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説課稿模板彙總8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28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説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主要內容是人教版新教材探究實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這個實驗是七年級上冊第116頁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中的重要內容,現在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及教學步驟五個方面來説説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是七年級《生物學》中繼“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水循環”之後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教材編寫及知識結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通過對這一節內容的學習為以後學習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通過探究實驗闡明綠色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綠色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

2.實驗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3.闡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發生過程,認識綠葉在光下製造的有機物是澱粉,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從中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探索,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的情感。

三、重點和難點:

1.探索綠葉在光下能否製造澱粉。

2.對實驗的目的,過程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四、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法;探究法;

五、教學步驟

第一部分:導入新課

活動:請同學列舉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係。學生髮現,人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綠色植物。置疑:“植物體由一棵小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自身營養物質的積累從何而來?”“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是什麼?如何檢驗呢?”“綠葉製造有機物需要什麼條件嗎?怎樣證明?”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聯想國小自然課的內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體內有機物來源於植物體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

1、講解探究實驗的目的,方法和步驟——探究課題,引導學生説出探究實驗的變量,怎樣設置對照實驗。然後,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後,對照課本上的方法步驟,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2、播放實驗視頻:(主要是6個步驟)要重點觀看和講解。

3、分析試驗結果:1、同樣是天竺葵,葉片見光部分變藍了,説明了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一種使碘液變藍的有機物——澱粉2、遮光部分未變藍,説明綠葉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光。

第三部分歸納總結

1、從實驗題目中體會光合作用的三個重要因素——綠葉、光、有機物

2、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

第四部分佈置相關練習和作業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線和平面垂直”是人教版高中《數學》第二冊(下)第九章第四節的內容,是直線和平面相交中的一種特殊情況; 是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位置關係;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並概括出來的數學概念。 直線和平面垂直是兩條直線垂直的發展,是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基礎,所以是立體幾何中承上啟下的關鍵內容。同時還是空間對稱性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感知並確認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會用線面垂直的定義和判定定理證明簡單命題;

能力目標:培養類比、轉化、歸納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想象能力、合理推斷能力和運用圖形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標:在線面垂直關係的研究中,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教學重點:線面垂直的定義和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

教學難點:線面垂直定義的理解;線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理解。

教學關鍵:類比轉化數學思想的應用。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1.教學方法

本節主要採用觀察發現、問題引導、類比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同時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優化思維過程。

2.教學手段

教具教學及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教具教學使數學圖形與幾何模型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師生提供更為豐富和直觀的教學材料。同時還可適當分解空間想象的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指導

觀察、概括、總結、歸納、類比聯想是學法指導的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後,總結、概括、歸納的知識更有利於學生掌握;為了加深知識理解、掌握和更靈活地運用,運用類比聯想去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網絡,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在問題解決中學習,在交流中學習。這樣,可以增進熱愛數學的情感,應用數學的自信心和形成新的學習動力。

四. 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Ⅰ、複習引入 設置情境 Ⅱ、聯想類比 建構概念 Ⅲ、拾級而上 歸納定理 Ⅳ、技能演練 應用鞏固 Ⅴ、回顧反思 小結作業

(二)教學程序

Ⅰ、複習引入 設置情境

空間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有哪幾種位置關係?在日常生活中,見到最多的直線和平面相交的位置關係是什麼?並舉例説明。

設計目的:複習不僅是知識的回顧,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脈絡,從實際生活提出問題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Ⅱ、聯想類比 建構概念

共面垂直

類比: 線線垂直

能否將線面垂直問題轉化為線線垂直問題?怎樣給直線和平面垂直下精確定義呢?

設計目的:通過與線線垂直概念的類比,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同時滲透類比轉化思想,不僅使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充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

觀察右圖試給出線面垂直的定義

直線和平面垂直:

如果一條直線a和一個平面α內的任意一條直線都垂直,則稱直線a垂直於平面α,記作: a⊥α

直線a叫做平面α的垂線,平面α叫做直線a的垂面,垂線和平面的交點稱為垂足

Ⅲ、拾級而上 歸納定理

討論以下問題:

問題1:如果一條直線和平面的一條直線垂直,此直線是否一定和平面垂直?

問題2:如果一條直線和平面的兩條直線垂直,此直線是否一定和平面垂直?

問題3:如果一條直線和平面的無數條直線垂直,此直線是否一定和平面垂直?

