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2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10篇

説課稿 篇1

教學設計

欣賞課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國中美術課的難點。尤其是對於經典優秀美術鉅作的教學中,由於年代和理念的差異性,學生對其很難理解並且不容易產生興趣,往往流於形式,成為簡單的看圖説話,根本領略不到經典美術作品的無盡內涵。另外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欣賞課,學生參與性低,教師講的累,學生聽的煩,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善於營造氣氛,引導學生進入相應的文化情境,以研究性學習,合作式學習的方式完成學習過程。我在教學中採用美術課與音樂相結合,注重教學過程的情趣性;通過學生試講,表現活動的自主性和參與性。

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是古今中外許多畫家經常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不同時代的畫家通過勞動題材所表現的主題是不一樣的,其表現的手法和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優秀的作品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不是簡單的停留在對勞動的描繪上,而是選擇富有表現力的情節,通過精心設計的構圖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畫,環境氣氛的渲染等手段,表達出畫家對描繪對象的獨特感受,並能引發觀賞者的許多聯想和深深的思考,以至對其創造的藝術形象久久不能忘懷。本課為山東教育出版社課程美術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為《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內容比較繁雜,涉及的畫種相當豐富,時間跨度相當大,需要三個課時才能完成。本課是第一課時。

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國小升到國中,第一節美術課就是欣賞以勞動為主題的許多名作,這對於學生的表達力和欣賞能力都是一個考驗。所以,第一節課我不想讓學生泛泛的看很多作品,我只帶領他們深入欣賞一幅作品,目的是教給他們一些欣賞的方法,知道要從多角度欣賞作品。希望在以後的欣賞中,學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體會到作品的思想,獲得美得享受。而夯歌這幅作品,不管從構圖還是從人物的刻畫等方面,都有很鮮明的特點,所以我選擇了重點欣賞這幅畫,希望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階段,預計5分鐘,採用談話的方式,讓學生談自己參入勞動和勞動體驗,讓學生形成對勞動的'正確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插入表現勞動的音樂,讓學生感受音樂和美術表現主題的不同方式。

展開階段,預計25分鐘。首先看視頻,感受勞動者場面,從視覺上感覺畫面的氛圍。然後讓學生嘗試自己描述作品,使學生積極參入,積極思考,然後教師講解,引領學生從各個角度欣賞作品,形成欣賞作品的經驗。

小結階段,預計10分鐘,分學生總結報告和教師總結。學生用寫和畫兩種方式展示自己在本課的收穫。體現評價的多樣性。

按照課程標準總目標的設定標準,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欣賞表現勞動的美術作品,瞭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2、過程與方法:能從不同角度欣賞與認識美術作品,能用簡單的美術術語對作品進行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對勞動的正確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評價設計:積極參入欣賞活動,運用常用的美術術語,通過討論、寫作、創作、描述、評價,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過交流,能理解勞動者,體會勞動的快樂。

教學難點: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欣賞感受

教學重點:能用正確的方式探索作品的思想內涵。

板書設計: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夯歌

色彩

環境的渲染 表情 人物的刻畫 仰視 構圖

光 姿式 放射狀

説課稿 篇2

本課採用“詞串”的形式,圍繞國小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規,將一組詞語組成了韻文讓學生認讀。內容是:太陽 鬧鐘 小鳥/穿衣 下牀 起早/刷牙 洗臉 早餐/上學 升旗 做操,四組排列整齊的詞語連起來讀,押韻上口,便於記憶。 課文配以相應的圖畫,不僅能使學生借韻文形式和情境圖識字,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認識事物,受到美的薰陶。 本課時教學目標:

1、按順序仔細觀察圖畫,能把圖畫描繪的事物同所學的詞語聯繫起來。

2、初步訓練學生健康的.生活常規,培養良好的自理能力,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本課時教學重點:認識本課十二個詞語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 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

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他們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直觀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在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以讀促講,以講促讀”的教學方法,輔以直觀教學法,聯繫生活等手段組織教學。

學法:在教學上,放手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拼音知識,指導學生通

過“讀--思--説--讀”的方式來學習韻文,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自主交流,貫徹“自讀、會讀”這一精神。指導學生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三、説課前準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學卡片。

四、説教學程序

一、藉助音頻,激情導入

1、小朋友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歌,我們一起聽一下吧。(放上學歌視頻)

2、在這個美好的早晨,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出示課件2,老師扮演芳芳説:“我叫芳芳,今年八歲,想知道我早晨的生活是怎樣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一下吧!

二、誦讀詞串,逐行學習

1、學習第一行

出示課件3(太陽、鬧鐘、小鳥畫面)問:你們看這是什麼?

師:真聰明,太陽公公張開了笑臉,鬧鐘叮鈴鈴地響,小鳥嘰嘰喳喳地叫,他們都在叫芳芳起牀呢。誰來讀一讀?

(1)指名讀 (2)女生齊讀 板書:貼上太陽、鬧鐘、小鳥

2、學習第二行

過渡:同學們,芳芳新的一天就要開始了,她會做些什麼呢?下面請小朋友和你的同桌一起拼一拼第二行的三個詞語。

(1)同桌一起看書拼讀 (2)指名拼讀——出示課件4(穿衣、下牀、起早)

(3)小組賽讀

(4)和你的同桌一起連起一、二行讀一讀。(看書讀)

(5)齊讀(板書:貼上穿衣、下牀、起早)

3、學習第三、四行

過渡:芳芳起牀後,還會做哪些事呢?

(1) 出示課件5(刷牙、洗臉、用餐)師:誰來當小老師領讀呢?

(2) 出示課件6(上學、升旗、做操)請小老師領讀。

教師要強調餐、升、操的讀音,再指名認讀。

(3) 誰能説一説芳芳起牀後,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然後做什麼嗎?

(看黑板指名説一説,並貼上板書:三、四行)

(4) 出示課件7,説話練習:我愛( ),我天天( )。

三、再讀韻文,體會韻味

過渡:小朋友們,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芳芳度過的這個快樂的早晨,好嗎?齊讀韻文兩遍。(課件一遍,黑板一遍)

四、利用遊戲,鞏固韻文

過渡:小朋友們,十二個詞語都學會了嗎?火車要啟動了,準備好了嗎?

1、開火車遊戲(按順序輪讀詞語)

2、叫號遊戲(師説:一號一號是什麼?生拍手,指名回答:一號一號是太陽;也可反過來説)

3、比一比誰的反應快(我説你指);送信遊戲

規則:送信兒歌:師説:丁零零,丁零零,郵遞員叔叔(阿姨)來

送信。生齊説:小小信封送給你,請你念給大家聽。 生齊説:對對對,就是xxx,快收信。

生齊説:錯錯錯,不是xxx,誰收信?

五、總結

小朋友們,希望這節課之後,你們都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按時起牀,按時睡覺,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做到嗎?

