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必備】説課稿模板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6.0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説課稿模板10篇

説課稿 篇1

今天,我將通過對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藝術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二《瞧這一家子》的作課做具體的分析、説明,在這裏與大家一番彙報。

一、 緊扣理念説教材

生活是創作、創造與創新的唯一源泉。從人的心理髮展的認知過程來看,創作過程就是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過程。本課以感知生活發現藝術,在藝術創作聯繫生活,以小燕子的巢穴為着眼點,讓學生了解小燕子繁衍生息的生命過程,探究小燕子的築巢形式,介紹燕子巢穴的結構特點,及其給人類生活與藝術活動帶來的影響與啟示,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科學求索的精神品質。以繪畫與手工製作為切入點,引導學學生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達出來一個發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學生們心中的小燕子家園。在創作的基礎上讓藝術迴歸生活,欣賞仿生建築的'藝術美,讓美術作品走進生活,教會學生學中用,用中學。

二、 瞭解實情説學生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三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望強烈,喜歡參與各種活動。但在活動中的協調合作能力、藝術創作能力還不夠完善,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作能力,我大膽地讓學生自己結合小組,用“互動式”的方法進行授課教學,鼓勵學生踴躍參與,發表個體的想法和見解,提出自己獨特的構想,你教我,我教你,你幫我,我幫你;一傳十,十傳百,有時倒掛成十幫一地互動教學,形成一個比學趕幫的學習氛圍。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愉快教學中,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挖掘學習的潛能,讓學生自由地體驗藝術,感悟藝術。

三、 追求實效説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探究小燕子的築巢形式,引發對自然界小燕子生活的興趣和觀察。

2、過程與方法:藉助藝術課中的繪畫、手工製作、樂曲欣賞等學習活動,學生提高藝術表現生活的能力與手段。

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科學求索的精神品質。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小燕子的築巢形式,難點是學習利用不同材料的特點,共同合作為小燕子一家子造個新家。

四、 精心設計説過程

本課以創景激趣、氛圍渲染→再現生活、引導觀察→故事導入、分解習性→ 圖音通感、情感昇華 →作品欣賞、探究方法→ 拓展想象、互動交流→美術創作、表現生活→欣賞創作、交流評價→美術運用、迴歸生活為整體教學思路。

課前,佈置了燕子飛翔情境,創景激趣、氛圍渲染、引導觀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故事引入,進一步闡述候鳥遷徙與小燕子歸巢的祕密所在,從中獲得啟示,激發學生學習燕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燕子“我愛我家”的親情和愛心。再將視覺與聽覺相結合,共同感受並體驗大自然中美的元素。藉助樂曲、圖畫等形式對自己的表達進行藝術化的再現,昇華情感。欣賞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從作品欣賞中,學習對燕子進行藝術表現的方式與方法,師生互動交流,拓展創作思路,為學生在創造性地使用表現材料時,積澱了豐富的藝術表現方向。在積累了大量的美術創作素材之後,讓學生自己分組,學習利用不同材料的特點,大膽創作表現藝術作品,從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尋找其中共性的內在規律與聯繫。最後讓學生聯繫生活,捕捉生活中的藝術創作美,讓藝術迴歸生活,讓學生感知藝術創作在生活中的運用。

在教學實踐中感悟到:“不管是專業的美術教師或者音樂教師在教學時,重點不在於他本身技藝是否高超,而是能否能成為一個引導者——教師之教在於相機誘導。”而太多的時候,我們用“固定”的意識代替了孩子們激發潛力的過程,為追求所謂的“高效率”而放棄了給他們體驗美的機會。在急功近利的枷鎖下,他們唯唯諾諾、亦步亦趨,思想逐漸缺失了靈性,能力也漸趨平庸。沒有了靈動就沒有創新,這種貌似生成性、綜合性的藝術課堂,只是由一些虛空的表象和虛假的過程包裹起來的一個空殼,即空洞的課堂形式,談不上課堂上的精彩。

願:平等、互動、充滿激情和智慧的對話成為我們藝術課堂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四單元課題二《元素》第一課時。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內容作出説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了水的組成、原子構成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引領學生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的認識統一起來,為今後學習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打下基礎。同時元素作為“雙基” 知識 ,是構成學生化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因此,這部分知識對學生十分重要 。

2、重點難點: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由於元素的概念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確定元素的概念為本節的學習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九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⒈知識與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⑵瞭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⒉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學習,聯繫生活和地殼中元素知識,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體驗探究過程。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構成的認識。

⑵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培養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識。

三、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藉助多媒體,採用了 “自學輔導,當堂達標”教學模式,以學為主,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我確立了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自學、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四、教學過程

流程設計: 先是簡單導入、認定目標 ,接下來我把本部分內容分成兩個模塊進行學習:第一模塊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塊是元素符號的書寫、記憶和意義 。每個模塊一個小循環,每個小循環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講點撥---鞏固應用四個環節進行的,最後是達標測試,反思小結。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㈠ 情境導入(2分鐘)

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多媒體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許多水分子 ,你能根據圖示,説出水的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嗎?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過渡:水中這許許多多的氫原子都屬於氫元素,許許多多的氧原子都屬於氧元素,那麼,什麼是元素?從而導入本節課題 。這樣從學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入課題,貼近學生生活,將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元素知識的強烈願望,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 )認定目標(2分鐘)

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默讀。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努力方向。

﹙三﹚課堂達標

下面我們進入第一模塊的學習。

模塊一:元素概念

1、多媒體出示自學指導:請同學們迅速閲讀教材73、74頁元素部分內容,對重點內容記憶、圈劃,按要求試着解決屏幕上自學討論所提出的問題,不明白的組內交流、討論。

⑴ 什麼是元素?找出元素定義中的關鍵詞,並在樹上圈劃。

⑵ 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7的原子和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6的原子是同種元素嗎?

