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合集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7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長城》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主要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在閲讀中理解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留心文章表達方法。這篇課文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説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技能目標:初步瞭解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

3.情感目標:瞭解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後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讚歎,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四、説教法、學法

1、教法

本課採用“情景教學法”,運用課件,創設情景。靜態展現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學習第二自然段後,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説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有重點地依次出現長城的遠景和近景,並配上相關的解説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想和發自肺腑的心聲。

2、學法

我設計的學法是側重指導“預習”和“觀察自悟”的方法。課前預習發現疑難,造成學生急待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課中求教於教師或同學,呈現主動學習的態勢;有益於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在預習指導上,我們要求學生先看導讀和預習,總攬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讀課文,瞭解內容;尋找疑點,課前做到學習什麼,解決什麼問題,胸有成竹。在“觀察自悟”指導上,我們藉助長城遠景、近景的課件,引導觀察,悟出方法。領會描寫過程應有先後(順序)的理由。通過觀察、誘導,學生便悟出了方法。

五、説教學程序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課始,我充滿激情地朗讀了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出示課件)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自由讀課文後,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印象,“你對長城有什麼印象,請你把知道了解的和大家分享。”這樣,對於課文的大概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

3、細讀品位,突破難點

這一教學環節是為課文的教學難點設計的,通過初讀課文,突破了課文難點。

4、感情朗讀,突出重點

因此,這一環節安排了自由讀、彙報讀、競賽讀和齊讀。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法,每個學生都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你的朗讀讓我陶醉”這樣的評價和激勵中,讓學生享受閲讀的喜悦。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發揮了學生的不同個性。

5、結尾題詞,拓展延伸

《長城》一課,我以題詞導入教學,又以題詞結束教學。課終,我鼓勵學生為長城題詞:

説課稿 篇2

説活動教材這是一首適合託班幼兒朗誦的兒歌,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將布娃娃的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在字裏行間中充分體現了幼兒對布娃娃的喜愛。

這首兒歌中藴涵着許多領域的教育價值。社會領域:可以通過抱娃娃、親娃娃來激發幼兒喜愛布娃娃的情感。藝術領域,可體驗布娃娃的形象美。教育價值最大的則是語言領域,可讓幼兒學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這句話適合幼兒在角色遊戲中進行運用。兒歌中布娃娃的形象描繪得很逼真,可讓幼兒在觀察布娃娃的基礎上,學習簡單地描述布娃娃的形象"大大的眼睛黑頭髮,張着嘴巴笑哈哈",但並非所有的娃娃都是這樣,有些是黃頭髮,有些是小眼睛,也有些是小嘴巴,小娃娃的表情也會有所不同,這就為幼兒的創編活動留下了空間。但託班幼兒又是最喜歡布娃娃,最喜歡當小爸爸、小媽媽的時候,兒歌中的語言正是孩子們想對娃娃傾訴的話語,非常貼近幼兒;兒歌中描述性的語言比較壓韻。適於幼兒進行學習;根據託班幼兒語言以模仿性為主的特點,也可讓他們嘗試模仿性地根據孩子們自己抱着的娃娃長相進行適當地改編。

布娃娃是託班幼兒特別是託班的女孩子非常喜愛的玩具。孩子們喜歡模仿大人,學做爸爸、媽媽去抱抱娃娃,但幼兒在抱娃娃時只有動作,()往往是無聲的,而且忽略了對娃娃的形象描述。本次活動我們就提供機會讓幼兒在扮演爸爸、媽媽的自然情景中邊抱邊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又讓幼兒從觀察布娃娃的眼、頭髮、嘴、表情等方面來學習兒歌:在學習集體描述教師手上娃娃的基礎上,嘗試根據自己的布娃娃的長相。大膽地進行創編。最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1、活動目標(1)學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2)能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布娃娃的形象。

(3)在抱抱、親親布娃娃的過程中,體驗喜愛布娃娃的情感。

2、活動重點(1)學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2)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布娃娃的形象。

【分析】

《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經驗等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讓幼兒在原有語言經驗基礎上來學説語言"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在觀察娃娃的基礎上來描述娃娃形象。

3、活動難點:根據自己娃娃的形象創造性地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

【分析】對於託班幼兒來説,由於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因此他們的想像力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創編對他們來説有一定難度。但由於娃娃是他們的夥伴,因此在這方面會有所突破。

活動準備物質準備:每人帶一個布娃娃,在自己頭上扎一塊頭巾做媽媽。

【分析】布娃娃是學兒歌的一種輔助材料,有利於幼兒抱着對娃娃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布娃娃也是為幼兒描述自己的娃娃提供了一個依據。在幼兒頭上扎頭巾是為角色意識的轉移服務的,就是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個媽媽了,能更投入地學習兒歌。

説活動過程1、活動一:在"娃娃家"遊戲中提醒幼兒運用語言"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分析】語言的學習就是為了運用,將兒歌中的語言放在"娃娃家"的遊戲中更有利於幼兒運用語言。

