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彙編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23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説課稿彙編5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學目標

在課改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新課程如一股春風吹進了我們的校園,走進了每一位師生的生活。我校從去年秋季開始選用了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多來,我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刻苦學習、大膽創新,探索了一些適合本地教學實際的有益途徑,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在學生已經學習了8和9的加減法後進行教學的。學好本節課將為今後學習文字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教材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動,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了再加工,旨在因地制宜,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同時在教學中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按照新課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所提出的要求,本節課制訂瞭如下的教學目標:1學生經歷提出並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能夠正確掌握算理,根據已知量和問號之間的關係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並計算。2: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3用同一幅情境圖反映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部分練習用什麼計算方法去解決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樣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教學重點是掌握算理並正確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二、説教學設計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新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上,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特徵來設計的,選擇山區學生喜愛的小動物,以童話故事的形式貫穿於整節課的始終。因為學習的材料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聯繫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説教學過程

教學本節課共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引新設疑。“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教學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接受和認可。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活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在教學的起始階段,我播放“森林的早晨”的錄音,問學生:“誰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你聽過看過的大森林是什麼樣子的?”學生回答後我出示森林的畫面,學生看後發出由衷的感歎:“森林真美啊!”我趁機激發學生的情感,問:“你們有什麼感想?”他們紛紛發言:“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大森林。”這樣就引發他們新鮮、親近等情緒,使學習過程的起始階段對學生就有一種吸引力。

第二個環節是合作探究,體驗發現。認知心理學認為,兒童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能力,他們渴望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取得成功。在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參與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實現從不知到已知、從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轉化。具體過程是這樣安排的:

1,主動探究,體驗加法的含義。

出示“蘑菇”的情境圖,問:仔細觀察後,你知道了什麼?(左邊有6個蘑菇)你是怎麼知道的?(數出來的、左邊蘑菇上面寫了個6字)你還知道些什麼?(右邊有2個,小問號問我們一共有幾個蘑菇?)那誰來幫小蘑菇算一算?你是怎麼想的?(把左邊的和右邊的合起來,就是用加法,把2加6等於8,也可以是6加2等於8)國小教學,設計,網小朋友真聰明,小蘑菇為了感謝你們的幫助,邀請你們去看小鹿跳舞,引出下一個數學問題。

2,小組合作,體驗減法的含義。

(電腦出示小鹿圖,使9只和右邊跳舞的3只小鹿引起學生的注意),你看到些什麼?説給同桌聽一聽,(一共有9只小鹿、左邊的在看右邊的3只小鹿跳舞)根據這幅圖,你能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學生先自己想想,然後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圖畫表示的意思,提出:(不跳舞的小鹿有幾隻?)怎樣列式計算,又怎樣算出得數的。彙報結果,嘗試小結後問:你能看算式再編題嗎?(跳舞的有幾隻?)這一設計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相互交流,充分運用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去嘗試創新。

3,教學“做一做”。

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與第一步串聯,讓他們和鴨妹妹們作朋友,在故事中教師運用富有挑戰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嘗試慾望,用學過的“湊十法”讓學生在書上快速而正確地獨立填寫算式及得數,然後比一比誰最棒。

利用“小猴子”和大家賽一賽的情境引出下一數學問題,我在此將已知條件和問題全部刪掉,讓學生看圖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讓其他同學解決,我啟發學生先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仔細的觀察與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交流,在這一逆向思維的過程中,圖畫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感性材料,我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不斷的反饋交流,學生自己在腦海收集整理出了一些相關信息,經過取捨,提出了不同的數學問題。對稍有困難的學生我用愛心和信心去幫助他們,使他們樹立自信的風帆。從一圖二式過渡到一圖四式,體會一幅圖可以列出二道加法算式和二道減法算式,體會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繫,感受知識結構的完整性。

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都是在學生自願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且學有所得,不僅學到了自己想學到的知識,而且還掌握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同時也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第三個環節是嘗試練習,加深理解。

