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模板集錦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46K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説課稿模板集錦5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四年級第十單元《路》中的《絲綢之路》一課。本單元以“路”為主題組合單元,從道路、商路、求學路、人生路等幾個角度選編課文,並通過“語文天地”中的“暢所欲言”把對路的認識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才開闢了絲綢之路。“它”成為促進歐亞和人類文明的紐帶。在今天我們要教育學生深切體會張騫的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的編寫意圖、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做以下設計:

(1)利用網絡教學使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複述課文。

(3)通過反覆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並學習運用這一方法。

3、教學重點:

藉助“絲綢之路”專題網站,抓住關鍵詞句複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經過。

體會過渡段的作用,並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4、教學難點:

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二、説學情

四年級學生已經養成了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藉助學法提示,基本能獨立進行。能複述敍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對周圍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閲讀,共同討論。並且具備了相應的電腦知識,會利用網絡蒐集有用的信息。

三、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在時間和空間上跨度都非常大,我在教學中採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上網蒐集信息,獨立鑽研、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整理資料,討論切磋,推選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楚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體會張騫深深的愛國情懷。

四、説教學手段。

本節課利用網絡資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絲綢之路》涉及的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複雜,非常適宜網絡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確定學習目標,走進網絡學習。

第一課時讓學生在理解字詞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並給予一定的時間瀏覽“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提出自己的學習問題。

第二課時,教師在事先整理學生的學習問題的基礎上,出示有價值的研究內容。如:1、為什麼説張騫是古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2、課文的哪個自然段是過渡段?他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讓學生深入閲讀課文並依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興趣所在,對學習問題進行選擇,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誇美紐斯認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創造一種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接下來的時間就放手由學生去漫遊網絡世界,藉助“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來幫助自己的學習,引導學生進入“人機交互,自主學習”的環節。

(二)研讀課文,網絡學習。

學生可通過操作,瞭解到絲綢之路的來歷、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漢代的中國文化與歐洲各國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課的學法指導。教師給予學生合作學習的明確要求:

(1)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項內容的調查研究。

(2)圍繞所研究的內容,共同上網站查找有關資料,相互交流,集體討論,形成共識。

(3)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與組合,合作完成學習成果的書面資料。結合書面資料小組內進行學習成果的交流,並每組推舉一個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如此,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導者,既可以通過人機交互學習課文,也可以與周圍同學互相討論,協作學習或向老師請求幫助。在教學網絡中教師通過這套系統可以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現問題並對學生個別指導。

(三)彙報交流,暢所欲言。

通過學生自學前兩個問題,已經弄清楚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和過渡段的作用,在此處彙報交流。對於學生來説“交流”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環節,他們需要在討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收穫與夥伴共享,需要在爭辯的'過程中,不斷地補充自己的不足。針對同學們共同存在的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們提出問題,相互討論,這種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可以幫助發現問題的同學認清問題,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暫時未發現問題的同學,如果碰到同樣的問題該怎樣解決,加深了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學生在複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經過的彙報中,利用網站提供的複述方法,在討論重點句子及關鍵詞語的交流中,深切體會了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課內自檢,語言積累。

1、首先,學生共同完成“添加過渡段的練習”。

2、其次,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預設了A、B兩套自檢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取作答。此環節可幫助中、差學生查缺補漏,落實語文基礎知識,豐富語言的積累。

(五)總結學習,課外延伸。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天同學們利用網絡學習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使我們又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怎能不被張騫那無私無畏、百折不撓的精神打動呢?

智慧的靈感讓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對課文已經完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反而產生更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從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又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這就是真正得學習的內涵。教師抓住這個學生的興奮點,鼓勵學生説説自己還想了解些什麼,建議學生對專題網站進行內容上的補充,這既是一種學習成果的展示,又為以後學習的同學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形成學習的一種持續性,開拓學生學習的思路,更是打破“學習一定在課堂”的傳統觀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課外更豐富的世界,走進神 奇的網絡空間去充實自己,去體味學習的快樂……

六、教學反思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體會張騫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理解過渡段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學會找過渡段和添加過渡段。我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合作學習。每個人先到“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搜索自己有用的信息。再讀課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畫出重點句子,再在組內交流關鍵詞語。每人先練習自己説,然後在小組內説,最後小組內推選代表在全班複述。這樣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本節課也存在着不足,學生上網速度獲取知識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語文教學與網絡的整合還有許多內容值得我們去實踐、去探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語文教學與網絡的整合中我剛剛邁出了一小步,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深入鑽研。

謝謝各位老師!

