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有關説課稿模板合集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6.24K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説課稿模板合集10篇

説課稿 篇1

《清平樂·村居》是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用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媪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着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裏,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的翁媪,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閒自得的畫面,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温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裏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着溪東豆地裏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佔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裏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卧”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着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佈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着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悦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根據這首詞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現狀,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嘗試進行入情入境的品詞、寫詞。

基於以上的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意思,感悟不同詞的意境。

國小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一門重要學科,其聽説讀寫領域中含有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因素,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這些因素,進行系統訓練,不但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勇於質疑、探索的品質。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綜合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學生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結構:

一、揭題導入

先讓學生背誦最近剛學過的古詩《鹿寨》和《竹裏館》,再引導發現這兩首詩的共同點——都描寫了農村的自然風光。然後出示今天的課題,接着明確清平樂是詞牌名,同時瞭解由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的演變。最後簡介作者。

二、學習生字

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一遍,然後範寫生字,學生書空。最後提出預習中不理解的詞相互交流。

三、練習朗讀

先指名讀課文,評議是否正確、流利,重點糾正“樂”和“剝”的讀音。再指名讀,指出缺乏感情後聽錄音或範讀。接下來重點讓各小組自由讀詞,並告知每組選出一名代表準備在全班交流。

最後分為兩個階段評析朗讀情況,評議是否讀出了古詩文的韻味。

四、體會意境

首先提醒學生假如能一邊讀一邊想想畫面會讀得更好,然後讓學生自由朗讀並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畫面。這樣在説畫面的同時,學生已加深了對每句詞的理解。最後出示畫面,引導背誦。

五、總結深化

先讓學生小結學法:讀句子,想畫面。再出示兩句詞——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六月虹橋漲欲流,荷花荷葉幾時秋。看看能否通過讀和想,體會其意境。然後指名説説自己的體會並指導讀出感情。接着出示圖畫試作詞,並作提示提示:先找準有代表性的人或動植物,再抓住各自特點。另外不必像詩那麼工整。最後各小組彙報交流。

六、佈置作業

對比閲讀另兩首《村居》,找出與《清平樂村居》的不同之處。一方面鞏固掌握本首詞,一方面進一步體會詩與詞在表達方法上的區別。

草長鶯飛二月天,水繞陂田竹繞籬,

拂堤楊柳醉春煙。榆錢落盡槿花稀。

兒童散學歸來早,夕陽牛背無人卧,

忙趁東風放紙鳶。帶得寒鴉兩兩歸。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我説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蘇教版第七冊第()單元的“用計算器計算”第一課時。

計算器(即電子計算器)是一種現代計算工具。它體積小,運算快,操作簡便,已經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的使用。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或多或少的接觸和使用過計算器,向學生介紹一些簡單的計算器的知識,引導他們正確使用和合理的運用,就顯得很有必要。教材在“認數”單元后專門安排了“用計算器計算”這一教學內容,既可以集中進行一些大數目的計算,又可以用來探索數學規律,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計算器,為今後進一步學習電子計算器打下基礎。

本節課內容的編排與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非常吻合。主要突出以下三個注重:一是注重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二是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三是注重引導學生探究數學規律。

二、説教學目標:

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計算器,瞭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能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

②技能目標:引導學生探索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計算中體會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方便與快捷,激發學生使用計算器的興趣,從小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意識。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教學難點是,通過計算探索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

四、説教法、學法

活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特徵。新課程指出:“教師應向兒童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我設計這節課時,主要以各種教學活動貫穿始終,如:“謎語競猜”、“初試本領”、“大顯身手”、“人VS計算器”、“比比誰是計算高手”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動腦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努力營造一個學生樂學,課堂氣氛輕鬆愉悦的立體的開放式教學環境。

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我設計了下面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嘗試使用,探索交流。

(三)靈活應用,辯證對待。

(四)善於應用,探索規律。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這一環節是導入新課,讓學生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猜謎語的遊戲,用謎底將學生引入正題;接着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計算器的實例,使學生對計算器有一種親近感,感到它與生活“同在”;隨即我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在進行比較複雜的計算時,人們通常都會使用計算器呢?當學生回答使用計算器計算快、準、方便、快捷等優點時,我追問:那你想掌握使用計算器的本領嗎?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這時的學習已經成為了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對於計算器這個現代的計算工具來説,學生並不陌生,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他們對計算器有着不同程度的瞭解。通過調查,四年級絕大多數學生都用過計算器。所以在突出:“瞭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這一教學重點時,我設計了“向同桌介紹計算器”和當小老師向大家介紹計算器的環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很好的促進了學生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

(二)嘗試使用,探索交流。

“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也是教學的重點之一。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設計了“初試本領”和“大顯身手”兩個步驟,目的是讓學生在嘗試使用時規範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後熟悉鍵盤,進行熟練操作;在熟練操作中總結操作的經驗,養成操作技巧。

“教是因為需要教”,因大多數學生已經有了使用計算器的經歷,所以在“初試本領”時,我出示書上的例題,直接放手讓學生練習,在交流答案時,再適時地提問:“你是怎樣輸入的?”讓操作不熟練或操作錯誤的學生有一次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互相學習的意識。

在學生掌握操作方法後,我便讓學生“大顯身手”。這一組的四道題目,數值比較大,而且加入了同一級運算的兩步計算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我讓最先做好的前十位學生把算得快的祕訣説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並請不小心算錯的同學説説使用計算器時應注意什麼?在大家交流形成共識後,我歸納為“整體讀數,細心輸入。看清數字,小心按鍵。”供大家一起學習。這樣安排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機會,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靈活應用,辯證對待。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計算器。我安排了兩個步驟:一是“人VS計算器”,二是“比比誰最聰明”。

教學過程應立足於學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在人與計算器的挑戰賽中,我讓學生自由選擇參加

“挑戰隊”

還是“計算器隊”,每次比賽後都可以重新選擇下一次參加的隊伍,目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由不敢比,到敢比,再到有選擇的比的過程,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計算器,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在接下來的“比比誰最聰明”這個步驟裏,我組合了口算、估算、用計算器算的題目,目的是鍛鍊學生合理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並贈送學生一句格言:人不能被“機器”所限制,應該比“機器”更聰明!既是對知識在理性上的提升,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拉進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

(四)善於應用,探索規律。

探索規律是體現用計算器計算的數學價值,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想通過三個步驟來突破。

一是猜數遊戲。目的是活躍氣氛,激發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為下面的數學探險作鋪墊。

二是數學探險。在這個步驟中,我先出示8個1乘8個1,學生用計算器計算的答案肯定不一樣,因為學生帶來的計算器所能顯示的數位不一樣,而且這些計算器所能顯示的數位都不夠用,也就是這道題目計算器不能解決。這時我提問:“你覺得問題出在哪兒?是我們錯了,還是計算器錯了?你能想辦法解決嗎?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解決方案。”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引發矛盾衝突,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需要和慾望。在學生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法時,引導學生向書本請教,完成課本第101頁想想做做的第四題。讓學生利用計算器算出前5題的得數,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類比發現這些算式的規律,填寫第6個算式,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領略了數學的神奇。