⑶ 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結構中的 部分 ,與中子數有無關係?不同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 不同。

⑷ 讀課本73頁圖4-4,瞭解不同元素在地殼中的分佈情況。在地殼中含量佔前四位的素 ,生物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地殼中含量少,作物生長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所以作物要施肥。

設計意圖: 這個自學討論經過了精心設計:問題典型,能切中元素概念的要點,有討論價值,滲透了學法指導。

2、自主學習:學生帶着自學討論中的問題閲讀教材,思考討論。這樣設計便於以問題為載體,思考元素的本質,克服元素概念的理解這一難點。 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新知,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品質和能力。

3、精講點撥:教師根據自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精講點撥: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儘量讓學生自己解決,重點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講解過程中,儘量得多讓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點撥: ⑴ 定義中的關鍵詞: 相同核電荷數 同一類原子

⑵ 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結構中的哪一部分?

⑶ 地殼中含量佔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⑷ 元素和原子的區別

為方便記憶,我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八國聯軍進中國時,搶走了中國的.許多金銀財寶,所以説 “洋鬼子扛着鋁和鐵”,﹙投影出示﹚ 學生在會意的笑聲中根據諧音記憶法記住了地殼中含量最多的 前四種元素的名稱。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通過討論使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麼粒子一定改變?什麼粒子一定不變 ?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4、鞏固練習:通過兩個選擇題,及時鞏固元素概念的理解。

模塊二:元素符號

1、 自學指導:(多媒體出示)

⑴ 速讀課本74頁下邊至76頁上方的內容,解決以下問題。⑴、為什麼採用國際統一的元素符號?

⑵、讀小字部分資料,國際上採用什麼方法表示元素?

⑶、書寫元素符號應注意什麼?

⑷、元素符號表示什麼意義?

⑸充分運用心、腦、眼、口、手各種感官,眼看、腦想、手寫、口讀各種方式快速記憶71頁表中27種元素的名稱及符號 ﹙可尋找規律,分類記憶,如:如H開頭的元素有什麼? C開頭的元素 :原先記住的元素可暫不管它,記不住的重點記憶﹚

⑶蓋住符號,根據名稱回憶,不熟的動手寫一寫。

⑷同桌互相聽寫,對照課本互相批閲。

2、根據自學指導自學探究

3、精講點撥:點播元素符號的意義、指導元素符號的記憶表揚自學效果好的學生。

(四)達標測試:我用了四個小題進行達標測試,便於瞭解學情,及時糾正輔導。

(五)反思收穫: 引導學生對全課內容系統回憶,進一步明確元素、元素符號這一重點,以及元素概念的理解之一難點,強調應注意的問題。

(六)課後作業:⒈從生物學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並列表説明。

2.熟記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五. 關於教學設計的兩點説明

效果分析

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清晰、重點突出、一目瞭然,便於學生總結歸納學習內容。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同行。我來自炎帝故里,説課的課題是《神奇的遠古傳説》。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嶽麓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前承《原始的農耕生活》,後啟《夏傳子 家天下》,是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銜接。本課內容較少,僅《炎帝、黃帝和蚩尤》及《堯舜的禪讓》兩目;知識較為簡單,沒有難懂的概念。符合七年級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由易入難的認知規律。

二、導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教材內容,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如下導學目標:

1、瞭解炎帝、黃帝、蚩尤和堯舜的傳説。

2、理解華夏族的形成和禪讓的實質。

3、通過將關於黃帝的傳説與上一課介紹的出土文物相印證,理解傳説與史實的區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比較能力。

4、構建合作探究和交流平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交往能力。

5、通過學習炎帝、黃帝、蚩尤的貢獻,使學生感受到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導學重點、難點

我把人文初祖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作為導學重點。

而由於七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較低,對抽象事物難以理解,所以我把 “傳説與史實的區別”、“禪讓的實質”作為導學難點。

四、導法學法

1、教師是導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所以我採用啟法式提問法進行導學,並創設情境,寓教於樂。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我讓學生採用討論、探究、情境體驗等方法學習。

五、導學過程

我的導學過程設計為引入新課、導學炎帝、黃帝和蚩尤、導學堯舜的禪讓、課堂總結、練習五個步驟。

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有位從台灣來大陸祭祖的台胞,寫了這幅對聯:人文初祖定中華血脈,炎黃子孫盼和平統一。這裏的人文初祖和炎黃子孫是誰,哪個能告訴我?

佈置學生自讀第一目後,問:4000多年前的黃河中下游,有哪三個著名部落?學生回答後,把學生分為炎帝、黃帝、和九黎三個部落。各部落成員之間相互探討本部落的情況,然後各部落民主推選一位導遊,導遊用第一人稱向其它部落介紹自己部落的首領、地理位置等情況。在對黃帝介紹時,再提出兩個問題,黃帝為什麼被稱為人文初祖,他和他部屬的發明有什麼作用?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強化了人文初祖黃帝對中華文明的巨大貢獻,使重點得以突出。

在學生敍述部落遷移方向的同時,教師用動畫展示,問:他們靠的這麼近了,會有什麼後果?這樣,導入他們之間的戰爭。學生講述涿鹿之戰後。説:戰爭是血腥的,但客觀上戰爭還有什麼正面影響?學生回答了戰爭能使分散走向統一後,再通過動畫的演示,學生對理解華夏族的形成就輕鬆搞定了。

然後指導學生自讀課後的史海拾貝——中華民族的由來。然後出示這個辨析題:

辨析:中華民族就是華夏族,華夏族就是漢族,所以台灣人、西臟人、新僵人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學生通過運用剛才所學知識,對這個問題進行辨析,既加強了對知識的鞏固,又加深了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理解。

