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實用工具 > 蒙學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精選24篇)

欄目: 蒙學 / 發佈於: / 人氣:1.3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精選24篇)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

《弟子規》第一篇叫入則孝,意思是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做一個體貼又孝順的孩子。

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答應;讓我們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接受;冬天,我們要讓父母温暖;夏天,我們要讓父母涼爽。做什麼事都要經過父母的允許,不能擅自去做;什麼東西都不要私藏,以免父母生氣。父母有過失,一定要竭力去改正,改正時要和顏悦色。父母去世要按禮法去辦,祭祀要處於誠心。

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孝敬父母,這樣才是一個好孩子!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2

讀了《弟子規》我懂得了父母叫時要立即迴應不能慢慢騰騰,父母要我們做事是不能託辭拒絕,認真聽父母的教訓,改正錯誤。也懂得了不要因為錯雖小就故意去犯,不要因為東西不值錢就隨便拿走,那會讓父母傷心難過,是不孝,以父母的喜好而喜好,父母不喜歡的儘量不做,更不能做有違道德的事,讓父母蒙羞、我知道了從現在開始熱 愛 生活,最 愛 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後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 我想,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做人的最根本是從一個孝字開始的,懂得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才會知道回饋,報答我一定好好學習,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3

這段話告訴我們:事情即使再小,我們也不能擅自主張,應該徵求父母的意見。如果凡事都任性妄為,就有損為人子女的品德。

東西不管多麼小,我們都不能私自據為己有。如果私自據為己有,這種偷竊行為會讓我們的父母感到羞恥和傷心。

這段《入則孝》,使我懂得了: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內心也要存善,絕對不可以隨心所欲。對自己要能有所節制,同時也要懂得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凡是沒有經過別人同意的事情,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凡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首先要徵得別人的同意,之後才可以拿。如果沒有經過同意,就私自把東西藏起來,就等同於是偷盜行為,這是有損自己品德的,千萬不可做。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4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學習《弟子規》。我想着想着,突然想起入則孝中的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我們,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的事情,要勤快認真,不可以懶惰懈怠。但我在這方面做得也不好。有時爸爸媽媽喊我,不太在意,叫好幾聲才答應。我以後要改掉這個壞毛病。

要做一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愛戴幼小的人。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5

在以前的生活學習中經常接觸《弟子規》這本書,但也只是對於書的一些內容和句意的簡單理解。近期在部門組織學習中,再次認真學習了《弟子規》,感受頗深,使人從內心深處覺醒。時代在改變,社會在進步,《弟子規》裏面一些內容雖然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但是它所提倡的“孝、悌、仁、愛”等思想卻是讓我們終身受益。

現如今,孝的缺失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入則孝”這部分主要講的就是作為子女一定要無條件的孝順父母的道理,要多傾聽父母的需求,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多抽出時間陪陪父母,為父母創造一個好的生活條件等等。在這些方面,相信很多人做的還可以,但是在很多細節上還有待提高。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説,等我有時間了回家看看父母,等我有錢了帶父母去旅遊,等我……,孝順真的能等嗎?等待就是一種遺憾,遺憾是無法挽回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不知道刺痛了多少人的心,這大概是世間最殘酷的悔恨。孝順父母,必須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真正的孝順其實不需要多少貴重物品,更不需要多少金錢,只需要我們在工作之餘儘可能多的抽出點時間常回家看看,放下手裏的手機多陪父母説説話,和父母分享一下自己的工作收穫,多關心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情況等,就是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情。

我們知道,古往今來,“孝”字在所有人的思想意識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中華兒女,孝順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父母一天一天的在變老,生命也有保鮮期,我們更應該趁現在一切還來得及時去孝順父母,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空留下許多的遺憾!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6

所謂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規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實踐,真幹,處處力行弟子規,才是真正的學習,因為學而不習,等於無學。“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末學要感恩我們的孩子們,他們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幫助老師們成長,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體現。末學更要知難而進,好好學習和領悟教育的真諦。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能為每位孩子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末學現在最大的目標和志向。

教育無小事,他不光只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將其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心為孩子着想,用一雙敏鋭智慧的雙眼觀察孩子,瞭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先知其心,然後才能救其失也。用真誠的心喚醒孩子本善的心,讓他們順着天性幸福成長。

