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説課稿彙編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2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説課稿彙編7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學內容

《分數的再認識》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節內容。

二、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這套教材,分數這部分知識是分兩次進行教學的。第一次是三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 第二次是五年級的系統學習分數知識。在三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過程,認識了整體“1”,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已經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分數的再認識》這一節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分數,學習分數的再認識。教材通過創設“拿鉛筆”的問題情境、説一説、畫一畫、和“你知道嗎”來呈現教學內容。讓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有了可利用的豐富資源,從而安排合理有趣的課堂教學。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 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

(2) 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1) 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

(2) 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解釋所得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教具準備:兩盒數量不同的鉛筆,電腦課件等。

學具準備:彩色筆等。

三、説教法、學法

1、教法:

創設情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設計着眼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並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創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愛學。

2、學法:

課剛開始,教師就創設“拿鉛筆”活動情境:請兩位同學到台前,每人分別從一盒鉛筆中拿出1/2,結果兩位學生的結果不一樣多,一位學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學生拿出的是3枝。

並提出問題:這裏有兩盒鉛筆,你能從每盒鉛筆中分別拿出全部的1/2嗎?其他同學注意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新知。瞭解了“由於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總枝數不一樣多),所以1/2表示的具體的數量也就不一樣”之後,

讓學生動手操作,以説一説、畫一畫、練一練等不同的方式來認識不同的分數,並與同伴交流,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獲得新的知識。

四、説教學流程

這節課我是分這樣三大塊進行設計的:從實際情境引入課題、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認識分數、將分數應用到實際生活。

1、創設了“拿鉛筆”的教學活動引入教學,讓學生體會同樣是1/2,鉛筆的數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這是因為原有的鉛筆總數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2、創設了利用實物讓學生“説一説”的情境活動,聯繫厚薄不同的“兩本書的1/3”展開交流,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

3、讓學生通過“畫一畫”,藉助直觀圖形體會一個圖形的1/4都是一個□,但這個圖形的形狀有可能不同。這樣的教學活動,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通過“練一練”,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在每一個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為深刻和完善。這種“動”,不只是學生自己單向的學習,還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

5、回到生活,用“捐零花錢”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分數的相對性。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明白學數學是為了解決問題,真正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6、通過閲讀“你知道嗎”,去了解分數產生的漫長過程,瞭解分數的各種記載方法。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數學發展的歷史,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認識,激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和興趣。

7、課堂小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對自己的評價怎麼樣?學過今天的知識,你想到哪些分數? (通過小結,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並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桂林山水》是義務教育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第1課。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按“總——分——總”的順序先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説明了桂林山水的緣由。然後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灕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突出特點,最後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繫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實際和我對這課教材的把握,我將本課的教學目的確定為:

(1)會寫本課13個生字、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4)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引導學生感受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種獨特的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本課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能將課文讀通順流利,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生字,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選擇自已喜歡的內容小組合作學習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思,學習作者寫作方法,試着背誦課文。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音磁帶一盒

三、説教法

文章是寫景的抒情散文,根據文章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以講促讀”,這一方法進行教學。

語言文字具有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許多妙詞佳句往往講也講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詞造句嚴謹,語言優美,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熱情。如果老師講得太多,文章會搞得支離破碎,整體的美被破壞。只有通過多讀,反覆讀,讀出語感,以讀代講,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讀者的感情溶為一體。

四、説學法

1、合作討論法

重點段兩小節的結構、寫法頗相似,教師先引導學生揭示規律,掌握方法。學習第二自然段“灕江的水”。按這四步來學習。(1)這小節分幾層寫?(2)每層各用什麼方式來表達?(3)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4)反覆誦讀。在第二自然段學完之後,讓學生回顧一下剛才我們分幾步用怎樣的方法學習的,現在用這樣方法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這樣,從扶到放,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力。

2、朗讀體會法:

文章是寫景的抒情散文,根據文章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以講促讀”,這一方法進行教學。

3、課件展示,直觀教學法。

給學生直觀出示各種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對桂林山水有個直觀的感受。

五、説教學程序

(一)多媒體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時配以桂林山水的美麗風景的畫面。師: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那畫境般的桂林,去領略他山水的美。教師用絢麗多姿的畫面、動情的歌曲和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情境,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生字或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課文每一自然段分別在寫什麼?

