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雙調·雁兒落帶得勝令》原文、翻譯及賞析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8.62K

《雙調·雁兒落帶得勝令·退隱》是由元張養浩所作的一首帶過曲,是作者隱居歷城時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雲山圖景的依戀和熱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雙調·雁兒落帶得勝令·退隱》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雙調·雁兒落帶得勝令》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

倚杖立雲沙,回首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

雲霞,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雲山也愛咱。

翻譯:

白雲飄來,山勢迷濛,景物更佳。白雲飄去,山色晴明,美如圖畫。山因雲來雲去忽明忽暗,雲因山勢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雲海之中,回頭看見了山那邊的風景:野鹿在山草叢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愛這變幻迷人的雲霞,愛這秀麗的山峯,它的富貴無法估計。我邊走邊看,那雲山對我也充滿了愛意。

詞句註釋:

⑴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的宮調之一。

⑵雁兒落帶得勝令:雙調帶過曲,由《雁兒落》和《得勝令》兩個小令曲牌組成。

⑶晦明:時暗時明。晦,昏暗不明。

⑷倚仗:即倚杖。雲沙:猶言云海。這裏指蒼茫空曠、雲沙相接之處。

⑸山家:山那邊。家,同“價”。

⑹行踏:來來往往、邊走邊看的樣子。

賞析:

這首曲子從曲詞的內容來看,當是作者隱居歷城時的作品。張養浩隱居歷城是在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時五十二歲。

這是一幅生動逼真的山水圖畫,也是一首讚美自然風光的優美歌曲。作者以優美的文句形象地表現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契合無間的美好畫面。

前段《雁兒落》從雲山的映襯關係上,寫出了雲山景緻的變化之勢。首二句,寫高山之上,雲霧繚繞。雲隔斷了山,山襯出了雲的飄逸和輕盈;因為雲而山勢更巍峨險峻,因為山而云行更裊娜多姿。作者採用中國畫中的橫雲斷山,意到筆不到的畫法,以文字作畫,氣象萬千,美不勝收。次二句,更進一步從顯隱、高低的角度來表現雲山相依賴而逞其美的妙境。山色因雲彩的飄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隱忽現,雲彩則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錯落分佈,呈現出變幻之美。這四句每句都嵌入“雲”“山”二字。因為在組合、安排上有變化,所以句式並不呆板,反而由於“雲”“山”兩字的反覆出現,使語言的表現力得到了加強。短短四句,極顯變幻之致。雲霧山中,碧空響晴,神奇詭異,未可控揣。此是“無我之境”。

後段《得勝令》是“有我之境”。“倚仗”二句,寫人的瞻顧不已。“立”字寫盡了作者對雲山景色的無限眷戀,注目而觀,生怕放過了這變幻莫測的奇妙景緻。作者站在雲海之中,縱目遠望,大有飄然欲仙之態。“回首”二字,寫作者的四顧不暇。作者已登至半山腰,回首看山中景緻,景色一片恬靜、平和,山上鹿眠猿戲,分明是人跡不到的世外桃源。“雲霞”二句,寫作者對山中景色的眷眷深情。在作者看來,山中的雲霞開合,晦明變化,以及麋鹿山猿,茅草野花,都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令人愛憐。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情是過去所不曾有的,可見作者一時間似乎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愁,完全陶醉於雲山景色之中了。結尾寫作者邊走邊看,細味山色景觀,漸漸地感到物我交融,人山之間似乎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從而造成了物我渾然一體的交融境界,完成了這幅絕妙的山中行樂圖。這是作者理想的退隱生活,事實上有着濃重的主觀色彩。

名家點評: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曾永義《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雁兒落帶得勝令》是從雲山的美好對大自然的禮讚,寫得很清新明麗,看出他歲月的優遊。

詩詞作者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台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是年,積勞成疾,逝世於任上。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諡文忠。尊稱為張文忠公。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