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必備】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3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內容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八章第二節第一課時。

一、説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主要內容是在上節已認識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等概念的基礎上,來學習解方程組的第一種方法——代入消元法。並初步體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思想“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求解,不但用到了前面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對過去所學知識的一個回顧和提高,同時,也為後面的利用方程組來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國中階段要掌握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兩種,教材都是按先求解後應用的順序安排,這樣安排既可以在前一小節中有針對性的學習解法,又可在後一小節的應用中鞏固前面的知識,但教材相對應的練習安排很少,不過這樣也給了我們較大的發揮空間。

(二) 課程學習目標

1、會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2、初步體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思想——“消元”。

3、通過對方程中未知數特點的觀察和分析,明確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主要思路是“消元”,從而促成未知向已知的轉化,培養觀察能力和體會化歸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教學難點:探索如何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感受“消元”思想。

二、説教法

針對本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自主探究、師友互助交流的教學方法,由教師提出明確問題,學生積極參思考與討論探究、師友合作交流,進行總結,使學生從中獲取知識。鑑於本節所學知識的特點,抽象教學、學生生搬硬套的學習方式將難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教師在引入課題時要利用好遠程教育設施及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經歷由具體問題抽象出方程組的過程。並讓學生通過獨立觀察、師友合作交流來探討怎樣才能變“二元”為“一元”。然後利用單個二元一次方程的變形及時強化“代入”的本質。

三、説學法

本節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中學習並對老師的問題展開有師友討論與交流。如何用代入消元法將“二元”轉化“一元”學生較難掌握,在提出消元思想後,應對具體的消元解法的過程進行歸納,讓學生得到對代入法的基本步驟的概括,通過“把一個方程(必要時先做適當變形)代入另一個方程”實現消元。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為什麼要實施這樣的步驟。把具體做法與消元結合,使學生明解其目的性。明確這樣做的依據是等量代換。整個過程可以通過自主探究和師友合作來實現課程目標,此外,教學中,各個環節主要採用獨學,對學,羣學的方法,隨堂練習時應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省小組評價來克服解題時的錯誤,必要時教師給予規範矯正。

四、説教學流程

(一)簡單複習

學師學友面對面,學友説給學師聽,什麼是二元一次方程(組)?説完後兩組師友展示給全班同學聽

(二)自主學習:

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一下,對本課學習有一個大體瞭解。

學生認真學習課本P91例題1上面的內容,並回答以下兩個問題(電子白板出示)

1.什麼叫消元思想 2.代入消元法

學習完成之後學生舉手回答,教師總結。

(三)合作探究

電子白板出示問題:

籃球聯賽中,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每隊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保安族中學校隊為了爭取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場比賽中得到40分,那麼這個隊勝負場數分別是多少?

1.師友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上述問題中,除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外,我們還可以設出兩個未知數,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

學生活動:分別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

設勝的場數是x 則負的場數為22-x,列方程得 2x+(22-x)=40

設勝的場數是x,負的場數是y,列方程組得

x+y=22

2x+y=40

2.自主探究,師友討論

那麼怎樣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麼關係?

3.學生歸納,教師作補充:

上面的解法,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組中一個方程,將一個未知數用含另一未知數的式子表示出來,再代入另一方程,實現消元,進而求得這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這種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簡稱代入法。

把下列方程寫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

(1)2x-y=5(2)4x+3y-1=0

學生活動:嘗試自主完成,教師糾正。思考:能否用含y的式子來表示x呢?

4、教師來説方法:(2)用代入法解方程組

x-y=3

3x-8y=14

思路點撥:先觀察這個方程組中哪一項係數較小,發現中x的係數為1,這樣可以確定消x較簡單,首先用含y的代數式表示x,而後再代入消元。

解:由變形得 X=y+3

把代入,得3(y+3)-8y=14

解這個方程,得 y=-1

把y=-1代入,得X=2

所以這個方程組的解是 X=2

y=-1

如何檢驗得到的結果是否正確? 學生活動:口答檢驗。

總結步驟:變 代 求 寫

(四)小試牛刀(給你一個展示的舞台)

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1、 2、

兩名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認真做!(教師巡視學生)

完成後,教師總結: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步驟:

變 代 求 寫

(五)歸納總結,知識回顧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麼收穫?