六、板書設計

太陽 鬧鐘 小鳥

穿衣 下牀 起早

刷牙 洗臉 用餐

上學 升旗 做操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老師:

我説課的題目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方面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念奴嬌赤壁懷古》選自人教版本第三冊第二單元,這一單元的內容是宋詞,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鑑賞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底藴。《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這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通過對前兩篇詞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詞的發展脈絡和文學常識,也具備了一定的鑑賞詞的能力,因此《念奴嬌赤壁懷古》應該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著名詞人蘇軾的一首豪放派詞,是作者遊覽“赤壁”時的所見所想,作者以古懷今,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緬懷和仰慕,聯繫自己的處境,產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根據考試大綱要求,詩歌鑑賞和詩歌的背誦默寫為必考的內容,其中表現手法既是高頻考點,又是我校學生的薄弱環節。

二、學情分析。

本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詩歌鑑賞的基礎知識,這樣就有利於正確理解詞的鑑賞手法。但是高一學生,對知識信息加工處理綜合能力較低,知識面較為狹隘,習慣於被動接受式教學,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對詩詞有着濃厚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我確定的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朗讀、背誦。

2、能力目標:學會詩歌中情景交融和對比兩種表達技巧(表現手法)。

3、情感目標: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學習作者從容曠達的胸襟,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從高中語文教學和大學聯考來講,詞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高中階段詩詞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享受,影響學生的人生態度。更重要的是,詩歌閲讀題也是大學聯考中的一大難點。本詞又是遼寧大學聯考詩詞默寫的必背篇目。因此我確定本課的:

(二)教學重點:朗讀、背誦。

(三)教學難點:學會詩歌中情景交融和對比兩種表現手法。

四、説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一直堅持着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宗旨,針對教學的實際情況,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啟發引導法、多媒體教學法、情景教學法。

詩詞中有意象和意境,我會用多媒體展示形象的圖片和聲音,營造類似的情境,再現當時的情景,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聯想,激發學生興趣;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能描繪出當時的情景,這樣才能讓學生們切身體會到蘇軾當時的情感。

學法上,針對高一學生,對知識信息加工處理綜合能力較低,知識面較為狹隘,習慣於被動接受式教學,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我設計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

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厚,境界開闊,引導學生多多朗讀,品味語言,感悟意境,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還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我將朗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語文是個開放性的學科,因此教學過程中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用彩色筆勾畫,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五、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中我準備了六個環節。

環節1:導入:

我設計的導語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句歌詞是出自哪裏?

三國中有無數的英雄,你最喜歡那個人物?讓學生一個詞概括理由,這樣提問一兩個同學。再問問有沒有喜歡周瑜的,如果有同學喜歡,英雄所見略同。(準備兩種可能性)但是在一個大文豪蘇軾的筆下偏偏何獨愛周瑜,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導入,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容易打開課堂局面,讓學生能暢所欲言。然後順勢提出了和課文相關的問題,自然導入。

環節2:理解內容

理解是鑑賞的基礎,為了引導學生很好的理解這首詞,我又將這一環節分成幾個步驟:

首先,釋題,題目是文學作品的眼睛,引導學生關注題目,學會借題目分析隱含的信息是理解文學作品內容主旨的重要步驟。

赤壁,懷古,詠史詩,在這裏可以引導學生作一些猜測,或者提出問題,帶着問題學習這首詞,會更有目的性。

“念奴嬌”為詞牌名,題目是“赤壁懷古”,説明詞的主要內容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遊覽的時候,觸景生情,緬懷古人,借古戰場抒發自己的感情。

然後,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和寫作背景,知人論世,把握作者的人生經歷和詩風,有助於學生更準確的理解詩詞,為學生理解詞的內容作鋪墊。

學生們對蘇軾並不陌生,所以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自己發言,互相補充,教師明確的方式。

第三步:朗讀。

詩詞的學習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學生“四次讀”

第一次學生齊讀—讀準字音,做到不添不漏不錯。

此時我會設置問題,上下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能不能用詞中的一句話概括出來?

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第二次讀。

第二次自讀——讀懂內容

讀過之後,學生一般都能找出概括詞上下片內容的一句話: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第三次單個讀,然後範讀(學生範讀或老師範讀),體會詞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針對我兩個班的情況,有播音班的`學生,找他們讀,一是可以鼓勵學生,二是這些學生讀的都很不錯,可以作為範讀的藍本。

通過三次讀學生充分熟悉了本詞的內容,同時也體會了豪放派的文章的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為他們的背誦和鑑賞教學做了鋪墊和基礎。

環節3:賞析。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設置兩個題,讓學生討論完成,分析之後,再次感悟性齊讀一遍。

1、通過朗讀我們初步體會了詞人的情感,是通過什麼手法表現的?

2、浪淘盡千古的風流人物是誰?怎樣體現出來的?作者的情感態度是怎樣的?

這一環節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以學生髮言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學生之間互相補充。

賞析上片的過程中,我會展示我的幻燈片,引導學生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描繪當時的場面,重點描繪“亂石穿空——”,儘可能使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並掌握表現手法。

賞析下片的過程中,當時英雄很多,但是單單寫到了周瑜,先引導學生分析周瑜,再分析出對周瑜的敬慕之情,此時我會引導學生知人論世,聯繫作者的經歷和寫作背景,學生就能分析出對比的手法,並且體會作者“人生如夢”的情感。

環節4:課堂小結。

這首詞中運用了情景交融和對比的表現手法,上片寫景,下片寫人,描繪了畫面波瀾壯闊,雄奇壯美赤壁之景,由景寫到了功成名就的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發出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壯志難酬的苦悶。

環節5:大學聯考鏈接。

這首詞是09年寧夏的大學聯考題,難度適中,題型設置和本課教學緊密相連,通過這首詞的練習,學生不僅可以達到知識的鞏固和遷移,而且能學會答題,同時也是一個反饋,可以掌握學生對本課的掌握程度。

環節6:背誦。

背誦的方式採取小組連環(自己點名)比賽式背誦,表揚為主

先帶着學生利用課件作為提示背一兩遍,然後給他們時間自己背,最後小組比賽背。這樣比賽式的背誦不但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且還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協同配合的精神。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點。

六、板書設計。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點,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上片:赤壁美景——情景交融

亂穿(形)

驚拍(聲)豪放灑脱

卷雪(色)

下片:緬懷古人周瑜——蘇軾

年齡2447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髮

職位東吳都督團練副使

際遇功成名就壯志難酬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2、《成才之路》28頁古詩鑑賞6、7題。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學生朗讀、討論、背誦,學生學會了分析詩歌鑑賞中的兩種表現手法—情景交融和對比,達到了考綱的要求,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通過小組討論研究,提高了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突破了重點難點。語文是靈活的學科,學生當堂學會了不等於可以靈活運用,還要在以後的課堂中引導學生多多積累,靈活運用。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它是河北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錦繡中華在我心》的第六個主題。主題的學習內容是通過了解我國一些地域的方言和地方節日,使學生初步知道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感受我國文化的區域性。

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新課程標準對國小高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節日,理解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初步瞭解一些地方節日和當地環境、資源的密切關係。在本課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社會事物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通過了解我國一些區域的方言和地方節日,使學生初步認識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感受我國文化的區域性,知道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瞭解改革開放政策給人民帶來的富裕。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我國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節日,理解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初步瞭解一些地方節日和當地環境資源的密切關係。在本課中並沒有呈現大量的知識點,而是以日記、圖片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方言和節日文化,讓學生學會利用課外書籍、網絡等媒介,蒐集資料,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整合、歸納則成為本課的難點。

為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法、設置活動法、合作探究等方法,課內外結合,組織學生蒐集資料,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功能,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以活動形式貫穿整個課堂。

活動一:創設情境(聽相聲)

上課前,我用多媒體播放相聲《説相聲》,由此引入本課的課題《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學生相聲調動學生的興趣,創設情境,調動他們以往的學習、生活經驗,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主題。

活動二:互動交流(説方言)

在説方言的環節中,我設置了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是讓學生用自己所知道的方言説一説“鞋子”“爺爺”“奶奶”等常用的詞語。

然後出示書本上的案例:我們班有同學嘲笑新轉來的郭化,嫌他説話有口音,太難聽。他們這種行為對嗎?為什麼?你認為該怎麼做?

