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實用工具 > 蒙學

弟子規優秀讀後感

欄目: 蒙學 / 發佈於: / 人氣:2.19W

最近我有幸被學校老師特邀參加女兒所在國小舉辦的“市‘孝在我心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活動”。參加這個活動後,我的思想深受“孝”和“感恩”文化的洗禮,震撼心靈,受益匪淺。加上不久前拜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並對照這些年自己的行為,捫心自問,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的做法、想法,原來都着實不足,深感慚愧。

弟子規優秀讀後感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傳承下的精華。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它是為人子的本分。生活中,我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節。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從生活點滴做起,從我開始,要做到孝在我心中,感恩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悦誠服。《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暇,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弟子規》中強調“入則孝”,就是聖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恭敬、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自己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償。我們今天能夠有幸認識到這些聖賢人的教誨,就應該首先盡心盡力做好我們為人子之道。孝養父母,我們主要三位一體:第一是養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養父母,恭敬孝順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讓父母會傷心難過,平常多關心父母的身體,照顧好父母飲食、起居以及身體健康。當父母生病時,應當全心全意來儘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顧父母,讓父母早日康復。第二是養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與父母溝通,讓他們瞭解我們的生活和睦幸福,工作穩定,讓父母放心。在生活中、工作上,多聽父母給我們的意見。第三是養父母之志。我們要把“孝”融入在生活細節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

對父母的感恩就是“孝”。推而廣之,感恩則有更大的含義。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惡。生活中,總會有許多事情影響着我們的情緒,或喜、或憂。於是,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也就選擇了過什麼樣的一種生活。感恩,是我對待生活的態度,它並不侷限於銘記別人的好處,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中。

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喜,是對我們善待生活做得到的回報;怒,是培養我們耐性的時機;哀,是天將降大任於自己的先兆;樂,是生活對我的泰然處世還以的笑容。如此,還會有什麼再影響到自己平靜的心緒呢?別人對自己不好,是生活在暗示我們自身有所缺陷,我們必須積極改進;別人對自己好,是生活在告訴我們要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就必須再接再厲更進一步。

感恩,並不是宣揚一種消極的宿命論,而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方式!學會感恩,不要去記恨對你不好的人。作家餘傑説過一句話:“恨一個人對自己的傷害遠遠比對對方的傷害大。”學會感恩,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生活是面鏡子,學會感恩,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的心情,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

因此,“學會感恩,孝敬父母”是每個人都要身體力行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