2、檢查預習情況,讀課文。

(三)教師範讀,激發學生初步美感,形成整體表象。

然後播放錄音,創設美的情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這樣能讓學生儘快融入課文語境中去。

(四)圖文對照,品讀課文。

1、播放灕江水的圖片,創設課文情境,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段,要讀出美感。

2、按課文的順序概括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

作者用什麼與灕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麼?怎麼比的?引導學生認識對比句。學生交流彙報後,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畫面,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印象。然後瞭解排比句,並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練習仿説。

4、引導學生照畫面反覆朗讀,品讀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體現的讚歎之情。

5、多媒體出示總結感悟本段的寫作方法。

抓住特點:靜、清、綠 (排比句)

運用對比:波瀾壯闊的大海 水平如鏡的西湖

(五)創設情境,自學訓練:

1、仿照第二段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段,師指導。

2、觀賞“桂林的山的圖片,激發美感。

3、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歎之情。

(六)讀中想,想中讀。

教師配樂朗讀第四段,學生欣賞畫面。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闊。

(七)閲讀拓展

播放賀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錄像,總結全文。指導朗讀

六、説板書設計

這一板書,把課文中最優美、最精煉、最關鍵的語句精選了出來,不但把文章的結構顯現出來,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點也表達出來,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把課文中心內容表達完整,使文章的內容一下印在學生的腦子裏。(板書如下)

桂林山水

總 甲天下

水:靜 清 綠

山:奇 秀 險

總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七、説課後反思

《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的圖文結合的文章,其具體描寫了桂林山水的風景,通過本課的學習,藉助於文章作者的描繪,觀賞桂林山水的風光圖片,我們雖未到廣西桂林,但已經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現在已經已置身於桂林,正在欣賞美麗的桂林風光一樣,真是“人未到桂林,但已有那種感覺”。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我遵循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基本原則,力求語言、文字和思想感情薰陶的有機結合,既突出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標。

説課稿 篇3

(第二課時)

一、 説教材

1、教材簡析

《跟蹤颱風的衞星》是義務教育蘇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第三代氣象衞星緊緊地跟蹤、監視颱風的動向,為人類預防颱風襲擊,減少損失做出了貢獻,從而形象地向小讀者展現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全文共有8個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颱風發現一顆氣象衞星在緊緊地監視它,非常惱怒。第三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寫狂怒的颱風妄想撲滅氣象衞星,甩掉氣象衞星卻遭失敗,最後又想摧毀城市仍未得逞,形象地説明了氣象衞星的特點與作用。第八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颱風在氣象衞星的跟蹤、監視下束手無策,只得落荒而逃。

本文情節生動,語言活潑,讀來情趣盎然,引人入勝,在形象的童話情境中傳播了科學知識,是加強語言訓練,激發科學興趣的好教材。

本單元編選兩篇科學童話,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長大用科學為人類造富的志趣,《跟蹤颱風的衞星》作為繼《水上飛機》後的第二篇科學童話,它起着對這一教學目的的鞏固、延伸、加強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排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a.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b.瞭解第三代氣象衞星的主要作用。

(2)技能目標:a.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分角色朗讀。

b.能用談笑風聲造句。

c.能説出氣象衞星跟蹤颱風的經過。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從國小科學,長大用科學為人類,為社會造福的志趣。

3、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學生對科學知識瞭解還很少,因此通過學習颱風和衞星的對話、神態及動作使學生了解第三代氣象衞星的特點和作用,並激發學生從國小科學,長大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志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4、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説學情

三年級學生屬於轉折點的學生,累積了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對科學知識瞭解很少,已掌握了一定的閲讀方法,已經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能力。

三、説教法

(一)以讀代講法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加之本文故事性強,情節饒有趣味,語言生動活潑,為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以讀代講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直觀教學法

國小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佔很大的優勢,因此本課教學時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向學生展現了颱風的危害、衞星的圖畫等,以突破重、難點教學。

(三)情境教學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並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才能讓他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這樣的語言誰來噹噹這狂怒的颱風?你這麼自豪是為什麼呢? ,不知不覺的把學生帶入情景,再讓學生男女生分角色讀,師生角色讀,讓學生邊演邊學,其樂無窮,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非常感興趣的氛圍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識。

