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説課稿集錦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62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説課稿集錦八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學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於以上理念,我們應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數學中獲取數學經驗。

二、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垂直關係。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問題及作平行線的問題,而對課本中垂直線段、點到直線的距離、平行線間的距離、畫長方形等知識留在後面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和平行關係,瞭解互相垂直的概念;認識垂線、垂足;認識平行線。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創造一組平行線。

思維與發展目標: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空間觀念。

情感與態度目標: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 學 重 點: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垂直關係,認識兩線平行、垂直。

教 學 難 點: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創造一組平行線和兩線垂直。

根據教學理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情境、實踐探索與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課的教學策略。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

設疑激情:在導課中讓學生隨意擺倆根小棒,將其位置情況收集,讓學生分類。

引導探索: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理解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的位置情況有相交、平行兩種,垂直屬於相交中的特殊情況。讓學生通過自主操作、交流,掌握作一組平行線的方法。

應用提高: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線,體會平行線在生活中的作用。

交流評價: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各小組交流一下你有什麼收穫、感想,你的表現如何,並且把你的收穫和感想告訴大家。

四、説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情

1、學生隨意擺兩根小棒,並用直線表示小棒畫出小棒的位置情況。(學生畫的都是兩條直線不同位置情況,突出教學目標:研究的是兩條直線,

3、出示兩根小棒:質疑:這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嗎?鼓勵學生擺出不在同一平面內的情況,再問:這兩條直線還在同一平面內嗎?

4、聯繫生活:你能在教室裏找到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嗎?

5、明確學習目標: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二)引導探索

1、 認識垂直

(1) 分類:課件出示9組兩條直線的情況,請根據直線的位置特點分類,並説説分類的'原因。引出垂直、平行。

(2)識記:怎樣的兩條相交的線叫互相垂直?什麼是垂足?什麼是垂線?

2、 認識平行

(1)引出平行: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補充板書並引出課題:垂直與平行〉。

讓學生説説1-4組哪兩條直線互相平行?並説出誰是誰的平行線。

(2)(課件出示):説出各圖形中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幾組平行線段?

(3)(課件出示):生活中你見過互相平行的線嗎?找一找?

(4)你能舉例説説生活中你見過互相平行的線嗎?

(三)應用提高

1、作一組平行線。請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作一組平行線。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2、集體交流:

擺:利用兩根小棒擺出一組平行線。

a. 指名學生在黑板上擺。

b. 出示一張畫有幾組平行線的紙,讓學生在紙上擺小棒。

c.利用這張紙上的平行線:你能找出幾組平行線,你能有次序的找嗎?

折:將紙對摺形成平行線。

畫:在有條紋的數學本上畫出一組平行線。

看:出示生活中的相關圖例,並要求找出其平行與垂直。

(四)交流評價:各小組交流一下你的表現如何,並且把你的收穫和感想告訴大家。

説課稿 篇2

今天我所上的是第二課時。本課是學習新大綱感悟新大綱的基礎上設計的。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一、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充滿激,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從而產生對梅花魂的理解,體會華僑的愛國之情。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比如在這堂課中,在最後學完課文,我問道:“對於這樣一個思念祖國的華僑老人,此刻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梅花魂》的教學後,我讓學生欣賞《鄉愁》,引領學生閲讀現代和古代詩人所作的幾首詩歌,一方面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思鄉之情,離別之情的詩歌,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這一課講述的是華僑老人的思鄉之情,愛國之情。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回憶寫梅花的詩,展示梅花圖片,而後,我便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徵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層層引出。並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託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的倒數第四段,字裏行間都滲透出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與喜愛,同時也是要求背誦的段落。在品味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我設計了一個填空練習,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也把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了。

3、把別人的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早上好!首先非常感謝各位老師今天來我們學校參加本次研討活動。這次是我們區國小品德“推進課堂轉型”專題研討活動,要體現的是“以生為本,學為中心;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育理念。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負責向各位老師呈現一堂課,這堂課是是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三課《美好的家園》,本單元的主題是生命和環境教育,引導學生過有愛心、負責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前兩課分別是《美麗的大自然》和《動物、植物和我們》。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神奇,激發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之情,體驗了生命的巧妙與神聖,培養了他們珍愛生命的意識和能力。《美好的家園》是第三課,包括家在自然中、保護家園和心中的家園三部分,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課時,主要包括家在自然中和保護家園兩部分。

下面,我主要談談我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思路:

首先,尋找“學為中心”課堂的呈現點。

第一,到底這堂課我要呈現給各位老師的是什麼內容,涉及哪些方面。在第二個環節環保大討論中,談到破壞環境的不良現象,破壞環境的現象有很多,在這裏,我主要預設了四種跟生活比較貼近的,學生容易想到的現象,也是比較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分別是:垃圾污染、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和破壞綠化。其中我重點關注的是廢水污染,這樣就使內容既豐富又有側重,在這裏我還結合了近期比較熱門的黃浦江死豬事件,通過播放一段視頻的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廢水污染對環境的破壞。

