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高一語文説課稿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6.58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説課稿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高一語文説課稿3篇

高一語文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 號考生,謝謝!

現在開始説課。我説課的課題是《米洛斯的維納斯》,作者:清岡卓行。我將從以下7個方面剖析本課。

《米洛斯的維納斯》選自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2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美的真諦,本文是一篇藝術隨筆,藴含作者的美學主張,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習本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力。本課計劃用時1課時。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學素養,但審美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本節課的三維學習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瞭解作者的美學觀點,接受美的薰陶;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理解關鍵句的含義。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藝術的殘缺與完美。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本課將採用情境教學,以情促讀、以讀促思的教學方法;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朗讀法、問題探究法完成學習目標。

為實現高效課堂,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

本着“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擬定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激趣導入,用時約3分鐘

古人云:“未見興趣,必不樂學。”多媒體播放一段盧浮宮的視頻最後定格在維納斯雕像之上,激發學生興趣,順勢導入新課: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盧浮宮的“首席珍寶”,被公認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欣賞她的美吧。

第二環節:初讀品析,用時約10分鐘,分2步展開

1.學生結合導學案,瞭解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徵和有關傳説,把握維納斯雕像的形體美。

2.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我將播放一段名家範讀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讓學生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師生討論,共同明確: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其餘段落則分別從正面、反面和側面對這一中心進行論述,分別闡述了必須失去雙臂、不能復原雙臂以及只能失去雙臂,層層遞進,全面支持了主旨句。

第三環節:精讀探究,用時約20分鐘,分2步展開

1.讀中悟情,深入文本。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出問題:維納斯雙臂的失去給了作者怎樣的感受?他是怎樣具體闡述這種感受的?小組自由討論,每組選派代表發言,我將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補充:“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殘缺反而給人馳騁想象的空間,想象出無數秀美的雙臂,種種虛像絕妙地烘托着這尊雕像,提升了這尊雕像的'藝術價值,也體現了藝術欣賞的一條規律,即殘缺美。

2.以情促讀,探究文本。所有的殘缺都是美嗎?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讀通到讀懂,進而讀中設疑。小組交流討論,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這一問題。

第四環節:拓展昇華,課堂小結,用時約5分鐘

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捨棄一些東西,反而能讓欣賞者得到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使藝術品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有怎樣的體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

預留3分鐘,讓學生回顧當堂所學。我將進行課堂巡視,及時解答學生疑問。

整堂課,以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完成課前預設,促進精彩生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寫一段文字,談談你對殘缺和完美的認識,發佈到班級博客中。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板書設計如黑板所示。課後我將及時進行總結反思。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

(擦黑板,道別)

高一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聽聽那冷雨》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選為“山水神韻”,作者從大自然的景物中獲得心靈的韻味。本篇承接着上文《赤壁賦》古文的經典,開啟着下文《再別康橋》現代詩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韻的散文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能理清文章的“形”,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大學聯考《語文科考試説明》中也都明確規定,高中生必須“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所以本篇中“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文章的借景抒情的特點”是本篇教學的難點。

本文的語言優美,深情,富含古韻,而文章的語言又是體現文章主旨的基礎,所以“熟讀文章,找出精美句子進行評析,體會語言的特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説教法

真正要讓語文的教學課堂由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學習的學堂,就必須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優化教學方法。本課以電化教育輔助實施情感教學法。語文教學不僅是種認知活動,也是一種情感活動,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採用生動的導語,醖釀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學生會由此產生一種情感反射,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形成一種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緒氛圍。

情感的產生往往來自於直觀的、生動的、具體的形象。運用電化教育優化演示,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幫助學生進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讀,和諧的音樂伴奏,出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案或圖畫,這些做法都是強調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啟迪人的思維。在進入本課之前,用電腦出示資料圖片配合教師介紹時代背景,然後播放和諧的音樂,教師範讀精彩段落。文配以圖,文配以樂,創造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三、説學法

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在弘揚人格精神,增強學生的主動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方面還有明顯的不足。學生不是作為自覺的學習者能動地走上主體位置,而是教師把他們當做主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在課前預習時佈置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出自己心中的“冷雨”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形象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分小組討論誰的畫更符合文章的意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做簡單的啟發和引導。以圖帶文激發興趣,以圖帶文加深理解,圖文結合使學生體會到借景抒情的特點。另外,熟讀文章,深挖教材藴含的藝術美、思想性,是學生逐漸明白文章的感情是通過“冷雨”這一形象表現出來的,要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

四、説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1、結合資料圖片介紹時代背景;

2、播放音樂朗讀課文,創造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熟讀文章,體會文中“冷雨”實寫和虛寫的語句,學生回答問題;