三是挑戰極限。愛因斯坦還説過:“發現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剛才同學們解決了計算器“沒有辦法”解決的難題,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所以都比較興奮,想進一步探索的慾望更強烈,這時我趁熱打鐵:“你能提出這樣的數學難題,制定出解題方案嗎?可以單獨行動,也可以小組合作。”

學生的思維活了,手腳放開了,在活動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着眼於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以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為主線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為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粗淺的認識,懇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用計算器計算》説課稿

一、説教材

我説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蘇教版第七冊第()單元的“用計算器計算”第一課時。

計算器(即電子計算器)是一種現代計算工具。它體積小,運算快,操作簡便,已經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的使用。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或多或少的接觸和使用過計算器,向學生介紹一些簡單的計算器的知識,引導他們正確使用和合理的運用,就顯得很有必要。教材在“認數”單元后專門安排了“用計算器計算”這一教學內容,既可以集中進行一些大數目的計算,又可以用來探索數學規律,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計算器,為今後進一步學習電子計算器打下基礎。

本節課內容的編排與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非常吻合。主要突出以下三個注重:一是注重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二是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三是注重引導學生探究數學規律。

二、説教學目標:

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計算器,瞭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能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

②技能目標:引導學生探索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計算中體會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方便與快捷,激發學生使用計算器的興趣,從小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意識。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教學難點是,通過計算探索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

四、説教法、學法

活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特徵。新課程指出:“教師應向兒童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我設計這節課時,主要以各種教學活動貫穿始終,如:“謎語競猜”、“初試本領”、“大顯身手”、“人VS計算器”、“比比誰是計算高手”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動腦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努力營造一個學生樂學,課堂氣氛輕鬆愉悦的立體的開放式教學環境。

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我設計了下面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嘗試使用,探索交流。

(三)靈活應用,辯證對待。

(四)善於應用,探索規律。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這一環節是導入新課,讓學生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猜謎語的遊戲,用謎底將學生引入正題;接着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計算器的實例,使學生對計算器有一種親近感,感到它與生活“同在”;隨即我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在進行比較複雜的計算時,人們通常都會使用計算器呢?當學生回答使用計算器計算快、準、方便、快捷等優點時,我追問:那你想掌握使用計算器的本領嗎?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這時的學習已經成為了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對於計算器這個現代的計算工具來説,學生並不陌生,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他們對計算器有着不同程度的瞭解。通過調查,四年級絕大多數學生都用過計算器。所以在突出:“瞭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這一教學重點時,我設計了“向同桌介紹計算器”和當小老師向大家介紹計算器的環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很好的促進了學生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

(二)嘗試使用,探索交流。

“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也是教學的重點之一。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設計了“初試本領”和“大顯身手”兩個步驟,目的是讓學生在嘗試使用時規範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後熟悉鍵盤,進行熟練操作;在熟練操作中總結操作的經驗,養成操作技巧。

“教是因為需要教”,因大多數學生已經有了使用計算器的經歷,所以在“初試本領”時,我出示書上的例題,直接放手讓學生練習,在交流答案時,再適時地提問:“你是怎樣輸入的?”讓操作不熟練或操作錯誤的學生有一次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互相學習的意識。

在學生掌握操作方法後,我便讓學生“大顯身手”。這一組的四道題目,數值比較大,而且加入了同一級運算的兩步計算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我讓最先做好的前十位學生把算得快的祕訣説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並請不小心算錯的同學説説使用計算器時應注意什麼?在大家交流形成共識後,我歸納為“整體讀數,細心輸入。看清數字,小心按鍵。”供大家一起學習。這樣安排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機會,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靈活應用,辯證對待。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計算器。我安排了兩個步驟:一是“人VS計算器”,二是“比比誰最聰明”。

教學過程應立足於學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在人與計算器的挑戰賽中,我讓學生自由選擇參加

“挑戰隊”

還是“計算器隊”,每次比賽後都可以重新選擇下一次參加的隊伍,目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由不敢比,到敢比,再到有選擇的比的過程,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計算器,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在接下來的“比比誰最聰明”這個步驟裏,我組合了口算、估算、用計算器算的題目,目的是鍛鍊學生合理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並贈送學生一句格言:人不能被“機器”所限制,應該比“機器”更聰明!既是對知識在理性上的提升,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拉進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

(四)善於應用,探索規律。

探索規律是體現用計算器計算的數學價值,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想通過三個步驟來突破。

一是猜數遊戲。目的是活躍氣氛,激發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為下面的數學探險作鋪墊。

二是數學探險。在這個步驟中,我先出示8個1乘8個1,學生用計算器計算的答案肯定不一樣,因為學生帶來的計算器所能顯示的數位不一樣,而且這些計算器所能顯示的數位都不夠用,也就是這道題目計算器不能解決。這時我提問:“你覺得問題出在哪兒?是我們錯了,還是計算器錯了?你能想辦法解決嗎?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解決方案。”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引發矛盾衝突,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需要和慾望。在學生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法時,引導學生向書本請教,完成課本第101頁想想做做的第四題。讓學生利用計算器算出前5題的得數,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類比發現這些算式的規律,填寫第6個算式,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領略了數學的神奇。

三是挑戰極限。愛因斯坦還説過:“發現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剛才同學們解決了計算器“沒有辦法”解決的難題,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所以都比較興奮,想進一步探索的慾望更強烈,這時我趁熱打鐵:“你能提出這樣的數學難題,制定出解題方案嗎?可以單獨行動,也可以小組合作。”

學生的思維活了,手腳放開了,在活動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着眼於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以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為主線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為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粗淺的認識,懇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裏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從教材內容分析,該文寫的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一事,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蹟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表現出對東方藝術、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並融入課文的氛圍中併為作者的強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課是該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以戰爭為主題,學習這一單元,可以瞭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本課則是憤怒譴責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進而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改理念,結合本文的特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與過程目標:比較閲讀,體味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情感態度目標: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創造,培養熱愛全人類文化的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鑑於以上分析我確立教學重點為: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

難點:辨別本文中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二、教學設想與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處理)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點、難點。本文立場鮮明,“讚美圓明園”“譴責侵略者”兩大板塊內容互相獨立,共同支撐着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學習這篇文章,不必拘泥於“整體——局部——整體”的閲讀模式,可以將文章自然切分為兩個獨立整體比較鑑賞,在比較中感受侵略戰爭的罪惡,探究雨果的遠見卓識。在形成鮮明的感受之後,再進行深層反思,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

三、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聯繫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這節課我將採用質疑法、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其中以誦讀、討論為重。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將貫穿課堂始終,再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

