維與知識抽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較好的手段。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就是其思維發展的過程。我出示了5個小棒,幼兒進行觀察後,利用學具進行操作進行列式,再脱離小棒的幫助通過組成計算得數。允許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幼兒的主體性,算法的多樣性和教法的開放性。

3、給動物找家。

我出示了小動物的房子五間,有蘑菇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等上面分別插有數字1—5的卡片,放在幼兒前面的桌子上,每組的桌子上有一隻小筐,內裝帶有動物頭飾的口算卡片若干,有小白兔、小花貓、小雞等動物。師説:“小朋友們,小朋友快來看,小動物們在森林裏迷路了,你能幫它找到自己的家嗎?”請每位幼兒從自己一組的筐中拿出口算式題,得數是幾就放在幾號房子裏。

4、翻花遊戲

把5朵花的背面朝着學生排列整齊放在磁性黑板上,翻開一朵,能列出2道加法算式,並告訴學生做加法想組成。只要再翻開一朵就行了,得數5的加法共4道,滲透加法交換律。

5、引導幼兒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結。

我提了一些引導性的問題: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麼?是怎樣算出4+1的得數?那麼,1+4等於幾?你又是怎麼想的?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鞏固所學的知識。

最後,我以玩數字卡片,隨意出示兩張卡片,説出和是幾?讓幼兒在感受數學時,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護了幼兒思維開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強加於幼兒,並把遊戲和數學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教學內容,達到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