設計目的:問題鏈的設置,可以更好的揭示定義的內涵,加深對定義的理解,同時為判定定理的引入作鋪墊。通過學生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判定定理

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垂直,那麼這條直線垂直於這個平面。

若a⊥m,a⊥n,m∩n=A,m ∩n=A,m α, n α,則a⊥α

設計:得出判定定理後,由學生配合,在黑板上用數學符號把定理表示出來,並作出圖形。

目的:通過自然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渡,培養學生用圖形的語言進行表達和思考的習慣。更有利於學生空間概念的建立和對幾何知識的把握。

討論以下問題:(1)如果一條直線①與三角形的兩邊垂直;②與梯形兩邊垂直;那麼直線是否與上述圖形所在平面垂直?為什麼?(2)體會定理中的思想方法。

設計思路:問題1強調了定理中相交的條件,讓學生加深對定理的理解,更好的接受、確認定理。問題2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感受數學思想。

Ⅳ、技能演練 應用鞏固

例1 求證:如果兩條平行直線中的一條垂直於一個平面,那麼另一條也垂直於這個平面。

方法一 線面垂直的定義

方法二 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設計目的:採用師生共同分析的方法,由學生口述證明方法,教師板書並規範證題格式,最後指出該結論可作為定理使用。通過學生回答關注學生表達, 通過教師板書體現示範功能。

例2 在正方體ABCD-A’B’C’D’中,求證:BD⊥平面ACC’A’ .

設計目的:例2源於課本,以本為本,由淺入深,體現梯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演-提供範例,規範解題格式;演-設置平台,促進討論交流;演-指導學法,提升思維層次.

平面中,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和已知直線垂直

過平面α外一點A向平面α引垂線,則點A和垂足B之間的距離叫做點A到平面α的距離。

過平面α外一點A向平面α引垂線,則點A和垂足B之間的距離叫做點A到平面α的距離。

在空間,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和已知平面垂直。

在空間,過一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和已知直線垂直。

Ⅳ、技能演練 應用鞏固

練習:書P23練習1,2,3

設計目的:練習由學生板演,與例題呼應,練,提供了反饋素材,關注了學生表達,完善了認知結構。體現教與學的一致性。

Ⅴ、回顧反思 小結作業

小結 1、 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思路:學生的回答不盡統一,但能體現出學生的個性發展,符合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思想。

作業

1、閲讀課本,整理課堂筆記;2、書P28習題2.3 3、預習線面垂直的性質4、(探究題)證明:在空間,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和已知平面垂直。

設計理念:作業分多形式、多層次,體現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原則,並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五. 説明和反思

(一)設計説明

在整個的設計過程中,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設問和引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強調學生的品德、思維和心理等方面的發展。重視討論、交流和合作,重視探究方法和習慣的培養和養成。同時,考慮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層次,使不同的學生都有發展,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二)過程反思

反思促使我們學習,學習促使我們進步。

在教學的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有意地設計了一些鋪墊和引導,既鞏固舊知識,又為新知識提供了附着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藴涵着化歸思想、類比思想,設計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方法,從注意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

(三)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設計採用了傳統教法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有機結合。

藉助多媒體顯示傳統教學中難以顯示的動態圖形變換,分解了空間想象的難度,藉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多媒體動畫演示代替不了學生動手畫圖,能夠讓學生想象的,就不應通過動畫變成直觀,能夠讓學生動手實踐的,就不應通過動畫去演示,所以課件在本節輔助教學的同時傳統教法也起着積極的作用。希望能把二者完美的結合起來。

附: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3單元《用字母表示數》的第1課時。

二、説教材解析

“用字母表示數”是新課程標準“數與代數”領域中,“式與方程”部分的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四則計算的意義、常見的數量關係、運算律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符號的重要一步,也是今後學習方程的重要基礎。

定位目標:

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因此,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以上對教材的解析,我擬訂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首先,知識與技能方面:使學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數量關係和計算公式,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口頭求簡單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過程與方法方面:使學生完整地經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數量關係和計算公式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抽象性與概括性,發展符號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和興趣,體會數學與實際問題的密切聯繫,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

其中,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數量關係以及計算公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學會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寫規則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説教具準備

課前,我將準備:紅、藍筆袋各一個,鉛筆若干和多媒體課件。

四、説教法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基於這一理念,在本節課中,我決定主要採用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課前我先讓學生唱《字母歌》,在為學生複習26個字母的同時,融洽師生之間的關係,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第一環節,設疑導入,初步感知。