通過學生自己説的'方式進行對比,瞭解每個地域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語言腔調,這就是我們説的方言。方言表達的內容和文字是一致的,只是腔調不同而已。

活動三:合作探究(議方言)

在學生對方言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之後,我以教材35頁的日記一則入手,讓學生自已閲讀日記之後,分組討論兩個問題:

1、 方言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又存在哪些侷限性?

2、 全國有推廣普通話活動周,你認為有必要推普通話嗎?為什麼?

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出示活動任務的形式,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先從貼近學一生活實際的日記入手,以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的説出自己的看法,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合作探究中,使學生明白:方言能夠體現家鄉人的親情,海外的遊子備感鄉音的親切,但是不同地域的方言也造成了語言交流的困難。而在全國推廣普通話,能促進各地域各民族的交流和團結。

活動四:展示自我(我來當小導遊)

同學們學好了普通話,也可以利用假期到全國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請我們班的小導遊們帶領大家去感受不同地域的節日文化。並且要選出我們班最優秀的小導遊。要求小導遊們根據大屏幕上的圖片,與課前所查找的資料對號入座,形象具體的為大家介紹你所瞭解的地方節日。大屏幕上出示一組組帶有地方特色的節日圖片,如:龍舟賽、風箏節、冰燈節、潑水節等等。在這個環節中,我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寬鬆的互動平台,通過全班交流、自我展示的方式,不僅讓學生了解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還鍛鍊了學生的表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比較社會事物的能力。

活動五:總結昇華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語言和節日文化,理解一些地方節日和當地環境、資源的密切關係,理解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體會到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人民帶來的富裕生活。最後,學生在《五十六個民族》的歌聲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評價總結:

本堂課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思品課,在本課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資源,蒐集豐富多彩的圖片進行教學,開展了各種生動活潑的活動,努力使思品課真正成為開放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學習樂園!

説課稿 篇5

評析

社會課着重於通過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相適應的各種活動進行啟發引導,給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課文內容,歷史地、現實地瞭解認識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更好地適應並參與社會。

《四大發明》是九年義務教育試用教材國小《社會》第四冊第六單元《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中的一課。經過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教材內容,我依據社會課的特點,採取了個別學習、合作學習、操作實踐、網絡探究等學習方式。這樣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摒棄了以知識為中心、以老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舊教學形式。強調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重視實踐活動和獲得社會經驗的過程。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

在引入新課中,我讓學生看戰鬥片錄像,意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着重出示“焰火”、“槍炮”,讓學生説出“絢麗的焰火”、“轟鳴的槍炮”是靠什麼來發動。從而引出“火藥”及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先請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課時請學生説出關於四大發明你想知道什麼,你想告訴大傢什麼,根據學生已知和想學的內容制定教學目標,改變了以往教師制定目標,學生跟着老師學的做法,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説一説”、“議一議”、“看一看”、“辨一辨”、“填一填”、“問一問”,課後要求“講一講”、“找一找”、“改一改”,給每個學生思考,表達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最大限度地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使用課件,給學生以豐富的感性知識,用鮮明的圖像、有趣的動畫、美妙的音響、豐富的色彩,讓學生親眼看到蔡倫造紙、焚書坑儒。發射火箭的景象。拉近了學生與社會(即時空)的距離,使學生在情趣盎然中學,學得輕鬆、愉快、生動、有趣。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信息代的社會,社會課教學不能停留在課本上的社會知識的教學,還應將不斷變化的社會知識補充到課堂中,吸收相關的社會信息,讓學生學到比課本更豐富、生動的社會知識。為此,在這節課課前、課中、課後,我都引導學生在網上學習。考慮到讓學生在因特因上搜索的面太大,搜索水平不等及現有的網絡傳輸速度較慢等因素對課堂教學的影響,在課前,我先在因特網上收集了大量與四大發明相關的信息資料(文字材料和圖片等),然後利用 Frontpage 20xx 將收集到的資料重新組織整理,編製成許多相關的網頁,再用超鏈接與主頁上超鏈接源――四大發明信息瀏覽區相連。利用 Javascript 製作專題討論留言板(紙的用處、印刷術的好處、指南針的妙用、火藥的威力、“無紙辦公”),學生在留言板上既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又可以參閲別人的見解,為了使學生有廣闊的交流空間,在主頁中還設置了在線聊天室和 BBS 話壇;另外設置了在線檢測( 20 條與四大發明相關的選擇題) , 便於學生和教師及時瞭解學習情況。考慮到學有餘力的同學,在主頁上還提供了一些專業網站的超鏈接,讓他們能直接上國際互聯網瀏覽更多的信息。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組織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營造自由時空,促進個體發展;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網絡必將成為不僅僅是學生而且是所有現代人獲取知識的首選“場所”。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教材地位

這是國小語文課本第一冊的一篇詩歌,詩歌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漂亮的江南圖,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詩歌我將分2個課時進行授課,這是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

2、學會由遠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圖。

3、體會江南風景之美,從而產生熱愛祖國山河,愛護環境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

2、感受江南之美。

教學難點:

在無法親臨其境的情況下感受江南之美

二、説教法:

根據國小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本課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舊知導入法。温故而知新,運用舊知導入可以為學生學習課文打好基礎。

2、情境陶冶法。由於國小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在無法讓其親臨江南的情況下,為學生創設一個旅遊的情景,讓他們可從聽覺、視覺感受江南的美。

三、説學法:

新課程表明: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學生評價成為學生朗讀提高的推動力,同時也在正面、互動的評價中為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為此,在學生學法方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兩種:

1、朗讀感悟法。

2、小組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鞏固知新

一個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識記在心,是需要反覆鞏固練習的,因此,我選擇了用開“小火車”的形式來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而這種富有童趣的識字遊戲有效地避免了識字的枯燥,鞏固了生字識記。

2、創設情景,激發想像

在複習完生字詞之後,我對學生説:“同學們,我們即將坐火車出發去江南了,你們準備好了嗎?那麼,現在讓我們帶上生字寶寶一起出發吧。”這樣我們可以從語言上為學生營造一個想像中的旅遊情境,激發學生對江南進行想像。

接着,我再以一個導遊員的身份向學生簡單介紹江南,讓學生對它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為學習下文打好基礎。

3、配樂朗誦,渲染氣氛

本環節我將會採用以音樂為背景,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讀一讀等來感受江南的美。

(1)聽一聽

在音樂中,我運用語言將學生帶入“江南”之中。“哇!同學們看,小小的竹排順水飄流,兩岸都長滿了綠綠的樹木、禾苗,鳥兒在盡情歡唱,魚兒歡喜地跳出了水面,江南的景色多美啊!”通過配樂來渲染氣氛,可以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想像的情境。

(2)看一看

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有很大的跳躍性,他們往往是看到什麼就説什麼,所以,在這裏我有意識地教會他們從遠到近,從左到右地看圖。看圖後引導學生説感想,可以讓學生有口語練習機會的同時,也讓其對江南的感情加深。我是從兩個問題引導的:

① 遠處有什麼?近一點呢?再近一點呢?