因為國小生的學習大多是以無意識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與持久性較差。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富有情趣,要靈活多變,並富有挑戰性。我依然用童話故事形式,將練習設計成孩子們喜歡的遊戲,如:練習八第6題設計成小動物和小朋友做“對口令”遊戲;第1題設計成“鑽山遊戲”,第4題設計成“篝火晚會”的形式。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在遊戲中他們嚐到了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悦,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第四個環節是小結收穫。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説一説: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本領?還明白了什麼道理?這樣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發了他們對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激勵他們熱愛自然、淨化環境、保護“地球”——因為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的新課標理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高一下冊第七課第二節第二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一、説教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在前一框題分析家庭消費內容的基礎上,指出家庭消費不僅是影響個人生活的小事,對社會生產也會產生重大影響。重點分析了消費者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這對於在學生當中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及提高青少年作為消費者的基本素質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家庭消費與社會生產的關係,理解正確消費觀的內容及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的現實意義。

2、能力方面:

通過對生產和消費的辯證關係的教學引出樹立正確消費觀以及適度消費的更要意義,培養學生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結合現實經濟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學的消費現象,使學生認識其危害,從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3、覺悟方面:

通過學習,向學生進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分析、審視自己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因為講清“生產和消費關係原理”只是前提,“正確的消費觀”內容才是本課教學的主題,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能使學生明確正確消費觀的內容,反對不合理、不科學的消費現象和習慣。

教學難點:正確的消費觀對於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意義。

因為高一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思考問題的深度不夠,認為家庭消費只是個人的事情,與社會與國家無關。

(四)、説教材處理

對於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教材顯的理論有餘,材料不足。要想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需補充一定的實際材料。講解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問題時,要引出新的觀點,深化教材內容,還應針對青少年學生中不文明不科學的消費習慣,分析弊害,提高學生的鑑別能力。要想對學生進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勢利導,順理成章,切忌説教。

二、教法 學法:

本課教學有許多疑點,容易引起學生思考,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他們。因此本框我採用探究性教學法,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質疑:為什麼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什麼是正確的消費觀?怎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探究,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組織、引導和點撥的作用,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民主、平等、和諧課堂氛圍。然後通過舉例、討論,對問題做出解答,再通過閲讀教材修正、補充。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故事導入——製造懸念激趣

我上課一開始,請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講一講:《天堂的對話》;講述一個“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在天堂裏的對話,請學生思考:這兩位老太太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消費觀念。那麼到底誰的消費觀是正確的呢?

學生自由議論後,教師引入課題:等我們學完了這一課內容,你就會明白了。引起學生懸念。現在我們來思考為什麼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二)講授新課

【突出重點設計】:協作探究

正確消費觀的內容

首先,家庭消費必須與國情及家庭收入相適應,提倡適度消費,反對鋪張浪費。

多媒體放映漫畫“不同的酒”,讓學生進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家庭消費要從生產發展的可能和家庭經濟能力出發 , 防止盲目攀比搞一步到位的'超前消費。

多媒體放映果戈裏小説中人物潑留希金的故事,讓學生進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要改變落後的消費觀念,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在有償還能力的情況下,適當擴大消費需求,防止消費滯後的現象。

其次、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要協調發展。

指導學生討論書本 84 頁的那幅漫畫“小兒麻痺症”,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

老師歸納:諷刺只注重物質金錢消費,忽視了精神消費的現象,從而造成物質上富有,精神上空虛的畸形狀態。

最後、做到科學消費

教師舉例:《農村六種畸形消費現象》:一是婚嫁大操大辦,消費盲目攀比;二是奢辦喪事盛行;三是封建迷信活動蔓延;四是惡習死灰復燃;五是煙酒消費逐年增加;六是人情消費大幅增長。指導學生討論,從這種現象得到什麼啟示?

教師歸納強調,正確的消費觀是:適度消費 協調消費 科學消費

【突破難點設計】:比較反思

正確的消費觀對於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意義。

通過設計以下問題突破難點:

(1)潑留希金之流人物消費行為符合“艱苦奮鬥”精神嗎?為什麼?

(2)“提倡適度消費”與“提倡艱苦奮鬥”矛盾嗎?為什麼?