教師再用這樣的話導入下一目《堯舜的禪讓》“黃帝以後,長江中下游和平了很久,又出現了幾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你想知道他們的故事嗎?佈置學生自讀,然後由學生講有關堯舜的傳説。再設疑:舜和禹是通過什麼制度當上首領的`,這種制度的實質是什麼?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這種制度是禪讓,其實質是民主。老師再引導學生回憶剛才民主推選發言人的情形,使學生加深對禪讓的實質——民主的理解。從而使難點得以突破。

而通過“為什麼堯舜的禪讓受到後人的讚揚?”這個問題的探討,使學生體會到民主的優點,增強了民主的意識。

對於本課總結,我通過“這節課,你會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這個問題,把它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總結,然後展示、提問。歸還了他們學習的主體地位,並及時地反饋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關於練習,我把它為分識記、理解運用、社會實踐三個層次。識記層次的練習是將本課知識點製作成填空題,只要求學生口頭回答。重點是放在理解運用層次的這個練習上。

把黃帝的發明與第2課介紹的出土文物相互印證,你覺得哪些是可信的史實,哪些只是傳説?

學生通過這個印證練習,認識到有文物證明的傳説是真實可信的史實,而沒有文物證明的就只能是傳説。這樣,使傳説與史實的區別這一難點得以化解。社會實踐活動,我安排學生蒐集關於“炎帝故里在會同”的證據。因為這就是我們家鄉的事,貼近生活實際。

六、本課設計特點:

1、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4000多年前原始部落的具體場景中,使全體學生興趣盎然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2、本課的導語和關於中華民族的辨析練習,緊扣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時政熱點,解決現實問題,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

3、整堂課,都是學生自己在看、在思考、在討論、在總結,教師只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改理念。

七、對於教學中的思考

教材是導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但教師不能禁錮於教材,可根據實際情況,巧做安排。如本課中,關於人文初祖黃帝的內容是安排在華夏族之後的,但為了知識的條理性,我把它放到前面與炎帝、蚩尤一起學習。

我的説課完畢,敬請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我們的動物朋友》,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我們的動物朋友》是國小科學大象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動物家族》第三課。學生通過三年級的探究性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昆蟲、魚類、兩棲和爬行動物的零散知識,同時提出了許多有關動物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隨着學生知識與技能的不斷積累,特別是認知能力的發展,本課把學生引導到探究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學習中來。哺乳動物胎生,以乳汁餵養幼兒,感覺器官發達,尤其表現在高度靈敏的嗅覺和聽覺;鳥類是整個動物世界中唯一體表長着羽毛、能翱翔藍天、體温恆定的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分佈廣泛,遍及全球,與人類關係極為密切。教材編排合理,生動有趣,對學生觀察瞭解動物特徵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結合教材特點,以及本班學情,教師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掌握哺乳動物的特徵。

(2)、歸納鳥類的共同特徵。

(3)、培養同學們合作意識;愛護動物,保持生態平衡。

這三個維度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了科學素養的整體提高,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哺乳動物、鳥類的特徵,並設計了“遊戲熱身---哺乳動物---鳥類---知識拓展”四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完成教學目標,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其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上課,我首先播放一小段視頻畫面,畫面中活波可愛,憨態可掬的小動物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科學源於生活,這樣的導入既自然、得體,引人入勝,又貼近課文內容和主題,自然使學生產生興趣,達到讓學生迅速走進“動物朋友”的目的。

(二)遊戲熱身

教師出謎語,請學生來猜猜看,對正確答案予以肯定和讚揚。此環節孩子們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新課標指出“注意選擇兒童比較熟悉的、難度適當的,能夠操作的、易於引起他們直接興趣的活動。” 這樣設計,使學生從遊戲中學會了確定某一種動物的特徵。

(三)哺乳動物的特徵

首先,我出示了一張圖片,畫面上兩隻憨態可掬的小狗讓學生倍感喜愛和親切。狗是人類的好朋友,孩子們也很熟悉,這樣精心設計,學生很容易產生共鳴,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學習,同時以此為切入點,緊密聯繫實際生活,學生歸納哺乳動物的特徵“身體表面有毛”也顯得自然而然,可以避免目標表述由於抽象、空洞而難以把握、無法交流的弊端。

接着,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充滿温情的畫面:牛媽媽和牛寶寶在草地上悠閒地散步,這一環節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教師課堂巡視。在充分的思考之後,組織交流。學生的發現不外乎以下幾處:

*胎生 *小牛寶寶剛出生時吃媽媽的奶長大 *牛也和小狗一樣身體表面有毛 *牛媽媽很愛自己的孩子。

組織交流時,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珍視學生的彙報結果,及時進行點撥和引導,充分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科學課程的育人潛能。

當哺乳動物特徵的`輪廓已經凸顯時,歸納總結也順理成章了,這時,強化知識點更是至關重要。“熊貓、老虎、袋鼠”動物圖片的展示,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總結哺乳動物的特徵,最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哺乳動物---身體表面有毛、胎生、靠吃媽媽的奶長大。

(四)、鳥類的特徵

我談話導入:同學們認識這些鳥嗎?隨着畫面的切入,學生驚奇了,多麼美麗的精靈啊!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學生通過細心觀察,初步瞭解鳥類的特徵---身體表面長着羽毛,用翅膀飛翔。這個過程,就是在認知基礎上的“放”的過程,也是科學探究中的昇華過程。

下一幅圖片中剛剛出殼的小雞,展現了鳥類的另一特徵---卵生,由於學生對這一現象很熟悉,經驗思維使得學習過程順利進行,教師請學生來總結歸納鳥類的特徵---身體表面長着羽毛,用翅膀飛翔,用卵繁殖。