2、活動二:利用語言區,投放各種娃娃,讓幼兒繼續描述娃娃的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提供鏡子讓幼兒照鏡子來描述自己或同伴的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分析】一般來説,每一種娃娃長相都有所不同,這就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創編語言的機會。提供鏡子又從娃娃過渡到幼兒自身,能引發幼兒對自己模樣的探索欲,在説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自我意識。

活動特色1、注重在遊戲中學習。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綱要》也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整個活動以角色遊戲的形式出現,讓孩子們來做媽媽抱抱,親親寶寶,對寶寶説話,觀察寶寶的長相。描述寶寶的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都是在遊戲的情景中進行的。

2、注重材料的運用。在以往的兒歌教學中較多地採用圖片展示某一個實物的形式,比較單調。本次活動就是提供每人一個娃娃,讓孩子們在與材料(娃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角色轉移,以媽媽的角色來學習兒歌。所有的話都是媽媽説給娃娃聽的,説得非常自然,更能調動幼兒説的積極性,使每個幼兒多了幾分膽量,少了幾分膽怯。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前後作用及地位

《系統與設計》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 2 》(江蘇教育出版社)。

這單元的內容是有關“系統與設計”中的“系統的結構”的學習,主要內容有“什麼是系統”“系統的類型”“系統的基本特性”,要求我們的學生能從應用的角度來理解系統的含義通過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系統的基本特性,學會用整體的、互相聯繫的系統的觀點解決問題。

根據學生已經學習的內容和認知特點,我們利用兩個課時來完成本章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對相關係統應用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在應用中理解系統的含義和基本特徵,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和動手能力。

2、重點和難點

⑴從應用的角度理解系統的含義。

⑵通過簡單的系統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統的基本特性。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前面已經學習的內容和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可以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系統的含義和基本類型。

理解系統的基本特徵。

(2)、能力目標:

能對簡單系統的進行應用案例分析。

(3)、態度和情感:

學會用整體的、互相聯繫的系統的觀點看待和解決問題。

三、教法:

本章的教學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生活體驗——問題提出――教學內容——案例分析――練習鞏固――總結提升”的模式展開。

在教學中把概念含義的學習置於具體的問題情景當中,通過豐富的案例使學生從生活體驗到理性分析的思維昇華過程。同時關注學生能否用不同的語言表達、交流自己的體驗和想法。

通過富有吸引力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回想和分析具體的生活案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慾望。讓學生本着“回想——聯想——猜想”的思維過程,對教學內容進行步步展開,使學生親歷自主探索和思維昇華的過程。

四、學法: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總結,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獲得不同的體驗和不同的發展。

五、教學過程:

(一)生活體驗及問題情景。

“系統”一詞是一個經常使用的詞彙

各大搜索引擎對“系統”一詞的搜索統計

可是我們仔細想想,好多系統我們似乎看不清,摸不透,有些神祕感! 那麼,什麼是系統?它有什麼特性?

【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入手,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生活經歷,他們是如何理解的,要注意引導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回憶,要滲透“利用情景學習”的教學設計思想。問題的提出是為了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和興趣。】

(二)教學內容展開

在我們如何理解系統的含義前,先講兩個故事:

我國古代《申鑑 時事》中記載的有關用網眼捕鳥的故事。

法國雕塑家羅丹關於《巴爾扎克的雕像》的傳説

【課堂討論】

這兩個故事説明了什麼?分別造成了什麼後果?

【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和舉例來説明故事體現出來的什麼思想】

1、系統的含義:

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構成系統的三要素;

(1)至少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或部分);

(2)各要素之間互相聯繫互相作用,有一定的結構;

(3)系統的功能是組成要素所不具備的。

【案例分析】(具體內容略)

自行車(進行詳細的各部件講解和分析)

枱燈或手錶(簡單分析)

對媒體教學系統

人體系統

計算機系統

汽車系統

【這裏的案例分析就是在系統應用案例的系統構成分析,用於加深學生對系統含義的理解,分析時應該注意與學生進行交互,或者組織學生進行互相評議。不能是教師個人在唱獨角戲,要動員學生參與進來。分析的重點在於系統構成的三個要素。】

系統有大有小,有簡單有複雜。大的和複雜的系統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子系統。

如:人體系統,教育系統,交通系統等等??

【課堂練習】

自行車的子系統:傳動系統;制動系統;承重系統;方向控制系統等等。

【對系統的含義進一步拓展,關鍵在於讓學生能舉一反三,能舉出更多的實例和案例,讓學生的生活體驗進一步提升,由感性的認識向理性分析轉化。】

2、系統的分類

系統可按不同的標準和需要來分類:

(1)自然系統和人造系統

如:人體系統是自然系統;城市系統是人造系統

(2)實體系統和抽象系統

如:自行車的傳動系統是實體系統;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是抽象系統

(3)靜態系統和動態系統

如:靜態和動態是相對的。

(4)開放系統和封閉系統

如:氨氣的合成系統是封閉的,生態系統是開發的系統。

(5)簡單系統和複雜系統(拓展)

(6)黑色系統和白色系統(拓展)

【教師舉例,讓學生舉相似的案例來補充。】

(三)本課小結

系統: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系統有大有小,有簡單有複雜。大的和複雜的系統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子系統。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編寫特點