第二,以學生個性特點,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方式來多形式的呈現學習成果。課前我下發了一張調查表,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自己去搜集材料,在調查表上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1、你發現你身邊有哪些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2、你們小組準備重點研究哪種污染。這樣的形式培養了學生蒐集材料的能力和小組分工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通過四人小組討論讓他們自主的選擇學習的內容,這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先四人小組討論,在討論前明確四人小組討論要求,這樣待會討論的時候學生就會更加有目的性,討論也會更加有效。討論完以後讓小組派代表來介紹他們蒐集到的資料,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他們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上來。而老師在這裏就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主要還是讓學生自己上來説來表達,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

其次,確定“學為中心”課堂落腳點(預期目標)

第一,是要讓學生感受到環境的破壞。在導入部分,我採用的是圖片的形式,用一組嘉興南湖等地的風景圖和兩張班級學生個人的照片並配上音樂,這樣的形式能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用嘉興本地的照片和學生自己的照片也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後定格在美好的畫面中。第一板塊主要是用畫面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快樂與美麗,引發他們對美好自然的嚮往。在第二個環節環保大討論中,學生呈現的各種破壞環境的圖片文字,老師呈現的破壞環境的圖片和之前美好家園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種巨大的反差中引發學生對生態環境的思考,相信這樣大量的圖片和文字應該能讓學生感受到環境污染給我們家園造成的破壞。接着我又設計了一個拓展想象: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會變成什麼樣?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破壞環境帶來的巨大危害,激發他們要保護環境的強烈願望。

第二,讓學生在心中埋下一顆美好的種子。

之前這些大量的破壞環境的照片相信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視覺衝擊,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更加激發了他們要保護環境的願望。在環保加油站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説説你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並且用約定的形式讓學生寫下來,並上來貼,讓學生感受到只要我們從小事做起,不扔一張垃圾,不亂踩草坪、不隨地吐痰等等,我們的家園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在他們幼小的心中埋下一顆美好的種子。

最後,力展“學為中心”課堂新特點。

第一,是教的緯度。這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教師在整個課堂上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和活動參與者的身份,當然必要時應該起到主導作用。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是創設了一個大的情境:以羊村長和羊兒們要到嘉興來尋找合適居住的.地方入住為載體,一步步展開教學,先是他們發現這裏有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然後聽了同學們課前蒐集到的資料彙報,有點擔心了,猶豫着要不要留下來,後來聽了同學們為他們規劃的美好家園,看了同學的承諾最終決定留下來。這樣的情境創設比較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能夠在輕鬆愉悦的情境中進入課堂。教師在這裏主要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而學習的主動權始終在學生手裏。

第二,是學的緯度。這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年齡特點,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在這堂課的設計中,主要體現在課前由學生自主選擇要研究的污染項目蒐集材料,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另外,在規劃心目中美好的家園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心目中美好的家園,這也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關於這堂課的思考,非常簡單,可能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包括在整個試教以及磨課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困惑:比如,環保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低段可以上,高段也可以上,那麼到底上到什麼樣的程度是真正符合二年級學生的,還有在大量的資料中,如何取捨也是我比較困惑的。

在這裏,我還想感謝一下我們品德教研組,特別是周老師和沈老師,她們一直陪着我走過來,感謝你們在試教過程中給予我的寶貴意見以及勇氣和信心。是你們的點點滴滴的給予,讓我在這個忽冷忽熱的春天裏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暖意。也要感謝凌老師在磨課過程中給我的寶貴的意見和指導。

最後,至於這堂課最終呈現的效果如何。待會請各位老師看了以後,能給我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在座各位應該都是我的前輩,在品德教學方面都有比較有經驗,希望能給我待會的這堂課把把脈,提出一些好的建議,我一定會虛心接受。謝謝!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 (敬禮) 我是03號考生。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體育與健康》7-9年級 全一冊第一章第一節人體與運動

針對本課內容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即説教材 説教法 説學情 説學法 説教學程序設計 説反思

一説教材

1教才分析:本節課是體育理論課由於受到客觀條件限制,學生學起來相對比較枯燥。根據新課標要求我通過引導學生動腦想一想,動手試一試,動口説一説。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由動而樂、在樂中學。

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中“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圍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1) 初步瞭解人體的運動系統

(2) 知道骨骼、關節和肌肉是如何使人體運動的

(3)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重難點的設定: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定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人體是如何運動的.。難點是:讓學生知道關節、骨骼、肌肉在運動中的關係。

二學情與教法

國中學生年齡比較小,理解能力較差,並且又特別活潑好動。因此我在教學中在主要採用多媒體教學 其中交叉運用分組討論法、引導提示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目標。

三説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 啟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自學的同時,相互溝通交流,討論探究。在結合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評價,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創新意識。

四 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 導入部分3分鐘:首先引導同學們觀看健美運動員健碩的肌肉,籃球運動員普遍擁有的高大雄健的體魄;模特和體操運動員的體形之後。向大家提出問題:你希望自己擁有健美的體形嗎?毫無疑問,每個同學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讓人羨慕的美的身體形態。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瞭解我們的身體。(繼續提起學生的興趣)

二、導入新課:人體與運動30分鐘

從而導入新課的學習:首先我向學生簡單講解人體的運動系統的組成。其中包括骨骼、關節和肌肉。接下來我向學生展示大大的全身骨骼和全身肌肉圖片。讓學生分組討論研究,找到自己相應的骨骼和肌肉。接着繼續引導設疑:我們看到骨與骨是一部分與一部分連接起來的,那麼連接骨與骨之間部位的叫是什麼?他們都有什麼特點呢?從而引出關節及關節的類型,教師首先講解關節類型及特點,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並討論:我們身上那些是球窩關節?哪些是滑車關節?哪些又是微動關節呢?