四、説學法

(一)探究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説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説,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二)合作學習法

我們培養的是新時期的人才,他們除了自身要努力學習,勇於創新外,還必須具備真誠的態度、開朗的性格及善於與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學習,讓他們集思廣益、互相切磋,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鑑。

五、説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幫助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進一步加強技能目標的訓練和完成情感目標,也就是完成本課的重、難點教學。

下面,我着重講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談話激趣,直觀導入

導語:小朋友,你們見過颱風嗎?是的,咱們海南就是經常刮颱風的,颱風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相示出示颱風造成危害的圖畫)但現在,聰明的人們已經制造出了氣象衞星,它為人們及時報道了颱風的情況,使颱風對人類的危害減少了許多,你們瞧!這就是氣象衞星(相機課件出示氣象衞星圖畫),這樣,通過談話激趣,導入本課,氣象衞星是怎樣報道颱風情況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篇有趣的科學童話:17跟蹤颱風的衞星(板書)

(課一開始,我通過自己富有感情的語言和形象的圖畫,把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提起來了,教育家布魯納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就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調動起來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一)精讀課文

面對狂暴的颱風,氣象衞星害怕嗎?(相機板書:颱風 衞星 )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鬥爭了幾個回合?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找一找颱風是怎麼發動攻擊的?衞星又是如何應對的?(生讀課文,分小組學習,合作完成教師的問題)

(颱風和衞星斗爭了幾個回合?這是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因此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內共同研究,集中集體的智慧,共同交流切磋品嚐學習的收穫,分享學習的快樂。)

在學生彙報完問題答案後,我讓學生對台風和衞星一回合一回合的比拼進行學習,我設計的意圖是想讓學生像在看動畫片一樣的氛圍中學習,把每一個自然段都銜接起來,於是把讀貫穿始終,我是這樣做的:

1、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過渡語:就這樣颱風和衞星進行了四個回合的比賽!

哇!衞星和颱風的比拼肯定很精彩。

A、齊讀①②自然段。

B、課件出示颱風和衞星的對話,生分角色讀,引導學生理解盯住時刻(相機板書:大聲嚷,笑了笑)

2、學習第三至七自然段。

過渡語:聽了小衞星這麼一説,颱風可生氣了,誰能找出一個表示颱風生氣的詞

(1)課件出示颱風嚷的內容,請一生面帶狂怒的表情讀,齊讀。

(2)課件出示小衞星的話,師讀。氣象衞星態度怎麼樣?(堅決)

(3)引讀第4自然段:看到氣象衞星態度那麼堅決,颱風他怎麼樣呀?劃出描寫颱風的詞語。(相機板書:猛撲、撲不着)

(4)男、女生對讀第3、4自然段(指導讀出颱風的厲害,不可一世的語氣;衞星的態度堅決,拒不放棄的語氣)

(這一環節我通過師生分角色讀,巧妙的把學生帶入角色,讓學生完全進入課文,再來一次男女生分角色讀,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角色 的體會。)

(5)過渡語:猛撲是撲不到小衞星了,颱風就想把小衞星怎麼樣呢?(指名回答,板書: 甩)

A、全班齊讀課件出示的對話。

B、默讀第5自然段,思考:颱風有沒有把小衞星甩掉?

從課文中哪句話看出來?重點抓住無意仍然來理解。(板書:甩不掉)

c、課件出示小衞星説的'話,師生分角色讀對話

(6)過渡語:撲也撲不到小衞星,甩也甩不掉小衞星,這時候的颱風會是怎樣的呢?

a、引導全班讀第6自然段第一句話,(相機板書: 撲向城市)畫出描寫颱風的詞語,請生演一演。

B、颱風那麼狂暴,小衞星有什麼反應呢?説了什麼?課件出示小衞星説的話,指名讀(相機板書 : 報告行蹤)

c、你這麼自豪是因為什麼呀?齊讀第六自然段剩下的內容

d、看畫面理解談笑風生的意思,用談笑風生造句。

3、學習第八自然段

過渡語:經過了前三輪比拼,最後颱風怎麼樣了?