2、你認為在運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六)佈置作業

作業:中午:課本 第二題1、2小題

晚上:《作業與測試》。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對於《題西林壁》這篇課文,我是這樣解讀的:它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這四篇課文都講的是通過細心觀察和仔細思考發現新現象的故事。《題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詩,作者通過描寫遊覽廬山的經歷,總結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的道理。

二、説學情:

對於學生的情況,我是這樣認為的:四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以具象思維為主,因此他們對於文中描寫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觸。但是他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而本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除此之外,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穩定性還是較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媒體、圖片等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我設立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題、橫看、側、緣”等詞的意思;翻譯全詩;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與體會,學習作者從自然景物中總結出真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詩中所藴含的觀察問題要客觀全面的道理,學會從全局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四、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理解詩句,走進詩句的意境。

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於:體會與領悟全詩中所藴含的哲理。

五、説教學方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説過“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為此,我主要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配合朗讀法、點撥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探索。

接下來我將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它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環節一: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對此我會採用温故知新導入,給學生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具體過程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同學們,這首詩告訴了我們一個怎麼樣的道理啊?對,這首詩告訴我們“想要看得遠,就要站的高”。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也是一首哲理詩,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看看能夠從中讀出哪些哲理。(板書題西林壁)

環節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會給學生十分鐘時間自由朗讀課文,並讓學生自主解決以下3個問題:

1、藉助相關工具書,理清字詞。

2、自主翻譯全文。

3、查閲相關資料,瞭解本詩寫作背景。

讀畢,我會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檢查,字詞方面重點強調“橫、側、緣”等詞的意思。

接着我會引導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翻譯全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峯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最後理清本詩的寫作背景:蘇軾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環節三:析讀課文,整體感悟

首先我給學生播放錄音,跟隨名家朗讀這首詩,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

針對前兩句,我會向學生提問“是什麼導致了廬山的‘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接着我會向學生展示廬山不同角度拍攝照片,讓學生對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據學生的描述,總結出“觀察角度的不同,導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隨後,我會接着問“你們有過對事物或者事情觀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經歷嗎”,請學生分享他們的經歷,並引導學生要多角度看問題。(板書看問題多角度)

針對後兩句,我會向學生提問“為什麼作者説‘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這裏我引導學生從他們登山的經歷出發,總結出是“在深山中無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識廬山真面目’。”接着我又會説“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結合本詩和這個成語,分小組討論你們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你們有什麼感受,並且是怎麼做的。”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總結出“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從全局出發,擺脱主觀成見。”(板書解決問題全局)

環節四:品讀課文,領悟昇華。

我會讓學再次生品讀這首詩,想一想你還能夠總結出哪裏哲理。

環節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我會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

並佈置這樣一份作業:背誦全詩;記敍一件你從中發現哲理的小事。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説學情

(一)説教材

《百分數的一般應用題》是在學生學過用分數解決問題和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求常見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這種問題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相同。所以求常見的百分率的思路和方法與分數解決問題大致相同。通過這部分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又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繫。

這部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一些特點: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幫助學生理解數學。

2、設置數學活動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

(二)説學生

對學生來説,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依據數量關係列式解答並不困難,但要求學生找準誰和誰比,很重要。

二、説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加深對百分數的認識,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含義,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依據分數與百分數應用題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數學的應用意識

3、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中感受百分數來源於生活實際,在應用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重點: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

難點:正確理解達標率、發芽率等這些百分率的意義

三、説學法、説設計

(一)説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小組合作交流。具體表現在,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計算方法,發現共同點,通過思考,提出問題,通過探究,解決問題。

(二)説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依據知識的遷移規律,進行了必要的鋪墊。根據新課“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需要,複習了百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小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重點突出了準備題,為講授新課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異同點,進一步強化了教學的重點。

3、精心設計習題,使知識引向深入。

四、説過程

(一)以舊引新

首先複習分數除法應用題,通過不斷改變複習題中的問題而引到百分數應用題,讓學生知道以舊引新,有個逐漸遞進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複習,讓學生回顧分數中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計算,從而遷移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也應用除法計算,即解決百分數的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來解答。

(二)、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嘗試解決百分率問題。求六年級學生的達標率是多少?點撥學生明白:其實就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可以想到:先算出120除以160,然後教師説出達標率的計算方法。同時,課件出示達標率的定義及方法,我提問為什麼要乘100%,學生試説,同時教師向學生解釋清楚。