接着是突破難點的教學:引導學生自己動手並討論“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的關係?”教師進行巡迴指導,最後歸納總結。

我在這裏主要通過運用多媒體貫穿整個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活躍,知識得到鞏固。通過自己動手激發學生快樂的情緒,產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由動而樂,在樂中學。雖然學生一時回答的不準確,不過,學生不斷的在“動”中學習,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在快樂中喜歡這門課。

六、課外作業:踢足球時 打籃球時、跑步時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的關係?讓學生自主原則一種進行分析。

我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佈置一定的課外作業給學生自由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分析簡單的體育技能動作。

七、預計課的效果

學生學習興趣較高,課堂氣氛活躍,真正做到“動中學,學中動”較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八、 板書設計:

1、運動系統的組成:

(1) 骨骼:

(2) 肌肉:

(3) 關節:

2、骨骼: 出示全身骨骼圖片。

3、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圖片和肌肉類型圖片。

4、關節:關節的類型:

自己動手並討論:我們身上哪些是球窩關節、哪些是滑車關節、哪些是微動關節。

*自己動手並討論: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的關係?

説課稿 篇5

一、課引:喚醒學生對風箏的直接體驗

1、師: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看到天上五顏六色的風箏有什麼感受呢?

生雜:很高興,很快樂,想和風箏一起飛。

師:總之,同學們看到風箏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個人看到風箏,湧起的感覺卻和我們完全不一樣,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翻開課文風箏,讓我們一起去尋找原因。

二、感知課文、學習詞語

1、請同學們自由的把課文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做兩件事:畫出魯迅先生和我們不一樣感受的詞語;畫出你認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會讀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詞語。

2、劃出你覺得重要的詞語,或你覺得不會讀不會寫的生字是哪些?讀完後自由寫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詞下加點。不懂的詞語打問號。

(生自由讀書,5分鐘後六七個學生自由到黑板上寫生字詞。有以下這些生字詞,老師重點給加點字正音。)

瑟縮發見苦心孤詣嫌惡憔悴肅殺?丫杈

師:“肅殺”是什麼意思?

生1:很冷

師:聯繫課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氣寒冷。

師:這位同學能很快的解決生字詞很好啊。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三、把握情感基調

3、師:剛才大家通過主動的努力,把自己不會地學會了,很好。接下來我們來思考一下中年的魯迅看到放風箏時的感受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

生1:嫌惡

師:那是他小時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後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風箏的感受)

生2:驚異和悲哀

4、師:他看到風箏為什麼“驚異”?誰能告訴我?

生1:因為做了對不起弟弟的事。

師:那是因為弟弟的原因。

生2:因為弟弟很喜歡風箏,而我又不許他放,看到風箏感到驚異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風箏

師:故鄉的風箏是在春二月時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風箏了,感到驚異。(好的,這個問題我們先談到這裏)

5、師:那麼“悲哀”從何而來呢?

生1:小兄弟嚮往風箏,而我卻不許他放,將風箏折斷了,扔在地上,後來知道了玩是兒童最正當遊戲。

師:事情緣於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具體的事件是什麼?

生2:小時候踩壞了弟弟的風箏。

6、師: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小時候這件事。課文應該在③④兩段。弟弟喜歡風箏嗎?哪些詞語寫出了弟弟是很喜歡風箏的,抓住詞語説。

生1:幾乎、跳躍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將這幾句話朗讀一下)

7、師:弟弟對風箏不只是喜歡,而且是入迷了。那麼我喜歡風箏嗎?

生齊:不喜歡。

師:從哪裏看出來。

生1:我不但不愛,而且嫌惡。

師:“嫌惡”是什麼意思?

生2:討厭,厭惡

師:他為什麼嫌惡風箏?

生3:他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玩的。

師:在我看來,有出息的孩子應該做什麼?

生4:愛學習,有知識

生5:將讀書和玩樂相結合才好。

生6: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

師:做風箏不是體力和腦力勞動結合的嗎?

生6:讀書和玩樂要兩不誤

生7:半天讀書,半天玩。

師:這是小時候魯迅的想法嗎?

生:不是,

師:這對中年以後的魯迅來説就合適了。小時候的魯迅則認為玩風箏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該做的事呢?

生齊:不是。

8、師: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應該去做有意義的事。所以他發現弟弟做風箏時,他是怎麼做的?

生1:毫不猶豫的踩破了。

師:他抓斷了風箏的翅骨,踏扁了風箏。做這件事時他的神態是怎樣的?

生齊:憤努的。

師:你對“憤怒”是怎麼理解的?

生2:哥哥你這樣弄壞了我的風箏,……????

師:哦,你用了情景式來回答,很好,那現在我們換一種説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風箏的時候邊踩會邊怎麼説?

