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89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傅雷家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1

本單元的文章展現了文壇泰斗、文化巨人,教育家、學者的思想風采,將學生引向更為廣闊、深邃的人文世界。《傅雷家書》兩則是著名學者傅雷和音樂家兒子傅聰的藝術交流,藴含着深刻的哲理。細細品味,將使學生對人生,對藝術等問題有逐漸深入的領悟與思考。教學本文時,我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準備課件,設計問題,教法學法上,都進行了斟酌。具體表現為:

一、教學準備:

為每天都能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感受,仔細翻閲了《傅雷家書》,上網查閲了許多諸如傅雷及其家人的許多材料,並下載了一些相關的圖片,目的是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增強學生閲讀學習的樂趣。同時新穎的教學設計程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設計層次:

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九年級學生真正接觸的説理性的文章還不是很多,沒有羅列成一個系統的整體。考慮到這一因素,在教學層次的設計上,以字詞的掌握入手,以《一封家書》為導引,將學生帶入優美的意境,指導學生學會寫信,注意書信的正確書寫格式,然後將兩篇文章進行比照朗讀,發現兩文的內在的共同精神,理出文章的主題,最後以其中一封家書為實例,引導學生篩選信息,組織相關要點,並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學會精選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突出重點,循循善導難點。

“堅強”含義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朗讀後學會篩選信息,組織了三個問題的討論,設計講究層次性。

第一個問題:貫穿兩則書信中的主線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堅強在兩則書信中的含義分別該怎麼理解?

第三個問題:我們所接觸到的名人中,有哪些“堅強”的人?選取兩三個,説説他們的事蹟。

難點是:“孤獨”“赤子之心”的理解。將書本知識,文本價值巧妙結合在一起,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精神的食糧。

四、教學方法:

比較閲讀法,批註閲讀法。

關注細節,關注文本,關注學生,關注互動,關注價值意義.在課前預習中,引導學生進行批註閲讀,小到一個標點,大到一篇文章,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教會學生賞析文本,賞析詞句,鼓勵學生逆向思維,大膽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於向權威、經典問難的勇氣。

其次,考慮到兩則家書的異同,引導學生進行比照朗讀,設計三個層次的問題,讓學生互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同種求異,異中求同,理解教材選材之精之妙。

五、教學效果:

積極調動學生思辨激情

整個教學流程如同山間溪水,自然而流暢,實實能聽見叮咚響。由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所以學生積極發言,展示個體的慾望高。特別是在拓展過程中,將學生自己與父母的交流融入課堂,讓學生有話説,很想説,不吐不快。結果幾乎是搶着發言,學生整體的感受是,語文課關注我們的心靈發展,關注我們的心理健康,學生將生活中碰到的困惑,與父母交流的絆腳石,一一呈現出來,大家獻計獻策,兩節語文課下來,學生積極思辨,感覺心裏痛快了不少,內心的苦惱畢竟需要宣泄。

六、教學體會:

珍視學生的思維火花。

教學中特別應該關注細節。這個班級學生很善於思考,幾乎每節課都能提出許多問題。比如本文,學生在自主閲讀,並做了批註之後,有一個學生就問:“《傅雷家書》裏這麼多書信,為什麼就唯獨選這兩篇呢?”多好的問題啊!我立刻讓學生展開討論,幾份鍾後答案赫然出現:兩則家書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啊。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關注學生內心的`情

1 感變化,關心學生的家庭生活,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促進教育的立竿見影,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正是語文教師的追求。

教學瑕疵:

多媒體教學的普遍毛病,課堂反應轟轟烈烈,學生內心的情感很容易被喚起,但知識掌握效果模模糊糊,導致知識點不夠落實;另外,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但沒能個個都主動發言,特別是一些不善言談的男生,聽的入神但沒能淋漓盡致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儘管聽課老師共同反映,學生的積極性調動的比較好,但我覺得,大多人主動參與的地課程還不是好課,只有讓每個人都有話説,都有躍躍欲試的衝動,都有非説不可的憋勁,都能酣暢淋漓的來一次心靈的洗禮,那才是一堂優美的課程。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2

這節課我讓學生陷入了感動。兩封信我的具體上課是這樣的。第一封是先讓學生説説當你碰到困難時,你是怎麼做的?引導學生要學會向別人求助。接着明確告訴學生你們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習的主持人。讓學生自讀思考你從信中讀出傅聰當時處於一種怎樣的情形?對此,傅雷又是怎樣勸慰他的?

1、正視錯誤、理智分析;

2、不傷害自己,當作心靈的灰燼,要在憑弔中對古戰場一般的自己曾經奮鬥的地方感到自豪併產生敬意。

3、不大驚小怪,要不過分緊張或不過分頹廢,心理平衡,不受傷。

4、向父母傾訴,學會發泄。總得來説他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在學生解讀完這個問題後讓學生繼續賞析不理解的或欣賞的話,如“徹底感悟”的是什麼?