② 如果你是那個小男孩,你在這樣美的風景中,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3)讀一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多讀、多想,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為此,我採用了學生朗讀,老師解釋交叉進行的方式進行教學。

把課文分為三句。第一句指名朗讀,再重點解釋“順水流”,通過讓學生動手貼一貼的方式,幫助其理解。然後再讓學生分組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第一句讀給你的組員聽,引導學生朗讀時要把鳥兒、魚兒的歡快之情表達出來。這可以很好地體現了語文新課標的要求: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老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在文章第二句學習中,我將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教學,再次引導學生看圖,圖文對應。我是從兩個問題來引導的:

① 兩岸有什麼?左邊有什麼?右邊有什麼?

② 樹木的數量多還是少?禾苗是什麼顏色?

接着再解釋什麼是禾苗。

學習第三句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江南是魚米鄉,以及為什麼説竹排是在畫中游。幫助學生釋疑。

4、課後練習,拓展知識。

課後作業:

(1)把江南的美麗風景介紹給你的父母或朋友。

(2)對江南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有關江南的資料。

設計兩個層次的作業,可以有效地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説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大家好:有幸借這次機會和大家共同學習,相互交流。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112-115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綜合與實踐”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從而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以此為理念,下面我從四個方面簡要説説這節課。

一、説教材和教學目標

1.對教材的理解:雞兔同籠問題設置在數學廣角中,其教學與常規課有所不同。區別之處在於要把數學思想方法貫穿始終,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並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材藉助我國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問題,通過應用和反思,加深對所用知識和方法的理解,瞭解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繫。

2.教學目標: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雞兔同籠”問題,感受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並使學生體會假設法的邏輯推理性和代數方法的一般性。

(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列表、假設、列方程等解題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進而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把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並使學生體會各種方法解決此類問題的優劣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把理解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問題的聯繫,掌握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作為本節課學習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法和自主探究法,其次還採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問題引領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數學的價值。從理解到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和判斷推理等數學思維方法是分析問題、探究規律的重要方法,並能運用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三、説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鑑於數學廣角這一特殊課型,我將本課分為複習鋪墊、情境導入、嘗試探究、應用練習、總結收穫五個環節進行教學。在這五個環節的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嘗試探究,解決問題”這一部分。目的在於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和邏輯推理能力。

第一環節:複習鋪墊,激趣引入

課件出示“雞兔同籠” (3只兔,2只雞)圖片,觀察圖片找出數學信息和數量關係。

雞的只數 + 兔的只數 = 總只數 雞的腳數 + 兔的腳數 = 總腳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效提取素材中的數學信息,學會分析信息之間的.數量關係,培養學生觀察、發現、歸納的數學素養,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激發興趣,情境導入

1.談話:大約一千五百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記載了一道“雞兔同籠”的數學趣題。

出示《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1)引導學生將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

(2)學生自主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2. 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雞兔同籠” 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介紹“孫子算經”,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習興趣。】

第三環節:嘗試探究,解決問題

(一) 化難為易,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

變換條件,出示例1:“籠子裏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二)合作學習,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猜測,説出猜測的依據。感受猜測的無序、零亂,並不科學從而進入到本節課的第二部分也是重點部分的教學:展開對雞兔同籠問題解決方法的研究——

1. 列表法。引導學生有序的思考,出示表格。並確定猜想的範圍:雞的只數是8,有0只兔,總腳數有16只;雞的只數是7,有1只兔,總腳數是18;計算依據還是數量關係,如果雞有6只……由慢逐漸到快,由計算到直接報出結果,立即反問學生,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有些學生在填寫時早就發現了規律,他們知道每一列都是依次地少1只雞多1只兔,所以就依次多了兩隻腳。

【設計意圖:列表法的教學,能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學習列表法後,引導學生髮現:如果有些題目數據比較大,用列表法比較麻煩,不科學。既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又激發學生尋求更有效解決問題方法的興趣。】

2.假設法、方程法解決問題。

(1)假設法。讓學生充分交流解題的思路,深入理解算理。

教學假設法時,我是採用課件展示與學生講解同步的方法,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看到腳的變化過程,理解每一步的思考,説出每一步的意思,從而化解矛盾的癥結。

如假設都是雞時,比實際少了10只腳,是因為把一些兔也看成是雞了,把一隻兔看成一隻雞少算2只腳,那麼把幾隻兔看成雞時會少10只腳?計算方法是:10÷(4-2)=5(只兔),8-5=3(只雞)

假設都是兔呢?由於有了第一種假設方法的經驗,第二種假設方法我就放手給學生嘗試、讓學生説理。假設都是兔時,有32只腳,比實際多出了6只腳,是因為把一些雞看成是兔了,把一隻雞看成一隻兔多算2只腳,那麼把幾隻雞看成兔時會多算6只腳呢?推算得出有3只雞。那麼就有5只兔。

(2)方程法。分析列方程依據的數量關係,每一個分式的具體含義。

如解:設兔有X只,那麼雞有(8-X)只。雞兔共有26只腳,就是:4X+2(8-X)=26

(2)解:設雞有X只,那麼兔有(8-X)只。雞兔共有26只腳,就是:2X+4(8-X)=26

列方程解應用題,學生在五年級已學會。由於這種方法思路清晰,易於理解。因此只要明確等量關係,就能正確列出方程,只是設雞有X只方程不易解。

【設計意圖:激勵學生產生新算法的願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發現的內部規律去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假設法解題適時演示,數形結合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經歷“建模”的過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量關係及關鍵點,總結出解題的方法。最後又引導學生採用列方程的方法順利的解決了雞兔同籠問題。】

3.解決趣題,嘗試應用。用你喜歡的方法解決古代趣題。

4.對比分析,方法優化。

(1)我們用了幾種方法來解決這類題?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列表法:有序思考,列舉麻煩。

假設法:解答簡便,推理複雜。

方程法:便於理解,過程複雜。

(2)假設法、方程法解題的異同。

假設法:假設雞求兔,假設兔求雞。

方程法:設雞求雞,設兔求兔(設兔解方程較容易)

5.閲讀資料,理解古人假設法——抬腿法。

【設計意圖:顯然這三種思維並不在同一層次上,不在同一層次上的算法就應該提倡優化,而且必須優化,只是優化的過程應是學生不斷體驗與感悟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強制規定和主觀臆斷的過程,應讓學生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算法。】

第四環節:鞏固應用,知識拓展

1.停車場有自行車和三輪車共10輛,總共有26個輪子。自行車和三輪車各有多少輛?