2、通過發芽率的應用題,引導學生理解發芽率,並依照達標率總結出發芽率的計算方法。獨立解答發芽率的問題

3、對比兩率,得出規律。

學生通過達標率和發芽率得出結論:總數放在分母上,發芽率就是發芽的種子數放在分子上。會總結出其它率的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練習中出現了出油率,出勤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百分率,對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尤其是判斷題的出現,對於關於百分率應用題中百分率的最大值是百分百,有理解和促進作用。

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本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敍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説目標:

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給予他人真誠無私幫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體會作者對老教授的感激與敬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説重難點:

1、運用寫人類文章的學法深入研讀。

2、理解文中老人的語言與神態描寫,感受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説教法: 重點抓住三次對話、三次平靜的眼神,引導學生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思考,從而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説學法: 學生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採取“議一議、畫一畫、説一説”的方法進行學習。

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設計意圖:回顧本課的內容,一是複習課文,二是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深入課文,感受人物

(一)重點交流

第一次交談

1、請學生畫出第一次交談的內容。

2、學生交流:從“我”與“老教授”的談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3、進行反饋。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第二次交談

1、請學生畫出第二次交談的內容。

2、引導學生從“總不忘”、“真不錯”、“謝謝你”體會老教授的高尚品格。

第三次交談:

1、請學生畫出第三次交談的內容。

2、交流:老教授説“我”的琴聲給了她快樂和幸福,你認為這樣的話有什麼作用?

3、小組交流。

(二)抓三次平靜的眼神,感受老教授的真誠無私。

教師相機點撥:

1、為什麼“我”覺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體會出老婦人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提醒我藝無止境,還需不斷地努力。

3、指導朗讀:就這樣,我們深深地陶醉在美麗的音樂、温馨的感覺中,你能把這樣的温情留駐心頭嗎?

(設計意圖:這一步驟的設計,重點是抓住人物的語言和神態的句子去品讀,在朗讀、體味中深入領悟人物的品性,讓學生受到心靈的滋養,並且從中學到通過刻畫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態來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三、角色扮演,感情昇華

自己找夥伴,兩人選擇喜歡的一次交談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體會人物的高尚品格,同時,學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培養。)

四、課文學到這裏你有什麼收穫?

説板書設計:

設計此板書,是為了學生能夠孤理解、掌握課文內容及中心思想。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説明:

《所見》是西師大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30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②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祕密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識字、寫字教學;②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國小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裏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

意藴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覆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澱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過反覆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通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藴,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裏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為主,另兩項內容作為延續。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通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閲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置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關照學生的年齡特點

和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這壯麗詩篇中的最生動的詩行。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美麗的春天悄悄告別了我們,夏天來到了我們中間,涼爽的風吹來了,我們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哪幾個小朋友能把夏天的小樹林搬到教室來。)

2、多名學生經過自行討論,在黑板上畫“初夏的小樹林”圖。 ●引導學生創設詩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準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範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

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

●這一環節通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為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通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二)、二讀感悟

1、自由讀詩,結合圖畫想想還應該畫上一些什麼。

2、學生之間交流,並要求説出為什麼要畫上這些。

●兒童的認知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讓學生為詩配畫,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請學生當“小畫家”,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討論該畫些什麼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詩意,做法新穎,不落俗套。

3、教師範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4、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

●在這個階段,通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裏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

(三)、三讀想像

1、看着畫同帶着想象朗讀全詩。(指名讀、小組賽讀、齊讀)

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

3、用自己的表演把詩意表現出來。

4、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讀)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裏湧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着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説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六、打開“學習包”

這裏有三首詩,你一定能回家讀給爸爸媽媽聽。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唐〃杜甫——《絕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志和——《漁歌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理解

《比一比》是人教課標版國小語文第一冊識字二的第一篇識字課。課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農家小院的情景圖,美麗的農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場景。其間有勤快的黃牛、悠閒的花貓,有嬉鬧的鴨子、快樂的小鳥,還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蘋果和紅棗。第二部分是詞語,第一行是情境圖裏的動物,第二行是圖中的水果。第三部分是一則韻文。誦讀間會傳出一種暖暖的情意。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這是一種簡單的比較,又一種充滿童趣的比較,在字裏行間,我們可以依稀看到一個孩子在院子裏跳躍、玩耍的身影,聽到孩子清脆的童音。本文主要通過對農家小院具體事物的比較,為學生提供識字的生活環境和語言環境。韻文押韻上口,節奏感強,很適合兒童朗讀。這課課題為“比一比”,充分説明了這課教材的特點,提示了學法,要讓學生在比較中達到學習要求。教學重難點是識字和學詞。