説課稿 篇2

一、課題:《迷人的動畫片》。

二、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山東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上冊。

三、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學生分析:

小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目前三年級學生對動畫片也只處於感性認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動畫片的喜愛上升到理性的認識,瞭解它的藝術特徵、分類和製作過程。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和教師的引導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僅認識到動畫形象的誇張變形,還要用心去體會善與惡、美與醜、勇敢與膽小、正義與邪惡。

五、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欣賞·評述”領域的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在欣賞動畫片的同時瞭解它的`藝術表現特徵、分類及製作過程。通過欣賞與表述的方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提高審美素養。

六、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欣賞動畫片,使學生了解動畫片的不同類型。

2、在欣賞各種動畫片的同時,使學生了解誇張與變形,是動畫片藝術表現上最主要的特徵。

3、在欣賞動畫片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動畫片的製作過程。

七、教學重點:

瞭解動畫片的主要藝術特徵和不同類型。

八、教學難點:

能用較準確、豐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九、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翻紙動畫、動畫形象圖片。

2、學生準備:收集的動畫形象圖片、水彩筆。

十、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小雞做操。

(二)、導入

教師通過演示翻紙動畫説明動畫片的製作原理,導入課題。

(三)、新授

1、藝術表現特徵

(1)、學生説説喜歡的動畫片。

(2)、小組討論在收集的圖片中喜歡哪些動畫形象,為什麼喜歡。

(3)、欣賞動畫片,教師簡單解説。

(4)、從性格特徵和外形特徵方面説説這些動畫形象。

2、動畫片的分類

(1)、學生討論如何分類,可用各種方法分類。

(2)、從製作方法上分:二維動畫片、三維動畫片和特殊方法制作的動畫片。

(3)、學生談看後感受。

3、動畫片的製作過程

(1)、小組自學課本上的動畫片製作過程。

(2)、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3)、瞭解動畫片製作的艱辛,進行思想教育。

十一、課後拓展

1、設計創作

(1)、教師演示設計動畫形象。

(2)、學生設計,突出動畫藝術特徵。

2、展示、評價

3、小結

(1)、小調查:中外動畫支持率。

(2)、鼓勵學生製作動畫。

説課稿 篇3

一、情由獨鍾——説背景

新課改已全面實施多年,我個人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情有獨鍾。然而,很多像我們那樣的農村中學依然固守着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新課標語文教材的亮點——綜合性學習或輕描淡寫、或視而不見。改變大家對綜合性學習的看法,號召廣大師生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把綜合性學習進行到底,這是我選擇以綜合性學習為説課內容的初衷。

二、開放內容——説教材

(一)説地位、作用

這次內容“演講:微笑着面對生活”,是設置在兩篇演講稿(《敬業與樂業》、《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説》)和兩封書信(《傅雷家書兩則》、《致女兒的信》)之後,使學生學習起來有一種水到渠成之感。

(二)説知識、能力與德育點

“演講:微笑着面對生活”,教材編排者意圖通過演講稿的寫作與演講活動的實施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應定位於如何寫演講稿和自信地即席演講的能力培養。三個話題都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還要注意寫演講稿的過程中,貫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

(三)説重難點

學生的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況且會考作文55分,約佔整個試卷成績的36。因此,九年級語文,作文教學尤其重要;再則,一次成功的演講必須以一篇優秀的講稿為前提,所以教學重點應放在“演講稿的寫作”上。

西方有位哲人説過:"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悦的能力",人才也許不是口才家,但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在鍛鍊演講口才時,付諸實踐的勇氣非常重要。對於九年級學生而言,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參與即席演講的經歷,所以我將教學難點定位在“如何讓學生能自信地走上演講台”。

三、以人為本——説對象(學生)