2.新星國小“環保衞士”小分隊12人蔘加植樹活動。男同學每人栽了5棵樹,女同學每人栽了3棵樹,一共栽了50棵樹。男女同學各有幾人?

【設計意圖:應用練習是一個提升的過程, 在學生知識生長點上提出挑戰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識別題型培養遷移類推能力,發展思維,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同時有效地評價更能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獲得成就感。】

第五環節:總結評價,激勵提高

學生總結談收穫。課堂要講求實效性,既需要學生的廣度參與,又需要學生情感與認知的深度參與,最後的總結收穫才能驗證是否實現較好的效果。

四、説教學反思

“雞兔同籠”本來就是很抽象的課程,這種類型的課對教師是一種挑戰,教師應努力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教師又應努力幫助學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報告自己的工作。本節課我從學的角度安排教學過程、呈現學習內容、提供材料,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主動完成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因此,課堂基本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精神得到培養,創新潛能得到開發,讓學生獲得了親自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體驗。結合本節課的備課和授課情況,我再補充四點個人想法:

1.學會把握解決問題的關鍵(思維連接點)。當學生遇到較為複雜的問題時,往往因不自信二亂了陣腳,因此掌握解題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歸根結底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與簡化信息,提煉數量關係,架起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的的橋樑,以獲得問題結果或解決程序,逐漸積累數學經驗,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

2.方法優化、簡化。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雖好,但不是學生人人都能全部掌握,而是多數學生喜歡的方法,教師易教,學生易學的方法,對後續知識的掌握有價值的方法,才是最理想的基本算法,因此一定要對方法進行優化,讓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簡單方法才是好方法。

3.認真書寫,完整、準確過程的好習慣。想的再好,説的再有道理,最終還是要以書面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最好的示範和強調,讓他們潛移默化的注重數學化的書寫過程,既要完整、準確,又要簡明扼要。

4.不斷提升自我。總的來説,這堂課研究的方法多,容量大,好多地方只是蜻蜓點水,理解不深刻,練習不到位。部分學生對方法的掌握有依葫蘆畫瓢的現象。不過,對我來説通過對這堂課的研究,對新課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頗深,收穫較大。同時也能發現自身的不足,如課堂的駕馭能力和調控能力不夠靈活,鬆弛度不夠自然;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準確、到位,激勵性語言貧乏;語言還不夠精準、風趣;對細節的把握還未發揮到最佳效果。

總之,知識是基礎,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識與方法才能上升為智慧。數學是能夠增長學生智慧的學科,我們只要抓住數學本質,與新課程理念有效結合,才能發揮數學教育的最大價值,凸顯數學本色!這樣做本身就是使數學課迴歸數學味,找回數學教學的靈魂!

我願意與大家一起——繼續不斷地探索,與新課程共同成長!説的不到之處,請各位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雞兔同籠課件

( 一)直入課題

1、課前出示課題:

師:“雞兔同籠”是什麼意思?

生:

師:你真聰明,回答正確,。是的,這是這是大約一千五百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記載的一道數學趣題。

原題是這樣的: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

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師: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知道嗎?(生:知道)

“雉”是什麼意思?(雞)

2、把它翻譯成現在的話是這樣子的:(ppt出示,學生齊讀)

(二)探究算法

1、師:雞和兔各有幾隻,會算嗎?會的舉手,好把手放下,還有這麼多不會的,不會不要緊,咱們先來猜一猜。

老師想先來猜一個可以嗎?雞18只。兔20只,行不?(為什麼?)

生:

師:是的,講的真好。

師:誰還想來猜一下(學生猜測,師隨機板書)

請同學們想一想,雞和兔共有多少種可能?

這些可能都是正確的嗎?(不是)

那怎樣驗證哪些可能是正確的?

生:通過計算對比腿的只數

這樣驗證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能)

2、師:但是要驗證這麼多,真是太耗費時間了。我們可以先從簡單地問題入手(出示例1)(化繁為簡是不是需要出現)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這裏什麼發生了變化?(數變小了)

3、活動:同學們拿出老師課前給你們準備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學生彙報:預設學生的幾種思路(課前滲透,若沒有出現則師舉例説明)

(1)直接想到雞有3只,兔有5只

(2)從雞有6只,兔有2只開始推算

(3)從雞有8只,兔有0只開始推算

調整方案有兩種: 一種是一個一個的調整:總結規律:每增加一隻兔,減少一隻雞,腳的總數增加2只:反之,則減少兩隻(讓學生必須領會透)

另一種是 多個調整:

師:像你們剛才這樣,根據雞和兔的總只數,列舉出一些可能,通過驗證和調整,總能找到一種情況符合題目要求。這種方法可以叫做

列表法(板書)

4、學習假設法

(4)師:在剛才的列表法裏邊,我們從雞有8只,兔有0只開始推算,也就是假設籠子裏全都是雞。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計算?

(學生先在練習本上計算,再彙報思路)

8*2=16(只)

26-16=10只

10/2=5(只)

師:把所的有隻數都假設成雞,算出腿的總條數再和實際的條數比較一下,通過分析和計算,得出問題的答案。這種方法可以叫作假設法。(板書)

5、師:同學們剛才的這兩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最簡單,或者説你最欣賞哪種方法?

生:

師:剛才我們用列表法和假設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們能用我們剛才的方法解決我們前面的那個《雞兔同籠》的問題嗎?

學生動手計算,彙報解題思路,

6、師:同學們請想一下,我們剛才是把籠子裏的雞兔都假設成雞,除了這種假設,我們還可以怎麼假設呢?

生:(都假設成兔)

學生自己動手計算解決問題,彙報

(三)回顧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問題?

生:

師: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生: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頑強的精神、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

二、説學情

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於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並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並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

鑑於以上分析,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學會課文中7個四會字和5個二會字,重點理解“鍛鑄”“虐殺”“摧毀”等10個詞語。

2、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3、憑藉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於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4、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説教法

本課我將採用以讀促悟,以悟導讀的教學方法。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説讀的重要,比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等,而現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也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從中可見朗讀的重要。在學習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在反覆的讀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厭煩。我運用了多種朗讀的方法,比如:範讀、指名讀、齊讀、自由閲讀等。

四、説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分兩個板塊開展教學,一是以青海高原地貌的圖片、錄像導入,讓學生直觀感知青海高原的氣候和地理特點。二是通過放聲自由朗讀課文、指名分節檢查讀課文、快速瀏覽課文了解大意、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怎樣的柳樹等四遍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形式不同的讀書,為第二課時進一步精讀課文掃除障礙。第二課時根據課文特點,緊扣“神奇”展開教學,這是明線,以作者的情感深化為線索,這是暗線。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為此預設了以下四個學習活動:環節一:圖文對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樹。