在1——4冊書的編寫基礎上,五年級上冊從詞彙量、聽説讀寫能力、語言交流能力等方面對五年級學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本冊教材編寫的總思路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兼顧語言結構,力求創設各種語言環境鍛鍊學生的綜合素質。

(1)強調語言運用

本套教材體現了交際教學思想,注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教材在整體構思、內容安排、活動設計和教學方法選用等方面都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貫徹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語言應用的基本原則,把知識和技能目標融會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之中,從而體現了把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結合起來的總思路。

(2)注重能力培養

本套教材在內容安排、活動設計和學習評價上都貫穿了“學會學習”的主題。在設計上十分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運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的能力,如:L, listen , and act. Wr with ur friends. L and write. Self-assessent等等。力求用簡單生動、通俗易懂的方式滲透學習策略,鼓勵他們能動思考,主動做事,自動調整學習方式,發掘他們積極求知,努力進取的潛能。

(3)注重興趣培養

本套教材在內容、形勢、方法、插圖設計方面較前幾冊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比如第一單元就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以介紹家鄉重慶為主線培養學生與外來客人的交流能力。通過介紹不同國家名稱、展示不同民族服裝到介紹重慶的風景名勝,學生能夠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中感知語言、習得語言,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和啟發性。

2、本課教學內容

本課教學內容選自重大版國小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1 lessn 3的第二課時。本單元的前兩課主要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名稱,讓孩子學會用“I’ fr …”“Where are /is u /he/she fr?”進行交流,第三課就貼近學生生活,設計了和平與外國小朋友談論家鄉的教學內容。我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為基本的設計理念,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主要途徑,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活動。本堂課是Lessn 3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要幫助學生掌握新單詞,以及讓學生熟悉第二課時中所需的語言點——地名的表達方法,(可參照Lessn 4 中的Culture Garden )第二課時就可以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以及交際能力。

二、説教學對象

情感是教學成功的第一要素,中底段國小生傾向於學習的直接動機,而高段學生則趨向於間接動機,我們要恰當地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激發他們內在的情感。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單詞量,能初步運用一些簡單的句子進行交流。隨着年齡與認知水平的增長,孩子們對三四年級常用的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不再感興趣,這也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課時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充分考慮他們的需要,課堂活動不能太簡單,太低級,而應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為出發點。比如本堂課中我設計的頭腦風暴遊戲,在操練I lie …best.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他們以前學過的單詞短語進行歸類然後不斷替換出新句子,這個活動有一定難度,因為它有一個橫向與縱向的信息差的交錯,橫向學生要不斷練習這個句子,縱向學生必須對前面的知識進行歸類梳理,學生必須必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它比單純的操練遊戲更能激發五年級同學的興趣,學生們也比較喜歡這類遊戲。

另外,設計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就比如一個沒有見過猴子的人你怎麼給他描述他都不能理解猴子是什麼東西,同樣我們要儘量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運用,我所教授的學生因為都生活在市中心,對解放碑、朝天門、三峽廣場十分熟悉,所以本堂課我就以同學們倍感親切的景點作為教學材料,同學們自然能做到有話可説,有話想説。當然,如果學生對重慶市區的情況不熟悉,(比如雲陽的孩子們)我認為完全可以以生活經驗為準繩,運用孩子們所熟悉的家鄉的景點作為教學的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地激發學生的愛家鄉的情感,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説教學方法

1、對話教學策略

對話教學這一板塊一直是我們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研究、不斷創新的一個重要領域。筆者通過幾年的教學積累了一定的體會,在這裏拋出來和大家共享,同時也懇請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1)明確教學任務——立魂

在設計一堂課前,首先我們要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要明確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教,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這堂課提高學生某方面的學習能力或學習興趣,把這個問題放在首位我們設計教學就有了方向,也就是使我們的教學有了魂。比如這堂課,我希望能提高學生待人接物的生活能力以及提高他們運用語言交流的水平。

(2)把握教學內容——凝氣

在設計前,教師必須通讀全本教材,細讀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單元,做到心中有數,將教學內容按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分配,然後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與文化意識去制定目標。同時我們要樹立一種思想:尊重教材,但決不依賴於教材,由於各校校情、學情的差別,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靈活處理教材,適當安排教學內容。如在我設計的這堂課中,我就對教學內容進行了一些調整。我把對話中一些無關緊要的卻又比較生僻的句子留到後面的複習課中處理,將第四課中的”Culture Garden”中的重慶著名景點作為教授內容引用進來,豐富語言點的外延範圍,同時也是課堂的整個氣凝聚起來。

(3)豐富教學手段——養生

確定好教學內容後,我們就進入設計的最後一個環節:運用怎樣的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習得語言?我本人比較偏好任務型教學法。任務型語言教學下的課堂活動應該以話題為主線,以任務為中心,以小組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鼓勵為主的現代教學模式。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有利於創造的學習環境,努力營造一個愉悦、和諧、民主、寬鬆的人際環境,教師應該努力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創設師生情感交融的氛圍。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產生探究新知興趣、積極主動地去追求人類的最高財富——知識和技能,從而使學生敢創造,同時迸發出創造思想的火花。“激情、互動、平等”是我們英語課堂教學的永恆的“主題”。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地實現了教學的意義,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英語人才。因此我認為一個良性的教學過程也就是一個養生的過程。在這堂課中,老師完完全全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指導者,老師和陌生人打招呼、穿上紙做的韓服和學生配合表演節目,使自己也扮演了一個參與學習的角色,這對拉近師生的心靈距離,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有很大幫助。