(五)、知識拓展

首先,請同學們介紹一些自己熟悉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這一過程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注重事實,説話要有依據的重要性。從而大大激發了探究和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興趣,成功地兼顧了由課程總目標分解而來的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分目標。

接着,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特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如蝙蝠、鯨、企鵝、鴕鳥等),這一環節不但拓寬了知識面,也能使學生感受到動物的多樣性。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自然資源,此時我邀請同學們一起來制定《動物保護計劃》,通過小組互相合作,將探究與記錄融為一體,完成一個由“學”到“會”的內化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動物保護和宣傳意識。

(設計意圖:把和動物交朋友提升到保護動物的層面,眼界開闊了,心胸開闊了,情感昇華了,理解更深入了。同時體驗情感與知識應用的有機融合,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延伸。)

最後,教師佈置作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動物保護宣傳活動,和身邊的朋友交流有關動物的小知識。這樣的作業體現了文本的社會價值,同時通過孩子不同的方式,把保持生態平衡、構建和諧社會的心聲傳播得更遠。

四、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教師抓住哺乳動物和鳥類特點,簡明扼要地歸納了這兩類動物的特徵,起到了突破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正確總結記錄的作用。

本節課我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使科學課教學成為孩子們開啟科學殿堂的一把金鑰匙。

板書設計:

我們的動物朋友

保護動物 和諧相處

哺乳動物: 鳥類:

身體表面有毛 身體表面長有羽毛

胎生 卵生

靠吃媽媽的奶長大 用翅膀飛翔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分析

故事《小猴的出租車》講述了一輛常見的出租車經過小猴的智慧勞動變成了能滿足特殊乘客不同需求的神奇車輛。這一充滿趣味性的題材體現了豐富的想象力。而故事的主角小猴急他人所需,能根據乘坐對象的不同特徵改裝車輛,又能主動關心他人,更是塑造了一個智慧的、充滿愛心的形象,這些都藴含了豐富的教育目標,再加上它又是一個沒有結尾的故事,使它的教育意義又增添了無限發展的空間。這個素材在中班教材上有,在大班教材中也有。但是,我想,各年齡段使用這個素材的目的肯定不一樣,每一個年齡、每一個階段、甚至每一個時機,如果活動目標不一樣,那麼所發揮的教育意義必定不同。新課改提出:素材點是教師實現教育目標的載體,是教師實現教育理想的一個幫手。教材應該服務於教育,而不是教育囿於教材。這給了我一個啟示,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素材點,這就意味着教師既要充分挖掘素材點本身的教育意義,又可以創造性地賦予其其他的教育意義。如何透過不同的視角,挖掘老教材的教育價值賦予其新的內涵,如何以這一素材點為載體發展幼兒多方面的能力,是我抽到這個素材點之後重點思索的問題。針對科學活動尤其是數學活動始終遊離在主題背景之外的普遍現象,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長,我嘗試突破教材上以語言、社會領域為主的常規設計框架,設計了以數學領域為主的科學活動《小猴的出租車》。

二、説活動目標

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通過給小猴的出租車設計愛心車牌,瞭解數字排序的基本方法,積累關於車牌的相關經驗,提高對周圍事物的敏感性,感受互幫互助的快樂。在這些目標中,情感目標是素材點本身藴含的教育意義,而知識、能力目標則是我基於幼兒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賦予此素材點的目標。

三、説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幼兒經驗獲得、技能形成、能力發展以及思想品德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的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設計。本次活動,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以出租車為話題,以愛心為主線,通過猜猜出租車的圖片、聽聽出租車的故事,設計出租車的車牌號等幾個環節,幫助幼兒積累相關經驗。

第一個環節:猜猜出租車的圖片。在這個環節,我採用了從局部到整體的觀察方法,引導幼兒通過所看到的部分圖片加以分析、判斷,然後進行猜測。分析、判斷、猜測的過程就是調動幼兒已有經驗的過程,也是激發幼兒興趣、導入課題的過程。同時觀察的重點從車牌的數字、字母、漢字逐步擴展到整體,對整個活動來説,起到了一個鋪墊的作用,也為幼兒在後面的環節中對車牌的探索打下了基礎,更為車牌的設計從關注數字開始到關注字母以及漢字給予了方法上的提示。

第二個環節:講述故事《小猴的出租車》,瞭解故事內容,理解小猴出租車的愛心意義。通過提問:你喜歡小猴的出租車嗎?為什麼?幫助幼兒理解《小猴的出租車》的愛心意義,這是此素材本身藴含的教育意義,也是我設計本次活動的基調。為了突出小猴急他人所需、關心幫助他人的品質,強化“愛心”教育,我在這個環節加入了一個細節設計:在小猴的出租車上加上車牌號:選擇582三個數字,這三個數字不是信手拈來的,其寓意就是你幫我,我幫你,它傳遞的是動物與動物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愛心。這個環節中,通過讓幼兒解讀這個愛心車牌號,既幫助幼兒理解小猴的愛心行為,同時也為下一個環節設計愛心車牌服務。