在引導學生明確“潑留希金之流人物”的消費行為屬於“抑制消費”,根據剛學過的知識指出其不科學後,讓學生明白: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它不是一種具體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社會風氣和道德修養,是對社會資源的節約,對他人和自己勞動成果的尊重。這種精神,不論在過去艱苦的歲月,還是現在和將來,都永遠不會過時。讓學生從傳統道德,從國情,從個人的道德修養三個角度思考,並説説“提倡艱苦奮鬥”精神的現實意義,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

(三)課堂小結

利用師生對話的方式,列出本課的知識圖表,體現知識的系統性。

(四)課後練習

根據以下圖表:20xx年福州GDP增長情況、20xx年福州市民消費熱點一覽表,回答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對福州經濟產生什麼影響?這説明什麼?評論福州居民的消費觀念。

(五)説板書

遵循板書設計的實用性、直觀性、靈活性、藝術性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我設計板書時做到在體系中表現知識點,幫助學生系統把握和理解知識點。

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為什麼:樹立正確消費觀的原因

2、是什麼:正確消費觀的內容

3、怎麼樣: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這是我園園本課程——農村綜合主題教育“蔬菜營養好”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説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蘿蔔在農村菜場等地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白蘿蔔、胡蘿蔔、卞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可煮湯、可涼拌、可紅燒、可醃着吃,有的還可生吃呢!民間還有“十月蘿蔔小人蔘”的美稱。

然而幼兒雖然知道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太瞭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特徵、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愛蘿蔔的情感。我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達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2)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3)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述,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知蘿蔔的有趣,主要是蘿蔔的特徵、用途及生長過程。通過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蘿蔔製品,使活動玫繳罨?br>

活動的難點是:根據蘿蔔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主要通過小組商量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意識到分類標準及分類結果,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通過集體評價,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枱6張呈半圓形擺佈在前面和側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兔子絨玩具、各種蘿蔔、籃子每桌一套、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蘿蔔食品、輕音樂

3、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

全方位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

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

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蘿蔔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對蘿蔔進行分類。幼兒分類是指幼兒把具有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的延伸和應用。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扮演蘿蔔籽,共同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由於我利用了節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詞,編成了一首《蘿蔔歌》,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蘿蔔的生長過程,更是創造了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蘿蔔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對蘿蔔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4、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為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幼兒喜歡的兔子形象,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看蘿蔔、分蘿蔔、品嚐蘿蔔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蘿蔔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諧統一。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蘿蔔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説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分蘿蔔,引導幼兒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着不同的分法。當然,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們不斷以動作調節自己的分類標準。伴隨着動作,幼兒的思維就會靈動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化的分法。通過介紹性評價,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分類面。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蘿蔔的生長過程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

—審美延伸

(一)激發興趣(情境:小兔的蘿蔔豐收了)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為幼兒創設了“小兔蘿蔔豐收”的語言情境和物質(蘿蔔)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蘿蔔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兔作為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蘿蔔)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們為每組提供了充足的蘿蔔,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幼兒比比、摸摸、説説各自看到的蘿蔔的特徵。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為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蘿蔔的經驗進行整理。由於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視線前面,故講評時可結合實物進行,避免了空洞性。為了拓寬幼兒對蘿蔔的認識,教師還結合收集到的圖片和實物蘿蔔作了一個概括,點到了課題中蘿蔔有趣的含義。

(三)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蔔)

分類活動是前一次觀察探索活動的應用,而幼兒分類往往根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進行,分類標準(依據)也在不斷改變。因此,我們要求幼兒通過説一説、分一分、在嘗試和自我糾正中完善各組的分類。這裏主要是按蘿蔔的自然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由於中班幼兒還不具備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故分類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標準。我們允許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兒分得有理,他們就完成了幫小兔整理蘿蔔的任務,就可以把分好的蘿蔔送到小兔家,這樣幼兒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在第二、第三個環節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徵和操作分類的目標(目標1),同時目標三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主要是探索態度和樂於表達方面。

(四)遊戲體驗(體驗蘿蔔的生長過程)

幼兒感受知蘿蔔的特徵後,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生長過程。因此,及時設問“你們知道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嗎?幼兒通過聯繫實際經驗的交流,結合多媒體課件,幼兒真切地理解蘿蔔怎樣由一粒蘿蔔籽慢慢長大的過程,其動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為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全體幼兒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編自演了《蘿蔔歌》,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了成長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這一環節落實了目標2。