1、體驗用字母表示不確定的數。

教師出示一個紅筆袋,分別放入一支、兩支鉛筆,讓學生用具體的數表示。然後將紅筆袋放到桌子下面,裝進幾支鉛筆。讓學生體會不確定的數可以用字母表示。從而引出課題:用字母表示數。

2、體驗在同一事件中,不同的數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接着,我再出示一個放了鉛筆的藍筆袋。提問:這個藍筆袋內的鉛筆數,可以怎麼表示?為什麼?這裏的設計意圖是:不同筆袋中鉛筆的支數可能不同,所以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讓學生體驗在同一事件中,不同的數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體驗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和數量關係。

在此之後,我告訴學生:藍筆袋內的鉛筆比紅筆袋多2支。引導學生髮現紅筆袋內有a支鉛筆,所以藍筆袋內就有(a+2)支。體驗(a+2)不僅表示了藍筆袋中鉛筆的支數,而且反映了兩個筆袋之間的數量關係。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這種關係,我要求學生根據藍筆袋中鉛筆的支數b支,再寫出紅筆袋中鉛筆的支數。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經歷了由具體的數到用字母表示數,再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及數量關係,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在對比與交流中,初步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體會數學的簡潔性和概括性,提升數學的思維品質。)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加深體驗。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及倍數關係。

根據學生對三角形的已有經驗,教師用課件直接出示擺好的三角形,並啟發學生用算式表示出擺1個、2個、3個、4個.....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數。直到學生提出異議,產生用字母表示數的迫切需要。然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寫出擺三角形所需要小棒的根數的字母表達式。使學生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可以體現千變萬化中的不變關係”。“這裏的字母可以是哪些數?”在教師的進一步追問中,學生明白了字母是有取值範圍的,接着讓學生計算出當字母表示具體數值時,這個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這一環節,運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再次引導學生經歷由具體的數到抽象的數,由具體的算式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學習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用字母表示變化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關係的體驗,並從中體會“字母值一定,含有該字母的式子的值就一定”這一特定的意義。)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計算公式。

教師在引導學生複習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後,師生比賽寫周長公式。通過比賽學生體會到用字母表示公式更便於表達、易於記憶,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接下來,學生必定樂意用S=a×a這一字母公式表示正方形的面積,而這正是學生體驗了字母公式方便後的自覺選擇。“其實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時,還有一些簡寫規則呢!”一句簡單的過渡語將學生引入下一部分。

3、學習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寫規則。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對教材中內容較多、學生不易理解的文字介紹進行了整理,編成了一段故事,這一故事情景生動活潑,條理清楚,學生喜聞樂見,易於接受。隨後我又通過搶答、手勢判斷等練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認識。尤其是注意了a與2a的區別。

第三環節:拓展練習,啟智培能。

在本環節中,我設計了參觀快樂廣場這一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知識,加深應用。

生活館:這兒是以教材中的“想想做做”為藍本,設計出與生活相關的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知識,強化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和習慣。

音樂吧: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兒歌——《數青蛙》,激發了學生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和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智慧屋:我以“一個人有2隻眼睛,n個人就有2n隻眼睛”為例,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量關係,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加深了學生對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認識,同時,在與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學生也獲得了知識學成後的成功感與喜悦感。

第四環節:瞭解歷史,總結收穫。

1、文化的延伸。

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簡單地介紹有關的數學史,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了用字母表示數的重要價值,體會數學創造的無窮力量。

2、學生談收穫。

最後,我設計了讓學生利用A:滿意,B:比較滿意,C:有點遺憾三個字母來評價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情況和表現。使學生認識到字母除了表示數外,還可以表示其他特定的意義,進一步感受字母表達的簡潔性。

六、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通過板書回顧,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統整,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

説課稿 篇4

學習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瞭解新聞特點,複習記敍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材分析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説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重點難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具投影儀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導入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聲情並茂地導入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佈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説説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敍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敍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説説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序報道,為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敍的要素,只要把記敍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閲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敍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佈置思考題:

閲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敍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瞭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敍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説説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説課稿 篇5

一、導語

現代著名學者林語堂曾經評價過中國古代的一位文人,請大家猜一猜他是誰?(展示課件1,逐一讓學生猜想説的是誰)不錯,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蘇軾。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文藝通才,他在詩詞文等各方面都開風氣之先,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其詩與黃庭緊並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尤其是他的詞,打破了傳統婉約的靡麗詞風,開創了壯麗雄勁的豪放派詞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豪放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展示課件2,題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氣概!