第三個環節:設計愛心車牌。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活動的重點是給三個數字進行排序組合,難點是瞭解、掌握數字排序的基本方法。在這個環節中,我遵循了操作體驗在先、歸納提升在後的理念,幼兒是通過外部的動作來學習有關的數學知識,從而達到主體自身動作與數學知識的協調,讓幼兒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自己發現知識,習得經驗,內化知識也是《綱要》精神的體現。因此在操作環節我提供了數字卡片和空白車牌,讓幼兒通過擺弄材料進行探索。同時設計“愛心車牌”情境的`創設,將就事論事的擺弄材料變為手腦並用的遊戲活動,使幼兒多次反覆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於幼兒保持學習的興趣。另外,由於幼兒的發展水平有差異,發現問題的速度有快有慢、認識的深度、廣度也有不同,因此本環節中我還提出了分層的要求:假如你發現了更簡單的方法,不用擺數字就能排列出不同的號碼那就更好了。通過這樣的引導儘可能地挑戰幼兒的經驗、能力。而在歸納提升環節,我預設了兩種情況,假如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了數字排序的基本方法,那就請幼兒來介紹經驗,假如沒有幼兒發現或者幼兒説不清説不透的話,則通過我的提問引導幼兒觀察分析、歸納整理,以此提升幼兒的經驗。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在關鍵時刻的提問便起到了一種“支架”的作用。“你們先看第一排的兩個號碼?第一個數字都是是幾?後面的兩個數字有什麼不同?再看第二排的兩個號碼?第一個數字都是是幾?後面的兩個數字有什麼不同?”引導幼兒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總結、習得方法,為尋找結果中的孩子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支持,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深入探究、互動思考的有效平台。

接下去的環節通過繼續觀看課件,比較小猴與小兔、企鵝車牌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既拓展幼兒關於車牌的經驗,使幼兒瞭解完整的車牌除了由數字,還有字母和漢字組成,同時也啟發幼兒設計更多的愛心車牌號的方法。

最後出示汽車圖片和相應的漢字、字母、數字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到區域中去設計完成完整的愛心車牌號,這樣的結尾並不是一個騙人的結局,而是體現了設計者對區域活動和集體教學活動之間關係的有效把握,我覺得區域活動和集體教學活動應互為前提,並適時轉換。在主題活動展開時我們一般是先安排低結構的區域活動讓幼兒積累前期經驗、高結構的活動隨後跟進,但有時也不排除高結構活動前置的情況。今天的活動,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並沒有完全滿足幼兒的探索需要,完整的車牌號還沒完全設計好,習得的數字排序的方法沒有再運用的機會。而且本次活動只是嘗試了3個數字的排序,4個數字的排序難度會加大,結果會更多,給幼兒的挑戰也就更多,因此把區域活動作為延伸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三、説活動反思。(活動之後補充)。

説課稿 篇6

今天我教授的內容是國小信息科技地圖版教材第2單元《用計算機畫圖》中的“粘貼、複製”操作部分。這堂課是在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畫圖工具操作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新授知識裏我增加了多窗口間的粘貼、複製,並把它定為本課的難點。希望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操作畫圖工具,掌握“粘貼與複製”操作,包括步驟較多、難度較高的多窗口的“粘貼與複製”。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一個情景:住在沙漠的小駱駝想看看大海,所以寄來了求助信,希望同學們能幫助它。於是提出問題,“你想怎麼幫助它?”歸納、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出本課的部分課題:大海。然後提問,“你最想畫大海里的.什麼動物?”讓學生自己來確定複習操練的主題。在簡單示範後,問學生,“如果你來畫,你會用到什麼工具?”由學生自己給出想用的畫圖軟件的工具。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構思自己的畫,又起到了複習以前所學的工具的作用,學習的主動性完全由學生掌握,使學生樂在其中。當教授多窗口複製與粘貼時,再次徵求學生意見,“大海里除了魚,還有哪些其他動物呢?”讓學生説説還想畫什麼動物。自然過度到新授知識。完成所有新授內容後,啟發學有餘力的學生進一步美化圖畫,提高其創新能力。最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感受,完成整個課題的命名(美麗的大海只是暫定的課題)。

在本堂課中,我堅持以“二期”課改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我校的校本課程:華師大葉讕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理論》,本着“一切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放手讓學生去説、去嘗試、去感悟,尊重學生的想法,將本課的“命題權”也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將“過程性評價”貫穿整堂課,在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時,我又引入“磁性姓名牌”的概念,將積極參與的同學的機器號以海星的形式貼在白板上,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認同,也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們參與展示、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其實,之前的畫圖工具的出示也用到了這一概念,讓學生回答,然後將其答案貼在白板上,令其體會到意見被採納的喜悦。)最後以表格的方式進行書面評價,以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進一步的瞭解。

由於三年級學生記憶新授知識的能力還較弱,而“複製、粘貼”的操作步驟又比較多,所以我就以板書的形式將步驟出示在白板上。並且用板書組合成了一幅大海的畫,當學生完成作品時,我也已在白板上完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海底世界,雙方都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在德育滲透方面,我牢牢緊扣本課所創設的情景,結尾時回到幫助小駱駝囡囡的情景主線,宏揚助人為樂的雷峯精神。

説課稿 篇7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第二課時的第53頁《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我將從説教材、説目標、説學情、説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教材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讓學生通過看一看、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動進行體驗。《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在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53頁,教材通過具體的實例,藉助直觀,提出問題,引入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建立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教材充分提供的直觀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含義。這些直觀材料是用圖形的等份,揭示真分數、假分數的意義大小。這些直觀材料都具有數形結合的特點,這些材料有利於從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構概念的意義。

而教材注重以分數單位為生長點,安排了操作和比較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首先,通過塗色,有序地表示一些真分數和假分數,感受真分數到假分數的分數大小變化。然後,加深對分數單位的認識。畫圖是對分數大小的直觀感受,通過畫圖,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不同分數所含有的分數單位。最後,及時比較,對例題中的分數進行分類。學生根據分子與分母的關係大多分成三類,在此基礎上,揭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概念。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會讀寫假分數和帶分數;

掌握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特徵,明確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分數知識充滿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

教學難點:

明確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三、説學情:

《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再次認識分數,學生在三年級已有了初步認識分數的經驗基礎,但那時主要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角度來學習的,認識分數都是真分數,而現在,引入了假分數,這就需要學生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但又因真分數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數表示什麼?在單位“1”不夠取的時候怎樣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數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學生並不明白。因此,建構對假分數意義的理解是個關鍵,同時也是難點。教學中引導學生“經歷”“感受”和“體驗”概念的建立,結論是探索過程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咱們對分數已經有所瞭解了,那麼,你能説出一個分數並説出這個分數的意義嗎?

