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推薦】説課稿範文合集8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説課稿範文合集8篇

説課稿 篇1

教材簡析:

《景陽岡》是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精彩篇章。它通過飲酒、上岡、打虎、下岡幾個片段,刻畫了一個打虎英雄——武松豪放、英武的形象。對於學生而言,武松這個人物並不陌生,武松打虎這個故事也很熟悉,但對於原著中是如何講述的卻並不瞭解。加之這篇文章篇幅較長,讓學生在40分鐘內讀懂文章,並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勢必困難。因此,本課教學目標我們定位在: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把長文讀短,把繁文讀簡的閲讀能力。

2、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武松豪放倔強、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

3、激發學生閲讀名著原文的興趣。

教學設計:

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手段實施教學目標:

一、充分讀文,理清脈絡。

這篇文章節選自原著,學生讀起來勢必會覺得有些生澀。因此,課上我們

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通過閲讀走進文本。在學生能夠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通過“讀後你知道了什麼?”這一中心問題引領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這樣,一篇宂長的文章就在學生的頭腦中轉化成了飲酒、上岡、打虎、下岡幾個主要片段。文章的內容簡化了,學生理解起來也就相對輕鬆了。

二、重點研讀,感知人物形象。

此時,學生在對文章內容已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已經那對一些片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請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細細品味語言,從而更進一步地感知人物形象。

“打虎”是這篇文章的精華部分,會有一大部分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重點研讀這部分內容。抓住描寫老虎和武松行為的.關鍵詞語,體會武松的勇敢機智。然後,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精讀“打虎”這部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討論文章的其他部分與“打虎”的關係,從而幫助學生全面瞭解武松的性格特點。

三、播講評書,內化語言。

通過以上的品讀,武松英武、豪放的形象已經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了。

如果就體會人物特點這個目的來説,我們已經達到了。但是,這篇文章出自名著,是打開學生對《水滸傳》這部名著興趣的一把鑰匙。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內化文章的語言,感受名著的語言魅力。對於這篇文章來説,我覺得它很適合播講評書。於是就像借播講評書這一形式,激發學生迴歸文本的興趣,引領學生內化語言,抒發情感。

教學時,我們可以先播放評書《武松打虎》片段,引導學生感受評書這種藝術形式獨有的韻味,以及播講的獨特方式。然後,請學生以評書的形式試着講一講“打虎”這部分。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練習,再在小組中播講,從他人那裏取長補短。接着,由小組推選代表在班內播講評書,教師和學生提出指導意見。待學生將“打虎”這部分熟練地播講之後,我們還可以請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其他部分用評書的形式播講出來。

四、拓展延伸,閲讀名著。

現在,學生通過播講評書,對原著已經有了興趣。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慾望。如:我們可以在學生興趣正濃之時,請學生看資料袋中的圖片或出示經典章回的題目,向學生介紹:武松只是梁山好漢中的一員水泊梁山的108將可都是了不起的英雄。這108個人,每人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想了解他們嗎?那就讀讀《水滸傳》吧。讀過之後,試着用評書講講他們的故事。

説課稿 篇2

一、 説教材

本節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一)中專題1第三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中的第一節。該節課在學生複習鞏固國中所學物質的分離方法基礎之上,再學習另外兩種分離方法——萃取和分液及層析,並總結出這兩種分離方法的適用範圍,是進行化學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的基礎之一。與其他自然科學相比,化學與實驗的聯繫更為緊密。化學家要研究一種物質,首先考慮的是怎樣從混合物中把這種物質分離出來,怎樣提純這種物質,再進行分析、檢測,研究它的結構、組成。“物質的分離和提純是物質”研究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引入和激發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的第一步,對學生今後學習化學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學目的及確定依據:

一、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學會蒸餾和分餾、萃取和分液、過濾、結晶、層析分離物質等實驗技能

能力培養:通過對國中常見物質分離與提純以及分離提純物質一般方法的複習鞏固,培養學生綜合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驗設計和評價辯析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對物質的分離和提純及提純物質的一般方法的歸納整理,使學生更加熱愛科學、相信科學和崇拜科學,感悟到科學的魅力。