但,苟不教,性乃遷,順“天性”而非“個性”,這兩個詞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其根本區別在於:一個無私利他,一個自私自利。所以,要從小給孩子灌輸正知正念,培養浩然正氣,為自己培福積福,再造福,那麼,他的晚年必定是幸福圓滿的。人生最難得的莫過於此。

讓末學跟孩子一起努力,從當下做起,一步一步向幸福出發!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7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弟子規》。

這本書分為幾個段落,分別是:總敍、入則孝、出則悌、次謹信、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不同的方面,告訴我:做人要懂得尊敬長輩、誠信對人。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須在幼小的時候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除此之外,它又教給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而且要做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一個有用之才。

學習《弟子規》,我想這不僅是一個提高人修養的過程,而且更是一個讓人思想昇華的過程。要學會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得以發展。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8

在這之前,我幾乎沒有仔細的閲讀過整篇《弟子規》,趁這個寒假,我認認真真地學習了《弟子規》,讀完之後,感受頗深。

《弟子規》是古聖先賢留下的教誨,至今還影響深遠,這足以證明它的重要性。讀着整本書,好像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講到人與人的關係,兄弟之間應該“兄道友,弟道恭”,這樣才能和睦相處,在財物上要看輕些,傷感情的話要忍住不説,這樣才不會傷和氣。朋友之間交往要避免“聞過怒,聞譽樂”,否則就會“損友來,益友卻”,而且我們平常要多接觸品德高尚的人,如果我們的道德,學問和才幹不如他人時,就應該自我勉勵,努力趕上,做一個真正的有用之才。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9

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於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閲讀弟子規我們會一次次受到感動,使我們感悟最深的,也許就是人間的真諦。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無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為嗎?是呀!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往往在吃穿方面挑來揀去,這不正是俗話説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嗎?”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我們一起仰望這一片屬於我們的天空。我們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要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0

我有一個私人的'加油站——書櫃,爺爺買的《成語小故事》,爸爸送的《十萬個為什麼》,媽媽獎勵的《國小生優秀作文選刊》……擺了滿滿一櫃子。其中有一本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物——《弟子規》,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父母呼,應勿緩……”誦讀着它,我知曉了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份之道。不信,你看!

我是一名住校生,每個星期要乘坐兩趟公交車。每逢週一、週五上下班的高峯期,公交車上的乘客就特別多。這一天放學,我仗着個小機靈的優勢擠上車,還搶到了個位置,不禁暗自慶幸:“哈哈,今天運氣真好!”

還沒等我屁股坐熱,一位挺着大肚子的阿姨艱難地上了車,她環視了一下車廂,找不到空位了,就無奈地站在了我座位旁。“長者立,幼勿坐”,阿姨比我年長,又挺着大肚子,對,我把座位讓給她!於是,我站起來扶着她:“阿姨,您坐這裏!”

“謝謝,謝謝!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阿姨感激萬分,連聲道謝。她剛挪動笨拙的身體想坐下,身後的一位時髦女郎眼疾腿快,“咯噔”一下把位置搶走了。孕婦阿姨看了她一眼,皺了皺眉頭,又把身體挪開了。見此情景,我一步跨到時髦女郎面前,理直氣壯地説:“‘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們小孩子都懂得給老弱病殘讓座,難道你不懂嗎?”其他乘客也紛紛指責,弄得那位時髦女郎無地自容,面紅耳赤地為孕婦阿姨讓出霸佔去的座位……

《弟子規》,你是我成長的座標,為我的健康成長導航;你是我無聲的良師,默默教我待人處世。《弟子規》,My love!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1

在我牙牙學語的時候,爸爸常常“搖頭晃腦”的讀《弟子規》給我聽。爸爸説,那時候我經常哭鬧,每當他讀《弟子規》的時候,我就睜大眼睛定定看着他,彷彿很入神的樣子。想來也許是爸爸搖頭晃腦的樣子吸引了我,小小的我聽爸爸讀着那朗朗上口的音律,像童謠一樣好聽。

在我上國小前,我已經可以完整的背誦《弟子規》了,每每家裏來了客人,我就和爸爸一同“搖頭晃腦”的表演起來。我們並排坐着大聲誦讀,脖子一會從左轉到右,一會又從右轉到左。因常常博得到客人的歡笑和誇獎,我對《弟子規》更加喜愛起來。在不知不覺中,它已在我心中悄悄的紮根結果了。