二、學習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注意三個問題(展示課件3,目標),一是帶着感情去朗誦蘇軾的詞作,二是理解這首詞的思想內容,三是瞭解蘇軾豪放詞的特點。在下面學習過程中請大家注意這幾個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一)誦讀課文

1、聽朗誦。(展示課件4)這首詞很短,文字上沒有多少障礙,我們直接看詞的內容。首先,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首詞,請大家認真體會,並注意糾正個別的讀音。

2、學生自讀。請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讀,注意放慢速度,體會其中的感情。

(學生在讀課文時,師板書題目)

3、齊讀課文。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儘可能慢下來,要注意抑揚頓挫。

(二)分析題目

通過剛才的誦讀,我們基本上感知到了蘇軾這首詞的美。大家看一下這首詞的題目,有兩個部分組成。

1、“念奴嬌”是什麼?(詞牌名,只要詞牌確定了,每句話的字數也就確定了)

2、“赤壁懷古”是什麼?(題目,告訴讀者詞的內容)

3、我們知道中國古代詩詞的題材有很多種,比如送別啊,邊塞啊,田園啊,這首詞你覺得應該屬於什麼類型的詩歌?題目中有兩個字已經提醒我們了!是懷古詩!它也是一種很典型的詩歌類型,這一類詩詞有很多,下面我們會陸續遇見。

(三)總括懷古詩特點

這樣的詩詞,一般是由眼前所見到的景物,引起與之相關的歷史人事的聯想,進而抒發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懷。這樣大體我們可以概括為:(展示課件5)觀眼前之景、懷歷史人事、抒一己之懷。今天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不是也大約有這麼三個部分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請大家速讀上闋,思考一個問題,看是不是寫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請大家找一個短語(用原話就可以)對所見到的景做一個概括。學生讀完後請學生回答——江山如畫。

2、既然是“江山如畫”,能不能找到比較典型的反應“如畫”特點的句子?——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我們再深挖一下,有沒有哪幾個詞更加凸顯了它的畫面感?——穿、拍、卷。

4、欣賞詩詞,既要從整體上感知,也要從它細小的環節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們看看這幾句話好在哪裏呢?

①把這三句話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博擊着江岸,滾滾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②這幾句話好在哪裏?——從不同的角度訴諸不同感覺,“穿”“驚”“拍”都是比擬,“雪”借喻,“千堆”是數量上的誇張。幾種物象作用於視覺、聽覺,引發想像,呈現出一個有聲有色,富有動感的.畫面。

5、景的特點

大家看一下,蘇軾筆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個字,能夠更好地概括蘇軾景物的特點?——壯美!

6、重讀上闋,體會壯美特點

所以,在上闋,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壯美的如畫江山圖景!現在我們一起讀一下這三句話,要讀出“穿”“拍”“卷”的氣勢來!——學生齊讀。

(五)分析歷史人事

1、引出歷史人事。上闋寫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沒有對歷史人事的聯想?文中哪個詞已經明顯地告訴我們聯想到歷史人物了?——遙想公瑾當年!

2、上闋中哪一句話把眼前之景和歷史人事自然地串聯起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3、“一時”是什麼時候?——三國。

説到三國時,你的腦海裏都想到了哪些三國人物?——(選擇一排,每人説一個三國人物。)

4、蘇軾想到的是誰?——周瑜。

請找出一個既點出了時代有點出了他名字的短語——三國周郎。

5、讀下闋,找出作者聯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話概括。——小喬初嫁,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幾句話看出周瑜什麼樣的特點?年輕、英俊瀟灑、儒雅風度、指揮若定。

6、總結填表。

7、用原文中一個詞概括周瑜的特點。(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傑?周瑜很風流?)

8、集體讀一下,要讀出周瑜的風流倜儻,瀟灑儒雅,指揮若定。“遙想”輕一點,飄渺一點,“小喬初嫁”輕一點,“羽扇綸巾”儒雅風度,“談笑間”指揮若定,“灰飛煙滅”有蔑視之感!

9、三國曆史人物眾多,蘇軾為什麼要寫周瑜?(從作者的遭遇經歷的角度思考)(展示課件——介紹蘇軾黃州狀況)

10、對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樣的形象?自己是怎樣的狀態?看看人家,想想自己,無論哪一個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遠啊!

