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物理説課稿模板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4W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物理説課稿模板5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固體、液體、氣體的壓強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壓強”的知識有了更豐富的瞭解,本節知識與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聯繫密切,能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從而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

1.知識與技能:知道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並能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被發現的過程,學會從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學習方法和科學的思維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體會科學技術的力量,關注科技的兩面性,加強安全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從教材的安排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上看,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應是本節課的重點。因該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有較廣泛的應用,且較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關它的應用──機翼升力產生的原因是本節的難點。

二、説學情

國中生的思維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渡期。他們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直觀現象比較感興趣,喜歡動手,但欠缺對問題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從直觀現象入手,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這節課綜合採用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比較歸納並輔以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創設情境,倡導合作探究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課堂效率,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學法:把學生置身於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導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問題意識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原動力,學生學習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產生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秋天樹葉散落在馬路邊上,當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駛過路面時,樹葉將( )(從路邊飛向路兩旁 / 從路旁飛向汽車 )

2、為什麼我國海軍艦艇赴亞丁灣護航時,護航編隊一般採用前後護航形式,而不採用“並排”護航?

3、幾十噸甚至上百噸重的飛機為什麼能騰空而起,在空中飛行呢?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新課教學

1.流體概念的教學

直接引出流體的概念──有流動性的氣體、液體統稱為流體。

2.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的教學

先由液體和氣體靜止時內部壓強的特點輕鬆過渡到液體和氣體流動時的壓強。再利用簡單的小實驗“吹紙條”為猜想提供事實依據。最後利用三個小實驗驗證猜想。

實驗探究1:對着兩張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紙向中間吹氣,看見了什麼現象?

實驗探究2:將一枚輕鋁質硬幣放在離桌邊3cm~5cm處,在硬幣前10cm處用直尺或鋼筆架高約2cm,使嘴巴靠在桌邊,沿着與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氣(不準吹硬幣)。看硬幣會如何運動?

實驗探究3:將事先準備好的兩個乒乓球,放入臉盆內,然後用礦泉水瓶當水管向球中間的水域沖水,兩球如何運動?

先探究氣體,再探究液體。探究完“氣體流動時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後,先回頭分析“吹紙條看到的現象”,以驗證猜想,然後再進行液體流動時壓強的探究。實驗完成後,教師對同學們的表現給予肯定。

此時,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內容基本解決,而且課前設下的懸疑也已撥雲見日,即將被揭開。

然後回到課前提出的幾個問題,並引出飛機升力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現場模擬,自己選擇器材,自己設計實驗,自己進行分析,找到飛機能夠在天空飛行的奧祕。

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同學們設計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請看視頻(視頻展示)。通過這些實驗,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把抽象問題直觀化,利於同學們成功找到產生現象的根本原因,並感歎人類的不遵循自然的.規律必遭大自然的懲罰。並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線,不能靠近高速行駛的列車,不能讓兩船並列行使,由此潛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增強了安全意識。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應用”置後,有兩個用意:一是為課前的懸疑服務,為解決這個懸疑,必須把兩個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學生們急以解決疑問的好奇心理,提高課堂效率。二是符合人類認識大自然,戰勝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學發展的真實歷程。 教學過程中以“提出問題──建立事實──形成假説──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踐應用”為主線的思維程序讓學生自主探究,利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樣第一個設疑已經解決,再創設下一個懸疑。

3.飛機的升力的教學

(1)比一比,誰是大力士?

首先引導學生做了一個遊戲性的競賽,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從下方使勁吹氣,看誰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結果肯定是吹不起來,然後再口朝下的吹。同學們會發現還是吹不下來,但不吹的時候反而卻掉下來了。

這個活動把課堂推入一個小高潮。

選用這個學生活動的目的:一是為了學以致用,用學過的知識解釋身邊的現象,對知識加以鞏固深化;二是體會身邊的物理給我們帶來的無窮樂趣,增加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三是為飛機升力的教學埋下伏筆,承上啟下。

然後欣賞飛鳥與飛機的視頻,再次設疑:向下吹乒乓球時,由於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壓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沒有掉下來,“小鳥和飛機為什麼也能在空中飛翔而不掉下來呢?”。

(2)飛機的升力

首先讓學生回顧視頻中飛機起飛的情景,並提問:飛機起飛之前為什麼要在長長的跑道上加速?

然後進行現場模擬。先把長方體機翼的飛機放在跑道上,用電扇使空氣相對飛機發生相對運動,通過檔位的控制以改變空氣流動的速度模擬飛機的加速,結果飛不起來。此時可

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科學的創新和發展是曲折的、艱辛的、嚴謹的,是需要失敗的。再把流線型機翼的飛機放在跑道上,結果飛起來了。通過兩架飛機的對比實驗,讓學生真實直觀的認識到上凸下平的機翼形狀是飛機飛起來的關鍵。這是一次實驗的對比,一次科學的跨越,一次思維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發,引發學生產生思維衝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慾望,將課堂帶入另一個高潮。

③這種形狀機翼的飛機為什麼就能飛起來呢?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還得解決機翼上下空氣流速大小的問題,怎樣讓這些看不見摸不着的空氣的流動非常形象地展現在同學眼前呢?只有靠課件。

在突破難點知識的過程中,還原了人們認識發現物理規律的歷程和科學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變得更加立體生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豐富有趣。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親歷探究,在動手動腦中形成知識,在應用知識中享受快樂,切身感受物理學科學習的特點,課堂教學的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深化。