記得我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幾個小夥伴在小區裏玩電動玩具車,我們都很喜歡那個玩具,不一會便爭搶起來。隔壁的剛子打了我的頭,我踹了樓下亮亮的屁股,我們很快就扭打在一起。旁邊的大人趕忙把我們分開,又找來家長把我們分別帶回家。我本以為爸爸一定會臭揍我一頓,沒想到他讓我站在客廳中央背十遍《弟子規》。這次,他沒有和我一起“搖頭晃腦”,而是很嚴肅的皺着眉頭,不錯眼珠的看着我背書。我有些害怕,老老實實的背完。爸爸嚴厲的問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你説説是什麼意思?”我低頭着頭,小聲地説:“是説兄弟之間要和平友好,不能打架。兄弟之間和睦,就是孝順了。”“那你為什麼還打架?”爸爸臉上陰雲密佈,沒有了往日的親切。“可是”我小聲的嘟囔着,“可是他們也不是我的弟弟呀,咱們家就我一個孩子,我沒有哥哥和弟弟。”爸爸頓了許久,然後把我拉到他面前,一字一句的説:“孩子,你們這一代都是獨生子女,也許一直都沒有兄弟姐妹。正是因為這樣,才更要和小夥伴和睦相處,這樣你將來就有很多兄弟,很多親人了。”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默默把《弟子規》裝到心裏,不再“搖頭晃腦”的到處表演了。

轉眼我已經成為五年級的大孩子了,對《弟子規》已從不甚了了到漸明大義,從單純的表演背誦到逐步理解、身體力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告誡我要尊重孝敬父母;“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讓我懂得要禮讓長者;“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我讀書時要心到、眼到、口到,才能取得好成績……《弟子規》伴隨我的童年一起成長,讓像雨露滋潤我的心田,像清風愛撫我的面頰,更像爸爸的愛濃濃地裹在我身邊。

在我提交這篇作文之前,我問爸爸為什麼小時候要一直讀《弟子規》給我聽?爸爸笑笑説:“我小時候,你爺爺就是這樣做的。”經典是一句一句反覆誦讀的,愛是一代一代濃烈傳遞的。我愛永不退色的經典,更愛“搖頭晃腦”的親愛的爸爸!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2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弟子規》,接過書,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凡出言,信為先”。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關於曾子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着鬧着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説:“你回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馬上要去殺豬。他的妻子説:“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曾子説:“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曾子為了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讓孩子懂得誠信的道理,可見誠信是多麼重要。

所以,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秀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讓我們從我做起,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3

前幾天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感觸頗多,《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自從學習了《弟子規》,我覺得自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暑假裏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媽媽説:“今天天氣太冷了。別去!”我説:“我不!我偏要去!”結果游泳後回來我就發起燒來,媽媽急得半夜三更揹着我上醫院打點滴。到了醫院,我看着汗水不斷地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心裏後悔極了。這時我想起了《弟子規》中“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我明白了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為。如果擅作主張,就容易出錯,因而讓父母擔心,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順父母的行為。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會諮詢父母的意見,父母説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會再任性了。“冬則温,夏則清”當我讀到這句時,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感到温暖,在夏天讓我感到涼爽。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倒過來做,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温暖的懷抱;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地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為我們無私的付出。漸漸長大的我們,也應該學着為父母做些什麼了。

一個人如果只有才華,而沒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裏的花,看起來很漂亮,但因為無根,過不了幾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規》就是我們紮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們的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弟子規》只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後我將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我相信,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我相信我以後會做的更加的完美!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4

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教師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説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同時對於現在的孩子更要讓他們尊敬父母,孝順長輩,明禮誠信。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要不得的。父母通過讀書,會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規則,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極其優美的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回想一下,驕傲自滿的的確確給自己招來了許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經文。一個人的能力再大,總會有限,人無完人,人總有缺點,所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醒。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虛懷若谷,就好像多了許多雙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就擴得很大,那麼就會走得更高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學習更是如此,對於班裏的學生,特別對於“後進生”,我總是耐心的指導,細心的關懷,即使對於知識點不是太熟悉,我也會一遍一遍的教導,像慈母般的關懷。