科學品質:通過對物質的分離和提純的一般方法的實驗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優良品質。

科學方法:通過對物質的分離和提純及提純物質的一般方法的實驗探索和總結、運用,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科學方法。

確定依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重、難點:掌握分離物質的原理和方法。

二、説教法

根據教材是主要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學生實驗以及總結深化的特點,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的教學方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使本節課上得有趣、生動和高效,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平時常見的實驗入手,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進行探究總結,再積極發言,調動學生積極性,訓練學習實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本課採用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大教學的容量和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本課所用的教具有:多媒體教室設備,實驗所需的儀器。

教學過程簡述如下:

1.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引入,讓學生回答一些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汽油、柴油、鹽)的來源,從而引入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總結出本課在科學領域中所起的作用,加強學生對本節課的重視程度,激發學習興趣。

2.由於有些物質分離和提純方法在國中已經學過,所以我就以複習已學的知識為過渡,用練習為載體,引導學生回憶已學分離方法及適用範圍,再通過要求學生設計“在硝酸鉀固體和氯化鉀固體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鉀”的實驗方案來練習鞏固已學的分離方法。設計的結果由學生髮言講述、評價,又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評價實驗能力。

3.在學生已熟悉了3 種分離方法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提問(怎樣把溴水中溴和水分離開呢?)。處理該問題我先演示給學生看,然後再讓學生分組進行操作,共同討論比較出這種分離手段又是一種新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萃取和分液,並且得出其適用範圍,在此時我再發問拋出一實驗,讓每位學生自已完成,通過實驗又得出另一種新分離方法——層析。

4.小結與應用

小結出5種分離方法及適用範圍,把學生已發散的思維統一起來,並在此種情況下進行所學知識的應用練習。我是利用選擇一個實驗方案設計來完成的,此實驗(已知氫氧化鎂難溶於水,硫酸鋇既不溶於酸又不溶於水,碳酸鋇可溶於鹽酸不溶於水。現有主要含有硫酸鈉、氯化鎂和泥沙等雜質的粗食鹽,請設計實驗方案,由粗食鹽提純氯化鈉)。通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讓學生知道所學基礎知識點的重要性。

5.最後根據以上的實驗特點,留給學生一課後思考題(在選擇化學試劑時,應遵守哪些原則呢?)讓有能力有興趣的同學繼續進一步深入探討,擴展知識面。使學習有一個延續性。

三、説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會學”是目的,在教學中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在整體上,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學習方法,增加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機會,體現成功感。在學習萃取和層析過程中,我主要是採用實驗法,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還有觀察發現法,將學生置於主體位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探索應用過程。

學法的重點及依據:

觀察、思考、類比、分析、歸納總結等是學法的重點,通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後總結、歸納的知識更易於掌握,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啟發式教學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要求。

四、教學程序

1.以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質來源引入課題。

2.回憶總結國中所學與本節課有關的分離方法,並利用所舉的實驗例子導入,讓學生設計“在硝酸鉀固體和氯化鉀固體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鉀”的實驗方案設計。

3. 問題“怎樣把溴水中溴和水分離開呢?”引入新課。

(1) 教師演示該實驗。

(2) 學生動手實驗,並以所學分離方法比較,發現此方法有異於所學的分離方法。

(3)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得出新的分離方法叫萃取和分液。

4.“還有哪些分離混合物方法”的問題進行過渡。

5.每位學生進行動手實驗,並總結體會出又是一種新的物質分離

方法。

6.教師對這種分離方法補充講解。

7.小結。

8.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

五、説板書

該節課的板書,我把它融入到多媒體課件中。

第一節 物質的分離和提純

一、 複習

過濾 蒸餾 結晶

二、萃取和分液

三、層析

四、小結

五種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及適用範圍:

過濾:適用於分離難溶固體與液體組成的混合物

結晶:適用於混合物中各組分在某種溶劑中的溶解度隨温度變化不同的混

合物

蒸餾(或分餾):適用於分離沸點相差較大的液體

萃取和分液:適用於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

層析:適用於混合物中各組分被吸附性能不同的混合物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課程標準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課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瞭解和認識,教師應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這一課在本冊中也是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古代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瞭解,更增加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從而做到文道統一,這也是教材設計本課的意圖所在。

2.課文內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語一一世外桃源,無人問津,皆出自於此,詩人所描繪的“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税”,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更是那個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的時代的人民所追求與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虛構的,但它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為人所傳誦的重要原因。

3.教學目標:

國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讀文言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並背誦一些篇目。根據這些要求,再聯繫當今素質教育在語文教改中的體現以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①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②疏通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③根據書上對挑花美景的描寫,結合平時學習的描寫方法,説(寫)一段話。

由於是八年級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古文的基礎又薄,從而對文言文的認知基礎及理解遷徒能力較差,所以我確定①②為重點目標,第③為難點目標。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知識面窄,沒有預習的習慣,但是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較易接受,從而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求知慾 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級這個班比起其他班來,在這方面更是參差不齊,從而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容易因此出現冷場的場面,對於這一點,教師應滿懷激情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從而取得預期目的。

三、教法與學法:

俗話説。“教無定法”,但是又“貴在得法”。無論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應面對學生在課堂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運用,不能死搬公式,從而不利於優化課堂教學,不利於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實施。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1.點撥質疑法:這是我採用的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法。通過教師的點撥,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討論,從而避免過多過雜的講解。

2.講讀法:包括詞彙、解説,課文講解,朗讀訓練,簡述大意,背誦等。

3.電化教學法:根據教學需要,適時使用錄音機、投影儀,直觀形象而又易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c

(二)學法:

1.朗讀法,古文重在多讀,讀順暢,讀出節奏,讀出語感,這樣更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易背誦。

2.討論法:通過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3.讀寫結合法:課文結束前,讓學生根據書中對桃花的描繪,訓練學生遷移能力,通過寫或説出自己喜歡的一種花。從而訓練學生多角度描寫事物。

四、教學程序:

在整個教學中,應以優化課堂過程為指導,貫穿素質教育,結合我區語文讀寫結合訓練,着重於“雙基”落實,充分體現“四個意識”。

(一)導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一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開頭的。

1?請一位學生解釋一下,“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其他同學聽。

2?教師鼓勵性評價後,順勢讓其説出出處,由此引入課題。

(二)解題

這一步驟主要是幫助學生識別題目中“源”以便不要説寫成“園”。然後瞭解作家生平,及本課的出處,為下面學習本課打下基礎,具體設計如下:

1、板書標題:桃花源記,教師強調一下“源”與“園”區別,引起學生重視。

2?學生看註解①,簡單瞭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況,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言,學生可作適當勾劃,以便今後利於複習。

(三)朗讀課文

古文應該突出多讀,教師應把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一環節上要調動學生積極性,關鍵還在於教師的指導。

1?聽錄音,學生的注意正音、節奏感,並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2.學生分組進行朗讀比賽。要求:

①節奏合理,讀出對社感。②語句流暢,發音正確。

(四)疏通課文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覺地學習,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教師也不能盲目樂觀,應儘可能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困難,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髮揮主體性的同時,注意起到一個良好的主導作用。為此設計如下:

1.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詞句。

2?勾劃難點,互相討論,或向老師提問。(如有學生提問,下面的步驟可簡化些。如無,則就顯得重要了。

3.教師提示(放投影片)。

4.學生按記敍文六要素,簡述課文c

(五)學生朗讀並背誦第一段。

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起反饋矯正作用,另一方面是為過渡到下一個目標作準備。

1。學生朗讀。

2.學生背誦第一段。

(六)聽説訓練

通過對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寫,讓學生明確此段所使用的描寫方法,再結合以前所學過的描寫方法,學寫(説)一段話。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讀寫結合。讓學生有遷移能力,從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為此,我設計如下:

1。選兩則材料,用投影儀顯示出來,教師分析其描寫方法。

2.學生根據上面的提示學寫(説)一段話。

七、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早上好!