1、投影一幅廣袤無垠的青海高原圖片,創設學習情境,學生自由讀讀課文3—5自然段,想一想並説一説,這株柳樹是極其平常的柳樹,為什麼它生長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柳樹的外貌體會柳樹的神奇:

扣住“神奇”,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了落腳點,並依據課文特點採用了比較、環境渲染、圖片創境設情等方法體會“神奇”,同時巧妙地抓住每節最後一句話讓學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學生自己。説、讀、悟融為一體。

環節二:引發想象,感歎生長中的柳樹

1、指名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第6、7自然段,體會在作者的想象中,這株柳樹的生長過程又表現出怎樣的“神奇”。

2、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語句並抓住“有幸萌發”“保存生命”“繼續存活”三個方面體會柳樹的神奇,然後用“(什麼條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靈活地説一説在這三個生長過程中柳樹的神奇,接着通過朗讀和體會“奇蹟般”“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來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學生的情感。

3、在初步體會柳樹長粗過程的語句的基礎上想象柳樹遇到高原風雪、雷轟電擊以及其它災難的情景,並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讀增強體驗,然後抓住“一種多麼頑強的精神”,通過説和讀來感悟作者情感的'進一步提升。

首先抓住關鍵詞語引發學生與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礎上,進而描述情境引發學生再展開更為具體的想象,讓學生對柳樹頑強的感悟更加直觀和強烈。同時,學生想象的過程中在口頭表達和思想認識方面的語文素養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間。

環節三:整體回顧,深刻體味人生哲理

1、小結上文的學習,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

2、探討柳樹是靠什麼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以“這篇課文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

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點睛之筆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讓學生聯繫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

根據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描寫一下家鄉的一棵樹

(2)蒐集有着柳樹精神的人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分析

1. 編寫思路。

大凡成功的創意圖形,往往會吸引受眾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視覺傳達中所表現出的新奇感。何謂新奇?新奇即獨特,它是創意的特色和亮點,是該畫面所透射出的一種具有強烈個性並對觀眾造成視覺衝擊的能量。在這方面我們的前輩如荷蘭畫家埃舍爾、西班牙畫家達利、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里特、德國視覺科學家邁克爾施若夫和E.R.威斯特、格式塔心理學家愛德加魯賓等為我們創造了許多獨具匠心的設計圖形。他們能根據觀眾的心理特徵,巧妙地運用物體對視覺細胞刺激程度的不同,使觀眾產生奇特的情感體驗和聯想。現在這些圖形的創意方法被廣泛應用到設計領域。本課提供的各種圖形就是在為了給學生的視覺產生強烈刺激的同時,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作者畫這個圖形的目的是什麼?他是怎麼表現這點的?教材中有四個篇幅的內容,其中的一面單獨設置一整幅埃舍爾的《上升與下降》的作品,意圖是讓學生充分體驗作品的奇特,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如利用正負形、利用影子、利用置換組合、元素替代、錯覺等不同的創意方法進行的嘗試訓練。

2. 重點、難點。

重點:進行圖形思維訓練,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難點:學生對圖形設計基本要素的掌握,瞭解圖形創意的方法。

教學目標:

1. 以強烈的視覺形式來展示奇特的圖形,使學生獲得一種視覺上的體驗,並初步瞭解這些圖形的藝術美及內在含義。

3. 能夠運用空間、明暗、形色、錯覺等美術語言對美術圖形進行簡單的評述。

4. 通過一系列圖形視覺訓練,多角度地欣賞和認識美術作品,能夠嘗試運用身邊的媒材進行創意,設計出有趣的圖形,拓展直觀想象的空間。

二、説教法:

美術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如何培養這一教學任務,教師教學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這節課重在尋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法,引導發現法,範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通過範例的欣賞,感受美的過程,去發現美,創造美。

三、説學法:

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形象是切入點,是關鍵,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自己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自己解決問題,教師作為引導者,疑點難點師生一起研究解決。從而讓學生逐步走進作品,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技巧。

四、説教學程序:

為了優化教學過程,體現學科教學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設計教學程序的: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紙張。

(教師)課件。

教學過程

1. 遊戲導入,提問揭題。

(1) 播放圖1,請同學們猜一猜:“柱子是圓的還是方的?”並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看到的是什麼內容?

(2) 在學生產生爭論之後,師生共同解析。

(3) 揭示今天的課題:《奇特的視覺圖形》。

2. 圖形體驗,師生互動。

(1) 請大家看看並談談《上升與下降》(教材第12頁)這張圖形的奇特之處在哪裏?

(2) 討論後教師小結:這張作品給人們一個奇妙的時空反轉世界,空間的上下、左右、內外、前後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細一看,卻又是處於矛盾之中。在畫面中,圖形和底紋不再安分守己,底紋會轉換成圖形,而圖形也會轉換成底紋,二維平面的圖形還會變成三維立體的物體,三維立體的物體也可以轉換成二維平面的圖形。圖中的階梯就是一個典型。

(3) 教師簡介作者。

(4) 課件展示圖片,請同學們思考並探討一個問題:這些圖片新奇在哪裏?比如説圖2:究竟是靜的還是動的?教師提示觀察的方法:注視圖片一分鐘,你發現了什麼?教材中的《電燈樹》的新奇之處在哪裏?

3. 啟發想象,自主探究。

(1) 在欣賞了一些設計作品、感受作品的藝術美後,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討創意圖形怎樣設計?學生討論、回答。

(2)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出新的分類:通過欣賞、對比了解了一個圖形一般有圖案部分及襯托圖案部分的兩個形,屬於圖案的部分一般稱為“圖”,也叫“正形”;而襯托圖案的部分稱為“地”,也就是“負形”。圖形創意中,往往把兩部分有機的聯繫在一起。如圖3中,張着血盆大嘴的鱷魚嘴裏,正好是一隻可憐的白天鵝的形象,人們不禁為正被吞吃的天鵝擔心、憂憤。

(3) 小結與提升:較早對圖形與底紋之間的互換互借關係進行系統研究的魯賓,他的《魯賓杯》(見教材14頁)就是的一個精彩的例子,你認為是一個酒杯還是兩個人頭的側面像?

【解析】兩種解讀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時候,你都只能看見面孔或只能看見酒杯。如果你繼續看,圖形會自己調換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間只能選擇看到一個。格式塔心理學家愛德加魯賓使這個經典的背景幻覺圖廣為人知。魯賓是從一張19世紀的智力玩具卡片上獲取的靈感。魯賓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閉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圖”,而封閉的這個面的另一個面則會被看成是“底紋”。在一般情況下(其他因素相等),較小的區域或更為封閉的區域容易看成是“圖”,較有意義的區域可能會被看成“形”。而當兩個毗連的區域中,圖形與圖形沒有較大的區別,或者圖形之間雖然差異較大,但是互為依存,無法單獨分開時,圖形即底紋,底紋也就可以成為圖形,正形與負形正是運用了這種視覺可調節的特點。中國的八卦圖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與負形的組合。

5. 佈置作業,表達創意。

(1) 請同學們利用正形、負形的關係,設計一組奇特的圖形,並談談自己的設計構思。

(2) 要求:生動、構思巧妙、奇特。

(3) 下課前請同學們上台展示並表述自己的創意,教師應以鼓勵、表揚為主,適當指出不足。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紙張。

(教師)課件。

教學過程

1. 遊戲激趣,導入新課。

(1) 教師: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石頭、剪子、布”的遊戲,你們會做嗎?同桌一起大膽的做。激發學習興趣。教師打開投影儀,在光影下做“石頭、剪子、布”手形。你們看到這些影子想到了什麼?你還能用手變成什麼?

