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彙總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27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華】説課稿彙總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專題要求:

《鳥啼》是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生命之歌”板塊中的一篇文章。本專題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通過本專題的學習,激發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生命價值作深層思考,啟示學生珍愛生命。

(二)文章特點:

《鳥啼》是英國詩人、散文家、小説家勞倫斯的一篇散文。該文寫於1919年,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到一年,在那場戰爭裏,十幾億人被捲入,幾千萬人喪失生命。整個歐洲一片廢墟,滿目瘡痍,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肉體和心靈創傷,戰爭的陰影在歐洲人民的心中始終揮之不去。面向人類如此慘烈的死亡、歐洲人民對戰爭的心理陰影,勞倫斯通過描寫嚴冬消逝、春天來臨之際鳥兒的啼鳴,表達了作者對生與死的思考和對生命神奇的由衷讚美。鳥兒囀鳴的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慾望:創造新生而不是沉湎於死亡,鳥啼這一動物的本能行為由此獲得了意義上的昇華。啟示我們學會珍愛生命。

勞倫斯在本文運用擬人、象徵等手法,將鳥人格化,把自然當人看待,展示了自己對死亡與再生獨特的思考: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們是為着生的,或者是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質上不可兼得;同時,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價值,春天必然來臨,誰也無法阻止生命的衝動,無法阻止我們對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不難想象,讀這樣的文章,淺層表象的內容可以理解,但對文字裏透悟出的對“鳥啼”的象徵意義、作者的生死觀學生很難理解、體味並認同。基於上述,本課教學將從兩個層面上展開。其一,文本層面,通過誦讀,瞭解本文描寫、抒情、議論的內容;其二,思想層面,抓住文中抒情議論的語句瞭解“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作者的生死觀,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聯繫實際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二、説學情: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通過本專題的其他三篇文章的學習,他們對“珍愛生命”這一主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思考。但學生平時閲讀比較多的是敍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對哲理性散文了解甚少,更缺乏鑑賞這類散文的能力。面對這樣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他們理解上還有一定難度,對“珍愛生命”內涵的認識有很大的侷限性。

三、説教法、學法:

現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新精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後,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質疑、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的閲讀、鑑賞並體悟散文的能力。

1.朗讀感受

本文是散文中的名篇,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

2.質疑探究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學生朗讀後肯定有許多疑惑,在課堂中讓學生大膽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是課堂上要重點探討的問題,教師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組織教學。

3.設疑討論

對於本文,其重點在於感悟賞析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從而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該貫穿始終。

四、説教學程序:

(一)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瞭解本文描寫、抒情、議論的內容;

2.通過文本研習,知道“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通過討論探究,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二)重點:體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難點:通過對本文的閲讀,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研究點: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三)準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包括作家作品、生字生詞、熟讀課文、質疑),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實施:

一、導入:

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他絕望得曾想要放棄一切,是地壇接納了他,他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與地壇的交流中,領悟了生與死,感人至深。今天,勞倫斯又帶着一篇生命的讚歌來到了我們面前,這就是鳥啼。(板書課題)

二、新授

(一)整體把握:

1.那麼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這篇散文,從中領略那生命的激情。(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朗讀課文)

2.學生質疑:

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同學們讀完後有不懂的地方請儘管提出來。(學生自由提問)

3.出示學習目標:

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請大家閲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是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和對本文的理解而預設的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瞭解本文描寫、抒情、議論的內容;

(2)通過文本研習,知道“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通過討論探究,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4.本文的題目是“鳥啼”,那本文通過鳥啼主要揭示了什麼哲理呢?大家能不能找出全文的文眼呢?

明確:15段的“向死而生”。

(二)文本研習:

1.“向死而生”的含義是:明白了生與死的關係,因而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積極的生活。作者在本文要展示自己的生死觀。生與死本是極其抽象的概念,但為什麼本文讀來卻並未有這樣的感覺?作者又為什麼用“鳥啼”作題目呢?

明確:因為勞倫斯巧妙地將小鳥擬人化,並將鳥啼作為切入點,向我們展示了死的哀痛、生的萌動。

鳥啼,歷來我們就不陌生,中國傳統詩詞中更是信手拈來。但勞倫斯筆下的鳥啼更多了一分震撼。請大家聽課文1—5段的示範朗讀,看看勞倫斯筆下的鳥啼有何特點。(友情提示:注意描寫鳥兒啼叫的形容詞)

鴿子開始不間斷地緩慢而笨拙地發出咕咕的叫聲,這聲音顯得有些吃力,彷彿還沒有從嚴冬的打擊下緩過氣來。

從夜色中浮起的隱約而清越的聲音。那小小的清越之聲已經在柔弱的空氣中呼喚春天了。它們的啼鳴,雖然含糊,若斷若續,卻把明快而萌發的聲音拋向蒼穹。

田地間響起斑鳩的叫聲。每一個夜晚以及每一個清晨,都會閃現出鳥兒的啼鳴。

它活潑,像泉水,從那裏,春天慢慢滴落又噴湧而出,新生活在鳥兒們喉中凝成悦耳的聲音。小結:由劃線短語我們可以看出,鳥啼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活力。

思考:鳥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啼叫的?

文章第一段描繪了這樣一副圖景:由於寒冬,遍地鳥屍。面對慘烈的死亡,鳥兒們何去何從呢?它們沒有選擇永久的沉寂,反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勇敢的啼叫,那是新生命的象徵,那不是簡簡單單的生,而是向死而生!

介紹背景:其實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也面對着慘烈的死亡,本文寫於1919年,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到一年。在那場戰爭裏,十幾億人被捲入,幾千萬人喪失生命。整個歐洲一片廢墟滿目蒼夷,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肉體和心靈創傷,戰爭的陰影在歐洲人民的心中始終揮之不去。面向人類如此慘烈的死亡,面對歐洲人民對戰爭的心理陰影,作者希望人類能和鳥兒一樣向死而生!