一、要堅強;

二、人一輩子都在高潮或低潮中浮沉。

第二課,先總結上課,讓學生説説傅雷當時處於一種怎樣的情形?接着讓學生思考傅聰又是怎樣勸告孩子的?一要堅強。(聯繫第一封信,説明在傅雷眼裏堅強就是勝不驕敗不餒)二永保赤子之心,三是做新中國的鐘聲、四是藝術無止境,永遠追求藝術的完美。本課在上時圍繞“你二十年的折磨沒有白受”加入拓展閲讀“樓適夷先生對傅聰小時候的.回憶”和傅聰自己的少年回憶。圍繞“做新中國的鐘聲説明傅雷夫婦的含冤而死及傅聰對祖國的態度,他們的愛國之心使人感動。圍繞“赤子之心談人心靈的純潔,以及人的素質。運用貝多芬故事以及兩兄弟買東西“一個砍價一個説人家攢錢不容易給人家多些”的書呆子氣的理解。圍繞“藝術沒有止境談藝術的無國界”談雨果的國際主義人道主義精神。

本課最大的特點是關於書本的問題的解決完全是由學生解決的,而老師的深入拓展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父子間的愛及文章所表現的其他人物具有的品質,老師的拓展表現出視野的廣博,有學者氣度。課到最後,讓學生和自己都進入了感動之中,這是最開心的。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3

上完九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傅雷家書》這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談談:

1、上這課時注意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嘗試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説教,在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在教學中,我注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兩則家書聯繫起來進行閲讀教學,因為兩則家書雖寫作時期不同,內容不同,但貫穿的主旋律――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則是一致的,且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了“堅強”的含義,即消沉失意時要堅強,成功得意時更要堅強,這樣對學生來説,所獲得的啟示更全面。

3、新的語文課堂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給學生以精神。通過本文的學習,力圖打開學生的一片精神空間。九年級學生雖然只有14、15歲,對生活的理解有限,社會經驗尚少,但經過引導,是能體會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義的。我在教學時,即注意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儘量的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減少學生對久遠時代的隔膜。而對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議論,也不亦隨便帶過,而是把握好闡發的深度和分寸,以減少學生對此抽象思想的膚淺理解。

4、尤其讓我感觸較多的是,當我放下身子與學生共同成為學習的夥伴時,我感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在教學中,我嘗試與學生同讀、同講、同議、同評、同寫,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導他們去放映心靈的電影,去感受父母對我們的真誠的愛。當學生頭腦中出現了那麼多感人的畫面時,我真正體會到了理解的重要性。願天下所有的父母也從《傅雷家書》中獲得啟示,利用多種方式與你的孩子交流,給他們以幫助和鼓勵,成為他們的朋友。

5、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豐富的積累,在此課的學習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積累的重要。課堂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內引外聯,激活思維,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4

《傅雷家書》兩則是著名學者傅雷和音樂家兒子傅聰的藝術交流,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學本文時,我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仔細翻閲了《傅雷家書》,上網查閲了許多諸如傅雷及其家人的許多材料,並下載了一些相關的圖片,目的是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增強學生閲讀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九年級學生真正接觸的説理性的文章還不是很多,沒有羅列成一個系統的整體。考慮到這一因素,在教學層次的設計上,以字詞的'掌握入手,“堅強”含義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朗讀後學會篩選信息,組織了三個問題的討論,設計講究層次性。第一個問題:貫穿兩則書信中的主線是什麼?第二個問題:“堅強在兩則書信中的含義分別該怎麼理解?第三個問題:我們所接觸到的名人中,有哪些“堅強”的人?選取兩三個,説説他們的事蹟。

難點是:“孤獨”“赤子之心”的理解。將書本知識,文本價值巧妙結合在一起,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精神的食糧。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5

採用傅雷、傅聰的圖片導入,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衝擊,並用李春波的《一封家書》作為背景音樂,似有似無。並提問,家書的一般格式。學生答有稱呼、問候、正文、祝語、署名、日期。很好。

不足的地方:沒有板書,教學流程稍有滯澀之嫌,課型結構不完整,沒有結語,有草草收場的匆促感。同時在上課期間有出現冷場的現象,而教師的點撥與引導並不到位,並沒有顯示出很好的教學機智來。

開始的時候,展示圖片,並要求學生用詞語描述你看到的父子的印象。暴露出來的不足是,學生的成語掌握比較少,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評價比較好。只有濛濛同學説了句:風流倜儻、其他的學生反應比較冷淡,很是危險,要加強詞語成語的記憶和運用練習。

讀課文之後,要求學生用我讀懂了(讀出了)説一句話,學生概括得還可以,但離我預想的還有一段距離。濛濛同學答的是讀出了兩個成語之外,其他的學生都沒有能用成語來表示。

在解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概括前一書信與後一書信分別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學生答得比較到位。並説,在消沉的時候選擇堅強可以理解,但成功的時候也要堅強指的是什麼,學生也能答得比較好,只是在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有關堅強的最高境界的時候,發生了冷場,在上面的教學實錄上,學生答的是赤子之心,純潔之心。可在我的課堂上,學生要不是沒有答案,要不就是錯誤。在這個時候,我顯然沒有想到事情的發展會是這樣,課上便出現了少有的沉悶,而後不作為的拋出另一問題,強行進入下一環節。教師的教學機智有待加強,並也可以看出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要以為學生都會答到你心裏去。當學生不能如你想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如何引導學生到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上來,引發學生的思考,但不能讓學生的思維跑馬。

