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漢語 > 語言運用

現代文閲讀之議論文

欄目: 語言運用 / 發佈於: / 人氣:2.07W
現代文閲讀之議論文

考查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對議論文閲讀的考查要求是: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閲讀簡單的議論文,能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並能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試題特點
議論文閲讀題就考查內容而言主要有:1.對論點的辨析、判斷、提取、歸納;2對論據類型的認識、分析;3.對論證方法的辨識、理解;4.對論證結構的清理、劃分;5.對文或段的結構進行理解或劃分,快速辨識文或段的中心句、關鍵句。就題型而言以填寫簡答題為主要題型。出題角度多樣,有填寫、問答、解釋、闡述、概括、補寫、整理、圖表等;還有一定量的開放性試題;少有選擇題。
試題例析
例一讀書與思考
鍾敬文
①讀書,顧名思義,就是同書本打交道。也許有人會問,這也需要方法嗎?當然需要。假如一個同學天天讀書,投入的精力很多,讀什麼記什麼,這是不是最好的閲讀之道呢?這樣讀書,也是一種讀書法,古人叫做“記誦之學”,他這樣用功地讀書,絕對比不讀書、不記誦要好。但這種讀書,不能成為一種學問,不算是上乘的讀書。因為他得來的學問是死的。讀書多是好事,但還要用種種科學知識來幫助理解書本的內容。如果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讀書的過程中,要給思考留下餘地。你在求知時,學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同你原有的知識碰頭,就只能擺在那裏,不發生“化學作用”,無法變成你自己的養料。人的胃能夠處理各種食物,自動地把它們劃分為營養和廢料,再根據人體的需要,分別輸送給不同的器官。讀書者需要動腦思考,吸收書本上的知識,為增長學問所用,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樣的。讀書而能消化,書本知識就能與原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產生化學變化,然後把需要補進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學問,把不需要的東西排除掉,當做垃圾處理。
③改革開放以來,國外的思想、學説湧進了國門,一時令人應接不暇。青年人對新事物敏感,這當然是好現象。但也有些青年學生對外來的理論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結果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外國理論的跑馬場。裏面即使有好東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説分辨良莠了。這種情況,應當引起警惕。古人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青年人,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幾近“不思”、“不學”,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機。我看是不能這樣繼續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識,要在讀書上多用腦。讀外國書如此,讀中國書也如此。因此,在讀書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營養;。
④總而言之,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
(選自2002年3月6日《中國教育報》,有刪改。)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答:
2.第③段中劃線句子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
答:
3.試結合語境,在選文第③段結尾的橫線處補寫出一個句子,與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答:
4.從選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並從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説説感受最深的理由。
答:
5.選文在論述讀書時引用了名言警句。請你根據平時的積累,另寫三條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
答:
6.結合選文。填充下面的讀書卡片(其中“內容摘要”一項要求用你自己的語言概括出選文的主要內容)。
7.請簡要介紹一種你的讀書方法。
答:
此文設題7個,分別考查中心論點、論證方法、仿句、意義深刻的句子理解、名句積累、讀書筆記、讀書方法。前4個考點側重於文章閲讀,後3個考點考查語文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第1題緊扣文題來把握,強調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第2題是道理論證,注意不能與修辭方法混淆。第3題的仿句應從兩方面入手,即中心內容與前面相關,句式與前面相似。如:思考,才能增長智慧。第4題為開放性試題,“你感受最深”的話是沒有限制的,關鍵在於説明理由,思想內容和語言方面都要兼顧。第5題也是開放性試題。寫名言警句時應注意:①內容與讀書有關,與本文不重複。②引用要準確。③有一定數量。第6題的形式是做讀書卡片,能力點是摘抄概括,重點是內容摘要,必須摘錄本文的主要內容。第7題為開放性題目,讀書方法的介紹應簡明,有條理,有實用價值。[參考答案:1.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2.道理論證3.示例:思考,才能增長學問4.略5.略6.題目:《讀書與思考》;作者:鍾敬文;出處:2002年3月6日《中國教育報》;內容摘要(主要內容):本文論述了讀書方面的問題,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論證了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的觀點。7.略]
例二做一隻生命的“候鳥”
在大自然中,每當嚴酷的冬季來臨,不在少數的動物像狗熊一樣,吃飽喝足,長一身脂肪,便躲進洞穴,不聲不響地睡上一個冬天。最困難的時期,它們就這麼輕鬆地熬過去了。而候鳥,卻要成羣結隊地遠走高飛,到另一個更適宜生存的地方過冬。
②這是兩種不同的生存智慧,前者立足忍耐,相信時間能改變一切;後者卻勇於闖蕩,
以空間的變化來達到目的。反思一下我們人類這種所謂的“高級動物”,富餘的是狗熊式的生存哲學,缺乏的恰恰正是那種萬里遷徙,不畏艱難的候鳥精神。
③專門研究“窮人的哲學”的古古先生説:“如果一個人一生能堅守一個行業一個地方,
相信也會有所成就,在某個領域成為德高望重之人。但是如果他不停地遷徙,或許會有更多的機會,人生會有更多的風景。很難説哪種方式更好,兩種人會各有所獲。但現代社會的開放性,使每個人都能面臨更多的機會,如果你沒有去嘗試過,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潛能,不知道是否會有變好的前途。”
④常言道:樹挪死,人挪活。對候鳥式生存的人來説,儘管付出了動盪不安的代價,但他們卻因此獲得了許多發展機遇,有了更多成功的希望。而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往往就是因為對動盪不安的生活方式懷有深深的恐懼,才錯失了很多發展的機會。我們常常忘記自己也有一雙“翅膀”,因而便老是在生活的“懸崖”面前驚恐萬狀,躊躇不前。
