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地理説課稿範文彙總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W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地理説課稿範文彙總9篇

地理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的第一課時。我説課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個部分:一、課標解讀,二、教材分析,三、學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學流程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的課程標準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的過程主要是由時間進程帶來的城市空間的變化。這裏前置動詞是“運用資料”,因為城市化是個歷史進程,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經驗中很難感受到城市化過程,所以本課題的要求旨在讓學生能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不僅承接上一單元人口遷移,而且對後面章節中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節課在整個模塊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所以本節課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煉與昇華的作用,因此,本節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根據課標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地位與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義,瞭解引起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②運用資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並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及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三)重點、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我認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已基本上可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但由於生活閲歷較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偏面。所以,如何有目的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出全面的'認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就顯得十分重要。城市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章節又剛剛學習了城市的一系列特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某些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為此,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就應該有針對性。

四、教法、學法分析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説:“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角、課堂的主人。本節課我採用“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學生通過了“自學質疑、合作釋疑、展示評價、鞏固深化”四個環節的學習並結合導學案來掌握本節內容。(詳見“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提問學生:這首歌是歌唱我國哪個城市的?學生很容易得出是深圳市。緊接着展示深圳市的圖片,通過對比這兩組圖片,使學生明白深圳市由昔日的邊陲小鎮變成了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直接引入本課的內容——城市化

第一環節——自學質疑

給學生約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認真閲讀教材31—35頁文字、圖表,查閲資料,然後自主完成導學案上該環節的有關問題。並提示學生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先放在那裏,做好標記,可在下一環節中請教小組內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第二環節——合作釋疑

在本環節中虛心請教學習夥伴幫助解決導學案上暫時不會的問題和教材中不懂的部分。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修改完善答案並準備展示。(此時老師可走到學生中間,觀察他們的交流學習情況,必要時給以適當引導。)

第三環節——展示評價

大家知道,學生的天性就是愛表現,所以老師應給他們這個機會,讓其盡情發揮,充分展現自己的勞動成果。為了課堂的有序進行,老師可提以下要求:

1、各小組按照老師的提示,選派代表展示他們小組的學習成果(每個小組都給以展示的機會),本組其他同學還可以及時進行補充完善。

2、同時認真觀察其他小組展示的內容,如果發現問題請先做記錄然後與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必要時給以糾正。

3、每小組根據老師安排,選派代表對其他小組展示的結果給以言簡意賅的點評,點評時一定要言之有理。

第四環節——鞏固深化

1、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有選擇地快速記憶本課所學內容。

2、獨立完成該環節的練習題,以檢測本節課掌握情況。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再按照合作釋疑--展示評價的程序進行二次循環。這也是“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中“循環”二字的真正含義。

課堂小結

(1)説一説:城市化給你和你的家庭帶來哪些影響。

(2)本節課的整體絡

拓展探究:(課外作業)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城市化是不是發展的越快越好呢?

該問題以小論文的形式談談你的看法,不少於800字。

【板書設計】

第三節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定義及動力

1.定義:

A、人口城市化B、地域城市化

2.動力及意義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與特點

A、世界城市化發展進程B、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

地理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續和深入。它很好地體現了地形、氣候、河流之間的密切的關係:河流的分佈、發展受地形的制約,氣候影響河流的水文特徵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同時,她又為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學習黃河的有關知識,瞭解黃河、認識黃河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目標

⑴ 認識目標:黃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長度;流經的省區及主要地形區;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龍羊峽,三門峽,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樞紐工程的名稱和分佈。

⑵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熟練查閲地圖的能力,能把黃河上、中、下游分界點,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實在地圖上。

②閲讀黃河水系圖和“地上河”示意圖,分析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黃河的治理與開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將多種地圖和信息對照使用,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通過黃河水利建設上取得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教學重 、難點

⑴重點:黃河上、中、下游的概況及黃河的綜合治理。

⑵難點: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教學方法:參與式開放型教學方法。以學生參與為標誌,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2、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學法指導

1、根據教學需要、閲讀課文及相關材料,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

3、圖文結合,培養記憶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知:

師問:①我們喝的自來水取自於哪裏?(生答:黃河)

師問:你對黃河的瞭解又有哪些呢?

