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地理説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地理説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地理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我們共同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亞洲的自然環境。本次説課主要説課程標準、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5個方面進行。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的自然環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這一章在國中地理知識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居民、經濟等知識運用於具體的區域,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教會學生如何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一個大洲的區域特徵。本節是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時注意學法的指導。讓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為繼續學習其他區域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學習本節,使學生了解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繫。

2、課程標準分析

本節內容運用地圖説明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通過讀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亞洲的地形、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係。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的位置、範圍、主要國家,讀亞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亞洲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説明依據;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位置、範圍、地形、河流和氣候的特點。

②能力目標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的特點;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③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通過組織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並加強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師生互動,創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4、重點和難點

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難點:亞洲地勢對河流分佈的影響。

二、教法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導演,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所以必須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我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探究式教學。先學後教,啟發式教學,這樣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1、談話法:憑藉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和生活、學習經驗,通過問答的方式傳授地理知識、啟迪智力的方法。

2、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習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學法

1、學會用圖: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4、學會歸納:要求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概括歸納意識,並能用準確簡練的語言表達某一問題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第一學期的世界的海陸回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出世界第一大洲——亞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認識我們共同生活的大洲——亞洲。

講授新課: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等活動讓學生理清亞洲周圍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亞洲的地理位置,為了讓同學們能夠很好的掌握亞洲位置,我將在黑板上掛出一付世界地圖讓同學們在圖上找出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圖上找出其他各大洲的位置與亞洲的關係。

教師歸納:亞洲主要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相鄰,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鄰,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鄰。

讓學生結合活動3討論為什麼亞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稱?

教師歸納: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強調亞洲不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洲。亞洲還有許多世界之最,指導學生閲讀亞洲地理集錦。

因為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通常將亞洲分為6個地理區位。

學生活動:閲讀亞洲地理分區圖,認識亞洲6個地理分區,並從它們的名稱上判斷其劃分的標準是什麼?

教師歸納:人們根據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為東亞、北亞、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6個區位。

瞭解亞洲的地理位置後,我們進一步瞭解一下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徵。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讀亞洲地形圖,首先指導學生基本的閲讀方法,強調分層設色地形圖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指導學生找出圖中主要的山脈、高原、平原、河流、半島等地理事物的名稱及位置。

教師引導,找學生歸納亞洲地形地勢的特點:亞洲地勢起伏大,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俗話説的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亞洲的地勢特點對亞洲的河流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找學生回答,然後教師歸納:亞洲河流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課總結: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設計思路:

這節課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引為主軸”的思路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問題探究的方法理解亞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點,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

1、教學設計:本節課中主要採用提問的方法為主,輔以讀圖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

2、學法設計: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多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究問題,進行師生互動,多一些討論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板書設計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世界第一大洲

(一)、1.面積最大2.跨緯度最廣3.東西距離最大

(二)、亞洲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中國位於東亞

二、地形與河流

1、地形的特點: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

2、河流的特點:由中間高的地方,呈放射狀注入四周的海洋。

地理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第五單元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通過閲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閲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閲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閲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説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

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

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温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説教學方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説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能力。

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3、、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地理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主要講述了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情況。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説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二、説學情

本節內容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對新事物易產生興趣,好奇心強,但不穩定。因此,在教學中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學習過日本、中東等區域地理知識,對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備基本讀圖和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於七年級學生的閲歷淺、知識面較狹窄等因素,看問題的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説出美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2.根據資料説出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3.能説出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湖特點。

4.瞭解美國工業的分佈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2.運用資料説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3.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華人對美國繁榮做出的共享,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通過認識美國人種存在的問題,培養種族平等的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美國農業帶(區)分佈及其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