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下,一堂課下來,究竟讓學生學到點什麼,或者教了學生一點什麼知識。如果一堂課,熱熱鬧鬧,完了之後卻沒有留下什麼,那這樣的課無疑是熱鬧在表皮,並沒有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引發地震。如果我們老師的一句話,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老師講15分鐘,學生則要消化15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那我想,這位老師的話無疑是充滿智慧,充滿衝擊力的,是很精煉的語言的典範。什麼時候,我們老師能精煉到那份上。

在練筆的環節設計中,父親是?寫三個句子形成一組排比句。這個練習倒是沒有很為難學生,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得比較好。

在課的收尾部分,我説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手給父母寫一封家書,來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和關心。你們能做到不?並沒有出現齊聲的回答能字。而是一噓聲,夾雜起鬨聲。事態比較嚴重,可以看出學生比較害怕作文,但更重要的可以看出學生對親情的冷漠和後知後覺。沒有感激的心,這樣的學生是可怕的,不會懂得去關心他人的學生是不可愛的。我們的教育失去了點什麼?是親情教育的缺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學生感受不到親情,學生不知道感恩,這是很可怕的。每天我們都提什麼道德教育,搞很多的所謂的素質教育,而實際上我們拋卻了很多很根本的東西,而這些根本的東西是祖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是思想的精粹,是文化的精華。或者説我們的道德教育並沒有做到實處,做做樣子的。我們教師或許也是很少關心學生的幸福感,或許更多關心的是自己的職位,自己的工資。

也跟自己的課堂預設是有關的,一是沒有談談對父親的愛,也就是沒有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同時也沒有給學生聽《獻給父親的歌》,沒有給學生聽覺衝擊,也沒有給學生看那些圖片,那些展示父親深沉的愛的圖片。想來,如果讓學生一邊看圖片,一邊聽歌,一邊訴説自己的父親的事情,或許就能輕易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共鳴。那樣的話,效果將是很好的吧。

有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怎麼教更有利於學生的學,怎麼説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呵呵,老師,本來就是靠一張嘴吃飯的啊。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6

《傅雷家書》是父母用自己的青春為子女搭起的一座生命之橋,是用希望和奉獻搭起的一座通向成功和幸福之路的橋。這是他們為兒女搭起一座成長的橋。一封封家書雖寫作時期不同,內容不同,但貫穿的主旋律是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是呀,我們新的語文課堂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給學生以精神教育。

在教學中,我們遵循每一課的教學目標,一般來説,我上課時注重知識能力的提高,過程與方法的滲透,忽視了情感和態度,價值觀的薰陶。我要將這種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比如這一課,要讓學生理解“堅強”的含義,消沉失意時要懂得堅強,成功的意時更要堅強,我們要試圖打開學生的精神空間,把握學生的精神視野,又儘量地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在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讓我感觸最多是,在師生共同的相處時間中,我們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裏,要嘗試與學生同讀,同講,同議,同評,同寫,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富有情感的意境,引導他們是心靈盡情釋放,感受父母對他們的真摯的愛。

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對學生進行精神教育也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也願天下所有父母也能從中得到啟示,利用多種方式與孩子交流,給他們以幫助和鼓勵,成為他們的朋友。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7

《傅雷家書》是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的家信集,《傅雷家書兩則》是作為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第二單元的重點課文出現的。信中流露着父子之情,有對藝術的理解與感 悟,這篇課文是精讀課文,精讀的重點放在哪裏,就是我們在備課時,需要思考的。 通過對《傅雷家書兩則》的研讀,我把課文的切入點放在了兩個方面:

引導學生從傅雷與傅聰兩個角度來研讀課文。研讀的目的在於:閲讀本文,引導學生體會父子之間的感情。

1、體會書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從傅聰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聰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創傷,在前信中向父母傾訴與發泄,然後又寫信表示不應該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讓父母感到不安。可見,傅聰是愛父母,體諒父母的,父子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第二封信寫於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向父母傳達自己藝術成功的喜悦之情。

從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聰的父親,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這兩則書信中,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寬慰和理解,為兒子取得成功而表現出的無比喜悦之情,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摯的愛。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書與一般家書不同之點在於,作為文藝評論家的`傅雷,在藝術上給兒子以引導:鼓勵兒子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不畏孤獨,保持心靈的純潔,達到藝術的高峯;期望兒子的演奏,能表現出中國的黎明,響遍每個人的心,能表現出中華文明,有氣吞鬥牛的氣勢,對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也有對兒子人生的指導: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敢於正視現實,不要刻骨銘心的傷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謙卑,要堅強,要不怕孤獨。

2、把兩則書信放在一起研讀,體會語言的魅力。

傅雷對兒子生活、藝術方面的指導,對我們都很有啟發意義。作為語文課,我們更要重視對語言的學習,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對文章的認識,總之通過對語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義。如對兒子生活方面的引導時,用了比喻,用陽光雨水的猛烈,對植物的傷害來解釋人不能夠總是處於高潮期,安慰兒子正確看待高潮與低潮。如對兒子藝術方面的指導時,希望兒子能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出愛國之情,愛國之心,要有中華文化的傳統作為積澱,表現出氣吞鬥牛的氣勢,感染聽眾。這段意思的表述中,語言相當有特色,用黃河之水天上來,用無邊落木蕭蕭下形象的説明,文雅又生動。

教學的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教學的設想與具體實施總存在着差距,我本想在初步感知內容後,讓學生走進傅雷,以不同的身份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把握這一人物,進而水到渠成地走到理解品味“赤子之心”的那段議論上,可在教學時間的掌控上沒把握好,前面介紹作者的時間太長,而後面的難點上時間太短,只是一名同學粗淺地談了自己的認識而草草結束,沒能達到全體同學都能攻克掉這一難點。另外,導學案是教師將教材內容按學生的學習需要編寫成“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先自學後,教師再點撥講解的一種教學模式。若學生都能做到認真自學獨立完成,不失為一件樂事,課堂上發現有些學生並沒有用自己獨到的理解來闡述問題,而是讀教材全解中得答案,使我產生了困惑,這種方式真正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嗎?可能這種模式的初衷是好的,可實施中有什麼措施能保證每名學生都是自我獨立理解後的真切體驗,真實情感的表露呢?