(六)分析一己之懷

1、集體讀“故國神遊”至最後。

2、文中找出一個短語,精煉地概括他的感懷。——人生如夢

3、哪一個詞體現了他的失意?——多情(對建功立業的嚮往,對壯志難酬的感歎)

4、除了失意,還有什麼情感?哪裏體現出來?——笑,嘲笑,自我解嘲,釋懷,表達出曠達樂觀的情感。

(七)回顧總結蘇詞——豪放詞的詞風。

景是壯美之景,人是風流之人,情是曠達之情,蘇詞把寫景、詠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詞之中!總的來説,蘇軾的詞氣象闊大,境界雄渾,豪情壯志,奔放馳騁,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感情曠達而不哀傷。這就是蘇詞。

(八)我們一起朗誦一下課文,最後體會一下蘇軾詞的豪放風格。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面説課稿》是人教版-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人物風采”為主題展開。《一面説課稿》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貴品質。

3、 學習作者抓住特徵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

重點難點:

1、感受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並適當運用目標導學法、情境激學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討論法、比較法和勾畫圈點法。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 同學們,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短暫的邂逅,但由於時間短暫,有時會形象模糊,有時會蹤跡全無,而那留在記憶深處,往往都是人生的精華!那麼今天,我們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去傾聽他向我們講訴那異常珍貴的一面吧。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1、 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全文可以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按時間順序,記敍了作者與魯迅見面的全過程。 先寫“我”與魯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寫內山的熱情接待和“我”買書缺錢造成的窘況。 重點寫“我”與魯迅的會面。 第二部分:寫一面之交對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響。

2、 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深入探究,體會重點語句 跳讀課文,勾出描寫魯迅外貌的語句,認真讀一讀,看能收穫到什麼。

3、 學生讀書,劃出描寫魯迅外貌的語句,仔細朗讀,體會

環節3研讀賞析

教師以多媒體出示指導學生朗讀三處外貌描寫。

(1)我向裏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

(2)他的面孔黃裏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髮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着。鬍鬚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3)我很驚異地望着他:黃裏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着寸把長的頭髮;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鬍鬚;左手裏捏着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了。

4、這三處外貌描寫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出示魯迅的照片,自己觀察,對照課文的描寫,對作者的描寫作出評論。

5、引導思考:文中這三次外貌描寫有什麼作用?

6、在寫人物方面,你收穫到了什麼?

環節4拓展延伸

探討:題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為“作者與魯迅的一面之緣”,你還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嗎?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閲讀期待……等等之類。

環節5課後作業

談談你對魯迅又有了哪些新認識。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作文類)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説課稿 篇7

一. 説教材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城市的不同等級以及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課標要求為:聯繫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説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這節內容是在學習了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基礎上,瞭解城市基本形態構成之後,對於城市服務功能的學習,是對城市的進一步瞭解,但與第一節內容聯繫並不緊密,兩部份內容關鍵是學習城市的不同服務地域,服務等級,基於以上教材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瞭解我國不同等級城市的劃分,並理論聯繫實際辨別現實社會的城市等級

運用有關原理,説明不同等級城市服務範圍的差異。

瞭解城市服務範圍與地理位置的關係。

掌握不同等級城市的分佈特點

瞭解稱城市六邊形理論,並能用其解釋荷蘭圩田居民點設置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棗強鎮及上海城市等級演化分佈的學習,掌握不同等級城市城市服務範圍與功能以及城市等級提高的基本條件

通過對德國城市分佈案例的學習,總結歸納出不同等級城市分佈規律

通過城市六邊形理論的學習,學會分析城市居民點佈局等現實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對我國不同等級城市(經濟、人口、交通、服務種類)等相關資料的蒐集,讓學生關心我國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重點:不同等級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服務功能

難點:城市六邊形服務嵌套理論及運用

二.説教法

案例分析、讀圖分析、對比法

課件多媒體

教材圖2.11、2.12、2.13、2.14、2.15 和2.16

三.説學法

1.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問題進而引入課堂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通過活動串接各部分,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通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

四. 説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通過問卷調查創設情境引入教學:[問卷調查]把商店規模類比為不同等級城市,通過調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並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級”的.學習內容。

在購買以下物品時,你會選擇怎樣規模的商店?