其中《謹》,讓我們明白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沽,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才會變得很快樂。特別對於現在低年級的同學,更要讓他們養成這種關懷他人,而不是什麼事情都是偷偷打“小報告”,而是培養學生的一種自律精神。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一篇短短的千字短文闡述完了整個人生所需要的處世之道。以前雖然接觸過,但從未曾去認真地細讀體會,直到今時今日,才完全領悟到《弟子規》的博大與精深。《弟子規》又名《訓蒙文》,全文三百六十句,總計一千零八十字,共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屬於智育修養,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踐行。

《弟子規》不僅僅是兒童時期的啟蒙教育教材,在當今社會,更適於當代青年學習。由於《弟子規》是近幾年才開始被提倡研讀,所以當代青年錯過了從國小習的機會。但也正是如此,當代青年正處於最好的學習時期。《弟子規》全文以文言文的形式闡述人生哲理,以兒童的文學水平很難去透徹的理解。而當代青年正處於人生的鼎盛時期,有足夠的文學底藴和切實的人生經驗,能夠輕鬆地研讀和深沉地體會。以我個人而言,《弟子規》是一把尺子,一把度量道德品行和為人處世的尺子。入則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出則悌,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不尊重他人的人無論如何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謹字篇則讓我明白個人行為應當端莊嚴謹,不可以隨意放逸,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誠信,是美德,更是立身之本,在當今各個行業,大至公司集團,小至攤位小販,都把誠信放在首位。泛愛眾更多的是讓我懂得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待人接物。而親仁,則告誡我要時刻向有仁德的人學習。最後的餘力學文更是詳細解説了如何去學習,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我覺得,學習並不僅僅侷限於書本和課堂。別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以是學習的對象,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把學習應用於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這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弟子規》確實是一本好書,它是孔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素質養成有着巨大的積極作用,它應該被推廣普及,讓這個世界,再多一些温暖和正能量。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6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特別是當今社會風氣不好,我們更應該以書中的思想光輝作為我們前進路上的明燈。以下是我閲讀書後的深刻體會。

首先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裏主要是教誨我們讀書要專注,集中注意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位教育家説過:“注意力是心靈的窗子,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不進來。”就拿我們學生説吧,要想學習好,上課就要認真聽講,老師的一舉一動都要仔細觀察。為什麼在講這個問題時老師聲音那麼大;為什麼講那個問題時,老師特意打了個手勢。如果聽課時東瞅瞅西望望,不能全神貫注,是聽不好課,掌握不好所學內容的。

其次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我們把握光陰及時努力,如果經常熬夜玩電腦遊戲睡懶覺會影響身體,人也會很快衰老的。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受益匪淺,也是感觸最深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我寫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思考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通常不高,甚至常被父母批評,也讓老師跟着操心。我周圍還有些同學,經常抱怨自己腦子笨基礎差,自甘落後。其實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對自己沒信心,因此就不能像學習好的同學那樣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創造性地去學習。

讀着這本書就像在讀一片天空,深邃悠遠。我要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從小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行,為以後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7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人物李毓秀。我從上幼兒園大班時,就非常喜歡看這本書。《弟子規》這本書講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優良品質,我因此而迷上了這本書。

《弟子規》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的含義是説:吃東西、喝水或坐下、行走時,都應該先讓長輩在前,我們這些小孩子在後,這也是尊敬長輩的一種傳統美德。

記得有一次,我們全家人一起去飯店吃飯,爸爸媽媽還約了一些叔叔阿姨,他們在一起正聊得熱火朝天。媽媽突然對我説:“旭冉,你去服務枱那兒拿一盒飲料吧,現在大家都有點口渴了。”“Ok!”我爽快地答應了。然後,就跑到服務枱那兒跟阿姨要了一盒橙汁。我回到房間後,沒等媽媽催促,我就連忙把飲料盒撕開,給叔叔阿姨和爸爸媽媽各倒了滿滿一杯橙汁,然後給我自己倒了大半杯橙汁。爸爸媽媽都吃驚地望着我,好像我的身上長了什麼東西一樣。爸爸笑眯眯地對我説:“今天我的寶貝女兒怎麼這麼懂事了,知道先給大人倒飲料,然後再給自己倒,真是長大了。”我自豪地説:“我這是從《弟子規》上學來的呀,‘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所以,我要先給你們倒飲料,讓你們先喝!”房間裏的人都鼓起掌來。一個阿姨對我媽媽説:“瞧,你家女兒可真懂事兒,比我那調皮的兒子可強多了,那傢伙一天到晚就知道打遊戲,讓他乾點家務活他都不做,你看這孩子不用人催,就知道先給大人倒飲料,可真是個好孩子!”我一聽到別人的誇獎,心裏更加美滋滋的。