2.鳥啼給予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面對着向死而生的鳥兒,作者得到了啟發,於是文章的後半部分充滿了議論與抒情。請大家跳讀文章6—15段,找找你最喜歡或你最受感動的一些抒情議論句,讀一讀,悟一悟。(友情

提示:注意那些能體現向死而生的語句)

教師預設了以下五個句子:

不必再注視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鳥屍,也無須再回憶嚴寒中沉悶的響雷,以及重壓在我們身上的酷冷。冬天走開了,不管怎樣,我們的心會放出歌聲。

——破碎的鳥屍、沉悶的響雷、身上的酷冷,那便是沉重的悲哀的死亡,我們面向死亡,絕對不能沉湎於其中。

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鳥兒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鴿的沸騰,不能滯留美好世界中豐饒的創造,它們不可阻擋地振作自己,來到我們身邊。

——世界不能選擇,復甦與更生也無可選擇,生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

我們知道過去的是冬天,漫長、可怖。我們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殘害。我們知道生命的肉體被撕裂,零落遍地。……它像高空中的一陣風暴,一陣濃霧,或一針傾盆大雨。……但它永遠不是我們最深處真正的自我。我們就是這樣,是銀色晶瑩的泉流,先前是安靜的,此時卻跌宕而起,注入盛開的花朵。

——我們就是這樣,新的日子正在開始,無論曾經有過多少哀痛和憂傷,甚至面向死亡,生命就是這樣頑強的存在,這樣頑強的生命也是值得讚美的。

它們不能哀傷,不能靜默,不能追隨死亡。死去的,就讓它死去。現在生命鼓舞着、搖盪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邊,它們禁不住放聲高唱,似乎從來就這般熾烈。

——我們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我們也知道死亡非常強大,每個人在它面前都十分渺小;但我們不能屈服,我們甚至要笑對死亡,因為生活有時需要的便是勇氣。向死而生,也是一種生的方式,或許更好。

誰能阻撓到來的生命衝動呢?它從陌生的地方來,降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乘上了從天國吹來的清新的柔風,就如同向死而生的鳥兒一樣。

——這是一種新生的力量,更是一種哲理的力量:死亡只屬於過去,現在面向死亡,我們已經置入嶄新的開始。

小結:勞倫斯在本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觀: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們是為着生的,或者是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質上不可兼得;但強調的是生,那種面向死亡勇敢的生,不可阻擋的生。讓我們牢牢記住四個字:向死而生;也牢牢記住這篇生命的讚歌。(大家齊聲朗讀12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那麼,珍愛生命僅僅是活着嗎?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也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觀: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是的,該怎樣活着呢,即人怎樣活才更有意義。其實許多名人對這個問題都提出過自己的看法:

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仆屢起。 ——拿破崙

所謂活着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峯的人。 ——雨 果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歌 德

對於我來説,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愛因斯坦

教師點撥:在挫折面前永不言敗的生命是有意義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敢的活着也是有意義的;關愛他人,奉獻社會,那樣的生命更是有意義的。那麼,同學們,你們認為怎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呢,不妨結合具體的例子,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迴)

大組交流。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點、點撥,並作適當補充:

小結:他們毫無疑問是熱愛生命的,而且這種愛已經超越了“活着就好”的層次。他們中有的人還活着,有的人已經死了,但他們的生命都是流光溢彩的。

自然界中萬物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植物中的草,在石縫中頑強的生長,創造生命的奇蹟,動物中的螞蟻,在火海中慘烈的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壯。

作為高一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熱愛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後思考。

(四)總結:我們一直沉浸在熱愛生命的氛圍中,這令我想起了一首自己特別喜歡的詩,就把詩的其中兩節作為我們今天這堂課的總結吧。

我有着向命運挑戰的個性,雖是屢經挫敗,我決不輕從,我能頑強地活着,活到現在,就在於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鬥後,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那請去墓地尋找我的碑文,那上面仍會刻着:熱愛生命。

(五)作業

1.摘錄本專題文中關於珍愛生命的警句,蒐集幾則古今中外名人關於珍愛生命的論述,與同學交流並討論其意義。

2.閲讀讀本中《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兩文,結合本文,聯繫你的實際,思考:作為高一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珍愛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寫一篇隨筆。

五、説評價: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評價具有導向、激勵、反饋、總結等多重功能。語文課堂評價涉及到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語文課除了本身的學科特點外,還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在課堂評價中,如果只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正誤、優劣進行評價,語文課堂將無法充分體現其自身的活力,也無法真正成為學生靈性培養的天空。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語言、行為、思想的評判。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對課堂學習的評價,也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即要在語文課堂中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

1、學生自評,就是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要求,對自己在學習實踐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評價。如學生自己回答一個問題後,獨立思考、判斷,想想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自己進行評價。

2、學生互評, 在“指導-自主學習”中,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精神的培養。給予這個有利條件,開展集體和學生間的互相評價更有實現可能。學生互評可以通過同桌或學習小組成員互説、互評,全班互評,拓展自主評價的空間,促進人人蔘與,提高學習效率。本節課有兩次小組交流,主要採用學生互評的方式。

3、老師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多的是定性評價,也就是用描述性的語言或者鼓勵性的語言在學習活動實踐中的表現,知識掌握的情況和能力水平進行表述,側重於評價學生髮展性領域的表現。 本節課老師除了對學生問題回答作出評價外,更多的是對學生的作業作出評價。在本節課佈置的隨筆中,評價的標準就是學生能否聯繫自身的努力拼搏,能否把自己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來談“珍愛生命”這個話題。如果能,説明學生已經達到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果不能,則説明學生對“珍愛生命”的內涵理解還不到位。

板書設計:

鳥 啼

勞倫斯

(1-5)鳥啼的場景 鳥屍 啼叫

↓ ↓

(6-15)生與死的思考 向死 而生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在三年級“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學生認識了東、南、西、北、東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本課是四年級“空間與圖形”領域裏“圖形與位置”的知識,是學生空間觀念的新發展階段。教材在編排上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確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提供豐富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找準觀測點,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瞭解確定位置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方向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找準觀測點,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對任意角度方向的準確描述。

三、説教法和學法

基於學生基礎,教法上我採用“創設—引導—開啟”為主線的啟發式教學法,積極營造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開啟學生的心智,使學生空間思維得到發展。學法上讓學生進行深入觀察、大膽嘗試、精心操作、互動交流的體驗式學習,主動獲得新知。