四、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朗讀中體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羣體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個性化閲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從集體中汲取智慧。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我準備這樣導入: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強盜,為了共同的利益,進入了一個富貴的書香門地的家中去搶劫。由於他們事先勾結了那個大户人家中的僕人,所以一夜之間,將能帶走的東西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全被毀壞了。頃刻間,昔日富麗堂皇的景象在瞬間化為一片烏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斷瓦殘垣。這個家庭的許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幾百口人都被殺了,可是唯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存活了下來。他長大後,被告知了家中當年的慘況。於是,他發憤圖強,終於有一天,他打敗了那兩個強盜。奪回了本該屬於他們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我們現在只知道,那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請問:親愛的你能猜出來,那個嬰兒是誰?那幾個可惡的僕人又代表了什麼?那個受難的家庭又是什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講故事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設計這一導入 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形象地講出了課文地有關內容,為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文中對比鮮明、精彩的語句細細體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準備設計以下問題:1、雨果怎樣讚美圓明園?語言有什麼特點?2、雨果怎樣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語言有什麼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雨果是這樣讚美圓明園的:1)、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2)、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語言上充滿感情,語句凝練優美,富有感染力。那麼雨果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持譴責態度。用了反語這種修辭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的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的讚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的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穫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讀者初讀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對作者評價圓明園的真切的認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強烈譴責侵略行為的痛快淋漓。本環節的設計就是抓住學生的這第一“感點”,感情朗讀,直接進入文本,形成對比鮮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三環節的學習。

(三)中國是被掠奪的,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為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在強盜統治的國度裏,發表自己的言論,沒有一點奴顏媚骨,仗義執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氣的。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能不能引導學生想到這一點,收穫大不一樣。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以下問題:1、同學們,如果説,你們家有個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態度是什麼?(學生可能回答,我會原諒他的,再給他一次機會等類似的內容。)2、雨果作為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他不幫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表現了他什麼樣情感和性格特徵?學生四人 一小組討論、交流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問題。然後由四人一小組的小組長派代表回答問題。爭取做到人人蔘與。師生共同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點。之後教師作歸納小結。人類的立場上,(這裏有説,正義的立場,中國的立場,或者是人民的立場等等。)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他有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他認為“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我們要學習雨果的博大的胸懷與高尚的品格。這一環節中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的深層理解。

(四)拓展延伸:當年雨果以一個藝術家對人類文化的珍視,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責,歷史的煙雲已消散,我們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應該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我準備補充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這篇擴讀材料,寫出瞭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前、廢墟上,歡笑嬉鬧的人羣,作者發出“歷史呢?恥辱呢?血性呢?”的吶喊。

(五)佈置作業 :1、學習了本文後,同學們不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語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懷,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內心世界,請你也用書信的形式,給他寫一封信,談談你讀了本文後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評價雨果的觀點?他的胸懷和品格對你有何啟發?(2)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這件事,你是怎樣看待的?

(3)當年被侵略、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多世紀來中國有了什麼進步?

2、結合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學生在以上兩題中任選一題完成。作業 第一題的設計,與雨果對話,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昇華思想感情。第二題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清醒地認識歷史,增強歷史責任感。

説課稿 篇4

下面,我將分別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設計、教學媒體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評價設計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課主要學習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判定定理及其初步運用。其中,線面垂直的定義是線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質,它是探究線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礎;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體現了線線垂直與線面垂直之間的轉化,它既是後面學習面面垂直的基礎,又是連接線線垂直和麪面垂直的紐帶!(如圖)學好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實現從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的飛躍,是非常重要的。

本節課中,學生將按照“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歸納總結”的認知過程展開學習,對大量圖片、實例的觀察感知,概括出線面垂直的定義;對實例、模型的分析猜想、摺紙實驗,發現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學生將在問題的帶動下,進行更主動的思維活動,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幾何圖形和幾何問題的過程,體會轉化、歸納、類比、猜想等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培養學生的質疑思辨、創新的精神。

根據《課程標準》,線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嚴格證明安排在選修系列2中進行,這樣降低了難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而,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操作確認並概括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和判定定理。

2.學生情況分析

課前先安排學生上網查閲有關“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圖片資料,然後在網上師生進行交流,從中體現出學生活躍的思維、濃厚的興趣、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平面內證明線線垂直的方法,學習本課前,學生又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的方法,學習了直線、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對空間概念建立有一定基礎,因而,可以採用類比的方法來學習本課。

但是,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間想象力還有待提高。線面垂直的定義比較抽象,平面內看不到直線,要讓學生去體會“與平面內所有直線垂直”就有一定困難;同時,線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發現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學生不易想到。因而,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立為:操作確認並概括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和判定定理。

二、教學目標設計

《課程標準》指出本節課學習目標是: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歸納出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運用判定定理證明一些空間位置關係的簡單命題。

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課容量,本節課只要求學生在構建線面垂直定義的基礎上探究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並進行定理的初步運用,靈活運用定理解決相關問題將安排在下節課。故而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對圖片、實例的觀察,抽象概括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並能正確理解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

2.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歸納直線與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並能運用判定定理證明一些空間位置關係的簡單命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課堂結構設計

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防止過早語言化,注重直覺思維。”基於此,本課是概念、定理的新授課,設計了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培養學生能力為中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目標的課堂結構。

四、教學媒體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以及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學媒體設計如下:

1.多媒體輔助教學:

利用投影展示多幅圖片,使學生直觀感知線面垂直的定義。為幫助學生正確進行操作確認並歸納出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學生動手操作後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演示,模擬摺紙試驗,便於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教學容量。

2.學生自備學具:

課前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張三角形紙片、一小段鐵絲和三角板,以便學生進行實驗,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發現和理解。

3.設計科學合理的板書:

為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教學時將重要內容進行板書。如:

五、教學過程設計

1.直線與平面垂直定義的建構

本環節是教學的第一個重點,是後面探究活動的基礎,分三步進行:

(1)創設情境—感知概念

①展示圖片:學生收集的一組圖片和教師提供的兩張圖片。

②觀察實例:學生將書打開直立於桌面,觀察書脊與桌面的位置關係。

③提出思考問題:如何定義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垂直?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①學生畫圖:將旗杆與地面的位置關係畫出相應的幾何圖形。

②提出問題:能否用一條直線垂直於一個平面內的直線,來定義這條直線與這個平面垂直呢?(學生討論並交流)

③動畫演示:旗杆與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變化,重點讓學生體會直線與平面內不過垂足的直線也垂直。

④歸納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介紹相關概念,並要求學生用符號語言表示。

(3)辨析討論—深化概念

判斷正誤:

①如果一條直線垂直於一個平面內的無數條直線,那麼這條直線就與這個平面垂直。

②若a⊥α,bα,則a⊥b。(學生利用鐵絲和三角板進行演示,討論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基礎。線面垂直定義比較抽象,若直接給出,學生只能死記硬背,這樣,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何使學生從“線面垂直的直觀感知”中抽象出“直線與平面內所有直線垂直”是本環節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先安排學生課前收集大量圖片,多感知,然後,通過學生動手畫圖、討論交流和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其經歷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幾何概念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完整和正確的概念,最後,通過辨析討論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這種立足於感性認識的歸納過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既有助於學生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又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2.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這個探究活動是本節課的關鍵所在,分三步進行:

(1)分析實例—猜想定理

問題①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稜BB1與底面ABCD垂直,觀察BB1與底面ABCD內直線AB、BC有怎樣的位置關係?由此你認為保證BB1⊥底面ABCD的條件是什麼?

