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推薦】物理説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4.52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説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物理説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必修2第七章《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第3節內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體現了力的作用在空間上的效果積累,同時功又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學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學的力的相關知識,又為後面即將學習的能得相關知識做好了鋪墊,所以本節課在第七章中佔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課程標準》中對《功率》的教學要求為:理解功率的概念,會用功率的公式進行平均功率、瞬時功率的計算,會分析機車的'兩種啟動模式。

功率的概念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義、表達式P=W/t、單位等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教材中首先通過兩台起重機做功相同,時間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義式,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對動力機械的分析,討論了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並説明了物體做功、機器做功的功率等説法實質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車的功率就是牽引力的功率,起重機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鋼繩拉力的功率.然後,根據對物體做功的公式和運動學公式導出了功率與速度的關係,既P=FV。再借助“説一説”和“做一做”欄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的概念。最後教材結合例題討論了汽車兩種啟動模式的相關問題。

針對上述內容,本節課安排1個學時,並制定瞭如下的教學三維目標。

二.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定義

會利用P=W/t,P=FV進行相關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瞭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功率的概念,並靈活應用功率的計算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2.難點:正確區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義,並能夠利用相關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物理説課稿 篇2

尊敬的的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説課,教材分析,學生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通過前幾節的學習,學生已認識到某個力對物體做工就一定對應着某種能量的變化。在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中,學生也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那麼物體的動能跟那些因素有關,引起動能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都是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深化了對功的理解,對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為下一節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併為用功能關係處理問題打開了思維通道,因此本屆內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是關建的一節,是重點的一節。

二、學生學情

深入瞭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學生已經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2)學生已經認識到做功必然引起對應能量發生變化。

(3)學生已經知道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可以把力學量與運動聯繫到一起。

(4)通過三年多物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單位以及符號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物理意義

3、理解做功的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體會演繹推理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演繹推理過程,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通過動能定理應用的學習,領會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四、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法):

1、直觀演示法、問題探究的方式(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2、活動探究法(理論推理)

3、集體討論法(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分析歸納總結)

學法:觀察思考、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五、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引出課題

2、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一)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恆量”告訴我們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上一節我們探

2那麼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具體的表達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關係得出了呢?

出示課題:動能和動能定理

(二)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演示觀察實驗思考:

(1)從高度相同質量不同的小球滾到底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誰得動能大?

(2)從高度不同質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哪個的動能大呢?

(3)總結一些動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以達到引發學生興趣為目的)

結論:質量大,速度決定動能大小。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動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問題:學生推導

1、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體的加速度多大?

3、物體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間有什麼關係?

4、綜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導得出什麼樣的式子?

5、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 它包含了影響動能的兩個因素:m和v

(2) 這個過程末狀態與初狀態的`差,正好等於力對物體做的功

(3) 它涵蓋了我們前面探究得到的結論W∝V

2.於是我們説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為Ek

(1)概念:

(2)動能的標矢性:

(3)動能的單位:

(4)動能式狀態量還是過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組織學生一起進一步分析例1的推導結果:提出問題:

(1)等式左邊W的意義

(2)等式右邊意義是什麼?

(3)此式的又表達了什麼意思?

(4)結論.上面關係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的動能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1)W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邊代表着變化量

(2)當物體在變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線運動時,動能定理也同樣適用。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例2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為m=5000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達到L=530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1、為什麼動能定理能解決變力問題?

2、建立動能和動能定理用了什麼研究方法?

3、建立動能定理經歷了那些過程?

4、這節課有什麼收穫(課堂小結)?

目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認知過程、結果進行自我檢查)

物理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電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知道從發電廠的發電機和電池中都可以得到電。

2、教育學生注意節約用電。

教學準備

1、説明電與人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掛圖或錄像。

2、手搖發電機。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註

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1、電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指導學生認識電的來源。

3、教育學生要節約用電、保護環境。

談話: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作用是非常大的,電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第8課“電和我們的生活”。(板書課題)

(1)提問:日常生活中哪裏要用電?

(2)學生討論後回答。

(3)師生小結:看電視、洗衣機洗衣服、電燈、電腦、移動通訊等都要用到電。

(4)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電?

(5)學生分組討論。

(6)學生回答。

(7)小結:在現代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電,可以説,沒有電,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困難,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幾乎要停止。

(1)提問:電與我們的生活這麼密切,那麼,電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2)學生討論後回答。

(3)出示“手搖發電機”,提問:這是什麼?你們認識嗎?

(4)演示實驗:手搖發電機使小電珠亮起來o(教師邊講邊演示)

(5)講述:剛才,老師用手搖發電機得到的電比較微弱,它遠遠不夠我們生活用,而且也很麻煩。那麼千家萬户的`家用電器,工廠、農村生產所用的各種機器用的電是從哪裏來的呢?