(2) 用手能做出更有創意的影子嗎?鼓勵學生到投影前展示手形,同學們大膽地聯想影子上出現的是什麼?

(3) 出示課題:《影子的聯想》。

2. 賞析圖片,主動探究。

(1) 課件展示鋼筆的形象。同學們從影子裏看到了什麼?並聯想到了什麼?犀利的筆尖猶如鋒利的刀劍。

(2) 繼續用課件展示書上的圖片並提出問題:説説這些作品的含義是什麼?作者是如何把這兩個事物聯繫在一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3) 教師小結:在光線的照射下,物體會投下影子,影子是物體的真實奴僕,影子是虛的、消極的。然而在詩人和設計師的豐富想象下,影子活了起來,有了生命,成了實體。李白有詩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把影子看作是可以與之對酒當歌的知音。在設計師的眼中,物體投下的影子,可以是與本體意義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其他物體,它可以是虛幻的,也可以是實實在在的物體,可以與它握手,可以與它起舞,可以把它當凳子坐,也可以把影子中的自己的頭髮剪去。神奇的影子就在大家的手中創造出來了。

3. 構思作業,探索實踐。

(1) 根據某一個物體,利用其影子設計一組圖形,並説説作品的含義。

(2) 建議利用影子的形狀來豐富視覺語言,可以傳達某種特定的含義。

4. 交流創意,評價拓展。

(1) 師生共同探討作業存在的問題:影子的聯想是否合理?是否把自己所想所感的`東西表達出來了?是否合理地利用了各種美術工具、觀摩過的圖片以及文字資料?作業是否有創新?

(2) 佈置課後作業:找一些奇特的視覺圖形,欣賞這些作品,開拓自己的視野。

第三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十六開鉛畫紙。

(教師)課件、幻燈機、有關視覺創意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1. 觀察感知,強化概念。

(1) 課件展示法蘭克福爵士音樂節的海報作品。先請同學們觀察感知,然後談談構成畫面的元素有哪些?他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2) 討論後教師小結:大凡成功的創意圖形,往往吸引受眾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視覺傳達中所表現出的新奇感。何謂新奇?新奇即獨特,它是創意的特色和亮點。這幅法蘭克福的爵士音樂節的廣告招貼中,設計者運用了同形異構的表現手法。在樹與小號兩個熟悉的形象之間尋求具有共性的元素,發現其造型之間的相似性,並使之在視覺中得到融合,造成視覺形象的陌生感,從而使廣告畫面產生清新悦目的感召力。

(3) 強化概念:該畫面所透射出的一種具有強烈個性並對觀眾造成視覺衝擊的能量。在視覺藝術表現上,我們稱之為陌生感,這種陌生感至少包含着兩個層面:一是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二是使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我們稱之為“同形異構”和“異形同構”。今天要學習的同構圖形是指把不同的但相互間有聯繫的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不再是物的再現或並舉在同一畫面,而是相互展示個性,將共性物合二為一。

2. 引導欣賞,加強體驗。

(1) 課件展現圖片《為什麼和平遲未實現》,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將和平鴿與人頭骨兩者聯繫在一起?有何寓意?

(2) 歸納:作者利用異形同構的方法,將和平鴿、人頭骨這兩樣不同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把和平與戰爭這對立的兩極、差異的雙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為一個緊密的視覺幻象,給人的視覺造成強烈的矛盾衝突,發人深思。

(3) 説説教材中第16頁其他作品的創意。

(4) 説説圖4、圖5和教材第17頁作品有什麼奇特之處?除了能同構圖形之外,他們又有了哪些不同之處?

眼睛的形狀沒有變化,但是把眼白部分替換成了晴朗的天空。

(5) 教師歸納:上述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圖片中雖然保持了圖形的基本特徵,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類似的形狀所替換。這種構思方法稱為元素替代。

3. 同構圖形,元素替代。

(1) 以同構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設計一組圖形,並説説自己的創意或構思。建議小組合作,也可單獨完成。

(2) 教師巡迴輔導。

4. 表述構思,展示作業。

(1) 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介紹自己的作品及內在創意。

(2) 先將完成的作業懸掛在教室進行觀摩,再在課後選拔優秀作業在校園櫥窗展覽。

第四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16開鉛畫紙。

(教師)課件、幻燈機、有關錯覺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1. 欣賞激趣,感知錯覺。

(1) 課件展示圖7,圖中究竟有幾個人?分別有哪裏?據説可以找到9張臉的人,智商可以達到180。

(2) 圖7的圓線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課件將圖片遮住一半再讓學生觀察,能看到一樣的幻覺嗎?每一個小圓的“纏繞感”通過大圓傳遞出去產生了螺旋效應。遮住圖片的一半,幻覺將不再起作用。1906年英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弗雷澤創造了以整個系列的纏繞線幻覺圖片。

(3) 睜大眼睛看看這兩個“瘋狂”的螺帽(圖8):你知道直鋼棒是怎樣神奇地穿過這兩個看似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嗎?

【解析】兩個螺帽實際是中空的,雖然它們看起來是凸面的,所以兩個螺帽並不互相垂直。螺帽被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線應來自上方),這給人們判斷他們的真實三維形狀提供了錯誤信息。

(4) 託蘭斯肯彎曲幻覺(圖9):哪條線的曲線半徑最大?

【解析】這三個圓弧看起來彎曲度差別很大,但實際它們完全一樣,只是下面兩個比上面那個短一些。視覺神經末梢最開始只是按照短線段解釋世界。當線段的相關位置在一個更大的空間範圍延伸概括後,彎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給定的是一條曲線的一小部分,你的視覺系統往往不能察覺它是曲線。

(5) 教師歸納總結:錯覺就是指人不正確的知覺。在圖形創意中,利用錯覺設計圖形,往往會產生奇妙的效果。

2. 分析討論,層層深入。

(1) 課件展示教材中的圖片,提出問題:這兩個人坐在同一個台階上嗎?走這個奇怪的樓梯會發生什麼?最低一級和最高一級台階分別在哪兒?哪個人是坐在井口的上沿的?看起來像螺旋,但實際上是一系列的同心圓,為什麼?學生欣賞討論各個圖形的有趣之處,提高對圖形的認識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是貓躲着老鼠還是老鼠躲着貓呢?英國藝術家彼得布魯特斯在幻覺的基礎上創作了這幅迷人的令人模稜兩可的圖形。請同學們着重分析這幅《貓和老鼠玩捉迷藏》作品的巧妙、奇特之處。

3. 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1) 以小組為單位分組到因特網上收集有關錯覺的圖形資料。