回家的路上,正好有個路口正在施工,必須從一條很窄的小路繞過去,我讓爸爸媽媽走在前面,我跟在他們的身後,“我們家旭冉今天表現得可真棒!”媽媽邊走邊説,“是呀,是呀,應該好好獎勵一下。”爸爸説。

《弟子規》這本書講給了我們做人的道理,真是一部值得推薦的經典作品。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8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弟子規》是清朝的李毓秀所寫。我讀了這本書,不但體會很深,而且也學習到了許多新的知識。我還懂得了學習要有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其中,有一則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則的意思是:讀書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都要切切實實地做到。這則有一個故事叫《落李不動》,故事是講楊愔小時候特別愛讀書,而且學習十分專注。有一次,楊愔坐在一顆李子樹下看書。熟透了的李子從樹上掉了下來,其他的孩子都紛紛跑來搶奪,但楊愔還是一動不動、聚精會神地讀自己的書。後來,正是由於學習時專心致志,他的學識也就很高,併成為了當時的宰相。我自己與楊愔比起來真是差遠了,我每天寫作業和讀書時總是靜不下心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又吃東西。這樣,不但影響了寫作業的速度,而且錯題很多,學習效率低。我要向楊愔學習,讀書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注意學習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受益匪淺。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19

前幾天,我讓爸爸在書店買來了《弟子規》一書,作為在家閲讀的課外書。不理解之處,經過老師和媽媽的講解,使我懂得了《弟子規》裏的一些含義。

《弟子規》裏的“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讓同學們首先要孝敬爸爸、媽媽,團結兄弟姐妹,做人要講信用,和同學們交往要平等相處,要向學習成績好的人學習,這些是我們學生應該做到的。

《弟子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它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決心以後做到尊敬老師、孝敬爸媽、團結同學、努力學習,做一個品德高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古代聖賢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讓我們知道我們兒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範,教育我們要養成忠厚的品德。

弟子規第二課有一句“父母命,行勿懶”,它的意思是: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比以前進步多了。以前,媽媽讓我幫她做點事情的時候,我總是回答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願意幫忙。學了《弟子規》後,我的想法變了,我覺得幫媽媽做事就是幫自己做事一樣,這是我應該做的。而且,在我幫媽媽做完事情後,看到媽媽開心的樣子,我的心裏也特別的開心。

我想我要用心來學這本書,記住書上所説的每句話,爭取做一個文明、懂事、讓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

最近,學校裏學習了《弟子規》這本書。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它告訴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讀了“入則孝”這一篇,我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要虛心接受,努力改正錯誤,要做聽話的好孩子。

以前,我做錯事,爸爸媽媽批評我的時候,我總是不以為然。自從讀了《弟子規》後,我意識到了錯誤,以後,我肯定會虛心接受爸爸媽媽的教導。做一個讓爸爸媽媽驕傲的好孩子。

《弟子規》真是本好書啊!

讀完《弟子規》後,我從中明白了許多的道理。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規範。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誠實守信。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就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要盡力去本文_來源於_貴大。在線準備,父母所不喜歡的東西,要小心謹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每次放學回家,都不主動完成作業。都要爸爸媽媽催個三四遍才會去做,完全缺乏時間觀念,把時間一點點的浪費了。現在我懂得了這個道理,我決心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做一個讓爸媽值得讚許的孩子。