問題②如何將一張長方形賀卡直立於桌面?

問題③由上述兩個實例,你能猜想出判斷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垂直的方法嗎?

學生提出猜想:

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2)動手實驗—確認定理

摺紙實驗:過△ABC的頂點A翻摺紙片,得到摺痕AD,再將翻折後的紙片豎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與桌面接觸),進行觀察並思考:

問題④摺痕AD與桌面垂直嗎?如何翻折才能使摺痕AD與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問題⑤由摺痕AD⊥BC,翻折之後垂直關係發生變化嗎?(即AD⊥CD,AD⊥BD還成立嗎?)由此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學生摺紙可能會出現“垂直”與“不垂直”兩種情況,引導這兩類學生進行交流,分析“不垂直”的原因,從而發現垂直的條件—摺痕AD是BC邊上的高,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動態演示模擬試驗,根據“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個平面”的事實和實驗中的感知進行合情推理,歸納出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並要求學生畫圖,用符號語言表示。

(3)質疑反思—深化定理

問題⑥如果一條直線與平面內的兩條平行直線都垂直,那麼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嗎?

由於兩條平行直線也確定一個平面,這個問題是學生會問到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模型(三角板)來確認,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惑,進一步明確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兩條”、“相交”缺一不可!

在本環節中,藉助學生最熟悉的長方體模型和生活中最簡單的經驗,引導學生分析,將“與平面內所有直線垂直”逐步轉化為“與平面內兩條相交直線垂直”,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使學生的思維順暢,為進一步的探究做準備。

由於《課程標準》中不要求嚴格證明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注重合情推理。因而,安排學生動手實驗,討論交流、為便於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自己發現結論,還增設了動態演示模擬試驗,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過程。學生在已有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加之以公理的支撐,便可以確認定理。

教學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產生的過程,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與此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怕失敗,教訓有時比經驗更深刻,使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感受數學探索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討論交流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今後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3.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初步應用

考慮到學生處於初學階段,補充了練習(1)和練習(2)做鋪墊。學生先嚐試去做並板演,師生共同評析,幫助學生明確運用定理時的具體步驟,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練習(3)使學生對線面垂直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時,展示了平行與垂直之間的聯繫,給出判斷線面垂直的一種間接方法,為今後多角度研究問題提供思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題可機動處理。

4.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判斷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方法?

(2)在證明直線與平面垂直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3)本節課你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髮言,互相補充,教師點評。本環節側重三點:(1)以知識結構圖歸納出判斷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方法(如圖);(2)説明本課藴含着轉化、類比、歸納、猜想等數學思想方法,強調“平面化”是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一般思路;(3)鼓勵學生反思,大膽質疑。

通過小結使本節課的知識系統化,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培養學生認真總結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得到提高,併為下節的學習提供改進方向。

5.佈置作業—自主探究

(1)如圖,點P是平行四邊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點,O是對角線AC與BD的交點,且PA=PC,PB=PD. 求證:PO⊥平面ABCD

(2)課本P74 練習1

(3)探究:如圖,PA⊥⊙O所在平面,AB是⊙O的直徑,C是圓周上一點,則圖中有幾個直角三角形?由此你認為三稜錐中最多有幾個直角三角形?四稜錐呢?

為作好鋪墊,補充第(1)題直接運用線面垂直判定定理。第(3)題是一道開放性題目,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學有餘力的學生安排的,這樣,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獲,鞏固新知識並培養應用意識。第(3)題還為下節課靈活運用線面垂直判定定理埋下伏筆。

六、教學評價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評價:

1.關注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學生的投入程度、思維水平的發展.具體體現在:

(1)線面垂直定義的建構中,着重觀察學生思維發展,通過動態演示能否順利得到結論,若出現“卡殼”現象,教師可再多舉實例,放慢節奏。

(2)在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中,着重關注學生的合情推理,通過與學生的問答交流,發現其思維過程,進行恰當引導。對於個別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及時幫助與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若出現意想不到的表現和獨特想法,教師先給予鼓勵,再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採取恰當的啟發方式,使其認知活動順利進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通過練習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練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幾何作圖不夠直觀、符號語言表述不清、推理論證不夠嚴密等。教師及時糾正,並作為下節課的學習重點。

3.根據學生在課堂小結中的表現和課後作業情況,查缺補漏,以便調控教學。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説明,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寓人生哲理於自然景物之中的寫法。

2、體會文中準確、生動的語言及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通過反覆誦讀、仔細品味,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重點、難點]

1、重點:品味本文的語言之美。

2、難點:從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普里什文(又譯作普里希文)(1873~1954)蘇聯作家。

2、導語

同學們你有沒有在林中小溪畔漫步的經歷,如果沒有的話請你和蘇聯作家普里什文一起作一次林間之遊,觀賞一下俄羅斯原始森林的風光。

二、賞析課文

1、認真閲讀《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注意要讀出感情,正確把握語調、語氣,自己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讀,老師巡視、指導)

同學們,能不能把你們最喜歡的或者自己感覺讀得最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聽?請老師給配上音樂。

2、畫出文中小溪所經歷的障礙及流經的坦途

[討論並歸納:“流水在淺的地方遇到雲杉樹根的障礙”,“狹窄的深水道”,“旋渦中心是一棵樹早已橫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壓彎了,現在有許多枝條垂掛到小溪中”,“一米高的懸崖上落下來”,“一棵巨大的百年雲杉……壓在小溪上”。

劃出小溪流過的坦途:“圓形的水灣”,“來到一個寧靜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個湖”,“水面在豔陽朗照下開闊了起來”。]

提問:小溪在林中奮然前行和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討論並歸納:人的一輩子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會有挫折、失敗,起起落落,憂喜參半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不要懷疑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

3、課文把溪水衝破層層障礙奪路而出的情景寫活了,請畫出

[討論並歸納:“卻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緊肌肉”、“水嘟嘟噥噥地彷彿表示不滿……這不是示弱,不是訴怨,也不是絕望。……每一條小溪都深信自己會到達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剋制的嘟噥聲中穩穩地流淌着,它們興奮得不能不互相呼喚”、“但小溪在樹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小溪毫不吝嗇地將它灌滿水,並繼續前行”、“水流此刻正衝擊着每一根枝條,還一邊流,一邊不斷地互相説着:‘早晚……’強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喚,滿懷‘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然後又重新興奮地匯合到一起”。]

4、提問:你能從以上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點嗎?