生3:你揹着我做這樣的事,氣死我了。

生4: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讀書,竟在這裏做這玩意。

師:是啊,哥哥對弟弟是滿懷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揹着他做風箏。他很憤怒。應該説他當時是為弟弟好。這種憤怒你能理解嗎?有時我們爸爸媽媽也會因我們的什麼事生氣,甚至打我們,其實也是為我們好,你們能理解嗎?

9、師:哥哥推門而入,粗暴地將風箏踩扁,弟弟的神態是怎麼樣的?

生雜:驚惶、失了色瑟縮着、絕望

師:此時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會怎麼説?用合適的表情,語氣説説看。

師:哥哥你真壞,為什麼踩壞我的風箏?(口氣很憤怒)是不是這樣?

生雜:不是

生1:你為什麼弄壞我的風箏?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對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師:我知道錯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讓我做一次吧。

師:祈求哥哥。

生4:今後我一定好好讀書,再也不敢做了。

師:弟弟的反抗有沒有。

生雜:沒有

師:祈求有沒有?(學生思考)

生5:他以後想也不敢想了。

師:沒有乞求,更加沒有反抗,弟弟知錯了。哥哥認為自己做對了,得到了完全的勝利,而留給弟弟的是絕望。做風箏這種想法被哥哥給……我們用文中的一個詞語説。

生6:肅殺

師:應該是……

生雜:是“虐殺“

10、師:弟弟知錯了,哥哥自以為正確的得到了完全的勝利,那麼這件事到底誰對誰錯呢?二十年後再來看一下風箏之事,他還憤怒嗎?

生1:是悲哀,他知錯了。

生2:是懊悔

師:誰告訴他的?他怎麼知道錯了?書上哪個句子?

生齊:“遊戲是兒童……”

師:看到一本外國的書,知道自己錯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對弟弟的精神虐殺。

所以他想補過,設想了哪兩種補過的方法,可能實現嗎、

生3:送他風箏和他一起放風箏。

師:可能嗎?

生齊:不可能。

師:是啊,不可能了,因為我們都已經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種辦法呢?

生4:請求他寬恕。

師:行嗎?

生4:不行,弟弟説忘了。

師:哥哥知道自己做錯了,總是想着補過,弟弟卻已經不記得了。

11、師:哥哥其實是希望弟弟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師:是希望他記得這件事還是希望他忘了這件事呢?

生:希望他記得這件事。

師:為什麼希望弟弟記得呢?

生2:非常慚愧,對不起弟弟,弟弟罵他打他,他也會舒服些。

生3:弟弟説不記得了,他心裏的石頭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記得的話,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師:(在玩這件事上)弟弟會用什麼態度對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會讓孩子玩了。(可追問為什麼?因為他也從哥哥的行為裏知道了,風箏是最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師:如果他還記得又會怎樣?

生6:他就會讓孩子玩

師:是啊,他是多麼希望弟弟能記得這件事,即便是記恨他,責怪他也沒有關係。可是現在弟弟是全然忘卻了,假如他以後又發現他的孩子做這樣的事,他會怎樣呢?

生雜:不許他放。

師:哥哥為了愛不讓弟弟放風箏,二十年後知道自己錯了,哥哥醒悟了,對哥哥來説弟弟醒悟了嗎?

生雜:沒有

師:哥哥的感受怎樣?

生:我的心一直沉着,沉着

師:沉着可以換一個什麼詞呢?

生7:難受,感到悲哀

12、師:我悲哀的是什麼呢?

生1:因為我對不起弟弟,他卻忘了,感到悲哀。

師:為誰而悲哀?

生2:為弟弟而悲哀,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為弟弟的小時候感到悲哀。

師:為弟弟小時候的沒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為小時候自己弄壞了風箏感到悲哀

師:為自己的年幼無知感到悲哀。

生5:沒有正確理解“遊戲是兒童……”而悲哀。

生6:為小時候我把錯誤的觀念傳給了弟弟而悲哀。

13、師:認為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這種認識是與生俱來的嗎?是不是一生下來他就這麼認為的呢?

生1:是大人教給他的

生2:是父母教給他的。

生3:也許有光玩而荒廢了沉重的人身上啟發的。

師:有這麼些人光玩而沒有處理好玩和學習的關係

生4:是他看書知道的。

師:(什麼書?是中國的書還是外國的書?)書上的知識是怎麼來的?

生:是前人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師:恩,書上的知識是前人經驗的總結,一直傳到我這裏都認為玩風箏是沒出息的。如果我不覺醒,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會被扼殺啊!這種錯誤的想法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在這樣接受的,整個社會推而廣之。不醒悟的是不是隻有我弟弟呢?(整個社會都這麼沉浸在錯誤的認識中,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會很多的`人

師:本文小故事卻提示了一個大道理。為堅持錯誤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還有很多人還沒有覺悟,很多人還沒有覺醒,只有魯迅覺醒了。(寫下了這篇文章,以喚醒他人)

師:下面我們看課文。“……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吧。”讀一讀這個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寬恕了他,他的心寬鬆得了嗎?

生雜:寬鬆不了

師:所以在文章結尾他説:“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把“四面”兩個字划起來。這裏的“四面”指的是什麼?

生雜:是整個社會

師:“寒威和冷氣”呢?

生:指的也就是無盡的悲哀。

師:我除了為弟弟悲哀,為自己悲哀外,他還為什麼悲哀呢?