二、學生分析:

一年級學生有時很難建立起字詞與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聯繫。對於形象思維活躍的一年級孩子來説,這種圖文結合、兒歌類的課文是最有吸引力的,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領孩子在情境中自主地識字學詞,從情景圖中生髮開去,力求識用結合。

三、目標設定

1、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和遊戲活動,學生能準確認讀12個生字,並在認字中,認識新偏旁"提土旁";

2、通過"牛與羊"的比較,"小與少"的對比,學生能在觀察、操作中規範、端正、整潔地書寫四個字,並認識新筆畫"豎鈎"。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自由説出讀後的感受,在閲讀和實踐中積累量詞。

四、教學流程安排及設計意圖。

為達成這三個預設目標,我安排了三個教學版塊:一創設情境,識字學詞;二比較觀察,指導寫字;三反覆讀文,拓展延伸。

一創設情境,識字學詞;

可以藉助課題鼓勵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地看圖説話,隨着孩子們的表述,逐個在圖上出示文中的8個詞語。出示拼音拼讀。之後又去掉拼音認讀詞語。在學生能夠正確認讀詞語的基礎上,出示單個的生字認讀。説説自己有什麼好辦法記住生字。給生字寶寶找找朋友。

(整個設計都是考慮到孩子們先口語後書面的認知規律。有層次、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認識能力。並鼓勵在生活中認字,既能達到識字的目的,也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比較觀察,指導寫字。

四個字可以分成兩組,關注牛和羊的共同點,注意小和少的不同點。讓學生在比一比中,學會觀察與説字。

第三個版塊--學習韻文,拓展延伸。

本課韻文淺顯易懂,節奏感強,琅琅上口,非常適合兒童朗讀,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受朗讀的樂趣,體會語言的韻味。讀的形式很多,有學生自由讀,個人抽讀,集體讀、男女生比賽讀、師生間競賽讀,拍手讀。課堂上書聲一片,特別是學生自拍手讀,互拍手讀,學生的積極性已經完全被調動了起來,師生已經融入到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當中,真正走進了美麗而温馨的農家小院,把課堂學習的氣氛推到了最高點。同時,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中華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朗讀韻文時,我設計了幾個拓展點,用量詞來説説其他物體。

如果有時間的話,還可以鼓勵孩子們自編韻文。在識字的同時不忘發展語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時時、處處有語文、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我想這對孩子們來説才是最受用的吧。

五、説板書

比一比

大--小多--少

(田字格中四個範寫的字)

我要準備的東西主要是課件和字卡、詞卡以及生字猜分後的偏旁部件。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説課內容:蘇教版國標本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64——65頁的內容:認識幾分之一。

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對分數已有所接觸,認識了一個物體的幾分之幾,初步知道了分數的含義: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幾份中的幾份就是幾分之幾。在此基礎上,本單元繼續學習分數的意義,不同處是:把一個物體擴展為一些物體,即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認識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這點是學生對分數認識上的一個飛躍,也是本單元教學分數的核心與難點。學好本單元知識,對學生今後解決分數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心理特點,我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知識技能目標: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認識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2、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創設情境,自主探索,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教學重點: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教學難點:能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找出其中的幾分之一。

二、説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用小猴子分水果這個情景貫穿新課,使學生在強烈的興趣中,激發探索的慾望,從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2、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基礎上,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探索並建構新的數學模型。因此在教學新知前,我先通過小猴分西瓜複習一個物體的1/4。

3、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喚起學生對分數意義的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小猴子分桃探索一個整體的1/4。這樣設計,可以促使學生進行分數意義的正遷移:幾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幾份之一。

4、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通過讓學生經歷把4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1/4,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探索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方法,從而在後面的學習中能夠主動探索。

5、“對比”教學是本課的一大特色。在新授中進行了兩次對比:一次突出了單位“1”的不同,第2次突出了分數的意義。練習中也設計了兩次對比:第一次再次突出了分數的意義;第二次讓學生體會到分數相同,由於整體數量不同而每份數量也不同。

三、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複習一個物體的1/4

猴媽媽把一個西瓜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強調:4份中的一份就是1/4。

2、教學一個整體的1/4

猴媽媽把4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可以分到(1個桃),這1個桃是這些桃的幾分之幾?為什麼是1/4?