教師準備:課件、中國地圖、練習圖表。

學生準備:量角器、直尺。

四、説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激發興趣

課始,學生指認地圖上的方向,填充八個方位圖,並用量角器測量出東和東北等方向的夾角的度數。這樣的開課既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方位知識、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發學生思考“認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課有什麼聯繫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本課的知識與方向、角度有密切聯繫,找準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引導學生有效複習,便於學生在嘗試新知和練習中能有的放矢,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探究交流,確定位置

教學以“問題解決”為主線,其一般模式為:情境—問題—探索—交流—結論。圍繞這根主線,為實現教學目標,我設置了以下教學活動。

1、觀察情境、發現問題

出示公園定向越野賽的情境圖,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大自然,感受空間的魅力。接着簡單介紹定向運動知識。隨後請學生想象自己就是參賽選手,進入模擬的空間中,觀察“公園定向運動圖”,交流發現比賽關鍵是找到各檢查點的位置。於是從情景中提出“1號檢查點在什麼位置”呢?這樣,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很自然的進入今天的主題——確定位置。

2、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此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學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時機,我採用讓學生説、議、練、想四步完成新知的探究與歸納。

(1)説一説:讓學生説説以哪點為觀測點?1號檢查點在什麼位置?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會説是以起點為觀測點;1號在東北方向(或者偏東方向),我都予以肯定。接着請學生仔細觀察思考:有什麼辦法知道1號點的準確方向?

(2)議一議:根據剛才的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如果學生提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則因勢利導,課件演示300、600;接着請學生描述1號檢查點的方向。教師説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説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的,也就是夾角較小的方位。

如果學生不能想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師則以合作學習者的身份,提出建議:能不能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有關角的知識來幫助我們呢?引導學生根據方位和度數説出具體的方向。

(3)練一練:還可以怎樣説

南偏東700()東偏北500()西偏南20°()北偏西80°()

(4)想一想:離起點東偏北30°的方向上有山、建築物等,怎樣才能精確的找到1號點位置呢?學生各抒己見,發現要知道距離。課件配合演示起點到1號點是1千米。最後學生説出1號點的確切位置。

通過以上步驟,學生歸納出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方法。教師板書(方向距離)。

(三)實踐運用,鞏固拓展

活動一:知識城堡

首先完成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學生先觀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經過交流,重點分析給定的400米線段的意義,得出每個小段表示的距離,知道其他建築物到小明家的距離。接着學生獨立完成書中練習,同組學生互相檢查。教師對完成好的學生提出表揚。

接着完成教科書第20頁第2題,學生觀察情境圖,發現圖中左下角出現了注有數量的線段,面對新的知識,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統一認識,最後完成練習。

活動二:生活樂園

課件呈現我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的分佈圖。教師以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及瀋陽、上海等6個協辦城市成功舉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練習時,引導學生按找北京,估瀋陽,量度數的步驟進行。課件配合演示,規範學生的繪圖方法。學生深入理解“對任意角度方向的準確描述”這一難點,同時他們充分感受到位置就在身邊,所有的物體都有位置。

活動三:“海上空間”

課件顯示海上雷達站情景。教師發放練習圖表,學生根據相關的描述,將驅逐艦、護衞艦等實物圖形擺在相對應的位置。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建立空間觀念。

雷達站發現了護衞艦、驅逐艦、巡洋艦、潛水艇。你能幫着在圖中找到這些艦艇的位置嗎?請你動手擺一擺。

1、護衞艦在雷達站北偏東600的方向上,距離是6千米。

2、驅逐艦在雷達站北偏西200的方向上,距離是5千米。

3、巡洋艦在雷達站南偏西450的方向上,距離是4千米。

4、潛水艇在雷達站東偏南300的方向上,距離是6千米

活動四:體驗天地

5人1組開展站位置的活動。1人在中間站立,其餘4人的位置根據課件上的提示或自定。學生通過遊戲切身感知位置,體驗數學應用的樂趣,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號大約在我的東偏南450的方向距離2米的位置上。

5號大約在我的北偏西300的方向上。

3號大約在我的西偏南600的方向距離1米的位置上。

五、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請學生説説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穫。通過學生自我小結,再次對本節課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並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情感。

六、佈置課外題目:請你畫一畫:站在電視塔,看見西偏南450的方向上有文化廣場,東偏南300的方向有體育場,博物館在電視塔東偏南600的方向上,動物園在電視塔北偏西400的方向上

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下午好!

今天我要説的課題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材分析:

教材特點:本課的內容來自人教版《生物》“瞭解生物圈”第2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教材第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組成、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重要環節。

學習內容、重點、難點: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生態系統的成分、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其中生態系統的成分是重點。下面説一下我是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

突出重點:生態系統的成分是學習重點。通過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兩幅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常見圖片,結合閲讀課本,讓他們瞭解生態系統中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種生物成分,討論分析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明確三者相互依存關係的同時,提醒同學們注意陽光等非生物成分也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從而使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組成形成整體印象,然後通過練習,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組成的網絡圖。通過學生對生態系統的成分的角色扮演,加深了學生對生態系統各成分的關係的理解,從而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突破難點:能量流動及其傳遞是學習難點。通過分析魚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並使學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鑑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學生實際,確立了具體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舉例説出你所熟悉的生態系統及其基本成分。

舉例説明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閲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學情分析:

前面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已經學過了相關知識: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也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環境中直接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可以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角色扮演,閲讀。

教學過程: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優美的圖片,要求學生在觀察時想象在這些環境中可能聽到、看到哪些生物,説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板書)生態系統

在一定地域裏,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讓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讓學生舉幾個生態系統的例子,加深他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

二、小至一塊草地、一個校園,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板書)生態系統的成分

讓學生觀察分析兩幅圖片(啄木鳥吃蟲子、腐爛的樹樁上長滿真菌),閲讀課文,討論,並回答問題:在這個森林生態系統中有哪些生物?要維持這些生物的生存必須滿足哪些條件?説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繫?有怎樣的聯繫? (板書)讓學生到黑板上填空,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生態系統

非生物成分:陽光、温度、空氣、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產者(植物) 、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課後思考第二題 用箭頭表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係,並説明理由。讓學生板書、講解,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 生產者 ——→ 消費者

↖↘ ↙

分解者

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可以用這個圖解來表示。從圖上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後的物質又被生產者利用,這説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學生思考討論: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説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説出各種生物能否獨立生存。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而且能夠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充分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能。

思考討論:農民朋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收穫着豐收的果實,那麼他們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嗎?為什麼?可以這樣理解,人是社會意義上的生產者,植物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產者。為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作準備。

三、俗話説:“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麼?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螳螂、蟬、黃雀之間是“誰”被“誰”吃、“誰”吃“誰” 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係。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畫出相應的箭頭“→”。(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

(板書):樹葉→蟬→螳螂→黃雀→老鷹。

“這種生物之間通過取食的關係而形成的互相聯繫像什麼?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稱嗎?”(板書)食物鏈

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概念的抽象,“食物鏈”理解透徹了,“食物網”等部分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觀察連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麼開始的?