4、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畫出心中的“冷雨”圖;

5、分組討論誰的圖更符合文章的意境;

6、小結文中所體現的意境,或概括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7、佈置學生作業,及時總結,預習下節《再別康橋》及時遷移本節課的文學鑑賞能力。

高一語文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大家好!幾天我説課的篇目是高中語文一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短新聞兩篇》中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接下來,我將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説課:説課標,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教學預測。

一、 説課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要激發、尋求、提升閲讀者的主體感受和認知深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深入走進文本。

二、 説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篇新聞特寫,在似乎平淡的事實之中,作者以獨特環境中的見聞和感受,發現到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了罪惡與善良的對立。學習本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同時根據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瞭解奧斯維辛的歷史。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閲讀新聞的能力,以及抓住並理解表達作者主觀評價的語句。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藴的句子的含義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印象性新聞報道。 “印象性報道”是記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人物訪問所獲得印象寫成的報道。把對事實和新聞人物的客觀報道與描述同作者的主觀印象結合起來寫,是印象性報道的主要特色。它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裏行間灌注着作者強烈的情感。

三、 説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討論法、提問法、電化教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選擇運用多媒體聲像,板書,旨在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

四、 説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本課我引導學生主要採用預習法,分小組討論法,意在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五、 説教學程序

一) 新課導入:

有這麼一個地方,它被人稱為“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在這裏,黑暗充斥着每一個角落,死神日夜出沒,它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放幻燈片,圖片,文字解説奧斯維辛集中營。

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奧斯威辛的瞭解呈現兩級情況,一種是一無所知,一種是有所瞭解,但是以不瞭解的為多。因此,在教學的開始——導入部分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圖片直觀,很有震撼性,觸動心靈,易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奧斯維辛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瞭解,拉近學生與奧斯維辛之間的距離。

二)初步感知

1、根據課文題目預設問題:

作者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為什麼又寫了呢?

帶着問題讀課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語句或依據文章中的語句來回答)

“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裏之後,如果不説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裏遇難的人們。”

根據課文題目可預設問題很多,但選擇“作者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為什麼又寫了呢?”即作者的創作動機,只是作為講授本篇課文的一個切入點,引導學生直擊新聞主體部分。以主體為中心,輻射其他新聞元素。

2、緊接着,提問:

作者不安的.心情的來源,是什麼觸動了他?即參觀者在奧斯維辛的見聞,感受。

(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思考,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

毒氣室 焚屍爐 女牢房 試驗室 紀念牆 絞刑室

成堆的頭髮 嬰兒的鞋子 囚犯的照片

“默默地邁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文中7-15自然段,實際上是參觀者參觀奧斯維辛時,在動作行為,神情語言上都有所變化。而作者正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利用這點,從細節上把握情感,“還原”殘酷、恐怖的歷史真相。

小結:

雖然不曾經裏那些慘痛,但從參觀者的反應、感受,我們可以看出法西斯納粹的殘暴與慘絕人寰。過去的奧斯維辛不堪回首,不忍再揭傷疤,如今的奧斯維辛怎麼樣了呢?

“陽光明媚温暖”“ 白楊樹婆娑起舞”“ 兒童追逐遊戲”

這樣,過去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形成鮮明對比,兩者宛如兩重天,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當身處奧斯維辛歷史遺蹟中,留給參觀者的是歷史的厚重帶來的靜穆,壓抑,但走出來,面對明媚的陽光,孩子的笑臉,他們釋然。——記住歷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三)、深入理解

問題:在這些描寫參觀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沒有你不明白的語句?(學生自由提問,由另一學生作答,老師引導,作有效補充,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個事實為什麼令人終身難忘?

2)、紀念牆上有一張照片,很特別,一個姑娘在温和地微笑着。照片為什麼引人深思?她在想什麼?

3)、“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為什麼?

問題:在第1、2自然段中“最可怕”“居然”“噩夢”“不該”……作者面對着現在的不熱金卡為什麼會用這些“不適合”詞?

問題:文中出現了幾次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類似的話,作者為什麼這樣説?是真的沒新聞了嗎?(分組討論)

這篇新聞很特別,與一般的新聞不一樣,屬於印象性報道。字裏行間藴藏着情感,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其中的藴味。而且高一的學生求知慾和表現欲很強,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作業:比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與《別了,“不列顛亞”》的新聞異同,思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的特色。

五)板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羅森塔爾

殺人工廠 旅遊中心

毒氣室 震驚

焚屍爐 憤恨 記住歷史

展覽 感受 珍惜和平生活

女牢房 可怕

紀念牆 窒息

絞刑室

六、説教學預測

問題的設計基本是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抓住學生對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引導學生深層把握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