生:為整個社會中不覺悟的人悲哀。

師:我們每個家庭都有親情,可有時我們會因為“愛”而做了一些傷害別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親人)。有時候我們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他們,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想錯,做錯,但我們不能把錯誤的認識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要反思他們行為。我們的父母也很愛我們,(有時也會和我們產生矛盾),一方面我們要理解父母(因為愛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反思父母的行為。找機會和父母溝通。這就是這節課我們得到的啟示。

進教室之前我沒想到課會上的如此順利,但走出教室後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鐘的時間裏,我帶着學生感受到了魯迅那如父親般的兄長之愛,也體會到了他作為一個清醒者對國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傷,可以説,無論是愛的主題還是對國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課中都達到了,回過頭去再來審視這堂課,我覺的課堂目標的達成得益於對小時候踩壞風箏事件的精細分析,正是有了對那件事深入細緻的分析,所以後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另外,即時敏鋭的抓住課堂生成也是本課得以完成的關鍵,我感覺本文處理的較好的生成資源有如下幾處:當要求學生回答對“憤怒”的理解時,有個學生採用了情景式來回答,我馬上就調整了我的問題,讓學生進入情景來回答;第二處是在回答“魯迅是希望弟弟忘記這件事還是希望他記得這件事”時,有學生説“如果他記得的話,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對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説事呢?他記得與不記得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就是兩種不同的思想嗎?而且這還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傳有關係呢,所以就抓住這個細節做了一點文章,最終學生也明白了錯誤思想代代相傳的可怕性。③還有探究錯誤的教育觀念是怎麼來的問題,也是課堂生成的,就感覺課上到了那裏,順理成章的就出來了這個問題,必須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學生的反應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障礙,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是從大人們那裏學來的,然後再聯繫前面的孩子,代代相傳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複印證。學生對於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夠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了。

一直以來,我包括還有很多的老師可能都責怪過編寫文章的那些專家,把〈風箏〉編進七年級的課文不是難為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嗎?可是現在當我順利的上完這篇文章後才發現,其實這樣的內容學生能接受,只不過是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帶着學生去理解和接受,過去的課堂失敗是因為我並沒有象現在這樣深思熟慮的來思考過課堂設計,也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麼樣的問題是學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話,因為害怕,連腦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象這次對待〈風箏〉一樣,對有難度和有爭議的文章多一些討論和爭議,多一些想法和嘗試,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象春天一樣,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內容是八年級物理《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第一章、第一節。它不僅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在整本教科書,乃至整個國中物理教學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新教材改變了原有的教材結構,把聲現象放在教材的最前面,是因為聲的知識更能吸引學生。本節內容和生活社會聯繫緊密,便於循序漸進地安排多種探究活動。又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本課內容的教學目標

新教材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因此我想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科學內容的學習,又要重視科學探究的學習,同時還要強調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我確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4)知道聲音是一種波,叫聲波;知道聲音具有能量叫聲能。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生活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它同學合作的意識。

(三)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知識重點是: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

教學難點是:

1.聲音是一種波。

2.如何引導和調控好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和學習討論活動?

3.如何應對學生在討論題、探究題中作出的各種回答?

二、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説明

本課的課題定為《聲是什麼》,一開始就引發同學們去思考、去探究。

可見新教材十分強調學生的探究活動,把科學探究的學習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學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究。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科學知識,還可以體驗科學的過程,瞭解科學的方法,可以受到科學價值觀的薰陶。

為此,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了國中物理“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其模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把自己當作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通過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策略。整個教學以實驗為基礎,以探究求知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觀察、動手,動腦能力為目標,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得知識。該模式的精髓是:讓學生作為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參與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其操作程序可分為啟發質疑—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四個程序。它以布魯納的認識發現論為理論依據。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類似於人類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學的方法應當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回答他們自己的疑問,解決他們自己形成的問題,學生應當憑藉發現法去探求知識的奧祕,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本課的教學我採用了二級探究的方式。1、本課在課堂結構上主要設計成四大板塊,即: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實驗探索、進行新課;複習小結,鞏固提高和課外實踐、拓展延伸。與“實驗探究”教學模式相吻合。2、對於新課的兩個知識重點的教學我也都採用了“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一開始教師讓學生觀看北京奧申委在莫斯科申辦奧運會時播放的申奧宣傳片錄像片段,並提請學生特別注意其中美妙的聲音,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其中美妙的畫音效果能使學生得到美的感受。同時因為申奧的成功也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再結合講解本章引言“奇特的聲音”,使學生帶着疑問、好奇和經驗走進了奇特的聲世界,也走進了新教材,走進了物理新天地。

(二)實驗探究,進行新課

1.第一次實驗探究:探究聲音的產生

學和教的方式的更新是新課程發生的主要變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綜合的學習方式是各種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因此,教師首先提問:“用一張紙或一根橡皮筋,一個筆帽,一杯水或身邊的其它東西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這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與眾不同?”很快又能喚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慾望,促進學生的思維。同時採用的器材都是身邊的物體,這又拉近了物理和實際生活的距離。學生上台演示,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興趣,同時獲得了學習的自信心,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再進一步質疑:“上述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又把學生從感性認識引入到了理性的思考。為了引導學生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一科學結論,我設計了“用小錘敲擊音叉,靠近音叉的通草球被彈起,然後用手抓住叉股,聲音停止。”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思考。並讓學生將手指放在喉嚨發聲處;使發聲的音叉觸及面頰來感受發聲物體的振動,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歸納總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科學結論後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投影提問:“什麼是聲源?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源嗎?”指導學生自己閲讀,尋找答案。最後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分別舉出利用固體、液體、氣體作為聲源的例子,促進了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發展,加強了物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考慮到在舉例的過程中氣體作為聲源的例子相對比較難找,教師可以補充介紹笛子發出聲音是由於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等實例。