(生答,教師作總結,導入新課)

二、探究合作,獲取新知

一、壯美黃河(板書)

1、遠觀黃河(課件輔助)

學生閲讀《黃河水系圖》觀察黃河干流的形狀特徵

學生活動:

① 在圖中找出黃河的河源,流經的省(自治區)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長江和黃河同時流經的省(自治區)有:

③ 找出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地點:河口和舊孟津,看看它們分別位於哪一個省區。 ④ 找出黃河的重要支流渭河與汾河。

⑤ 找出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小結: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等9個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師問:黃河為什麼被稱為我國第二長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生答,教師點評,然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

2、近看黃河(板書)

(播放課件,閲讀課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徵,並做小結)

上游:河源段:水清、淺、穩定

河谷段:階梯交界處,落差大,富水力

河灘平原段:河牀平,水流緩,水量少

中游:落差大,多峽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河面寬闊,“地上河”

投影:黃河感懷之一《黃河觀汛》 (齊讀)

一片浩瀚呈煙霧,驚濤舔壩神鬼怵。

晴日無風三尺浪,黃河自古不夜渡。

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母親”河的壯觀氣勢和美麗風光。

(過渡:由課件中看到的“地上河”過渡到第二個大問題)

二、“問題”黃河

1、“地上懸河”的成因及危害(板書,學生分析、並播放課件)

2、黃河凌汛(板書,學生閲讀課文並回答問題)

3、黃河斷流(板書,學生閲讀課文並回答問題)

投影:黃河感懷之二《黃河遺恨》(齊讀)

衝出邙山驁不馴,千里沃野人狂奔。

皇帝河官束無策,龍王鐵犀枉受尊。

城堙河於阡陌廢,市井蕭疏民斷魂。

汴梁幾遭滅頂災,州橋明月何處尋。

(過渡:由“問題”黃河引出黃河的治理)

三、根治黃河(板書)

1、治理措施(板書,由“問題”黃河對症下藥)

① 保持水土(板書)

② 修建水庫(板書)

③ 修築堤壩(板書)

播放課件: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資料

過渡:這些措施治理黃河的成效如何呢?

2、治理成效(板書)

播放課件:

新聞一:《黃河調水調沙試驗今年初顯成果》(略)

新聞二:《今年黃河不喊渴》(略)

學生由此得出治理效果明顯的結論。

投影:黃河感懷之三《黃河鉅變》(齊讀)

半世安瀾無潰堤,曠代工程小浪底。

千秋偉業民福祉,黃河今朝害變利。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三、自我小結,納入體系:

師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

(使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清理思路,納入體系)

四、學以致用,引發思考:

師:由20xx年蘭考抗洪的事實告訴我們,治理黃河雖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不能包治百病,黃河的治理還任重而道遠。

師問:如果你是治理黃河的專家,你將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引發思考)

五、板書設計

滔滔黃河

一、壯美黃河

1、遠觀黃河

2、近看黃河

二、“問題”黃河

1、地上懸河

2、黃河凌汛

3、黃河斷流

三、根治黃河

1、治理措施:

①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庫

③修堤築壩

2、治理成效

六、設計説明:

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本着以發展學生能力為中心,以學生參與為標誌,堅持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需要,設置問題,培養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培養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師做為課堂的主導者和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幫助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地理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下)午好,我是來自xx,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地球的自轉

本節課選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地球的自轉及其意義。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的學生。

學生國中的科學已經學習了地球的運動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轉角速度、線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強、觀察敏鋭,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插入學生自己動手的小實驗模擬地球的自轉。

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轉的意義

根據新課標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模擬地球的自轉

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自轉的意義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教學中我突出直觀教學,主要採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儀等教具動手演示,將難以觀測和想像的地理過程模擬出來,既激發學生興趣,又形象生動;通過合理創設一些情境,設計恰當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可以分為:設問質疑,導入新課——類比情景,剖析問題——創設情景,總結歸納三個環節,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環節:

設問質疑,導入新課——

在課堂上我會這樣問同學們: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體)為什麼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該怎樣解釋?從而導入新課。 類比情景,剖析問題—— 對於第一部分,我將從方向、週期和速度三方面來講述地球自轉特點。通過讓學生撥動地球儀來得出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然後我邊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邊提問:從北極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怎樣。這樣做能使學生全面認識地球自轉方向,為能分析各種地球運轉示意圖打好基礎。

在講述自轉週期時,涉及到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差別,由於這個問題較抽象,所以我採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説明。學生觀看完課間後我提出問題:假如今晚八時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顆恆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顆星,應在什麼時刻去看?以這樣一個貼近生活的.問題檢測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多設計一些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有親合力的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講解地球自轉速度時,通過介紹自轉的概念,由學生自己計算得出角速度大小,這樣可加深理解。在介紹線速度概念後,顯示線速度示意圖,由學生得出線速度隨緯度變化的規律。此時可迴應導入新課時提出的問題。最後通過提問兩極角速度和線速度怎樣,加以鞏固。 至此,可通過列表的方式,由學生自己歸納,從上述三方面來對地球自轉特點作一小結。

創設情境,總結歸納——

我將創設情境進入新課第二部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通過情境一—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得出意義一: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通過情境二,炮彈偏離目標來説明第二大意義:水平運動物體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賓館裏的時鐘顯示不同時刻,得出第三個意義: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通過這三個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此時強烈的學習願望,主動探索問題的實質。

為了驗證自轉的存在,我會讓同學們自己動腦創建可以證明自轉存在的試驗,比如 先用一隻臉盆裝滿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動的地方,待水靜止後,輕輕放下一根木質細牙籤,並在牙籤的一端做一個記號,記住牙籤的位置,過幾個小時後再去看時你就會發現,牙籤已經轉動了一定角度。

。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時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為完成上面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模塊,從“是什麼”到“為什麼”,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其與學生的求知慾望緊密結合在一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學生的助學者,任務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完成任務的監督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夥伴”,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引導學生,學生啟發教師,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我的説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地理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多種原材料、能源、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本節是繼農業之後又一節密切聯繫生產實際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材。所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工業的基本狀況,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應知道的基本常識。本節教材分三部分內容,彼此前後聯繫,形成一個整體。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佈現狀、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一部分“工業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瞭解。第二部分“我國工業的分佈”,採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介紹我國分佈大勢,然後以實例分析工業分佈的類型及特點。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第三部分“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介紹概念、特點及分佈等,讓學生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滲透了思想教育。

2、課程標準運用資料,説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佈。用實例説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3、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瞭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認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業的分佈,瞭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讀圖分析我國工業分佈的特點,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條件。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各類工業產品、工業基地、工業區和景觀圖片以及文字説明,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工業的地理概念和工業的系統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學習我國工業的發展變化,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4、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我國工業的分佈;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教學難點:工業基地和工業地區的形成和發展條件5。課時安排本節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講“工業及其重要性”,第二課時講“我國工業的分佈”,第三課時講“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説教法

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據於此,本課採取的教學法是:情境教學法——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過程探究化。

三、説學生

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交通和農業的內容,對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對這類內容來説,學生普遍感覺較為枯燥和遙遠。時代需要我們教師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本課學法為: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舉一反三,構建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從圖文資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由於本課是三課時的內容,因而我的説課將會以塊狀知識為框架來展示我的設計思路。第一塊“工業及其重要性”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的處理:一提到工業,學生們普遍感覺枯燥、乏味和遙遠。為了讓學生輕鬆進入本課的學習,我採取了隱形導入課處理。

將所學問題以問題情境化來展示:要求學生們觀察教材圖4。23和投影片,讓學生歸納汽車的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對《工業的分類》的處理:結合圖4。23和教材110頁活動第二題,讓學生歸納。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處理:這一部分,我採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將枯燥的説教式的內容變成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

具體做法是:根據教材108—109頁四個角色,要求學生們任選一種身份,結合學生對該行業的瞭解,從各自的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繫。通過學生自身參與活動探究來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對於《工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處理:我採用生活情境化來處理,讓學生結合教材109頁活動第一題,回憶自家有哪些工業產品並“追根尋源”,通過以上途徑來感受工業產品跟我們生活的密切。