3、新的語文課堂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給學生以精神。

通過本文的學習,力圖打開學生的一片精神空間。九年級學生雖然只有14、15歲,對生活的理解有限,社會經驗尚少,但經過引導,是能體會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義的。我在教學時,即注意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儘量的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減少學生對久遠時代的隔膜。而對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議論,也不亦隨便帶過,而是把握好闡發的深度和分寸,以減少學生對此抽象思想的膚淺理解。

4、尤其讓我感觸較多的是,當我放下身子與學生共同成為學習的夥伴時,我感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

在教學中,我嘗試與學生同讀、同講、同議、同評、同寫,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導他們去放映心靈的電影,去感受父母對我們的真誠的愛。當學生頭腦中出現了那麼多感人的畫面時,我真正體會到了理解的重要性。願天下所有的父母也從《傅雷家書》中獲得啟示,利用多種方式與你的孩子交流,給他們以幫助和鼓勵,成為他們的朋友。

5、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豐富的積累,在此課的學習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積累的重要。

課堂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內引外聯,激活思維,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8

今天我們學習了《傅雷家書兩則》,課堂上我把理解課文的切入點放在了以下兩個方面:

1、引導學生從傅雷與傅聰兩個角度來研讀課文。

研讀的目的在於:信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閲讀本文,引導學生體會父子之間的感情,體會書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從傅聰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聰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創傷,在前信中向父母傾訴與發泄,然後又寫信表示不應該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讓父母感到不安。可見,傅聰是愛父母,體諒父母的,父子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第二封信寫於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向父母傳達自己藝術成功的`喜悦之情。

從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聰的父親,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這兩則書信中,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寬慰和理解,為兒子取得成功而表現出的無比喜悦之情,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摯的愛。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書與一般家書不同之點在於,作為文藝評論家的傅雷,在藝術上給兒子以引導:鼓勵兒子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不畏孤獨,保持心靈的純潔,達到藝術的高峯;期望兒子的演奏,能表現出中國的黎明,響遍每個人的心,能表現出中華文明,有氣吞鬥牛的氣勢,對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也有對兒子人生的指導: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敢於正視現實,不要刻骨銘心的傷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謙卑,要堅強,要不怕孤獨。從這兩個角度深入的研讀課文,引導學生更深刻的領會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和情意,效果很好。

2、把兩則書信放在一起研讀,體會語言的魅力。

傅雷對兒子生活、藝術方面的指導,對我們都很有啟發意義。作為語文課,我們更要重視對語言的學習,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對文章的認識,總之通過對語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義。

如對兒子生活方面的引導時,用了比喻,用陽光雨水的猛烈,對植物的傷害來解釋人不能夠總是處於高潮期,安慰兒子正確看待高潮與低潮,如對兒子藝術方面的指導時,希望兒子能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出愛國之情,愛國之心,要有中華文化的傳統作為積澱,表現出氣吞鬥牛的氣勢,感染聽眾。這段意思的表述中,語言相當有特色,用黃河之水天上來,用無邊落木蕭蕭下形象的説明,文雅又生動。

把握好這兩個切入點,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體會傅雷的愛子之情,教育兒子的巧妙之處。

從文中走出來,讓學生再次重新審視自己的親人,特別是感受表現不太明顯、常被忽略的父愛。利用口、手結合的方式,先口頭表述,再用筆抒懷,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產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從而對於身邊存在的的温暖和關懷有了真切感受,真正受到教益。

課堂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在課內外銜接的語文教學中,光靠課堂是學不好語文的,它還需學生在課後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不斷髮掘、填充,自由地吸收更充分的養料來成長,故通過相關鏈接這一途徑,引導學生課後繼續探究。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9

在教學中,我注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兩則家書聯繫起來進行閲讀教學,因為兩則家書雖寫作時期不同,內容不同,但貫穿的主旋律――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則是一致的,且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了“堅強”的含義,即消沉失意時要堅強,成功得意時更要堅強,這樣對學生來説,所獲得的啟示更全面。新的語文課堂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給學生以精神。通過本文的學習,力圖打開學生的一片精神空間。九年級學生雖然只有14、15歲,對生活的理解有限,社會經驗尚少,但經過引導,是能體會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義的。我在教學時,即注意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儘量的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減少學生對久遠時代的隔膜。而對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議論,也不亦隨便帶過,而是把握好闡發的深度和分寸,以減少學生對此抽象思想的膚淺理解。尤其讓我感觸較多的是,當我放下身子與學生共同成為學習的夥伴時,我感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在教學中,我嘗試與學生同讀、同講、同議、同評、同寫,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導他們去放映心靈的電影,去感受父母對我們的真誠的愛。當學生頭腦中出現了那麼多感人的畫面時,我真正體會到了理解的重要性。願天下所有的'父母也從《傅雷家書》中獲得啟示,利用多種方式與你的孩子交流,給他們以幫助和鼓勵,成為他們的朋友。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豐富的積累,在此課的學習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積累的重要。課堂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內引外聯,激活思維,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10