師示出這個假分數,讓學生説説這個假分數的意義。

(二)、新課講授:

1、教學真、假分數。

(一)、分別塗色表示下面各分數;先讓學生塗色,然後展示,接着集體訂正。思考:這些分數都是把什麼看做單位“1”的呢?分數單位分別是什麼?你在塗這個分數時是怎麼塗的?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分析意義表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圓的,裏面有4個,所以要塗這樣的4份。(意圖:循序漸漸,從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出發,利用分數單位的累加引出假分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假分數有個初步的感知,為進一步研究假分數做了孕伏。)

接着再塗色表示,圖文結合:讓學生説説塗色過程中的想法。如:表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這個圓的,裏面有11個,所以要塗這樣的11份。

(二)、觀察、比較給 這些分數分類。先讓學生自己分類,接着同桌交流想法,最後指名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

(1(分子比分母小)

(2)(分子等於分母)

(3)(分子大於分母)

(三)、揭示真、假分數概念: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真分數。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假分數。(意圖:圖文結合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順勢而為,重點突破對真假分數意義的理解。)

同桌合作例舉一組真分數、一組假分數(瞭解了真假分數意義後再通過舉例加深對真假分數的區別進一步的理解。)

(四)、觀察、比較給這些分數比1大,還是比1小?

小結真、假分數的.特徵:真分數小於1。假分數大於1或等於1。

2、教學帶分數。

(1)、讓學生自學課本53頁有關帶分數的段落,彙報自學收穫。(如:讓學生例舉帶分數,帶分數的讀法,帶分數的概念。)

( 2)、小結:由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叫做帶分數。

有些假分數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數,它們實際上是整數;有些假分數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這樣的假分數可以寫成帶分數。

(3)、例舉帶分數。

(三)、隨堂練習:

1、判斷真、假分數。

2、根據圖意填分數。(意圖:對假分數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如:、)

3、用直線上的點把 、、、、、、這些分數表示出來。(意圖:藉助直線讓學生直觀對真假分數有更為系統和整體的認知。)

(四)、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後作業: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六)、板書設計:

真分數和假分數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小於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假分數大於或等於1。

由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叫做帶分數。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49、 50頁的內容。本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乘除法的意義的應用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開篇課。教材通過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提供了“圖形放大縮小”“速度”“水果價格”等情境,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使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義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從而讓學生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也為 “比的應用”“比例的相關知識” 等後續學習平坡架橋。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正確求比值。

3、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4、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

難點:理解比的意義。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每六人小組準備一個紙杯、兩支試管、一個水槽(裝滿清水)、一個燒杯(裝滿紅色水當甘蔗汁)等。

二、説教法、學法。

針對教材內容特點,並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這節課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和實踐操作法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以獨立探究、實際操作、合作交流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教學過程:

設計的理念和思路是:以“新課程標準理念” 為指導,以“情境”和“探索活動”兩條線索貫穿於課堂。整個教學過程我安排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構建模型。

(三)拓展運用,鞏固新知。

第一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同學們,20xx年8月在我們的首都北京將舉行的盛會是——(學生會異口同聲回答:奧運會)這是件令我們感到多麼自豪的事情啊!

我們熟悉的淘氣被“20xx北京奧組委”邀請擔任現場小記者,需要上交照片,你看: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組委會根據需要將照片有的需要放大,有的需要縮小,現在老師嘗試把淘氣的照片變個樣,請你仔細觀察每次拉動照片的時候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此時老師直接將照片A進行左、右、上、下、對角拉動)

數學學習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究和再創造活動,才能納入其認知結構中,才能成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識。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精神。為了突出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義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構建模型。”我是這樣處理的隨着學生的回答,緊接着出示照片B、C、D、E,提出問題:看了這幾張照片之後,你認為哪幾張與A比較像?

為了方便研究,我們把照片放在方格紙上再做研究。這裏,我是這樣處理的,為了減少學生探究的盲目性,我先引導學生觀察照片A在方格紙上的長是 6,寬是4,明確1格就是1。讓學生在小組裏探究這些照片的長和寬之間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各抒己見,互相交流。估計學生有以下發現

①照片B的長和寬分別是照片A的1/2。

②照片D的長和寬分別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長一樣,照片C的寬是照片B的4倍。

④ 照片D和E的長一樣,照片D的寬是照片E的4倍等等。此時出示下表(PPT)對於照片A,它的長和寬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你是怎麼得出的?學生回答時老師板書:6÷4 =1.5 。對於其他的幾張照片的長和寬的關係誰能説一下?學生回答的同時,我相應的在PPT的表格上出示。接下來讓學生解釋一下為什麼照片C和E不太像。

剛才我們將照片的長除以寬,或寬除以長,將長方形照片的長和寬進行比較,找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像這樣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係還有一個新名字,叫什麼呢?這時我採用直接告知的方法,顯然是水到渠成,在學生齊讀課本第50頁第一行的同時板書課題以及比的意義。

這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比”的意義,引導學生回顧小結:“長和寬相除,又叫做長和寬的比;寬和長相除,又叫做寬和長的比。”師:長和寬都是表示長度,剛才我們把長和寬這兩種同類的量進行比較,(板書:同類量)關於“比”,你還想知道什麼?問題提出後讓學生——

自學課本,認識名稱(瞭解比的各部分名稱,讀寫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於此環節的知識性比較強,讓學生先自學再講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對新知加深印象。