然後在展示我國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盛況的短暫視頻,燃起學生的熱情。最後出示一些設施、裝備、及特技效果,來讓學生感受到科技興國、工業興國的觀念。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第二塊“工業的分佈”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對於《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的處理:[出示課件提問]對照“我國工業的分佈”,説出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搶答]——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地區。

關於《區域發展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的處理:指導學生讀圖4。26“遼中南地區”、圖4。27“滬寧杭地區”,先了解位置,然後根據圖例熟悉圖中的礦產資源分佈、工業城市工業部門的構成、交通路線,最後根據活動1。2的要求組織學生討論,重點探究區域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學生對工業部門餅狀圖接觸不多,教師應讓學生在充分熟悉圖例的基礎上分析工業分佈的特點;學生在瞭解了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後,對於這部分區域工業分佈的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科學方法。)

[師生小結](學會知識歸納的方法。)

其他影響條件如政策、環境、勞動力等。(結合教材112頁活動第3、4題並聯系汾湖開發區和吳江經濟開發區,解決問題,體驗進步,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關於《合理分佈工業》的處理,我主要是利用課本112頁活動題第4題來完成,《發展鄉鎮企業的好處》(——工業分佈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脱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能使分佈工業更加均衡;促進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再結合汾湖開發區。第三塊“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結合課件和教材圖片“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紹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學生回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頻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麼特點呢?

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工業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週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對照教材圖4。30並結合本地開發區,説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佈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回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麼不同?要求學生教材115頁知識後回答——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學生閲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後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五、談個人特色:

努力體現以“活”為宗旨的地理課堂。這個“活”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課程理念方面,既體現“迴歸生活,關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動建構方面,改變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師為絕對主角的課堂環節設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現活動建構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活動組織實現智慧傳遞和生成。再次是課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學生能夠心動大於行動。發散的、多維度的、積極的思維令學生們張揚個性,充滿靈性。將地理學習的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客觀世界,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初步解決問題。

地理説課稿 篇5

在活動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項活動,編者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但題中第3項練習要求將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稱和簡稱,由於學生還沒有學過地理分區,本身就增加了難度,不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這道題作了如下處理:要求學生沿黃河、長江干流,沿大陸海岸線、沿北迴歸線等找出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簡稱。經過這樣處理後,不僅降低了難度,而且還有利於學生對各省級行政單位空間位置的掌握,為以後的教學作必要的鋪墊。本節教學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是要辨認34個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間分佈需要記憶,這成為本節教學的難點。因此,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目標是:

教學重點: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位置。

教學難點:34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行政中心及空間分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瞭解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記住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標:能在中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祖國以及實現和維護祖國統一是我們的神聖職責的'情感。

教學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説教法):

基於本節課的特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着重採用地圖教學法、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遊戲法等。即“讀(看)——議——講——練”結合法,重點突出一個練字。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啟發導學的原則,通過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反覆運用地圖、開展遊戲活動等,把“死”知識,變成一幅“活”的中國政區圖。

2、學法指導(説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應用“一圖五法”突破難點。即:一張中國政區圖,採取歌訣記憶法、特徵記憶法、形象聯想法、拼圖遊戲法、填圖練習法五種方法。抓住國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的特點,積極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國地理拼圖板輔助學習。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地理拼圖遊戲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多思考、多探究、多發表見解,多動手練習,實現課標要求。

課堂教學設計

本節總體設計的依據:

1、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2、突出體現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學校周圍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習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認識能力,使所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在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在學生看書、讀圖基礎上,通過教師導學,運用多種教法和學法,培養地理學習方法,激發學習地理的熱情,開發學生智能。關注每一名學生,力求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活動及課後開展拼圖比賽,調動學生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教學實施過程:

導入(1分鐘):利用多媒體展示畫面:中國政區圖。問:你知道中國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區嗎?學生由於有國小自然課學過的中國地理知識以及日常的瞭解,會積極地回答出有34個。再問:你知道我國的行政區劃是怎樣劃分的嗎?學生會帶着這個疑問進入新課。運用觀察導入法,直觀形象,開門見山,便於迅速切入主題,為後面的活動留出更多的時間。

地理説課稿 篇6

[練習鞏固]

課本:

P66-67活動題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據日本自然條件你會如何發展日本的經濟?