[討論並歸納:認定一個目標,什麼也阻擋不了。自信、樂觀、頑強,渴望戰鬥的生活,享受着與困難鬥爭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作者已經把“小溪”人格化了。對人生,對困難、挫折又何嘗不應該像“小溪”那樣。]

5、畫出課文中作者的議論,分析一下表達了什麼思想

①“小溪的生活中,就這樣一會兒泡沫頻起,一會兒在花和晃動的影子間發出興奮的招呼聲。”

②“就讓路途當中出現阻塞吧,讓它出現好了!有障礙,才有生活;要是沒有的話,水便會毫無生氣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離開毫無生氣的機體一樣。”

③“小溪流經樹林的全程,是一條充滿持續搏鬥的道路,時間就由此而被創造出來。搏鬥持續不斷,生活和我的意識就在這待續不斷中形成。”

④“是的,要是每一步沒有這些障礙,水就會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會有生活和時間了。”

⑤“小溪早晚會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這‘早晚’就正是時間,正是生活。”

⑥“終於明白了:對水來説沒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會把它帶到大洋。”

⑦“於是,我的夢魂縈繞的時刻翩然而至,停了下來,原來是大地上最後一名的我,最先進入了百花爭豔的世界。我的小溪到達了大洋。”

討論並歸納: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衝破重重障礙的描寫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認為生活本來就充滿艱難困苦的,每個人都是為戰勝困難而生,沒有同困難作鬥爭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人生。作者對“時間”與“生活”的認識非常獨到。人生就是一條充滿與困難持續搏鬥的`道路,時間就由此而被創造出來。搏鬥持續不斷,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識就會在這持續不斷中形成。作者經過這一番感悟之後,他的思想、認識已經到達了自由的“大洋”。]

三、小結

作者通過小溪衝破層層阻隔流向自由的大洋的描寫,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悟。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

2、抄寫詞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導入

二、研讀課文

1、提問:課文除了寫小溪一路前行之外,還寫了什麼景物?寫得好在哪裏?與全文主旨有什麼關係?

[討論並歸納:還寫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還有水上漂浮着的雲彩和白楊的種子,還有灰雀、燕雀、杜鵑,各種各樣的昆蟲以及花草樹木的混合香味,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為小溪一路自信樂觀渲染了氣氛。]

全文有兩處比較集中地描寫了兩岸及水面景色。

27—29段:一片初春景象,“白樺樹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樹脂閃閃有光”。“林中路上長着極低的青草,綠得簡直刺眼”作者抓住幼芽閃閃有光與青草刺眼的綠,表達了對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春天來了一切充滿了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小溪在這春光裏回叫得更歡,流得更暢。

31段描寫得更為生動。天氣轉暖了各種花草動物昆蟲都活躍起來了,在豔陽朗照的水面上盡顯它的生命的活力,“躥”字寫出了第一朵小黃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長迅速的情態。寫蒼蠅是“貼着”水面飛,姬蜂“亂竄”,黑星黃粉蝶“翩翩飛舞”,小甲蟲“打轉”。這些動詞用得非常貼切。整個畫面色彩斑斕,有黃的花,黑黑的蝌蚪,淺藍色的蒼蠅,銅色的小甲蟲,鮮豔的黑星黃粉蝶,黃毛小雞似的柳枝上的花,小溪一路千辛萬苦,曲曲折折,跌跌撞撞,從密林流到空地上,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好景象,就如人生不盡是失敗挫折,光明的前景總會出現。

2、提問:你喜歡哪一段,選這段大聲朗讀,並説説為什麼喜歡?

討論並歸納:

①“水惹動着新結的花苞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紋。”

這句描寫很有趣味。小溪肩負使命,一路奔跑,卻不忘與花蕾開開玩笑,逗逗趣,表現了小溪活潑、調皮的性格。

②“水流在剋制的嘟噥聲中穩穩地流淌。”

“剋制”二字完全擬人化了。對遇上的大障礙嘟噥表示不滿,但不想讓這不滿破壞了自己與其他水流匯合的喜悦,因此要加以剋制。寫得很有趣。把小溪性格寫得豐富,與人的情緒的起伏完全一致。

③好幾處寫道小溪“扭動着肌肉”。

作者把小溪比作強壯的小夥子,正拼其全力在與各種阻擋進行搏鬥。“扭動的肌肉”“收緊的肌肉”讓我們看到了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力量。

④“我在樹根之間坐了下去,緊靠在樹幹上,舉目望那和煦的太陽,於是,我的夢魂縈繞的時刻翩然而至,停了下來,原是大地上最後一名的我,最先進入了百花爭豔的世界。”

這時作者對自然的描寫似乎開始浸透幻想的、隱喻的意象,賦予這篇散文以詩意。在陽光下作者的靈魂飄然而至,這是奮鬥的、向上的、閃光的靈魂。作者終於在博大的、運動着的自然中,發現了自己,肯定了自己。

三、小結:

這是一篇借物舒懷之作,文中小溪的形象極為感人。小溪除了具有人的特點,能借以表達作者的思想外,還具有小溪的特徵“聚集為一股股的水流,就好象在搏鬥中收緊的肌肉一樣”“遇到大障礙,水就嘟嘟噥噥表示不滿”“溪水分道揚鑣了;一部分水説,這一條路會早點到達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認為另一邊是近路,於是它們分開了,饒了一個大彎,然後又重新興奮地匯合到一起。”等,都符合浪的特徵。因此,這一擬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能。

四、討論課後練習

練習一: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們的生命之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1、溪流行進中不斷出現的障礙,就像是人們生命歷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2、溪流在前進中越過障礙,要集聚力量,要堅持到底,人們戰勝困難同樣要有毅力,同樣要不懈地進行鬥爭;3、溪流行進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終極目標——流向大海,人生奮鬥也要有自己的終極追求;4、小溪在與障礙持續搏鬥中創造了時間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同樣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和時間;5、溪流和周圍的景物構成了美的境界,戰鬥的人生也同樣是美麗的。

作者由景生情,由情生感。景變,情也隨之而變,感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並且不斷深化。

説課稿 篇6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長春版國標語文教材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把我寄給爸爸》。

本冊教材採取主題板塊式結構。其內容豐富,構成了有機聯繫的十一個板塊。《把我寄給爸爸》這一課安排在其中的第十個板塊。本板塊的主題是《小小的希望》,其中的兩篇課文都是寫學生的心願,突出一個“情”字。《把我寄給爸爸》是第一篇課文,文章以一個學生的口吻,寫出了元宵節前夕,學生對到南極探險的爸爸的思念,以及對南極的嚮往之情。文章富於想象,用寫信的方式寄託了學生的美好希望,全新的體裁定會引發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由於這一板塊已經接近本學期教學的尾聲,孩子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和朗讀能力,因此本節課在繼續培養識字、朗讀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讀中想像、讀中感受、讀中提升,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為此,我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認識13個字和2個部首,會寫7個字。