2.第二次實驗探究:探究聲音的傳播

學習的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它要求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在重視直接經驗的同時,要自己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在體驗的過程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在探究聲音的傳播時,我仍然採用了“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仍然按照啟發質疑,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四個程序進行。但在具體的實驗探究的方法應用上與前面又有很大的不同。我一開始首先啟發質疑:“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那麼聲音是怎樣從發聲物體傳播到遠處的呢?”在提出問題後,教師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先引導他們通過與“火車從車站到遠方需要鐵軌”;“自來水從水廠到用户需要水管”等現象進行類比,猜想聲音的傳播是否需要物質。先猜想假設,後通過實驗來驗證,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接着指導學生自己閲讀“用鉛筆敲擊衣架的二個實驗”,並思考“在兩種情況下是否都能聽到敲擊衣架的聲音?”。對於第二種情況憑生活經驗許多同學會認為因為堵住了耳朵,不可能聽到聲音。這必將引起同學們激烈的爭論,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此時再讓學生合作進行實驗探究,並在實踐中得出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必將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體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同時產生探究新知識的強烈慾望。在實驗成功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思考兩次響聲是在什麼物質中傳播的?自然水到渠成。固體和氣體能傳聲學生有着較豐富的感性認識。聲音能否在液體中傳播,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首先讓他們猜想聲音是否能在液體中傳播,然後提供器材,讓他們利用這些器材自己設計實驗,進行探究。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同時也教給了學生一種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得出正確的結論基礎上,再來分析課本上魚缸中的水傳聲的實驗則變得輕而易舉。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我採用了教師演示的教學方法,隨着瓶內空氣被抽得越來越少,手機的鈴聲越來越弱,最後幾乎聽不到,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這樣學生又獲得了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即科學推理。在前面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歸納總結就不難得出: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科學結論。

拓展延伸部分,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問題1.你能想出哪些實驗或事實支持上述結論?學生回答後教師可補充一些例子。例子可以引用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成語典故“伏地聽聲”等來整合學科間知識的橫向聯繫。用釣魚時必須保持安靜等例子使學生覺得物理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習熱情。也可介紹貝多芬耳聾後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故事。在講解物理學道理的同時,要求學生學習貝多芬為藝術和科學獻身的精神。問題2.一根長空心管一端用鐵錘敲打一下,在另一端能聽到幾次響聲?若想聽到三次響聲,你有什麼辦法?該題既能鞏固新知識,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3.“聲音是一種波”,“聲音具有能量”雖不是本課的知識重點,但它們在本書中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了物理課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加強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聯繫,有利於使學生獲得對自然界更本質的認識,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聲音是一種波”是本課的一個知識難點,但教學中不必作過深的要求。

這兩部分的內容從教學手段來説,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學,輔以一定的講解和演示。使學生對“聲是什麼”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

(三)複習小結、鞏固提高

新授知識結束後,我們指定學生小結本課知識內容。並提問:“通過本課學習,你得到了哪些啟發?”讓學生談感受和收穫,有利於培養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加深對科學探究的新的認識。接着討論課本後(1)(2)(3)三道習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知識得到了鞏固,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課後讓學生收集有關利用聲能的裝置和資料,並與同伴交流。使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拓寬了學生活動空間和知識領域。加強科學和生活社會的聯繫,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三、訓練安排和板書設計

本課的訓練設計主要穿插在探究活動的全過程中,最後進行復習小結,鞏固提高。從內容上圍繞重點鞏固新知,從層次上逐層深化,拾級而上。既重視知識的鞏固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訓練和學習方法的訓練。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和集中反映。本課板書的內容除課題外,是教材的四部分知識要點,即: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聲音的傳播需物質,在真空中不能傳播。3.聲音是一種波,叫聲波。4.聲音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聲能。這樣把知識的 “序”和要點全部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地位:本節內容由兩部分組成:個人數字化信息資源及管理實例。這些內容既是對前一節學生形成信息資源標準思想的實踐,又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是為後續數據庫管理思想作下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當前個人數字化信息資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普遍性,信息資源分類管理辦法和數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和學生自己的實際操作,讓學生了解個人數字化信息資源的分類和掌握數字化資源、管理工具的使用。

(3)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信息資源管理的思想,合理選擇工具管理個人學習、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資源,體驗與自己相關的各種活動中所涉及的個人信息資源管理的意義,養成良好的信息資源管理習慣。

3、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信息資源分類管理方法和和標準化思想的理解,能獨立地選擇個人數字化信息資源的管理方法。

4、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將個人數字信息資源管理方法應用到生活中的意識,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二、 説媒體