2、本課設計策略

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教學契機,往往將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當天有外校老師來學校聽課這一實際情況進行活動設計,讓聽課老師扮演客人,學生是小導遊,開展介紹家鄉的系列活動,取得較好的效果。總之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是最好的教學途徑。

(1)本次教學在形式上以活動為主,注重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並重,特別強調交際能力的形成和培養,強調學生能用所學的語言做事情。

(2)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TPR教學法、交際操練法

(3)教學評價: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奔向亞太市長峯會——乘坐時間火車”的評比欄,將學生分為4個大組,每個組有一張手工製作的日曆,當在各種活動中獲得成功時,就由組長揭開一張,看哪個組最先迎來峯會的開幕這一天。這種方式比較新穎,同學們在獲得一個個成功時都開心地撕下日曆,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説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學會與人交流,發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2、認知目標:

能聽懂會説日常交際口語,並能熟練進行問答:Hw d u lie…?It’s… 能用“I lie… best”正確表述。

3、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語言運用及交際的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1、War up

開課以一首“Hell”烘托氣氛,師生一起跳上一支集體舞可以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和隔閡,同時讓學生情緒高漲,迅速進入角色。

2、Lead—in

(1)複習

唱歌后,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三組圖片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

第一組:穿着不同特色服裝的小朋友,讓學生們回答:“Where is he /she fr?”

第二組:依次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國旗,讓學生回答“Where are u fr?”; 對前面的知識進行鞏固複習,同時為後面佈置本課任務:市長峯會來臨,同學們要承擔外國小客人這一接待任務,學習介紹家鄉埋下伏筆;

第三組:出示中國和重慶的地圖,引導學生説出“I’ fr Chngqing , China.”最後出示地圖並在地圖上找到同學們的學校,結合當天有老師來學校聽課這一實際情況開始新課。這樣不僅複習了舊知,而且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很自然地引出了今天的教學重點。

(2)佈置任務

結合峯會即將來臨,老師設計了一個招募“英語小導遊”的任務,同時也出示日曆表並介紹了分組以及評比的方法。這樣,就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任務並大大激勵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3、Presentatin

(1)利用生成資源,將教學內容的難點分散並巧妙地呈現,結構緊湊,環環相扣。

如教學“Hw d u lie ur schl ?”時,老師在開始新課時就利用有客人來學校這一真實的環境,通過和客人現場交流引出新句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同學們在和客人打招呼的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地掌握了這句話。

然後,教師把“ur schl”替換成“Chngqing”,學生就容易掌握並理解了。同時在教學“Hw d u lie Chngqing?”時,老師還讓同學們觀看一組家鄉的圖片,讓學生的愛鄉之情油然而生,句型自然就順手拈來。

(2)在這句話的基礎上,教師利用家鄉組圖引出“I lie …best”.鼓勵學生舉一反三,自己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組內造句,使每個同學得到充分的鍛鍊。這裏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老師設計了一個遊戲:讓學生看圖片的一角猜地點,並用“I lie …best.”描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張重慶具有代表性的風景照片,先全遮住,然後點一下露出一點點,第一下再露出一點點,讓學生用“I lie …best”來竟猜,大大刺激了學生説的慾望,效果也比較好。

4、Drill and cnslidatin

本堂課的操練以機械操練和意義操練相結合,設計一些實踐性強的活動,鞏固新知,並使學生的認知得以拓展。

(1)在“I lie …best”新句型教授完後,讓學生替換句型中的單詞,設計了“頭腦風暴”這一遊戲,老師在多媒體上分類展示了“城市”“景點”“國家”等名詞或名詞短語,同學們分組在規定時間內説句型,看誰説的句子又多又正確。本組不能重複,但可以用老師提供範圍外的單詞,很多同學的創新思維這時就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有的同學説水果,有的説體育用品等等,這樣我雖然只教了一個句子,學生卻學會了成千上百個句子,同時學生在玩的同時也對新舊知識進行了縱向的梳理,知識體系得以歸納補充。

(2)聽讀課文,回顧本課重點。這個環節是對話教學中讓學生總結學習內容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無論我們的活動有多麼的豐富多彩,多麼的有創意,迴歸書本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3)老師當場穿上韓服表演外國客人,給學生作示範,

然後讓學生表演課文的對話,

進入模擬語言環境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與客人交流,請客人蔘與教學活動,上台扮演外賓,選出優秀的“志願者”,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真實地運用了語言,完成任務的同時素質得以提高。