(6)學生閲讀課本第26頁,説説電是從哪裏來的。

(7)學生回答。

(8)小結:常用的電的來源有兩種,一種從發電廠,通過火力(蒸汽力)、水力、風力、原子能的力量推動發電機轉動,產生很大的電流,再通過輸電設備送到各家各户,供生產和生活使用。如遍佈全國各地的火力發電站,利用水力資源的水力發電站(長江上建有我國最大的葛洲壩發電站,以及正在建設中的三峽水電站,黃河上的龍羊峽、劉家峽水電站……),草原上的風力發電站,還有建在浙江、廣東境內的秦山、大亞灣核電站,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江蘇連雲港核電站等。

另一種是從電池中可以得到電。電池的種類很多。請同學們看圖,介紹幾種電池:鋰電池、普通乾電池、鎳鎘電池、鈕釦電池。普通乾電池可用在手電筒內,有的還可用在遙控器、尋呼機內,充電電池用在移動電話上,積層電池用在電警棍、監測設備中,鈕釦電池(銀鋅電池,)可用在計算器、電子手錶中。另外,還有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電池的特點是使用方便。

(9)討論:你們家裏使用的各種電器分別用的是什麼電源?

(1)談話:電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提高了生活的質量,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器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電的用量也越來越大。目前我國正在不斷提高電的生產能力,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但節約用電、節約能源還是要提倡的。請同學們談談怎樣節約用電。

(2)(看課本第27頁的3幅圖)提問:你們説一説怎樣才能節約用電?

(3)學生討論。

(3)師生小結:課本第27頁第1幅圖是使用節能燈。第2幅圖片是使用空調器時又打開了窗户。這是不對的,因為室內不密閉,開空調就不能很快地升温或降温,浪費了電。第3幅圖是白天要用自然光。

(5)出示錄像或幻燈。(用一些數據或實例來説明如何節約用電,節約用電也就是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

課後感受

學生對於電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安全用電方面應加強教育。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電與熱》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電流的熱效應跟哪些因素有關,二是電熱的利用和防止。電流通過導體會產生熱,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但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這是學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學生學習了電能、電功率知識後及時地安排了本節課,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此外教材在學生知道了焦耳定律後,及時地安排了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也為下一節電功率和安全用電的教學做了知識儲備,在全章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和本節課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b、知道焦耳定律的內容及公式。

c、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的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發揚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安電流的熱效應與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的關係。

難點: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真觀察、分析,並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生活上,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電熱器入手,理解電流的熱效應;學習上,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的知識累積,對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和探究實驗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積極性,讓學生經歷討論、探究、合作、交流等環節,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和新課程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探究教學

2.演示實驗

3.談話教學

六、學法

1.探究學習

2.合作學習

3.理論聯繫實際

七、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用5分鐘時間細讀課本,完成導學案上的自主學習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二)進行新課

播放電爐工作時的畫面,引入電流的熱效應。通過對比電爐絲和導線,得出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並不相同。進而引導學生探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猜想,得出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可能與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有關,並説出猜想的依據。

根據學生的猜想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由於此實驗是演示實驗,為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我儘量引導學生自己分析電路,並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根據結論我們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都有關係。類似的'實驗,早在171年前就有人成功地完成了,這個人是誰呢?

讓學生根據課本介紹焦耳,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克服困難的決心。

通過閲讀課本,瞭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公式表示、符號意義及單位。

焦耳定律是焦耳經過大量的實驗總結出來的,讓學生結合物理課本,利用之前學過的歐姆定律和電功率的相關知識,試推焦耳定律的公式表示。培養學生的理論推導能力,並認識到電學中各個物理量之間都是有聯繫的。

瞭解了焦耳定律之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生活中利用電熱的方面和電熱給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並思考怎樣防止這類電熱。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物理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我是某某,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章第節(板書題目)。下面我將由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説明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內容是我們怎樣聽見聲音,主要讓學生了解聲音是如何被我們感知的並瞭解骨傳聲和雙耳效應,增加學生對人類的瞭解。本節課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傳播的基礎上學習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課是學習噪聲的危害與控制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瞭解骨傳導。知道什麼是“雙耳效應”

方法與過程:通過實驗和社會生活,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通過動手動腦中的兩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蒐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通過貝多芬耳聾後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3、重點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理論聯繫實際,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運用直觀法、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八年級學生處於中學期間的過度階段,自學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等學習方法,着力開發學生的活動空間、思維空間、表現空間。

四、教學過程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複習提問: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通過複習前面知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鞏固,併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活動一: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人耳的構造圖,向學生講解人聽到聲音的原理,並引導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活動二:引導學生完成課本中“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後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討論:在這幾種情況下,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學生分小組談論,教師巡視查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只能感覺人體可以傳聲,但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因此教師應給予適當的引導。並讓小組派出代表公佈討論結論,最終師生共同總結出,骨頭能傳聲

這樣設計通過自己試驗探究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活動三: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然後利用多媒體展示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哪些問題?你獲得了什麼知識?