《傅雷家書》是一代文學翻譯家傅雷與其曾留學海外的兒子傅聰間的往來家信,捧讀這些書信,我們仿如走進傅雷父子的生活,不但可以熟稔他們的生活經歷,瞭解其心靈溝通,而且能審視他們做人的原則、學術的追求和藝術的修養。

在教學過程中,不由得讓人欣喜地感覺到:義務教育九年級語文上冊的《<傅雷家書>兩則》為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提供了優秀的文本載體。只要教師牢握語文教學的兩大任務,落實“雙性統一”的基本點;就能為發揮學生應用語文提供了廣闊的實踐性平台,也為薰陶學生思想情感和夯實文化底藴營造了濃厚的人文環境。

一、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語文”即“語言文字”,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辯證統一的。“工具性”是語文課程固有的本質屬性。語言文字不但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而且是傳承整個人類社會文化與文明的工具。“人文性”是人類亙古久遠的文明精華的積澱。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學生精神奠基的過程,是師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活動過程。其中《<傅雷家書>兩則》就是體現語文“雙性”特點的優秀例文之一。

1、《家書》是傅雷父子交流思想的工具。一方面,兒子借“書信”把個人情緒的起伏跌宕、苦悶頹廢向父母傾訴,也激動地把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急於與家人分享。另一方面,傅雷也通過“書信”向兒子陳述自己對人生和藝術的感悟:第一信在於勸慰兒子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第二信在於激勵兒子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雖然兩信分別處於兒子消沉苦悶或欣喜成功的不同背景下回復,但它們都發揮了溝通心靈和交流思想的功能,傅雷從中可以較全面地瞭解到兒子的生活、學習狀況和思想、情感趨向;同樣傅聰也可以接受到父親高尚人生觀和事業觀的深深教化。由此,父親的“信”就成為傅聰獲取學術、人生、社會等知識的源泉之一。

師生反覆品讀文本,不由深感:書面文字的交流比説話交談更具工具性和持久性,它記錄着筆述者的深廣思考和瞬間的感念。這就啟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強化語文的“工具性”,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在生活乃至學術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功能。

2、《家書》是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典範之一。書信往來是營造人文氛圍的有效方式,傅聰把內心的苦悶或喜悦告知父母,實質是在找尋情感上賴以依託的精神港灣。傅雷的覆信文筆優美流暢,深入淺出,飽醮舐犢深情。前信如和風細雨,款款相慰;後信則滿懷欣喜,激情洋溢。從而營造了濃厚的人文氛圍。如“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情”等語句都藝術性地編織了一道強大有力的“人文”網包圍着傅聰,讓他在深深的理解和關愛中感悟“平衡心態、控制情緒、泰然處之、理智分析和平靜超然”的必要。尤其傅雷對“堅強”含義的理解更是耐人尋味,他不但希望兒子在消沉時保持堅強,在成功時更保持堅強,不為勝利衝昏頭腦,而且希望兒子始終懷着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去創造一個世界和結交更多的心靈朋友。這樣的交流既有長者般的企盼和祝福,也有朋友式的溝通和理解,由此形成了讓人羨慕的平等和諧的父子關係。

二、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語文教學”是師生以文本為載體而開展的一種傳承知識、培養技能和教化思想的活動,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往往都在教學活動中交織滲透而得到落實。在教學《<傅雷家書>兩則》時,為體現語文教學的“雙性”任務,筆者以課後“練習二”為例與學生進行探討——“傅雷在給兒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經説過:‘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呢?’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父子如朋友’的理解”。

1、“朋友”是青年人最關注又較為朦朧的一個生活概念,問題剛提出,就炸了課堂,同學們有的交頭接耳,有的翻閲課文,有的低頭沉思。其實,這時大家都在運用語言文字作為工具進行着理性的思考和知識的重組。一方面調動起原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朋友”的內涵,使相關知識得以整理概括,繼而綜合內化;另一方面又進行着思維碰撞、知識傳送和思想交流,繼而集智慧之大成地闡述——“朋友”就是互相支持、相互理解、平等傾訴、無教條無顧忌的交往關係。在這樣抽象、理性的認知過程中,語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使教學課堂轉化為“小社會”,為學生的表情達意和思想交流提供了空間和平台。