2.美國發達的工業現狀,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難點】

1.根據資料説出美國的種族構成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2.運用地圖和資料,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五、説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因此我本節課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六、説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瞭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着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範圍。(教師點評後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於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於什麼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台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並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後,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幹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説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後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説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為移民。而移民則是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説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説一説,你從哪裏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髮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後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説。(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為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於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麼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於以上情感,最後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為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地理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本課選自新教材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二節。本節課的重點是第二部分土地資源分佈不均,體現出土地資源在利用的過程中出現的水與土的矛盾。本節課的第二個矛盾是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現狀,主要體現了土地資源在利用過程中出現的人與土的矛盾。讓學生在讀圖分析的基礎上,解決土地資源的矛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探究活動穿插在一節課中,使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樹立保護土地資源的觀念。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運用資料,説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

運用資料,説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在中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圖説出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

結合地形、氣候等條件分析並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與氣候、地形之間的關係,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資料,説出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掌握運用材料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瞭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土地是立國之本,樹立環保意識。

使學生形成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正確的資源觀,養成保護資源的習慣。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及基本特點。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教學難點: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後果,對學生進行土地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説教法】

本節課運用了教師和學生之間“主導-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學習過程中首先採取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教師在導入階段為學生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採取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課程中要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教師的指導作用。

【説學法】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學生在起點水平和能力結構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地理學習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應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做課堂的主人。做好小組分工,指導學生做好探究土地資源分佈等的能力。

【説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歌曲欣賞)

教師提問:歌聲中唱的是什麼?

教師總結:歌聲唱到我們人們對土地的深深眷戀之情。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土地,我們每一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一)土地的`類型

教師出示:四幅圖片,討論四幅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築用地。

教師總結:由於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築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利用

我國幅員遼闊,由於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土地資源類型也多種多樣 。請同學們聯繫已學過的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評價我國土地資源對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探究我國土地資源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教師提問:(1)出示部分國家人均耕地的比較圖、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圖。

(2)耕地後備資源資料。

問題(1):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有哪些?

問題(2):我國土地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問題(3):氣候條件對土地資源有什麼影響?

(三)土地資源分佈不均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我國主要士地利用類型的分佈”,讀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佈圖,並聯系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第74頁課本“活動1”的填表格練習,解釋一下造成這種分佈差異的原因。同時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教師:出示學生學農時候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觀圖,引導學生完成第74頁“活動2”,認識我國耕地的南北差異,並能夠初步評價我國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出示華北平原的圖片

材料介紹:我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40%,但是水資源僅佔全國的60%左右。我國水、土資源的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田與旱田的分佈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與800mm年等降水量線的分佈比較接近。

教師小結: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且相差懸殊,而土地資源北多南少,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不合理。

探究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與氣候、地形之間的聯繫。

材料1.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佈

材料2.我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佈圖

材料3.我國的乾濕地區

材料4.我國的地形分佈圖

教師指導:以我國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圖與季風區分佈圖、乾濕地區分佈圖、地形分佈圖相互疊加指導。

探究問題:土地分佈與氣候、地形之間的關係。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師演示:看視頻新聞,説一説土地資源對農民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老師把班級分成六個小組,分別代表政府官員、專家、環保人士、鄉村幹部、農民、學生。請同學們分別談一談對土地破壞、保護耕地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要找到哪些圖片或者是資料來證明你的觀點呢?

教師:土地資源如果利用不當,或者遭到人為破壞,會就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諸多問題,各類土地資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作為一箇中學生,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教師:請你擬出下一個我國土地日的主題。

教師:最後,請同學們欣賞九旬老人朗誦的散文《我愛這土地》,體會現代詩人艾青對土地的滿腔熱情。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只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教師總結:土地是立國之本,對於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説,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土地基本國策。

(五)教學反思

地理學科是研究地球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之間關係的學科,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地理知識要為生活服務。土地是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又是與我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資源,土地資源危機意識不僅僅是地理課上學生應該形成的意識,而是全球人應該形成的意識,在這節課上,我用了大量的數據、圖片等資料幫助學生形成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

地理説課稿 篇5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説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即運用相關地圖分析洋流對氣候、漁場、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運動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表層洋流分佈的基礎上,對洋流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熟悉洋流對地理環境四大方面的影響;