二、朗讀課文,爭取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感受學生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和主動與親人交往的意識。

四、用“説”和“畫”的方式來表述自己的願望。

根據教學目標的確立,為了使學生真正達到本學段的教學要求,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收集資料、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二、多種方式、巧識字形、識字寫字。

三、自主探究、動情朗讀、讀中感悟。

四、開放課堂、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下面,我就對以上4個環節的設計逐一加以具體、詳細的闡述:

一、收集資料、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豐富,應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學語文、用語文創設空間。為此,課前,我引導學生廣泛收集有關“元宵節”和“南極”的資料,多渠道地獲取學習信息。課堂啟始,我會興趣盎然地與學生交流:“小朋友們,關於元宵節,你們知道多少?誰願意和大家説説?”學生定會從元宵節的來歷、習俗等方面表達。這時,教師緊緊抓住這一契機,順勢引導:“這樣美好的節日,家家團圓,多幸福啊!可有一個小朋友,他的元宵節過得很特別,你們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這時,學生已徜徉在幻想的境界中。情感激起後,教師通過範讀,使學生走進文中,尋到了自己內心的渴求,繼而引出本課課題——《把我寄給爸爸》。在教師的引發下,學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學與情有機融合,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課堂。

二、多種方式、巧識字形、識字寫字。

識字與寫字是一年級教學的重點,在這一課識字、寫字的教學中,我注重體現自主識字,在情境識字,在生活中識字,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寫字。具體設計步驟如下:(軟件出示)

1、自主識字。主要是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識字。然後通過自己對照字卡檢測,同桌交流檢測等自學、互學的方式進行識記生字,使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氛圍中,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2、在情境中識字。教師通過開心大轉盤、找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教學活動,將生字在不同情境中展現,引導學生在活潑的氛圍中學習生字。如重點字“角”,教師通過軟件,引導學生用字理方法記憶。

3、在生活中識字。對於重點字,可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出自己是如何記住這個字的,如在超市中見過,在讀書的時候讀過,在旅遊勝地賞過。使學生的識字與原有的認知緊密結合。

4、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當學生經歷了以上幾個識字環節後,引導學生回到課文中識字。學生自然能把課文讀準確。

以上識字的過程要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使學生漸漸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識字,逐步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

寫字環節,教師可按字形結構分類指導。如先寫左右結構的字,再寫上下結構的字,以利於學生掌握不同結構字的書寫規律。

在教授寫字的過程中,要指導孩子學會觀察虛宮格中每一筆的位置,字的間架結構,在教師範寫之後,自己練寫,不求多,只求精,真正達到寫字訓練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動情朗讀、讀中感悟。

《把我寄給爸爸》這篇文章,通篇貫穿了一個“情”字——父子情。本課教學,教師將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體驗。這一訓練主要通過以下環節落實:

1、自由讀。引導學生怎麼體會就怎麼讀,體現自主閲讀的過程。

2、引導讀。教師採用指名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個性張揚來讀,並在讀中與學生交流:“你為什麼這麼讀?”“你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什麼?”尤其是讀到“他到南極探險去了,不知圓圓的月亮,會不會照到他?”這一重點句時,教師可這樣引導學生説:“南極在哪裏呀?你想象一下:爸爸去南極探險,望着圓圓的月亮,小朋友會想到什麼?他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引發學生在想象中讀。再如:“爸爸,我把我寄給你了!我想看看南極的冰雪,更想看看你啊!”朗讀這句時,引導學生體會小朋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的話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教學到這,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我”怎麼會把“我”寄給爸爸?“我”又怎麼能看到南極冰雪,怎麼能看到爸爸呢?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我寄給爸爸的是什麼?我能看到南極的冰雪嗎?能看到爸爸嗎?課文為什麼這麼寫?這樣有的放矢的引導,學生會自然感受到孩子對父親的思念之情。然後通過學生自己試讀、生生互讀、教師範讀等形式,使學生情感受到薰陶與感染。這樣,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狀態,多深入指導,多留心體會,教學會出現良好的效果。

3、表演讀。當學生獲得充分的情感體驗後,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通過表演讀的方式,表現課文情感。這樣,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閲讀實踐達到統一,真正實現了有個性、有創意地讀。

四、開放課堂、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課標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為此,在課尾,我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放飛自己豐富大膽的想象力。交流:(軟件出示)“如果爸爸回信了,他會説什麼呢?”“你想把你寄給誰呢?畫畫你自己,並説一説。”這些問題既聯繫課文內容,又不拘泥於課文內容。這種延伸練習,在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同時,也滲透了親情教育。這樣,學生在學語言的同時,創造性的運用語言,在語文實踐中開闊視野,提升情感,逐漸獲得語文實踐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力爭通過活潑、開放教學空間的營造,自主、實踐教學方式的呈現,使學生在輕鬆、愉悦中獲得各種學習信息,逐漸形成各種學習能力。

最後,説説我的板書設計:

把我寄給爸爸

寄信

爸爸———————我

思念

説課稿 篇7

一、 單元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

二、單元教材分析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思維的發展,特別的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維有着廣泛的應用。本單元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初步的分類方法。先讓學生學會按一定標準分類,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擇不同標準分類,並對分類結果作出簡單的整理與分析。

三、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教材將本部分教學內容由原來的一年級上冊調整到下冊學習,並且在原來只單純教學分類進行簡單數據統計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數據的整理和用簡單統計表表示結果的內容。這時候的學生經過了一學期的學習生活之後,對周圍的一些實際現象或事物有了一些觀察和思考的意識,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樂於觀察、思維活躍的特性有利於更加深刻的理解本部分教學內容。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把事物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後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的能力,並能用簡單統計表表示分類結果。從而初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四、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標準或自己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的多樣性。

2、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整理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的結果。

3、使學生能夠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並能根據數據提出簡單的問題。 四、內容安排及其特點

1、 教學內容和作用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實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成果認為,兒童數概念的形成起始於對物體集合的感知,他們對物體數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對物體的匪類、排序和比較多少的基礎上的。因此,歷來的教科書都講分類、排序和比多少作為學生徐誒數和計算的知識準備,安排在準備課中。

由於《標準(20xx)》講“分類”放在了“統計與概率”領域,突出了分類與統計的密切聯繫,解開了在上一輪教材實驗中教師對於教學“分類”這一單元內容的“目的”的困惑。

2、教材編排特點

1、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設計了學生熟悉而又現實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完整過程。由於統計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教材注重體現了這一點,讓學生體會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如,例1通過解決簡單而又熟悉的實際問題“有這麼多氣球,可以怎樣分類呢?”引入,並給出了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之後再分析計數的結果,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例2的安排也是類似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分類的含義、方法及目的,突出了分類的實際意義,又完整的體驗了統計的全過程。

2、為學生的探索留出了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例1中,對氣球分類計數結果的呈現是學生通過自由探索得出的。例2中,學生自行選擇標準進行分類計數也給學生留出了探索的空間,並且可以引發學生對於分類的深層次的思考。這些都充分體現可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尊重。