我是忠義鎮龍馬國小的張贔鑫,我今天的説課內容是條形統計圖。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這五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説教材

條形統計圖是西南師範大學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4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掌握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簡單的(1格代表1個單位)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知道一些統計的意義和作用。還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具有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能力。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講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經認真研讀教材結構與《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已有知識,本節課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能根據要求在方格紙上完成條形統計圖。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觀察統計圖、用條形表示統計數據,並進行簡單分析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增強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觀念,培養學生興趣。

4年級的學生思維都比較活躍,喜歡探究發現學習,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強,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及策略。這些都是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在瞭解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本着課程標準、吃透教材,我確立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繪製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 教學難點:在繪製條形統計圖時能根據數據的特點,確定用一格表示幾個單位。

二、説教法

最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學習,是提供各種機會,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與探索,使之發現有規律的東西——概念、規則或原理。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學生踢毽子這一生活情景展開,複習舊知,引入新授,通過對條形統計圖相關的內容的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感知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在教法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4點:1、密切聯繫生活實際,活化教材內容。2、注重預設生成問題,關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信息。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談論。4、注重人文關懷,滲透互動評價思想。通過創設愉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經歷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生疏到熟悉並掌握的過程。力求實現新課標所倡導的生命化、生活化、動態化、過程化的新型課堂教學理念。

三、説學法

授之以魚,僅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古人以其精闢的語言解釋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法指導上我重在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評價等形式參與教學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與自學能力,能根據有關信息加以分析並作出判斷和預測,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四、説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環節由五大板塊構成: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生活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課程理念之一。

設計通過教師與學生對課間愛玩什麼遊戲的談話開始本節課教學,引出踢毽子的遊戲(課件演示)。課件出示三個小朋友一年級參加學校運動會踢毽子成績的統計表。讓學生們觀察統計表,指名讓學生説出自己發現的信息。除了用統計表還能用什麼形式展示出同學們的成績?引導學生説出:條形統計圖。教師組織學生一起回憶繪製統計圖的步驟,接着讓學生動手繪製。繪製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並對有困難的同學予以幫助。課件展示繪圖過程,讀圖,瞭解在這張統計圖裏一格表示一個單位。【通過討論、動手操做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由“旁聽者”轉變成實際參與者。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複習了繪製統計圖的方法,又讓他們親身體驗繪製統計圖的過程,這為後面學習繪製一格代表多個單位的統計圖做好鋪墊。】

(二)探究學習,獲取新知

現在這三個小朋友也讀四年級了,踢毽子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他們去年參加學校冬季運動會踢毽子比賽的成績統計表。(課件出示)從表中能獲得哪些信息?指名讓學生説説自己的發現

現在用統計圖來表示同學們踢毽子的成績,還用一格表示一個單位合適嗎?若不合適,一格代表多少合適?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教師巡視,在巡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並參與到一些有困難的小組中。小組討論後老師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交流,通過交流讓學生認識到:如果還是用1格表示1下就要畫120格,這樣畫太麻煩,密密麻麻的也看不清楚,既浪費時間,又不美觀。要根據這張統計表畫張簡潔美觀又清楚實用的統計圖,就需要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

【設計通過討論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研究問題,這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也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有效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而通過對學生問題的瞭解分析,可以使教師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由學生產生的問題出發組織教學活動,,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變得比較強烈,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過程之中去,學生就能很輕鬆的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

課件出示畫好的統計圖。師引導同學們觀察張統計圖,並讓其説説自己發現了什麼?同學可能會説:這張統計圖中一格表示10個單位;小紅的成績佔了12個格子??老師及時對學生正確的回答給與表揚。

那若是一格不代表10個單位,代表5個單位、應該怎樣畫?代表20個、30個單位又該怎樣畫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適時對不正確的方法給予指點。引導學生認識總結:一格表示幾個單位要根據數據特點來確定,但通常情況下都是代表整十、整百或者是整千。