強調:4份中的1份就是1/4。

3、對比,突出單位“1”不同

兩個1/4有什麼不同?有相同的地方嗎?(意圖:在突出被分對象數量不同的同時,體會意義上的相同,只要是被分物體4份中的1份,就是1/4)

4、遷移到一個整體的1/2

如果把4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可得到這些桃的幾分之幾?為什麼?

小組討論後,集體交流。(意圖:在前面“引”的基礎上“放”,有利於學法遷移)

5、對比,突出分數的意義

為什麼同樣是4個桃,上面每隻小猴得到的是這些桃的1/4,而下面每隻小猴卻得到這些桃的1/2?

小結:把一些桃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二)鞏固練習,深化拓展

1、想想做做1

獨立完成後,集體交流。

對比:下面兩幅圖,為什麼一個是6個蘋果的1/3,而另一個卻是6個蘋果的1/2?(意圖:再次提煉分數的意義。)

2、想想做做2

把正方體個數設為9個

12個

對比:為什麼同樣是1/3,每份所表示的個數卻不同?(意圖:滲透總體數量不同,那麼同樣的1/3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就不同。)

3、想想做做3

4、拓展練習:拿小棒遊戲。

(1)拿出12根棒的幾分之一

a、拿出12根小棒的1/2、1/3

b、你還會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

(2)根據幾分之一是幾根,推算整體有幾根小棒

a、師出示2根小棒:是一堆小棒的1/3,這堆小棒有幾根?

b、師出示3根小棒:是一堆小棒的1/3,共有幾根?

(三)總結回顧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意圖:幫助學生回顧、梳理本課所學的知識及方法)

總之,本課設計通過創設情境,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新課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練習設計有層次,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既鞏固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説課稿 篇8

(第二課時)

一、 説教材

1、教材簡析

《跟蹤颱風的衞星》是義務教育蘇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第三代氣象衞星緊緊地跟蹤、監視颱風的動向,為人類預防颱風襲擊,減少損失做出了貢獻,從而形象地向小讀者展現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全文共有8個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颱風發現一顆氣象衞星在緊緊地監視它,非常惱怒。第三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寫狂怒的颱風妄想撲滅氣象衞星,甩掉氣象衞星卻遭失敗,最後又想摧毀城市仍未得逞,形象地説明了氣象衞星的特點與作用。第八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颱風在氣象衞星的跟蹤、監視下束手無策,只得落荒而逃。

本文情節生動,語言活潑,讀來情趣盎然,引人入勝,在形象的童話情境中傳播了科學知識,是加強語言訓練,激發科學興趣的好教材。

本單元編選兩篇科學童話,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長大用科學為人類造富的志趣,《跟蹤颱風的衞星》作為繼《水上飛機》後的第二篇科學童話,它起着對這一教學目的的鞏固、延伸、加強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排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a.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b.瞭解第三代氣象衞星的主要作用。

(2)技能目標:a.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分角色朗讀。

b.能用談笑風聲造句。

c.能説出氣象衞星跟蹤颱風的經過。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從國小科學,長大用科學為人類,為社會造福的志趣。

3、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學生對科學知識瞭解還很少,因此通過學習颱風和衞星的對話、神態及動作使學生了解第三代氣象衞星的特點和作用,並激發學生從國小科學,長大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志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4、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説學情

三年級學生屬於轉折點的學生,累積了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對科學知識瞭解很少,已掌握了一定的閲讀方法,已經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能力。

三、説教法

(一)以讀代講法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加之本文故事性強,情節饒有趣味,語言生動活潑,為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以讀代講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直觀教學法

國小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佔很大的優勢,因此本課教學時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向學生展現了颱風的危害、衞星的圖畫等,以突破重、難點教學。

(三)情境教學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並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才能讓他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這樣的語言誰來噹噹這狂怒的颱風?你這麼自豪是為什麼呢? ,不知不覺的把學生帶入情景,再讓學生男女生分角色讀,師生角色讀,讓學生邊演邊學,其樂無窮,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非常感興趣的氛圍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識。

四、説學法

(一)探究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説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説,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二)合作學習法