回憶,總結

學生看圖思考

讀圖,説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

試着分析

計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學生回答:“不對”

認真觀察

讀圖完成相應練習

討論

觀看視頻

學生討論

學生思考、討論

學生回憶,回答

課後分組討論學習

讓學生了解學習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歸納方法,實現技能的遷移、鞏固

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入,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好奇心驅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學習活動,而且是學習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培養運用地理語言準確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體給學生直觀感受

利用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入,創設情境,同時充分估計了學生的回答,自然的實現教學內容的過渡

利用地圖的優勢,化抽象難以理解的或無法瞭解的內容以直觀簡潔的方式呈現

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應用資料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直接掌握知識,也作為參與教學的一種形式培養將地理事物聯繫起來思考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聯繫生活實際,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成功的。

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鍛鍊學生的思維,也學會比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過回顧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以結構圖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同時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間存在內在聯繫的觀點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給了學生突破課堂學習的空間,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瞭解我們身邊的世界,讓地理的學習在課外得到延伸,同時也體現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課改思想,鍛鍊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學生興趣,同時也作為下一節課教學的知識準備。

地理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宇宙環境》,它選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節,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課時“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説課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多層次的天體系統基礎上,從地球在宇宙天體系統中的地位和行星特點這兩個角度去認識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現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是三個“金鎖鏈條件”。

二 學情分析

城市的學生通過電視、電影等科幻影片瞭解到一些有關宇宙的零碎知識,甚至對一些科幻情節(像外星人阿凡達)信以為真,他們對有關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條件等知識充滿了幻想、好奇、渴望,本節課我將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利用資料證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閲讀“太陽系模式圖”,歸納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共同特點來佐證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温度、水、大氣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並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依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通過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4.教學重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及原因。

5. 教學難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師過渡:那麼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説説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四 説教法和學法

1. 説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五個學習活動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以及日地距離、地球體積質量大小、公轉自轉的週期的長短對“金鎖鏈條件”形成的影響。

(2)、情境教學法:展示太陽系運動示意圖,讓學生從地球的形狀、運動特徵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 説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圖表探究:學生通過閲讀“太陽系的行星基本數據”和“太陽系示意圖”分析 “金鎖鏈條件”的形成。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課前收集有關行星的基本數據、環境特徵以及地球的相關資料,上課時分小組討論,進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師過渡:下面我將重點説説具體的教學過程)

五 教學過程

我直接切入主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活動一:多媒體展示太陽系八大行星自轉公轉的運動示意圖(上堂課已經閲讀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狀、運動特徵,能否發光發熱,分析歸納地球與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徵,從而得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這樣,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一、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活動二:展示美國科幻片《阿凡達》當中有關的圖片,設疑:真的有生命出現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嗎?

生命物質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條件呢?展示南北兩極白雪皚皚的'景觀圖片、高大雪山的圖片、熱帶沙漠地區乾旱的景觀圖片、中緯度濕潤的沿海平原景觀,前面三張圖片與中緯度濕潤的沿海平原景觀相比較,同學們覺得造成景觀迥異的自然條件是什麼?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比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三個“金鎖鏈條件”的結論。

活動三:展示地球宇宙環境中太陽的穩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與其他行星運行軌道特點,讓學生共同討論:

1、假如太陽光照變得不穩定或者太陽突然消失,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情形?並對你的答案做出解釋。

2、太陽系行星的公轉運動有什麼特點?對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麼影響?

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組織能力,歸納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是穩定的太陽輻射和地球安全的運行軌道。

活動四:閲讀太陽系行星基本數據表,小組通過數據對比討論分析:

1、地球的體積和質量(與水星、金星相比)對“金鎖鏈條件”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2、 如果日地距離太遠或太近(與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況會怎麼樣?