九年級學生學習壓力普遍較大,只有通過活動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即將畢業直接走入社會,他們急需這些交際知識來鍛鍊自己的交際水平,因此,這樣的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樂於學”。

再則,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習慣了鮮花與掌聲,往往不能正確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苦難。因此,本次以“微笑着面對生活”為話題的演講,對他們而言不失為一次心靈的洗禮。

四、有的放矢——説目標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本課的主題內容,這次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活動了解演講稿的寫作特點和寫作要求,培養寫演講稿的能力;

2、通過活動來培養學生作主題演講的能力;

3、通過蒐集有關資料,增長見聞,開闊視野,並鍛鍊信息的蒐集和處理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獨立思考,合作蒐集資料、資源共享。

2、根據自己的話題側重點來選擇組織材料,有話可説,以理服人。

3、選擇其中的一個話題,寫一篇演説稿,在班內進行演講比賽。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豐富學生的心靈感悟,即依據學生各自選擇的話題,培養學生面對失敗,面對挫折的不服輸精神,懂得應該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正確對待競爭與合作,演講成功後的成就感等。

五、因材施教——説教法

綜合性學習,顧名思義,不可能單純在課堂中完成,要充分利用廣泛的教學資源,積極引導學生團結合作,自主探究。首先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話要説。利用一節課的課堂時間佈置、準備,再給予足夠的課餘時間讓學生利用遠程教育自主蒐集資料,結合班級即將舉辦的“演講比賽”。利用網絡教室:一方面教學生如何寫好演講稿;另一方面又要給予學生演講知識的學習,檢查學生的研究成果。

六、主動參與——説學法

如何教學生學會學習,由其是教學生終生學習,是當前課改的熱點問題。執教本課,我將重點培養學生的如下學法:

1、聯繫生活法

“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課的教學我將採用寓教於樂的方法,利用繪畫、音樂,讓學生理解微笑的意義,培養樂觀、友善、善於合作的生活態度。

2、合作探究法

新課程尤其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團體協作能力。課堂我要求每位同學必須在組內有充分的演講機會。最後優勝者代表小組參與班級的演講比賽,這就要求小組內優質資源共享,合力打造出小組的.最強實力。

3、多元評價法

自評與他評、師評與生評、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評價”中成長。

七、探究合作顱——説程序

(一)課前準備

1、按自願的原則,全班學生分成九大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每三組選同一個題目。

三個選題:樂觀——笑對失敗

友善——善待他人

善於合作——競爭與合作

2、抽籤決定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專題,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整理資料,瞭解演講的相關要求。

3、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觀看幾位名人演講,以體會演講的感染力。

(二)活動過程

因為演講活動需要充分的時間做準備,根據學生實際我預計用四課時完成(不包括課前準備)。接下來我重點談一下第一課時的程序:

1、歌曲大合唱《歌聲與微笑》。目的:創設情景,渲染課堂氣氛,

2、.欣賞名畫《蒙娜麗莎》。

3、走近那些“微笑着面對生活”的人們

身患絕症卻用頑強意志創造科學奇蹟的霍金

曾為國家運動員意外受傷癱瘓的桑蘭

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卻自學成才的張海迪

耳聾後仍孜孜不倦創作樂曲的貝多芬

汶川地震後左臂截肢仍敬着軍禮要當警察的小郎錚

4.、朗讀欣賞詩歌《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目的:讓學生初步意識到要微笑着面對挫折、面對苦難,從而微笑着面對生活。)

【進入正題】:七嘴八舌説演講

我們班將圍繞“微笑着面對生活”舉行一次專題演講比賽,要求如下。除演講者外,我們其他同學都將做評委,那麼,同學們認為,演講應該從哪些方面評判呢?(學生討論)

(此環節是課堂預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雙邊互動。通過學生討論演講技法,讓學生清楚演講過程要注意什麼,自己評價自己,加深印象。)

依據同學們的意見,我們共同擬定了一個標準,是這樣的:(投影評分標準)

儀態大方(10分)

普通話流利,口齒清楚(10分)

語言通順、連貫(10分)

觀點鮮明(10分)

有鼓動性,説服力強(10分)