為什麼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麼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於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提出問題: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請學生課後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懂得了一些關於生態系統的問題,知道了生態系統的成分,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關係,還知道有毒物質能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並對生物造成嚴重危害。

提出問題,“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什麼是生態系統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生態系統的特點,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鞏固本節所學的知識。

六、生質疑,師釋疑解惑

七、練習:本節課採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八、課後活動: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蒐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 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隨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詩文在教材中所佔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詩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啟迪着,開拓着人們的思維,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詩文佳作,可以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訓練。所以,古典詩文的教學,在國中階段佔有重要的地位。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秋思》的主題思想,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學生體會《秋思》的意境。

3、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知道:馬致遠及元曲的文學常識。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義。 ②曲的主題思想。體會:《秋思》的意境。

(2)重點:①朗讀本曲。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説教法

古典詩文是我國曆代詩人詞家經過千錘百煉出來的完美的藝術精品。它具有優美的語言,淳美的形象,摯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畫等,是其他任何藝術無與倫比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稱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紮紮實實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腦又動筆,激發深長伯創造性思維,使在審美享受中,潛移默化,啟迪藝術靈感。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代詩文是我國文化長廊中的瑰寶,唐宋時期,詩詞發展達到頂峯。唐代是詩歌最繁榮的時代,宋代的詞也相當的繁榮。唐詩宋詞我們已經學了很多,那麼,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元曲。那麼,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

(二)新課講授

1、板書課題: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

教師介紹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個。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教師範讀。“範讀”就是“示範而讀”。教師範讀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範讀中“讀之以情”,學生“感之以趣”,“趣而讀之”,“讀而思之”。同時,“範讀”的本身以是對學生“授之以法”,能具體地指導學生誦讀。範讀後再從學生中找出讀得較好的來讀。成功的範讀,可以把文字變成聲音,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本曲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覆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豐富的情味。

《秋思》這首小令押什麼韻?哪些字押韻?

其中“鴉”、“家”、“馬”、“下”、“涯”以“a”押韻。和諧動聽,但曲調低沉,往往一首曲調低沉的詞曲易引發人的思緒。而《秋思》給人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在異鄉之人惆悵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漂泊天涯遊子孤寂之情,所以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朗讀方法,教會學生怎樣才能讀得聲情並茂、蕩氣迴腸,促使學生從朗讀到背誦中增強語感,真正領悟到“小橋流水”般的意境,從而學會欣賞音樂美,這樣的滲透教學方式,比單純的講解詞意,硬讀死背新穎。學生喜歡學,易接受。

4、會意

會意就是能領會詩文沒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為古典詩文語言跳躍式的,加上詩人在字詞上有精雕細刻的傳統,這就需要誦讀全文,聯繫前後語句,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上合理的想象補充語句間的跳躍間隙。在整體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內容,領會文章的主旨,以要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字詞,研討感悟,體會那些關鍵的字詞的表現力。品味文章的藝術魅力,達到有所借鑑,有所得益。歷代詩家講究“意”和“景”的融合,即構成意境。意即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即是情,“境”是詩中描寫的景物,即兩種環境;“意”和“境”“情”和“境”有機結合起來,和諧統一,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雖情調低,但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故境中有畫。我指導學生髮揮想象力,心情地去設想境中畫,既而產生情趣。再循循善誘,設疑提問: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後,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遊子孤寂之懷。(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通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媒體。

“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三者正好牽動了遊子的思鄉之情。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説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裏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遊子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更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時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

5、下筆

在閲讀、討論、感悟中,學生們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個人靜靜地整理思考中,更能產生深刻的感受,經過思考,能將個人體驗與文本相結合,加深影響,形成理性的認識。因此,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後,我讓學生仿寫,並大膽地改寫,以啟迪藝術靈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藴美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為具體可感或上升到一種思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音樂美、繪畫美等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薰陶,它不愧為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此小結再次強調了古典詩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勵學生多讀、多思、多寫。

7、作業

背誦這首小令。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冬至的夢》是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以“多彩的童年”為主題展開。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一個孩子的奇特的視角,刻畫出冬至後萬物的萌動和人們的生活,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對春天的憧憬,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之情。文章分為三部分:“認識冬至”、“温暖的夢,盼望的夢”、“冬至的夢”冬至的夢抒發的是作者對爺爺懷念的幸福的夢;對春天渴望的盼望的夢,作者奇妙聯想、引人思考,達到形散神聚之效果。語言描寫細膩、想象活潑豐盛,字裏行間充斥詩情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二、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巧:

1、精確認讀一個要求會認的生字“窖”,控制四個要求會寫的生字“窖、蚯、蚓、藤”。

2、精確、流利、有情緒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我”和爺爺憧憬、熱愛春天的情緒,感受生活的美好。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查字典、接洽上下文等多種情勢理解重點詞語。

2、讀與品詞相結合,讀與想象相結合,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在讀中加深對詞句和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讀中昇華情緒。

★情緒態度價值觀:

體會我和爺爺憧憬、熱愛春天的情緒,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感受冬至後萬物萌動的朝氣勃勃的狀況。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融入作者刻畫的情境中,品味語言,感悟作者對春天的憧憬與熱愛。

三、説教法和學法:

1、情境教學的方法

藉助圖片,和多媒體課件,藉助課文語言入境,感受作家在文章中的情緒

設計情景。溝通課文和學生的生活世界。創設情境,入境,並讓學生張開理想的翅膀勇敢想象,實現情緒上的認同,有利於學生形成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2、情讀體驗法