課件出示前後兩張統計圖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以前學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今天學的統計圖一格可以表示多個單位。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在繪製統計圖時一格代表多個單位的優越性。

(三)理解運用、鞏固提高

設計多媒體演示蜀南竹海的圖片。

【這一環節是通過播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感情,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我們四川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課件出示“20xx年1-5月去蜀南竹海旅遊的人數統計表”。讓學生根據該統計表獨立繪製條形統計圖。繪製好後,全班交流、展示成果。組織學生讀圖,並相互作出評價。 【進一步嘗試並設計繪製統計圖,這一次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想辦法突破難點。這樣設計,既檢查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根據數據特點確定一格代

表多少單位合適以及在畫較大數據統計圖時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優越性。通過學生相互間對所繪製統計圖的評價,進一步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通過對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還有什麼不明白的需要老師和同學幫助你。

【通過這個環節的安排,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梳理。引發學生對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嚮往,為以後學習做準備。】

(五)佈置作業

讓學生下來收集全校每個班的人數,根據收集來的數據繪製一張條形統計圖。

五、説板書

這節課我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包含了教學內容,因此板書設計非常簡單又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條形統計圖

一個單位表示一個單位

一格表示多個單位

縱觀整節課,我遵循了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本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當然也還存在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地區和國家,是對該章四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節複習課,總結鞏固並昇華知識點、提升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能力。

2、課標要求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根據地圖和資料,説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説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繫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説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範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説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説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運用圖表説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運用地形圖説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佈的影響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説出其分佈、生產、出口等情況。

3、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能説出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概況, 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3) 德育目標:通過學生的組內合作、隊間競爭、評價,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學會欣賞他人,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的審美能力。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能説出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要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課堂樂於表現,好勝心強;但同時也存在幾點問題,抽象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較弱,學生學習具有盲目性,條理性不清等。

在學習完亞洲和我們鄰近的3個國家及東南亞地區後,學生已經瞭解了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基礎知識,並基本上掌握瞭如何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改變以往復習課的傳統模式,我將當前家喻户曉的全新益智答題類節目“一站到底”及手機平板電腦中的熱門遊戲“一戰到底”融合到一起,引入課堂,以小組答題競賽形式完成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地區的。

三、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根據對地理新課標的理解,以這些國家和地區為課例,讓學生學會複習的方法,系統的、思路清晰的把握國家的地理特徵,以達到觸類旁通。這便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思想在課堂中的應用。

(2)應用“多元互動教學策略”打造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活動性課堂。

(3)運用評價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將全班學生分成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四個隊,在課堂中形成一種競爭激勵的關係,競爭結果隨時在黑板上以積分的形式教師做記錄。

四、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五、教學設計:

將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知識要點分三關競賽完成:

1、自我介紹&評頭論足 2、是真是假 3、筆下生花

六、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為一個代表隊。

1、引入新課:播放江蘇衞視“一站到底”節目片頭,教師以主持人身份完成節目的開場白。

2、講授新課:

回顧我們學習過的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總結其共同的特點:都位於亞洲。

第一戰:自我介紹&評頭論足

教師説明比賽規則,各組選擇代表的國家和地區,根據課前複習學案,各組每位同學依次介紹該地的自然及經濟特點,其他組同學對其自然特徵進行評價。完成後教師對第一戰進行評價總結,出示戰利品

該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回顧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基本地理特徵,及學習世界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對於每個國家和地區地理要素的評價是課標的基本要求,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生評價時教師做到適當的引導和點播。

第二戰:是真是假

教師説明比賽規則,每組同學搶答完成。每道題目配有相應的圖片,主要涉及各個國家和地區一些特有的現象及人文環境特點。完成後教師對第二戰進行評價總結,出示戰利品。

設置這些題目是因為前面的練習注重位置、氣候、地形、資源、城市分佈等基礎地理知識的訓練,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第三戰:筆下生花

教師説明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學在學案上完成相對應的題目。完成後教師對第三戰進行評價總結,出示戰利品

本環節是訓練學生的書寫能力,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最終要通過考試來檢驗,因此,如何正確書寫尤為重要。