態勢得體(含表情、眼神、手勢、身姿)(10分)

語調準確(10分)

有一定的臨場應變能力(10分)

説話自信負責(10分)

感情真摯、能感染聽眾(10分)

回顧本次綜合性學習過程,我先讓學生參與制定演講的評分標準,反覆演練後再讓他們上台演講。學生可以在反覆的實踐中思考,在反覆的思考中實踐,瞭解演講,最終學會演講。

八、利用資源——説應用

1、與教學的有機結合

教師通過網站查找相關的教學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擴充知識內容,開闊學生眼界。遠程教育使教學方法靈活而精彩;使學生的素質快速提高。遠程教育已和教學活動緊緊擁抱在一起

2、為教學目標服務

有了遠程教育,面對本主題的教學,教師不再是單一的説教,而是可以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蒐集整理資料,豐富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蒐集材料,對“微笑着面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多方面的理解與感悟。

3、更利於突破重難點

課前讓學生通過網絡觀看看一些自己喜歡的名人演講,受到情感薰陶;教學中,學生七嘴八舌探討演講的評價標準,然後用多媒體投影出來,讓學生一目瞭然、胸有成竹。以此讓學生能夠自信的走上演講台,從而突破本課重難點。

4、創設情景,突出主體

上課伊始,我就用歌曲“歌聲與微笑”創設一個充滿歡笑的課堂氛圍。課中的詩朗誦、歌曲合唱、制定評分標準、舉行演講比賽等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親自操作的。讓學生在網絡教室自主寫稿,一方面便於學生更好的篩選資料、補充實例,使自己的演講更有説服力;另一方面便於老師及時查看學生的寫作情況,能夠更加快速的反饋學生創作進展,適時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充分突出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的地位。

九、促進發展——説評價

(一)評價內容

1、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課堂活動時的口語表達能力。

3、演講中表現出的態度與修養。

(二)評價方法

1、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可以讓小組給每一個成員寫段評語,自己也寫一段自評評語,將他們裝進學生的個人成長檔案袋。

2、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幫助學生樹立“過程重於結果“的意識。

總之,遠程教育進入教育教學領域勢不可擋,只有我們迎浪而上,不斷探索、努力研究,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就讓遠程教育的春風繼續吹醒廣大教師,就讓那池活水繼續滋潤教師那乾涸的心田!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古典詩歌在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佔有一定量的篇目,可見,古典詩歌的教學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李商隱的《錦瑟》安排在必修教材第四冊中,是古典詩歌裏的精品,意象精美,想象豐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有着異乎尋常的作用。

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知識含量,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品讀意象,明確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標:學會鑑賞古典詩歌的技巧,提升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情感與意象的關係。

2.領會迷離恍惚.深邃纏綿.美麗哀傷的意境。

3.明確典故對營造意境的作用。

教學難點:正確運用鑑賞古典詩歌的技巧。

二.教學方法

教法: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多媒體及影像資料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在引領學生誦讀經典美文的同時,讓學生自主探究並掌握鑑賞技巧。

學法:1。自讀課文,寫下直觀感受。

2.各學習小組推薦出精美的感受相互交流。

3.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鑑賞技巧,完成鑑賞任務。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運用多美體展示圖片,輔以畫外音(朗誦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 別亦難”)。

2.課前擺渡

講商隱,説義山。

牛李黨爭,政治不如意;聚少離多,愛情不如意。

莊生......望帝;珠有淚......玉生煙。(典故)

3.學海泛舟,鑑賞詩文

A.看詩題;明主旨。

B.看作者;明風格。

C.看詩文;明情感,名技法。

D.看問題;用技巧。

4.藝海拾貝

理解典故對意境的深化作用。

5.探究提升

具體描述那些意象?