個性化的朗讀展示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緒認同之後的屬於自己的奇特理解。和學生一起與課文對話,和學生一起在知識中詩意的安居,一起體驗。

學法上,我貫徹的領導思想是把“學習的自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想象法、朗讀法和勾勒批註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四、説教學設計

為了完成教學目的,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這節課,我的總體思路是,回想導入,拋出中心話題—品讀課文,暢談感受—深入研讀,體會情緒—延伸拓展四步,和學生一起展開這次語文學習之旅。具體教學過程剛才老師們聽課都已經聽到了,我就不展開説了。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班語言活動《微笑》,下面我將從分析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準備、教學法、教學過程、等六個環節展示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是富有濃郁幻想的虛構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樣説話,富有生命力,並編制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生活。童話的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心理狀態和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

《微笑》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它採用了擬人的手法,通過簡練優美的語言把弱小的小蝸牛用自己甜甜的微笑給整個森林帶來快樂,從而自己也快樂起來的經過描寫的形象逼真。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小蝸牛的助人之心和與朋友的友愛之情,體會到為朋友做事的快樂;理解無論能力大小,都可以關心別人,給別人送去快樂的道理。符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使活動呈現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的要求。

二、説教學目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的環境”並 “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我根據這一要求,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把畫面與文字對應起來閲讀圖書,理解故事內容。

2、能力目標:圍繞故事主題大膽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幫助幼兒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使幼兒懂得只要有愛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幫助別人並願意給別人帶去快樂。

三、説重點和難點

根據幼兒在情感及認知方面的特點,幼兒理解水平有限,對理解隱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我將重點、難點做以下定位:

重點:學習把畫面與文字對應起來閲讀圖書,理解故事內容。 難點:圍繞故事主題大膽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幫助幼兒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四、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托爾斯泰指出:“ 成功的教學需要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因此,我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我在活動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整

個故事製作成形象直觀的動畫,既可以分段播放,又能完整欣賞,通過觀賞課件引導幼兒瞭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內容採用了直觀演示的方法。接下來是講述法: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我注意控制語速、音量的大小和抑揚頓挫的變化,採用不同的音色來講述不同事物的對話,從而在較好的表達作品感情的同時較好的集中幼兒注意力,為提高教學效果和突破重、難點做準備。我在將討論法貫穿在講述故事過程中。提問法的運用是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我主要運用瞭解釋性提問、假設性提問等。

2、説學法:

本次活動,我主要採用欣賞法:在活動過程中我生動形象的講述,引導幼兒來體驗幫助別人的那種心情,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從而突破難點;閲讀發現法:在活動中,請幼兒通過觀看畫面內容,回憶、討論故事中人物的對話,通過提問和幼兒討論,引導幼兒自己得出結論,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講述法: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講述的空間,啟發幼兒用宏亮的聲音、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並且注意為每名幼兒創設講述的機會。

五、説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微笑》作為一個載體,向幼兒呈現完整、感性的視聽覺的藝術形象,並幫助幼兒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它是作品欣賞的重要部分,也是幼兒閲讀的一個大平台。

2、音樂《歌聲與微笑》,空白圓形卡片、彩筆,幼兒通過自己動手製作,加深對故事含義的理解,同時也作為本次活動的結束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我的整個活動過程充分為幼兒營造一個民主、平等、輕鬆愉快的氛圍,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個性的發展。為此我將活動分為以下幾個環節來完成。

一 導入部分:激發學習興趣,引出故事主題——微笑

出示兩個表情圖片,引導幼兒説一説你喜歡看哪一個表情?為什麼?(我在此環節注意引導幼兒回憶原有的生活經驗,並組織幼兒分組進行討論,為下一步的教學的開展進行鋪墊。突出活動的教學重點,引起興趣,引出主題。)

二 基本部分:理解故事內容,掌握學習方法,突破重難點。

1、教師有感情地講故事,讓幼兒初步感知故事內容。(此環節不出示任何教具,為了避免幼兒注意力分散,影響幼兒對故事內容的感知,因此,我運用豐富的表情、優美的背景音樂來表現故事,講完後,提問簡單的問題:

(1)故事的名稱;

(2)有那些角色;

(3)小蝸牛做了一件什麼事?)

2、分段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欣賞並進一步感知故事內容。(在此環節中我分別進行解釋性提問和假設性提問提等來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

3、 完整欣賞故事,全面理解故事。(請幼兒邊看課件,邊完整欣賞故事 ,我根據幼兒對故事的理解以遞進的方式提問,由此逐步得出故事的含義:小蝸牛雖然能力很小,只會爬,但它有一顆愛心,它想到了要讓自己的朋友快樂一點,它把微笑送給了大家,給大家帶去了快樂,

所以大家都覺得它很了不起。我將這個環節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中,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三 結束部分:遷移故事主題,滲透思品教育。

1、我依據幼兒的生活環境從三個方面引導幼兒説説自己是怎樣為大家帶來快樂的:如:

(1)為爸爸媽媽做什麼;

(2)為小朋友做什麼;

(3)為老師做什麼。(本環節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引導幼兒思考、討論,使幼兒有了行動的願望,促進幼兒發散思維的發展。解決了本活動的難點達到了教育的目標。)

2、製作“微笑”標誌

引導幼兒自制兩枚“微笑”標誌,即在圓形卡片上畫上微笑的表情。啟發幼兒將其中一枚“微笑”標誌別在自己胸前,另一標誌則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在愉快、温馨的氛圍中,活動自然結束。

本活動貫穿《新綱要》精神,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吸引了幼兒注意力,發展了幼兒的感受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幼兒懂得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以上是我的説課,有不足之處請老師們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冀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正比例 反比例》的第三課時《成反比例的量》。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流程三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對比

人教版本部分內容在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緊接着比例、解比例的教學後設計的。教材用了“杯子中水的體積一定,高度和底面積的變化規律”的具體事例引出反比例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反比例的字母公式。

冀教版這節課內容的設計思路與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一樣,首先利用情境創設引出問題,然後建立模型,明確反比例的意義。然後,緊接着又利用生活事例對反比例的意義進行進一步理解鞏固。最後通過試一試、練一練等形式對本課內容進行了加強、鞏固。縱觀兩種版本的教材,我們會發現這兩種教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通過具體的生活事例引入本課,這也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