我們培養的是新時期的人才,他們除了自身要努力學習,勇於創新外,還必須具備真誠的態度、開朗的性格及善於與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學習,讓他們集思廣益、互相切磋,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鑑。

五、説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幫助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進一步加強技能目標的訓練和完成情感目標,也就是完成本課的重、難點教學。

下面,我着重講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談話激趣,直觀導入

導語:小朋友,你們見過颱風嗎?是的,咱們海南就是經常刮颱風的,颱風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相示出示颱風造成危害的圖畫)但現在,聰明的人們已經制造出了氣象衞星,它為人們及時報道了颱風的情況,使颱風對人類的危害減少了許多,你們瞧!這就是氣象衞星(相機課件出示氣象衞星圖畫),這樣,通過談話激趣,導入本課,氣象衞星是怎樣報道颱風情況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篇有趣的科學童話:17跟蹤颱風的衞星(板書)

(課一開始,我通過自己富有感情的語言和形象的圖畫,把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提起來了,教育家布魯納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就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調動起來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一)精讀課文

面對狂暴的颱風,氣象衞星害怕嗎?(相機板書:颱風 衞星 )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鬥爭了幾個回合?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找一找颱風是怎麼發動攻擊的?衞星又是如何應對的?(生讀課文,分小組學習,合作完成教師的問題)

(颱風和衞星斗爭了幾個回合?這是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因此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內共同研究,集中集體的智慧,共同交流切磋品嚐學習的收穫,分享學習的快樂。)

在學生彙報完問題答案後,我讓學生對台風和衞星一回合一回合的比拼進行學習,我設計的意圖是想讓學生像在看動畫片一樣的氛圍中學習,把每一個自然段都銜接起來,於是把讀貫穿始終,我是這樣做的:

1、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過渡語:就這樣颱風和衞星進行了四個回合的比賽!

哇!衞星和颱風的比拼肯定很精彩。

A、齊讀①②自然段。

B、課件出示颱風和衞星的對話,生分角色讀,引導學生理解盯住時刻(相機板書:大聲嚷,笑了笑)

2、學習第三至七自然段。

過渡語:聽了小衞星這麼一説,颱風可生氣了,誰能找出一個表示颱風生氣的詞

(1)課件出示颱風嚷的內容,請一生面帶狂怒的表情讀,齊讀。

(2)課件出示小衞星的話,師讀。氣象衞星態度怎麼樣?(堅決)

(3)引讀第4自然段:看到氣象衞星態度那麼堅決,颱風他怎麼樣呀?劃出描寫颱風的詞語。(相機板書:猛撲、撲不着)

(4)男、女生對讀第3、4自然段(指導讀出颱風的厲害,不可一世的語氣;衞星的態度堅決,拒不放棄的語氣)

(這一環節我通過師生分角色讀,巧妙的把學生帶入角色,讓學生完全進入課文,再來一次男女生分角色讀,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角色 的體會。)

(5)過渡語:猛撲是撲不到小衞星了,颱風就想把小衞星怎麼樣呢?(指名回答,板書: 甩)

A、全班齊讀課件出示的對話。

B、默讀第5自然段,思考:颱風有沒有把小衞星甩掉?

從課文中哪句話看出來?重點抓住無意仍然來理解。(板書:甩不掉)

c、課件出示小衞星説的話,師生分角色讀對話

(6)過渡語:撲也撲不到小衞星,甩也甩不掉小衞星,這時候的颱風會是怎樣的呢?

a、引導全班讀第6自然段第一句話,(相機板書: 撲向城市)畫出描寫颱風的詞語,請生演一演。

B、颱風那麼狂暴,小衞星有什麼反應呢?説了什麼?課件出示小衞星説的話,指名讀(相機板書 : 報告行蹤)

c、你這麼自豪是因為什麼呀?齊讀第六自然段剩下的內容

d、看畫面理解談笑風生的意思,用談笑風生造句。

3、學習第八自然段

過渡語:經過了前三輪比拼,最後颱風怎麼樣了?