2、語文的“人文性”重在文化積澱和精神奠基,它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和心理感念等因素。對學生而言,如果單純從理性來闡釋“朋友”的要義是明顯不足的,而更應適時地走近學生生活,從感性切入,調用師生的人生經驗和文化感悟,努力激發雙向的、積極的生命活力。為此,筆者嘗試從“人文”角度來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朋友”的深層理解。筆者要求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材,把握“朋友”的作用;並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篩選恰當準確的詞彙進行感性表達。如:什麼是朋友,她是崎嶇路上的扶手棍;她是悲傷心靈的創可貼。……在教師引導下,如此種種表述也不乏妙語如珠、斑斕紛呈、富有人文味的佳句。為了把課堂教學推致更博大的人文氛圍中,筆者及時捕捉了教學的瞬間靈光,着意引導學生把那些優美的、哲理的妙語摘錄下來,並給予藝術性的處理和整合。結果讓學生乃至自己驚詫不已——原來,師生居然攜手成就了一首題為“朋友”的詩:“朋友是什麼/她是草叢的螢蟲/她是海港的明燈/時刻提醒着你的崎嶇/指引着你的航向/朋友是什麼/她是忠實的聽眾/她是博大的谷野/每每接納着你的哭訴/分擔着你的傷痛/朋友是什麼/她是梢頭的百靈/她是沉甸的稻穗/永遠分享着你的喜悦,盛載着你的收穫/朋友是什麼/她是精神的支柱/是心靈的慰藉/是平等的交往/是人生的`伴侶/朋友沒有如火如荼的奔放,沒有海枯石爛的永恆/就是這曾經的知己/給了對方深深的理解。”就這樣,課堂教學的人文味在“自由詩”中活躍,情感在“交流”中昇華。

三、生活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生活”是語文的外延,教學效果往往都在生活中獲得檢驗,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如果在生活中得不到應用,那就失去了語文教學和導引的意義。筆者教學《<傅雷家書>兩則》後,也不忘把教學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向學生索取一封“校書”,並敦促學生只要是真情實感,不管天南地北的話題都可“任我行”。結果,“我”彷彿都成了學生們的摯友,所有學生都躍躍欲試,執筆傾情,把積聚多時的話語訴諸筆端,向“我”傾訴了許多我未從知曉的故事和心聲。在學生熱情的感染下,筆者無一不認真地通閲了學生的所有書信,而且每信必復,要麼給學生的寫作提幾句評語,要麼就學生的話題交流一點心得,要麼為學生的沮喪鼓點氣,要麼為學生的成功添點花,或提個醒。此間,筆者深深感悟到:語文的“雙性”最能在師生的文字交流得到落實。一方面,學生把自己較為關注的信息、瞭解的趣事、最急需解決的問題都坦誠地告訴老師;有些還把關於青春年華的朦朧、疑惑和憧憬都急於與老師交流;甚至對教師的評價、對學校的願望、對自身的估量、對人生的理解都可成為學生的話題。由此,“文字”在師生的書信和點評間就架設了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樑,在流動的“文字”中,學生的文字功夫和語言表現力都獲得錘鍊、修正。語文的“工具性”在師生的交流傳承中更獲得了徹底的落實。另一方面,其“人文性”也得到很好的體現。學生在撰寫書信時既反思自我,自醒自勵,又調用生動詞彙,運用最佳形式把個人情感不設防地傾訴;而教師在批閲學生書信時既可觸摸到學生的心靈,又傾聽到學生青春的呼聲。這樣,師生的思想得到交流,精神得到理解,情感得到昇華,境界得到提高,從而共同提升了人文品位,積澱了豐富的人文涵養。

總之,語文教學始終伴隨着語文課程的最基本點——“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徹底落實語文的“雙性”任務的課堂才算是成功的教學。“雙性”的或缺都有可能將語文教學推向一個極端。因此,語文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語文的兩大任務,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薰陶學生的感情體驗,從而促成學生的綜合素質。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11

《傅雷家書兩則》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展現名人“精神風采”單元的一篇文章,由於是以書信的形式,展示父子之間的關係,體現了一種舐犢之情,所以,極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表現出了極高的學習勁頭。

這兩則書信,我設計以兩課時進行,在瞭解了作者名著知識,疏通了字詞,做了這些鋪墊工作之後,圍繞兩封書信,我一共設計了五個問題,這五道思考題從整體到部分,最後又迴歸於整體,最終,學生通過這兩課時的.學習,獲得這樣一個共識:《傅雷家書》體現了父親不僅教育、引領孩子怎樣生活,如何做人,更教會了孩子如何攀援藝術的頂峯,而無論是為人,還是做事,得有一顆“赤子之心”極為可貴。

最後,在走近生活這一環節,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口頭表述題:我心目中現想的她(母女)關係應是怎樣的?這一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學會理性的關注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和睦温馨的家庭關係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爭取,努力營造出。有的學生描繪構想時,傷心落淚,情緒起伏波動,我想,語文課堂學生應有這樣一些感情的衝擊。

總之,教學無止境,我會一如既往努力探索。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12

在教學《傅雷家書兩則》時,我先讓學生讀名著,初步瞭解這部作品的大致內涵,再回到課文中進行教學。將兩則家書聯繫起來進行閲讀教學,因為兩則家書雖寫作時期不同,內容不同,但貫穿的主旋律――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則是一致的,且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了“堅強”的含義,即消沉失意時要堅強,成功得意時更要堅強,這樣對學生來説,所獲得的啟示更全面。上這課時注意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嘗試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説教,在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新的語文課堂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給學生以精神。通過本文的學習,力圖打開學生的一片精神空間。九年級學生雖然只有14、15歲,對生活的理解有限,社會經驗尚少,但經過引導,是能體會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義的。我在教學時,即注意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儘量的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減少學生對久遠時代的隔膜。而對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議論,也不隨便帶過,而是把握好闡發的深度和分寸,以減少學生對此抽象思想的膚淺理解。尤其讓我感觸較多的是,當我放下身子與學生共同成為學習的夥伴時,我感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在教學中,我嘗試與學生同讀、同講、同議、同評,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導他們去放映心靈的電影,去感受父母對我們的真誠的愛。當學生頭腦中出現了那麼多感人的畫面時,我真正體會到了理解的重要性。願天下所有的父母也從《傅雷家書》中獲得啟示,利用多種方式與你的.孩子交流,給他們以幫助和鼓勵,成為他們的朋友。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豐富的積累,在此課的學習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積累的重要。課堂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內引外聯,激活思維,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