2.教材地位:本節課的內容是在教學了比和比例及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比例”知識的深化,是後面學習“用它解決一些簡單正、反比例的實際問題”的基礎,它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國小階段比例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反比例與正比例的不同之處關鍵就在於正比例是比值一定,反比例是乘積一定,。

3.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了義務教學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應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和態度三方面來闡述,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地發展。因此,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國小數學教材編排意圖,基於此,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認識反比例關係的意義,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規律及其特徵,能依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關係。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反比例關係的過程。

情感與態度目標: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愉悦,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同時在教學中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的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4.説教學重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研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

二、説學情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教學了比和比例及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比例”知識的深化。學生會對以前學過的數量關係有些生疏,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先複習一些基本的數量關係,使知識間發生遷移,在此基礎上探求新知,最後深化新知。

三、説教學流程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分為五大環節,分別是:口算;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總結反思。

第一大環節:口算

為了提高學生的口算計算能力,我在課前設計了30道口算題,以題單的形式發給學生,限時3分鐘完成,學生獨立完成。一名學生念答案(教師把關是否有錯誤),對子互判,組長統計做對數量的情況,師評價。

第二大環節、創設情境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於是開課我就展示教材中四個同伴看《安徒生童話選》的情境,並以統計表的形式呈現出每天看頁數和需要的天數的相關數據,提出“從表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的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察統計表,交流從中瞭解到的信息。給學生充分的發言機會。

預設:學生可能很直觀的看出四個同伴每天看的頁數和用的天數,還有可能縱向的有個比較發現誰看的最快用了多少天,誰看的最慢用了多少天。

第三大環節、建立模型。

新的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放手讓學生針對要探究的數學問題進行自主探求,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以下的數學學習活動過程:

活動一、觀察統計表,完成下面問題(自主完成,組內交流)

1、觀察這個統計表,從表中你瞭解到哪些信息

(1)、亮亮每天看( )頁,看了( )天。

(2)、紅紅每天看( )頁,看了( )天。

(3)、聰聰每天看( )頁,看了( )天。

(4)、丫丫每天看( )頁,看了( )天。

2、觀察數據,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1)、每天看的頁數越多,看的天數就( )。

(2)、每天看的頁數越少,看的天數就( )。

(3)、每天看的頁數乘看書的天數,積是多少? 。都是什麼? 。

3、每天看書的頁數與看書天數的乘積就是這本書的頁數,我能總結出一個數量關係式( )。

4、我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當書的總頁數一定時,每天看的頁數和看的天數之間有什麼變化規率

學法策略:自主學習,組內交流,口頭展示。

預設:學生的語言組織可能不是特別規範,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説一説發現的規律,歸納出數量關係式。然後,讓學生討論數量關係中數量的變換情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看書需要的天數是隨着每天看書的頁數的變化而變化的,每天看的頁數擴大,需要的天數就縮小;反之,每天看的頁數縮小,需要的天數就擴大。而且,每天看的頁數和需要的天數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説每天看的頁數和需要的天數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活動二、探究換零錢的問題。

1、出示換零錢的情景

把一張10元的人民幣分別換成同一種面值的零錢。

面值 5元 1元 5角 2角 1角

張數 2 10

2、生完成上表。

3、組內討論:零錢的面值與張數這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麼?

4、展示説明,明確:

像上面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

5. 成反比例的量具備什麼條件?

學法策略:自主學習,交流展示。

預設:學生可能對“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理解不深,師可作適當的解釋。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判斷並得出零錢的面值與換的張數這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分析兩個例子和數量關係式,你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概括成反比例的意義,並説明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他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提出成反比例的量具備什麼條件。給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通過活動一學生對成反比例的量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活動二,學生對成反比例的量理解更深了,語言更精練了。

第四大環節、解釋應用,訓練雙基,體驗成功。

1、在基礎練習中讓學生完成“試一試”的練習。然後,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中的習題後,組內交流,班內展示。

2、在實踐性拓展練習中安排安排學生了解“知識窗”中的知識即反比例的圖像。

設計意圖:目的是鞏固對兩種相關聯的量成反比例的意義的理解,明確解題方法。深化鞏固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樂趣,獲得解決問題後的成功感。

第五大環節、總結反思,深化認識,迴歸生活。

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回顧:

①、你學到了什麼?

②、你是怎麼學到的?

③、以你的經驗,生活中還有哪些反比例的例子?

策略:學生口頭展示,暢所欲言。

預設:學生説偏時,師做適當引導。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進行總結、梳理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歸納整理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把所學知識用於生活。

總而言之,“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堅持做到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在人文的環境中學有所得,究有所獲!

以上是我的説課過程,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謝謝!

説課稿 篇8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一定喜歡看動畫片吧?説説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指名説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2.看來你們瞭解的可真不少,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一個動畫人物,老師寫下他的名字,誰來讀一讀,你們認識嗎?糾正字音,大聲叫出他的名字(師板書:哪吒)。

3.誰能講講哪吒的故事?(指名説)

4.説得真好,你們看,小哪吒多神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哪吒大鬧東海的故事。

5.板書課題《哪吒鬧海》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準讀順。

1、我們在課前已經預習了課文,檢查字音

(1)、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讀,讀不準的出示拼音(強調"混、晃、叉、即、扔、縱"的讀音),開火車領讀。

(2)、出示新詞開火車讀,強調"胡作非為、興風作浪"的讀音。

(3)、出示長句子,練讀。

(4)哪些生字你覺得較難寫呢?講解生字。生練寫。

3、同學們的課文讀得怎樣了呢?指名分段讀課文,正音。

三、再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瞭解哪吒鬧海的過程。

1、師:這是一篇神話故事,它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講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現在請按大屏幕上的提示試着把課文分成三部分。(幻燈片5)2、彙報交流,理清脈絡。

(一)、哪吒為什麼鬧海

1、哪一自然段講了哪吒鬧海的原因?(第一自然段)2、誰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型説一説哪吒鬧海的原因?