齊讀第八自然段(相機板書: 泄氣而逃 緊追不捨)

4、小結

齊讀全文,説説小衞星的作用以及跟蹤颱風的經過。

總結語:小衞星厲害嗎?那麼厲害的小衞星是誰製造的?(人類)對!是人類用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所以,小朋友從現在起就要好好學習更多的知識,將來發明創造出更多有益於人類的東西。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課件出示颱風和衞星的對話,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讓學生產生讀書的慾望,以讀貫穿全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讓孩子去觸摸感性的形象,通過颱風和衞星的對話、神態和動作,認識到颱風是有性格的,衞星是有特點的,同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知識的薰陶,希望能將藝術的美和科學的真理和諧地統一到一起。)

5、拓展延伸

1、寫一句話讚揚小衞星。

2、收集有關衞星的資料。

(葉聖陶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而這一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來到學校不僅僅只獲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六、説板書

這一板書設計,我主要板書颱風和衞星的四個回合比賽的情況,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更直觀的瞭解颱風和衞星各自的特點,以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附板書:

17 跟蹤颱風的衞星

颱風:大聲嚷 猛撲 甩 撲向城市 泄氣而逃

衞星:笑了笑 撲不着 甩不掉 報告行蹤 緊追不捨

説課稿 篇9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活動讓幼兒簡單瞭解火箭的特點、用途,以及怎樣飛上天。

2、培養幼兒的現代科技意識,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

3、鼓勵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幼兒自我探索意識。

二、活動準備:

1、多媒體軟件、吹好的氣球(用小夾子夾住氣球口)若干、火箭模型、笑臉娃娃若干、收音機。

2、佈置火箭模型展室,火箭模型發射準備。

三、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嘗試一:觀察火箭

教師帶幼兒在音樂聲中走進展室自由地觀察火箭模型。

基本部分:

教師取一火箭模型和孩子共同討論其外形特徵。

(長長的、圓圓的、一節一節的)

嘗試二:鼓勵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師:小朋友,剛才在玩火箭時,你發現了什麼?

鼓勵幼兒根據剛才的觀察提出有關火箭的多種問題,並以贈笑臉娃娃作為獎勵。

解決幼兒提出的問題

火箭頭為什麼是尖的?

提問:小朋友折的紙飛機為什麼是尖的?(飛得快)得出答案。

火箭的用途

火箭是一種交通工具,它把地球上的東西運送到太空、宇宙和月球上去。

發射人造衞星。

發射宇宙飛船、航天飛機。

運載炸彈。

火箭的種類、特點:

通過看課件A(不同類型的火箭圖片)瞭解火箭的種類和特點。

嘗試三:討論火箭怎樣上天:L

A、人駕駛?B、裝發動機?C、燃料?

嘗試四:實驗“氣球上天”

幼兒把氣球裏的空氣放掉,看有什麼現象發生?(氣球上天)。

討論:氣球為什麼上天?(空氣從氣球噴出,產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推着氣球上天)

小結:科學家利用這種原理,讓火箭飛上天。

看課件B(火箭上天一節節脱落的動畫)

通過老師科學的講解和生動的動畫,讓孩子明白問題

火箭為什麼是一

節節的(減輕火箭飛行時的重量)

火箭不是人駕駛的。

火箭是怎樣飛上天的。

觀看課件C(中國人火箭發射實況)知道火箭是中國人發明的,培養幼兒的現代科技意識,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

討論:你長大了想製造什麼樣的火箭。

延伸:

嘗試五:到室外,請幼兒操作火箭模型發動機,並喊倒計時,一起發射火箭模型。

附説課:

我大膽運用嘗試教學法,讓孩子運動起來,鼓勵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整節活動圍繞着孩子提出問題,通過一系列的嘗試活動來達到教學目的。充分發揮了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根據教學目標和孩子的心理特點,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了設計。

一、開始部分:我以培養幼兒自主探索意識為主,把活動室佈置成火箭模型室,近了火箭和孩子的距離,創設了輕鬆的氛圍,為孩子的大膽嘗試作了鋪墊。

二、基本部分:我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幼兒大膽主動地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訪就是幼兒控索、嘗試、表現自我的過程。在問題的解決上,教師和孩子一起討論、實驗、觀看課件等一系列嘗試活動,共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了幼兒的控索慾望。在重能難點的處理上,我合理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幼兒不可觸及的高科技產物和深奧的科學原理變得具體、生動、簡單易懂。多媒體特有的聲像並茂、動靜結全等優點,使孩子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一個個複雜的問題迎刃而解。

三、結尾部分:我特意選取了中國火箭發射實況讓幼兒觀看,通過宏偉壯闊的發射場面,使孩子們心靈受到震撼,真正感受到中國人是了不起的,從而激發幼兒的愛國意識和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四、延伸部分:我運用真實的火箭模型、發射場面,進一步感染