1、多媒體網絡教室 教學課件大量的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數字化信息資源

2、對象:高一學生在前面六章的學習實踐中已積澱了基本的信息素養:如什麼是信息、信息的獲取、加工、傳輸、處理等基本技能,也掌握了與此相關的一些方法,但在學習及生活中,對生成的個人數字化信息資源的存放隨意性較大,尤其在管理時還缺少方法,從這個角度講,學生有對信息化資源管理的需求,只是管理意識較淡薄。

3、時間:45分鐘

三、説教學方法

1、教法:根據本課的內容,我選擇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法即創設情境將學生置身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中去,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意識;

(2)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即化解難點,突出重點,由淺入深,逐層遞進,分層教學。

(3)演示法教學即通過教師的'現場操作講解,讓學生掌握信息資源分類管理方法和數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學法

(1)動手實踐即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能獨立思考、實踐操作;

(2)討論法即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能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解決;

(3)自主探究法即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對信息分類整理的思想;

四、説教學思路和過程(分五個步驟)

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時間:2分鐘

升入高中以來,與國中最大的不同:一是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做出計劃安排,二是學校對於學生學業進行非常詳細的科學評估,學校對學生如何評價?學生在校的各種學習表現是如何管理的?(通過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這些繁雜的不同種類的信息如何管理?為下面的學習任務的開展埋下伏筆)

2、分析問題 明確任務 時間:3分鐘

針對上述問題,師生共同進行探討,並提出,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個人數字信息資源非常多,如何將他們分門別類的進行管理也是一種信息技能,這節課,我們將主要研究三類個人信息的管理辦法。(出示任務,呼應教學目標)

3、自主探究,逐步實施

任務一:整理自己的學習文件夾-----資源管理器

要求:將學習文件至少進行兩種不同形式的分類(如按課時分類、按作業主題分類、按作業保存類型分類)

時間:6分鐘

學習指導:利用課前提供的自學指導自主實踐。

應用的技能是:文件及文件夾的創建、移動、複製、粘貼、重命名等基本操作。

此處的可能問題是:學生對文件分類還存在着疑義,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情況進行個別指導。

任務二:從老師提供的日常教學管理表中統計出本期自己作業上交、出勤、課堂表現記錄、加分、提交的研究性學習資料等方面的信息。-------電子表格

要求:選擇自己掌握最好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

時間:15分鐘。

學習指導:教師建議同學們應用EXECL進行統計,如有問題可參閲自學指導,此時教師也根據學生選擇該項工具的多少及出現問題的情況進行統一指導。

應用技能:EXECL的數據的統計、彙總及分類等,是這個環節中的難點,教師可根據情況進行演示指導。

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些學生可能會選擇計算器和手工統計辦法相結合的處理方法,課堂中教師根據問題進行必要的指導。

任務三:分類整理自己機器上收藏夾內的網站。

要求:對照教材,結合資源管理器的操作動手實踐,熟悉收藏夾管理網站的基本方法。將自己收藏的網址按照一定的主題分類。

時間:5分鐘

學習技巧:在收藏夾下進行文件夾的創建,然後進行移動、和文件夾的改名等操作。

目的:通過三個任務的分解,從心理上減輕了學生學習的壓力,給了學生一個學習的抓手,即給學生了目標,又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積極的思考,發展了學生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4、上傳作品 總結方法

時間:8分鐘

要求:讓學生將三類作業抓圖後上傳到教師機。

老師從每組中任選兩個同學的作業進行展示,組織同學對這三種類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進行評價(一突出管理的技能、二是關注學生使用的方法,三是關注學生將個人信息整理後的效果)

通過評價總結出管理的目的和每一種管理方法的特點:教師畫出一個框圖幫助學生梳理學習目標。

目的:通過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目標及自己在本節課發展的狀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總結幫助學生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5、延伸拓展走進生活 時間:6分鐘

本節課,我們獲得了管理個人數字信息的三種方法,他們都是以文件單位進行管理的。我們稱之為文件管理方式。如果全校每位學生的信息我們都需要進行處理,應用這些方法還能有效地解決嗎?還有沒有更好的數據管理方式呢?下一節課的學習將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

目的:與前面情境呼應,讓情境一體化,同時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生活中,掌上電腦已日益成為人們常用的個人信息管理工具,學生對掌上電腦是否瞭解和熟悉?可以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相關資料進行了解,並與學生共同交流。另外,本學期的學習即將結束,我對每一個學生的評價已基本做好,放在班上的博客裏,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登錄並留下給其他同學鼓勵的話,看一看我是怎樣管理班級博客的?下學期,我將博客的管理權限交給學生。

目的:由於本節內容較多,根據學生情況,我做了這樣的處理,起到靈活使用教材的作用。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填未知加數”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第一冊第60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習掌握了1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學好它將為後面繼續學習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及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及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可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如下三點:

1、使學生理解加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義。(智力)

2、會讀含有未知加數的算式,能正確填寫出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數。(智力)

3、初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能力)

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加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義,難點是能正確填寫出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數。

教具、學具準備:例題實物圖、投影片、小棒、花朵葉子圖、算式卡片等。

二、説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強直觀操作的指導,幫助學生在形象生動的鋼筆圖及紅旗圖中掌握填寫未知加數的方法。