3、理解重點詞:稱霸一方、興風作浪。

東海龍王父子經常稱霸一方,興風作浪,他們做了哪些壞事?(生想象説話)4、你覺得龍王父子怎樣?你讀到這是怎樣的心情?該怎樣讀這一句?

5、所以哪吒決定治一治他們,為百姓出口氣。你覺得小哪吒這個想法説明什麼?

6、讀出哪吒的決心。

(二)、哪吒鬧海的經過

1、同學們,課文的哪些段落寫了哪吒鬧海的經過呢?(指名答)現在請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段讀一讀,並試着加一個小標題,和小組內的夥伴交換意見。

2、生合作讀書,師巡視。

3、指名説自己喜歡的段落並加小標題。(補充板書:大鬧水晶宮、打死夜叉、大敗三太子)

(三)、哪吒鬧海的結果

1、師:經過哪吒正義的一"鬧",從此,東海龍王再也……(引讀最後一段)2、理解胡作非為。(生想象,説東海龍王再也不敢做什麼了?)3、小結: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鬧海的結果,這樣我們就清楚、完整地瞭解了整個故事的內容,同學們也要學會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一件事情。

四、精讀課文第一小節

1、哪吒為什麼要鬧東海呢?你能從課文裏找到答案嗎?(因為東海龍王父子稱霸一方,經常興風作浪,害得人們不敢下海捕魚。所以哪吒決心治一治他們,為老百姓出一口氣)齊讀第一小節(多媒體出示)2、老師還聽到了兩個詞用得特別恰當,一個是"稱霸一方"(字體變色,齊説),另一個是"興風作浪"(變色,齊説)。

3、讀到"興風作浪"這個詞語,你眼前彷彿看到怎樣一幅畫面?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説説嗎?選擇其中的一句就好。(龍王有呼風喚雨的法力,當海邊人們出海捕魚的時候,他就颳大風,下大雨,有時一個浪頭還會把人們的漁船淹沒掉)我們讀書的時候就要讀出畫面來,這樣就能把靜止的文字讀活。

4、龍王父子興風作浪,經常胡作非為,欺壓老百姓,老百姓是人見人怕,他們簡直就是這個地方的霸王,這就叫——"稱霸一方"(齊説)7、所以害得人們——引讀:不敢下海捕魚 9、可恨嗎?讓我們用朗讀表現這對可惡的龍王父子。

11正因為這樣,哪吒決定————引讀第二句"治一治他們,為老百姓出一口氣。"三、精讀二、三、四小節感受哪吒的英勇

説課稿 篇9

分析與思考:

所謂工具,指的是人類在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針對性使用對象或範圍的特點,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的智慧結晶。工具廣泛存在於生活及各行各業中。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工具的使用。對於大班幼兒來説,他的生活周圍也充滿各種各樣的工具。他見過也已經使用過不同的工具併成功地完成各種任務。但是,所有這一切經驗都含糊地存在他的頭腦中。正因為工具太常見,反而容易讓人熟視無睹了。如何把這些經驗從他的腦海中喚醒,進行概念上的明晰並激起他再一次的興趣和好奇就是成功開展學習活動的關鍵。

再者,《勞動者的工具》這個內容非常廣泛,大到人類發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針。工具不僅代表着一件具體的器具物品,更凸顯住深層的精神內涵。如何從這個浩瀚的工具海洋裏汲取適合大班幼兒認知和探索的學習內容併產生情感上的觸動和共鳴是本次活動的根本。

大班幼兒所擁有的經驗和技能使他樂於自我發現和探索,他們不滿足於知識的傳授而更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他也能夠通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勞動者的工具》所顯現的內容是完全靜態的成品。大班幼兒會滿足於這樣的學習方式嗎?怎樣讓靜態的東西動起來,成為孩子樂於探索,能夠發現的新材料呢?正確選擇跟學習材料適合和匹配的教學方法,讓枯燥的認知活動成為快樂的事,是成功開展本次活動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選擇幼兒熟知的、同時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為本次科學活動的探索和認知對象。引導幼兒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審視熟悉的材料,激發好奇心和活動的興趣。

2.讓靜態的材料“動”起來。將認知的重點從被動接受轉移到主動發現探索上。通過幼兒的親歷親為去發現工具的特點,並通過與同伴的交流探討建構成新的內需的知識。

3.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常識使用工具並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操作和實踐來驗證自身的發現,同時也進一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具體教案與環節分析: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祕密,積極探討交流自己的發現和見解。

2.嘗試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務,體驗合作的快樂和嘗試的成功。

3.初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激發自豪感。

活動準備:

1.安全工具:小刀、小鏟、螺絲刀、剪刀、夾子、小推車等若干。

2.輔助材料:水果、大積木塊、黃豆、布袋、布、玩具點心、大嘴娃娃活動流程:

引題激發興趣→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祕密→拓展經驗→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活動環節:

(一)引題,激發興趣

1.教師講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發幼兒思考。

輔助問題:“有了木頭、釘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嗎?”

“它還需要什麼可以幫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談話理解工具的概念講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快、更順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簡單的提問,有懸念的小故事,將枯燥的內容巧妙地隱身其中。通過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討,將日常的常見工具呼喚出來,在喚起生活經驗的同時,言簡意賅的講解幫助幼兒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審視目光激發了內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二)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祕密

1.明確探索目的輔助語:“工具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祕密在哪裏?”

2.自由挑選工具,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用途及祕密3.集體交流探討圍繞中心話題:“我發現XX是用來幹XX的。”

“它的祕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處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發現工具的祕密”這一充滿挑戰性的任務強烈地激發了幼兒無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簡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來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變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正好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他們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可以運用調動的器官,去探索、去發現,並樂此不疲。每一個細小的成功和發現可以激勵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認知在過程中慢慢得以積累和形成。充分的嘗試達到經驗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讓孩子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工具就是人自己發明創造的。通過幼兒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關特性和事物間的關係,正是我們所期望幼兒獲得的,也為下一個環節做了很好的知識積累。

讓孩子自由選擇工具是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決定的。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選擇探索的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不僅有利於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獲得有益的經驗,還有利於他們產生一種想法進行發現的要求,一種前進的動力,這種熱情會讓他們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體的探討交流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幼兒在與同伴的觀點交融、碰撞中豐富和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完善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體驗。)

(三)拓展經驗

1、引導思考:工具從哪裏來?