齊讀第八自然段(相機板書: 泄氣而逃 緊追不捨)

4、小結

齊讀全文,説説小衞星的作用以及跟蹤颱風的經過。

總結語:小衞星厲害嗎?那麼厲害的小衞星是誰製造的?(人類)對!是人類用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所以,小朋友從現在起就要好好學習更多的知識,將來發明創造出更多有益於人類的東西。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課件出示颱風和衞星的對話,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讓學生產生讀書的慾望,以讀貫穿全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讓孩子去觸摸感性的形象,通過颱風和衞星的對話、神態和動作,認識到颱風是有性格的,衞星是有特點的,同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知識的薰陶,希望能將藝術的美和科學的真理和諧地統一到一起。)

5、拓展延伸

1、寫一句話讚揚小衞星。

2、收集有關衞星的資料。

(葉聖陶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而這一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來到學校不僅僅只獲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六、説板書

這一板書設計,我主要板書颱風和衞星的四個回合比賽的情況,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更直觀的瞭解颱風和衞星各自的特點,以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附板書:

17 跟蹤颱風的衞星

颱風:大聲嚷 猛撲 甩 撲向城市 泄氣而逃

衞星:笑了笑 撲不着 甩不掉 報告行蹤 緊追不捨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選自高級中學化學課本(必修)第一冊第六章《氧族元素 環境保護》的第一節,教材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這部分內容的突出特點是它處於學生剛剛學完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律的知識,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條件,也應該充分發揮理論知識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指導作用。教材以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律為依據,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表,採取討論的方式來安排氧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學習。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紹了臭氧的初步知識和同素異形體的概念。教材從正反兩方面介紹臭氧,使學生全面地看問題,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過氧化氫,對這部分內容現行大綱只要求做常識性介紹,教材也只是側重於從用途的角度做了簡單的介紹。

在全節的最後,還安排了關於硫化氫的選學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節,緊接在第五章《物質結構 元素週期律》之後,是以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律理論為指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第一個元素族,因此,對氧族元素的學習可以説是對原子結構、元素週期律知識的應用。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初步學會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學習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時又是對學生思維、分析、推測能力的訓練,因此本節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 使學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結構與其單質和化合物性質遞變的關係。

(2) 使學生對臭氧和過氧化氫有大致瞭解。

2、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指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讓學生初步瞭解保護臭氧層的意義,加強環保意識,增強環保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由於運用所學的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律知識,指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鞏固元素週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學會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科學方法,加深對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律知識的理解,因此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以及氧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但是由於本節是學生首次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指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因此這兩點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氧族元素之前已學習過鹼金屬元素與鹵族元素,他們對同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點和性質變化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加上剛剛學完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律知識,因此完全可以也應該發揮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關於氧族元素的教學(第一課時)

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律知識為依據,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圖6-1氧族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質,從原子的`核電荷數、電子層數、原子半徑、最外層電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屬性和金屬性等幾個方面來討論氧、硫、硒、碲的結構和性質的變化。對於單質性質的變化,主要集中於物理性質方面,而化學性質則結合氧化物、氧化物對應水化物以及氫化物的性質加以討論。由於學生已有了元素週期表的知識,因此除了討論同一族元素性質變化的規律外,還比較了同一週期元素的非金屬性。

這是教材中的內容安排。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我認為可以首先組織學生根據氧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點,運用元素週期律理論,對元素性質變化規律進行推測,推測氧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然後分析課本中所列相關數據以及相關的反應事實,最終驗證理論推測的正確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質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包括以下幾點:

1、性質相似點

① 元素化合價相同,在化學反應中,主要顯-2,+4,+6價(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氣態氫化物(Te不能與氫氣直接化合)。

③ 都能與氧結合生成RO2和RO3型兩種氧化物(O除外),其對應的水化物分別為H2RO3和H2RO4型兩種酸。

2、性質不同點

① 物理性質的遞變性(結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單質物理性質的內容講解)。

② 從O到Te,元素非金屬性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

③ 從O到Te,單質與氫氣化合能力逐漸減弱;對應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逐漸減弱。

④ 從S到Te,所對應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漸減弱。

這樣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更好地學會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學習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推測能力。