3、課堂總結:總結本次比賽的勝利者,並授予榮譽稱號及獎品。

七、板書設計:

由每組學生上黑板完成每個國家的'地區的知識要點的羅列。

八、反思感悟

理想的課堂應該是一堂以學生為主體的、被激活的課堂,注重學生習得的過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並且讓每個學生都有生成,即發展的課堂。

如何把課堂變成一潭活水,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多種教育元素的互動是可以嘗試的途徑,課堂因為互動而精彩,學生因為互動而自主、發展,讓學生在“互動”中實現智慧的復演。多元互動策略指的是各種教育元素的互動策略,主要為表現在生生互動、隊隊(組組)互動、師生互動的策略。

應用多元互動的教學策略,關鍵在於使用教學策略設計教學,功夫在課下;使用教學策略指導課堂學生的學,功夫在於課堂上教師的導。

本節課使用多元互動教學策略和評價激勵策略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踴躍的思考,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競爭意識;注重讀圖能力的訓練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思路的引導,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由於題目的訓練有難度、梯度,學生的活動多,要求教師要有很好的駕馭課堂能力,否則無法完成任務。此外,教師的計分有時會忽略,也很浪費時間,可以準備一些計分牌,換成由每組學生自己計分,效果應該會更好。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遙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這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想詩,學習這首詩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説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對的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懷有一定的熱情,但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掌握不夠,對詩歌深層內涵理解不透,這就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誦,提前預習,用心品讀,感悟詩歌所寫之景之情。

三、説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品詞析句,體會詩人煉字的精妙,品味詩歌的優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懷,感受詩人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為: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探究,體會詩詞意思,體會作者的心聲;本課難點為:體會詩人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深層含義。

五、説教法學法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將結合教材特點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的學習特點,我採用的教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同時我採用的學法有課前預習法、課中圈點批註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主要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要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還要形成閲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

因此上課伊始,我將通過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出關於月亮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月亮除代表月餅、嫦娥之外,還和思鄉有關,接着我講鼓勵學生回顧國小所學過的關於思鄉的詩歌,並引導學生進行背誦,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月夜憶舍地》等,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關於思鄉新詩,即王安石的思鄉名作《泊船瓜洲》。此時我將順勢板書課題。

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能直接切入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讓學生產生進一步瞭解王安石的求知慾望。

(二)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閲讀、敢於閲讀、樂於閲讀的習慣,整體感知的教學環節可以實現這一目的,因此在此環節,我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安排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詩句,並將學生讀不準和不理解的詩詞句勾畫記錄下來;

其次我將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用課件出示生字詞,尤其是詩中出現的多音字,如“泊、間、重、還”,接着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讀準字音,着重講解課題“泊船瓜洲”的含義,並用課件出示全詩,並播放示範錄音朗讀,要求學生跟讀,指導學生在讀詩歌時注重用“/”劃出節奏,注意停頓,讀出節拍,讀出情感,從而感知全詩內容,走進詩歌所表描寫的情境。並在此環節我將進行示範讀,全班進行朗誦比賽等形式,評出本節課“最佳朗讀之星”。

(三)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研讀是深入地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所以我在研讀部分我將引導學生根據課文註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歌大意,我預設學生能夠根據工具書及註釋能夠説出: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

緊接着我將繼續追問“到底是什麼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從而引導學生品讀這首詩,弄清楚京口、瓜洲、鐘山這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並用筆簡單畫出來,此時我將順勢板書,通過自己的簡筆畫示範劃出三者的方位,並追問學生“作者此刻站在什麼位置,他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什麼?”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以及黑板我的簡筆畫,引導學生品讀全詩,首聯和頷聯中,“一水”“只隔”的含義,我預設學生通過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是車馬、船隻,瞭解到從瓜洲到京口再到鐘山實際距離很遠,而心理距離卻很近,正説明詩人在途中卻心繫家鄉。