瞭解工具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還見過或用過什麼工具?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具,他的知識主要是經驗性的知識。通過自身的探索,幼兒獲得了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在這裏,通過老師巧妙的鋪路搭橋,用幾個小小的問題就幫他們歸納、概括最終理解、內化對工具的認知。引導幼兒從眼前的幾件具體工具拓展到整個工具海洋,逐步將經驗遷移和拓展,通過回憶、思考在脱離實物的狀況下驗證自己的知識使經驗真正得以內化。)(四)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確任務目標工具任務:

小刀水果拼盤小推車運送大積木塊(上下坡)小鏟將黃豆裝袋螺絲刀組裝小木盒剪刀剪布片夾子喂娃娃吃點心。

2、小組成員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務3、集體探討,説説自己是怎樣完成任務的,工具幫了什麼忙?

總結:工具的用處真大呀!工具是在勞動時發明的,我們只要會動腦筋,也可以發明有用的工具!

(通過剛才的探索、討論,幼兒發現了許多工具的優點。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發現,要驗證工具的真正本領,讓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認識工具為勞動帶來的便利,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事實説話。”俗話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親身的體驗才能使經驗真正的內化。

孩子是主動學習者。他們要主動讀探索、研究和發現才能主動建構知識經驗。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他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在多的過程中真實感受,才能真正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活動內容的生活化,讓孩子體驗和感受到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決的問題,更能激發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題和內容,不僅有助於他們的合作能力發展,也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協作機會。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在過程中不斷思考,會控制自身,會主動協商,會發現和認識別人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經驗。每一個孩子都會通過集體的、成功的探索獲得新的經驗,都在自身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勞動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圍無處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員的飯勺,保育員阿姨的拖把,花園裏花匠的修花剪刀,有農民的鋤頭,還有工人的榔頭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內容完全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通過此課時的學習,定會讓孩子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有新的提升。

説目標:

根據綱要的目標、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及大班孩子的特點,我將目標設置如下:

1.知識目標:初步感知不同的勞動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標:學習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使用方法。

3.情感目標:引導幼兒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培養對勞動者的崇敬之情。

根據孩子已有的經驗水平,我將目標1設定為重點,目標2設定為難點。

説準備:

(一)知識準備:

1.事先豐富概念:勞動者(知道勞動者不單單是農民,工人、醫生、科學家等都是勞動者)

2.幼兒事先進行一些觀察部分勞動者的工作情況。

(二)物質準備:

1.實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圖片代替。

2.錄像帶一份,攝像機等多媒體的工具。

3.幼兒自帶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説教學法:

《綱要》裏提出: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究活動,感受嘗試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悦。我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我始終只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結合自主探索法、觀察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克服傳統的説教形式,幼兒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法、討論法、觀察法等等進行學習。

説活動過程:

(一)帶孩子到食堂、花園裏、教室裏、附近的模具廠觀察。(教師將過程攝下來)引導孩子帶着問題去觀察,食堂的工作人員,花匠,保育員阿姨、模具廠的叔叔他們都是用哪些工具進行勞動的?

(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由於受思維的限制,幼兒是通過自身的感知、積累一定的感性經驗,才能進行科學活動,因此我選擇的內容都是圍繞在幼兒周圍,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所以幼兒很快就進入了課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以下的重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二)通過談話、觀看錄像,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這個環節主要目的是落實重點,為難點的突破奠定基礎)

1、你剛才看見誰在使用什麼工具?(提問具有針對性,目的非常明確)

2、幼兒每説出一種工具,就出示相應的鏡頭,學習相關的詞語,認識相關的工具。

3、我們小朋友也帶來了一些工具,請你説説,你帶來的工具叫什麼,幹什麼用的?是誰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這一重要的資源,讓幼兒從家中攜帶各類工具,一方面是幼兒熟悉感興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會更廣)

4、這些工具是誰用的?給工具進行一些簡單的分類。

(在這個過程中,我鼓勵幼兒用完整的句子大膽講述,大膽地與同伴交流經驗,分享快樂,分享彼此的經驗,在説中學,聽中學,以幼兒為主體,幼兒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落實了目標1即活動的重點。)

(三)學習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方法。

1.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工具,那這些工具是怎麼使用的呢?幼兒自主探索。

(幼兒是通過自身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構知識,學習科學的,我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體現了《綱要》中的精神:儘可能創造條件,讓每一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的機會,感受參與的過程和結果,體驗發現的樂趣。)

2.探索以後進行交流,對於較難的、不常見的工具,教師在集體面前示範、講解。

3.播放錄像,播放其他勞工者使用工具的情況,如:科學家、醫生、清潔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寬幼兒的視野,另一方面能給孩子更直觀更真實的體驗,使孩子潛在地知道每個勞動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勞動工具,知道他們的使用方法是怎樣的?從而昇華了重點和難點。)

(四)感受勞動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勞動成果。

剛才我們在參觀、和看錄像的時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麼樣的?那我們平時應該怎麼做呢?

(具體聯繫到了幼兒的實際生活,如要愛護桌椅,珍惜飯粒等等,通過層層的提問,讓幼兒知道勞動者的不易,應該珍惜勞動成果,從而達到了目標

3、最後的提問,幼兒又迴歸到了生活,所謂科學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也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延伸活動:

(延伸活動不是一個活動的結束而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

1、這些工具是誰發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想發明怎麼樣的工具呢?

2、農民為什麼要用到這些工具,而廚師為什麼要用這些工具,他們能交換嗎?為什麼?

(如此開放性的提問,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展,引發了幼兒的創造的慾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以上的活動設計環環想扣,循序漸進,即關注了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又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關注新經驗的獲得,整個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1.幼兒園的課程是全面的、啟蒙的,各領域的內容要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裏是沒有學科的界限,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融入了語言,如讓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講述,在講述的過程中提高了傾聽能力等,又融入了分類等內容,全面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2.利用了現代化的工具及媒體的介入,給予孩子更直觀、更科學的經驗,即驗證了幼兒操作的結果,又能給孩子科學的知識。

3.教師引導的關鍵是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所有問題的提出,我都是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重難點的突破而展開。教師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