《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大家都來讀讀看吧。

我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20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第,次謹信……”每天早晨我們的教室都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這是我們入學以來早自習誦讀《弟子規》的聲音,每天我都沉浸在朗朗的背誦聲中,樂此不疲。老師説,《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每個小朋友都要用《弟子規》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我不但學會了背誦《弟子規》,還學會了唱《弟子規》的歌呢,優美的旋律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詞,聽起來很優美,我很喜歡唱這首歌。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有一次,媽媽要帶我外出學小提琴,準備好出門的時候,我還在玩學習機,媽媽説:“翔晨,快點!”我卻像沒聽見一樣,還在那裏磨蹭。媽媽急了,大聲説:“父母呼,應勿緩。”我聽見後趕緊關掉學習機,不好意思地跟媽媽出門了。心裏想:哈哈,媽媽也會背《弟子規》。

還有一次,我和同桌在班級的過道上撿到了一塊漂亮的橡皮,我的同桌特別喜歡那個公主的圖案,於是她對我説:“不要告訴老師,咱們倆一起用,行嗎?”我突然想起《弟子規》裏的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我連忙擺手説:“不行!不行!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那樣是不文明的,應該把橡皮交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找到失主。”同桌聽我這樣一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現在我已經把《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了,我時刻用《弟子規》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當我挑食的時候,我會很自然地想起那句“對飲食,勿揀擇”;當我挑剔穿着的時候,我不由自之地想起那句“衣貴潔,不貴華”;當我和媽媽頂嘴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父母教,須靜聽”。

感謝《弟子規》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規》中聖人的訓誡將會伴我成長,讓我受益終生!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2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如果你不經意間經過我的家,你準會被這琅琅的書聲吸引。

暑假裏,老師讓我們學習背誦了《弟子規》,這使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書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最深,那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説,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虛心順從。

記得從我上幼兒園起,爸爸媽媽就經常對我講,看書、看電視時要愛護眼睛,保護視力。可我卻偏偏不聽。看電視、電腦的時候,與電器捱得很近,大人提醒我,我還對他們發脾氣;沉迷於課外書中,常常一個半天都不讓眼睛休息一下,甚至為了一時的痛快,躺在牀上看書,光線太暗也不知道開燈。大人們的嚴厲警告,我都不以為然。漸漸地,漸漸地,我的視力越來越差。最後,我成了名副其實的近視眼。現在,眼鏡成了我每天形影不離的負擔,到哪兒都要帶着它。吃東西的時候熱氣一薰,我就什麼也看不見了。爸爸説,如果我再不注意的話還會影響到我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直到這時,我才後悔當初沒有聽爸爸媽媽的話,可為時已晚。因為醫生説,近視以後視力想恢復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它就像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

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22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一直是古人津津樂道的善行。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絕大多數在“眾星捧月”的氛圍裏成長,有的家長在教養子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他們的自私言行和一些社會上的個人思潮影響着孩子,促使一部分幼兒只知索取,而不知給予。《弟子規》中提及的“首孝悌”,裏面的內容可以説是人生之精華,適合孩子們好好學習,也適合家長細細品味:如何為人父母、為人子女?

一、“每日一讀”――明感恩。有句話説得好:“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每日一讀”是我們在本學期實施的最新學習方法,利用晨間活動幼兒入廁、排隊等候的時間,帶着小朋友一起晨誦已經學習過的《弟子規》。不僅幫助孩子消磨了閒暇時光,而且還讓孩子懂得利用好生活中的時間,好好學習,從小養成一種愛學習、惜時間的好習慣。通過誦讀,孩子們對所學的《弟子規》內容,也變得更加熟悉了,對其中的理解也變得更加清晰了!“誦讀小老師”、“誦讀小能手”等展示活動,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樂趣。

二、“每日一説”――表感恩。小朋友都在排隊洗手,劉子欣第一個洗好,但是她卻站在門口遲遲不去拿飯菜。這是怎麼回事呢?我走到她的身邊看了一看,原來她一開始拉袖管洗手的時候,拉得太高了,現在想要把裏面的衣服拉下來,就有點困難了。看着她很費力的樣子,我主動對她説:“要不要老師幫忙?”見她沒有任何反應,對我不理不睬地樣子。我又重複了幾遍,還是沒有反應。於是,我對她説:“劉子欣,過來,老師來幫你拉。”而回報我的,還是默不作聲,毫無行動。現在的獨生子女早已經習慣了“王子”、“公主”般的生活,這種現象在我們班並不是少數,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也進行了個別談話和集體教育,讓孩子要懂得對別人給予的幫助説聲“謝謝!”。結合孩子們所學的《弟子規》內容,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尊敬師長,對別人的關心和幫助應該如何迴應,怎樣做才是對人有禮貌。讓孩子在事實中懂得道理,從小做一個知恩、謝恩、感恩的孩子。