“那家鄉一定是很美的地方,從哪句詩可以看出”,通過這個問題順勢引導學生品讀頸聯,重點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用的妙處,並結合課後資料袋,通過將“綠”換成“滿、過、入”哪一個用得好的對比講解中,加深學生對“綠”字的理解,形容詞用作動詞,將春景寫活了,使春風的形象更加鮮明,似乎有陣陣春風鋪面而來吹綠兩岸的樹木。

我將繼續追問“通過這個綠字你們彷彿看到什麼?又聽到什麼?”我將預設學生會説看到碧樹,聽到了盪漾的春水,還有學生會想到寫春的古詩詞,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等,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後通過品讀詩的尾聯“明月何時照我還”設問句句式,並在PPT課件上呈現陳述句“明月照我還”,在句式的強烈對比中體會詩人的思鄉心切之情。

總之通過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

(四)再讀詩句,延伸思維

為了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此環節,先請全體學生再次朗讀詩歌,接着播放《故鄉的雲》這首歌曲,並這樣引導學生髮散思維、體會情感,“家鄉,在遊子的心裏,永遠是最温馨、最難以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同學們,如果將來你們在未來的求學過程中離開家鄉甚至出國,你會有怎樣的心情?”我將採用小組討論方式指導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中感悟思鄉之情。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切入,以情延伸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情感。

(五)小結作業,積累運用

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此環節我將採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結束課堂,並在作業超市裏佈置兩道作業,學生任意選做:

1、背誦古詩,想象畫面,並畫一幅江南春景圖;

2、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鄉的愛,寫一首讚美家鄉的詩或寫一篇小短文介紹自己的家鄉。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突出重點、難點,使學生一目瞭然,並體現簡筆畫的藝術美,因此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地位特點

我今天所説的課文是《雷雨》。它所處的單元是高中第四冊第四單元。這個單元是高中首個戲劇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而《雷雨》是中國現當代戲劇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單元之首,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鑑賞解讀戲劇。

能力目標:

1、嘗試網絡環境中解讀經典文本,充分凸現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

2、學會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查詢、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最終實現網絡與學生互動、學生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將信息技術與課程無縫整合的理念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情感目標: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培養人文情懷。

三、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怎樣利用網絡環境解讀、把握經典作品。

難點:以人文意識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説學法引導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瞭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2、藉助網絡互動方式整合學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讀文本,利用實時網絡討論,探究教學難點。

4、拓展課堂,結合課文進行多元化研究性學習。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約3分鐘)

上課伊始,我先播放電影《雷雨》結局片斷。以濃厚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視覺衝擊渲染情感,創設氛圍。以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之後,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僅23歲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為我們留下了這麼一個悲劇結局、一聲歎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後。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着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雷雨》,除了生命毀滅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啟示。

接着,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二、資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約13分鐘)

1、設問提示,提出問題

我採用換位思考。由學生主體積極、自主的給自己提出學習任務。也就是假設學生是老師,在首次接觸戲劇這一文學形態,在教學戲劇單元第一課《雷雨》時。他們會讓學生首先了解什麼?並讓每位同學設計一個問題,發佈在網絡討論區。

2、信息收集處理

⑴聚焦問題

就是將學生剛才提出發佈於討論區的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總結、提煉出兩大問題。

A、戲劇常識(定義、分類、鑑賞劇本的要素等)

B、曹禺簡介,《雷雨》故事梗概,創作背景

⑵資源搜索

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為兩大組。各組負責其中一個問題。之後,教師提供給學生解答問題的途徑。

收集課文和課外資料上的信息

利用網絡,使用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有關信息的網站。訪問其中一個獲幾個站點,收集相關的信息。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參考網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這一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享受學習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交流、彙報、討論

接着,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把整合好的資料發佈於他們自己的討論區。

之後,教師讓一些學生講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間,教師作適當重點點撥。

之後,教師作簡要小結。並補充《雷雨》人物關係圖,使學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複雜人物關係。為下面教學做好準備。

三、文本深入研讀及網絡實時討論(約27分鐘)

1、在瞭解戲劇要點,大體把握了《雷雨》之後。迴歸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研究達到解讀戲劇的目的。培養學生鑑賞戲劇的能力。我選擇課文節選部分的第一場戲,也就是周樸園和魯侍萍三十年後的重逢。作為研讀的重點。