最後達到本課高潮,每個同學都扮演志願者,走到聽課教師中間去和客人大膽交流,每個客人手裏都有一朵我事先準備好的紅花或者是小貼畫,如果同學能較好地進行交流,客人們就會把禮物送給同學們,這樣我把評價的放手了,讓聽課老師和同學們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達到我最終的教學目的。其實通過這一活動,對同學們的身心發展極有幫助,首先他學會了怎樣待人接物,怎樣運用新知識,再者,他們的自信心也樹立起來了,因為客人老師們都是寬容而耐心的,當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老師們都能進行細心的引導,雖然同學們的程度不一樣,有的起先還有點羞澀,但最後每個人手裏都握着禮物,臉上都洋溢着同樣開心的微笑,我當時的心情和他們一樣快樂。我想只要孩子的自信心能樹立起來,那麼學習英語對他來説就是一件快樂的事,而這就是我們教師最大的成功。

(4)師生隨着歡快的節奏唱兒歌,在放鬆的同時對本課知識進行歸納,梳理以及鞏固。

老師將課文的重點句型巧妙地串成一首兒歌,在快節奏中帶領同學唱起來、跳起來,讓學生再次對本課內容做到心中有數。至此,本課的教學內容已經接近尾聲,我重放重慶的圖片,在悦耳的音樂中結束新課,佈置作業並鼓勵學生熟練掌握語言,以新世紀小主人的風貌迎接客人,將課堂內容延伸到課外。

以上只是我對本課一點膚淺的見解,不當之處請各位專家領導和同行們指正。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在平時的每堂課中多想、多做、多嘗試。我們的外語教學必將不斷迎來教育的春天。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為主題。所選的五篇課文中,有比較規範的説明文,也有帶有一定説明性的小品。這樣編排,既方便進行比較教學,又能使本單元不至於單調、枯燥。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説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説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説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説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八年級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僅在本單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冊書的重點篇目。

二、説學情

對於説明文體的學習,八年級的學生在本單元前兩課才剛剛開始接觸,還沒有接觸到全部的説明方法、説明順序以及事理説明文或事物説明文等分類,但對説明文體閲讀應掌握的重點內容應該有所知,如:明確説明對象;所説明的事物有什麼特點;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説明順序;説明語言有什麼特點等等。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於説明文本身文體特點可能帶來的枯燥感。同時,他們的年齡段心理特點為感性認識多於理性認識,邏輯思維能力尚有待發展。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對説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瞭解,理解本文説明對象的特徵,總説和分説的結構及説明語言的多樣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培養説明文閲讀能力,初步學寫説明文。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領略中國園林的建築美,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力,激發對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本文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説明文,因此領會作者的整體構思和語言特色是本課的學習重點。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課文説明順序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因為七年級學生來説,“邏輯”還是一個新名詞,如何突破這些重點和難點呢?

在教學中,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多給學生看蘇州園林的照片,甚至觀看有關蘇州園林的電視專題片等,與課文相配合,方便學生理解,同時教給學生理清説明順序的方法和欣賞蘇州園林圖畫美的方法。

五、説教學方法

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覺得應該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本着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1.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情境教學法:本文的説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

3.小組合作交流法:在問答法中結合採用討論法。其優勢在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民主氣氛更濃。同時在學法上,本節課主要教給學生閲讀説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朗讀法。

六、説教學程序

本課課時計劃為兩課時,這裏主要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本課時主要目的是明確説明對象特徵,理解文章總分結構。

(一)激趣導入,新課教學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家陳從國曾説,“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天下”足見蘇州園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多媒體放映圖片)有一位從小在蘇州長大的著名作家,他以一雙欣賞美的慧眼,以對故鄉的絲絲眷情,寫下了一篇質樸又典雅的文字,引領我們去探訪蘇州園林之美。這就是葉聖陶的《蘇州園林》。

設計依據: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二)整體感知,把握説明對象特徵

1.作者介紹

2.檢查字詞預習

3.設疑引導速讀課文,我讓學生讀後考:為蘇州人的葉聖陶認為蘇州園林具體一種什麼樣的美?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為一個詞。

4.學生速讀全文,教師佐以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着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

5.提問並引導明確:蘇州園林的總特徵是“務必使瀏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並概括為“圖畫美”

設計依據與目的:本環節主要是以問答式教學法進行教學,用一個提綱挈領式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説明對象的總特徵。並在過程中給予學生“掃視法”這一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讀課文,交流探究美與思路

1.提問式引導過渡,我設置瞭如下問題

①為實現“圖畫美”設計者和匠師們是從哪幾個方面考慮的?

(亭台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

②他們的願望達到了嗎?

(“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

③文中哪句話是為此證明?

(“瀏覽者來到園裏,沒有一個不心裏想着口頭想着“如在畫圖中”的”)

④你讀了作者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感受嗎?