1、體會書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闡明。

2、體會兩封信中的聯繫及“堅強”的含義。

3、嘗試用書信與同學、朋友、師長進行友好的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1、“堅強”的含義。

2、第2封信中哲理的闡明。

〖教學時數安排2課時。

〖教具、教法多媒體教學;學生自主探究討論與老師講解結合。

第1課時

(説明:第一封信內容簡單,學生理解較易,教學時宜以學生自主討論、探究為主。)

一、導入新課:

簡介人物:傅雷、傅聰的有關介紹。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出示問題。

1、這封信是傅雷在兒子什麼心境下寫的?找出句子。

討論明確:這種情緒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是會有的??

2、開頭為什麼這樣稱呼?

討論明確:稱呼:“聰,親愛的孩子。”

這樣稱呼起了寬慰兒子,給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3、對於情緒的高低起伏,傅雷給兒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討論明確:(1)面對情緒上起伏跌宕的正確態度之一:泰然處之,保持心理相當平衡。

(2)面對情緒上起伏跌宕的正確態度之二:正視錯誤,冷靜對待,徹底感悟,引為借鑑。

4、課文中有兩處生動的比喻,請找出並體會其含義。

討論明確:(1)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比喻説明控制情緒的必要性,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2)像對着古戰場一般的存着憑弔的心懷。

(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傅雷要求兒子在回首往事的時候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做到冷靜、灑脱。)

三、歸納與總結:

參照課文段落層次的劃分,學生明確第一封書信層次及其大意,並總結劃分的方法與體會。

第2課時

一、導入:

播放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VCD片段。

二、指導學生閲讀課文並體會“堅強”的具體含義。

(學生分組朗讀課文)

提示: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教學時應指導學生找出具體語句。

明確:

“堅強”有兩方面的表現:

(1)在失敗時,精神消沉時:(第一封信)

“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鑑,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所侵蝕。

(2)在成功時:(第二封信)

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

三、傅雷在兒子成功時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讚賞,請找出具體的語句,並理解傅雷對兒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確: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快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更莫過於欣賞自己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延伸體會:傅雷在此時用了激動的心情表達了對兒子的讚賞與自豪。試想像,在生活中別人或自己獲得成功時,你是怎樣的`感受?)

傅雷對兒子的讚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體會與獨特的感受,作為一個過來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這樣一個更高的要求。要求兒子在藝術上“保

有一顆純潔的心靈”。這是藝術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

四、體會傅雷由兒子的成功演奏表現想到克利斯朵夫,進而想到了新中國“復旦”的黎明時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絕的中華文明,這些相像表現了什麼內容? 明確:這些想像激勵着兒子在音樂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時也洋溢着他對新中國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兒子在藝術上要有氣吞鬥牛的表現。

五、課文最後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對這一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提示:這是本課學習上的一個難點,應着重指導學生用課文的語句去理解。 學生找出文中語句:

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

解決一個矛盾便是前進一步

矛盾是解決不完的,所以藝術沒有止境

明確:這是傅雷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解決矛盾後追求藝術更高境界。

六、學生參照第1課時,自己劃分並歸納段落大意。

七、總結:

八、佈置課後練習:

1、摘抄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並體會其含義。

2、嘗試給親友、師長寫一封友好交流的信

〖教學反思

(一)這節課注意了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嘗試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説教,在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在教學中,我注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兩則家書聯繫起來進行閲讀教學,因為兩封家書雖然寫作時期不同,內容不同,但貫穿的主旋律——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則是一致的,且從兩方面闡述了“堅強”的含義,即消沉失意時要堅強,成功得意時更要堅強,這樣對學生來説,所獲得的啟示更全面。

(三)新的語文課堂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給學生以精神。通過本文的學習,力圖打開學生的精神空間。我在教學時,即注意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儘量的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減少學生對久遠時代的隔膜。而對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議論,也不隨便帶過,而是把握好闡發的深度和分寸,以減少學生對此抽象思維的膚淺理解。

(四)尤其讓我感觸較多的是,當我與學生共同成為學習的夥伴時,我感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在教學中,我嘗試與學生共讀、同講、同議、同評、同寫,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導他們去放映心靈的電影,去感受父母對他們的真摯的愛。願天下所有的父母也從《傅雷家書兩則》中獲得啟示,利用多種方式與孩子交流,給他們以幫助和鼓勵,成為他們的朋友。

(五)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長期的積累,在此課的學習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積累的重要性。課堂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方法的能力培養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激活思維,正是每個語言老師的責任。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14