由於學生在鹵素一章曾比較詳細地討論過F、Cl、Br、I與H2反應的難易及生成的氫化物的穩定性;在“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一章又學習了元素非金屬性的強弱與生成氣態氫化物的難易程度以及氫化物穩定性的關係,因此本節只是對以上知識的擴展和應用。

3、氧族元素與同週期鹵族元素非金屬性的比較

可以用O、F和S、Cl為例,讓學生在已有的物質結構和元素週期律知識的基礎上,推斷出氧族元素比同週期的鹵族元素非金屬性弱的結論。

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如果能利用學生已掌握的反應事實,如S、Cl2分別與變價金屬Fe、Cu的反應為例作分析比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週期鹵族元素非金屬性弱的結論,然後引導學生用原子結構知識進行解釋,效果將會更好,能突出結構對性質的決定性作用,並培養學生利用已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關於臭氧的教學(第二課時)

在這部分中,同素異形體的概念是學生首次接觸到的,學生在國中雖然已學過金剛石和石墨,但那時沒有專門介紹這個概念。在本節中,以O2和O3為例介紹這一概念,並聯系國中學過的金剛石和石墨,進一步擴展到硫有多種同素異形體。除同素異形體外,這部分主要還介紹臭氧的初步知識,包括:

1、 O3和O2 物理性質的對比

2、 O3 的化學性質:極強氧化性和不穩定性

3、 O3的用途

這部分的教學中,應注意使知識的學習與思想教育的滲透有機地結合。例如,教學中可以通過對臭氧多與少、遠與近對人類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學習,讓學生形成辯證看問題的觀點和方法。

(三)關於過氧化氫的教學

這部分內容,現行大綱只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大致的瞭解,因此教學中應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擴展及加深,教師可側重於從用途角度作簡單介紹,並將H2O2 與H2O進行比較。過氧化氫分解的反應,可用於實驗室製備氧氣,有條件教師可補充一個演示實驗。

在這個課時當中,知識方面,臭氧這部分應緊抓同素異形體的概念,並與同位素概念作比較,使學生真正從本質上區別它們。能力方面,過氧化氫這部分可結合H2O2分解產生氧氣的反應,讓學生比較它與KClO3分解制氧氣的不同,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由於本節的學習位於元素週期律之後,強調知識的網絡化,因此應注意從O3與O2 ,H2O2 與H2O的對比展開教學。

最後是選學材料這一部分,硫化氫作為選學材料,教學特意補進這一節,原因有:

1、 本章知識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變價特徵的元素,教學中主要圍繞-2→0→+4→+6價硫這條線展開學習,重中之重是相應物質的氧化性、還原性,因此必須掌握價態與氧化性、還原性的規律,為充實這條線,特補充這節內容。

2、 通過硫化氫的教學,可加強學生對含有最低價態非金屬元素化合物還原性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教學中除了介紹H2S的物理性質,實驗室製法外,重點落在H2S的化學性質上,包括可燃性、還原性、不穩定性,其中以還原性為重中之重。

二、 反饋練習(見投影)

三、 佈置作業(見投影)

作業:[第一課時] 課本習題一、三 1、2

[第二課時] 課本習題二、四

選學材料:整理本節內容中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六、板書設計(見投影),(氧族元素)説課方案

説課稿 篇5

一、説課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以閲讀為主。

二、説教材:

《刷子李》是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中的第二篇課文。本文寫得生動有趣,融方言幽默於一爐,敍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豐滿,是一篇藝術性和趣味性都較強的文章。文中“刷子李”是生活於市井裏巷的凡夫俗子的奇人高手,他巧妙的粉刷技藝應該是民間藝術之海中的一朵晶瑩的.浪花。因為本組課文的設計意圖就是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學習運用。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文中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一位普通的手藝人高超的技藝。

3、領悟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教學重點圍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把感受人物形象,領悟並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作為教學本課的重點。難點分析:由於許多學生對粉刷不太瞭解,因此,很難真切地體會“刷子李”的技藝高超表現在哪兒。所以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説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主要以讀為主,讓學生通過讀讀、議議的方式,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體會人物的高超技藝。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創造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進行有創意的探究性閲讀。

四、説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通過出示名片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瞭解刷子李。