設計依據與目的:這四個問題緊跟第(二)環節,環環相扣,步步引導,答案都在第二自然段,學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緊跟着教師的引導進入本環節。

2.自讀課文3-9段,劃出能具體表現圖畫美的句子,在小組中交流互讀。

3.多媒體出示圖片,讓學生用剛才從文中找到的句子裏所表現的“美”去鑑賞圖片,説説“美在……”

4.歸納學生所説,逐步補充板書

設計依據與目的:充分展示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魅力,並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髮現美,領略美,並學着鑑賞美,以圖片和文字互相配合補充,深刻地領會蘇州園林“圖畫美”特徵,同時在讓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訓練。

5.對照板書,思考回答

⑤3-9段與第2自然段是什麼關係

(2段是總説,3-9段是分説,他們之間是總分關係)

6.小結本文結構:總-分-總

設計依據與目的:對照板書,學生對文章結構的認識一目瞭然。

(四)小結拓展,引申練習

1.小結:蘇州園林無論是整體,還是它的每一個局部,從主要設計到次要的細節都處處都注意到了圖畫美,作者反反覆覆用圖畫作比,目的在於始終強調蘇州園林總的特徵。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説明文始終要注意緊緊抓住被説明事物的特徵。

2.拓展練習

多媒體出示本校多角度照片,讓學生説説,如果寫一篇關於我們的校園的説明文,你會抓住它的什麼特點,用什麼説明順序去寫。

3.作業:完成寫作提綱,結合下節課説明方法等知識的學習後完成寫作。

設計依據與目的:繼續運用情境教學法,並聯系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在運用中加深所學知識的印象。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集中體現本課説明對象的特徵,並充分展示文章結構特點和説明的順序,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直觀的認識,深刻的印象。

説課稿 篇6

《小院》是國中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安排在本單元的首篇,着見其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小院》這篇散文短小精悍,文質兼美,言詞雖無華麗,卻樸實感人,通篇善細節描寫,輔環境渲染、夾敍來描,敍述簡潔,描寫得體,自然,使文章處處生色。全文着力塑造的人物是“小大嫂”,本文通過其神態、動作、語言的細膩描寫一個純樸、善良、寬容、熱情的“小大嫂”形象躍然紙上。如:“下車後,‘我’遠遠就聽到一聲聲招徠客人的聲音,卻亮亮的甜甜的,飽含着五台山區那醇厚濃烈的鄉土味兒;當“我”抬眼望去,看見她站在人叢邊上,衝着遊客們招手,卻沒有一聲言語,僅是亮亮的眼神,甜甜的笑靨,這是多麼信賴的眼神呀,這是綻自內心的笑靨呀。”這不由使我想起茅盾的一句話;人是最偉大的風景。“小大嫂”的美如銀玲般久久迴響在讀者心中。在小院裏洗漱時,“我”又發現自己正在花的“包圍”之中,小院處處鮮花擺滿,整整齊齊,錯落有致,從中折射出“小大嫂”對生活的熱愛猶如鮮花充滿生機勃勃,讀之如沐春風。於是這“小院”、這“小大嫂”、“這小山”便構成一幅優美的圖畫:一個“背景”、“一個點綴”、“一個渲染”,讓人真正品嚐到人間最珍貴的心靈美和人際關係和諧美。文行結尾處,作者情由景生——未曾遊山,心兒先自醉。含意雋永,令人回味無窮,再次讓“我”感悟到生活的真諦。

那麼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走入這幅優美的圖畫呢?

為此,我確定了《小院》這節課的教學理念:“情景渲染——整體感知——細緻品味”。

1.情景渲染

葉聖陶先生曾説:“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就是説教學要善於引欽學生進入課文中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導入對我先進行情景渲染:出示一首古詩《遊園不值》並配上古箏《高山流水》。師述:同學們,這古典幽雅的音樂,彷彿把我們帶到古代,現在就讓我們在這悠揚悦耳的古箏中學習一首古詩。之後,通過齊讀,、讓學生點評其感受。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真正做到“課伊始,趣已生”。

2.整體感知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小院》是一篇閲讀訓練課文,我通過朗讀指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章中的人、事、景、物,讓其引起情感反應,從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在上課前佈置學生朗讀課文2遍,上課時,再通過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揣摩“這是怎麼一個小院”並通過各種朗讀形式,把它表述出來,培養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為突然教學難點進一步奠定基礎。

3.細緻品味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認知語文教材的過程,也是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感情逐漸被認同、逐漸被薰陶的過程。因此,教學中細緻地分析課文,可以使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文章所藴涵的深刻道理;通過啟發,討論、引導、朗讀、品讀、想像、可以使學生掌握課文內容、解決教學難點,又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中,我先問學生“小大嫂”是一個怎樣的人?哪裏可以看出來?你從“小大嫂”想到什麼?最後賞析環境描寫時,我提問:“能應用幾個詞語歸納這裏的景色?能引用一些詩句加以品析?為什麼要寫這樣的景?”通過問題的討論,再加上朗讀、勾畫、圈點,使學生領悟到文章的主旨是一步步深化,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突然教學難點。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⒈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課本第三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除法的初步認識》。

⒉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學的“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為學生今後學好除法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⒊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⑴讓學生初步瞭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

⑵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⑶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⒋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今後初學除法應用題會感到有些困難。為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也是教學的關鍵之所在。

二、説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啟發引導法:教師步步啟發,層層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⒉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知識規律,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利用學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

⒋談話法:

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既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於教師瞭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

⒌練習法:

通過各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⒍討論法:

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説學法

古人云:“教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受用終生”,教師既管教,又要管學,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並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⒈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導出除法的意義。