(2) 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準備相應的文字解説。

4. 共享成果,開拓視野。

(1) 以小組為單位彙報自己小組成果,向大家介紹自己小組的錯覺圖形。

(2) 課外繼續收集有關錯覺的圖形資料。

在上面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課堂小結。

這樣的課堂設計,使學生學、練結合,發現學習和美育相融,是美術大綱教學的要求。

五、説板書:

美術課的板書應融畫於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應將作畫過程與板書相配合,將範圖、多媒體課件相對應,做到和諧一致。

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特點

《紫藤蘿瀑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本單元是學生從國小進入中學後的第一個單元,內容以人生為主題,都是抒寫人生感悟,這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由紫藤蘿瀑布的輝煌、藤蘿的命運,感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都不足畏懼,人生,應該是豁達的,樂觀的,奮發的,進取的。喚起學生對生命的關愛。

2、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葉聖陶説“教材是個例子”。《紫藤蘿瀑布》這個例子既承擔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培養,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本單元的教學成敗,從某種意義上説,對學生整個國中階段的學習影響深遠,特別是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掌握尤顯重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根據本單元的安排,結合新課標“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本課安排以下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②揣摩句子,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③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象力,加強生活中的觀察意識和想象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誦讀課文,品味文章的語言。通過模仿寫作,揣摩托物言志的妙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為體現新課標“正確認識人生中苦難難免,但生命永恆、生命美好,要戰勝苦難、珍愛生命,同時進一步認識學習語文和生活的關係”的理念,本課安排的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是:學習並嘗試作者關注自然、思考人生,體味人生,感悟生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品味文章中優美句段,感悟文章的中心。為培養學生語感,學習母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樹立生活中處處是語文的大語文觀打下基礎。2、教學難點:讓學生學會品味語句,理解作者十年前後的情感變化,初步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為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打基礎。

四、教師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景,把課文、圖片、音樂完美結合,寓情於景。為學生創設和諧、快樂的學習情景。世界著名的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説過:“快樂教育”、“情境教學”對學生的智力開發,薰陶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當今課堂教學新的生命。

2、朗讀,感悟。通過學生的精讀細品,發掘學生的創新智力,培養學生的閲讀方法,學習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3、“語文學習方式的多元性、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性”。通過學生“聽一聽、看一看、讀一讀、談一談、議一議、想一想、問一問、劃一劃、練一練、寫一寫、比一比”等方法,培養學生聽、説、讀、問、寫的能力,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想象思維、聯想思維。

4、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廣採博取,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

5、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繫。語文是“實踐性強”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即處處是生活,處處是語文。

6、質疑問難,激勵教學,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磨礪學生的創新品質。

五、學習方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國小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本堂課主要讓學生在“情景中感受,閲讀中領悟,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快樂中學習,在練習中鞏固,在聯想、想象中提升,在質疑中創新。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教具學具:

多媒體。

八、教學設計思路:

1、聽一聽、看一看

教師活動:放音樂,展示多媒體,創設情景,引入課題。學生活動從聽覺,視覺讓學生感受美,創設創設一種和諧、輕鬆、快樂的學習環境。通過優美圖片展示,播放與課文內容有聯繫的《丁香花》,引入課文;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播放音樂《昨日重現》,與課文內容相吻合2、讀一讀、談一談

議一議

教師展示多媒體,指導學生閲讀,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也參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讀本課的詞語,有感情地讀一讀課文中優美的句段,並品味這些優美的句子,學生與學生交流討論,議一議,然後學生與老師交流。通過對優美語段的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談一談自己的預習方法。談一談對句子的.理解,及方法,對人生的感受悟,生生、師生進行相互交流,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想一想、問一問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設計三個核心提問,讓學生思考,質疑。學生看圖片,思考教師的提問,積極發言,大膽質疑,勇於創新。通過教師關鍵性的提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大語文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創新精神。

4、劃一劃、練一練

教師指導學生在書上作批註和勾劃。檢測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及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學生一邊聽課文一邊在書上劃出優美的句子,關鍵詞語,聽完後想一想。學生完成教師的檢測題,通過學生的劃一劃,培養學生的做筆記的習慣,動腦及創新品質,通過練一練,檢查學生對知識及學習方法是否掌握。

5、比一比、寫一寫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評比,指導學生進行片斷寫作練習,看誰寫得好。比朗讀,比寫作,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仔細觀察的能力,寫作能力,語文的實踐運用能力、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九、教學程序:(對照課件進行講解)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文: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圖片,然後放音樂《丁香花》,創設一個和諧輕、鬆快樂的學習環境。然後進入預習的檢查。對課後的“讀一讀寫一寫”的內容要讓學生讀一讀。

2、多媒體展示提問:你知道什麼是藤蘿嗎?知道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嗎?然後教師展示藤蘿圖片,介紹藤蘿,這裏體現了語文學科與生物學科間的聯繫,接着教師展示作者圖片,介紹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提問:聽錄音,看課文,思考作者是按什麼順序?

1、學生帶着問題,聽錄音,在書上劃出優美句子。整體感知課文,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教師再抽學生回答,師生共同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2、學生齊讀課文、分組朗讀、分男女朗讀、抽個人朗讀等多種方式,學生朗讀時,教師播放音樂《昨日重現》作為背景,創設氛圍,與作者看花時回憶起十年前的情景相照應。教師重點對學生的朗讀作出要求,進行朗讀指導。

朗讀指導:長句的停頓要得當;朗讀的節奏要緩急適當;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注意句子的重讀;讀準字音,不讀錯字,不加字、漏字,注意感情。

(三)、品味探究

1、學生品味文章中的優美語句或語段。教師重點對學生進行品味句子的方法指導。

品味句子指導:從修辭手法、句子所寫內容、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幾方面去思考。學生先小組進行交流,再抽起來回答。教師也把自己認為優美的句子與學生進行交流,實現師生互動。

2、教師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用多媒體展示三個核心問題。

A、全文緊緊圍繞這樹盛開的紫藤蘿來寫的。那麼題目為什麼叫“紫藤蘿瀑布”呢?我們能不能將它改為“盛開的紫藤蘿”呢?

B、文中插入一段寫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大株紫藤蘿,觀察這兩幅圖片,從中你能探究出作者運用了哪種手法,有何作用?

C、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

這幾個問題主要求學生對文章的主旨進行理解,對作者的描寫花的修辭手法和寫作順序進行理解,對作者十年前後心情進行感悟。我讓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試着解答。學生不能解答的,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解答;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很好地突出重點,教師再進行補充。

(四)、課堂檢測學生進行練一練,檢測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五)、拓展延伸進行寫法指導。先分析本篇文章的寫法,再進行寫作練習。

(六)、最後設計了音樂《希望》,與文章結尾時作者的感受一樣,緊扣課文主旨,讓學生放飛自己心中的希望。

(七)、板書設計説明:板書課文的核心內容。由看花、憶花、悟花分別引出作者的不同心情和感受。從而體現出對人生的感悟。

九、教學評價

1、學生在整堂課中,感受課的寫作之閏,感受畫面之美,在發問時,教師始終採用激勵的語言。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及時的評價。

2、課件中的幾個小動畫:如“智慧之花”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小問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飛舞的小蝴蝶”等,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