2、插播電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斷,並提出思考題。

A、這場戲的戲劇衝突是什麼?這場衝突最引人入勝的戲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觀看完電影后,學生結合電影和課本解答思考題A。

以此得出,魯侍萍身份確定使這場戲劇衝突的點。之後,讓學生課堂口頭回答以下問題。

⑴周樸園在不知是魯侍萍之前,周對魯是什麼態度?找到依據。

⑵兩人圍繞三十年前在無錫發生的事件展開對話,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周樸園幾次問魯侍萍的姓氏和身份?這些問話和動作展現了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

⑶周樸園在知道是魯侍萍之後,周對魯的態度有何變化,哪裏體現?

(學生簡要口頭回答)

4、在把握了戲劇衝突和戲劇人物語言的基礎上。接下來,教師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自由討論的權利。利用網絡討論區,深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

(教師在網絡討論區發佈討論問題)

A、周樸園愛魯侍萍嗎?他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

B、魯侍萍對周樸園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糾葛持什麼態度?你認為魯侍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之後,教師援引曹禺的原話“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的祈望着看戲的人們也能以一種悲憫的眼光來俯視這羣地上的人們。”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憫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勵和要求學生儘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觀點解讀人物、讀出自己。

學生在網絡討論區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廣泛的、深入的討論。(其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一些有關資料的`網址)

5、討論完畢。教師選擇其中精彩觀點進行集體賞析、點評,以深化學生的認知。

四、課外研究拓展(約3分鐘)

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研究範圍,拓展課外研究性學習。

1、教師示範性的提出有關《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題。如:

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創作《雷雨》的前後歷程

C、周萍和繁漪、四鳳的感情糾葛

D、周樸園和他的三個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較談

2、鼓勵和要求每位學生在自己的討論區發佈一個研究性命題。並讓他們選擇其中較有價值的一個命題。作為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3、要求學生課外以doc格式記錄成果。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老師的電子信箱。

五、結束詞

我的結束詞是這樣的。

同學們。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構的一個“人的舞台”上。我們以自己的方式自覺、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進《雷雨》。現在走出《雷雨》。在網絡環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説課稿 篇8

一、設計理念

課題中的“發現”一詞是本文的文眼,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疑問,然後進行梳理明確主要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學習,瞭解“我”發現了什麼,重點了解“我”是怎麼發現的,理清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鼓勵求知、鼓勵大膽想象、鼓勵探究發現的課文,通過作者回憶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這件趣事,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歲時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卻在後來因此受到懲罰。第二部分具體敍述“我”發現有關胚胎髮育規律的前後經過。最後,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結果被老師誤解受到處罰,但“我”從中獲得感悟。本文故事情節充滿童真童趣,語言風趣幽默,並有多處內心活動的描寫,真實展現了孩子內心世界。

三、教學目標:

1、認讀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天賦”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4、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想象能力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四、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我”發現了什麼,重點了解“我”是怎麼發現的。

2、感受人物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五、教學難點: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含義深刻的句子。

六、教學流程

(一)讀題質疑,激發興趣

難忘的童年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得成長着,有笑,也有淚;有喜,也有憂……今天我們學習《童年的發現》,不知它又能帶給我們哪些感受。(出示課題)

(二)緊扣“發現”,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我”童年的發現是什麼?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3、仔細讀讀這幾句話,理解句子意思,並帶上自己的理解轉述這幾句話。

4、聯繫整段話,反覆朗讀,體會當“我”發現這個規律時,是怎樣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三)、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我”是怎樣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談自己的體會。

2、探討交流,理清脈絡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並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於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為什麼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那麼為什麼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麼道理?”“人怎麼會是鳥?”

(3)、老師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麼來的。以至於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徵。

(4)、“我”經過思考、推算,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四)、轉述發現,小結課文

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我”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體會作者執著探究的精神。

(五)、佈置作業

用自己的話説説“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Tags:説課稿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