(二)、重點切入,感知“動作”。教學時圍繞刷子李的高超技藝表現在哪裏為主線,組織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開闊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中體會刷子李的高超技藝,他們在讀中思考,讀中領會,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加深對人物性格的領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

(三)、走進內心,側面烘托。

(四)、拓展延伸:1、閲讀《泥人張》《快手劉》等故事2.小練筆:選擇身邊一個熟悉的人進行片段描寫,寫出他的主要特點。這一環節,做到了讀寫結合,加深學生對人物性格的領會,情感得以深化。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八冊第96頁“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2、本節課教材分析:

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在已經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一規律既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理論依據,又是複名數與小數相互改寫的重要基礎。通過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用聯繫變化的觀點來認識事物,並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指出,要確立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體系。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可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能依據這一變化規律,比較熟練地判斷隨着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麼變化。

(3)通過動手操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判斷等能力。

(4)通過假設情境,演示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層次的提問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感覺,培養探究精神的集體協作精神,並在學習過程中滲透“事物是聯繫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4、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根據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索並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規律,和比較熟練地判斷隨着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麼變化。

教學難點是如何發現這個規律和當移動小數點時,小數位數不夠怎麼處理的情況。教學的關鍵則是啟發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發現並歸納出這一變化規律。

二、説教法、學法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數學學習過程要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並結合概念教學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

1、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學活動的一切,要圍繞學生的發展來展開。因此本課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多次形成學習高潮。即導入新課時鼓勵學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動手操作時的探究高潮,歸納結論時的思維高潮,綜合練習時的活動高潮。

2、體現規律形成的全過程。概念教學應遵循感知-概括-理解-運用-系統化的邏輯過程。教學中,教師不是簡單的奉送結論,而是在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感知、操作、發現、分析、歸納和鞏固運用。分層次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認識結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知識,學到方法,訓練能力。

3、堅持面向全體,以學生髮展為本。課程標準要求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我將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的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空間、時間上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4、注重現代教學技術和直觀教具的使用。老師準備教學電腦課件。學生每人幾張數字卡片,每小組一張小數點位置移動變化情況表格。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明確目標――2操作感知,探究規律--3多層訓練,鞏固規律――4總結知識,自我評價等。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明確目標。

首先,我要學生先看一個小數點移動的動畫。

(設計意圖:小孩子好動,喜歡動畫,這一環節設計能有效地把學生的精神集中起來,並通過動畫,讓學生初步感知小數點位置的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為探索有什麼變化規律作好準備,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我要探索”的衝動。)

跟着,我讓學生猜想一下,小數點向右移動或向左移動,小數的大小會引起什麼變化呢?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敢猜想,使學生對探究規律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形成了學習的心理高潮。)

接着,出示課題,介紹目標

板書:1:探索並歸納出規律。2:運用規律。

(二)操作感知,探究規律

(設計説明: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是一節課的關鍵環節。為了分散難點,我安排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探導小數點移動,如果位數不夠要補0的方法。

第二層次:動手實踐,移動卡片,探索規律。

第三層次:觀察表格,總結規律。)

第一層次:探導小數點移動,如果位數不夠要補0的方法。

1、用卡片擺出0.03,將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可以怎樣簡寫?

2、將0.03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變成什麼數?

3、得出:整數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寫。小數部分沒有數,可不寫小數點。

4、將3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點左邊什麼都沒有,怎麼辦?(添0補足)

5、將3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是多少?

6、學生小結:移動小數點時,如果位數不夠,要用“0”來補足,缺幾個位就補幾個0。

(設計意圖:分散難點,讓學生清楚當移動小數點時,位數不夠要補0的方法。)

第二層次:動手實踐,移動卡片,探索規律。

1.請每個學生拿出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變化情況表,用數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結果填在相應的表格裏。教師建議同位的同學可以互相幫助。要求:每次移動小數點,都要從第一個式子開始。

小數點移動的位置0.004米4 毫米向右移動一位0.04米40毫米向右移動兩位0.4米400毫米向右移動三位4米4000毫米

2、 提問抽查,糾正評價。(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每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發現變化規律)

第三層次:觀察表格,總結規律。

1、請學生觀察表格,小組討論一下。(討論題)。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怎樣移動,小數大小怎樣變化?