①紙、米、筆等日常用品 ②彩電、冰箱等生活用品 ③高檔服裝、數碼產品

同樣城市等級也如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設計意圖:通過調查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慾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2. 活動設計

通過課本活動:完成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的學習。

棗強鎮居民日常選擇問題,和開始問卷調查實質一樣,但具體用途卻不同,因而更具有簡單可操作性。

◆設計意圖:簡單的活動,不同的效果,讓學生了解知識,更貼近實際生活的學習,讓學生學習更主動更具有教育性。

3、活動設計:荷蘭圩田居民點的設置問題

請同學們閲讀課本案例三,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荷蘭圩田居民點的設置問題。

問題:(1)A 、B、C等級為何要這樣設置?(2)位置選擇為何將高一級的設在低一級居民點的中央?

◆設計意圖:理論聯繫實際,通過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將所學用於現實問題的解決,讓學習融會貫通。

4、作業佈置:用學會的方法為所在城市的升級提供相應的規劃

◆設計意圖:理論聯繫實際,突出重點,貫穿應用。

五. 説板書設計

板書按照知識內在聯繫設計,易於學生把握知識結構,便於深入瞭解記憶。

知識發生線索:城市不同人口規模不同等級城市服務功能中心地理論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二、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三、城市空間組合的等級體系

1、不同等級城市空間分佈

2、中心地理論

説課稿 篇8

一、教學重點的定位

説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身邊的強者,收集名人自強的事蹟和名言,做到心中有榜樣,並以此激勵自己做生活的強者,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

(二)能力目標

能夠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通到的困難和問題,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三)知識目標

知道學習和生活中會有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

説教學重點:

“知道遇到困難時,只要不輕言放棄,想辦法去克服,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強者。”這是本課的重點。本課重點體現在課程內容標準“不畏困難和挫折,努力向上,積極生活的理念,引導兒童珍愛自己,學習做生活的強者”。 從本課教材來看,本課由感受“強者”精神、深入瞭解“強者”所具有的精神、學習做“強者”的行為引導等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課件應出示相關教材圖片),教材三個方面的主題部分都是圍繞我們這一教學重點採取層層遞進方式設計的。

説教學難點:

讓學生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講,讓他們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就能做到是很難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練。

二、教學重點的分析

本課教材側重體現課程標準“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成為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課標角度)。

教師用書對本單元教學目標明確指出,“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別人寬容。”這是本單元第一課的教學重點;“體會殘疾人羣生活的艱辛,瞭解社會對殘障等弱勢人羣的關懷,反省自己的行為,尊重、關愛、幫助他們。”這是本單元第二課的教學重點;“知道遇到困難時,只要不輕言放棄,想辦法去克服,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強者。” 這是本課的重點(本單元目標的角度)。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説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教育心理學角度)。從當前四年級的學生狀況來看,很多學生知道生活和學習中會有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遇到困難,想辦法去克服卻缺乏體驗,因此,幫助學生通過具體事例的學習,感受並瞭解強者的精神,學習做一個生活的強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從學生實際的角度)

三、説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與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與過程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實施:

(一)我們擬通過環節一,讓學生感受“強者”精神。

我們先出示《美哉,英雄少年》這首詩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接着播放“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頒獎晚會和北京殘疾人奧運會開幕式及運動員奮力拼搏的視頻片段,展示更多強者的事蹟和精神。

(設計理念:通過該環節,使大家在反覆朗誦中更深刻地感受到英雄少年在大災面前自強不息的強者精神,並讓學生在情景、事蹟、行動中體驗“強者”精神和品質,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強者”的可敬,可貴!)

(二)我們擬通過環節二、讓學生深入瞭解“強者”精神。

我們首先讓學生閲讀書中材料“因為我是班長“和“病房裏的小小志願者”;

接着讓學生説説還了解到哪些“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的事蹟,並從他們的身上,你怎樣理解“做生活強者”的意義;最後分小組介紹自己課前收集到的身邊強者的事蹟,每小組再推選一名代表發言,説説從這些身邊的強者的故事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設計理念:讓學生通過具體事例的學習,感受和學習強者的精神品質,深入瞭解“強者”所具有的精神品質。)

(二)我們擬通過環節三、讓學生學習做“強者”的行為引導。

我們先讓學生閲讀書中13頁的三份材料,説説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麼;接着讓學生説説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打算怎樣學習英雄和楷模的優秀品質;最後完成計劃書,設計自己也要成為強者的方向。

(設計理念:通過事例和學生的實際,使學生能積極面對、努力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增強做生活強者的信心和行為能力。)

四、課後延伸:

最後,我們佈置學生課外收集古今中外有關堅強勇敢、自強不息、奮力進取的名言警句進行課後延伸,把重點落實到平時的生活中,努力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內化成學生的實際行動,提升學生的理性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