運用了哪些典故?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6.佈置作業

仿寫一首七律。

四.板書設計

錦瑟······李商隱

首聯(開宗明義)

頷聯(巧妙用典)

頸聯(想象豐富)

尾聯(直抒胸臆)

五.教學效果

通過讓學生自主賞析.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信心。使學生加深了對古典詩歌的認識,且掌握了鑑賞古典詩歌的技巧,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藴,有促進了美文的創作,而其對正確解答大學聯考中古典詩詞類題也大有裨益。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全一冊第五單元第三十二課中的鑑賞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除了引子和尾聲外,共分了六個段落,即主題和它的五次變奏。第一段(3~22小節)這一段有兩個主題部分,其中3~10小節為主題的第一部分(a),11~22小節為主題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題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音域不寬,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鬱悶之情;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對比鮮明,利用不斷向上的旋律衝擊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也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瞭解中國的民間音樂,增進對民間音樂的熱愛。

二、説學情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高中生的認知能力由感性逐漸上升到理性,他們不再滿足於音樂的好聽與否,渴望更深一層的瞭解音樂的內涵,這時教師對音樂元素的講解,音樂作品的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反覆聆聽、直觀演示以及音樂實踐,找到切入口,着重感受音樂、體驗音樂,開闊音樂視野,並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三、説教學目標

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夠體驗和感受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倔強、剛毅的性格,同時學習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精神,提升對生活的熱愛。

2.通過聆聽、小組合作的形式,提升音樂審美能力。

3.瞭解音樂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樂形象和風格,通過對比、分析,加深體驗音樂的內涵。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欣賞《二泉映月》,感受樂曲的意境,難點是理解音樂要素與音樂情緒之間的關係。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為五個環節:新課導入——初步感知——分段欣賞——鞏固提高——課堂小結。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上課伊始,我會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光明行》的音頻,提問學生從音頻當中聽出了怎樣的內容,有什麼感受。學生自由進行回答,教師總結樂曲《光明行》是我國音樂家劉天華的二胡作品,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光明和幸福生活的希冀與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華彥鈞創作的'一首二胡作品,聽聽兩位大師的作品有什麼區別,又分別想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從而引入新課《二泉映月》。

這樣設計,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轉移學生注意力至課堂中,同時初步瞭解所學作品的體裁,能夠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初步感知是新課講授的第一個環節,我會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展開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會先提問學生對民族音樂家華彥鈞有多少了解。學生了解的並不是很深,我會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並簡單的介紹民族音樂家華彥鈞的生平,並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之後,請學生初次聆聽樂曲《二泉映月》,再次提問,樂曲的情緒有怎樣的特點?我會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共同總結出樂曲的情緒是憂傷的、哀愁的。

通過直觀感知的方式,同學能夠捕捉到音樂的基本信息,發揮音樂感知能力,為接下來的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第三環節是分段欣賞環節

分段欣賞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

這一環節,我會帶領學生對樂曲《二泉映月》進行分段聆聽和鑑賞。當聽到引子的時候,提問學生樂曲的情緒有什麼樣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會加以補充:引子部分以四拍組成的短小音調作為開端,以一個下行音階式短句,發出了一聲飽含辛酸的歎息。二胡以輕微的聲音,低沉含蓄內在的音色,把聽眾引入到音樂所描寫的意境中。

聆聽到第一樂段的時候,再次提問學生對樂曲的感受,這個時候,學生對這首樂曲的風格有了基本的掌握,通過對比分析能夠對該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我會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補充:第一樂段有兩個主題部分,其中3~10小節為主題的第一部分,11~22小節為主題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題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音域不寬,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鬱悶之情;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對比鮮明,利用不斷向上的旋律衝擊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也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

接着我會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樂曲的三、四、五樂段以及尾聲,請學生自行鑑賞,我會進行適當的補充,並通過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總結出樂曲的情緒變化幅度較大,結束在輕奏的不完全終止上,好像在表達無限的惆悵與感歎,聲音更加柔和,節奏更加舒緩而趨於平靜,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受。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層層深入地掌握新知,同時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能夠更快速地瞭解樂曲本身及其深刻內涵。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高環節

這一環節我會簡單介紹二胡,並播放背景音樂《二泉映月》,請同學們根據已學知識,為樂曲進行繪畫、詩歌的創作。

這樣做既能夠對新學習的音樂作品進行鞏固,同時又可以讓同學們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中來,通過與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鞏固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

第五環節是課堂小結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和同學們一同探討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總結音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七、説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