幼兒,使孩子們在歡呼聲中,更加激發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熱愛。嘗試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結合運用,對突破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孩子的能力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説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有這樣一次學機會和大家交流學習,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第四單元第1課《我們長大了》。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學生分析、教學過程四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 們長大了》這一課是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第四個單元《我們在成長》中的第一個主題。教材設計的意圖是展現自己入學以來所發生變化的回顧,包括身高、學 習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變化,旨在引導學生從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性發展等方面發現並展示自己的成長與變化。培養學生感激生命的情感,讓學生從回顧自己 的成長曆程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可貴,同時學會感激父母及給過自己幫助的人。

《我們長大了》這一主題有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先讓孩子感知自己身體的變化;二是讓孩子們感覺到學會了知識,認識到自己的進步;三是讓孩子們瞭解懂事更是長大的表現。

2、學習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單元的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 能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2)理解家長和老師在自己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辛勞。

(3)能夠收集從出生到現在的成長證據。積極參與,樂意與人交流合作。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教學難點:理解家長和老師在自己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辛勞。

二、説教法學法

品德與生活課程倡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教育於活動之中。因此,在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上,我根據二年級學生已經有兩年的學習經 歷,學會了很多,有很多的優點和長處。教學時,我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實用性、新穎性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主動性。並且注重師生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我以教材為依據,靈活的在現實生活中搜尋更多的學習資源,來充實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到生活中去收集自己成長 的證據,讓學生在自主展示、小組交流的活動中體驗、感悟成長的樂趣,看到自己和同學的進步與優點,從而增強自信心,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

三、學生分析:

這一課是本學期的最後一單元,這時候的學生正處在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過渡階段,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會發生一定變化。作為現代家庭的孩子並不缺乏父母長輩的關愛,缺乏的是“小皇帝”、“小公主”們對自己在家庭中角色意識和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認識。他們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給予的快樂。故而我在教學活動時用情感去喚醒學生,用知識去啟迪學生,用技能去武裝學生,進而讓學生明白長大不僅是身體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懂事了、理解他人、關愛自己周圍的人。

四、説教學過程

(一)、兒時回顧,喚醒童年

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呈現童年的精彩瞬間,為新課的導入營造一個温馨和諧的氛圍。這就為學生的交流構建了一個平台,接下來展示五彩斑斕的校園生活,引起學生的共鳴,喚起他們對兩年來學校生活的美好回憶,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

(二)、搭建平台,展示自我

為了將學生過去兩年的點滴進步更加有序地展示出來,我通過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從身體素質的變化到學習能力、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質的變化,感受自己的成長,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活動一、我變大了

讓學生説説在這兩年中,從哪裏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身高、體重的變化感受自己身體素質的變化。還可以引導學生們通過展示自己小時侯的照片、衣服等方式,親身體驗自己身體的變化,感受到自己真的長大了。

活動二、我進步了

長大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包括身體上的長大,更多的是指知識的增多,生活技能的提高和學習能力的增強。學生在課前已經收集了有關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樂 事、趣事,已感受了成長的樂趣。在課堂上進行小組交流、集體彙報,讓照片、獎狀等伴隨着趣事、樂事把學生帶回快樂的時光,再次感受成長的樂趣,而且增進學 生之間的親切感。教師也以參與者的身份交流自己小時侯的趣事,使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盡情交流,分享成長的快樂。然後,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本領,讓學生 感悟到長大的深刻含義,提升認識。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成長記錄冊中的作品,如:寫的最好的鋼楷,畫的最滿意的畫,唱一首動聽的歌,跳一段優 美的舞,展示自己獲得的獎勵等等。總之,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展示自我的積極性,並給予適當的評價。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自己真 的進步了。

活動三、我懂事了

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把學校的生活拓展到了家庭生活。讓學生走進自己的生活,誇一誇自己在家裏的表現,根據學生的敍述,隨時幫助學生髮現 自己在生活自理和關心他人方面的進步。同時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辛勤養育。再通過播放給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使學生明白要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總之,活動一環扣一環,層層推進,每一個活動都給了學生充分展示與體驗的時間,並以板書貫穿其中,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成長的喜悦,並學會感恩,從而加深了對生活的熱愛,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以上,我從四方面對《我們長大了》一課進行了簡單説課,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予指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