三、“每日一做”――踐感恩。孩子的行為培養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結合孩子在《弟子規》中所學的內容,幫助他們轉化為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重在培養幼兒在儀表儀態上的行為禮儀,並貫穿到一日生活中加以強化和滲透。具體行為內容包括:知道飯後要漱口擦嘴巴,起牀、入廁以後要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午睡時能將脱下來的衣物疊好、放在固定的位置等行為習慣的培養。這些看似細小的行為,對孩子日後的成長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注重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是幫助幼兒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徑。作為教師,首要要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才是好的,並加以督促和幫助幼兒往好的方向發展,從小萌發自我服務意識,並感受到家人、老師對自己的細心照顧,關心愛護,建立感恩老師、家人的情懷。

四、“每日一評”――促感恩。有了好的目標,還需要好的行為來支撐;好的行為,還需要好的評價來激發。我們將本月定為“自我服務月”,並按照每週學習的內容和孩子需要達到的行為目標、家長需要配合的方面,在週一的時候用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長,取得家園的配合!利用晨間談話活動,樹立孩子的周目標,鼓勵每個孩子要積極地去完成,為達到最佳的目標而努力。在日常活動中,我們注重對孩子們在實施相關行為中的觀察,瞭解每一個孩子,掌握他們各自的發展情況以及個體需要,及時對有進步的孩子加以表揚和鼓勵。另外,我們還結合獎勵的方式,除了在平時利用語言獎勵、樹立優秀榜樣之外,我們還設立了“進步獎”“巧手獎”“衞生獎”等不同的獎項,平時做好觀察記錄,在週五的時候,一一根據幼兒一週的表現進行評獎,並提供了不同的獎品以資鼓勵。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孩子是不斷成長和發展中的人,而家長也是陪伴孩子成長最親的人。家長的思想和行為,決定着教育孩子的方向;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決定着今後會成為怎樣的人。因此,利用家園平台,建構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手段,是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的。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23

《弟子規》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有心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中,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賴,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應該及時趕到;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實,不能推遲;父母教你的時候,必須靜靜地聽;父母責罵你的時候,必須順着他們的意思。是呀,父母是把我們生出來。他給予了我們生命和無私的愛,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順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即使不能完成,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它。

在我看來,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怎麼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進代屢遭浩劫,它 在中國大地上還是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容易,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教誨貫穿到生活中,落實在一言一語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得和諧,變成和平的世界。

我喜歡《弟子規》這本書,它使我悟出了幸福的真諦,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霧,為過去的幼稚而感到無知羞愧,它還為我改變了思考方法;把我帶進一個神奇的世界,帶入知識的海洋;讓我成功地取得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讓我知道如何來處理自己所處充滿文化的環境。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篇24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以後,我就愛上了它。因為它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孟母斷機教子”這個故事裏的孟母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讀書就像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隨意逃學就像剪斷一塊布一樣前功盡棄。“惜時”故事裏的董遇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時間就像金錢,時間就是生命,要抓緊一切的時間努力學習,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要在讀書的年齡努力讀書,發憤圖強。“信守諾言”裏的趙柔告訴我們不能因為有利可圖就拋棄信用。

孝順、誠實守信、珍惜時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父母生我養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我們長大後也要孝順他們。“你培我長大,我伴你變老”愛是永恆不變的。父母年老時,我要多多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一次我借了同學的一本書回家看,並約定好星期日歸還。週日到了,但是那天卻下大雨,雨不停地下,我心裏可着急了,生怕還不了書給同學。媽媽看見我坐立不安的樣子就問:“怎麼了?”我把借書的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説:“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要盡力去完成。”聽了媽媽的話,我拿起書和雨傘往同學家跑去,最後書按時還給了同學。回到家媽媽雖然看見我衣服褲子濕了,但是卻表揚了我,我心裏很開心。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意的內容吸引我不停地閲讀和反思。裏面的許多故事都讓我記憶深刻。以後我要以這本書作為我做人做事的準則,不斷地鞭策自己,努力成為長大後對國家和社會有奉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