2、重視指導學生動手擺小棒、畫紅旗的實際操作能力。

3、做到講練相結合,使學生在不同難度的練習中準確地掌握填寫未知加數的方法,在思維訓練中形成解題的思路。

三、説學法

在引導學生準確掌握填寫未知加數的方法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觀察鋼筆圖及紅旗圖,準確填寫未知加數。

2、動手操作的方法:動手擺小棒,加深理解。

3、概括的方法:在討論、思考中概括歸納出填寫未知加數的方法及解題的思路。

四、教學教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本節課共安排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分別是:複習舊知,作好輔墊;講授新知,內化知識;愉快練習,享受成功;全課小結,佈置作業。下面我就逐個環節詳細講解説明。

(一)、複習舊知,作好輔墊

在此環節,我設計以下習題讓學生完成。

1、看卡片口算下面各題。(此題主要幫助學生複習10以內數加減法)

9 - 6 = 2 + 5 = 10 - 7 = 3 + 6 = 1 + 5 = 5 + 4 =

7 - 7 = 8 - 2 =

2、説出下列各數的組成。

(複習10以內數的組成,因為這是填寫未知加數的依據,利用此題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

3、看圖猜一猜。

出示10個蘋果,用紙片遮住畫線的蘋果,讓學生思考説出遮住蘋果的個數,並讓學生説説是怎樣想的?從而導入新課,利用學過和知識來學習新知識“填寫未知加數”。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猜一猜的練習,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填寫未知加數的思路。)

(二)、講授新知,內化知識(此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我分為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1、指導探索

出示鋼筆盒實物圖,提問:盒子裏裝的是什麼?盒子裏一共能放多少支鋼筆?已經放了多少支鋼筆?還要再放幾支就能把盒子裝滿?讓學生仔細觀察後回答,教師邊根據學生的回答邊講解説明:已經放的7支再加還要放的合起來就是10支,列出算式7 +( )=10 ,教讀7加幾等於10,説明()表示的含義,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小組討論,然後集中發言,看誰能説説7加幾等於10,即()裏應填幾?教師小結:()裏填3,可想:①7再添上3就等於10;②7和3組成10;③7加3等於10;④10減7等於3。板書:7+(3)=10 。(鋼筆圖的教學,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突破難點的關鍵,主要以教師的講解引導為主。通過設疑,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觀察思考回答,培養了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的好習慣;實物投影的教學,形象直觀,符合低年兒童的年齡特徵,更有利於他們對新知的掌握。最後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小組討論再集中發言並説其思考過程,既加深學生對共解題思路的理解,又使得學生有開口訓練的機會。)“填未知加數”説課稿 相關內容:《6和7的認識》教學設計《8和9的認識》教案及後設計課題一認識人民幣(方案B)8和9的加減法教學設計比長短8和9的認識教學設計《數一數》教學反思新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四冊 總複習 綜合資料查看更多>>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案

2、看圖在括號裏填數畫。

出示 6 +()= 8,提問:有幾面?再畫幾面就是8面?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後指名同學上黑板填寫(),畫,並指名同學説説算式所表示的意義及其思考過程。

(此題主要讓學生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鞏固填寫未知加數的方法。)

3、動手操作,加深理解。

為了加深學生對紅旗圖的理解,教師先讓學生在桌上擺4根小棒後想想再擺幾根就是9根小棒?如何列式計算?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擺小棒列含有()的算式,並説其解題思路。

(此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小棒,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創造多種感觀參與學習的機會,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4、看算式直接説出括號裏的數。

此算式可由教師出題指名學生回答,或由學生之間出題互考,如:

2+()= 5 ()+ 4 = 9 3 + ()= 6

(讓學生直接看算式填括號裏的數,由具體到抽象,體現教學過程循序漸進的原則)

(三)、愉快練習,享受成功

教學大綱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的內容應圍繞教學重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既面向全體,又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在“愉快練習,享受成功”中,我設計了看圖填數,“花朵配葉子”的遊戲,小組競賽等練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在既緊張又愉悦的環境中鞏固所學的知識。

1、完成課本p60頁“做一做”第1、2題。

2、“花朵配葉子”的遊戲:給每一朵花選貼一片葉子,使得每片葉子上的兩個數的和等於花中心的數。

3、小組競賽:聽音樂填()裏的數,比比看哪組同學算得又對又快。教師把預先寫好的難易皆有的紙片發給各組同學,要求每人可選做一題,然後放音樂,音樂停,看哪組同學做得又對又快的給予獎勵。

3 +()= 5 ()+ 6 = 9 2 +()= 8 4 +()= 10

1 +()= 5 7 +()= 9 6 +()=10 ()+ 3 = 7

2 + 3 = 4 +() 1 + 6 = 5 +()

(四)、全課小結,佈置作業

小結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綜合概括,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師可通過設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怎樣填寫未知加數?”讓學生小組討論之後,師生共同歸納得出,可通過想:“數的組成”、“直觀看圖”、“10以內的加減法”等方法填寫未知數。

五、教學效果

根據以上的教學安排,預計學生經過學習後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可用練習十一第1、2 題作為作業進行檢測。

六、教學特色

1、實踐與理論,教與學緊密結合,特別重視教師主導作用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2、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既面向全體,又分層次教學,使學生各盡所能,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