(五)品嚐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食品)

在討論交流蘿蔔的用途後,大家一定很想品嚐了,為了滿足孩子嘴饞、控制能力弱等特點,我就及時安排了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的情節,,很自然地引導幼兒進行品嚐交流蘿蔔的吃法,我們在每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醃製的、紅燒的、炒的、涼拌的)。大家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多吃蘿蔔(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在這一過程中蘿蔔的吃法也全面體會,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活動。到這環節,目標3就自然完成了。

(六)審美延伸(蘿蔔小製作展示)

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蘿蔔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蘿蔔不僅有趣,它還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製作玩具,使幼兒在審美心理、創作慾望上得到滿足。教師通過幾件小製作,引發幼兒對蘿蔔的創作慾望,使審美心理得到愉悦,進而為孩子有意願投入下一個非正規性的自主活動奠定基礎。同時,請幼兒把小兔和蘿蔔帶走,既是為兔子幫忙的表現,又是為可能進行的製作創造條件,相信孩子會對蘿蔔產生持續的興趣,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槐鄉的孩子》。

1.首先我先來説一説教材。《槐鄉的孩子》是國小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該單元以“快樂的童年生活”為主題來展開的。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的孩子們純樸勤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採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快樂,他們的童年生活也因此變得豐富而充實。課文語言樸實、輕快,文中濃濃的鄉土氣息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在作者筆下,本來是辛苦的勞動,卻變得輕鬆而快樂。

2.接下來説説本課的教學目標。那麼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再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第一是知識與技能目標。要求學生能正確認讀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並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要求學生讀懂課文,體會一些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第三是情感與價值觀目標。要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

3.再來説説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由於本課與學生生活實際較為接近,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槐鄉的風土人情及槐鄉孩子勤勞淳樸、吃苦耐勞的品格。

因為學生對字句理解的欠缺,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精妙,品析語言的魅力。

現在來説説我的教學過程。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第一個環節是導入新課。我將採用激趣揭題,質疑定標的方法來進入新課。“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髮問,然後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所以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這個單元的課文裏出現過不少的花,有絨球花和太陽花,有蒲公英花,那麼你們見過槐樹的花嗎?它是可愛的還是美麗的呢?那麼今天我們就跟隨一羣槐鄉的孩子去看看那神祕的槐花好不好?此導語以教師引導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第二個環節是落實基礎,整體感知課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問題可以是對課題的提出的:槐鄉的槐花是怎麼樣的?有什麼作用?那是羣怎麼樣的孩子?也可以是對課文內容提出的: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我們從裏面可以學到什麼?在自讀過程中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在學生結束自讀後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示範讀,例如課題裏的“槐”“耷”“縷”,還有一些多音字“磨”“載”“塞”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既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同時我也會要求學生邊自讀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整體感知課文。這種勾畫圈點法可以幫助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而對重點語段,我會進行示範讀,讓他們更容易體會其中感情。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第三個環節是研讀賞析,精讀感悟。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我決定以小黑板出示問題1,問題2,然後請學生分組討論。 問題1是: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表現在哪些方面?問題2是:哪些語段向我們介紹了槐鄉孩子一天的生活?而具體寫槐鄉孩子採摘槐米經過的又是哪個自然段?

問題1,問題2的設置一脈相承,這裏涉及到的學法有討論法,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有感而發;另一種學法就是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提高。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第四個環節是拓展延伸。

設置這個環節的好處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閲讀期待。部分學生欠缺相當的口頭表達能力。那麼這個環節我們可以藉助討論法來進行延伸。討論法很重要,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所以我將會要求學生抓住本課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為他寫得好在哪裏?也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這樣的延伸可以有兩種形式:快樂寫話卡,通過對槐鄉孩子勞動情形的多次誦讀,我們認識了槐米,認識了槐鄉的孩子。説説看,你看到了一個個怎樣的槐鄉孩子?你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説嗎?( )的槐鄉孩子,我真想對説:“( )”。