⑤候鳥們總在不停地飛行,飛行,所以它們生存得很好,過得很有意義。對人類而言,
面對生活的“懸崖”,我們何不有一點候鳥的精神,下決心對自己大喝一聲“奮起”?或許生命便由此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進入一片遼闊的天空。
(選自《做人與處事》2003年3月,有改動)
1.作者提倡做一隻生命的“候鳥”,文中的“候鳥”所具備的精神是: 。
2.這篇文章的論點是。
3.從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行文思路來看,本文的分析問題部分是哪幾段?
4.從論據的基本形式來看,第③段屬於論據;從對比論證方法的運用角度來看,第④段先從面論證,後從面論證,從而增強了論證的力量。
5.若要給本文補充論據,下列名言恰當的一項是()
A.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法)巴爾扎克
B.你應該尋覓機遇,而不能靜候它來敲你的房門。——馬克斯威爾•馬爾茲
C.要是遇上有利時機,須好好利用,但不可損害他人的利益。
——(尼日利亞)哈吉•阿布巴爾•伊芒
D.誰若是有剎那的膽怯,也許就放走了幸運在這一剎那間對他伸出的香餌。
——(法)大仲馬
第1題考重點詞語的理解,要在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語作答。第2題要求回答本文的論點,通過對全文內容的把握不難看出論點是做人要有萬里遷徙,不畏艱難的候鳥精神。第3題考議論文的結構,對行文思路的理解。第4題考論據的運用,答題時要根據所學的知識來分析本文的論據形式。第5題是一道客觀題,仍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作答,否則否則會誤選D。[參考答案:1.萬里遷徙,不畏艱難2.③④段3.道理(或理論、事理)正反4.B]
例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美)海倫•凱勒
⑴我們誰都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但是這一天的到來,似乎遙遙無期。當然,人們要是健康無恙,誰又會想到它,誰又會整日惦記着它。於是便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⑵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該有多好啊!這才能更顯出生命的價值。如果以為生命還比較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我們對生活就不會總是充滿熱情。
⑶我們對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對待自己的各種天賦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聾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後失明、失聰的人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聰目明的正常人卻不好好地去利用他們的天賦。他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無任何鑑賞之心。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旦失去了的東西,人們才會留戀它,人得了病對會想到健康的幸福。
⑷我有過這樣的想法,如果讓每一個人在他成年後的某個階段瞎上幾天,聾上幾天該有多好。黑暗將使他們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將教會他們真正領略喧譁的歡樂
⑸最近一位朋友來看我,他剛從林中散步回來。我問他看到些什麼,他説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要不是我早習慣了這樣的回答,我真會大吃一驚。我終於體會到了這樣一個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視無睹。
⑹我多麼希望看看這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説憑我的觸覺能得到如此大的樂趣,那麼能讓我親眼看一下該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對這一切卻如此冷漠!那點綴世界的五彩繽紛和千姿百態在他們看來是那麼平庸。也許人就是這樣,有了的東西不知道欣賞,沒有的東西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視力這種天賦不過增添一點方便罷了,並沒有賦予他們的生活更多的意義。
⑺假如我是一位大學校長,我要設一門必修課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應該讓他的學生知道看清他們面前一閃而過的東西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樂趣,從而喚醒人們那麻木、呆滯的心靈。
⑻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後,太陽再也不會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將如何度這那寶貴的三日?你又會讓你的眼睛停留在何處。
1.第⑴段中加點的“事事”,前一個“事”的意思是,後一個“事”的意思是。
2.作者在第⑵段中説“如果以為生命還比較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那麼,“我們每一天”應該如何度過才有意義,才能“更顯示出生命的價值”呢?(請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回答)
答:
3.在第⑶段中,作者説:“只有那些聾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聾”改為“盲”或“瞎”好不好?為什麼?
答:
4.第⑸段中寫朋友從林中散步回來,回答我説並沒有看到“什麼特別的東西”,其原因是什麼?
答:
5.第⑹段中畫線的句子中的“方便”的含義是;
“更多的意義”的深層含義是。
6.在第⑺段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從這一“假設”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請簡要談談你對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
答:
第1題考查對詞義的理解,解答時要結合語境作答。第2題考查語文積累,此時要調動知識積累,對這一名言不僅要熟練,而且要準確。第3題考查語言運用,既要區分詞義,以不能忘記具體語言環境。第4題和第5題是考查句子含義,要結合前後文作具體回答。第6題是考對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要緊密結合自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帶着對文章表達意圖的準確理解答題,要特別注意有層次地、清晰地進行語言表達。[參考答案:1.做事事情2.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3.因為失去聽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領略喧譁的歡樂”,他們能夠享受的只有“光明”。換成“盲”或“瞎”都不好。因為盲人對光明是沒有切實感受的。4.那點綴世界的五彩繽紛和千姿百態在他們看來是那麼平庸(或他們對眼前的景物熟視無睹)5.只能看東西,辨方向指看清眼前一閃而過的東西6.告誡人們要珍惜大好時光,不要虛度年華;啟示人們“用眼睛”認真審視社會,審視生活,欣賞生活中的美,陶冶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