⒉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⒊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⒋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⒌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逐步擴展到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方法。

⒍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的思維方法。

四、説教學程序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一般規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一)、認識“平均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鑑於這個特點,此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⒈貼出圖片:8個梨,4個盤子。提問:

⑴老師這兒有8個梨,平均分在4個盤子裏,每盤分幾個?“平均分”是怎樣分呢?小朋友,請你們仔細看老師分。(演示:每個盤子裏放一個)

⑵每個盤子裏放了幾個?分完了沒有?為什麼?那麼再繼續分。(演示:每個盤子裏再放一個)

⑶分完了沒有?現在你們看,每個盤子裏梨的個數是幾個,它們的個數怎麼樣?在此,通過教師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為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礎。

⒉説明:

這樣一個一個地分,每份的數量同樣多,叫做“平均分”。通過教師説明,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⒊指名生説一説:“平均分”要注意什麼?通過説一説,不僅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⒋判斷。

投影出示一組圖形。

⑴指出圖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為什麼第二圖和第四圖不是“平均分”?能不能變成“平均分”?學生回答後,教師抽動投影片成下圖。

⑶指名生説出各圖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幾份?此題的練習,讓學生及時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⒌提問: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怎樣分?可讓學生利用學具邊分邊説。通過實際操作和口頭表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初步瞭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義。此環節的教學,通過教師示範演示、學生觀察、辨析比較、動手操作等教學過程,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決了除法初步認識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分頁標題#e#

(二)、揭示課題

像這樣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幾,要用除法計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除法。開門見山將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較好地發揮了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三)、認識除號

⒈我們知道加法、減法、乘法每一種運算都有運算符號,除法也一樣,它的運算符號叫做除號。

⒉先讓學生試着説除號是怎樣寫的,再教師講解除號是這樣寫的,中間寫一橫,上面一個小圓點,下面一個小圓點。注意上下兩點要對齊。

⒊教師示範,小朋友在練習本上寫兩個除號,一定要注意上下兩個點要對齊。此環節把“除號”的認識作為一個單獨的教學環節進行講解,通過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書寫,讓學生對除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計算及講解意義

此環節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我採用了邊講邊練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

⒈教師引導:剛才,我們把8個梨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求每盤有幾個,要用除法計算,怎麼列式呢?

⑴我們把幾個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數寫在除號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幾份?“4”寫在除號後面。

⑶每盤分得幾個?就等於2。

⑷這個算式怎麼讀呢?讓學生試着讀。

⑸“8 ÷ 4 = 2”表示什麼?通過實物圖的演示及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的寫法,同時也能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為下節課教學打下基礎;通過讓學生試着讀,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同時能正確地讀出除法算式;通過説意義,不僅讓學生明確除法的含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⒉練習。

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3 12 ÷ 6 = 2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⑵先説出圖意,再列式。

⑶根據題意,説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幾?

⑷看算式説出意義。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練習題的設計,圍繞着此環節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着,由形象具體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完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良好的數學知識體系。 ⒊小結。 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 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分頁標題#e#

⒋質疑。 國小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啟發 學生動腦筋想問題,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有哪些弄不明白的問題”,接着教師及時解答或請同學幫助解答。

(五)、鞏固練習

眾所周知,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節 課我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⒈讀出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題的練習,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鞏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裏填上適當的數。

⑴把15個,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15 ÷ =

⑵把15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個? ÷ = 此題的練習,以進一步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據題目説出算式。

⑴把18棵樹,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幾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關在3個籠子裏,每個籠子關幾隻?

⑶媽媽買來8個蘋果,平均分給爺爺和奶奶,每人分幾個?討論:為什麼列式是“8÷2”,“2”是從哪裏來的。

⑷把10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人吃,每人吃幾個?

⑸把5個蘋果平均分給10個人吃,每人吃幾個?討論:上面兩題為什麼一個列式是“10÷5”,一個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題所反映的事實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應用的數學和問題解決的數學,

⑷⑸兩題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較,有利於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雖然學生還不會計算“5÷10”,但讓學生先試一試,可以瞭解學生的思維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遊戲。

教師出示12朵花,請學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再列出算式,看誰的分法多。此題的練習,是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同時,一題多解的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發散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以上練習題是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的,層層遞進,由“再現性”進入到“內化性”深入到“創造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都學得很好,我們對除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並預告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做到了承先啟後。

説課稿 篇8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認識分數》,它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與學法和教學流程等四個方面來闡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國小生是第一次在數學課本上接觸到分數的認識,對於他們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質的飛躍。本節課是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的編寫適合於三年級學生的性格特點及認知規律。力圖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學習分數的必要性。所以,學好本節課知識對後續學習有關分數的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1、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會用摺紙、塗色等方法表示簡單的分數。

3、感受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繫現實生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採用“直觀演示法”“啟發誘導法”“操作發現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創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愛學。

2、學法:

本節課主要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學研討法”等。在本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着興趣和疑問,通過獨立思考,課堂討論,動手操作等方式,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設計如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分數起源於分,為此我創設了分蘋果的情境。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這裏關鍵強調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數來表示“一半”?讓學生跟同桌或小組成員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揭示課題:認識分數。在這個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1、體會1/2的含義