(2)區別寒流和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漁場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別是季風性洋流對航海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充分運用洋流的相關理論知識來解釋實際問題;

(2)蒐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它們的形成機制以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海洋觀、資源觀、環境觀,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2)學習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係。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洋流對漁場的影響。把它們定為重點的依據是:洋流深刻影響沿岸氣候,並改變着某些地區原有的温度和濕度,通過對這一知識的學習便可解釋一些特殊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對漁場的影響與人類的漁業生產活動息息相關,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更好地為人類謀福利。

2、難點: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確定這一知識點為難點的依據是:理解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應結合世界表層洋流圖和世界氣候類型圖,綜合性較強,洋流是氣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難在需要長久性的記憶洋流的分佈及氣候類型的分佈。

三、教法分析

為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講授法為主,綜合利用對比分析法、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充分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並結合圖示法,引導學生運用洋流知識設計正確的航海路線,運用歸納總結法,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分析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兩方面的影響。

四、學法指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我將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會合作探究、對比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洋流與氣候兩大知識的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分析引導,主動掌握新知識。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導入環節4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6分鐘,一共40分鐘。

(一)借用歷史,導入新課:

在國中的歷史知識基礎上,從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往返季節入手,設疑:為何鄭和七下西洋幾乎都選擇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學生思考,通過老師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讓學生明確洋流對地理環境是有影響的,為學習下面的相關知識做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辯證思考,學以致用:

因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講述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之後,讓學生思考洋流對航海不利的影響,最後得出結論。緊接其後的是需要學生合作探討,利用洋流對航海的影響設計一條從英國倫敦到美國紐約再回到英國的最佳航海線路,之後請學生作答,我將予以點評。

2、解決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我會充分利用之前設計的這條航線,讓學生思考當航船行駛到加勒比海一帶時此地屬於哪一類氣候類型,學生説出是熱帶雨林氣候這一正確答案後,我會提出疑問:一般而言,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分佈在赤道附近的,為什麼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佈着熱帶雨林氣候。由此引出矛盾,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在瞭解了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的理論知識後,對加勒比海沿岸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進行解釋,學生在理解了暖流對氣候起增温增濕的作用後,再結合39頁的氣候類型圖,舉出與之相似的幾個典型例子加以説明。

接着從暖流過渡到寒流,舉祕魯寒流對南美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一例,説明寒流影響氣候的顯著性。另外我再結合祕魯寒流補充一個常識: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瑪沙漠之所以成為世界旱極的原因之一是洋流,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延伸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最後通過對教材上的案例對拉布拉多半島和西北歐的氣候進行對比分析,再次強調寒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

3、師生互動,對比學習:

(洋流對漁場的影響也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接下來讓學生放寬眼界,將洋流對大陸氣候的影響轉移到海洋當中,提出四大漁場,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分別對四大漁場的形成、分佈進行對比學習,並要求學生掌握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由哪些洋流交匯所形成,並在洋流分佈圖上標註四大漁場的大概位置。同時借用紐芬蘭漁場消失這一事實培養學生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使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4、運用理論,分析時事,

借20xx年5月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麪積擴大的原因,再用辯證觀分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後總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三)作業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的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四大方面的影響,再次強調重點,要求學生着重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

結合洋流知識分析我國第一大漁場——舟山漁場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從索馬里半島到印度,應該怎樣行駛才順風順水(請畫出簡圖);蒐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其形成機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災害。

六、板書設計

我主要採用綱目式板書,並用相關示意圖與之相結合。綱目式板書使整個板面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地理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分析

1。 説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並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迴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説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國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 設疑導學法

2。 圖例導析法

3。 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台。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佈"分佈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係。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後圖所示。

三。説學法

1。閲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閲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和以後的複習深化。

四。説教學程序

1。説導入:

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採用複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複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於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説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於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後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後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係

(4)北半球晝長大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 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5)北半球晝長小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 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麼節氣 此時是南半球的什麼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 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 "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後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 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這是P地的什麼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 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後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閲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 五帶是怎樣劃分的 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説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説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複述一遍 。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