4.知識的應用

有關這一知識的應用我又選擇了三個素材:汽車尾翼板、噴霧器,實際上是利用情景設疑讓學生猜想,讓學生的思維產生衝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歎大自然的神奇。汽車尾翼板又都是對飛機機翼倒置的應用,具有相似性。噴霧器的原理,讓學生品嚐物理的魅力和神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以滿足學生的慾望。

素材是課堂的靈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感。在本節課中採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設疑、情境探究、情境觀察、情境分析和情境應用等環節環環相扣,既體現出知識的呈現規律,又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為學生創設了可以觸摸的學習研究情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拓展了思維空間,體現出情景教學的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正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五)課堂小結

與以往不同的是,採取了一種誘惑式的方式。因為到此為止,這節課的內容已基本完成,但學生的思維已經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學們想了解香蕉球產生的慾望激勵同學們必須達到老師的要求──回答“你這節課的收穫是什麼”。通過對知識進行重現,讓學生明確本節所學的主要知識,給新知識的授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六)鞏固練習

通過進一步習題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檢測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及時進行反饋。並要求同學們在辨析中靈活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辨析能力。讓學生感到物理無處不在,讓自然的神奇帶給學生無盡的探究慾望!

(七)家庭作業

這些習題的設置有助於把興趣延伸到課外,並通過課外的拓展實踐,促進技能的遷移創新。

(八)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知識的基礎上,瞭解液體壓強、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它是第一單元的結束,也是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材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實驗探究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飛機的升力是如何產生的。 通過“想想做做”引入課題,經過探究實驗得到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再利用手工製作的飛機機翼模型探究飛機的升力是如何產生的,也就是結論在生活中的應用。

可以採用比賽的方法進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動,教師也要參與其中,併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分析現象,引出探究的問題。

實驗探究較簡單,可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隨手而來的器材,完全放手給學生。在學生得到 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後,通過演示,將結論延伸到液體中,從而認識到氣體和液體共有的 規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和應用,學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練習的形式給出,讓學生去分 析。飛機升力的獲得也是探究實驗結論的應用。機翼模型的製作可留作課下作業,製作竹蜻蜓或飛去來器,學生更感興趣。流體壓強與流速關係在球類運動中應用廣泛,如果時間充 足,學生接受能力較高的話可作適當解釋。

教學過程力求氣氛寬鬆,師生交互活動融洽,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活動,在“玩”中學到知識。

物理説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參照物的概念、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相對性.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

教學用具: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組織同學閲讀課本節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麼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1.什麼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裏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於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裏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提問並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説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掛圖,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説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説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説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麼為標準的?

答:以車廂為標準,乘客相對於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説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麼為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於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説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問:看課本圖12.1-3,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裏並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説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麼物體為參照物。

答:選大地為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為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為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為它們相對於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舉例説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運動的描述

一、什麼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在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假定不動的物體。

2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物理説課稿 篇3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

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測量;

3.重心與穩度。

本節內容是在國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並結合重心與穩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係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於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國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 重心與穩度。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並通過複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並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繫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國中的基礎上,複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説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複習 國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複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麼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於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隻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 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並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 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並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閲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説明;學生閲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4

《二力平衡》一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下第九章第一節,是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力平衡最簡單的情況,體現了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為後面研究牛頓第一定律、分析力與運動的關係、壓強、浮力的學習等設下伏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學習這節課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觀察和實驗,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培養,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目標:

(1)、對於平衡態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3)、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4)、會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通過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探索、領略科學探究方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點,是今後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學習壓強和浮力,分析力與運動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國中學生的推斷能力普遍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善,對物體受平衡力都的分析判斷比較盲目,因此運用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學習了彈力、重力、摩擦力,會畫力的示意圖,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些為本節課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學生已有的科學探究方法基礎

學生在學習速度、密度知識時,對控制變量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應用,可以遷移類推到本課,並通過比較、概括、歸納得出結論。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礎。

3.學生的思維障礙

學生現有的經驗認識存在一定的錯誤性。如物體靜止在空中要使它勻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於或小於物體受到的重力。這一錯誤的認識造成學生對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大小的理解產生思維障礙;學生已學習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混淆,對物體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維障礙。

依據教材內容、學科特點、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觀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利用多媒體圖片、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提出問題:這些物體處於什麼狀態?它們受力作用嗎?分別受哪幾個力的作用?討論總結出幾個力平衡和平衡狀態、二力平衡等概念。

引導學生從兩個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啟發學生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介紹實驗裝置,討論操作方法。

歸納總結二力平衡條件:

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把實驗結論概括為: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更為清晰明確,方便學生記憶運用。

(1)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比較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以便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正確的進行受力分析。

學以致用,物理課來源於生活應用與實際,關鍵在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從平衡力的判斷、方向大小應用等方面設置了練習題,以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並靈活運用。

1、平衡狀態、平衡力、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4、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培養的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去粗取精,條理清晰,加深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邏輯關係理解,形成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內容。

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一定數量的作業,有利於知識內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據課標、學情、學科特點談的我的教學設計,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物理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1.力的描述;2.重力及其測量;3.重心與穩度本節內容是在國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並結合重心與穩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係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於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國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 重心與穩度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並通過複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並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繫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國中的基礎上,複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説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複習 國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複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麼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於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隻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 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並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 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g,並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閲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説明;學生閲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