2、同學彙報一下,(邊彙報,邊演示軟件)

3、讓學生説説是怎樣觀察出來的。(如果有學生從小數表示的意義方面去想,教師應給予鼓勵。)

4、讓學生猜想,如果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會怎樣變化呢?

5、教學課件演示,驗證猜想。

6、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7、看書96頁,請大家一起宣讀由他們自己發現並歸納的規律。

(設計意圖:在學生充分進行操作,觀察、比較、探索的基礎上,概括出規律。教師有目的地進行引導、提問,把“小數點位置的移動”與“小數大小的變化”聯繫起來,學生嚐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緊張愉快的教學中,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

(三)多層訓練,鞏固規律

(設計説明:數學規律的應用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在學習中感知規律,理解規律,在應用中鞏固規律。在練習的設計中,我有條理、有層次地按照“鞏固-變式-發展”的坡度進行有效的練習,讓學生廣泛參與。設計形式多樣,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讓學生練得輕鬆,提高了能力。)

1、鞏固練習。

(1)考填空:小數點向右移動,原來的數就(),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就()。師問:怎樣才能簡單地記憶下來?(如果有同學想系左手力氣小,所以向右手力氣大來形象記憶,應表揚。)

(2)完成96頁做一做,和97頁上面的做一做。

(學生完成後,隨機挑選代表,擺上實物投影核對答案)

(設計意圖:這兩題的練習,是加強對新規律的鞏固和運用,達到活學活用,並有意識地讓學生有形象方法記住小數點向右移,原數變大,小數點向左移,原數變小。加強記憶效果)

2、變式練習:

(1)遊戲,拖一拖。請一學生上講台拖動小數點,並問其他同學回答,原數的變化情況。

(2)解決98頁練習題第1和第2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

(設計意圖:拖一拖的遊戲,形象生動,學生喜歡,用課件動畫的形式出示練習第1、2題,引起學生的注意,用變式的練習,鞏固規律。)

3、發展練習:如果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再向左移動兩位,又向右移動三位,則原來大小有什麼變化?

4、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問學生: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規律在學習和生活有什麼應用?(讓學生思考在學習中,點錯小數點的位置,小數的大小就不一樣了。如果在銀行統計時點錯右漏寫小數點會怎樣?)教育學生做事認真細心。

(四)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質疑: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評價:首先自評,學生對自己學得怎樣,用什麼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麼進行評介。

接着可以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教師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或全班的同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五)作業佈置:

1、回憶一遍操作探索發現規律的整個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2、預習97頁,例2和例3,做書上98頁練習第三題。

説課稿 篇7

一、 備教材

1、 教材分析:

《我真希望》這首詩用生動的語句、渴望的心情,真摯地表達了人們希望治理煙塵、整治污水、潔淨空氣、還我藍天的美好願望。警示人們: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全詩緊緊圍繞“保護環境”這一主題,分四個小節來寫,每個小節都以“我真希望”開頭,前三節還運用“不是??而是??”這樣的句式,表達“我”急切的希望。

2、設計理念:

依據課改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提高人文素養,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指導,設計理念有以下幾點:

①.根據學生的興趣安排教學,尊重學生的朗讀體驗,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種方式識記生字,結合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③.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環境被污染,治理污染刻不容緩,併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④.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3、教學目標:

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識“希、囱、而”等10個生字,會讀以下詞語:而是、潔白、清澈、煙囱、雲彩。

2.朗讀感悟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周圍的環境,使學生具有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

的`行動。

4、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中理解“我”的希望,喚醒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 備教師

1.教師知識儲備

新課程標準要求國小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擁有更廣博的知識儲備,同時,熟練運用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情緒,敢於表現。

2.教學方法設計

我根據新課標理念和二年級學生好説好動的的特徵,在教學時我採用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情景,配合板書,直觀教學。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意境的學習氛圍中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備學生

1.學情分析

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都存在着差異。一些學生思維活躍,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強,善於交流,樂於交流;而另一些學生只能初步感知一些淺顯的內容,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弱。

2.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我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他們不同的需求,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利於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啟發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各個環節中去。

Tags:説課稿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