3、地球上有適宜的温度,除日地距離外還有什麼原因(提示: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週期、大氣層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認為哪顆行星最合適?説明理由。(我先收集有關太陽系中最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衞星)

通過合作學習、問題探究和資料的收集分析,強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條件的形成原因。

地理説課稿 篇8

從容説課

基於前兩節的,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本節開始讓學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鑑於教材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內容前後列放,可用列表比較的方式板書,從定義、方向、速度、週期等幾個方面分別講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徵。學生在國中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把“地球自轉的方向”知識進行拓展,想象在兩極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建立地球順時針和逆時針自轉的概念,為以後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恆星日和太陽日的概念時非常困難。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也很難看懂書中的圖1.15“恆星日和太陽日”。有條件的製作課件可以改善圖示,拉長地球與恆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恆星只畫成一個,輔以直觀的動畫效果,最大可能地還原真實,應該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講解地球公轉的時候,要強調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含義、地球到達該點時的時間及地球公轉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轉與時差的教學涉及到晝夜、晝夜交替、時差產生和計算等問題,它們相互關聯,在歷年的大學聯考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應通過演示説明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的本質區別,強調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垂直關係,晨線與昏線的區別及判斷方法。通過演示講解地方時差的產生及規律,引導學生對書中“讀圖思考”進行探究,強調時區和區時、區時和地方時的區別,講解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和總結配套的解題方法,多加練習鞏固,並需反覆訂正和講解,才能完成此教學任務。教材沒有對“地轉偏向力”作要求,但後面第二章第二節的“氣壓帶和風帶”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學中可略講一二,為後續教學作好鋪墊。

地球公轉與季節的教學內容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首先要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認清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之間的關係,知道黃赤交角23°26′的含義,分析黃赤交角的影響、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為分析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打下基礎,講解中還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與遠日點、近日點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進行比較,找出區別,並練習加以鞏固。書中的“活動”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以另一種方式解讀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軌跡,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學生有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高低變化及太陽輻射強弱變化的體會,這些是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帶來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書中圖1.25,以數據歸納得出結論,具有季節性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使太陽輻射也呈現有規律的季節變化,從而導出天文四季和統計四季的定義。再聯繫學校所在地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輔以學生的生活體會進行舉例教學或設計練習,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提高學習興趣。

地球自轉和公轉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兩種運動,是學習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但是該部分內容空間性強又比較抽象,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電腦動畫演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清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係、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在整個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遠影響。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據:週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於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並能演示其運動規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繫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徵,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點所處位置

黑子太陽光球上的暗黑的斑點它的温度比太陽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顯得暗一些太陽活動的主要標誌;活動週期為11年光球

耀斑太陽色球有時出現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塊太陽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發是太陽活動的最激烈的顯示色球

太陽風(簡單介紹)日冕

師請大家看錶格,哪個同學能在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內容?

生(三個學生看圖分別回答,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講和補充。)

師答得很棒。(師逐步投影答案的內容)

前邊兩節課我們瞭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板書)

推進新課

師在國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麼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非常正確。

(投影表格)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週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律。

(板書)一、地球的自轉

(演示地球儀,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着什麼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師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麼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麼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那麼,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學生觀察、思考後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練習)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好。地球自轉一週需要多長時間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轉週期是多長呢?

生一天。

師由於在計算自轉週期時,選定的參考點不同,一日的時間長度和名稱略有差別。

(多媒體動畫演示)恆星日與太陽日:拉長投影中地球與恆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恆星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利用課件中的動畫進行分步顯示講述,學生一目瞭然)

師恆星日是以遙遠的“恆”星為參照物的,遙遠的恆星相對於地球而言是不動的,此時地球的公轉過程將會忽略不計。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

(多媒體動畫演示)

圖1 圖2

圖3

如圖1電腦顯示動畫:假設遙遠的恆星(小圓)和太陽(S)同時對着地球上的一點P,設地球只自轉而不公轉,那麼地球在E1處自轉一週(電腦顯示P點繞圓運動一週)。

師(多媒體動畫演示)

如圖2先以恆星作參照,動畫顯示恆星日的長度。

動畫的過程是:地球一邊自轉(即P點繞圓心運動),一邊由E1向E2運動(公轉),當地球到達E2點停止,此時P點剛好對着恆星。

師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週,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麼作參照?

生(學生準確回答)

師很好!