數學源自生活,數學又服務於生活。為了深化比的意義,接下來我是這樣安排的

(1)比速度。

憑你的經驗和平時的觀察,你認為“從我們學校到中山市政府大樓,你認為是跑步快還是騎自行車快?”(PPT出示情境圖)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了。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穿插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奧運會中,有一個比賽項目—馬拉松賽,你知道馬拉松運動嗎?(PPT馬拉松運動起源於公元前 490年的古希臘。賽程由第一屆的40. 2千米,到第四屆奧運會才正式定為42.195千米。)同學們已預習過,想一想:要比誰快,比什麼呢?也就是要求哪個量與哪個量的比?彙報交流,老師板書

40÷2=40 :2=20(千米)馬拉松運動員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騎自行車的還快。

通過師生互動,最後讓學生明白:路程與時間相除又叫做路程與時間的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就是速度。進一步鞏固理解比的意義。

(2)比價格。

接下來我(PPT出示“比價格”情境圖)哪位同學願意以最快的速度彙報你填寫的結果?這個問題中你找到比嗎?比較哪個攤位的蘋果最便宜,實際上就是拿什麼和什麼進行比較?你能模仿前面兩個例子那樣説説其中兩個量的比的關係嗎?學生不難説出:總價與數量相除又叫做總價與數量的比,總價與數量的比就是單價。

此時再引導學生小結歸納:從比速度、比價格兩個例子我們看到:路程和時間是兩個不同類的量,可以相比較,速度就是它們的比值;總價和數量也是兩個不同類的量,可以相比較,單價就是它們的比值。(板書:不同類的量)

關於比的另一種寫法——分數形式,我做了如下處理:比還有一種書寫形式,想知道嗎?(示範書寫比“ ” 書寫的順序),然後讓學生把其餘三個比的分數形式書空與老師同時完成,此時讓學生區分分數形式比與分數的區別。

“知識遷移”是數學上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為了使學生明確“比的後項不能為零”,我是這樣處理的:我們在做除法計算時,除數能不能為0?那在比的前項或後項中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比的後項不能為零”學生就會脱口而出了。

建立模式,尋找規律又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方法。請你思考:如果相除的兩個數一個是a,一個b,能模仿上面的等式寫出來嗎?學生很容易得出:a/b=a÷b=a :b(b≠0)

為了及時反饋學生對比的意義的掌握情況,我安排了“找身邊的比”活動。

其實呀,我們生活中也到處充滿了比。想一想,看能不能從你的生活中、你的身邊找到比呢?把你找的發現告訴小組的'同學。讓學生思考、小組討論,然後反饋交流。如

教室裏有四個窗户、兩扇門。窗户和門的數量的比是4 :2

我的身高是153釐米,我爸爸身高是178釐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釐米 :178釐米。

我有1支鋼筆,3支圓珠筆。我的鋼筆數量和鉛筆數量的比是1 :3。

我們小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4:2。

到這,我安排學生“交流收穫、質疑問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一定有很多收穫,誰願意把你的收穫跟大家一起分享?有些什麼疑問?在學生彙報中,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觀察、思考、舉例、歸納一氣呵成,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對比的意義理解得比較深刻。

第三個環節是“拓展運用,鞏固新知”,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個練習:請你動手試一試。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並不是一定表示兩個具體的數的比,而是表示兩個數的份比關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練習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遇到比。某糖水店賣的甘蔗水是按甘蔗汁和水的體積比是1 :2配置的(PPT出示50頁説一説中的圖一)。如果讓你配置這種甘蔗水,你會嗎?讓學生先説一説,然後在六人小組裏動手試一試。通過學生的動手實驗,讓學生認識到1 :2不是表示甘蔗汁就一定是1毫升、水是2毫升,而是表示甘蔗汁這樣的1份、水就有這樣的2份。

第二個練習是:“你知道嗎?”(PPT)

為了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又能讓學生品位數學文化,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愛和興趣。我設計了以下一組題

(1)師:國際上規定:標準的籃球場長和寬的比是28:15。(師;不知道我們學校的是否標準,有興趣的話課間可以去測量一下。)

(2)師:我國的國旗紅星紅旗,有大有小,都是什麼形狀的呀?(長方形)能任意長方形嗎?其實是有嚴格規定的。我國國旗長和寬的比是3 :2。

(3)地球上海洋麪積和陸地面積的比是——讓學生先猜一猜,再把標準比63:27打出來。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 ( ):( )混合而成的。讓學生各抒己見,不同的人口味會不一樣,商場裏賣的基本是按——在把“2 :5味道好極了!”打出來。這樣既調節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第三個練習是——讀出下面各比,並求出比值。

本題的設計即能突出重點,又能突破難點。

練習的第四部分是課外延伸。

(1)小知識。(PPT)

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區分數學上的比——“相差關係”和“倍比關係”各類比賽中的比只是一種計分形式。

(2)福爾摩斯偵探術。(PPT)

人的腳長與身高的比1∶7。福爾摩斯發現一個腳印長25釐米,他可以做出什麼樣的推斷?

為了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也為了後面比例教學做鋪墊,我設計了一個課後實踐題:(小小科學家)在同一時間朝陽的地方豎一根筷子和一支圓珠筆,分別量出它們的長度和影子的長度,並寫出它們的比,求出比值。

形式多樣的練習,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強化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的習慣。

三、板書設計説明。

最後講一講我的板書:簡潔清晰、重點突出。

説課稿 篇9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老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課文,其中幾篇課文講訴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車伕的故事。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情操。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敢想,善於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鮮事都令他們感興趣,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同學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懂得如何感謝“愛”,更別説去回報“愛”了。像老王這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他們不瞭解,更別説去關心了。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狀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關愛弱者。

教學重點

1.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難點

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二、説教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採取合作探究法、板書輔助法、質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表演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説學法

1.學生充分預習

我認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很重要,如果每一課都能把課前預習落實好,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要把預習要求明確,讓學生知道怎樣預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預習題:

1.利用工具書疏通生字詞。

2.熟讀課文

3.對課文質疑

讓學生學會質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我們也知道,學生能對教材提出有價值的質疑,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記出來,以便課堂交流。做好了這些預習,就可以進入到高層次的師生平等對話了。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懸念導入、作者簡介、檢查預習、學生質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塊。

1.導入新課

首先設懸念導入新課,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個車伕能跟作家成為朋友嗎?一個幸運的人會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信賴真的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今天,就讓我們跟着楊絳,一起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2.作者簡介

接着介紹作者楊絳及她的丈夫錢鍾書

楊絳,原名楊季康,生於1911年,江蘇無錫人。作家、文學翻譯家。主要譯著有《堂·吉訶德》,散文集《幹校六記》《將飲茶》等,長篇小説《洗澡》。

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學者,作家,著有小説《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管錐編》等。

3.檢查預習

用題目的形式檢查學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並把下列生字詞讀一遍進行鞏固。

選出下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B )

A.塌(tā)敗 荒僻(pì) 蹬(dēng)車

B.眼翳( yì) 骷(kū)髏 傴(qū)身

C.取締(dì) 湊(cu)合 惶(huáng)恐

D.滯(zhì)笨 愧怍(zu)攥(zuàn)着

4.學生質疑

這個環節是真正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自主探究課文,鼓勵他們、把不懂不理解的都大膽的`提出來,然後教師點撥,請同學作答,最後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這個環節要求教師必須對課文吃得很透,因為學生的思維很活,他們的問題會遍佈課文的每一個角落,甚至超出你預計的範圍。我認為,即便這樣,也不能用繩子捆綁住孩子們想像的翅膀,因為“教學相長”,學生思維的飛翔會帶動教師教學的飛躍。

5.合作探究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綜合性的題目。

1.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用“老王是一個 的人,表現在 。”的形式表達出來。

(這個題目既鍛鍊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又緊扣課文,加深了學生對老王這一形象的理解,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把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板書結合起來,更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板書:

老王

孤苦伶仃

苦 生理缺陷

謀生困難

老實厚道

善 善良淳樸

知恩圖報

2.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刻畫老王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來歸納,然後再重點賞析對老王進行細緻描寫的8—14段。

學生活動:a配樂齊讀8、9段

b、請兩個同學表演第8、9段,讓學生模仿老王的神態、動作。角色扮演是一種比較好的體驗方式,它能讓學生在換位體驗中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c、分角色朗讀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讓學生通過體會老王的語言從而深入到人物的內心。

3.讀了本文之後,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6.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通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他們的同情心和愛心。

總有一種聲音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張照片讓我們隱隱作痛。在我們享受幸福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一羣和老王一樣的人正在苦苦掙扎。(展示圖片)

師:(點擊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同學們,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熱情,應該拿出來為別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請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願表達出來。

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___,就為他人_______。

我設計的這個仿句練習是一個靈活機動的題目,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就讓學生當堂練筆,然後請一些同學把成果展示出來,把祝福送出來。如果時間不夠的話就可當作課後作業。

最後教師作課堂小結

同學們,跟周圍這些不幸的人相比,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呀!今天,我們能坐在這麼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我們又是多麼的幸運呀!那麼,幸運者應該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我們應該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而不應該去歧視他們。同學們,請記住不要放棄每一次幫助別人的機會,因為,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我的説課完了,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一) 內容:冀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二)教材分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冀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數是整十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會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二、説學情

學習該單元之前學生已經能熟練掌握乘法口訣,會計算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能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要設計可以激發學習興趣的情境進行教學,還要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

三、説教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繫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學習。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方法。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四、説教學程序設計

1、複習引入,為新知學習做鋪墊

在這一環節設計兩部分內容,一是口算,其中涉及到一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乘整十數、整十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等內容。二是豎式計算,兩道一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請兩名同學板演,説計算過程和算理,在複習的同時,為後面的新知探究打下基礎,使學生在自主探究時有了依據。

2、引入情境,揭示課題

以文具店的情境為主題,讓學生從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可能問道:“2盒彩筆多少支?”“10盒彩筆多少支?”“12盒彩筆多少支?”前兩個問題在學生已有知識範圍內,要及時進行解決,後一個問題只要列式即可。之後讓學生比較算式的不同,揭示課題並相機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

3、展開探索,算法多樣

(1)估算24×12的積大約是多少呢?

(2)啟發談話:24×12的精確答案是多少呢?

(3)學生先自己嘗試解決,看誰的方法最多。之後在小組內展開交流,説説各自的計算方法。

(4)全班集體分享,教師將學生彙報的方法寫在黑板上,並讓學生分別説出思路。

4、深化研究,優化算法

(1)回顧:我們還沒有學習24×12的計算方法,同學們就能用這麼豐富的計算方法得出結果!老師想知道,你們是藉助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來解決的呢?

(2)賞析:在這些算法中,你比較欣賞哪一種算法?

當選擇了豎式計算後,學生面臨三個主要問題,這也是教學中的難點:①豎式的寫法;②怎樣用豎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積應該怎樣寫;③為什麼要這樣寫。首先引導學生自己嘗試,接着由教師引導突破難點:第一,豎式的寫法,學生已經學過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將舊知遷移,強調兩個乘數數位對齊。第二,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説出算理,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就不攻自破了。之後再通過指名學生説算理——同桌互説——反饋(學困生)的形式紮實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3)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請兩名學生板演並説明計算過程和算理。

5、熟練運用,拓展提高

(1)課件出示練習“新書訂單”,學生獨立計算後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習題,教師巡視指導。

6、交流體會,分享收穫

啟發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你有很多學習的體會和收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吧!

五、説教學板書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Tags:説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