3、從易到難,坡度合適。本單元在難易程度的把握上非常注意由易到難。例題設計由給定標準到自己選擇標準、由單一標準到不同標準、由形象的表達分類結果到利用統計來表達。練習中由簡單的基本訓練到複雜的綜合訓練、由只記錄結果到在記錄的基礎上進行數據分析和提出問題等,難度逐漸加大。

五、本單元課時安排

本單元用3課時進行

六、單元教學建議與注意事項

1、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從中體會分類的意義。可以設計各種形式的分類活動 ,如分學具、整理書包等。使學生充分體驗分類,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要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設計徐誒素材

首先,在引入時,應注意由熟悉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類的實際需要。其次,可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組織分類活動。如整理書包、整理自己的房間,讓學生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後,教學中要結合具體情境強調分類結果正確的重要性,同時要將分類結果的呈現方式由實物圖逐步過度到圖和表。

3、對學生不同的方法可以可定但要有引導,突出分類的實際意義。

首先因為學生的知識經驗不同,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也會千差萬別。體現在對物品的分類上,選擇的標準往往不同。對於學生對所選標準所作的解釋,合理的應當肯定。但不要過多引導學生找不同標準,否則會使分類失去意義,也將難以駕馭課堂。

七、分課時分析教學重難點

例1的教學重點是掌握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在具體分類過程中做到不重複不遺漏。難點是會用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例2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會按不同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並用簡單的統計表表示分類的結果。難點是體驗不同分類標準下的結果的多樣性。這裏關鍵還要讓學生從中體會到雖然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物品的總數是不變的。

説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課題是《財產留給誰》。包括: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三部分。

一、説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財產留給誰》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節的授課內容。財產繼承權是一種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為了使活着的公民能夠按着自己的意願處分自己的財產,也為了使後人能夠有序的繼承財產,國家制定了財產繼承法律制度。青少年學生對於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財產繼承問題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繼承遺產,既要遵循法律規定,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課程依據

本課依據課程標準的“我與他人的關係”中的“權利和義務”部分,使學生知道未成年人的財產繼承權不受侵犯,學會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遺產的含義及其必備的條件,被繼承人、繼承人、繼承權的含義及法定繼承的`順序、範圍、遺產分配原則;遺產繼承方式、遺贈。

(2)能力目標

學會協商解決遺產繼承問題,受到侵害要依法維權。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讓學生培養注重情義、互諒互讓、相互尊重、相互寬容,協商解決遺產繼承問題的品德。

4、教學重難點

(1)“遺產繼承權的實現方式”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此部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遺產繼承法律制度,學會依法繼承遺產。

(2)“當繼承權發生爭議的時候”是本課的又一教學重點,此部分的主旨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繼承問題,學會依法維護繼承權,同時又要發揚傳統美德。只有提高繼承人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才能減少爭議,化解矛盾。

二、説教法學法

鑑於本課的法律性較強,名詞術語較多,我在設計本課時主要應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多媒體手段協助教學:由於本節的案例較多,知識點也多,我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手段協助教學,實現信息與技術的整合。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容量大、教學直觀、形象具體的優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2、小品角色扮演法:以課本曉軍一家的遺產繼承案例的情節變化為主線,通過精心設計和改造,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得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學生樂於學習。

3、討論法:通過討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爭辯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鍛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4、問題式教學法:以“問題”為核心,將教材新知識設置於一系列問題情景之中,通過該情景設置條件的變化和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不斷猜想、思考、討論、歸納以獲得問題的解決,逐步弄清本課所涉及的主要知識內容,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從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三、説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

1、導入

以人的最終歸宿--死亡為線索,引出人死之後“財產留給誰”的課題。

2、教學過程

(1)繼承人、被繼承人、遺產、繼承權、法定繼承人的概念

讓學生閲讀課本,結合材料,找出材料中的繼承人、被繼承人、遺產等,再通過幻燈片的放映,加強學生對這些基本概念的瞭解,以便於為下面的案例做鋪墊。

(2)遺產具備的條件

通過對材料一後面曉軍爺爺的話的討論,引出活着的人不產生財產繼承,什麼樣的財產不能繼承,最後概括出合法遺產的條件。

(3)法定繼承的繼承人範圍、繼承順序和遺產分配的原則

小品扮演,通過曉軍一家人對於誰能繼承,繼承多少這些問題上爭執,讓學生對爺爺和奶奶的説法、母親的説法進行討論,引出法定繼承的繼承人範圍、繼承順序和遺產分配的原則。

(4)遺產繼承

通過設計律師到我家的情景小品,引出遺囑繼承,以及它的特點。

(5)遺贈、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和當我們對財產繼承發生糾紛時的解決辦法

通過設計家庭糾紛,引導學生分析爺爺奶奶的遺囑是否有效,姑姑的做法是否正確,得出遺贈;討論曉軍的母親的做法,得出未成年人具有繼承權,當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受到侵犯時要怎麼辦;學生討論對你的啟發,得出當我們在財產繼承發生爭議時既要遵循法律,又要弘揚傳統美德。

3、教學反饋

教學過程完成後通過幻燈片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檢驗教學效果。

4、課後練習:創新配套練習裏的題目。

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冀少版第三章 多種多樣的動物 第三節 常見的動物 二、家禽,説課流程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屬於生物課程標準下“生物的多樣性”主題,重點描述的是鳥類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上節課學生剛剛學習了魚類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所以本節課是繼上節課之後的又一延續,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基本生物學觀點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此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也為以後的動物分類打下基礎。而且通過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鳥類適於飛翔生活的特點”,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與思考的能力,小組內交流合作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內容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夠“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的生活關係”,對知識內容達到理解水平。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標準,針對本節知識結構體系,結合學生特點,我將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説出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

2。概述鳥類的基本特徵

3。説出常見動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及其資源價值

技能性目標:

1。嘗試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家鴿的形態結構與其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2。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家鴿的骨骼及其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情感性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3。認同鳥是我們的朋友,確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探究和觀察“鳥類適於飛行的特點”,使學生能闡明鳥類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2。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探究鳥類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特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家鴿的骨骼、家雞的正羽和絨羽、飽和食鹽水

學生準備:雞和豬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塊

二、學情分析

鳥類是學生比較喜歡、也是日常生活接觸比較多的一種動物,因此,對鳥類的探究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對於鳥的飛行都有許多感性認識和理解,也有不少相關的生活經驗做鋪墊,但是對於鳥類為什麼能夠飛翔缺少探究,特別是對家禽的養殖沒有感性認識和實踐,也缺乏保護鳥類及其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理論基礎:

前概念 補充、糾正、完善 重要概念

教學方法:觀察法、探究實驗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説課稿:

本節課我要重點説的生物學概念是“鳥類適合飛翔的特徵”,以下內容和活動都是圍繞此概念開展的。共包括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 引入重要概念