本單元的文章展現了文壇泰斗、文化巨人,教育家、學者的思想風采,將學生引向更為廣闊、深邃的人文世界。《傅雷家書》兩則是著名學者傅雷和音樂家兒子傅聰的藝術交流,藴含着深刻的哲理。細細品味,將使學生對人生,對藝術等問題有逐漸深入的領悟與思考。教學本文時,我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準備課件,設計問題,教法學法上,都進行了斟酌。具體表現為:

為每天都能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感受,仔細翻閲了《傅雷家書》,上網查閲了許多諸如傅雷及其家人的許多材料,並下載了一些相關的圖片,目的是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增強學生閲讀學習的樂趣。同時新穎的教學設計程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設計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九年級學生真正接觸的説理性的文章還不是很多,沒有羅列成一個系統的整體。考慮到這一因素,在教學層次的設計上,以字詞的掌握入手,以《一封家書》為導引,將學生帶入優美的意境,指導學生學會寫信,注意書信的正確書寫格式,然後將兩篇文章進行比照朗讀,發現兩文的內在的共同精神,理出文章的主題,最後以其中一封家書為實例,引導學生篩選信息,組織相關要點,並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學會精選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突出重點,循循善導難點。

“堅強”含義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朗讀後學會篩選信息,組織了三個問題的討論,設計講究層次性。第一個問題:貫穿兩則書信中的主線是什麼?第二個問題:“堅強在兩則書信中的含義分別該怎麼理解?第三個問題:我們所接觸到的名人中,有哪些“堅強”的人?選取兩三個,説説他們的事蹟。

難點是:“孤獨”“赤子之心”的理解。將書本知識,文本價值巧妙結合在一起,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精神的食糧。

四、教學方法:比較閲讀法,批註閲讀法。

關注細節,關注文本,關注學生,關注互動,關注價值意義.

在課前預習中,引導學生進行批註閲讀,小到一個標點,大到一篇文章,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教會學生賞析文本,賞析詞句,鼓勵學生逆向思維,大膽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於向權威、經典問難的勇氣。

其次,考慮到兩則家書的異同,引導學生進行比照朗讀,設計三個層次的問題,讓學生互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同種求異,異中求同,理解教材選材之精之妙。

五、教學效果:積極調動學生思辨激情

整個教學流程如同山間溪水,自然而流暢,實實能聽見叮咚響。由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所以學生積極發言,展示個體的慾望高。特別是在拓展過程中,將學生自己與父母的交流融入課堂,讓學生有話説,很想説,不吐不快。結果幾乎是搶着發言,學生整體的感受是,語文課關注我們的心靈發展,關注我們的心理健康,學生將生活中碰到的困惑,與父母交流的絆腳石,一一呈現出來,大家獻計獻策,兩節語文課下來,學生積極思辨,感覺心裏痛快了不少,內心的苦惱畢竟需要宣泄。

六、教學體會:珍視學生的思維火花。

教學中特別應該關注細節。這個班級學生很善於思考,幾乎每節課都能提出許多問題。比如本文,學生在自主閲讀,並做了批註之後,有一個學生就問:“《傅雷家書》裏這麼多書信,為什麼就唯獨選這兩篇呢?”多好的問題啊!我立刻讓學生展開討論,幾份鍾後答案赫然出現:兩則家書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啊。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關注學生內心的情感變化,關心學生的家庭生活,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促進教育的立竿見影,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正是語文教師的追求。

教學瑕疵:

多媒體教學的普遍毛病,課堂反應轟轟烈烈,學生內心的情感很容易被喚起,但知識掌握效果模模糊糊,導致知識點不夠落實;另外,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但沒能個個都主動發言,特別是一些不善言談的男生,聽的入神但沒能淋漓盡致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儘管聽課老師共同反映,學生的積極性調動的比較好,但我覺得,大多人主動參與的地課程還不是好課,只有讓每個人都有話説,都有躍躍欲試的衝動,都有非説不可的憋勁,都能酣暢淋漓的來一次心靈的洗禮,那才是一堂優美的課程。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15

《傅雷家書兩則》教學反思

上完九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傅雷家書兩則》這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談談:

1、上這課時注意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嘗試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説教,在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在教學中,我注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兩則家書聯繫起來進行閲讀教學,因為兩則家書雖寫作時期不同,內容不同,但貫穿的主旋律――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則是一致的,且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了“堅強”的含義,即消沉失意時要堅強,成功得意時更要堅強,這樣對學生來説,所獲得的啟示更全面。

3、新的語文課堂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給學生以精神。通過本文的學習,力圖打開學生的一片精神空間。九年級學生雖然只有14、15歲,對生活的理解有限,社會經驗尚少,但經過引導,是能體會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義的。我在教學時,即注意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儘量的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減少學生對久遠時代的隔膜。而對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議論,也不亦隨便帶過,而是把握好闡發的深度和分寸,以減少學生對此抽象思想的膚淺理解。

4、尤其讓我感觸較多的是,當我放下身子與學生共同成為學習的`夥伴時,我感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在教學中,我嘗試與學生同讀、同講、同議、同評、同寫,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導他們去放映心靈的電影,去感受父母對我們的真誠的愛。當學生頭腦中出現了那麼多感人的畫面時,我真正體會到了理解的重要性。願天下所有的父母也從《傅雷家書》中獲得啟示,利用多種方式與你的孩子交流,給他們以幫助和鼓勵,成為他們的朋友。

5、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豐富的積累,在此課的學習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積累的重要。課堂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內引外聯,激活思維,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