也可以是説説心裏話:你想做槐鄉的`孩子嗎?為什麼?小組討論,指名回答,暢所欲言。

第五個環節是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要學生去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説槐鄉的孩子,從小就和槐樹結成了伴。槐鄉的孩子是離不開槐樹,就像海邊的娃娃離不開大海,山裏的孩子離不開石頭。

槐花飄香的五月,是孩子們滿意的季節,他們幸福快樂;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們勤勞善良、自立自強的品格。

最後一個環節是佈置作業。我認為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所以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1、摘抄好詞佳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同步練習《紙船印象》

最後我來説説板書設計。

眾所周知,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要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這樣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所以我的板書設計結合課文,簡單明瞭的概括着本課的要點。槐鄉的孩子

4、槐鄉的孩子

八月 黎明

早起出發:勤勞

採摘槐米:合作採摘(男孩——削女孩——撿)

滿載而歸(快樂的歌聲)

勤勞懂事,分擔父母的辛勞

副板書: 槐鄉的孩子 可愛 吃苦耐勞,有很強的自立精神

以苦為樂,快樂的歌聲、甜蜜的微笑

(可簡化成寫在黑板兩邊的詞:勤勞、懂事、辛苦、快樂……)

採摘槐米:早起出發,合作採摘,滿載而歸

以上,就是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頑強的精神、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

二、説學情

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於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並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並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

鑑於以上分析,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學會課文中7個四會字和5個二會字,重點理解“鍛鑄”“虐殺”“摧毀”等10個詞語

2、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3、憑藉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於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4、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説教法

本課我將採用以讀促悟,以悟導讀的教學方法。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説讀的重要,比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等,而現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也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從中可見朗讀的重要。在學習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在反覆的讀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厭煩。我運用了多種朗讀的方法,比如:範讀、指名讀、齊讀、自由閲讀等。

四、説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分兩個板塊開展教學,一是以青海高原地貌的圖片、錄像導入,讓學生直觀感知青海高原的氣候和地理特點。二是通過放聲自由朗讀課文、指名分節檢查讀課文、快速瀏覽課文了解大意、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怎樣的柳樹等四遍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形式不同的讀書,為第二課時進一步精讀課文掃除障礙。第二課時根據課文特點,緊扣“神奇”展開教學,這是明線,以作者的情感深化為線索,這是暗線。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為此預設了以下四個學習活動:環節一:圖文對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樹。

1、投影一幅廣袤無垠的青海高原圖片,創設學習情境,學生自由讀讀課文3—5自然段,想一想並説一説,這株柳樹是極其平常的柳樹,為什麼它生長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柳樹的外貌體會柳樹的神奇:

扣住“神奇”,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了落腳點,並依據課文特點採用了比較、環境渲染、圖片創境設情等方法體會“神奇”,同時巧妙地抓住每節最後一句話讓學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學生自己。説、讀、悟融為一體。

環節二:引發想象,感歎生長中的柳樹

1、指名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第6、7自然段,體會在作者的想象中,這株柳樹的生長過程又表現出怎樣的“神奇”。

2、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語句並抓住“有幸萌發”“保存生命”“繼續存活”三個方面體會柳樹的神奇,然後用“(什麼條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靈活地説一説在這三個生長過程中柳樹的神奇,接着通過朗讀和體會“奇蹟般”“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來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學生的情感。

3、在初步體會柳樹長粗過程的語句的基礎上想象柳樹遇到高原風雪、雷轟電擊以及其它災難的情景,並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讀增強體驗,然後抓住“一種多麼頑強的精神”,通過説和讀來感悟作者情感的進一步提升。

首先抓住關鍵詞語引發學生與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礎上,進而描述情境引發學生再展開更為具體的想象,讓學生對柳樹頑強的感悟更加直觀和強烈。同時,學生想象的過程中在口頭表達和思想認識方面的語文素養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間。

環節三:整體回顧,深刻體味人生哲理

1、小結上文的學習,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

2、探討柳樹是靠什麼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以“這篇課文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

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點睛之筆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讓學生聯繫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

根據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描寫一下家鄉的一棵樹

(2)蒐集有着柳樹精神的人