通過問題式的小結,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重點,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外作業是課內作業的延續,有利於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有效地進行第二次學習,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佈置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第18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1題

選做題:第18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2題

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個層次的作業,滿足不同學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學生進行了基礎知識的訓練,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獲得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五、板書設計

為了使板書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我設計了以上板書。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着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係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國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行全過程探究,本節課需要兩個課時,第1課時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猜想能力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猜想時一般不懂怎樣去猜想,有時猜想與提出的問題毫無關聯,所以我們關鍵應該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猜想情景,並且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麼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麼、測量什麼、記錄什麼?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數據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後教師歸納總結,這樣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重點難點】

重點:

①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難點:

①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繫。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根據上節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麼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麼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並回答問題,併產生凸透鏡有什麼規律的想法,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

二、新課導學

提出問題:

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麼關係。

猜想:

繼續觀察:

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並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係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計實驗方法,並説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麼、測量什麼和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説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擺放位置。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並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進行實驗:

學生閲讀、討論、作答,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並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課凸透鏡的焦距。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並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據。(見附表)

分析與論證: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思考得到什麼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並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並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係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

當u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三、歸納小結

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連續完整地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請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穫。從知識、方法、有什麼體會方面小結,並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物理説課稿 篇7

本課題選自高二選修本,第十四章第八節。

本説課分教材分析與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與作用

《電容器、電容》是大學聯考的熱點,是電場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它是學完勻強電場後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後面學習交流電路(電感和電容對交流電的影響)和電子線路(電磁振盪)的預備知識,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⒉教學目標

從知識上要求學生了解電容器的構造、作用,明確電容器的兩種工作方式,掌握電容的概念,並會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問題。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空間想象、動手、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

⒊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確定電容公式的建立、理解與應用為本節的重點。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用的教材確定衝、放電的過程的建立為難點。

(二)教材處理

新教材中《電容器、電容》一節把電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電容器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形成兩個重點,課堂容量大,難點集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差、能力低、空間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下,大膽進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內容《平行板電容器》放到了下一節進行, 從而使本節內容緊湊、容量適中、難點分散重點突出。

對電容器帶電量與兩極間電壓成正比這一結論,教材是直接硬灌給學生的,不宜於學生接受,我從網上下載了衝放電模擬演示實驗,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讓學生通過描點,畫線,親自探索出電量與電壓的關係,順其自然引入電容的概念,從而掌握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不僅易於消化,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鞏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對電容器的衝放電過程教材説的過於簡單,加上內容抽象,微觀運動又無法演示,學生接受困難;而這部分內容又是後面學習電磁振盪的`基礎,為突破難點,不僅用實物演示,還採用了計算機模擬,讓學生親眼看到了電子的運動過程為後面教學鋪平了道路。

對電容器的構造教學,讓學生親手扒開電容器,使學生感到可信,通過動手實驗,本來不易於接受的較為陌生的電容器構造,一下變清楚了,使學生認識到就是前面講過的兩塊平行金屬板,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主線,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動態的微觀世界真的動了起來,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教育心理理論,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動靜結合。利用演示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來調動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即為“動態”。教師適時設疑使學生靜心思考,即為“靜態”。整節課始終處於一種動靜交替的節奏之中。

2>教學方法採用了教師啟發點撥與學生探索分析想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對電容器電容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自己探索電量與電壓的關係,教師引導得出電容器的公式,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侖茲力演示儀傳統教學手段,又用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兩種教學手段並用,既激發了興趣,又增大了課堂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通過演示感應起電機演示,使學生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放電情況,教師順勢指出:“出現這兩種情況與這兩個大瓶子有關,它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它就是萊頓瓶,是一種存儲電荷的裝置,現在叫電容器”這正是學生腦海中想問的問題,教師順其自然導入新課。為激發學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機電機教具展示有無電容器電機啟動情況的不同(無電容器電動機不轉,只有用手推才可轉動,而電容器加上後動機可以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確電容器的重要作用,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首先,學生動手實驗,把開電容器展示電容器的構造,

2)演示電容器的作用,引導學生得出“電容器可以充當電源。”從而建立電容器具有存儲電荷的作用。

物理説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

能用實例説明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能解釋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簡單現象、

初步瞭解機械能守恆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

動手設計實驗,勇於探索自然現象和身邊的物理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機械能與人們生活的聯繫,有將機械能應用於生活的意識、

樂於參加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與難點:

能量守恆的理解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粉筆、滾擺、單擺、上發條的玩具小車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手持粉筆頭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麼?

學生回答提問後,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麼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麼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並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二、進行新課

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粉筆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空中下落的粉筆具有什麼能?通過分析得知下落的粉筆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麼動能和勢能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實驗1:滾擺實驗。新-課-標-第-一-網

出示滾擺,並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塗上鮮明的顏色標誌,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誌,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複述並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着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實驗2:單擺實驗。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於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後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順便指出像單擺這種往復的運動,在物理學中叫做振動。

綜述實驗1、2,説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3: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課本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後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後,依據課本圖1—7,甲→乙圖和乙→丙圖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説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複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點時不再上升,説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小;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人造地球衞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衞星由近地點

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衞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衞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機械能及其轉化

1、動能與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2、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機械能是守恆的。

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