結合分蘋果的例子説一説1/2表示什麼意思?讓同桌互相説一説,而後全班交流,同時用課件演示,使學生體會二分之一的含義。

2、通過“塗一塗”,瞭解1/2可以表示許多物體的一半。

在已經認識1/2之後,引導學生用塗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頁“塗一塗”中各圖的1/2。師有選擇性的投影出學生的作品。接着由學生來説一説:發現了什麼?從而達到引出許多物體的一半都可以用1/2來表示,進一步加深對1/2意義的理解。

3、認識1/4

每個人先用自己喜歡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紙的1/4,再與小組各成員交流不同的折法,並討論為什麼折法不同卻都表示這張紙的1/4。從而達到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4、認識其他的四分之幾

在上一環節中學生已經摺出1/4的基礎上,引導每個小組在已經摺出1/4的幾張紙上分別表示出2/4、3/4、4/4。然後把學生的作品貼到黑板上,同時板書1/4、2/4、3/4、4/4。在這一環節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學的難點。

5。自學課本,獲得知識

結合板書引導學生總結出:像1/4、2/4、3/4、4/4這樣的數我們就叫做分數。接着讓學生閲讀課本,自學分數的讀寫和各部分的名稱,以3/4為例進一步鞏固分數的讀寫方法,並滲透分數各部分名稱所表示的意義。在此過程中,適時點撥,及時評價,由傳授者變為合作者、引導者。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基礎練習:

第一關:説一説他們是如何表示幾分之幾的?

第二關: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綜合練習:

第三關:判斷下面的分數表示的陰影部分對嗎?

3、拓展練習:

第四關:用一根繩子,反覆對摺,得出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設計多層次練習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把剛剛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談學習本課後的收穫。接着,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數表示的事物。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的精神。

説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班隊會主題是《學會感恩 與愛同行》。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介紹這次活動。

一、活動背景分析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認為父母、老師、朋友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應該的。他們經常對身邊的人大呼小叫,無故亂髮脾氣,肆意揮霍家長的錢,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產。這種種現象讓我覺得對孩子們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因此我設計了《學會感恩 與愛同行》為主題的活動課

二、活動目標

因為國小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光讓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不夠的,還應該讓學生懂得該做怎樣的具體事情去回報生活。因此在這活動中,我把教育學生常懷一顆感恩之心,並能通過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老師、大自然……作為這節課的活動目標。

三、活動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讓這次活動順利進行,我和學生都提前做了不少的準備,排練情景劇《請吃一碗麪》,收集感恩的圖片、感恩圖報故事;學唱《酒幹倘賣無》《感恩歌》《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三首歌;製作多媒體課件等。好的準備會對活動目標的順利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活動過程

《一》、觀看情景劇《請吃一碗麪》,導入班會主題

1、運用小故事導入活動,使學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來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情景劇的形式來展示故事情節,有利於學生從小故事中明白大的道理。

2、(接着出示學生抱怨飯難吃、課無趣的圖片)齊讀《無休止的抱怨》讓學生尋找自己的影子。設計意圖:用學生經常抱怨的話來讓他們明白:世上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感受愛的心。這樣可以既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自私行為,又可以讓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注意改變自我,提高自我。

《二》聽歌曲、看視頻、思報恩

1、設計意圖:導入活動主題之後,教師講《酒幹倘賣無》的故事,學生看視頻唱搭錯車中——殷桃演唱的《酒幹倘賣無》。這首歌曲不僅歌詞感人肺腑更有電視劇中父愛的點點滴滴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想到無微不至照顧自己,愛護自己的父母。

2、 感恩,不應當只停留於心。所以我更想教導孩子以實際行動去感恩。於是我設計了讓學生小組交流該如何回報自己父母的環節。並用幻燈片總結報答父母恩情的幾種力所能及的方法。

偉大的思想只有付諸行動才能成為壯舉。教給學生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感恩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將感激之情付諸實際行動。

3、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父母身上。接下來我讓學生聽視頻歌

曲《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感恩歌》教給孩子感恩老師、感恩自然的方法。將感恩遷移到尊師愛生、愛班愛校、愛護大自然上,使本次活動的目的得到很好的延伸,讓學生的愛飛得更遠。

《三》講感恩故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吸引人。因此我設計了交流感恩故事的環節,教師也出示偉人感恩的小故事幻燈片,為孩子們樹立學習的榜樣。

《四》感情誦讀《學會感激》

以誦讀《學會感激》作為本次活動的小結。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着、思考着、回憶着來自父母、老師、社會、大自然……的愛。使孩子們明白,原來愛就在生活中最平常最細微之處。從感激父母開始,感激老師的教誨,感激同學的幫助、感激大自然的恩賜……感激所有給過他們幫助和關懷的人。

《五》作業佈置

活動結束了,感恩行動還在繼續。 讓學生每天送出一張感恩卡。 每週一的班會,都來比試比試誰送出的感恩卡最多。課後作業有佈置有檢查,讓感恩的心持續飛揚!讓感恩行動 與愛同行!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祝您快樂!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