人們自古以來就夢想着能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我們裝上翅膀以後,也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嗎?鳥類為什麼會飛呢?引入本節課要探究的重要概念:鳥類適合飛翔的特點。

(二)暢所欲言 暴露相異構想

這時候請學生暢所欲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一談,同時教師把學生提到的內容進行板書,如:鳥類有翅膀、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型、肌肉發達等等,這些就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一些前概念,他有可能是正確的、錯誤的或者是片面的,總之是使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原有知識先暴露出來,為建構本節課的重要概念做好鋪墊。

(三)自主合作 建構重要概念

此環節是在第二個環節的基礎上進行的,關於鳥類的體形、翅膀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一些正確的概念,給予肯定並且不再展開,對於羽毛的認識是片面的,此時請學生同桌兩個人對比觀察家雞的正羽和絨羽並結合課本上的小辭典補充完善自己的前概念,此時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ppt出示)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不僅僅知道鳥有羽毛適合飛,而且給學生補充了羽毛的結構、功能和種類,以及它為什麼利於飛翔。又由於絨羽的保温功能,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羽絨服的製作,體現了生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

對於肌肉的特點,它屬於內部生理結構,學生可能想不到(這是教師就可以直接提問鳥類的肌肉何處最發達?),也可能會提到鳥類的腿部肌肉是最發達的。這就是學生頭腦中的一些錯誤的概念,所以通過以下的學習要幫助學生進行糾正,形成科學的概念。因為課上沒有辦法讓學生親手摸一摸家鴿胸部和其他部位的肌肉,採取的方法是:請全班同學在原地模擬鳥類的飛行,這是會看到大部分人是與身體縱軸平行的扇動翅膀,也有的人是與身體縱軸垂直的扇動(這樣的學生較少只是個別人,這是就可以請這部分學生説一説為什麼他要這樣模仿),如果沒有發現這樣模仿的學生,就請學生再回憶鳥類的飛行姿勢,並播放家鴿飛行的錄像,再請學生模仿,這時候有一部分學生就會想到,應該是前後扇動,而不是上下扇動。這是再提醒大家這樣的動作就相當於我們再做擴胸運動,所以鳥類何處的肌肉最發達呢?這樣通過學生模擬鳥類的飛行方式,暴露了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用科學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錯誤觀,實現了錯誤前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而且這個活動是全班參與性的一個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獲得了四基中的:基本活動經驗。

骨骼的特點對於學生來説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可能會提到,骨是空心的,又或者想不出有什麼特點?這時就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完善他們的前概念。我是採取以下方法:課前給學生準備了家鴿的骨骼、飽和食鹽水,學生自己準備了雞和豬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塊,請學生觀察和實驗,並參照老師給出的一些提示,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然後請學生談一談本組的收穫。如果學生回答的不夠完善,可以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1。觀察家鴿骨骼和分析小資料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説出家鴿的骨薄且輕。以此得出骨骼的第一個特點。2。對比觀察了家鴿的胸骨和人的胸骨圖片,請你有什麼感受?學生會説到家鴿的胸骨是所有骨中最大的一塊,而人的胸骨卻不是,以此説明鳥類的胸骨很發達,接着引入龍骨突。如果人要是想像鳥那樣飛行的話,那麼必須至少擁有兩米長的龍骨突才行。這麼發達的.胸骨有什麼作用呢?回扣剛剛提到的發達的胸肌。3。用飽和食鹽水浸泡家雞和豬的骨,這個實驗説明什麼?可以請一名同學到前面來演示實驗,觀察現象,並解釋原因。總結出長骨中空。

所以對於骨骼的特點這一難點,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資料等方法幫助學生逐一突破,完善了學生對於鳥類骨骼的認識,也是學生獲得了生物的基本的實驗技能以及分析資料的能力。

此環節是課堂中的關鍵環節,教師通過此環節對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正確的前概念如:鳥類有翅膀、羽毛、身體呈流線型等等幫助他們進行了補充完善並加深理解;對於學生已有的錯誤的概念,如:鳥類的飛行方式、鳥類的腿部肌肉發達等等進行了糾正,用科學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錯誤觀。對於。學生的一些片面的、不完整的前概念,如關於鳥類骨骼的特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幫助進行了學生完善。而且在此環節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到此,使學生獲得了一個基本的生物學思想: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是相適應。這是迴歸知識,請學生在學案上進行書面總結:鳥類適合飛翔的特點,對本節課的基本知識進行紮實、鞏固。

(四)知識應用 提升四基四能

此時再提出上課是引入的情境,請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非常注重學生的前概念,是基於學生的認識來設計,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幫助他們建構了重要概念。

謝謝大家,我的説課完畢!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雪兒》是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以第一人稱敍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隻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並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後“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了“我”的真誠、善良。“我”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同時啟發了學生愛護鳥類的意識。

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時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我”對雪兒的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和可愛的形象。

二、説學情

經過兩年半的學習積累,三年級學生已能自主朗讀,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此外,該篇課文語言優美,想像豐富,學生非常 喜愛,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是學習課文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是本班學生大多是來自農村,普通話水平不高,在想象説話這一環節可能會出現語言表達不清楚的現象,在教學時,針對學生的不足,通過多讀幫助學生課文的學習。

三、説教法、學法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教材特色,我主要採取以下的教學方法、學法。

1、興趣教學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在教學時,我巧妙創設教學環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

2、合作學習法

《新課程》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理念,在本課教學中採用了合作討論的學習方法。

四、説教學程序

(一)、出示圖片,激情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5課《雪兒》,你們看,“雪兒”飛來了!(展示飛翔的雪兒圖)你們喜歡雪兒嗎?請你們説説喜歡它的理由。

(二)、合作探究,解決探究

1、自讀課文,自主探究

弄清雪兒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叫雪兒?文中寫了許峨而哪些東西?

2、交流所得,合作探究

瞭解“雪兒”是一隻受傷的信鴿,是爸爸在路上撿來的,我和爸爸幫它洗澡後變得雪白雪白的,所以“我”給它取名“雪兒”。雪兒嚮往藍天,嚮往自由,很通人性。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我”與雪兒之間發生了怎樣感人的故事?請大家再讀課文,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救雪兒——伴雪兒——知雪兒——送雪兒

(四)、逐層研讀,理解課文。

1、“我”救“雪兒”

① 為什麼救?②怎樣救?

2、“我”伴“雪兒”

3、“我”知“雪兒”

4、“我”送“雪兒”

(五)、把握感情,加深理解

1、“我”與“雪兒”從相知相伴到相知相離,情感發生了哪些變化?

2、 讀了這篇課文,你覺得小作者是個怎樣的人?你最想對小作者説什麼?

(六)背誦課文,積累內化

五、板書設計

救雪兒——伴雪兒——知雪兒——送雪兒

這一板書方式既提示課文內容,又突出課文的重點,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課文的脈絡。

Tags:説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