(點擊鼠標,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恆星的連線,標出“恆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恆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恆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師圖3以太陽作參照。

在圖2中可看出,地球在E2處時,P點還未兩次對着太陽,即以太陽作參照時,地球自轉還不到一週360°。

(演示動畫)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着太陽。

從E1到E3,相對太陽來説,地球是否自轉了一週,自轉角度是多少?

生自轉了一週多。

師觀察得很仔細。(點擊鼠標顯示連線和“太陽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師(過渡)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什麼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師很好!根據地球自轉的週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多少?

生15°/小時。

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

師非常正確。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鐘,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投影)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師大家一起探討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麼分佈規律。

生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週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

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

師請大家歸納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的共同規律。

生在南北兩極點,角速度和線速度均為零。

師非常好。下面閲讀教材P14地球自轉的證明。

生(閲讀)

師(過渡)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麼地球公轉又有什麼樣的規律呢?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

(演示)地球公轉運動

師什麼是地球的公轉?

生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師那麼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

生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週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説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師很好!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又叫黃道。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投影公轉軌道圖)

師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以下內容同時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東。

師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逆時針轉。

師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順時針轉。

師我們再來看看地球公轉的週期是怎樣的?

生1個迴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師迴歸指的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大家看書圖1.18,地球公轉的速度有什麼特點?

生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師由於太陽略微偏離地球公轉軌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而發生細微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相應有一些變化。根據開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運行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近日點運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線速度是 30.3 km/s。而遠日點慢,角速度是57′/d,線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

課堂小結

本節課內容較多,主要是關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的對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別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進行總結。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週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太陽由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1個迴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二、地球的公轉

(見“課堂小結”)

活動與探究

探究課題:瞭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探究內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3)利用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來解釋兩個自然現象。

探究辦法、過程:

演示、討論、競賽的方法。

(活動)我們一起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下面來做一個活動。先找兩個同學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生(用地球儀演示)

師都很好。説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請同學們填寫教材“活動”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師活動3要求我們同學能解釋兩個現象,分成小組討論,看哪一個小組能先解釋第一個現象?

生(小組代表搶答)恆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動的。照片上的恆星會出現圓弧狀軌跡,是由於地球自轉,照相機也跟隨轉動,其結果是恆星看起來運動起來了。

師答案非常準確。哪一個小組能解釋第二個現象?

地理説課稿 篇9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後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塊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中起着提煉與昇華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背誦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説出城市化的主要標誌,及其推動因素;

(3)説出城市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圖片對比分析出一個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證據,再結合材料判斷一個區域城市化的階段;

(2)通過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科學城市發展觀,尊重人地和諧發展。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

(2)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

2.難點:

(1)根據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徵判斷一個地區城市化的水平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根據課標的'要求將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作為本節的重點內容。而城市化是一個連續漸進的變化發展過程。各個階段之間區別明顯,但在過渡階段卻兼有兩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給學生具體分析判斷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時帶來了一些困難。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徵;同時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徵,學生有了對城市的基礎知識,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本課採用結合鄉土材料,案例呈現,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繫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導入環節3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7分鐘,一共40分鐘。

(一)聯繫生活,設問導入

由於學生對於“城市化”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前兩節已經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礎知識的具體情況,再加上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採用結合具體時事熱點材料,引入本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回憶20xx年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從這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出發,談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了很大的影響,再把城市發展與地理結合,引出“城市化”這個地理專有名詞,最後設問:城市化是什麼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麼特徵呢?由此進入新課——城市化。

(二)新課教學

1.理例結合,明確概念

在引入新名詞“城市化”後,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2.16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從1985年發展到20xx年有些什麼區別,並根據這些變化試着提煉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後再結合書上給出的概念加深記憶。要強調概念中的四個關鍵詞:過程、人口、農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不斷進行的。在這個過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參與元素,人口在農村與城市間的遷移活動,引起了城市化。

2.常識回憶,層層遞進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後,要剖析城市化發展的動因。要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提煉,用兩個城市化發展的現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華唱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裏有這樣的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奇蹟般的崛起座座城”,這兩句歌詞反映改革開放對我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動力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